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求静 静中求动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的培养——动中求静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的培养——动中求静

求出点 P到 B C的距离 , 间接法 为 :
1 可 利 用 点 0 到 P 的距 离 . M
式上是不同的 ,它们 的各 自形式也 不 同. 这就需要 “ 中求静 ” 动 ,在形 变 的过 程 中寻找质 的不变 . 比如 比
较 n与 一 。的 大 小 时 ,首 先 让 学 生
减去点 0到 B C的距离 : 2 可将 四边形 P O . B C分割成面 积可求 的特殊图形 , 然后根据 s 脚=
智 育
广

初 中数 学教 学 中思 维模 式 的培 养— — 动 中 求静
文/ 东莞市沙田广 荣中学 单如义
初 中数学教学的 目的.就是通 过形形色色 、纷繁复杂的数学题 目 解题 过程培 养学生 动脑动 手能 力.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如果不能培 养学生对类型题建立起相对固定 的
点在运动 的过程 中, P点到 B 当 C的 距离 最大时 ,s 最 大. 根据 两平 行线 间距离处处相 等 .即在 y az =x+ b+ x c上寻找一 点 P Y 过 点 P作 ( .)
在数轴上找 出它们相等 的点 。然后
再进行分 区间讨论. 1 在有理数范围内比较 。与 .
与一 的大/ ? 口 b
解 :当 x l一 时 ,: , = , 1 因为
在 中 ≠0 ,所 以 x 0是 空 点 ; =
2 + ,直线 B x3 C为 y 3 过程略 ) + ( ,
在教科 书中的答案是 :
因为 P M∥B , 以直线 P 与 B C所 M C 的斜率相等 于 c o 3 , 物线 上 有 一 动 点 ( ,)抛
y 23 运 到 ( , ) = 一+ 动 P 手 孚 一 x上 一

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

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

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

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

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1.重“动”轻“静”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

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

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

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

“动”中求“静”,“动”“静”互化——中考动态几何问题解题思路初探

“动”中求“静”,“动”“静”互化——中考动态几何问题解题思路初探

解法探究2024年3月下半月㊀㊀㊀动 中求 静 , 动 静 互化中考动态几何问题解题思路初探◉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㊀袁㊀媛㊀㊀摘要: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中,要运用运动变化的思路研究图形,让静止的几何图形 动 起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变化的图形形象直观地揭示出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中结合中考试题,对常见的动态几何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关键词: 动 静 转化;动 点 类问题;动 线 类问题;动 图 类问题㊀㊀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 静 只是 动 的瞬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动 与 静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能让静止的几何图形 动 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概念的准确理解,探索图形的性质.教师可以用动态图形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还可以通过动态图形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动态的几何图形能够把与几何㊁代数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其中蕴含着动静结合㊁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几何教学中,与动态图形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点 类问题动点问题是中考数学中最常见的题型,涉及面非常广泛.解决动点类问题的思路是化动为静,以相对静止的瞬间去寻求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图1例1㊀(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第16题)如图1,在矩形A B C D中,A B B C =23.动点M 从点A 出发,沿边A D 向点D 匀速运动,动点N从点B 出发,沿边B C 向点C 匀速运动,连接MN .动点M ,N 同时出发,点M 运动的速度为v 1,点N 运动的速度为v 2,且v 1<v 2.当点N 到达点C 时,M ,N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将四边形M A B N 沿MN 翻折,得到四边形M A ᶄB ᶄN .若在某一时刻,点B 的对应点B ᶄ恰好与C D 的中点重合,则v 1v 2的值为.图2解析:如图2所示,在矩形A B C D中,设A B =2a ,B C =3a ,运动时间为t ,则C D =A B =2a ,A D =B C =3a ,B N =v 2t ,AM =v 1t .在运动过程中,将四边形M A B N 沿MN 翻折,得到四边形M A ᶄB ᶄN ,所以B ᶄN =B N =v 2t ,A ᶄM =AM =v 1t .若在某一时刻,点B 的对应点B ᶄ恰好在C D 的中点重合,则D B ᶄ=B ᶄC =a .在R t әB ᶄC N 中,øC =90ʎ,B ᶄC =a ,B ᶄN =v 2t ,C N =3a -v 2t ,则v 2t =53a =B N .因为øA ᶄB ᶄN =øB =90ʎ,所以øA ᶄB ᶄD +øC B ᶄN =90ʎ.又øC N B ᶄ+øC B ᶄN =90ʎ,所以øA ᶄB ᶄD =øC N B ᶄ,故әE D B ᶄʐәB ᶄC N .因此,D E D B ᶄ=B ᶄC C N =B ᶄCB C -B N=a 3a -53a=34,可得D E =34D B ᶄ=34a ,则B ᶄE =D B ᶄ2+D E 2=54a ,于是A ᶄE =A ᶄB ᶄ-B ᶄE =34a ,即D E =34a =A ᶄE .在әA ᶄE M 和әD E B ᶄ中,øA ᶄ=øD =90ʎ,A ᶄE =D E ,øA ᶄE M =øD E B ᶄ,ìîíïïï所以әA ᶄE M ɸәD E B ᶄ(A S A ),则A ᶄM =B ᶄD =a ,即A M =v 1t =a .所以v 1v 2=v 1t v 2t =A M B N =a 53a =35.思路与方法:本题考查矩形背景下的动点问题,通过动态图形,将矩形的性质㊁对称性质㊁中点性质㊁三角形相似㊁全等的判定与性质㊁勾股定理及翻折的272024年3月下半月㊀解法探究㊀㊀㊀㊀运动形式等知识点联系起来.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利用翻折及中点性质,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求出相应线段的长是解题的重要方法.2动线 类问题动线类问题的特点很明显,动线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尽管情况不同,但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 以静制动 ,通过特殊的静止状态去寻找量之间的关系.图3例2㊀(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第14题)如图3,在矩形A B C D 中,A B =2B C =2,将线段A B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点B 落在边C D 上的点B ᶄ处,线段A B 扫过的面积为.解析:由A B =2B C =2,得B C =1,所以A D =B C =1.因为将线段A B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A B ᶄ=A B =2.因为c o s øD A B ᶄ=A D A B ᶄ=12,所以øD A B ᶄ=60ʎ,则øB A B ᶄ=30ʎ.故线段A B 扫过的面积为30ˑπˑ22360=π3.思路与方法:首先由动线A B 旋转的性质可得A B ᶄ=A B =2,再由锐角三角函数可求出øD A B ᶄ=60ʎ,进而求出øB A B ᶄ,最后根据扇形面积公式即可获解.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㊁矩形的性质㊁扇形的面积公式㊁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点.会观察和分析动态图形,灵活运用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动图 类问题动图类问题常常结合图形的平移㊁旋转㊁翻折等变换,提出相关问题.解题的思路主要是从寻找图形运动的特殊情况中打开,进而灵活运用相关几何知识(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㊁切线的性质㊁圆的有关知识㊁锐角三角函数㊁直角三角形等)解决问题.例3㊀(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全真模拟试题第18题)在әA B C 中,A B =B C =6,øA B C =90ʎ,点D 在A C 上,且A D =22,E 是射线A B 上一动点,连接E D 并将E D 绕着点E 旋转60ʎ得线段E F ,当点F 恰好落在直线A C 上时,可求得A E 的长等于.解析:第一种情况.当E D 顺时针旋转60ʎ得到E F 时,如图4,过点E 作E M ʅA C 于点M.因为图4A B =B C =6,øA B C =90ʎ,所以әA B 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øA =45ʎ.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øD E F =60ʎ,E F =E D ,所以әD E F 是等边三角形,故øD E M =30ʎ.设DM =x ,则D E =2x ,AM =22+x .因为øA =45ʎ,E M ʅA C ,所以әA E 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M E =AM =22+x .在R tәD E M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 2+(22+x )2=(2x )2,解得x =2+6,或x =2-6(舍).所以M E =AM =22+x =32+6.在әA M E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 E =2A M =6+23.图5第二种情况:当E D 逆时针旋转60ʎ得到E F 时,如图5,作E M ʅA C 交A C 于点M .根据第一种情况,同理可设DM =x ,则有D E =2x ,AM =22-x .在әD E M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M E =3x ,所以3x =22-x ,解得x =6-2.故M E =A M =32-6.在әAM E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 E =2AM =6-23.综合上述两种情况,A E 的长为6ʃ23.思路与方法:首先要考虑到图形顺㊁逆两种旋转情况,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әD E F 是等边三角形,过点E 作E M ʅA C ,又可证得әA E 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设DM =x ,利用勾股定理便可求出x 的值,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 E 的长度.本题考查了图形旋转的性质㊁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㊁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能够根据题意,按照E D 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两种情况,分别画出动态图形进行分类解析是解题的关键.综上所述,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 动 中求 静 ,在 静 中探求 动 的普遍规律.在具体解题过程中,要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要特别关注一些不变量和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在解答动态几何类题型时,经常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㊁分类思想㊁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等重要的思想方法.Z37。

“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极 韵 味 。 此 时 ,要 求 心 静 、 用 意 。 在 动 之 中 求 形 的
静 , 求 意 的 境 ;在 静 之 中 求 形 的 变 化 , 求 意 的 引
导 。演 练 中 以慢 为主 ,以静 寓 本 ,以松 柔 为基 础 , 以 静 欲 动 ,达 形 的 安 舒 与 松 正 ,达 转 换 承 接 之 轻 灵
的 中 间环 节 。 太 极 推 手 特 别 强 调 “ 动 中 求 静 , 以 静
制 动 , 以 柔 克 刚 ,借 力 打 力 ” 的 原 则 。 所 以 只 有 思
想 安 静 、精 神 集 中 , 才能 气 沉 丹 田 ,身体 松 柔 轻
灵 、反 应 灵敏 ,才 能知 道 对 方 的 动 静 虚 实 。 不 乱 动 、 不 妄 动 , 以静 制 动 ,动 以相 随 ,随 以 先 至 , 至 以 克敌 。在 太 极 推 手 中只 有 全 神 贯注 ,轻 灵 绵柔 ,
“ 静 ” 始 终 贯 穿 着 太 极 层 次 提 升 的 每 一 个 阶 段 , 随
着 功 夫 层 次 的 上 升 ,修 炼 者 对 “ 静 ” 的 重 要 性 的 认 知 与体 会 也 不 同 。 能 静 才 能 松 、 能 松 才 能 柔 、 能 柔
健 身 效 果 。 虽 然 基 本 功 练 习枯 燥 无 味 , 了无 生 趣 ,但 俗语 云 : “ 基 数 不 牢 ,武 艺 不 高 。 ”此时应静 下心来 ,
在 太 极 推 手 中 要 牢 记 :推 手 也 称 打 手 或 揉 手 , 它 既 是 太 极 拳 技 击 的 一 种 练 习 方 法 , 同 时 也 是 检 验
套 路 练 习 的 试 金 石 , 是 提 高 太 极 散 手 实 战 必 不 可 少

李谨伯老先生的道家秘传

李谨伯老先生的道家秘传

阳生炁发的根源。通过坐功入静增长元炁,亏损的元炁得到补充。静极而动,脑中的先天炁走大脑、小脑、延髓、脊髓,到大推下第七脊骨节夹脊关;夹脊往内通心,心正中有一门,道家称之为戊门,气到门开,直达外阳。外阳得到真气,立刻勃然兴起。这时如果不管不问,也可自消自灭,但是,通过静功得来的养生至宝,就会付之东流。这即是只知修性,不知修命。凡讲性命双修者,无不百倍地珍惜它。故吕洞宾祖师对此写过这样一首诗:“一阳炁发用功夫,日月精华照玉壶,到此关头休妄动,恐防堕落洞庭湖。”性命双修的修性,实际命在其中。当静极而动一阳炁发即是命功。心动收心是修性,炁动收炁、精动收精是修命。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功法详解
收心求静,是道家的修身养性、打坐参禅,也是性命双修基本功。入坐前,先将衣服上的钮扣解开,宽衣解带,全身内外放松,心里预先要有一种愉快感,用舒畅愉快、乐在其中的情绪来帮助入静。
取坐势,在床上、沙发上、椅凳上皆可。身上披的衣服应根据自己的身体以及气候变化增减,慎勿着凉感冒。
三花聚顶秋月圆:三花即精花、炁花、神花。只有精炁神修足,才有三花聚顶秋月圆的现象。秋月即玄关。玄关与祖窍同样都是过去道家三口不说、六耳不传之秘。玄关与祖窍往往连在一起,实际玄关是玄关,祖窍是祖窍。可以说:祖窍是玄关出人的门户。玄关不在身上,祖窍不在身外。玄关者乃玄妙之机关也,不在身上,离身难寻。《节要篇》云:“一窍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肾泥丸实可羞。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穴细搜求。原来只是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又道:玄关不在心肾,不在口鼻,不在肝肺,不在肚轮,不在尾闾,不在谷道,不在两肾中间一穴,不在腰间脐后,不在明堂泥丸,不在关元气海,不在脐下一寸三分。又道:“道发三千六百门,门门各执一苗根,惟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又说,此玄关一窍乃人生死之穴,无极之根,太极之母,是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一之炁。过去把玄关说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好像谁能知道玄关所在之处,就能立地升仙似的。玄关到底是何物,又在何处呢?根据余祖师千峰老人及父亲继承道教龙门派传统的说法,通过收心求静,静极而动,炁发则收炁,精动则下手炼精化炁,补脑养神,精炁神足,坐静时,眼前出现一圆光,这即是玄关,又叫慧光、神光、灵光。历代修持者都把玄关看成超凡入圣的阶梯,故不轻易传人。虽然从经书上偶有透露,也只是一些不易看懂的隐语,况且其说不同,使人无所适从。

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的几种解法

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的几种解法

在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中,有一类涉及动态平衡。

这类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故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

下面就介绍几种动态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三角形法则。

原理:当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合力为零,三个力的矢量依次恰好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当物体所受三个力中二个发生变化而又维持平衡关系时,这个闭合三角形总是存在,只不过形状发生改变而已,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各力的大小及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例1. 如图1所示,一个重力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

今使板与斜面的夹角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挡板和斜面对球的压力大小如何变化?图1解析:取球为研究对象,球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F1、挡板支持力F2。

因为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故三个力的合力始终为零,三个力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挡板逆时针转动时,F2的方向也逆时针转动,F1的方向不变,作出如图2所示的动态矢量三角形。

由图可知,F2先减小后增大,F1随增大而始终减小。

图2说明:三角形法则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以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对变化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

方法二:解析法。

原理: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引入参量,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参量与自变参量的一般函数关系,然后根据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应变量的变化。

例2. 如图3所示,小船用绳索拉向岸边,设船在水中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不变,那么小船在匀速靠岸过程中,下面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图3A. 绳子的拉力F不断增大B. 绳子的拉力F不变C. 船所受的浮力不断减小D. 船所受的浮力不断增大解析:小船共受四个力作用:重力G、浮力、水的阻力、绳子拉力F。

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162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宋璐欣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数学知识繁多,对于中学生而言具备一定难度。

本文就此展开了具体论述,从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的角度为动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近年来,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成为中考热点,也同样是教师的教学难点之一。

动点问题不仅包含了“点”的知识,更需要涉猎“线”和“面”的知识点,往更深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谈几何的问题。

长远来看,掌握动点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更是数学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动点问题解决所面临的困境(一)学生对数学概念认知模糊就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在遇到动点问题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审题不清上。

相比于一般的数学问题而言,动点问题中包含的数学概念既有常量又有变量,且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隐性的,需要学生深入发掘。

部分学生在读题时不仅难以完整把握题目所给出的变量和常量,更不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关系,导致解题无能。

(二)缺乏空间思维的培养动点问题所描绘的数学情境是抽象的、不断变化的,思考和解题时都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但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动点问题中的运动情境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

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也缺乏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状态趋于被动,更依赖于教师的帮助,而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探究,思维闭塞,这也是制约学生解答动点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缺乏快速有效的解题思路不管面临任何类型的数学题目,学生首要找到解题思路,才能逐步找到解题出口,快速有效的答题。

就学生难以解答动点问题的根源看来,是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及其解题方向没有真正地把握,所以在解题时没有方向,这也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不够扎实,数学素养有待提升。

二、解决动点问题的策略探究整合上述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后,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对自身教学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探究解决对策:(一)以静制动,理清数量关系动点问题的关键虽然在于“动”,但学生也要避免思维上的局限,将视野完全集中于“动”的研究之上,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无法感知一些静态的数学数量。

中考压轴题十大类型之动点问题

中考压轴题十大类型之动点问题

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一讲中考压轴题十大种类之动点问题一、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要点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经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浸透空间见解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察看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样地址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研究题的基本思路 ,这也是动向几何数学问题中最中心的数学本质。

二、精讲精练1.(2011 吉林)如图,梯形 ABCD 中, AD∥BC,∠ BAD=90°, CE⊥ AD 于点E,AD=8cm,BC=4cm,AB=5cm.从初始时辰开始,动点 P,Q 分别从点 A,B 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 1cm/s,动点 P 沿 A-B-C-E 方向运动,到点 E 停止;动点 Q 沿 B-C-E- D 方向运动,到点 D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x s,△ PAQ 2的面积为 y cm ,(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 的三角形)解答以下问题:(1)当x=2s 时, y=_____ cm2;当x =9 s 时, y=_______ cm2.2(2)当5 ≤x ≤14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动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求出y4S 梯形ABCD时x 的值.15(4)直接写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使 PQ 与四边形 ABCE 的对角线平行的所..有 x 的值.2.(2007 河北)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AD∥BC,AB=DC=50,AD=75,BC=135.点 P 从点 B 出发沿折线段 BA-AD-DC 以每秒 5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C 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B 方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向上作射线 QK⊥BC,交折线段 CD-DA-AB 于点 E.点 P、Q 同时开始运动,当点 P 与点 C 重合时停止运动,点 Q 也随之停止.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是 t 秒( t>0).(1)当点 P 抵达终点 C 时,求 t 的值,并指出此时BQ 的长;(2)当点 P 运动到 AD 上时, t 为何值能使 PQ∥DC ?(3)设射线 QK 扫过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S,分别求出点 E 运动到 CD、DA 上时, S 与 t 的关系式;(4)△PQE 可否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写出 t 的取值范围;若不能够,请说明原因.A DK A DP EBQ CBC备用图3.(2008 河北)如图,在Rt△ABC中,∠ C=90°, AB=50,AC=30,D,E,F 分别是 AC,AB,BC 的中点.点 P 从点D出发沿折线 DE-EF-FC-CD 以每秒7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 B 出发沿BA方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作射线 QK AB ,交折线BC-CA于点 G .点 P,Q 同时出发,当点 P 绕行一周回到点D时停止运动,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秒( t 0 ).(1)D,F两点间的距离是;(2)射线QK可否把四边形CDEF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t 的值.若不能够,说明原因;(3)当点 P 运动到折线EF FC 上,且点P又恰巧落在射线 QK 上时,求t的值;(4)连接PG,当PG∥AB时,请直接写出 t 的值...C K CD F D FP GA EQB A E B备用图4(.2011 山西太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 l 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 8,0),点B的坐标为( 11,4),动点P在线段 OA 上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点 A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A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A→ B→C 的方向向点 C 运动,过点 P 作 PM 垂直于 x 轴,与折线 O- C- B 订交于点 M.当 P、 Q 两点中有一点抵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 t 0 ) ,△ MPQ 的面积为 S.(1)点 C 的坐标为 ________,直线l的剖析式为 __________.(2)试求点 Q 与点 M 相遇前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3)试求题 ( 2) 中当 t 为何值时, S 的值最大,并求出S 的最大值.(4)随着 P、Q 两点的运动,当点 M 在线段 CB 上运动时,设 PM 的延长线与直线 l 订交于点N.试试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 t 的值.ylC BM Qyl C QBMOP AxylC M Q BO P A x5.( 2011四川重庆)如图,矩形ABCD 中,AB=6,BC=2 3,点 O 是 AB 的中点,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 BP= 3.一动点 E 从 O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 匀速运动,抵达A 点后,立刻以原速度沿AO 返回;另一动点F 从P 点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PA 匀速运动,点E、F 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 E、F 的运动过程中,以 EF 为边作等边△EFG,使△EFG 和矩形 ABCD 在射线 PA 的同侧,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t≥0).(1)当等边△EFG 的边 FG 恰巧经过点 C 时,求运动时间 t 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 EFG 和矩形 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请直接写出 S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设 EG 与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的交点为 H,可否存在这样的 t,使△AOH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因.D C D CEO B F P A E O B F P备用图 1D CAE O BF P备用图 2三、测试提高1. (2011 山东烟台)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 梯形 ABCD 的底边 AB 在 x 轴上, 底边 CD 的端点 D 在 y 轴上.直线 CB 的表达式为 y4 x16,点 A 、D3 3的坐标分别为(- 4,0),(0,4).动点 P 自 A 点出发,在 AB 上匀速运动.动点 Q 自点 B 出发,在折线 BCD 上匀速运动,速度均为每秒 1 个单位.当其中一个动点抵达终点时, 它们同时停止运动. 设点 P 运动 t (秒)时,△OPQ 的面积为 S (不能够组成△ OPQ 的动点除外). (1)求出点 B 、C 的坐标; (2)求 S 随 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3)当 t 为何值时 S 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备用图。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

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

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

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

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1、重“动”轻“静”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

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

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

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

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广式求“静中有动”问题

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广式求“静中有动”问题
物理版







・ 7・ 2
用牛 顿 第 二定 律 的推广 式 求 “ 中有 动"问题 静
河北 内邱 中学 (52 0 04 0 ) 袁振 卓
牛顿第 二定律 的推 广 式 : 对一个 系统 来说 , 系统
力 Ⅳ两个 力作 用 , 图 1 如 乙所 示 . 与杆 静 止 , 速 箱 加 度 a 0 取竖 直 向下 为 正方 向, , 由牛顿 第 二定 律 推 广 式 可得 :
向, c静止 , 加 速 度 。 其 :0 B竖 直 向上 加速 , 水 , 在 平 方 向上 a = . 。 0
丢 = . = 0 . 7
将 木楔 和物体视 为一 整体 , 以整体 为研究 对象 , 整 体在 水平方 向只受静摩 擦 力 -的作用 , 厂 木楔 静 止 ,
加 速度 a 0, 水 平 向左 为正 方 向 , 取 由牛 顿第 二 定 律 推广 式可得 :
即 , A:—A sn m B a m g iO g
- —
解析
设 物 体 沿斜 面下 滑 的加 速 度 为 a 据 运 ,
nL ~
m B
动 学公式 =2 s : a得
。 =
以 A、 C整 体为研 究对 象 , 体在 水平 方 向上 、 整 只受 到 凸 出部 分 的水 平 压 力 F 取水 平 向右 为正 方 ,
多用 表测 量黑 箱 内的 电阻等 .
从 以上几 道实 验题 可见 , 设计 型物 理 实 验题 的
材料来 源 广泛 , 学生 的创新 能力 要求 很高 , 计 对 但设 型 实验及 其解 答仍 然脱 离不 了课本 中的学生分 组实
度 的图象法迁移至 电磁振荡测 自感系数 的实验 中;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中国侯氏太极拳会三丰祖师说:“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1. 虚灵虚是虚空、是虚无,灵是生命的灵动,是神气的表现。

没有虚灵,周身一气则涩滞而运行不利,身体则沉重、拙笨,无灵巧可言。

只有神虚,才能体静,才能在外感知万事万物微小的变化,在内斡旋自身的气机运转。

只有意灵,才能使阳气散布周身,无微不至,才能使我们的身心与宇宙自然相契相合。

蒋发先师说:“虚灵在中”,就是由心意来领导。

先使心意放松,剪除外界和思虑的干扰,专注自身,检查浑身上下是否有任何一处还没有放松,然后观气运转之灵机,行气遍及周身百骸,带领腰胯肢节运动。

尽管这也是身体的运动,但已与日常习惯性的运动有所不同,他是“虚灵在中”,心意主导,久而久之,身心将合为一太极。

2. 含拔含是包含、收拢,拔是拔长、展开。

做到了“含”,就能够“拔”;同样,实现了“拔”,就能顺利的“含”。

“拔”是要拔筋骨,我们身体最主要的是椎骨和骨盆,一身是否能灵动,就看椎骨和骨盆关节是否拔开。

筋骨经常在“拔”的状态,骨髓、气血就能畅通,就能促进他们的吐故纳新,激发筋骨的活力,使筋骨坚强有力。

头容微含,则拔颈椎;胸微内含,则拔胸椎;臀部微含,则拔腰椎和骶椎;胯部微含,则拔骨盆关节。

有了筋骨的坚固与灵活,虚灵之意就容易与其合一了。

3. 松腰身体要实现放松,首先要松腰。

只有腰部筋骨、肌肉放松了,气血才能不受阻碍的到达双腿,我们的下盘才能灵活。

三丰祖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不放松而僵硬,则气血流通受阻,则无法养护两肾和命门这个先天之本。

人的生命寿数基本为128岁,这个先天程序就存储在肾脏之中,若不养护他而破坏了先天之本,人的寿命则会受到影响。

所以通过松腰来养肾护命门。

4. 定虚实对我们身体来说,虚实是最重要的一对阴阳关系,必须确定,我们才有所依据。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已说明了两层大关系。

动中求静

动中求静
动 中 求 静 , 找解 题 切 入 点 寻
曲阜 师 范大 学 附属 中学
近 几 年 中 考 题 中 , 常 遇 到 一 些 点 或 量 在 发 生 变 经
2 3 6 7 15
刘珊 珊
例 2 如图 l ,在 AA C 中 , B = 6 m, B A c BC =
化, 处于动态 的情形. 了快速找到解决 问题 的切入点 , 为
相切 , 请判 断抛 物线 的对称 轴 2 oc有怎样 的位置关 与
系 , 给 出证 明 ; 并 ( ) 知 点 P是 抛 物 线 上 的一 个 动 点 , 位 于 A, 3 已 且 C 两点之 间 , : 问 当点 P运 动 到 什 么 位 置 时 , A AP C的 面 积 最 大 ? 求 出 此 时 P点 的坐 标 和 AP C的最 大 面积 . 并 A
分钟 的路 , 汽车需 走 2分钟 , 故公共 汽车每 隔 8分钟发

辆 车.
例2
观察下表并填 空 :
梯 个 I l l 4 5r 形数 6 l2 3 图 周 { 8} 1 形 长 5f 1 4 1

() 2 过点 B作线段 A B的垂 线 交抛物线于点 D, 如果 以点 c为圆心的圆与直线 B D
常 常需 要 找 到蕴 含 在 其 中静 态 的数 量 关 系 或 变 化 规 律 , “ 中求 静 ” 把 动态 问 题 , 为 静 态 问题 来 解 . 略 举 几 动 , 变 现 例供 参 考 .
1 c /B =9 。点 P从点 A开始沿 A 2 m, _ 0, B边 向点 B以每

即 : 秒 时 ,最 = y小
c m.

例 3 ( 0 0年 济 宁 市 )如 21

静中求动话用药

静中求动话用药
不守 为动药 。用药静 而 无动 , 药 力无 运 化 之功 ; 而 则 动
紫、 苔少 , 颇有 凉迫 血凝 之象 , x线诊 断为 右下 肺炎 。遂 以前方 加丹参 、 赤芍 、 仁各 1g 桃 0 。连 服 5剂 , 身热渐 退 ,
2周后 X线 复查 右下肺阴影 吸收 , 诸症 消失 。 2 久病 气虚 痰 阻 , 宜加 涤痰药 久病 气 虚 , 固需 益气 , 凡气 虚 , 不能 输布津 液 , 然 一
静 、清 开灵 、参麦 注射 液等新 剂 型 力争 不 断 涌现 ,且
有 所 提高 ,以适应 急症 和 危重 症 的需 求 ;其 三专 病 专
药的研 制不 容忽视 。所 谓 “ 病 专药 ”是 指 针对 某种 专
病 症 的特异 治疗方 药 。明代 温 疫 大家 吴 又可 早有 “ 一 病只有 一药 之到病 已” 的 期 盼 。在 中 医古 籍 中 ,不 乏
得的成 绩 ,更 证 明中医 药在 治疗 急性 传染 病 特别 是 病 毒性疾 病方 面是大有 用 武 之地 的 。但 也不 能 不 清醒 地 看到 中医 药在 这 方 面 的短 处 ,如 中 医对 高 热 、惊 厥 、 昏迷 、呼 吸衰竭 、循环 衰竭 和 严 重水 电平 衡 失 调 等急 症和 危重症 的救治 ,尚缺乏 速 效 、高 效 的方 药 ,仍 处 于劣 势状态 ,严 重制约 了疗效 的提 高 。因此 我 们必 须
无静 , 则药力 无 着 病 所 , 动 气 耗 血 , 动 静 结 合 可 发 且 故 挥药 物的最 佳 效 用 。临 床 用 药 常 需 静 中 求 动 , 即静 药 加动 药尤为 重要 。列举 如次 。
l 热病用 凉药 , 需佐活 血之 品 热则血结 , 凉则 血凝 。凡热 邪伤 人 , 易灼 津耗 液 , 最

静中取动 动中求静

静中取动  动中求静

静中取动动中求静
作者:李亮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年第06期
摘要:这类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如何“静中取动”或“动中求静”。

我将它总结成一句口诀:一定点,二定时,三定范围,四画图,五求面积。

其实绝大多数的题目只要想到上述切入点,认真做下去,问题基本都可以得到解决。

关键词:图形运动解题技巧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图形运动的内容,使数字更贴近生活,解题方法更灵活。

运动变化问题正是利用它们变化图形的位置,引起条件或结论的改变,或者把分散的条件集中,以利于解题。

这类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对给定的图形或其一部分施行某种位置变化,然后在新的图形中分析有关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类实体的特点是:结论开放,注重考查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便于与其它只是相联系,解题灵活多变,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所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丰富,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及数字建模,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

正由于图形变化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都以图形变化为压轴题。

如何很好地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我将它总结成一句口诀:一定点,二定时,三定范围,四画图,五求面积。

定点,就是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定时,就是图形从原来位置移动到关键点位置时所用的时间;定范围,根据图形移动的时间大小依次分成几段范围;画图,就是根据图形移动的时间范围来画出图形,这就是“动中求静”;最后根据图形求面积。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动中有静的成语

动中有静的成语

动中有静的成语
1.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你看那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起来像脱兔一样敏捷,而比赛结束后安静地坐在那里,不就像个处子一样嘛!
2. “静如止水,动若雷霆”。

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静如止水,可一旦行动起来,那真是动若雷霆啊,迅速又有力!
3. “动静有常”。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有忙碌的时候也有安静休息的时候,这就是动静有常呀!
4. “动而若静”。

她跳舞的时候动作流畅,但脸上的表情却很沉静,可不就是动而若静嘛。

5. “静极思动”。

长时间安静地坐在办公室,就会忍不住想要出去活动活动,这就是静极思动啊!
6. “以动制静”。

在辩论赛上,他用激烈的言辞以动制静,让对方无话可说,厉害吧!
7. “以静制动”。

在面对对手的挑衅时,他选择以静制动,最后轻松获胜,太牛了!
8. “动中求静”。

在嘈杂的环境中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这就是动中求静啊,你能做到吗?
9. “静中带动”。

图书馆里虽然很安静,但每个人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也是一种静中带动呀!
10. “动不失静”。

他在处理事情时,行动果断但又不失沉稳安静,真的很了不起!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动中有静的成语都很有意思,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体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周围的世界。

禅的真理是什么?

禅的真理是什么?

禅的真理是什么?真理有普遍的、必然的特性,真理是每个人希求的目标。

禅者就是追求真理的人,禅师因为体证到真理,领悟到自家的本来面目,认清生命真实的世界,所以能洒脱自在。

禅的真理是什么?第一、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一般来说,大中有小,可以理解,但小中有大,怎么可能呢?人的脑袋很小,但许多人学富五车、读破万卷书,这些都在脑子里。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一粒小沙子,看到整个世界;佛教的“一念三千”一个念头,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华严宗的“因陀罗”境界,每个世界远近大小,都是光光相照,彼此辉映,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中有大,大中有小。

第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与不同,看似两边,其实是彼此相容的,好比同样是军人,分为陆海空各种兵种,共同保护国家;禅者在同中容许有异,在异中容许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

《宏智禅师广录》里写道:“同中有异,功亡就位;异中有同,在位借功。

”虽然方法、技巧各有不同,只要彼此在理想,目标上一致,就能“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彼此相互成就。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的人能动不能静,有的人能静不能动。

禅者的训练是“静中磨练,动中养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动的时候,身忙心不忙,在寂静的时候,心中仍然具有热诚。

动与静的配合,好像“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的境界,又如宋儒程灏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所以人生要能动能静,动静一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空”,好像是一无所有,但虚空却能包罗万象。

其实,要空才能有,空掉“迷”的执着,才能装得下“悟”的真理。

好比茶杯空了才能装水,皮包空了才能放钱,乃至鼻子呼吸,耳朵闻声,嘴巴嚼物,肠胃纳食,不都是“空”了才能“存”吗?禅的世界,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空中有有,有中有空。

禅的真埋有四点:第一、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第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第四、空中有有,有中有空。

五谷调养 固肾养生 运动方式 静中求动

五谷调养 固肾养生 运动方式 静中求动

五谷调养固肾养生运动方式静中求动*导读:12月22日便迎来一年一度冬至节气。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阳生。

我国……12月22日便迎来一年一度冬至节气。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阳生。

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

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阳初生的时间。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

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

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广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杜文坚表示,冬至当天,适当有针对地进行保养。

而保养方式应因人而异,体质不同调养方式有异。

指导专家广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杜文坚记者朱志安通讯员许璧文情志养心:避免孤独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在冬至,因为天气寒冷,很容易让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因此,冬至日应进行家庭聚会,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老年人自身也要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五谷调养:固肾养生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

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生热。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冬日三杯水,滋润身体。

杜主任表示,冬天气温干冷,对于老年人来说,补充足够的津液是必要的。

因此,每日三杯水可以有效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保持正常的代谢。

早上5至7时一杯水,有助湿润肠胃;17至19时一杯水,有助饭后的消化;睡前1小时一杯水,有养阴滋润的效果,能保持皮肤在冬日不容易干燥。

杜主任在此向读者推荐一个冬至养生糊,具体如下:核桃150克、芝麻100克、黑豆150克、黑米100克、首乌50克,以上五物共研磨成粉。

每天冲服50克。

此糊有养阴固肾的作用。

积极控制,静中求动

积极控制,静中求动

积极控制,静中求动
李木琴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5(000)011
【摘要】静态活动是复式班教学最突出的一大特点。

正确认识这一特点,把握复式班课堂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复式教学的潜在优势,从而扬长避短,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复式班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端正教学思想,充分认识静态活动的重要性过去我在教学中只强调丁教师的作用和动的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静的优势,所以在直接教学时教师只把“动”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机,而在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李木琴
【作者单位】江西金溪县珊城乡周江教学点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2.4
【相关文献】
1.动中寻静静中求动——解析几何中的一朵奇葩 [J], 岳华锋;孙平
2.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J], 刘艳萍
3.动中求静,静中求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J], 刘艳萍
4.动中求静,静中求解——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探究 [J], 宋璐欣
5.静中求动寓动于静——对一些修辞现象的考察 [J], 凌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作者:图林小姜欢迎您 2008-01-03 00:33:59标签:艺术赏析感悟随笔文化文学语文教学古诗欣赏中国的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除讲究诗韵外,其特点是文字短小精练的同时又不失内涵丰富而意义深远。

因此要运用大量的修饰方式,来扩充读者的想象空间,以弥补诗词本身的文字上的局限。

现在,我们以古诗中有关“动”与“静”的物象描写为例,看看古诗是如何通过联想、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和渲染烘托等修饰手法来进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一、古诗词中的动静相衬动静相衬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意境描写的方法。

诗中的动词,不是简单的动词,它同时可以用来起到衬托、烘托、渲染的效果。

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这样描绘傍晚山村之景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

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明月在松叶间隙中依稀可见,而松叶在微风中摇曳),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

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

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凡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洗衣服的妇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的捕鱼的小船上劳动的,当然是就男丁了,一幅类似“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美景图画跃然纸上,使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 态几何 问题 , 常以几何知识和 几何 图形为背景 . 综合 函 分界点 , 觅得运动 中的静 , 再分运 动过程 为几 个阶段 . 以估计全 数、 方程 、 分类讨论 、 数形结合等思想 , 解题 时需用运动、 变化 的 程变化。如 小题 ( 4 ) 中所求的特定情况在 变化过程 中不止 一次
课程教育研 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6年 1 0月 中旬刊
教学 ・ 信息
动 中求静
静 中求动
陈 贝贝
( 温岭 市实验学校 浙江 温岭 3 1 7 5 0 0 )
【 摘要】 动态几何题是指随着图形某一元素的运动变化, 导致问题的结论或变或不变的几何题, 注重在图形的形状或位置变
问题 两 类 ,
面的铺 垫( 如题 中的( 1 ) 为( 2 ) 、 ( 4 ) 的铺垫) , 或前后方 法通用等 , 若应用到位 必能事半功倍。 其次 . 重视基本 图形的研究。 再复杂 的综合题都可分解为一 系列的基础题 . 从复杂的背景 图中分解 出一 系列的基本 图形 , 将 问题 易化 。如动 态几何 问题常可化为 三 角形相似、 解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等基本 问题 。 最后 . 重 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分类讨论、 数形结合 、 转化 、 方程函数 等思 想贯 穿初 中数学, 蕴含于各类题型 , 其作 用不容 小觑 , 因此重视
( 4 ) 是否存在 0P与线段 Qc只有一个交点 , 若存在 , 写出 t 的 范围: 若不存在 , 说 明理 由。 这是 一道典型的动 圆问题 . 由点动 带动线动形动 . 集常 见 的点动 、 线动、 形动 于一体 , 虽综合性 强, 但难度不大 , 而学生往 往 看题就懵 , 或有 解决部分后便无从下 手 。 或有 解题 过程不 完 整 通过 分析 , 我们可将各 小题 归纳 为存在性 问题和 函数 关系
眼光去观察研 究问题 , 关 注 蕴 含 的 不 变量 、 不 变 关 系或 特 殊 关 出现 , 先 明确 两 个 分 界 位 置— — 点 Q 与 点 D 重 合 ( t = 4 0 / 1 3 ) . 系, 动 中求静 , 静 中求动。它分为点动、 线动 、 形动三类, 变化 中 c Q 与0P相切( t = 1 6 / 7 ) , 实现 动中取静 , 分段考虑。 本小题研 究 展示 了数 学的 完美创造过程。因而成为 中考数 学的热点题 型 . 与线段 Qc的位置关 系,只要 保证点 q在运动过程 中在 圆外 而学生往往一动辄晕 . 见题 生畏 。下面笔者以学生惧怕的 中考 或 圆内即可 , 通过 画 图发现 , 存在 0P与线段 Qc只有一个 交 动 圆问题为例 . 浅谈如何 应对 中考动 态几何题 . 帮助 学生翻越 点 的过 程 。 且t 的取 值 范 围为 ( ) < t ≤1 6 / 7或 4 0 / 1 3 < t ≤5 这 座 大 山 2 . 数 形结合 , 点动化为线长。求运动过程 中存在 的特 定情 ( 2 o l 6 ・ 攀枝 花 改 编 ) 如 况时,我们 常常利用解直角三 角形或相似等几何 知识列方程 . 图, o 为 坐 标 原 点 , 点 A、 B 因此还 需将 点 的 运 动 转化 为 线段 长度 , 即 点 运 动 的 路 程 如 题 的 坐标 分 别 为( 8 , 0 ) , ( ( ) , 6 ) 。动 中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 Q 的运动直接化为线段 A P = t , OQ: t , 再运 用“ 静” 的 点 Q、 P分 别 从 点 O、 A 同 时 几何计算 实现用含 t 的式子表示相关线段 出发 ,分 别 沿着 O A、 A B方 函 数 关 系问题 , 即动 点 形 成 的 函数 问题 。 如 小题 ( 2 ) , 关键 求 向 均 以 1个 单位 长 度/ 秒 的 出函数解析式。 解决这类 问题 同样 需要 : 数形结合 , 点动化为线 速 度 匀速 运 动 . 运动 时间为 t 长, 动 中取 静 。 分段讨论 , 最 终 由特 殊 到 一 般 . 估 计 全 过 程 的 变 ( 秒) ( 0 < t ≤5 ) 。以 P为 圆心 , 化。小题( 2 ) 中双动点 c、 Q 在移动过程 中带动 第三个顶点 D P A 长 为 半 径 的 0P与 A B、 运 动, 我们仍需动 中觅静 , 分析得一 临界状 态——点 Q 和点 D oA 的 另一 个 交点 分 别为 C、 相遇 ( t = 4 O / 1 3 ) , 此 时三角形缩减为一条线段 。由此 , 该题 可分为 D, 连接 C D、 QC。 相遇前 ( 点 O 在点 D 左侧 ) , 相遇后 ( 点 Q在点 D 右侧 ) 两个阶 ( 1 ) 求当 t 为何值时 . 点 Q 与点 D重合? 段, 再分 别抓取运动 中的某一瞬间, 画图形成两种不同的情况 。 ( 2 ) 设 AQCD 的 面 积 为 s 。 求 s的 最 大值 ; 笔者认 为, 教 师在平时的数学教 学中应注意 : 首先。 重视学 ( 3 ) 若去掉题 中的“ ( ) < t ≤5 ” , 当 Q 为 圆心、 半径 为 2的0Q 生 审题 能力的培养 。如运动过 程比较复 杂, 教会学生借助画 图 经过点 A 时, 求0P被 y轴截得的弦长; 理解题意 , 另外 , 中考压轴题常常前后 小题相 关联 , 或前面是后
化 中寻求函数 、 方程、 几何之 间的联 系, 追求动静结合 , 有较 强的综合性 , 对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 息的能 力要 求较 高。
【 关键词】 动态几何 中考 动静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6 ) 1 0 - 0 1 2 1 - 0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