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合集下载

击鼓 诗经

击鼓 诗经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如何地依依不舍都将离去,你能够了解吗,我非常羡慕那些能为 我们的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的确是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从天没亮,做工做到夜晚, 非常劳累的时候,他们能够回家。即使,即使„„每天吃的只是野菜粗粮,那碗野菜汤也是他的 女儿去采摘,他的妻子细细地洗过,他的儿子清晨去砍柴,他的母亲守在灶台边添柴加火。一家 人一起,用力地,熬出这碗浓汤,然后耐心地煨(wēi)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着烛火等他归来。 你知道吗?他们再苦再累,毕竟可以留在故土,每天可以见到家人,喝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 魂魄也能安然。而我,必须要远涉千里,去赴那死亡的盛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或许,有幸 我可以不死吧,可是那时我已经白了鬓发。像道路边的杨柳老了春心,再也舞不动了。你听见那 些出征回来的士兵们怎么唱的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一刻不歇地揉搓我的心, 让它始终褶皱,不得舒展。谁知道等我再步入家门的时候,还能不能看见在床边灶头忙碌的你呢? 风餐露宿的长途跋涉中,我忘记有多少人因疾病和劳累死去,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战马跟着 踩踏上去,鲜血,混入泥土,我看见一张张绝望的脸,他们在我的眼前沉没下去,走过去的时候, 我不敢回头,回头已经没有意义,等我们再经过这里时,他们已成了累累白骨,湮没在泥土中, 依旧会有无数的战车,战马,无数的人踩在他们身上沉默走过。当我们不能回头的时候,我们只 能继续往前走。 终于可以暂时地驻扎下来,我们是那群死人中的幸存者,应该感到庆幸的,可是我剩下的只 有对你思念和忧伤。它们浩浩如江水,我无力地沉沦。最后一颗星终于消失在天边,仰望天际时, 我今夜最后一次想到你,天明,军队又将起程,我不知道,明日明夜的此时此刻,我还有没有命 坐在这里思念远方的你。 我的战马不见了。我得去寻它,它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和伙伴,是的,务必要找到它,没有它, 我将会被弃绝在这荒郊野外,我将没有能力走完这长路,回去见你。叫我到哪里去找呢?哦,原 来它就在远处的树林下。我是如此的神思恍惚,精神涣散,怎么忍心再去鞭打我的马儿呢,它和 我一样,一样思念着家乡。你知道吗,马嘶像风,像寂寞地、撩过荒原的风,我听见它的叫声, 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仿佛看见你每天去田间为我送饭,柳絮飘落在你的头发上,那时候,风吹得 你黑发如风中的杨柳,轻舞飞扬。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八个字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 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 此地眷恋这人世,虽然它有百般的创痍(yí )。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可是,此刻如潮水般侵袭我脑海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如此清晰地记起,某年某月的某 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我,无法做到了。生死的 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 ——安意如《思无邪》与君世世为夫妇,又结来生未了因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意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意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击鼓》一章,原文为:“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意思是:“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缨帽上的帽缨来表示自己的尊卑和地位,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表达一种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心情。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为:“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脚。

”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强调了人们应该摆脱等级制度的束缚,平等相待。

因此,两句话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击鼓》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八个字 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 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地眷恋这人世,虽然 它有百般的创痍(yí)。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可是,此刻如潮水般侵袭我脑海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如此清 晰地记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注音:镗(tāng) 漕(cáo) 以(yǔ) 忡(chōng) 爰(yuán) 处(chǔ) 于嗟(xū jiē) 洵(xún)
写作背景
《毛诗正义》载:《击鼓》,怨州吁也。卫州 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 怨其勇而无礼也。将者,将兵以伐郑也。平, 成也。将伐郑,先告陈与宋,以成其伐事。 《春秋》传曰:“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 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 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 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 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 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 卫人伐郑。”是也。伐郑在鲁隐四年。
艺术特色
1. 情感表达坦率、真切 2. 叙述、描写、抒情兼用 3. 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相结合
谢谢欣赏!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 我,无法做到了。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 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
主题
本诗通过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役难 归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 不渝的爱情。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 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 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 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 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诗经·邶风·击鼓》讲课稿

《诗经·邶风·击鼓》讲课稿

❖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 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 《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 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 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 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 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 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 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 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 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 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 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 “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 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 更为动人。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 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 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 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 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 【词目】 与子成说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释一】成说(shuō),立下誓言。与子成 说,和你立下誓言、和你约定好。虽然古文中 “说”字经常通假成“悦”,可此处例外。
❖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 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 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 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 “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 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 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 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 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 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击鼓》诗经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此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此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此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此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是: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击鼓》,原句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意思是: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诗的全文如下:敲锣打鼓,热情战斗。

土城曹,我一个人南下。

引自孙自忠、、宋。

回不来了就担心。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生而富死而富,子曰。

和孩子牵手,和他们一起变老。

余杰有钱,我不活。

不,我相信。

【白话译文】鼓声震天,士兵们忙着练武。

有的修路筑墙,我一个人去了南方。

追随孙子忠,联合盟友陈、宋。

不希望我回魏,这让我很担心。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生死不可分离,我们已经发过誓。

让我牵着你的手,一起上战场。

唉,太远了,没有缘分再相见。

唉,分离太久,守不牢誓言。

扩展资料: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这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通过揭露他对主流意识的背离来发泄他对战争的反抗。

作品以人类战争的真实本质为视角,呼吁尊重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在生活细节中获取快乐。

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真实质朴的歌唱,是对人类存在最人性化的阐释,是先辈们为后世文学作品树立的人性高标准。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诗经·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原文】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

阔:远离、⑩洵:远。

【赏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中可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媲美。

一个是庶民对妻子的誓言,一个是庶民对心仪女子的求爱,一个忧伤一个愉悦,都是非常朴直的表达。

先秦的人活得更亲近自然,更天性,高兴了唱不高兴也唱。

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四平八稳的,都是唱出来的。

飞流直下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的清脆响亮。

但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怎及“死生契阔”苍凉沉郁?在那首诗里,与伊人即使对面相隔,也只是凡尘的一条河,只要有勇气,还是可以渡过河洲去试着亲近心上人的。

世事在生死之间时,人即使身不由己也还有一丝转圜和补救的余地,然而一旦生死相隔,即使有再大的愿心也无能为力了。

《击鼓》传达的就是这种生死相隔的无可奈何。

男女相悦是如此天经地义。

一棵树上不可能只结甜而大的果子,也有干瘪酸涩的,因此无论喜悦悲哀都要学会顺然承受。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邶风击鼓新建 PPT 演示文稿

邶风击鼓新建 PPT 演示文稿
• 击鼓其镗⑴,击起战鼓咚咚响踊跃用兵⑵士兵踊跃练武忙。土国城漕⑶有的 修路筑城墙,我独南行。我独从军到南方
• 从孙子仲⑷,跟随统领孙子仲平陈与宋⑸调停盟国陈与宋。不我以归⑹不愿 让我回卫国,忧心有忡⑺。致使我心忧忡忡
• 爰居爰处⑻?何处可歇何处停爰丧其马跑了战马何处寻?于以求之⑼一路追 踪何处找?于林之下不料它已入森林。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 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 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 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 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 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 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国风部分承载着当时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其中之一的《邶风·击鼓》,可谓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诗歌,通过对击鼓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代战争时期的壮烈场景,同时也蕴含着人民智慧与勇气的讴歌。

下面将对《邶风·击鼓》进行赏析。

《邶风·击鼓》共分为三节,分别是上、中、下篇。

作品没有明确的引子,篇幅也较短,但通过简约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凝练,富有感染力。

上篇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为开头,直接点明了歌谣的中心内容。

诗歌以击鼓为引子,传达出威武雄壮的氛围。

通过“踊跃用兵”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氛围的热烈与残酷。

中篇以“车既载矣,马4 之集矣,弓既张矣”开始,逐步展现出战争的准备过程。

通过对车、马、弓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军队的整装待发。

接着,“牵马悠悠,策服4 弓5”,作者用词简单明了,将士兵在战场上已经准备就绪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胡为乎漆其货?胡为乎曰之将之?”这两句话给人以冷峻的感觉,表达出人民对战事决战的渴望。

下篇以“策勉强矣,胡为乎其来善兮?”为本篇开头,通过“策勉强”的描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接着,“胡为乎其来偁⑵“”一句,更加突出了人们对于胜利的向往。

最后两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揭示了古代民族精神中的忠诚与崇高,赞美了英雄豪杰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决绝与悲壮。

通过诗人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刻画,传达了古代人民对于保家卫国的热忱与追求。

《邶风·击鼓》以其简短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威武氛围。

诗人通过对鼓击、战马、弓箭等元素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战场的狼烟四起。

同时,通过对士兵意志、女性情感的颂扬,彰显出英雄与爱情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

《邶风·击鼓》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古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

通过对古代战争氛围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忠诚、勇气和顽强精神,无疑是一首展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诗经中古代祭祀仪式的原文与解析

诗经中古代祭祀仪式的原文与解析

诗经中古代祭祀仪式的原文与解析古代祭祀仪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记录了大量与祭祀相关的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古代祭祀仪式的原文与解析,带你领略古代祭祀的风姿与庄严。

一、《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这是《诗经·邶风·击鼓》中的一节,描述了一种祭祀仪式中的场景。

仪式伊始,先敲击着鼓镗,激发战士们的斗志,使他们充满踊跃和战斗力。

诗中提到了土国、陈和宋三个地方,表明了进行祭祀的范围,而主谋者是诗中的孙子仲,这也反映出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主祭者的重要地位。

二、《诗经·商颂·丕仪》丕发如天,瞻以象天。

曾孙文王,有周于京。

周于京师,其适之乡。

《诗经·商颂·丕仪》是一篇描绘古代商朝祭祀仪式的诗歌。

这首诗表达了对周文王发动革命的敬意和赞扬。

文中提到的周于京师,指的是周文王在奋起商朝的周公旦降神时举行的祭祀仪式。

诗中的“适之乡”一句,则表明周文王会将商朝的城池与国土归还给商朝的后代,并以此来表达对商朝的尊重与敬意。

三、《诗经·鄘风·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实温良兮,悔亡吝。

《诗经·鄘风·葛覃》是一篇描绘古代祭祀农神的诗歌。

诗中描述了葛草茂盛的场景,表达了对丰收的祈愿和感激之情。

诗中的“施于中谷”一句,说明了祭祀仪式中葛草的生长地点,而诗的末句“悔亡吝”则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过去苦难的忘却。

四、《诗经·魏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有实如也。

君子之守之,维是膏泽。

《诗经·魏风·丘中有麻》描述了一种祭祀仪式中的景象。

诗中提到了丘中的麻与秧。

通过以麻与秧作为祭品,表达了对丰收的祈愿和感激之情。

诗中的“君子之守之”一句则表示,祭祀仪式需要由贵族或上层人士来主持,他们会将丰收的成果视作是对天地的恩泽,因此十分重视祭祀仪式的举行。

《诗经》作业 论《邶风·击鼓》

《诗经》作业 论《邶风·击鼓》

评《诗经·邶风·击鼓》《击鼓》是诗经中最典型的一首战争诗,和《无衣》两相辉映,尽诉战卒征役之苦。

其中千古传唱之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其文大意是:(战场上)生死祸福,离合难测,(今日)我与你订下盟约,让我握住你的手,在这战场上同生共死直到永远。

描述的,是战士之间生死与共,血泪同洒的袍泽之情,慷慨豪迈,悲怆凄凉。

然而自宋以后,这名句的意境已经从战场转到了闺房,成为男女情爱的誓言。

这颇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也可见诗歌传唱千古,未必还能保留它的原意。

单以《击鼓》诗论,全诗的格调尽显悲壮之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这看似战士听闻战事,战鼓一擂,欢呼踊跃,其实却是一种无奈的自嘲,奔赴战场,不死带伤,难道是要踊跃的去赴死吗?所以后面一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以及下章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都是在诉说不能离国南归的忧愁,其中种种无奈,身不由己,不言自喻。

及至后来,无奈之中,也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在行军过程中,和战友们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这也是有家难回,离情难诉,所以要以战友之间那种出生入死的情谊作为寄托。

但是盟誓虽然立下,是否就能遵守呢?最后一章,“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一旦上了战场,厮杀惨烈之处,手足也要分开,生死立分,谁又能完全遵守这些誓言呢?纵观全诗,核心在一‘怨’字,诗人吟咏之处,是在坦露内心,以自己内心的思想,和统治阶级,军心背离的矛盾,暗中讽刺兵连祸结,尽显自己对战争的厌烦抵触情绪,然而个人的力量和地位,又不足以反对这种大形势,所以只能内心里怨恨,身体上却要服从,实属无奈。

《击鼓》可作为征战战士的怨辞,和《无衣》相类,都在于揭露内心,讽刺时战。

先秦的爱情诗歌《诗经·邶风·击鼓》阅读

先秦的爱情诗歌《诗经·邶风·击鼓》阅读

【导语】《诗经·邶风·击⿎》是⼀篇典型的战争诗,其中描写战⼠感情的“死⽣契阔,与⼦成说,执⼦之⼿,与⼦偕⽼”,在后世也被⽤来形容夫妻情深。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先秦的爱情诗歌《诗经·邶风·击⿎》,欢迎阅读! 《诗经·邶风·击⿎》 先秦·佚名 击⿎其镗,踊跃⽤兵。

⼟国城漕,我独南⾏。

从孙⼦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契阔,与⼦成说。

执⼦之⼿,与⼦偕⽼。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如果说起《诗经》中的爱情诗句,相信很多⼈最先想到的应是这⼏句“死⽣契阔,与⼦成说。

执⼦之⼿,与⼦偕⽼”,其间包含多少深情、多少执念,⼀读便知,⽆需赘⾔。

这⼏句本来是描写战友之间同⽣共死的深情厚谊的,后来演化为形容爱⼈之间不离不弃、相伴到⽼的美丽誓⾔。

《击⿎》⼀诗是描写战争的,“怨”的情绪贯穿始终。

战争着实让⼈痛恨,征夫远离妻⼦家乡,远离了幸福,承受⽣命中的本不该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战争。

然⽽这⼏句战友之间共勉的话语却铿锵有⼒,充满凝聚⼒,也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所应该具备的团结互助意识。

也有⼈说,这⼏句是诗⼈的回忆,回忆离家时与妻⼦执⼿泣别时的情形,“死⽣契阔,与⼦成说,执⼦之⼿,与⼦偕⽼”,反映了夫妻⼆⼈深沉、坚贞的感情,也包含着对未来的隐隐担忧。

然⽽这种担忧终成为严酷的现实,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

扩展阅读:《诗经》产⽣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肃、⼭西、⼭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是贵族⽂⼈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产。

诗经中关于爱国的篇章

诗经中关于爱国的篇章

诗经中关于爱国的篇章爱国主题在诗经中的体现《国风·周南·桃夭》•讲述了楚国君王的爱国之心,以及楚国人民的忠诚和奋斗精神。

•通过描述桃花的细腻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将爱国情怀融入其中,揭示了爱国主题的内涵。

《国风·邶风·击鼓》•歌颂了魏国君王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而战的勇气。

•通过击鼓的方式,表达了对敌人的抵抗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手执镜而视,反应形状容貌,表明作者对自己形象的重视,为了国家,不惜一切。

《国风·王风·黍离》•以黍离为比喻,讲述了君王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的热爱,以及通过治理国家,保护黍离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和付出的决心,强调了爱国主题的重要性。

爱国精神在诗经中的反映忠诚和忍耐1.《国风·邶风·击鼓》:“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采葑?于彼萋萋”。

表现了魏国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2.《国风·秦风·葛屦》:“葛屦延祸,言觏凶居”。

表现了秦国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忍耐和坚韧。

持之以恒的努力1.《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国风·秦风·无衣》:“无衣之丝,绸缪牵女”,表现了秦国人民为了国家兴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捐躯赴国难1.《国风·郑风·采薇》:“采薇采薇,薇以召归,薇亦秀止,薇亦柔止”。

表达了郑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安定而勇敢抵抗外敌的精神。

2.《国风·邶风·四月》:“麦秋至焉,四月萠生”,揭示了邶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勇于牺牲的精神。

诗经中关于爱国的启示对爱国情怀的认知1.爱国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人都应肩负起保护祖国的责任。

2.爱国需要忠诚和奉献,只有全心全意的奉献才能换来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1.个人的成功和幸福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诗经别离的诗句

诗经别离的诗句

诗经别离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诗经别离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诗经中离别的诗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译:道路长远渐渐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哀痛,谁知我的哀伤。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译: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1起白头到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彼采萧兮,1日不见,如3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1天看不见,犹似3季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1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1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当时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译:没有不能善始的,惋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似乎没洗的脏衣裳。

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久伤悲。

2.《诗经》中“离别伤感”的诗句有哪些《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萧兮,1日不见,如3秋兮。

诗经里爱情长久的句子

诗经里爱情长久的句子

诗经里爱情长久的句子
诗经里形容爱情长久的句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翻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曾发过誓言。

要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诗。

很多人都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形容爱情的。

其实它最初想表达的是战争时士兵之间的互相勉励和同生共死的情怀。

后被许多人用来表达一段白头偕老的爱情。

诗经有名的句子

诗经有名的句子

诗经有名的句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中包含了大量优美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诗经中有名的句子。

“采采黍苗,于以盖之”(《国风·邶风·击鼓》)这是一句描写农民劳作场景的诗句,通过对黍苗的采摘和盖房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家园的热爱。

这句古诗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静言思之,躁言失之”(《国风·鄘风·黍离》)这句诗表达了对待问题的态度,认为冷静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急躁的言行只会导致问题的失误。

这句诗言简意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启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不可轻率行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国风·周南·关雎》)这是一句描写美女容貌的古诗,将女子的美比作舜华,形容其容颜绝美。

这句诗用词精准,形象生动,展现了古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皎皎白日,登彼丘岗”(《国风·唐风·绸缪》)这是一句描写登高远望的古诗,通过对白日和丘岗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

这句诗用词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维南有归,甫田不芸”(《国风·秦风·无衣》)这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田地的思念,展现了古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这句诗用词朴实,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蝉鸣激激,嘒嘒余音”(《国风·邶风·樛木》)这是一句描写蝉鸣声的古诗,通过对蝉鸣声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这句诗用词生动,富有韵律感,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有女同车,中心如醉”(《国风·周南·关雎》)这句诗描写了美女的仪态,将其比作醉酒般的神情,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赞美和向往。

这句诗用词恰到好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以上便是诗经中一些有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在形式上具有优美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在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古代文学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的意思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的意思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的意思
意思是: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

活:通“佸”,相会的意思。

出自周代《国风·邶风·击鼓》(选自《诗经》),原文为: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

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击鼓其,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居处?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
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⑴:鼓声。

其,即“”。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袁公(袁可立)家庙记》:“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居处?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相会。

⒁: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
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是“”的假借,“,会也。

”“于嗟兮”的“”,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

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