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进校园
幼儿园闽南文化传播者:福建闽南文化教案
标题:探寻闽南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福建闽南文化教案引言闽南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的闽南文化教案,其中包括在幼儿园开展的相关教学活动。
本文将就幼儿园作为闽南文化传播者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闽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闽南文化是福建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字、习俗和传统节日,还表现出独特的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
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系统,闽南文化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意义,是福建省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幼儿园作为闽南文化传播者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和威胁的今天,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起始阶段的重要环境,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通过在幼儿园开展闽南文化传统知识和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从而有效地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
三、福建闽南文化教案详解福建省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闽南文化教育的教案,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教育阶段。
而在幼儿园阶段,教案内容主要包括了一些简单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例如闽南方言常用词汇、闽南传统节日和习俗、闽南饮食文化等,以此引导幼儿对于闽南文化的初步了解。
教案还包括了一些活动设计,如绘画、手工制作、小品表演等,帮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闽南文化的魅力。
四、对于闽南文化在幼儿园传播方式的个人观点作为我的个人观点,我认为幼儿园应该将闽南文化传播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形成系统的传播方式。
可以通过闽南文化主题的集体活动、主题化的游戏活动、闽南文化的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领略闽南文化的魅力。
在引导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中自主地感知和体验闽南文化。
总结通过对于闽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探讨,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幼儿园作为闽南文化传播者的重要性。
在福建省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幼儿园正在积极地传承并弘扬闽南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完整word版)闽南文化进课堂教学实践例谈
闽南文化进课堂教学实践例谈艺术课程是在课改中诞生的新型课程。
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
新课程指出,艺术课程应注重与文化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民俗及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的领会。
艺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它与人类的生活、经济紧密联系。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年轻人对其知之不多,甚至不感兴趣,导致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面临文化断层的危险。
随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系列崭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贯彻新课程精神,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艺术课程中。
如何在艺术课上开发和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优秀的文化民俗,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更亟待教师们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
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艺术形式来学习、传承优秀的闽南文化,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直至热爱乡土文化。
现就本人获泉州市首届新课程小学音乐学科优质课评比第一名的课例《嗦啰嗹》为例,谈谈如何在艺术课堂渗透文化气息的基本策略。
一、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本课题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以优美动听的传泉州民歌《灯红歌》引入,在学生歌声中一起回忆欢度元宵的热闹场面,让学生了解泉州优秀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
然后通过提问带领学生走近泉州端午民俗,点出课题《嗦啰嗹》。
师:看到大家唱得那么高兴,老师仿佛看到咱们泉州人欢度元宵的热闹场面。
泉州的民俗活动真是非常丰富也很有特色呀!端午节快到了,你们知道咱们泉州有哪些端午民俗呢?生:吃粽子、划龙舟师:吃粽子、划龙舟是我国各地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内容,谁知道咱们泉州端午节有哪些特色民俗吗?生:不知道师:泉州端午节有一种古老的民俗"嗦啰嗹",也叫采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闽南文化进校园专项总结材料
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闽南文化进校园专项总结材料一、丰富校园文化,创设乡土化氛围我校结合学校实际,以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展现闽南文化。
1、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通过宣传栏展示、介绍海丝文化、泉州八景、民族服饰、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名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2、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查询、收集闽南民间剪纸、年画、石雕、扎纸、歌谣、童谣、传说故事、民间游戏等资料进一步熟知家乡;3、是结合闽南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根据闽南风俗习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从中受到闽南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组织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登清源山与老君合影留念;参观大开元寺;走进释雅山施琅将军故居;走进梨园剧院观看闽南传统戏剧;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交馆、科技馆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欣赏家乡的风景,增强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进一步开发特色化校本教材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逐步积淀校本化的课程内容,我们积极将本土资源融入课程之中。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我校就结合闽南文化校编写、开设《人人都会童谣》校本课程,1-3年段闽南童谣;4-6年段闽南语课本剧,收集泉州典故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
三、将闽南化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博大精深,探索“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努力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如: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古诗的教学及时链接闽南语中的相关内容;音乐课上欣赏闽南“歌仔戏”、“高甲戏”、“南音”和现代闽南语流行歌曲;美术课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起“提线木偶”、了解勤劳的惠安女;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闽南谚语大盘点”;舞蹈课上跳《家乡的古厝》舞蹈;体育活动玩起了闽南儿童游戏,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活动中受到闽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班会记录闽南文化进校园(3篇)
第1篇一、班会主题闽南文化进校园二、班会时间2023年3月15日三、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班会主持人班主任:李老师五、参会人员全班同学及部分家长六、班会内容一、开场致辞李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更加了解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希望通过这次班会,能够激发同学们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闽南文化介绍1. 闽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闽南文化的起源:闽南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
(2)闽南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闽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2. 闽南文化的特点(1)语言: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2)音乐:闽南音乐种类繁多,如南音、南曲、歌仔等,具有独特的韵味。
(3)舞蹈:闽南舞蹈以戏曲舞蹈为主,如布袋戏、木偶戏等,形象生动。
(4)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雕刻、木版画等。
3. 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传承:通过学校教育、民间艺术活动等方式,让闽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
(2)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古建筑、民俗活动等。
三、互动环节1. 闽南话学习(1)请同学们用闽南话自我介绍。
(2)学习简单的闽南话日常用语。
2. 闽南音乐欣赏(1)播放闽南音乐,请同学们欣赏。
(2)分享自己喜欢的闽南音乐及背后的故事。
3. 闽南舞蹈表演(1)邀请同学上台表演闽南舞蹈。
(2)欣赏其他同学带来的闽南舞蹈。
四、家长发言家长代表:同学们,闽南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闽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让我们的文化之花永远绽放。
五、班主任总结李老师:今天,我们通过这次班会,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把闽南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闽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幼儿园闽南文化传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教育
幼儿园闽南文化传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加深,闽南文化传承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1.传统习俗与民俗: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与民俗丰富多彩,如开张、过大年、七夕等节日习俗,这些习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在游戏、歌谣中得到传承。
2.方言和语言: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可以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让孩子们接触和学习闽南话,从小培养对方言的热爱和使用习惯。
3.传统手工艺: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不仅在于艺术价值,更能通过制作的过程传承和宣传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传承闽南文化意义重大。
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教育的渠道与方法1.交流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举办台湾文化周、闽南文化节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感受台湾文化的魅力。
2.亲子互动:积极鼓励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参与台湾文化活动,使家庭成为闽南文化的传承载体。
3.故事、歌曲:通过儿歌、童谣等形式将台湾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孩子们在听故事、唱歌的过程中了解台湾文化。
4.文物展览:在幼儿园内开设台湾文化展览室,让孩子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台湾的文物和文化。
通过以上渠道和方法,幼儿园可以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教学中,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闽南文化。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本人认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教育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亲子互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园在国际视野中更好地自我定位,增强国际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闽南传统文化在心灵沃土生根发芽
探索58EDUCATOR让闽南传统文化在心灵沃土生根发芽文 | 汪怡红 陈盈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今,全面总结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认识其在文化传承上的价值,梳理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有益经验,对于建构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根据厦门语委办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内,听得懂闽南语的只有25%,会说闽南语的仅有10%。
作为一所福建的幼儿园,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蔡塘幼儿园地处城乡接合部,本地幼儿大多不了解闽南传统文化,我们深感闽南文化将有失传的危险,因此觉得在闽南方言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厦门市常住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为外来人口,通过传播闽南传统文化,吸引广大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接受闽南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
此外,让幼儿通过感受闽南本土文化的美好,加深对本地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建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人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群索居,环境的影响举足轻重。
创设适当的环境和美好氛围,可以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注入更丰沛的动力。
因此,注重融合时代信息,充分发掘闽南本地传统文化元素建构环境,在室内外装饰的颜色、选材等各个方面,应把传统文化特征自觉融入,将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环境渗透给幼儿,为幼儿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根据传统节日习俗,我园的闽南文化楼梯中以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为主题,师幼共同布置了充满乡土趣味的“元宵乐”“赛龙舟”等主题环境;我园的三楼创设集合闽南元素的年画、漆线雕、珠绣等民间艺术的集艺长廊等,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立体环境建设,从幼儿园户外环境到室内环境,园所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让儿童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氛围之中,每时每刻感受拥有千年历史底蕴的乡土文化。
将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闽南特色五大领域活动。
我园教师深入挖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资源,将闽南本土文化特色融入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内容。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泉州
邮发代号:12-65 定价:10.00元刊号:I S S N 1671-1726C N 22-1048/G 4从“进校园”到“在校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诠释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珍藏着宝贵的道德文明,饱含着伟大的精神财富,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
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自2005年起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一直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从最初的进校园,到现今的在校园,经过15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成果。
我们探寻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五项教育内容,即:精神、品质、观念、胸襟、情怀;探索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传承模式,即:在环境熏陶中哺育、在课程浸濡中教育、在活动体验中培育;探求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价值取向,即: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和增进文化自觉。
为学习、传承、保护、传播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甲戏参加福建省春晚海丝文化墙——文化泉州、海丝盛宴海丝文化馆海丝小剧社戏曲课题活动高甲戏进校园梨园戏传承基地学校风采——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社团活动掠影《咱是中华好儿孙》获市闽南童谣一等奖课本剧《金色的鱼钩》获市二等奖《梨园春晓》获市群舞二等奖《俊书生》获市群舞二等奖校园剧《半夜鸡叫》获市一等奖《菊儿》获泉州市一等奖,省二等奖课本剧《秉笔直书》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乡土文化走进校园的积极意义
乡土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海峡乡土教育》讲座感悟语文组唐衍闽南地区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
是勤劳智慧的闽南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它反映了闽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它在闽南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闽南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它是闽南地区群众文化的根。
作为该地区从事群众性戏剧、曲艺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和民间中去了解它.挖掘它,研究它,保护它,从这些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乡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
并在乡土文化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其发扬光大。
努力创作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精神,既有艺术品位,又能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福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福建一笔宝贵的财富。
发掘和推广地方乡土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地方优秀乡土文化再弘扬、再提升。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载体,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走出一条新时期发展地方乡土文化的新路子。
注重特色文化,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那么如何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闽南乡土文化的地域特色在于它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息息相关,它反映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习性,体现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审美情趣。
承载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闽南的乡土文化是从远古走来。
植根于普通民众,因此它本身就带有最初的、最原始的艺术生命形式。
正是因为这样,它通常是古老的、传统的,适应于农耕社会的生活节奏。
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使得新生代的年轻人很难与传统的乡土文化有心理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认同。
幼儿园闽南文化之旅:福建文化教学案例
幼儿园闽南文化之旅:福建文化教学案例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尊重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
福建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闽南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而如何将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中,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认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指福建南部、台湾西南沿海地区闽南语区的文化。
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风土人情独特,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其中包括建筑、美食、民俗、服饰、歌舞等方方面面。
独具特色的闽南土楼、美味的客家菜、悠扬的南音、色彩斑斓的闽南服饰等等,都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闽南文化教学的意义在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性格形成和文化基础打下的关键时期。
引导幼儿了解本地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闽南文化的教学,还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以后更深入的文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幼儿园闽南文化教学的实施1. 课程设计在幼儿园开展闽南文化教学,首先需要精心设计相关的课程。
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针对闽南文化的特点,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如小小土楼建筑师、闽南美食DIY、传统服饰秀等等。
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更好地了解闽南文化。
2. 实地体验除了课堂教学,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
可以带幼儿去参观当地的闽南土楼,品尝正宗的闽南美食,观赏民间艺术表演等。
这样的实地体验能够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艺术创作通过手工制作、绘画、歌舞等艺术活动,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让幼儿用泥巴模型打造小土楼,或是学唱一首传统的闽南歌曲,这样的创作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够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作者:王一萍来源:《卷宗》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热潮,但是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也因此给它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近几年出台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号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本文将通过定群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实践;传承艺人基金项目: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与探究”(项目编号:2018ZPKTY18117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为了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我们开展了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活动。
这不单单是向学生普及了“非遗”文化,更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此基础上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发挥了非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将分阶段性举例说明剪纸、布袋木偶戏、舞龙在走进校园活动中所做的应用实践鉴定的尝试。
1 剪纸1.1 第一阶段首先要多方面查阅有关剪纸文化的理论与资料,加深本校学生和教师对闽南非遗剪纸的认识,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课程资源,师资结构,进行比较公正的客观分析,寻找有关非物质文化育人的指导与经验。
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剪纸教学的理论,交流学习心得。
另外,还要撰写研究方案和闽南剪纸艺术的教学研究计划,要尽可能的详细。
1.2 第二阶段(1)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围绕剪纸文化每周进行一次文化教学,编写教学相关课程,在不断地深入教学中完善文化课程。
班级中,社团中开展一系列与闽南非遗有关的研究活动,以以老带新的方式带动全校的剪纸文化氛围[1]。
激发学生们对剪纸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为学生们自我展现和锻炼提供全新平台。
2)开发校园课程。
开展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进校园活动
开展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进校园活动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武术彰显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孕育了中华儿女的英姿飒爽,寄托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智慧,是华夏沃土的一大瑰宝。
为了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及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开展传统体育(武术)进校园活动,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参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伴随着《中国少年说》恢宏的背景音乐,我校学生精神抖擞地亮相,诠释了武术精神。
只见同学们站如松、行如风,动作规范,刚柔相济,招招彰显出武术的神韵气度。
通过此次活动燃起同学们对武术的浓厚兴趣,同学们感知到自己的力量,对自己的力量充满自信,也更加直观地理解武术动作的含义,以及动作中所蕴含的武术文化。
我校将持续开展武术进校活动,争取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莆仙戏的特点,然后探讨了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莆仙戏的关系,接着阐述了莆仙戏进校园的意义,并提出了莆仙戏进校园的方法和策略,最后探讨了莆仙戏在校园中的推广效果。
在总结了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潜力,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莆仙戏在校园中的传播与推广,旨在激发学生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兴趣,促进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莆仙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校园、研究、意义、特点、方法、策略、推广效果、潜力、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篇关于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来谈谈研究背景。
莆仙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莆仙戏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莆仙戏这一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引入校园,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探讨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的莆仙戏融入到校园教育中,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人文内涵。
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戏曲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
莆仙戏作为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将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的莆仙戏引入校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借助学校平台,弘扬中华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梨园戏
借助学校平台,弘扬中华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梨园戏发表时间:2020-11-24T15:23:16.46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作者:韩元萃[导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流传着几千年的历史,遗留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由此构成了中华魂韩元萃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362000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流传着几千年的历史,遗留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由此构成了中华魂。
其中,闽南地区的梨园戏便是流传于福建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却在近些年来面临着文化流失问题。
对此,小学学校则一个主动肩负起传承闽南文化、戏曲艺术的时代责任,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由此构建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初步解决文化流失问题。
本文将从组建研究小组,构建校本课程;开设社团活动,落实文化教育;构建教育合力,创新传承方式三个角度来分析教师应该如何以梨园戏文化为例,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进课堂。
关键词:小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梨园戏、实现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变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也变得日益频繁,而文化交流便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国际交流,我国不仅致力于向外宣传本土文化,也在积极引起国外文化,旨在由此构建多元的文化体系。
然而,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让学生形成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投身于中华文明的复兴与传承事业之中,才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并由此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一批栋梁之才。
为此,教师便要积极开发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乡土文化。
一、组建研究小组,构建校本课程客观来讲,虽然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一些文科类课程,但是却并没有专门的学科去实施文化教育,尤其是在传承梨园戏这一乡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因地制宜,以校本教材去落实文化教育。
为此,学校则应专门组建研究小组,全面调研梨园戏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欣赏层面、文化熏陶层面、戏剧表演层面等各个角度去分析组织梨园戏教育教学活动的可行性,据实组建校本课程。
闽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史中挖掘出当地的民间古史和传说,并将它们整理,作为“校本”教材,是学校 的必修课程之一,以此把地方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年轻的一代等等。
四、组织管理: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建设领导小组,纳入学校教学工作。 组长:陈志良 副组长:林永飘、郭宏君、林 玲、黄宁艺 成员:魏礼辉、吴艳丽、洪旭辉、林丽春
五、各负责人职责:
二、指导思想与任务:
现在厦门的孩子大多都不了解闽南文化,甚至连闽南话都不会讲或者讲不 好,我们深感到闽南文化将要失传的危机,因此觉得在本土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上 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灌口是一个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的新 镇,不少外来工子女在这里落地生根。通过传播闽南文化,吸引广大外来人员及 其子女接受闽南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再者台 湾有 80%的人是闽南人的后裔,如果闽南地区加强闽南文化教育,也会增强台 胞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否则任闽南文化淡化消失下去,到时将失去一个跟 台胞交流的有效渠道。
六:三年内课题实施规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校园闽南文化氛围的建设;筹建闽南农家生产 魏礼辉
2006—2007 第一学期
生活用具展室,体验生活,传承文明
洪旭辉
了解闽南文化,组织学生传唱闽南俚语、歇后
2006—2007 第二学期
林丽春
语、闽南童谣,玩闽南游戏;上闽南校本课程
请民间艺人“讲古”、表演民间曲艺、传授
闽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厦门市实验小学灌口分校
一、活动主题:
体验生活 传承文明 丰富内涵 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了 解自己的家乡,以自己是闽南人而深感到自豪,从而更好地传承闽南民间民俗文 化,在保持其地方文化的特色基础上,又推陈出新,加入现代元素,拥有时代气 息,从而促进它的不断发展。
闽南文化资源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的有效策略
闽南文化资源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的有效策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人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而盘活本土资源即闽南文化教育资源,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
将闽南文化融入到游戏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我们把游戏作为载体,让幼儿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在游戏的开展的过程中更有意识地了解闽南文化资源,让幼儿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出来,也能让萌发幼儿的爱乡之情,发挥了其最大的教育功效,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围绕近几年来自己的教学一线探究的“优秀传统闽南文化教育资源在游戏中的运用”,我初步探究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盘活泉州闽南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的游戏活动泉州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幼儿了解、认识泉州的本土文化艺术,继承和弘扬闽南的优秀传统文化,“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是对幼儿教育的良好素材。
闽南童谣诙谐有趣且富有很强的音韵美,特别是短小精悍的童谣让幼儿念起来朗朗上口。
因此,我们将闽南童谣和表演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取具有游戏情景和内容健康的童谣、传说、戏剧等,以情境表演为载体,在幼儿在玩中感受、理解、体验闽南童谣文化、闽南戏剧的内容,增加幼儿的表演兴趣。
如:蕴含两岸传统饮食文化的童谣《元宵圆》、活泼可爱的歌舞《天黑黑》、闽南歌舞大串烧《点灯红》;孩子们喜爱的泉州民俗表演《惠安女》、《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让幼儿生动活泼地演绎出别具一格的闽南风情。
策略二:以“泉州”民俗民风为契机,开展生动的游戏活动游戏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
幼儿在游戏中能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
幼儿喜欢热闹,每每过节,都是孩子最喜爱的日子。
在过节中各类的民俗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以节日为契机,挖掘闽南民俗文化的丰厚内涵,选择有意义的民俗活动,对于让幼儿从小接受优秀的、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融合闽南文化,五育并举推进新优质学校发展
融合闽南文化,五育并举推进新优质学校发展发布时间:2021-12-27T06:02:46.8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月第20期作者:洪万能[导读] “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融合。
德、智、体、美、劳是相互关联洪万能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福建南安 362300摘要:“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融合。
德、智、体、美、劳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
在教育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各自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还要实现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状态,使“五育”相互作用、共同成长。
闽南文化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源。
把闽南文化纳入"五育并举"的课程教材之中,就能够凸显地域人文特点,把教师的生命感受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充实了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力与兴趣;在弘扬闽南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强化了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闽南文化;五育并举;学校发展前言:二零一四年,我国教育部对于深入贯彻实施《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将纳入课堂与教学体系。
闽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渊博精深。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大园林中一株亮丽的奇葩。
它糅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与合理科学原因,并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与人文科学素养。
丰厚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工作提供了素材。
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闽南人的民俗文化,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推动中国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传承与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提供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育广大学子对故乡的情感。
2018年,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闽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的讲话为指导,确立了“融合闽南文化,推进美育改革”的教改项目。
一、挖掘闽南文化,创新德育内容优良传统需要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
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才能使传统文化生机勃勃。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热情[1]。
以“非遗”传承进校园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以“非遗”传承进校园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鄢新艳(厦门市文化馆,福建 厦门 361012)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以让学校教师、学生参与进来,扩大教师知识面,触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人们真正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闽南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2003年国家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4年国家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
通过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截至2019年,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25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11项、省级36项、市级41项、区级36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0人,其中国家级13人,省级51人,市级47人,区级149人。
如何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成为非遗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升学校师资力量,言传身教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教育的社会职能通过老师来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让教师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基本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范畴和保护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爱国情怀。
厦门曾举办培训班,特邀国家著名民俗学家、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等专家前来授课。
还培训了一批好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离退休老艺人和老教师。
实践行之思想扎根闽南文化建设书香校园
实践行之思想扎根闽南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何文清摘要:惠南中学是旅菲爱国教育家黄泰楠先生等人于1947年发起倡办的惠安县第一所侨办中学,后曾被誉为惠安县四所老完中、福建省九所老侨校之一。
学校创办以来,一代代惠南人薪火传衍,弦歌不断,学校名贤辈出,桃李芬芳,已有三万多名校友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四海”。
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优质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让惠南学子生机勃勃成长,为惠南学子个性发展奠基”,“让惠南学子接受和城市学生一样无缺失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文化熏陶,立德树人”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道路上奋然前行,跨越发展。
学校把“做实、做好、做精、做优”校园文化当成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以“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书香人文校园建设”为抓手,打开校园办教育,积极贯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理论,把闽南文化进校园工作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由此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书香人文校园的形成。
关键词:行知思想,闽南文化,课程,环境一、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惠南中学地处“海滨邹鲁”、“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校园文化也烙上深深的闽南印记。
一是借力闽南文化,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一个窗口、一面旗帜,我校地处闽南侨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化人文环境,发挥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头脑和健全的人格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
学校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橱窗、校园网站、液晶显示屏、大觉山广播站等渠道,宣传惠南知名校友、惠安民居民俗、泉州历史文化、闽南民俗风情等,经过长期有效的宣传,逐渐形成富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是通过“谁不说俺家乡好”主题班会、“闽南文化”手抄报、黑板报比赛、“闽南语歌曲”演唱会、学说泉州话、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种渠道和方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积极推进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达成共识,掀起热潮。
稚嫩童音唱童谣闽南文化入校园
稚嫩童音唱童谣闽南文化入校园
本报讯
(记者曾聪虹通讯员赵艺玲)日前,泉州市实验小学紧扣时代的主题,开展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关注少代会当好小主人”主题队日活动.开展“童谣唱诵―我是童谣"小玩子"”比赛.
参赛选手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与,唱诵的作品有经典传唱的《天黑黑》、《扒龙舟》,有自创自编的《泉州真有名》、《过新年》、《上元圆》等.稚气的孩子或吟或诵或唱或跳,传诵着古老的故事.
泉州市实验小学十分注重闽南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情怀,举办了七届校园闽南文化艺术节,同时利用兴趣活动课等时间邀请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开设有关闽南文化教育的讲座,推动闽南文化走进校园.
(责任编辑:hn66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安女
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 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 惠安女,又称为汉族女子的另类。 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 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 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 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 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 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 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 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 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 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
(二)惠女婚俗
按当地习俗,惠女出嫁三天后要回到娘家去住。 平时就住在娘家,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尽快时才到夫 家住一两天,直到怀孕后方可长住夫家。在娘家住 的时间很长,住上七八年是常见的,长则二十年, 短则最少二三年。住在娘家的媳妇俗称“不欠债 的”,住夫家的称“欠债的”。 惠女每年到夫家不超过十次,每次仅两三天。每次 回夫家时要用块布遮住脸,直到晚上熄灯后才能拿 掉,第二天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娘家。怀孕生子也 不能生在娘家,须在夜间赶到夫家去生。 由于夫妻双方见面的机会少,就会出现结婚几年了 还认不清对方的情况。并由此而引发出一些令人啼 笑皆非的事。据说在惠安某乡王某结婚已8年,其妻 回家仅10天,因多在夜间相会,故一直认不清对方。 一次王某上街买水果,而卖者就是其妻,因两人互 不认识,还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此事被当地 传为笑谈。
黄笠仔也是惠安女的 独特装饰之一。这种半笠 是竹子编的,黄漆,带子 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 扎于颚尖上,余下的部分 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 环中。
头上的另一个装饰是头巾。 头巾也有不同的颜色和饰纹, 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各式各样的 塑料花。 另外,银饰链也是惠安女奇 特装饰的重要一项。她们穿玄绸 裤时,通常用一条丝绳带子扎紧 裤头,以银裤链挂在臀部上,以 此凸现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美。银 裤链最多时多达九股。银手链是 多数惠安女经常戴的,出门时, 她们要把折叠整齐的花手帕放于 腰侧衬衫口袋内,一半露出外面, 颇显风韵。 无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包紧头, 露出肚皮,上穿截衫,下着玄绸 裤,故有人说她们是:“封建头、 民主肚、节约衣、安女,多么纯真质朴的 形象,分明是大海的风浪孕育出来 的无数顽强挺立的花朵。在充满诗 情画意的闽南,在如梦如幻的海边, 她们不仅以色彩鲜艳的服饰和奇异 的风俗独具魅力,更以纯洁善良、 勤劳朴实的性格和惊人的吃苦耐劳、 无私奉献的精神闻名中外,成为中 华民族劳动妇女的典型象征。惠安 女,作为大地母亲崇高形象之一, 是当之无愧的 。
文化的传承者:闽南人
• 闽南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他们主要分布于福建漳州、 泉州、厦门、龙岩、广东潮汕三市。闽南民系居民早 期居住的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资 源和环境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不断地出外谋生和并往 外迁移,培养了较强的商品意识,他们有极强的适应 能力、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 业、精诚团结,他们性格刚强、精明、重乡情。
木偶戏的分类
• 掌中木偶戏
俗称“布袋戏” 又称此为“掌中戏” 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
• 提线木偶
•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 木偶”、“线戏”、“弦丝傀儡 • 系有16条提线,(30)由艺人在幕后 操纵表演 • 婚丧喜庆 ---拔剑、插剑、弄蛇、伞 舞、织布、弄钹 表演技术,创造出提 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 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
END
闽南概况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 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 泉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 五个地区均属闽南,但我们通 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 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 田,龙岩。其主要是依据语言, 文化,风俗上来划分的,莆田 说的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 话,而龙岩说的是客家话.两 地均不属闽南语系. 因此狭 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泉州, 厦门,漳州三个地区. 但由 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 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 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 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 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
泉州文化总概述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 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 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 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 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 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 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 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 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 客到此观光。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 武术文化 。 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 “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
闽南语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 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 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 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 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东南亚的新加 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 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 人。新加坡用闽南话可以通行全国。。闽南 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 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
(三)惠女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以奇特著称。 人群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最靓 丽的服饰便是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以颜色艳丽著称。 除苹果绿、青兰、黑色以外,还 有白底柳条花纹或绿白相间的。 她们着装也较奇特,衣身、袖管、 胸部紧束,衣长仅及脐部,肚皮 外露,呈现出身段的曲线美,袖 子则不长,仅到小臂的一半而且 紧束,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 这种上衣叫作“截衫”。裤子多 是黑色的,裤筒较宽大,裤围多 白色或兰色。因其宽阔,故移步
– 台湾与大 陆闽南地 区的文化 渊源
泉州闽南文化的代表
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的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 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 名城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泉州 市人口超过760万,是祖国大陆人口最多的闽南人聚集区,也 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古城新姿
南音
高甲戏
梨园戏
联合国科教文组 织至泉州考察 “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木偶戏的历史
源于汉代,兴于唐宋,有2000 多年的历史 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 偶之城”、“南音之都”的美 称 唐末王审知入闽,傀儡戏 宋代,民间广为流行 明代 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 儡”形式 ---规模宏大的历史戏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技术大 大提高,花脸、鬼脸头像 ,活 动头像
• “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乾道四年泉州知事
王十朋胸怀澎湃写下这一对联并悬挂在州衙门前,跨越千年的广袤时 空,历史的风雨模糊了前人的字迹,而印证着以历史名城泉州、厦门、 漳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豪迈之语却在历史的卷轴里愈发清晰可 见……被誉为“红砖文化区”的闽南民居;讲究“五境之美”的茶文 化;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民谣;著名的惠安石雕、漳浦剪纸、厦门漆 线雕等民间工艺美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南音; 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语……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闽南地方厚博的 历史积淀与人文智慧。
(一)惠安风情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惠安,你就会 发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母系社会, 在此之前你断然不会想到这些体态苗 条、柔弱的惠安女子竟然如此的能干: 但凡所见,小到挑水、补网,大到修 路、驾车,甚至是驾驶拖拉机等原本 应由男人从事的重活,均是女人们在 干,就连建房的工地上,竟然也清一 色的是女人。六、七百斤重的条石, 惠安女们四人一组就能轻松地抬上二 层高的楼面,让须眉男子们都自惭形 秽。由于惠安靠海,人们世代以打鱼 为生,按旧风俗女人是不能登船出海 的。男人们都出海打鱼去了,陆地上
闽南
风俗
建筑
民间工艺
闽南风俗:拜天公
闽南风俗:攻炮城
闽南建筑:古厝
古 厝
惠安石雕
•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之一,作为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 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 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 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 的民族性。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妈祖传说与显灵
• 化草救商 • 神女救船 • 祷雨济民,挂席泛搓,化 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 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 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 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 除怪风,铁马渡江,收伏 晏公,收高里鬼 • 民间信仰功用:海上守护
妈祖文化的传播
• 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 分布范围:遍及我国沿江沿海 及东南亚 澳洲的大片区 • 传播路线: • 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 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 沿岸 ;由南至北,再由北沿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 鲜半岛和日本等,北上穿过白 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
泉州木偶戏的现状与前景
• 历史悠久的中国木偶艺术流传 至今,在泉州地区仍然盛行不 衰。 • 泉州、晋江、惠安等专业木偶 剧团,其表演精彩、细腻、传 神、逼真,富有独特的艺术魅 力,誉满中外。 • 多次到国外参加演出并获奖, 泉州已先后举办五届“中国泉 州国际木偶节
妈祖生平
•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 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 ,林 家小女。 • 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 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 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 “人行善事,死后为神”, 视她升天为神 • 许多称谓,如“林氏女”、 “神女”、“默”、“默 娘”、“妈祖”、“婆祖”、
• 闽南语的起源
•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 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 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 渐形成的方言。 •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 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 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 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 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 闽南语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 唐朝时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 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