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合集下载

【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doc

【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doc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积极交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和阅读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教育和感染。

3•品悟人物形象,体会坏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通过文本阅读,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T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枳极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品悟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1. 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默、会组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后第二题的词语,不明白的与同学交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与同位互评。

2. 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 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卬象深刻, 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4.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围绕教学需要,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1•板书课题,读准“姿势”,齐读课题。

2. 默写词语“洗漱、废墟、震撼、感动、诠释、凹陷”,同位相互订正,强调“凹”的笔顺及字形书写。

3•交流“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一一震撼与震动区分程度不同;诠释:更加书面语;生死攸关:理解攸的意思,结合课文句子说说在这里的意思,尝试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你把课文分作儿部分,理由是什么?小组内交流,就不同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再讨论。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六年级语文教案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词语:谭千秋洗漱吱吱尘埃短暂坍塌瞬间废墟震撼赞颂凹下去诠释绘声绘色大公无私血肉模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中心思想)1、我眼中的谭老师: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当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谭千秋老师的爱会恒古不变的传下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3、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答: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来试试。

敬爱的谭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却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____年5月12日,你在地震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放弃了逃生的机会,选择了死亡。

我想,在那一刻——那双闪烁着光芒的生命的翅膀,即将展翅翱翔。

因为你为学生们注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爱与奉献,舍己为人!5、课文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答:①不可以将第三段删掉。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

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检查预习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订正)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三、理清课文脉络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等,帮助他们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还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对于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尤其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因此,学生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谭千秋老师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有困难,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这些真实、震撼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在这种灾难中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接着,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的感悟,地震相关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千秋老师的舍己救人精神,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二、学情分析导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记叙了汶川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震前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最后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9.个生字,认识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品读第一段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对家人的爱和工作的负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1)
四: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时间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5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说得最准确)
1.指名汇报
2.学生评价
3.小结
(1.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2. 1早早上班
2—7保护学生
五、总结全文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却永留青史,正像人们所赞颂的那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双关:一是指谭千秋老师的恪尽职守,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精神;二是指谭老师的精神流芳百世,千年万年的意思。)
六、当堂训练
口语表达:谭老师,我想对你说(说出你的敬佩之情)
1.学生思考
2.指名交流、评价
(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个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因此,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二、出示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读2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漱吱吱声
坍塌废墟震撼凹凸生死攸关诠释
感动
1.指名读。
2.词语释义
3.指导写法、描红
比读文
读的同学要以正确的站姿读书,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1.指名读
2.评价、更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2008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情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

另外,对于当时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二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看似不重要,似乎去掉对文章结构也没有多大影响,可是结合下文仔细揣摩体会,我们不难发现,这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对烘托谭老师那种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

3.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课时安排】两课时【资料链接】1.谭千秋老师的介绍:谭千秋,中共党员,1957年8月出生。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非常的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波及绵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准备:1、“”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教学重难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至少两个)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预习反馈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画出相应的语句。

1、明确学习任务任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2、自主共学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交流反馈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第一段(1)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5.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①出示图片,谈谈感受,为下文的教学作下铺垫。

②找出写作顺序,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