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水采区复采长壁式工作面开采技术探讨

水采区复采长壁式工作面开采技术探讨

2 2 第1 0年 期 1
东 斜技 晨
1 3 7
工作 面采用 3~ 4峒控顶方式 , 单体 液压支柱 与铰接顶 梁配合成前悬 臂支 护 , 部垮落 法管 理顶 板 。最 大控 全
顶 距 4 2 最 小 控 顶 距 3 2 放 顶 步 距 为 1 O 贴 帮 .m, . m, . m,
16 3
东撼晨 舛技
21年第1 02 期
水 采 区复 采 长 壁 式 工 作 面 开 采 技 术探 讨
姜 广林 , 吉静 , 李 于成 国
( 矿 集 团联 创 公 司 , 东 枣 庄 枣 山 271 ) 7 0 1
摘 要 枣矿联创 公司针对矿井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的实际情况, 行了水采 区长壁武工作面复采技术研究。该文重点介绍 了水采 区长壁 式工 进 作面复采技术及施工措 施。通过 实践 , 水采 区长壁式工作面复采切实可行 , 取得 了较好 的经济效益 , 安全可靠 , 具有一定 的推广 应用价值。
采煤工艺 为 : 打眼 、 短壁 注水 一 装 药一 放 炮 一 挂
梁、 支设贴帮柱 一攉煤一 移 溜一 支 柱一 回柱放顶一 回
收溢煤 。 2 4 工 作 面 支 护 方 式 . .
水采 区的原始煤层平均厚度为 4 0 . m左右 , 根据 回
采巷道 的揭露情况 , 水采后剩余 煤层厚度 10~ . m, . 30 煤层 的老顶 为中粒石英砂岩 , 直接顶为再 生顶板 , 特征 为砂岩砾块 , 质胶结 , 泥 胶结 性差 , 完整性 差 。直 接底 为沙质页岩 , 特征 为靠近煤层 处有 0 1~ . m的根土 . 03 岩, 老底 为中粒石英砂岩 。煤层倾角为 9 , 。地质构造较 简单 , 为单 斜构 造 , 但水 采 区 的剩 余煤 层 厚度 变 化较 大, 顶板破碎 , 采煤影 响较大 。 对

采场围岩控制理论与实践综述及展望

采场围岩控制理论与实践综述及展望

2 采 场 顶 板 运 动参 数 预 测 研 究
采 场 顶 板 的运 动 参 数 主 要 有 直 接 顶 初 次 垮 落 、老 顶 初 次 来 压 和 周 期 来 压 步 距 及 侧 向跨 度 等 。这 些 参 数 是 与 地 质 条 件 和 开 采 条件 有 关 的 综 合 指 标 , 当 面 长 、 边 界 及 顶 板 条 件 等 变 化 时 .来 压 步 距 也 变 化 .相 邻 工 作 面 的 实 测 数 据 不
能 完 全 套 用 。 因此 ,预 测 顶 板 运 动 参 数 可 为 开 采 前 的 设 计
板结构 理论体系一
1 1 砌 体 梁 理 论 .

钱 鸣 高 院 士 借 助 于 大 屯 孑 庄 矿 开 采 后 岩 层 内 部 移 动 观 L 测 资料 .提 出 了 “ 体 梁 ” 学 说 ,认 为 老 顶 由 多 块 断 裂 后 砌 像 “ 体 ” 一样 铰 接 而 形 成 的结 构 组 成 。该 学 说 系 统 研 究 砌 了 裂 隙 带 岩 层 形 成 结 构 的 可 能 性 和平 衡 条 件 : 。从 建 立 该 理 论 的 假 说 条 件 可 看 出 ,该 结 论 更 适 用 于坚 硬 岩 层 的 采 场 。
梁 、顶 生裂 隙 岩 梁 及 铰 接 岩 梁 假 说 等 。 我 国 矿 山 压 力 工 作 者 经过 多 年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逐 步 形 成 了 具 有 自己 特 色 的 顶
大 的 硬 岩 层 ,但 覆 岩 中 的 厚 硬 岩 层 不 一 定 都 是 关 键 层 。 其
实 质 是 进 一 步 研 究 硬 岩 层 所 受 的 载 荷 及 其 变 形 规 律 ,进 而 了 解 影 响 工 作 面及 地 表 沉 陷 的 主要 岩层 及 其 变 形 形 态 。

浅析煤矿开采技术

浅析煤矿开采技术
深入研 究 各种煤 层地质 及开 采条件 5 . 2 研 究坚 硬顶板 与破碎 顶板 条件下 应用 高技术 低成 本岩 层控制 技术
硬厚 顶煤 控制 技术 , 研究 开发 埋深浅 , 支 承压力小 条件 硬厚顶 煤 的快 速处
理 技术 , 包括 高压注 水压裂 技术 和顶煤 深孔 预爆破 处理 技术 , 使顶煤 体能 随采 随冒, 提高 其 回收率 。 顶煤 冒放 性差 、 块度 大 的综放开 采成套 设备 配套 技术 , 研 制 既有 利于顶煤 破碎 和顶板 控制 。 又有 利于 放顶煤 的新 型液压 支架 , 合理确 定 后 部置 输送机 能力 。 两硬条 件 下放顶煤 开采快 速推 进技术 , 研究合 适的综 放开 采回采 工艺 , 优 化 工序 , 缩 短放煤 时 间, 提 高工作 面 的推进 度 , 实现 高产 高效 。
矿井开 采技术 以提高工 作面单 产和生产 集 中化为 核心 , 以提 高效率和 经济效益
为 目标 , 研 究开 发各种 条件 下的高 效能 、 高可 靠性 的采煤 装备 和工艺 , 简单 、 高 效、 可靠 的生 产系统 和开 采布置 , 生产 过程监 控与 科学管 理等 相互配 套 的成 套 开 采技术 , 发展 各种矿 井煤层条 件下 的采煤 机械 化 , 进步 改进工 艺和装备 , 提高 应 用水平 和扩 大 应用范 围 , 提 高采煤 机械 化 的程度 和 水平 。
术。
基本 顶相互 作用 关系 ; 运 用离散 元等方 法研 究顶煤 放落规 律 , 提 出放 顶煤 优 化准则 和提 高顶 煤 回收率 的途径 。 5 . 4 支护 质量与顶 板动 态监测 技术 在总结 缓倾斜 中厚 长壁 工作面开展 支护质量 与顶板动 态监测方 面 , 应进一 步在 坚硬顶 板 、 破 碎 顶板 、 急倾 斜 、 放 顶煤 工作 面开 展支 护质 量与 顶板 动态 监 测, 同 时应不 断完善 现有 的监测 技术 , 发展智 能化 监测 系统 , 改进 监测仪 表 , 使 监 测仪表 向直 观 、 轻便 、 小 型化 方 向发展 。 5 . 5 冲 击地压 的预测 和防治 通过计算机 模拟研究 冲击 眭矿压 显现 发生的机 理 I 进—步完善 冲击性矿压 显 现监 测系统 , 发展 遥控 测量和 预报技 术 , 完善 冲击性 矿压综 合 防治措施 的优 化 选择 专家 系统 。 5 . 6研 究 开发新型 的支护 设备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一、引言巷道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施工形式,其围岩结构对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行为,提高巷道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力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二、刚体力学模型巷道围岩结构最简单的力学模型是刚体力学模型。

在该模型中,围岩被视为刚体,不考虑其变形和开裂。

这种模型适用于围岩较坚固、没有明显变形的情况。

通过刚体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巷道的稳定性和受力情况,为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三、弹性力学模型弹性力学模型是对围岩结构进行弹性变形分析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围岩被视为弹性体,符合胡克定律。

通过弹性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变形和开裂情况,为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四、塑性力学模型塑性力学模型是对围岩结构进行塑性变形分析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围岩被视为具有一定塑性变形能力的材料,考虑了围岩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通过塑性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巷道围岩的破坏机制和塑性变形区域,为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五、岩体力学模型岩体力学模型是对围岩结构进行综合力学分析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考虑了围岩的岩石力学性质、结构面等因素。

通过岩体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巷道围岩的强度、变形和断裂等特性,为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全面的依据。

六、数值模拟模型数值模拟模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力学模型。

通过建立巷道围岩的有限元模型或离散元模型,对巷道进行力学分析和模拟,可以预测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变形和破坏情况。

数值模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活性,已成为研究巷道围岩力学行为的重要工具。

七、模型应用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力学模型的分析,可以评估巷道的稳定性,确定合理的支护措施并优化设计方案。

此外,力学模型还可以指导巷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风险。

八、结论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是研究巷道力学行为的重要工具,通过不同的模型可以分析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变形和破坏情况。

长壁综采工作面底板隔水关键层力学性能分析

长壁综采工作面底板隔水关键层力学性能分析
Ⅱ级 Ⅳ类 顶板 ; 板 以 砂 岩 为 主 , 本 稳 定 , 底 鼓 底 基 无 现象 。综 采放 顶煤 工作 面 长为 10m, 高65m, 8 采 . 一 次采全 高 , 板 控 制 方 式 为 随采 随 垮 。3号 煤 层 开 顶 采后 的充 水水 源 为顶板 砂岩 裂 隙水 , 照 《 井水 文 按 矿
示 较为均 质 。
R P: F A。 矿压模 型见 图 1 。模 型左 、 右两 侧 为水平 方向位移约束 , 部为铅 垂方 向位移 约束 。上表 面边 底 界受向下的均布载荷作用 , 分布集度 q=25M a . P。
图 3 工作面推进 7 0m
图 1 R P 2矿 压 模 型 F A。
20 年 6 08 月
矿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第3 卷第3 5 期
作 面推进 时上覆岩 层垮 落及底 板 的变 形破 坏情 况 进 行数 值 模 拟 。R P 2矿 压 模 型 工 作 面 推 进 方 向 取 F A。
40m, 0 铅垂 方 向取 20 m, 0 基元 取 1m×1m, 总基 元 数 为 40×20=8 0 0 0 00 0个 。每步 开 挖 1 开挖 2 0m, 0
从事计算力学方面的研究。E —ms :hn a u 6 .o J C ufi @13 em。 ] l —d
2 1 R P 2力学模 型 . F A D
用岩 石 破 断 过 程 分 析 软 件 R P 2 F A

, 随 工 对
51 ・
维普资讯
煤 炭资 源 的安 全 高 效 开 采 是 我 国经 济 高速 、 健 康发 展 的重要 保证 [。近 年来 随着 煤 炭 产量 的大 幅 1 ] 提 高 , 采 中的动 力灾 害 突发 事故 频 频 发生 , 作 面 开 工

采场矿压新理论知识

采场矿压新理论知识
下面就把有一定影响的学说,如固支梁学说、简支梁学说、薄板学说、
砌体梁学说、弹性地基梁学说、梁拱学说、关键层学说,以及经典的四大 学说(压力拱、悬梁、预成裂隙、铰接岩块)介绍如下:
1、固支梁学说
该假说认为,当相邻采区未开采 或不受断裂影响时,且回采工作面上 方有强度高岩层存在,其下方软岩层 垮落后,不能充满采空区,且工作面 长度远大于跨度时,可以认为位于工 作面上方的强度高(硬且厚)岩层是 插入前后方岩体中的无数个单位宽度 的固支梁 。
回采工作面在砌体梁的保护 下,当结构稳定时,上方载荷 通过该梁传递到前方煤壁和后 方采空区矸石或煤柱上,采场 支架仅承受岩梁下直接顶载荷。 当岩梁失稳时,结构将对支架 产生冲击载荷。
(a)
(b)
图3-8 砌体梁结构模型
a——初采阶段,b——正常回采阶段
2、传递岩梁理论
该理论中科院院士宋振骐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在长壁回采 工作面上方存在着一个能够传递其上方载荷的岩层,由于该岩 层跨度一般远小于工作面长度,故可视为平面问题讨论的梁, 即所谓传递岩梁。
二、老顶的分级
p e 2.3 4 ln L 1 1 ) ( 1.5 k 5 m 5.6 M 2
式中:L1——老顶初次来压步距,m; km——直接顶充填系数,即直接顶厚度与采高比值; M——煤层采高,m。
老顶分级 老顶来压
显现
分级指标
老顶按老顶初次来压当量pe(kPa)分级
I 不明显
II 明显
坚硬 Ⅴ >32
>2.76
>2.16
>41.79
厚层砂质页岩、粉砂 岩、砂岩
底板比压(底板载荷集度) :支架底座对底板造成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我国缓倾斜回采工作面底板分类方案

中国矿大《采矿学》习题集

中国矿大《采矿学》习题集

《采矿学》习题集(徐永圻主编. 采矿学.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总论1. 《采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井田内的划分?阶段与水平的基本概念?采区、盘区、带区的基本概念?3. 矿井开拓、准备及回采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4. 何谓采煤方法?5. 我国较广泛采用的采煤方法有哪几种?应用及发展概况如何?6. 简要说明《采矿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

第一篇长壁采煤工艺第一章长壁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1. 解释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矿山压力,矿山压力显现的概念。

2. 什么叫支承压力?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如何?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 简述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的一般规律?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的估算方法是什么?4. 试述工作面来压预报的机理和方法。

5. 简述直接顶、基本顶、底板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指标。

6. 采高、控顶距、工作面长度、推进速度、倾角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如何?7. 简述长壁工作面覆岩移动的一般规律。

为什么要研究裂隙带岩体的移动结构?8. 试述压力拱结构、砌体梁结构、传递岩梁结构、悬梁结构、假塑性梁结构的异同点及适用条件。

第二章破煤、装煤原理及装备1. 简述影响破煤的煤层物理机械性质有哪些?2. 简述爆破落煤的炮眼布置及其适用条件?3. 试述采煤工作面的装药结构和爆破工艺?4. 试述截齿破煤过程?刀形齿和镐形齿的优缺点?5. 什么是左、右螺旋滚筒?其旋转方向为什么是固定的?6. 螺旋滚筒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它们对装煤效果的影响如何?7. 薄煤层采煤机有何特殊要求?为什么?8. 刨煤机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适用条件如何?9. 试述采煤机选型原则。

影响采煤机选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三章煤的运输及装备1. 简述刮板输送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运送煤炭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2. 简述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条件。

3.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运转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哪些?4. 试述桥式转载机的转载原理。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全面总结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全面总结

1.什么是矿山压力和矿山压力显现?答:地下岩体被采动以前,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形成的原岩应力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当在煤、岩体内开掘巷道或进行回采工作时,就会破坏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

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于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在巷道、回采工作面引起的一系列力学现象,如围岩的变形或挤入巷道,岩体破坏、移动或冒落,煤体被压碎、片帮或突然抛出,支架的变形或破坏,充填物产生压实,岩层和地表的移动或塌陷等,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简称为矿压显现。

第二章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一、内容提要1 .岩体内原岩应力的概念岩体内形成原岩应力的主要原因有两种,由于岩体自重而引起的自重应力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构造应力。

自重应力是形成岩体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的根本原因。

构造应力主要是指水平应力。

在矿山地质构造简单地区的岩体可能只有自重应力,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岩体中可能同时有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存在。

二、习题1.什么叫原岩应力状态,对原岩应力状态有几种假说?答: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叫做原岩。

原岩的原始应力状态。

原岩所处的应力状态叫做原岩的原始应力状态。

关于原岩的应力状态有两种假说:(1)弹性假说,认为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其受力与变形的关系附合虎克定律,在垂直应力作用下将在岩体中引起水平应力的作用,其侧压系数λ=0.25~0.43。

(2)静水应力状态假说,认为在地下深处的岩体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岩石的拐变作向应力和垂直应力趋于相等,即侧压系数λ=1。

第三章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一、内容提要1.老项岩层的梁式平衡回采工作面自开切眼向前推进一段距离以后,直接顶开始垮落,老顶悬露于采空区之上而未折断,类似于一端由工作面前煤壁支撑,另一端由边界煤柱支撑的两端固定的梁。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立志当早,存高远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自从采用长壁工作面开采以来,上覆岩层中是否存在着大结构,以及此结构是什么形式,一直是采矿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什么形式,一直是采矿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压力拱假说
它是由德国人哈克和吉里策尔于1928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长壁采煤工作面自开切眼起就形成压力拱,此后,拱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扩大,直至拱顶达到地表为止。

在工作面前后煤体中形成的前拱脚a,后方跨落岩石则形成后拱脚b,a、b 均为应力增高区,工作面则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架承受的载荷仅为上覆压力拱内的岩石重量。

优点:能解释围岩卸载的原因;
缺点:未能说明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的发展过程以及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

2.悬臂梁假说
它是德国的施托克于1916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的顶板可视为梁,它一端固定于岩体内,另一端则处于悬伸状态,当悬伸长度很大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靠近煤壁处顶板下沉量最小,表现的顶板压力也小。

3.预成裂隙假说
由比利时学者A-拉巴斯于1850 年提出的。

“三软”厚煤层综采开采三维力学特征的采厚效应

“三软”厚煤层综采开采三维力学特征的采厚效应

“三软”厚煤层综采开采三维力学特征的采厚效应[摘要]针对开滦矿区复杂的三软煤层开采条件,以开滦某矿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为例,运用计算机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系统,模拟不同煤层开采高度(4.0m、6.0m)的力学特征的采厚效应。

研究表明:不同开采高度采场围岩的矿压显现差异明显。

在综采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程度和发展高度一般均随采高增减而增减。

随着采高的增加,开采扰动的范围和支承压力分布的范围扩大,支承压力的强度也增大,且峰值的位置超前煤壁的距离增大。

由于超前煤壁的影响范围增加,有利于缓解瓦斯积聚和弹性力的能量,从而降低煤与瓦斯的动力灾害的可能性。

[关键词]三软煤层数值模拟不同采高覆岩破坏支承压力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220-01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尤其是在三软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采高是影响上覆岩层破坏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1~4],随着一次采高的增加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及围岩应力分布都不同于综采工作面。

因此,本文针对于开滦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在综采过程中采高对顶底板活动规律及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

1 开采工作面地质条件开滦矿区某矿主采煤层埋藏深度-616m~656m,煤层平均厚度5.54m,正常段厚为5.0m~6.5m,煤层倾角为5-13°,。

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厚度4.35m,老顶为中细砂岩,厚度8.55m,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厚度3.65m。

工作面走向布置长1382m,倾斜长为175m,为走向长壁水平开采。

2 数值模拟根据flac3d建模的原则,本次数值计算模型采用mohr-coulomb 屈服准则判断岩体的破坏,模型的走向长250m,倾向长为350m,高度150m。

模拟开采高度分别为4m和6m,模拟开挖90m,在距煤壁前方4m、16m、30m、50m煤层中沿倾向布置观测线,以观测记录推进过程中煤壁前方支承压力的变化分布。

浅埋煤层长壁采场覆岩活动规律的研究

浅埋煤层长壁采场覆岩活动规律的研究
和 1 . l 弛罔 6 85n,
4 顶 板周 期来 压现 场 实测
丁作 面观 测 布 置 冈 7 :
( c)
步。
网 5 老顶 离 层 、 裂 到地 表 断
3 模 拟 结 果 及 分 析
31 伪 顶 破 坏 与 垮 落 . 当 T作 面 推 进 至 l. I 时 , 1作 面前 方 顶 煤 应 力 集 巾 比较 921 1 一
4 1 周 期 来 压 .
明 , 部 Ⅲ现 破 坏 , 罔 2所 示 ; 局 如 当 作 面推 进 至 2 . n 时 . 1 l 伪 9
顶 垮 落 , 图 3所 示 。 如
32 直 接 顶 破 坏 与 垮 落 .
随 着 T作 面 推 进 及 上 役 岩 层 悬 露 ,A 接 顶 存 重 力作 川 下 开
条件 , 并且考虑岩体 重应力的平面应变模型。

层一起垮落下来 . 图 5 示 。 如 所
3 . 老 顶 周 期 性 垮 落 4 当 -作 面推 进 至 6 . i T 1 7n时 ,
丁 作 面 老 顶 发 生 第 一 次 周 期 性 垮 落 。 随后 义 发生 几 次 周 期 性 垮 落 ,推 进 距 离 分 别 为 8 . i 和 93' l l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 章 编 号 :0 5 6 3 (0 I0 — I3 0 10 — 0 3 2 1 )2 0 9 — 2
S IT C F R A I N D V L P E T&E O O Y C — E H I O M TO E E O M N N CN M
21年 01
第2卷 第2 l 期
2 模型 概述 和数 值计算 的 内容
本 次 模 拟 浅 埋 深 煤 层 长 壁 采 场 岩 活 动规 律 ,模 型 长 度 为

【毕业论文选题】精选采矿工程专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精选采矿工程专业论文题目

精选采矿工程专业论文题目采矿工程专业承担推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使采矿工程符合安全、经济、高效的高质量水平的理论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采矿工程的论文题目。

1、稀土采矿治理地土壤和植被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2、三维可视化环境下采矿设计与生产规划关键技术研究3、采矿岩石压力拱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4、金川二矿区下向分层采矿充填体力学行为及其作用的研究5、杜家村矿大倾角松软煤层综放开采矿压特征与围岩控制6、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7、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及风险分析8、深海采矿装置智能升沉补偿系统的研究19、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研究10、深海底采矿机器车运动建模与控制研究11、浅埋煤层长壁开采矿压特点及其安全开采界限研究12、软煤孤岛面大倾角仰采矿压显现规律及煤壁加固技术研究13、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研究14、铁矿矿山充填采矿用胶结充填料研究15、金厂峪金矿难采矿体采矿过程中的顶板稳定性研究16、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研究17、数字采矿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8、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19、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20、川口钨矿半风化矿脉群难采矿体采矿方法研究21、房柱式采矿地压动态控制及人工智能应用研究22、单泵与储料罐组合的深海采矿软管输送系统研究23、复杂条件下地下采矿稳定性研究24、地下采矿与地质环境互馈机理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25、深井开采矿柱稳定性分析与可视化验证26、深海采矿被动升沉补偿系统参数设计与仿真研究27、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28、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29、基于三维离散元管线模型的深海采矿1000m海试系统整体联动动力学研究30、高分段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贫化损失预测与结构参数优化研究31、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32、采矿巷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33、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34、1000米采矿船动力定位的推力系统研究235、上向进路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36、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充填体合理强度分布规律研究37、基于GIS的吉林市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38、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39、矿产资源价值观及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40、基于PLC采矿厂生产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41、江苏省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42、采矿权研究43、深海采矿装置升沉补偿系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研究44、阿勒泰某金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与采矿方法优化研究45、新型尾砂胶结剂在某铜矿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中的应用研究46、深井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47、康家湾矿深部难采矿体采场稳定性及安全开采技术研究48、缓倾斜薄至中厚磷矿体地下开采矿压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研究49、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研究50、动力吸振式深海采矿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51、采矿权性质及制度完善研究52、深海采矿作业过程扬矿管线系统空间构形与动态特性研究53、基于我国采矿及安全防护技术变革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54、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55、深海采矿扬矿管道工作特性的流固耦合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56、深海采矿扬矿管道系统力学行为模拟试验系统研究57、缓倾斜薄矿脉铝土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58、矿井深部开采矿压与支护技术研究59、基于复杂系统模型的地下采矿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优化混合神经网络60、膏体充填采矿关键安全问题研究361、石屑混凝土的性能及环境效益62、基于GIS的煤矿采掘生产状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63、山寨煤矿开采地质环境评价64、白登磷矿台阶爆破参数的合理选择及爆破块度分布规律研究65、井筒受采空区塌落影响的破坏机理及治理研究66、金川二矿区废石全尾砂高浓度料浆泵压管输充填系统研究67、大红山铁矿上部露天开采与下部地下开采的安全影响研究68、云南某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69、金川矿山废石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料浆管输阻力模型研究70、黄金行业分析报告71、铰接式自卸汽车悬架纵向传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72、3DGIS构模与FLAC-3D建模网格数据融合技术研究73、井筒保护煤柱开采设计与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74、深井巷道失稳分析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75、基于Surpac的钨矿床三维建模及储量可视化计算76、深部矿岩工程条件与开挖稳定性分析77、全尾砂胶结充填自流输送管路改造及优化78、深部矿柱失稳三维探查及数值分析79、硬岩层状顶板失稳规律与支护技术研究80、缓倾斜中厚磷矿床地下开采采场矿压显现及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81、抗滑桩支护效果分析与工程应用82、大同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83、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及构筑物变形规律研究84、大冶铁矿地下开采爆破震动效应研究85、紫金山金铜矿露采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坡角优化86、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487、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88、南水北调工程芳芝段开挖渠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89、土地复垦方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0、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围岩控制技术研究91、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压力三维动态分布规律研究92、大采高超长工作面顶板灾害预警研究93、地下铁矿床灰岩顶板突水机理及注浆堵水效果实验与模拟研究94、急倾斜中厚煤层软底综采采场矿压规律及其控制研究95、地下铁矿开采三维SURPAC建模与采矿过程稳定性数值分析96、煤矿塌陷区耕地生产力损害组件式GIS可视化评价系统研究与实现97、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98、风化型土质金矿尾矿植被恢复研究99、自控变频式同步电动机锁相并网技术研究100、江西省七宝山铅锌矿尾矿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101、降雨入渗条件下新邱区中南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102、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103、大采深条件下采煤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研究104、基于ADRC的水面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105、影响小秦岭金矿区矿渣型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106、超长工作面综采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107、大红山铁矿通风系统单元化抽出式改造效果测定及分析108、大冶铁矿露天采场高陡岩质边坡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109、大红山铁矿Ⅰ号铜矿带分段空场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110、大红山铜矿矿柱回采技术研究111、近浅埋煤层大采高开采矿压控制技术研究112、永平铜矿厚大矿体采矿方案优选及采场充填工艺研究5113、罗河铁矿富水厚大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研究114、综采矿压显现规律与巷道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115、内蒙古安泰采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116、房柱交替上升式充填采矿法及其工业应用117、工业环境深凹露天采矿飏尘防治用风障技术的研究118、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底采矿车路径跟踪行走控制研究119、水压支柱护顶大进路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工艺技术研究120、云南大姚铜矿多层缓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研究121、极薄矿脉采矿方法研究122、1000m海试采矿系统升沉补偿系统控制方法探讨及虚拟样机研究123、集成化采矿CAD的知识协同性研究124、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研究125、大洋采矿补偿平台串并联机构的运动学研究126、新兴测量技术在嵩县庙岭金矿探采矿中的应用127、采矿权法律属性研究128、金川二矿区深部采矿回采进路布置与回采顺序优化研究129、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铜矿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130、大冶铜绿山矿地下开采充填采矿法系统安全性分析及评价采矿业本身是工业的龙头行业,承担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及动力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

长壁工作面开采矿压理论研究

长壁工作面开采矿压理论研究

长壁工作面开采矿压理论研究摘要: 在结合大量文献基础上,对长壁工作面开采矿压理论进行了研究。

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代表性的矿压理论主要包括掩护拱理论、掩护梁理论、薄岩板理论以及关键层理论。

掩护拱理论包括自然平衡拱和压力拱理论;掩护梁理论包括预成裂隙梁理论、悬臂梁理论、弹性基础梁理论、铰接岩块理论、砌体梁理论和传递岩梁理论。

并对理论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阐述。

研究结果对煤矿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矿山压力; 矿压理论;长壁工作面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al mining theories on long wall coalface are studie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ne pressure of having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tus and theories mainly includes cover arch theory 、cover beam theory、thin plate theory and the key strata theory. Natural balance arch theory and pressure arch theory are included in cover arch theory; preliminary crack beam theory, the cantilever beam theory, the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theory, articulated rock theory, masonry beam theory and transfer YanLiang theory are included in cover beam theory.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eory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al mine production.Key Words: underground pressure; underground pressure theories;long wall coalface引言在未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地下岩体称为原岩体。

标准版《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课后习题答案

标准版《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课后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习题第0章绪论1、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答: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1)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掌握各个具体煤层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等),顶板控制设计缺少基础;2)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各种类型支架的特性,特别是在生产现场所能达到的实际支撑能力。

没有解决好针对具体煤层条件选好和用好支护手段方面的问题;3)没有更好地揭示支架与顶板运动间的关系,达到正确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1)研究随采场推进在其周围煤层及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包括应力大小及方向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是煤及岩层变形、破坏和位移的根源,也是采场及周围巷道支架上压力显现的条件。

搞清分布在煤层及各个岩层上的应力状况,揭示它们随采场推进及岩层运动而变化的规律,是采场矿山压力研究的重点。

(2)研究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及其控制方法。

包括压力的来源、压力大小及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正确的控制设计方法等。

(3)研究在采场周围不同部位开掘和维护的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办法。

包括不同时间开掘的巷道压力的来源、巷道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架与围岩运动间的关系等。

(4)控制采动岩层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十分复杂的采动岩层活动中建立采动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从而展开对采场顶板矿压、采场突水、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规律等进行系统描述。

(5)深部开采时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岩层结构及运动特点、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机制等。

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历史上主要存在几种假说?并叙述各假说的内容及优缺点?答:(1)掩护“拱”假说掩护拱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采动形成的工作空间是在一种“拱”的结构掩护之下;② “拱”结构承担上覆岩层的重量,通过拱脚传递到煤层及岩体上的压力及由此在煤及岩体中形成的应力,是煤及岩层破坏的原因,也是“拱”结构本身向外扩展的条件;③采场空间的支护仅承受拱内已破坏岩层的岩重,支架是在由“拱”的结构尺寸所圈定的破碎岩石荷重下工作—即在一定的载荷条件下工作,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与支架本身的力学特性无关。

煤层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计算预测

煤层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计算预测

煤层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计算预测
作者:孙建伟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09期
摘要:根据顶板破坏全过程的基本规律,通过弱化爆破、预先改变顶板的整体结构和力学性态,充分发挥和利用支承压力的破煤作用,使预先弱化、支承压力和支架反复支撑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最终达到有效控制顶板垮落和破碎特征、保证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煤层;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来压强度;计算预测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66
1 工程概况
本井田为石炭二迭系含煤地层,由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组成,煤系地层总厚度为225.08m,煤层总厚16.80m,含煤系数为7.46%。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总厚10.27m,含煤系数为4.56%。

下组煤主要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受奥灰水威胁较大的下架、大青、小青三个煤层,现将各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的煤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分述如表1(由上到下)。

该煤矿9#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测定结果如表2。

2 综采面围岩的力学模型
2.1 煤层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计算基本初始参数表
根据9#煤层井下顶板岩层钻孔取样和水观4号、8310号钻孔等地质资料,以及9#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指标、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9#煤层坚硬顶板矿压规律理论计算的基本初始参数如表3。

3 结束语
火成岩坚硬顶板综放采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动态性,预先弱化是顶板破坏全过程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预先弱化的实质就是人为地预先使坚硬顶板的整体强度降低。

煤矿科技论文

煤矿科技论文

煤矿科技论文目前的社会进步的全新形式之下,煤矿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日渐完善最终是采矿科技发展的主题。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煤矿科技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煤矿科技论文篇一煤矿开采科技探讨摘要:目前的社会进步的全新形式之下,煤矿开采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日渐完善最终是采矿科技发展的主题。

在不断进步的采煤工艺下,逐渐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创建独具独特的采煤工艺理念。

我们国家的采煤办法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放顶煤采煤的运用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运用水准和理念探究的广泛度也在不断的提升。

文章针对煤矿开采科技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字:煤矿开采;科技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采煤方法和工艺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科技、创建生产高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科技来提升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便于提升高效率和经济利益为总体目标,探究研发在不同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科技,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升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准。

1.1 开发“埋深浅、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科技”,需消除一下几方面的科技难题。

硬顶板控制科技,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科技,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科技,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顶能按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硬厚顶煤控制科技,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科技,包括高压注水压裂科技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科技,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

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科技,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置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科技,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

石灰岩顶板长壁工作面矿压规律计算预测与实测对比

石灰岩顶板长壁工作面矿压规律计算预测与实测对比
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 下的工作面矿压规律计算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
关键词 : 采场; 薄板矿压理论 ; 工作 面; 长壁 矿压观测
中 图分 类 号 :D 2 T 33 文 献 标识 码 : A
1 采场 薄板矿压理论 的阐述
在采场矿压理论及其的应用研究 中, 基本顶岩
层( 老顶 ) 物理 力学 性 质 、 结构 模 式及 其 来压 步距 的 确定 ( 限 跨距 ) 来 压 强 度 ( 架 载 荷 ) 问题 的 极 和 支 是 核 心 。在 长壁 工作 面 支架 工 作 阻力 的确 定 中 , 顶板
板, 断裂后视为铰接板 , 设法借助于弹性薄板理论 ,
并结合煤矿地下开采的工程实 际, 建立力学模型以
收稿 日期 :0 10 — 8 2 1- 2 2
3 工作面顶板来压计算预测
作 者简介 : 韩
3 6
丰 ( 9 3 )男 , 1 8一 , 安徽阜 阳人 , 在读 硕士研究生 , 从事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 制研 究 。
i, n 煤层倾 角 3 ~ 。 。顶 板为 深灰 色 K 石灰 岩 , 。 6 其 呈 厚层 状 , 纯 , 硬 , 燧 石 及 动 物 化 石 , 方 解 质 坚 含 具
石 脉 , 度 91 m~ 09 厚 . 2 1. 7m, 均厚 度为 95 mm, 平 .2 属
采场薄板矿压理论是太原理工大学贾喜荣教
[圜困圈 1 l
{ ㈨ ∥ m 山西煤炭 S NXl OAL HA C 第3 卷 1 第5期
文章 编 号 :6 2 5 5 ( 0 )5 0 3 — 3 17 — 0 0 2 1 0 — 06 0 1
石灰岩顶板长壁工作面矿压规律 计算预测与实测对 比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巷道围岩结构是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学性能是影响工程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介绍了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包括其受力分析、变形特征、破坏模式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1. 巷道围岩结构的受力分析
介绍了巷道围岩结构的受力情况,包括其所受的自重力、支护力、地压力等。

分析了这些力对巷道围岩结构的影响,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2. 巷道围岩结构的变形特征
巷道围岩结构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包括横向收敛、纵向伸长、侧向位移等。

介绍了巷道围岩结构的变形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3. 巷道围岩结构的破坏模式
巷道围岩结构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破坏,包括决策破坏、弯曲破坏、剪切破坏等。

介绍了这些破坏模式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4. 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介绍了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包括其力学参数、力学方程、有限元模拟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性能和预测其破坏行为,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详细介绍了巷道围岩结构的力学模型,对从事地下
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工程师和学者具有参考价值。

采动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

采动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

一、概述围岩稳定是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是一项关键的研究内容。

围岩压力拱是指在地下工程中,由于外载荷作用下围岩受到应力,形成的一种稳定结构。

而拱内铰接岩梁是指在拱足或拱顶处,由于围岩存在明显的开裂或岩体变形,使得拱内存在铰接或开裂的情况。

二、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1. 围岩压力拱的形成机制:围岩压力拱是由地下工程施工或运行过程中的外载荷作用引起的。

当地下工程承受外载荷时,围岩受到应力从而形成了压力拱。

其主要机制包括围岩受压、内力传递和支撑机构作用等。

围岩的地质条件、应力状态、裂隙结构等也会对围岩压力拱的形成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2. 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拱内铰接岩梁是由于围岩存在较大的开裂或变形,导致拱内形成了开裂或铰接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变得更为复杂。

此时,应力、变形和渗流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拱内铰接岩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的控制技术1. 围岩压力拱的控制技术:(1)地质预报和勘探技术:通过地质勘探,了解围岩的地质情况,预测围岩的变形和开裂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支护技术:采用合适的支护结构和材料,对围岩进行支护,增强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应力分析与监测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手段,分析围岩受力情况,实时监测围岩的应力变化,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拱内铰接岩梁的控制技术:(1)岩体预处理技术:对待开裂或变形的岩体进行预处理,加固或改良其物理性质,减少其对拱内的负面影响。

(2)结构加固技术:对拱内存在铰接或开裂的岩梁进行加固处理,改善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监测与预警技术:采用现场监测手段,实时监测拱内岩梁的变形、裂隙情况等,提前预警并实施应对措施。

四、结语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是地下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合理设计和科学施工,可以有效控制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从而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2期煤 炭 学 报V o.l 30 N o .2 2005年4月J OURNAL OF C H I N A COAL SOC I ETY A pr . 2005 文章编号:0253-9993(2005)02-0172-05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陈忠辉1,谢和平1,2,李全生3(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北京 100083;2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3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北京100011)摘 要:针对长壁工作面顶板垮落具有局部、分段、迁移的时空特征,将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划分成若干个相互铰接的薄板,建立了薄板组力学模型.利用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几种支承条件下薄板的应力和挠度分布,并研究其垮落条件.从理论上解释了沿工作面方向顶板垮落及其来压特征,在工程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关键词: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薄板群模型中图分类号:TD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4-08-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7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372111) 作者简介:陈忠辉(1969-),男,江苏启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10-********,E -m ai:l chen _z hong_hu@i sohu co m Study on pl ate group m echanicalm odel for m ai n roof of l ong wall faceC H EN Zhong hu i 1,X I E H e p i n g 1,2,LI Quan sheng3(1 Institute of R ock M ec hanics and F ractal ,Ch i na Un i versit y o f M i n i ng and Technol ogy (B eijing ),B eiji ng 100083,Ch i na;2 S i chuan Universit y ,Chengdu 610065,Ch i na;3 Ch i na N ationa lC oa lG roup C orporation,B eiji ng 100011,Ch i na )Abst ract :Based on the l o ca,l m igrato r y and subsection characteristics o fm a i n r oof fa ll of long w a ll face ,the m a i n roofw as d i v ided i n to so m e plate group ,and plate g r oup m echan icalm ode lw as estab lished The stress d istr i b ution of plate under so m e bearing cond itionsw as obtai n ed by usi n g elastic plate theory and nu m erical si m u lati o n It inter pre 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m a i n roo f fall along the l o ng w a ll face ,wh ich is w ell agreeab l e w ith the m ain roof fall o f S ilaogou CoalM i n eK ey w ords :longwa ll face ;m a i n roo ;f plate g r oup m ode l采场围岩的活动是形成矿山压力的根源,而矿山压力的显现就是采场围岩活动的具体表现.因此研究矿山压力的显现必须和研究采场围岩活动规律联系起来,通过监测和假定采场的围岩结构模型和运动规律,寻求矿山压力显现规律.我国学者在长壁工作面综采矿山压力研究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杰出的代表是钱鸣高和宋振骐两位院士.他们分别建立了砌体梁理论和运动岩梁理论.这两大矿压理论各有特色,砌体梁理论注重岩梁的结构形式,而运动岩梁理论注重岩梁的运动和破坏过程.运动岩梁理论还强调工作面推进方向上和纵向岩梁之间的结构模型和协调关系.近年来,钱鸣高院士总结多年来研究成果,提出了以岩层控制为中心的 关键层 理论,采场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离层等一系列矿压显现规律主要是由坚硬岩层中关键层起作用.目前矿山压力理论和围岩结构模型都注重工作面推进方向上显现规律,如周期来压、初次来压、来压强度、动载系数等都是指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矿压显现指标,并没有考虑工作面长度方向上矿压显现规律.第2期陈忠辉等: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随着综采工作面开采规模的不断提高,势必造成大工作面现象,即工作面长度和推进长度都在增加.显然工作面长度方向上矿压显现规律并不简单划一,从现场工作面支架荷载显现特征实测结果来看:矿压显现存在分期、分段、迁移的特点,也就是工作面来压有时从头部向尾部迁移,有时从尾部向头部迁移,有时从中部向两端迁移.因此用梁的一维围岩结构模型不能解释这类矿压显现现象.笔者将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划分成若干个相互铰接的薄板,建立了采场围岩广义简支薄板群力学模型,着重揭示沿工作面方向顶板垮落规律,以及顶板来压具有局部、分段和迁移特征.1 薄板组力学模型的建立采场围岩梁和拱的结构模型注重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矿山压力显现规律,而对工作面端部和中部矿山压图1 采场围岩的薄板模型F i g 1 P l a te m ode l of surround i ng ro ck m ass i n stope力显现的差异无法解释.钱鸣高院士和缪协兴教授等利用薄板模型解释采场围岩破坏规律和矿压显现特征,他们把工作面后方悬的顶板简化成受均布荷载四周固支承的薄板,并把塑性力学理论应用到薄板破坏分析中,如图1所示.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老顶初次来压时,薄板的破坏形式为O -X型.而在周期来压呈现半X 型破坏[1~3].虽然此模型可以解释工作面方向上中部和端部的围岩破坏特征,但对于长工作面常见矿压的迁移特征不能解释.况且工作面的周期来压一般为10~20m,因此,薄板的悬臂长度也只能10~20m .对于长工作面而言,工作面长度能达到200m 左右,这样的长宽比例最高达20!1并不适合真正的薄板模型.其实在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中,煤岩等脆性材料内部不同程度存在着微裂纹甚至节理、断层的缺陷.它们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即使对于相同岩性的岩石材料,由于其尺度的差异,岩石表现出的力学性能也不一样.尺度较大的岩石包含的缺陷相对较多,显示出较强的非线性和非连续性力学特征.图2 铰接薄板组结构模型F i g 2 L i nked p l ate g roup model对于长壁工作面而言,工作面方向上薄板不可能是一个长条形,而是被许多节理或断层切割成有限个薄板块,薄板之间相互挤压形成铰接连接,由于断层和节理分布的随机性,各薄板的尺寸可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为了方便计算和统一,这里把采场围岩简化为如图2所示的模型.图2为采场工作面长度方向上围岩的简化结构模型,在工作面长度方向上,围岩被简化为一系列受均布荷载相互铰接的薄板组,工作面两端和煤壁被固定支承.如果工作面顶板还没有初次垮落,薄板四周都为固定支承;如果顶板已经初次垮落,进入周期垮落阶段,薄板的一侧为自由边,如图2所示.在老顶一系列的铰接薄板中,由于其内部存在缺陷的差异,有的薄板强度大一些,而有的薄板强度相应地小一些.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薄板的悬空面积越来越大,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可知:薄板弯曲挠度也越来越大,而薄板内部的应力也随之不断增大,当薄板内部的应力满足岩石破坏准则时,薄板发生破断.显然强度较低的薄板,首先要发生破断.薄板破断后,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弹性地基板就变为砌体结构.破断薄板一侧搭在煤体上,另一侧搭在采空区垮落的矸石上,虽然也是弹性支承,但刚度远小于完整煤体的刚度.而在工作面长度方向上,临近的薄板就变一侧悬空.现在分析薄板A,B ,C 在薄板A 破断前后边界支承情况变化.假设顶板处于初次垮落前整个薄板模型四周固支.在破断前薄板A,B ,C 都是两边简支,两边固定,如图3(a)所示.在薄板A 破断后,薄173煤 炭 学 报2005年第30卷板B 右侧失去了支承,变成了自由边,而薄板C 的左侧变成了自由边,如图3(b)所示.图3 薄板破断前、后边界的支承情况F i g 3 T he suppo rti ng cond iti on of plate boundary before and after p late broke(a)薄板破断前;(b )薄板破断后根据弹性力学薄板弯曲理论,在材料相同、尺寸和所受的外载相等条件下,边界条件决定着薄板的挠度和薄板内部应力.对比图3中薄板B ,C ,薄板A 破断前,临近薄板B ,C 为两边简支,两边固定.而在薄板A 破断后,临近薄板B ,C 为一边简支,两边固支,一边自由.显然根据弹性力学理论,薄板A 破断后临近薄板B ,C 发生的最大挠度和内部最大应力要成倍大于薄板A 破断前临近薄板B ,C 发生的最大挠度和内部最大应力,此时很容易造成薄板B ,C 的破断.依此类推,薄板B ,C 的破断也很容易造成临近薄板的破断,这样薄板的破断就向两侧推进直至工作面的两个端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将会出现各种不同支承形式的薄板.图4为来压前后薄板几种典型的支承形式.薄板∀,#,∃为顶板初次垮落前后的支承形式,薄板%,&,∋,(为顶板周期来压前后的支承形式.薄板∀为顶板初次来压前工作面中部顶板力学模型,两边固支,两边简支;薄板#为顶板初次来压前工作面端部顶板力学模型,三边固支,一边简支;薄板∃为顶板初次来压后工作面中部顶板模型,两边固支,一边简支,一边自由;薄板%为顶板周期来压前工作面中部顶板力学模型,一边固支,两边简支,一边自由;薄板&为顶板周期来压前工作面端部顶板力学模型,两边固支,一边简支,一边自由;薄板∋为顶板周期来压后工作面端部顶板力学模型,两边固支,两边自由;薄板(为顶板周期来压后工作面中部顶板力学模型,一边固支,一边简支,两边自由.这7种薄板的支承形式基本概括了工作面顶板初次和周期来压前后顶板的力学特征.显然由于支承条件的差异,薄板发生的挠度和内部产生的应力也各不相同,薄板发生的破断情况也不一样.图4 来压前、后出现薄板的几种典型的支承形式F ig 4 So m e typ i ca l supporting types o f plates w hen the p l a te broke2 薄板的力学分析薄板的弯曲理论经典解法是在给定的边界条件及荷载,用数学解析法求解薄板弯曲基本微分方程的方法,就是解析解法.由于满足边界条件和微分方程的求解存在许多数学困难,因此薄板弯曲问题的解析解比较少.绝大部分应用近似解求解,本文假定薄板为弹性薄板,故薄板的基本微分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它们的解可以线性叠加,因此本研究利用叠加法对薄板的挠度和应力进行计算.在叠加法计算过程中,弹性薄板有一个广义简支的定义.对于普通简支边而言,弯距M =0,挠度w =0;广义简支边弯距M =0,而挠度w )0,相当于支承边沉陷具有一定的挠度.正是有了广义简支边的定义,使得叠加法可以求解各种支承条件下薄板弯曲问题[4].174第2期陈忠辉等: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 在薄板的力学分析的同时,笔者也对各种薄板进行了ANSYS 有限元数值计算,两者计算结果误差很小,一般都在5%以内.由于顶板初次垮落步距较大,本文薄板选用∀,#,∃的尺寸都为30m ∗60m,对于周期来压步距相对较短,本文薄板%,&,∋,(选用的尺寸都为25m ∗25m,厚度皆为4 5m,弹性模量为3 8GPa ,泊松比0 2.均布荷载为4 8M Pa ,这与笔者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四老沟矿现场观测的垂直应力数据是一致的[5].图5为各种支承条件下薄板受均布荷载作用时上表面应力分布的计算结果.初次来压时有薄板∀,#,∃,计算结果表明:薄板∀,#,∃的最大主应力分别为9 59,11 8,35 9MPa ,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薄板∃的最大主应力是薄板#的3倍,是薄板∀的4倍.也就是说,两边固支、一边简支、一边自由的薄板∃比两边固支、两边简支的薄板∀和三边固支、一边简支的薄板#更容易达到薄板的破断条件,更容易垮落.图5 薄板受均布荷载作用上表面的应力分布F i g 5 T he stress distributi on on t he plate s ubjected to un ifor m ed load(a)薄板∀;(b)薄板#;(c)薄板∃;(d)薄板%;(e)薄板&;(f)薄板(在顶板周期来压时,薄板%,&,∋,(的最大主应力分别为6 24,8 23,24 10,27 30MPa .薄板∋和(的最大主应力大致是薄板%和&的3倍.在荷载和尺寸相同的条件下,薄板∋和(比薄板%和&先断裂.也就是自由边多的薄板比自由边少的薄板先破断.对于以上各种薄板,最大主应力的位置都出现在固定边上,相当于煤壁附近.这也是造成煤壁容易片帮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对于综采长壁工作面而言,当工作面中部最弱的一块顶板破断后,其临近顶板由两边简支支承变为一边简支、一边自由支承,从上面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可知,其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挠度将成倍增加.因此它破断垮落的可能性比其它两边简支支承的顶板大很多,依此类推,顶板破断将向工作面两端部逐渐推进.最薄弱的顶板首先破断,然后临近的顶板才发生破断垮落,依此类推,顶板破断将向工作面两个端部逐渐推进.这种工作面顶板的逐渐破断并且迁移的特征在矿压观测中经常出现.175煤 炭 学 报2005年第30卷3 现场验证四老沟煤矿8402综采工作面是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攻关项目 大同坚硬顶板条件5m 采高综采关键技术研究 的第1个大采高工作面.工作面的矿压观测从2002-10-26初采开始至2003-01-05,历时69d ,工作面推进394m.完成了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煤壁片帮以及巷道围岩变形的矿压观测.8402工作面长183 3m,走向推进长度为878m,工业储量81 04万.t在工作面内7,15,28,38,50,58,68,78,92,102号液压支架的后柱上安设一台尤洛卡,共10图6 工作面方向初次来压步距变化F ig 6 V ariety o f the first roo f pressure step a l ong the w ork i ng face台,记录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支架前后柱的压力变化情况.该尤洛卡每隔5m in 自动记录一次液压支架前后柱的压力值,并且储存起来.数值文件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分析.工作面的10条测线基本呈均匀分布.与支架载荷测线相对应,以10架安装尤洛卡的支架为观测基准,分别观测支架前方煤壁的片帮与顶板破碎情况.根据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变化情况和工作面煤壁片帮情况,可以估算出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的垮落和来压步距.图6为8402工作面方向上不同测线上初次来压步距的变化.图中显示工作面中部最先来压,来压步距为54m 左右,然后向工作面两个端部逐渐扩展,端部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59m .这种顶板垮落的迁移规律从侧面验证了采场围岩铰接薄板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即某一薄板的垮落,影响周边薄板的支承条件,从而造成其垮落,形成了采场顶板垮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4 结 论依据弹性力学薄板弯曲理论建立了长壁工作面综采围岩铰接薄板组结构力学模型,突破了沿工作面方向的采场围岩为一块板条的力学模型,而是许多相互铰接的薄板组.根据顶板初次垮落和周期垮落的各自特点,建立了7个不同支承条件的薄板力学模型,利用叠加法和数值方法进行应力计算,获得了各自的应力分布和挠度,较好地解释了沿工作面方向上采场围岩垮落和矿压显现具有分段迁移的特征.本文建立的薄板组力学模型是初步的结果,还有一些定量工作需要继续研究,如薄板的形状、几何尺寸和荷载如何与现场条件相一致.参考文献:[1] 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等.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198~250.[2] 钱鸣高,刘听成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1~20.[3] 陈炎光,钱鸣高 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198~256.[4] 张福范.弹性薄板[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54~101.[5] 王红卫 薄板理论及其在地下采场中的应用[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4 35~57.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