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语文版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①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②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

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乐曲来。

③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鸟,放到我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人歌唱。

④果然,我成功了。

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

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

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⑤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

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

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

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为它的孩子喂食要好得多。

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⑥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

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想,我的小乌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了吗?⑦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

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做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鸟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我听了,大吃一惊。

⑧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大意。

2.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的底层,死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这句话表明作者懂得了什么道理?(后一问请用原文回答)3.选文第④段为何略写“我”成功捕获小画眉的过程,而详写小画眉被关在笼子里的情形?4.选文第⑥段和第⑦段分别把小画眉称为什么?这两个称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023年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三篇)

2023年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三篇)

2023年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三篇)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篇一1、了解人物传记的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3、学习鲁迅严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了解人物传记的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学习鲁迅严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法:教具:课时安排:2课时编写日期:执教日期:总序第课时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请学生讲讲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二、熟悉课文。

1、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正音:自传(zhuàn)乞(qǐ)食彷徨(pánghuáng)诬蔑(wūmiè)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三、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1)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学生相互补充,完整概述下列内容:1881年,出生;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1896年,父亲去世;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

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员;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自传》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

2.本文以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到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4.根据内容填空并回答: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中的表达作用: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括:⑴⑵⑶⑷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是。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和。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doc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doc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鲁迅自传》阅读答案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

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

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鲁迅自传习题精选

鲁迅自传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筹办__________ 衰落__________ 学籍__________ 彷徨__________〃〃〃〃〃2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变化)〃〃(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3 细读下面这句话,简答后面的问题。

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二、整体理解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将主要著作也并入该表。

三、课内语段阅读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 将本段文字划分为三层,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

2 我决意要学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 导致我放弃学医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课外拓展演练老舍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5.鲁迅自传知识盘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筹.办衰.落学籍.彷.徨2.解释下列词语。

决意:筹办:彷徨:光复:3.下列句子中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B.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历。

C.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

D.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B.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C.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D.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评。

5.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⑴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变化)⑵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6.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表达的语气和语义是否相同?为什么?(1)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2)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阅读在线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阅读的《鲁迅自传》,完成1~11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捕拿()段祺瑞()厦门()2、解释几中加粗的“因”。

(1)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_______________(2)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因:____________3、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4、这段话写作者从日本回国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自己教学和从政的经历。

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到过哪些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段中画线的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没有地方可去”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不断变更工作,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为什么总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bǔ;qí;xià2、(1)因为;(2)凭借,靠3、……到底被拒绝了。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鲁迅自传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四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鲁迅自传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四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鲁迅自传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四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zhè) 旅费(lǔ) 乞食(qǐ)B、纤维(xiān) 和药(huò) 提倡(chànɡ)C、偶然(ǒu) 侦察(zhēn) 散文(sàn)D、厦门(xià) 给予(ɡěi) 兑现(duì)【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我便弃了学藉,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______改为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

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______》,散文集《______》,代表作为《______》,第一篇白话小说为《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林徽因传(节选)张清平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

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

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

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良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上看见一个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阔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方案,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下面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2分)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变化)2、第①段中,作者提到他们家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分别指和。

(2分)作者走这两条路了吗?从他的这一选择可看出他身上具有什么精神?(3分)3、从第②段中找出语句答复下面问题:① 作者决意要学医的目的是什么?(2分)②作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2分)4、作者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出发点是什么?(3分)。

文档《鲁迅自传》习题1

文档《鲁迅自传》习题1

《鲁迅自传》习题一、基础知识运用。

1.鲁迅原名___,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到_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1.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2.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有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有答案

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名校讲坛1.文体常识传记,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的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记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

2.主题解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概要地记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成长、奋斗的历程,从而体悟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3.重点突破为何要弃医从文?作者在本文中这样轻描淡写:“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请根据你的理解,对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作出深层次的解释。

提示:中国人被日本兵斩首时,围观的许多中国人却麻木不仁、面无表情,个别健壮的中国人甚至幸灾乐祸,鲁迅先生看在眼里,猛然省悟:中国人缺少的是精神,要医好中国人,首先要医好他们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高昂的斗志,否则即使有强健的身体也无济于事。

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此外,鲁迅去日本留学的前后始终苦苦思索着救国的道路,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基础。

4.结构图解5.学法点津怎样找到文章的线索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思路是作者有规律、有条理而又连贯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作者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周密、精心、细致地思考,有条有理地组织成篇,就会形成一条明晰、顺畅、连贯的线索。

线索如同链条一样,将文章所要表现的人、事、景、物、情进行有机的串联。

全优课堂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全优课堂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全优课堂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全优课堂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一、课文理解题答案:1.《虞美人》中的“虞美人”指的是什么?答案:《虞美人》中的“虞美人”指的是一种美丽的花卉。

2.《小石潭记》中描述的小石潭位于哪里?答案:《小石潭记》中描述的小石潭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

3.《丁丑词》是谁所作?答案:《丁丑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

4.《鲁迅自传》中,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学习文言文的?答案:《鲁迅自传》中,鲁迅是在父亲去世后,为了了解父亲的遗产状况,开始学习文言文的。

5.《草地》中的“草地”是谁的故事?答案:《草地》中的“草地”是作者张枣的童年回忆。

二、阅读与回答题答案: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33年的九江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答案:1933年的九江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城市。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什么傅雷夫人把鲁迅的《呐喊》献给了纪念五四运动?答案:傅雷夫人把鲁迅的《呐喊》献给了纪念五四运动,是因为《呐喊》描绘的是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和痛苦,呼唤民族自强和文化复兴,是五四精神的重要体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鲁迅认为,“反对封建道德”的本质是什么?答案:鲁迅认为,“反对封建道德”的本质是在于呼唤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是为了打破旧有的秩序和束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三、解释短语或词语题答案:1.“不差派头”答案:此处“派头”指的是外表风格、姿态的态度。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场比武的规模非常大,比武双方都不会在外表的装扮风格上有所区别,显得非常庄重和隆重。

2.“弦歌声断”答案:此处“弦歌声”指的是琴瑟之声,表示琴瑟和声的余音缭绕。

“断”一词则表示音乐美好的瞬间已经结束。

3.“披一身雪白,扣定一个长辫子”答案:此处“扣定”指的是系起,”长辫子”指的女性的长发编成的辫子,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他披了一身雪白的衣裳,系起了一绺长长的辫子,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干净、清爽,仙气十足。

4.“摇笔即得,皆成墨宝”答案:此处“摇笔即得”是指才思敏捷,能很快地写出好的作品,”皆成墨宝”则说明他所写的作品都很好,可以媲美名家的。

鲁迅传阅读答案

鲁迅传阅读答案

鲁迅传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1)就在鲁迅自以为无力回天,就可以“等待死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头顶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立的《崭新青年》。

(2)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

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

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

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3)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刊登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

从《狂人日记》至《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出了十多篇。

他自己说道,他写下这些小说就是旨在“欢呼”,你顺着这个角度回去念,也果然可以从中听到出来启蒙运动的应答。

《狂人日记》就是揭露中国历史的“喝人”的本质,《孔乙己》则就是整体表现高傲人世的另一种“喝人”的真实。

《药》凸显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无知,《风波》则特别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虚弱。

《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告和嘲讽都并不等于《孔乙己》霸气;《阿q英雄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细致的揭露,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整体表现,更是汇集成宏伟豪迈的启蒙运动的欢呼,表明出来“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抨击的最低水平。

不用说,与随感录较之,这些小说更能整体表现鲁迅的欢呼的激情。

(4)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

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5)鲁迅写下《狂人日记》和《阿q英雄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就是在以启蒙运动的眼光,回去刻画抽搐着的“他们”。

《鲁迅自传》阅读题

《鲁迅自传》阅读题

(一)《鲁迅自传》阅读试题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初中记叙文阅读】《鲁迅自传》学案及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鲁迅自传》学案及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鲁迅自传》学案及答案《鲁迅自传》问题案份主要活动 1881 出生 1893 辍学回家,家中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1896 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 1898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1899 ,改进矿路学堂学《鲁迅自传》问题案份主要活动1881出生1893辍学回家,家中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1896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1898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1899,改进矿路学堂学开矿。

1902被派往日本留学。

进了仙台医学院。

1906弃医从文,提倡新文艺。

回国。

1910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1912到北京教育部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1926做厦门大学教授,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问题探究】1、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第2求学经历;第3段写工作经历;第4段写创作和著述概况。

2、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选择学医,是出于维新救国的目的;在电影中他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同样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

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已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4、不可删除。

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鲁迅自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鲁迅自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鲁迅自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鲁迅自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叫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作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生计:维持生活的方法。

B.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C.我的母亲便……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作幕友或商人。

幕友:俗称“师爷”,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

D.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学力:学习的力量。

2、给第一句话划分句子成分。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3、“我于是决心回家”的原因是什么?4、从“我总不肯学作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少年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破这号在这里其什么作用?5、鲁迅的笔名是从母姓的,从本段内容来看,母亲在鲁迅一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用简洁的文字归纳本段段意。

7、下列短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①母亲姓鲁②很大的变故③学做幕友④生于绍兴⑤筹办旅费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②④参考答案:1、D2、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性周的家里〉3、鲁迅不愿听“乞食者”之类侮辱之词。

4、(1)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有志少年他怀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的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定跨出村建社会的门槛。

鲁迅自传习题精选

鲁迅自传习题精选

鲁迅自传习题精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鲁迅自传习题精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本段写到了鲁迅人生道路上两次重大的转折,是哪两次?其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怎样发展的?请简要阐述。

2.联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旅行:_______助力:_______3.“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指的是什么?从加点词语看,作者似乎是因为偶然的现象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随意性太强,是这样吗?4.对鲁迅的这些做法,你是怎样认识的?答案1.决定学医和弃医从文。

前者“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后者是因为“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作者原想学医医治好百姓的身体,另外,医学也可以推动科学观的发展。

但后来发现拯救灵魂比医治肉体更重要,所以又弃医从文。

2.3.即拯救国民灵魂的运动,作者认为此运动首推文艺。

不是。

事件是偶然的,但作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想法是一贯的。

鲁迅自传问题总结

鲁迅自传问题总结
七、纵观鲁迅思想发展的过程,经历了那三次变化?其不变的是什么?
答: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艺救国,其中不变的是他热切的救国救民之心。
八、文章第二段,两次“走出”,一次“被拒绝”,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境遇?
答: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
九、通读课文第一段,可知变故前鲁迅的家境如何?
十二、请简要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较详细的叙述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探索过程,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十三、结合第三自然段,谈谈作者因何辗转漂泊?
答:作者心系国家,关心民族命运,敢于同军阀和反动势力作斗争,所以屡遭迫害而辗转漂泊。
十四、第四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是什么,可以看出鲁迅怎样的品质?
答:叙述。鲁迅一生著述颇丰,成就巨大。作者在介绍时却用平常的语句做客观的交代,更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答:不好,“变化”指事物的形态或本质上所产生的新状况。“变故”之意外发生的事情,多指灾难。在这里更能说明鲁迅家中由“不愁生计”忽然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的不幸境遇。
二十二、全文用怎样的体裁写鲁迅的生平?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纪传体。它告诉我们,又对国家对人民担起应有的责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要从多方面考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人生道路。
十五、课文1~3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时间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出人物的生活轨迹。
十六、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答: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次到东京留学决心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次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三次重大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九下124页习题答案

语文九下124页习题答案

语文九下124页习题答案在语文九下教材的124页上,有一道习题需要我们回答。

这道题目是关于《鲁迅自传》的阅读理解题。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他对于文学的热爱。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理解其中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回忆起了他小时候的经历,包括他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向往。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是喜欢读小说。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阅读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这道习题。

这道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鲁迅小时候喜欢读什么书。

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得出答案是小说。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他小时候对于小说的喜爱,这也是他对于文学的热爱的体现。

然而,这道题目的答案并不仅仅是“小说”。

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中进一步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读小说。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他小时候生活的贫困和艰辛,但他通过阅读小说,得到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他写道:“读小说时,我就忘记了我的苦楚,也没有了那种孤单感。

”这句话表达了他通过阅读小说来逃避现实,寻找内心的慰藉。

这也说明了文学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通过回答这道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阅读的重视。

他通过阅读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寻找内心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这种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阅读的重视,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后来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基石。

总结起来,通过回答语文九下124页的习题,我们不仅仅是对于题目的答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是了解到了鲁迅先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阅读的重视。

这也提醒着我们,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寻找内心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1.从选文的内容分析,鲁迅人生经历了三大转折,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是什么?
2.结合选文的内容,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伟人为镜,得必大于失。

有人说,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笔财富,历史上的伟人很多,如让你以伟人为友,除鲁迅外,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
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是弃医从文
2.鲁迅是一个早年经历坎坷,但又不放弃追求,主张医治国民麻木的性格的伟大的教授,作家,他从不向别人屈服,从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同时,他有有着伟大的谦虚(从“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看出来。

3.这个是开放题吧,伟人有很多啊,毛泽东,邓小平,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胡适,陈独秀等等都可以算是伟人,关键看你更熟悉哪一个了。

其实楼
主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的阅读量还是有所欠缺,建议你平时多读书,多和这些伟大的人物交流,你会发现世界因此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