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含蜡原油失去流动性缘于在低温下析出蜡晶,这些蜡晶大多呈板状或针状,互相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网目结构,并把低凝点的油分、油泥、胶质和沥青质等吸附在其周围,或包围在网状结构内形成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原油降凝剂的作用在于影响蜡晶的网目构造的发育过程,从而使原油的凝固点(倾点)降低。但必须指出,降凝剂不能抑制蜡晶析出,而只能改变蜡晶的形态。亦即加入降凝剂后,原油的浊点不会改变,只是蜡晶的形态变成了松散的蜡晶结构(Slack Wax),在施加一定的剪切力后,其网目结构易于破坏,或根本不形成网目结构,因而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达到降低原油凝点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过研究,目前公认的原油降凝剂的

作用原理是吸附与共晶理论。原油降凝剂改变蜡晶发育历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晶核作用。原油降凝剂在高于原油浊点温度下结晶析出,它起着晶核的作用,并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使原油中的小蜡晶增多,从而不易形成大的蜡晶。

(2)吸附作用。原油降凝剂在略低于原油浊点的温度下析出,它被吸附在已经析出的蜡晶晶

核的活性中心,从而改变蜡晶的取向性,使其难于形成三维网目结构,并且减弱了蜡晶间的黏附作用。

(3)共晶作用。原油降凝剂在原油浊点温度下与蜡共同结晶析出,从而破坏蜡晶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并减弱蜡晶继续发育的趋向。

添加降凝剂后蜡晶形态的改变情况,可利用馏分油进行显微镜观察。Lorensen等曾在-40℃低温下进行显微观察后证实,不含降凝剂的基础润滑油中的蜡晶呈20—150靘的针状结晶,加降凝剂后蜡晶变小、且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加入不同的降凝剂其作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如,使用烷芳族降凝剂时,蜡晶表面吸附了芳香族基团,而使蜡晶不再继续按原来的取向发展;而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梳状结构聚合物降凝剂时,侧链的烷基与蜡形成共晶。此外,结晶的分枝随降凝剂浓度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降凝剂对蜡晶发育的取向性起支配作用,从而使其不能形成牢固的三维网目结构。

近年来,对降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王彪等在研究大庆原油和大港原油对降凝剂感受性的差异过程中发现,原油中加降凝剂后,在冷却过程中进行显微镜观察,如果蜡晶颗粒变大,该降凝剂即对该原油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反之则无降凝效果。实验所用的降凝剂F21为乙烯—醋酸乙烯(含少量磺酸盐)聚合物降凝剂,OEAM为马来酸酐和丙烯酸酯高碳醇酯类共聚物。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油的凝固过程包括蜡晶的形成、发育和蜡晶之间的凝胶化两个过程。加入降凝剂后如果能使蜡晶增大,在析出同样重量的蜡晶后体系中单位体积内蜡晶的表面能要比蜡晶颗粒小的不加降凝剂的体系要低。因而加降凝剂后的体系比较稳定,不易形成凝胶,从而降低了原油的凝固点。相反,所加入的降凝剂不能使蜡晶颗粒增大,体系的表面能无法降低,凝胶化过程也就不能推迟,所以这种降凝剂对这种原油不具有降凝效果。

梳状聚合物被广泛用做含蜡原油的降凝剂以改善低温流动性,这是目前所有降凝剂产品中最有价值的一类聚合物。Chichakli第一次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释了降凝剂的作用机理,此后又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梳状聚合物与蜡晶的相互作用。Plate和

Shibaev对梳状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做了综述,Blumstein等报道了此类聚合物的介晶行为。这种聚合物的分子聚集结构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近晶的层状结构和向列型液晶结构。Muller研究了X射线衍射中低角间隙相当于聚合物完全伸展的长度,而高角间隙则对应于聚合物烷烃链的六角状液晶结构。Kaufman等在丙烯酸长链烷基酯和正构烷烃中均发现了一个4.2Å的尖锐的间隙(sharp spcing),类似的结果即使在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骨架不是立体规整的情况下也得到了保持。Jordan及其合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的侧链含有少于8-9个亚甲基时,聚合物倾向于无定型结构,而超过9个亚甲基后,则形成结晶结构。Hsieh等则指出一系列梳状部分规整聚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正十八酯)的侧链存在部分的插入。Aihaud等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Chatterjee等用X射线衍射仪详细地研究了不同的梳状聚合物与正构烷烃(从精制的柴油中分离出来的蜡)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分离出来的蜡晶基本为带有某些缺陷的六角状结构,这一特性是与具有大于8个碳以上侧链的梳状聚合物的机构相似的,降凝效果好的降凝剂可使样品的衍射谱图发生显著的改变,一般是移向宽角,衍射峰在有些情况下还发生明显的分裂。

凝点和冷滤点是表征柴油低温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凝点(SP)是表明柴油在低温环境中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冷滤点(CFPP)则可表明柴油通过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时能造成滤网堵塞的最高温度。对轻柴油而言,冷滤点比凝点指标在实际使用中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冷滤点与柴油的低温使用性能直接相关,而凝点主要是与柴油的贮存、运输有关。在柴油中加入很低浓度(1‰以下)的降凝剂就可大大改善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加剂方法灵活、简便。由于加入量少,不会改变柴油的其它性能指标,同时,使柴油的单位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其它降凝、降滤方法或途径所投入的成本。

柴油在较低温度下之所以凝固,是由于柴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蜡(即正构烷烃),当温度降低时,这些蜡会逐渐析出,并形成蜡晶。最终把油包在其中,使油失去流动性而呈现凝固状态。

柴油中加入降凝剂后,当温度降低,蜡晶刚一形成时,降凝剂就会吸附在蜡晶表面上,阻止了蜡晶间的相互粘接,防止生成连续的结晶网,使蜡晶颗粒更加细微,能很好地通过滤网。降凝剂这种破坏或改变蜡结晶的功能,就可降低柴油的冷滤点和凝点。

轻柴油按照凝点分为不同的牌号,每种牌号都有对应的凝点和冷滤点指标。0号轻柴油就是指这一牌号的柴油凝点不高于0℃,其对应的冷滤点指标为不高于+4℃。因此人们常常会认为,0号柴油就表明它在0℃时还能正常使用,这实际是一种误解。准确地讲,凝点为0℃的0号柴油只能在高于其冷滤点+4℃的温度时才能正常使用,而在冷滤点及其以下的温度时,该柴油已经不能通过滤网(或滤清器);当温度降到0℃时,该油会失去流动性而呈现凝固状态。

降凝剂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降凝剂本身的性能,而且与所加入的油品组成密切相关。一种降凝剂加入组成不同的柴油中,降低冷滤点的幅度(即感受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首先要根据各种降凝剂对该油品的感受性选择最佳的降凝剂。其次,要根据所加入油品的组成和性质,经过实验室内的小试,以确定最佳的添加量。

我觉得大家都存在误区,原油降凝与柴油降凝原理应该是相通的(也叫流动性改进剂);几年前我曾看过很多相关资料,因为我们原油性质也不稳定,小调试验经常做;有时作小调试验放入一定比例的热蜡(我认为是放宽干点到370左右),加入很少的降凝集就能起到降低冷滤点的效果。降凝剂主要功能是破坏或改变蜡结晶的功能,就可降低柴油的冷滤点和凝点。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含蜡原油失去流动性缘于在低温下析出蜡晶,这些蜡晶大多呈板状或针状,互相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网目结构,并把低凝点的油分、油泥、胶质和沥青质等吸附在其周围,或包围在网状结构内形成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原油降凝剂的作用在于影响蜡晶的网目构造的发育过程,从而使原油的凝固点(倾点)降低。但必须指出,降凝剂不能抑制蜡晶析出,而只能改变蜡晶的形态。亦即加入降凝剂后,原油的浊点不会改变,只是蜡晶的形态变成了松散的蜡晶结构(Slack Wax),在施加一定的剪切力后,其网目结构易于破坏,或根本不形成网目结构,因而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达到降低原油凝点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过研究,目前公认的原油降凝剂的 作用原理是吸附与共晶理论。原油降凝剂改变蜡晶发育历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晶核作用。原油降凝剂在高于原油浊点温度下结晶析出,它起着晶核的作用,并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使原油中的小蜡晶增多,从而不易形成大的蜡晶。 (2)吸附作用。原油降凝剂在略低于原油浊点的温度下析出,它被吸附在已经析出的蜡晶晶 核的活性中心,从而改变蜡晶的取向性,使其难于形成三维网目结构,并且减弱了蜡晶间的黏附作用。 (3)共晶作用。原油降凝剂在原油浊点温度下与蜡共同结晶析出,从而破坏蜡晶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并减弱蜡晶继续发育的趋向。 添加降凝剂后蜡晶形态的改变情况,可利用馏分油进行显微镜观察。Lorensen等曾在-40℃低温下进行显微观察后证实,不含降凝剂的基础润滑油中的蜡晶呈20—150靘的针状结晶,加降凝剂后蜡晶变小、且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加入不同的降凝剂其作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如,使用烷芳族降凝剂时,蜡晶表面吸附了芳香族基团,而使蜡晶不再继续按原来的取向发展;而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梳状结构聚合物降凝剂时,侧链的烷基与蜡形成共晶。此外,结晶的分枝随降凝剂浓度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降凝剂对蜡晶发育的取向性起支配作用,从而使其不能形成牢固的三维网目结构。 近年来,对降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王彪等在研究大庆原油和大港原油对降凝剂感受性的差异过程中发现,原油中加降凝剂后,在冷却过程中进行显微镜观察,如果蜡晶颗粒变大,该降凝剂即对该原油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反之则无降凝效果。实验所用的降凝剂F21为乙烯—醋酸乙烯(含少量磺酸盐)聚合物降凝剂,OEAM为马来酸酐和丙烯酸酯高碳醇酯类共聚物。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油的凝固过程包括蜡晶的形成、发育和蜡晶之间的凝胶化两个过程。加入降凝剂后如果能使蜡晶增大,在析出同样重量的蜡晶后体系中单位体积内蜡晶的表面能要比蜡晶颗粒小的不加降凝剂的体系要低。因而加降凝剂后的体系比较稳定,不易形成凝胶,从而降低了原油的凝固点。相反,所加入的降凝剂不能使蜡晶颗粒增大,体系的表面能无法降低,凝胶化过程也就不能推迟,所以这种降凝剂对这种原油不具有降凝效果。 梳状聚合物被广泛用做含蜡原油的降凝剂以改善低温流动性,这是目前所有降凝剂产品中最有价值的一类聚合物。Chichakli第一次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释了降凝剂的作用机理,此后又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梳状聚合物与蜡晶的相互作用。Plate和

缓凝外加剂缓凝作用的化学本质

缓凝外加剂缓凝作用的化学本质 L 前言 水泥与水的水化反应是造成砂浆和混凝土硬化的主要原因,可以人为地 加速或减缓水泥水化过程,加速或减缓水泥水化过程是通过加入外加剂来达到的。缓凝作用是解决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两个重要作用之一。要搞清无机、有机缓凝外加剂化学反应的同异和本质并非易事。笔者曾从官能团入手,对合成有机大分子高性能外加剂作了一些研究,将合成有机高性能外加剂大分子里的官能团分成主导、非主导两种。主导官能团以SO3H、COOH、“SO3H-COOH”三种型式存在,C00H主导缓凝作用。含羧基的小分子羟基有机酸如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等也有很好的缓凝作用,说明羧基是产生缓凝这个重要作用的重要原因。但羧基的存在不能解释有缓凝效果的天然大分子淀粉、纤维素等不含羧基亦有优良缓凝作用这个事实,同样不能解释天然小分子蔗糖、葡萄糖等不含羧基亦有缓凝作用的问题。因此,羧基不是产生缓凝作用的唯一的一个原因。 应当指出,主导官能团是指存在于合成有机大分子或小分子有机物里的 羧基或磺基官能团,它只是完整分子里的某个部分——特征部分。通过从一个完整分子特征结构部分去认识缓凝作用,并不是从完整分子的整体和立体结构上面去认识。这种以局部、平面结构为切人点的认识方法,会有局限性,自然就不能解释无羧基存在的碳水化合物及无官能团存在的无机化合物产生缓凝作用这个 普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主导官能团的基础上,从局部扩大到有机外 加剂分子的整体和立体结构和基团不同的空间排列上,全面完整地研究有机物产生缓凝作用的本质原因的同时,也研究无机缓凝剂的缓凝本质,从深层次了解有机、无机缓凝剂产生缓凝作用的共性,即可了解有机、无机缓凝剂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原理,这种共同作用是什么。通过对不同品种有机无机缓凝剂作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冀图找到一个能解释无机、有机缓凝剂产生缓凝作用的通用的又完整的缓凝理论。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 降粘剂;流变性;降粘机理;性能评价

前言 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降粘剂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世界各国的降粘剂研究成果推动了原油流动改进技术的发展。降粘剂包括乳化降粘剂和油性降粘剂,前者是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原油乳化降粘剂,因其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粘度大大降低,可实现常温输送以节能降耗,因此,乳化降粘输送工艺发展比较成熟,然而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有关油性降粘剂的应用研究较少,由于使用油性降粘剂具有可直接加剂降粘,改善原油流动性以节能降耗,同时又不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等优点,目前油性降粘剂的开发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矿场应用阶段,在大庆、冀东、吉林、南阳等大中型油田,均获得了明显增油效果。该技术对处于中、高稠油的油田开发持续稳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理论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实验采用的L1和L2降粘剂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其对吉林多矿多井原油样品的粘度降低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对原油添加的降粘剂L1和L2降粘性能明显,大大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使其易于流动,而且该法操作简便,可以大量的节能降耗。 本研究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缓凝剂技术简介

缓凝剂技术简介 缓凝剂是一种能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缓凝减水剂则是兼有缓凝和减水功能的外加剂。目的是用来调节新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缓凝剂可以根据要求使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以便于浇筑成型或是延缓水化放热速率,减少因集中放热产生的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的结构裂缝。 在流化混凝土中,缓凝剂可用来克服高效减水剂的坍落度损失,保证商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随着混凝土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性能混凝土的问世,商品混凝土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一)缓凝剂品种与性能 ·缓凝剂主要用于延缓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以使新拌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目前在混凝土中使用的缓凝剂品种也较多。不同的缓凝剂其使用效果及作用机理也是不尽相同的。 ·按其生产来源分,可以分为工业副产品类及纯化学品类。 按其化学成分来分又可分为:无机盐类、羟基羧酸盐类、多羟基碳水化合物类、木质素磺酸盐类等。 按其化学成分分类如下: 1、无机盐类缓凝剂 最常用的无机盐类缓凝剂有磷酸盐、硼砂、硫酸锌、氟硅酸钠等。 磷酸盐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无机缓凝剂。磷酸(H3P04)并无明显的缓凝作用,某些磷酸盐则有较强的缓凝作用。如焦磷酸钠、二聚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等。掺入磷酸盐会使水泥水化的诱导期延长,并且使硫酸钙的水化速度大大减缓。缓凝的机理主要是:磷酸盐与氢氧化钙反应在已生成的熟料相表面形成了“不溶性”的磷酸钙,从而阻碍了正常水化的进行。 出于性价比的综合考虑,在混凝土中使用较多的为三聚磷酸钠,其掺量在0.1%左右,根据工程要求及施工温度来确定适合掺量。 硼砂又名四硼酸钠,它的缓凝机理,主要是硼酸盐的分子与溶液中的钙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抑制了氢氧化钙结晶的析出。络合物以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形的阻隔层,从而延缓了水泥的水化与结晶析出。硼砂的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2%。 其他的无机缓凝剂还有氟硅酸钠,主要用于耐酸混凝土。 硫酸锌具有一定的缓凝作用。但因无机盐类缓凝剂缓凝作用不稳定因此不常使用。 2、有机物类缓凝剂 有机物类缓凝剂是较为广泛使用的一大类缓凝剂,其中又可按其分子结构分成羟基羧酸盐类、糖类及其化合物、多元醇及其衍生物。 A、羟基羧酸盐类这是一类纯化工产品。由于其分子结构上含有一定数量的羟基(OH)和羧基(COOH)而得名。 其缓凝作用的机理:这些化合物的分子具有(OH)、(COOH),它们具有很强的极性,由于吸附作用,被吸附在水化物的晶核(晶胚)上,阻碍了结晶继续生长,主要是对硫酸钙水化物结晶转化过程延缓和推迟。缓凝剂的掺量在0.05-0.2%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PMAs)降凝剂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报告机构:绥芬河市万丰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时间:2012年4月17日 关键字:降凝剂,润滑油降凝剂,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降凝剂,PMAs,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如何选用降凝剂,降凝剂的应用范围,降凝剂的生产工艺,降凝剂的基本结构 一、降凝剂发明和为什么要使用降凝剂 降凝剂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偶然发现了氯化石蜡与萘的缩合物具有降凝作用,并于1931年申请了第一个降凝剂专利;30年代相继出现了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商品的降凝剂,40年代聚丙烯酰胺、烷基聚苯乙烯等,50年代发表了聚丙烯酸酯、马来酸酯-甲基丙烯酸长链烷基酯共聚物等,60年代发表了烯烃聚合物、醋酸乙酯-富马来酸酯共聚物等,70年代发表了α-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醋酸乙酯共聚物等降凝剂专利。迄今为止发表有关降凝剂的专利已有数百篇,合成的降凝剂也有数十种之多,但作为产品使用和销售的不过十余种。其中常用的有烷基萘、聚酯类、聚烯烃类三大类。 我们大家知道,倾点是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保持油品流动的最低温度,是汽车等机械在冬季能否启动的重要因素,在低温下,环烷基油由于粘度增加而失去流动性,称为粘度倾点,降凝剂对粘度倾点不起作用;而石蜡基油则由于析出蜡结晶形成网状结构而失去流动性,降凝剂就是降低油品的这种倾点。其实要想得到低倾点的润滑油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基础油进行深度加氢脱蜡,可以得到低倾点的基础油,这样油品的收率降低了,同时脱掉大量有用的正构烃,也有损

油品质量和对添加剂的感受性;二是进行适度的脱蜡后,再加降凝剂达到要求的倾点,这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办法,也是目前润滑油调和企业比较采用的一种普遍手段。我们国家石蜡基润滑油比例较大,降凝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油品中一般需要加入一定剂量的降凝剂。 二、简单分析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性能区别 1、作用机理: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含蜡油在低温下凝固? 含蜡油之所以在低温下失去流动性凝固,是由于低温下高熔点的固体烃也就是石蜡分子定向排列,形成针状或者片状结晶并相互联接,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同时将低熔点的油通过吸附或溶剂化包于其中,致使整个油品失去流动性。 有关降凝作用机理的说法较多,但根据降凝剂在含蜡基础油成 蜡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在当前比较公认的有晶核作用、吸附作用、共晶作用、吸附-共晶、增溶作用等。 1.1晶核作用 降凝剂在高于基础油析蜡温度下结晶析出,它起着晶核作用而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使基础油中的小蜡晶增多,从而不易产生大的蜡团。 1.2吸附作用 降凝剂吸附在已经析出的蜡晶晶核活动中心上,从而能改变蜡结晶的取向,减弱蜡晶间粘附作用。 1.3共晶作用 降凝剂在析蜡点下与蜡共同析出,从而改变蜡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并减弱蜡晶继续发育的趋向,蜡分子在降凝剂分子中烷基链上结晶。

缓凝剂概述

<三>缓凝剂概述 缓凝剂是一种能推迟水泥水化反应,从而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使新拌混凝土较长时间保持塑性。方便浇注,提高施工效牢,同时对混凝土后期各项性能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外加剂。目前.木质素硫磺盐是产量较大、应用较为广泛的缓凝剂。除此以外,糖蜜类、羟基羧酸类以及少数无机盐类缓凝剂也得到了普遍使用。因此。结合缓凝剂的不同种类,论述了缓凝荆的缓凝作用机理。 1缓凝剂的种类 缓凝剂的种类按其化学成可分为无机缓凝剂和有机缓凝剂两大类。 1.1无机缓凝剂 (1)磷酸盐、偏磷酸盐类缓凝剂磷酸盐、偏磷酸盐类缓凝剂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无机缓凝剂。正磷酸(H,P00的缓凝作用并不大,但各种磷酸盐的缓凝作用却较强。在相同掺量情况下,磷酸盐类缓凝刺中缓凝作用最强的是焦磷酸钠(№:P如7)。 (2)硼砂(Na:BJ畴·10H20)色粉末状结晶物质。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和甘油,水溶液呈弱碱性.在干燥的空气中易缓慢风化。 (3)氟硅酸钠(NaZi瞄白色结晶物质,密度2.689·tin4,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有腐蚀性。一般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1%-0.2%。 1.2有机缓凝剂 有机缓凝剂按其官能团的不同可分为木质紊磺酸盐、羟基羧酸及其盐、多元醇及其衍生物、糖类及碳水化合物等。 (1)羟基羧酸、氨基羧酸及其盐此类缓凝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羧酸基或氨基,常见的此类缓凝剂有柠檬酸、葡萄糖酸、水杨酸等及其盐。此类缓凝剂的缓凝效果较强,掺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O.05%--O.2%。 (2)多元醇及其衍生物多元醇及其衍生物的缓凝作用较稳定,特别是在使用温度变化时仍有较好的稳定性。其中一元醇缓凝作用较小.但随烷基的增加。表面话性增强;二元醇中的乙二醇基本没有缓凝作用,丙二醇以后的二元醇缓凝作用逐渐增强;丙三醇缓凝作用很强,甚至可以使水泥水化作用完全停止。此类缓凝剂掺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0.05%-0.2%之间。 (3)糖类 葡萄糖、蔗糖及其衍生物和糖蜜及其衍生物.由于原料广泛、价格低廉,同时具有一定的缓凝作用。因此使用也较为广泛。其掺量一般为胶凝材料用量的O.1%-0.3%。 2缓凝剂的作用机理 2.1无机缓凝剂作用机理 水泥浆体凝聚过程的发展取决于水泥矿物的组成和胶体粒子问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取决于水泥浆体中电解质的存在状态。如果胶体粒子之间存在相当强的斥力,水泥凝胶体系将是稳定的.否则将产生凝聚。电解质能在水泥矿物颗粒表面构成双电层,并阻止粒子的相互结合。当电解质过龟时,双电层被压缩,粒子问的引力强,水泥凝胶体开始凝聚。绝大多数无机缓凝剂都是电解质盐类,可以在水溶液中电离出带电离子。阳离子的置换能力随其电负性的大小、离子半径以及离子浓度不同而变化。而同价数的离子的凝聚作用取决于它的离子半

HB稠油降粘剂说明书2013

HB-01稠油降粘剂 本产品可通过井筒降粘、掺水降粘、油层降粘等方式达到降粘开采目的,对提高采收率、降低回压、减轻采油设备负荷、延长热洗及检泵周期、增加油井产油量、降低采油设备耗电量等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产品组成 HB稠油降粘剂主要由生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质催化剂、沥青渗透分解剂,助活性剂等组成,是一种环保性良好的油田化学制剂。该产品对油品、环境和工人健康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技术指标 HB稠油降粘剂出厂技术指标 三、降粘机理 一种生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耐高温、高矿化度降粘剂,由于该剂分子结构具有双亲活性基因,因此易吸附在原油表面,使高粘度的油包水型稠油乳状液转变为低粘度的水包油型液体。 产品含有胶质催化剂,对胶质分子网状结构具有极强的剪切作用,使胶质分子网状结构卷曲、收缩,从而改变胶质粘稠特性。 沥青主要成份为沥青质和树脂,本产品可在地层温度下产生一种强极性物质渗透进入沥青质和树脂内部,从而破坏沥青的粘稠体系,达到高效降粘的目的。 活性成分在金属等亲水物质表面附着,使油管内壁表面产生一层生物活性极性水膜,防止油垢再次沉积;油流逐渐聚并、析水、具有良好的破乳性。

四、产品主要优点 HB稠油降粘剂是由特种高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活性剂和其它添加剂组成。该产品具有如下优点: 具有使用性广、乳化速度快、降粘率高、稳定性强、施工简便、增油效果显著等特点; 根据不同需要在井场直接利用热水将母液稀释成溶液注入,节省药剂消耗和作业费用; 耐高温:能耐250-300高温,可做为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剂,也可作为常规方法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剂和油井洗井液; 五、使用方法 油层降粘:将本药剂与一定温度的污水或清水配制成1%-10%的水溶液(比例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调配),用泵车从油管或油套环空注入,然后注入蒸汽或热水。 井筒降粘:将药剂与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从套管环空定期定量泵入,通过抽油泵的作用,使原油和药剂得到充分的混合,达到降粘开采目的。 掺水降粘:在掺水泵出口加一台注药泵,按掺水量的0.5%连续挤注药剂,达到降粘开采目的。 六、包装储存 该产品采用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200kg或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东营源盈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原油降凝剂种类概述

原油降凝剂种类概述 摘要:在我国原油处理中,常使用降凝剂,原油降凝剂的作用是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减少阻力,增产增效。本文总结回顾了原油降凝剂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各类原油降凝剂及其特点。 关键词:降凝剂发展历程特点 我国原油大部分属于高含蜡原油,蜡含量高达l5%~37%,个别原油蜡含量高达40%以上,且大部分集中在润滑油馏分内。此外,原油还含有胶质和沥青质等多种组分,给石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很多困难。如原油中含的水分就必须脱除,否则不仅影响后加工,也会增大运输负荷。由于原油的这种复杂组成,使得当温度降到某一值时,原油开始析出微小的晶粒,随着温度不断下降,蜡晶逐渐增多,最终形成结晶而失去流动性。由此可见,降低原油凝固点和改善其流动性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改善含蜡原油的流动性,采用了热处理、添加减阻剂、稀释、水悬浮等多种输送方法,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能耗大、设备投资和管理费用高,且停输后再启动困难等问题。从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角度,向原油中添加合成化学降凝剂,是实现原油常温乃至低温输送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化学添加剂是通过降低原油凝固点、降低其粘度或减少其流动阻力来改进原油流动性的。 目前,最受瞩目的方法是加入降凝剂降低原油的凝点,增加其流动性。原油降凝剂是原油流动改性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为低温流动改进剂。它们是一类能够降低石油及油品凝固点,改善其低温流动性的物质。近年来,用原油降凝剂来改善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化学改性技术越来越受重视。 1 原油降凝剂的种类 含蜡原油失去流动性的原因是由于在低温下析出蜡晶,这些蜡晶大多呈板状或针状,并且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网目构造,把低凝点的油分、胶质、沥青质、污泥、水等吸附并包在里面,形成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降凝剂的作用是影响蜡晶形态和网目构造的发育过程,改变原油中蜡晶的尺寸和形状,阻止蜡晶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但是,降凝剂不能抑制蜡晶的析出,只能

缓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_

缓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摘要:混凝土凝结硬化快慢决定于水化反应的快慢。加入缓凝剂,水泥水化反应变慢,混凝土凝结时间变长,有关混凝土性能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当缓凝剂掺量过大,水泥反应时间过长,导致有未反应的水泥内核,直接导致混凝土相关性能的降低甚至损失。当掺量过少时,缓凝剂未起到相应的作用,混凝土缓凝失败。当缓凝剂和其他外加剂共用时,将使混凝土某些性能得到强化,更好适应工程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性能缓凝剂缓凝作用 1缓凝剂的工作原理分析 1-1水泥水化反应过程 水泥的水化反应主要是四种主要熟料矿物与水反应,即硅酸三钙的水化、硅酸二钙的水化、铝酸三钙的水化和铁铝酸四钙的水化。四种矿物熟料主要水化产物为钙矾石、CSH凝胶、羟钙石。反应过程中,铝酸三钙C3A水化速度最快、水化热最多,但是对水泥石抗压强度贡献低。铁铝酸四钙C4AF水化速度快、水化热中等,同样对水泥石抗压强度贡献低,但是水泥石抗折强度主要来源。硅酸三钙C3S 水化速度快、水化热多,对水泥石早期强度贡献大。硅酸二钙C2S 水化速度慢、水化热少,对水泥石后期强度贡献大。 1-2缓凝剂的缓凝机理 由文献1、文献5可知,对缓凝剂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存在四种理论: 吸附理论、络合物生成理论、沉淀理论和Ca( OH) 2 结晶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大多数有机缓凝剂具有表面活性, 能在水泥颗粒的固液界面吸附, 改变了水泥颗粒表面的亲水性, 形成一层可抑制水泥水化的缓凝剂膜层, 从而导致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延长。络合物生成理论认为缓凝剂分子可以与水泥水化生成的Ca2+ 形成络盐, 在水泥水化初期控制了液相中Ca2+ 离子浓度, 阻止水泥水化相的形成, 产生缓凝作用。比如三聚磷酸钠能与Ca2+ 生成稳定的络合物, 在水泥水化初始阶段, 阻碍了水化产物Aft 的形成, 抑制了水化产物CSH 的结晶成长, 延缓了C3 S 和C3A 的水化。沉淀理论认为有机或无机缓凝剂通过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不溶性的薄层, 阻止水泥颗粒与水的接触, 因而延缓了水泥的水化, 起到缓凝作用。Ca( OH ) 2 结晶成核抑制理论认为缓凝剂通过吸附在Ca( OH ) 2 晶核上, 抑制Ca( OH) 2 结晶继续生长而产生缓凝作用。

原油降粘剂的合成与表征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一、前言 (4) 1.1稠油资源 (4) 1.2稠油输送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4) 1.3研究目的 (5) 二、各种稠油常温输送方法 (6) 2.1物理降粘方法 (6) 2.1.1加热法 (6) 2.1.2稠油掺稀输送方法 (6) 2.1.3乳化降粘输送方法 (6) 2.1.4 微生物降粘技术 (7) 2.1.5稠油改质降粘 (7) 2.2化学降粘方法 (8) 2.2.1 表面活性剂降粘 (8) 2.2.2稠油催化降粘 (9) 2.2.3稠油加碱降粘 (9) 2.2.4稠油加油溶性降粘剂降粘 (9) 2.2.5稠油水热裂解降粘技术 (10) 2.2.6稠油加降凝剂降粘 (11) 三、降凝剂 (12) 3.1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12) 3.2 常用的降凝剂种类 (13) 3.3影响降凝剂作用的因素 (13) 四、实验部分 (15) 4.1 仪器及试剂 (15) 4.2实验原理 (15) 4.3共聚物的制备 (15) 4.4共聚物的提纯与溶解 (16) 4.5原油加共聚物前后粘度的测定 (16) 五、结果及讨论 (17) 5.1红外光谱分析 (17) 5.2共聚物的降粘性能 (18) 六、结果讨论 (22)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摘要 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石油烃类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稠油产量大约占原油总产量的30%~35%,但开采集输能耗占60%以上。因此,大力开发稠油资源并且研发更加节省能耗的集输方式必将成为我国油气领域的发展趋势。 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mPa·s的脱气原油,其突出的特点是含沥青质、胶质。稠油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稠油的运输必然是围绕稠油的降粘、降凝改性或改质处理进行的。稠油降粘的常用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稠油加降凝剂降粘是化学法中常用的一种,本实验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共聚物,对其进行了提纯和表征,证实并测定了其对原油粘度的降低作用,即其对原油流变性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原油;降凝剂;降粘;甲基丙烯酸十二酯;马来酸酐

新型超缓凝剂性能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_唐玉超

新型超缓凝剂性能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 唐玉超1,陈良2,罗作球2,袁启涛2,王婵1 (1. 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2. 中建商品混凝土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摘 要]保坍缓凝剂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混凝土技术研究的几个热点之一。自主设计研发的混凝土超缓凝剂保坍、缓凝效果优良,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混凝土 28d 抗压强度,降低水泥水化最高温升,减少混凝土收缩。特别适用于大体积、超大超长桩基等对混凝土水化温升、凝结时间及收缩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微观分析表明,超缓凝剂严重抑制了水泥中 C 3S 和 C 3 A 两种主要矿物的早期水化,但是对水泥中后期水化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还原剂;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研究 Performance research and mechanism investigate of new super-retarding agent Tang Yuchao1, Chen Liang2, Luo Zuoqiu2,Yuan Qitao2, Wang Chan1 ( 1. China Construction Ready Mixed Concrete Co.,Ltd, Wuhan 430000, Hubei,China; 2. China Construction Ready Mixed Concrete Tian Jin Co.,Ltd.,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f concrete slump retarder is one of several hot spot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Concrete super-retarding agent designed and developmented independently has excellent slump-retaining and retarding effect. New concrete super-retarding agent improves the workability of concrete, improve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reduces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 of cement hydration, reduces shrinkage of concrete helped to improve concrete volume stability, especially for large volume, long oversized pile of concrete and other concrete which has special requirements to hydration temperature, setting time and shrinkage. Microscopic analysis shows that new concrete super-retarding agent inhibites severely the early hydration of two main mineral C 3S and C 3 A of cement but has no signi? cant effect on the post-hydration. Keywords: reducing agent; polycarboxylate superplasticizer; research of synthesis 0 引言 混凝土超缓凝剂是一种能够在长时间内任意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但不影响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外加剂。这种外加剂主要用于在长时间干燥、高温环境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以及其他要求混凝土保持长时间塑性的工程[1]。目前世界上研究和使用此种缓凝剂较多的是美国、日本、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混凝土超缓凝剂是一种跨国公司开发并被技术垄断的一种新型的具有优良施工性能的混凝土外加剂,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同类产品[2]。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混凝土保塑缓凝剂分为两大类,无机类和有机类。无机类主要包括硼砂、氧化锌、磷酸盐和偏磷酸盐等。无机保塑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在于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难溶性的膜,阻碍水泥水化过程。无机盐类保塑缓凝剂的缓凝作用表现得不够稳定,因而较少使用[3]。有机类主要包括木质素磺酸盐、羟基羧酸(盐)、糖类及碳水化合物、多元醇及其衍生物等。有机保塑缓凝剂中,特别是各种羟基羧酸及其盐类,如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水杨酸、葡萄糖酸及它们的盐是常用的保塑缓凝剂,它们往往与促凝剂或速凝剂一起复合用于快凝快硬水泥的调凝,其中以葡萄糖酸盐的效果最佳[4]。但目前这些缓凝剂均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适用范围小,只能在较短时间内保持混凝土塑性,当掺量超过一定值后,混凝土会出现不凝、强度下降等问题;二是缓凝剂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类减水剂、水泥品种适应性较差。传统混凝土缓凝剂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传统超缓凝剂的不足,本文从水泥水化机理研究,确定可以延缓水泥水化的分子构型,通过目标反应物的优选、合成工艺控制与优化,制备出混凝土新型超缓凝剂。混凝土新型超缓凝剂合成方式简单,反应条件缓和,绿色无污染;原材料广泛易获取,成本低廉。 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1.1 原材料 水泥:采用 P·O42.5 水泥,密度 3.1g/cm3,比表面积3500cm2/g,标准稠度用水量 26%,安定性采用沸煮法合格,初凝时间 213min,终凝时间 325min,3d 抗压强度 27.5MPa,28d 抗压强度 49.2MPa。水泥氯离子及碱含量合格。 粉煤灰:采用Ⅰ级粉煤灰,其特点是含碳量低、需水量小。细度 10.3%,烧失量 2.6%,需水量比为 93%,Cl- 含量

原油降凝剂的种类

原油降凝剂的种类 本文总结了原油降凝剂的种类及其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标签:原油降凝剂油田化学品 0引言 我国原油大部分属于含蜡原油,蜡质量分数高达15%~37%,个别原油蜡质量分数高达40%以上。含蜡原油的凝点高、低温流动性差,给原油的开采和输送带来困难。原油降凝剂分子能够通过与蜡的相互作用来改善原油中蜡晶的形状和结构,从宏观上降低含蜡原油的凝点、改善其低温流动性。降凝法输送具有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少、不需要后处理以及便于对输油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等优点。近些年来,含蜡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大力推广。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原油降凝剂的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常用降凝剂的种类,以指导新型高效降凝剂的开发和应用。 1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 降凝技术最早始于1931年,Davis用氯化石蜡和萘通过Fride-craft缩合反应,合成了人类最早应用的降凝剂,即帕拉弗洛(parafiow)。这种降凝剂主要用在润滑油中,至今仍在广泛应用。此后降凝剂从应用于馏分油发展到原油以及高蜡、粘稠原油,降凝剂的开发与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Davis发现Parafiow后,1936年商品名为山驼普尔(S8n-topow)的降凝剂问世了,它是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1937年聚甲基丙烯酸酯出现,这种化学剂不仅在结构上与前两种不同,而且性能上也有差异,兼有粘度指数添加剂和降凝剂两种性能;1938年出现了新的降凝剂聚异丁烯。这一时期人们处于探索时期,着重开发主要适合于馏分油的新型降凝剂,而且产物主要是均聚物。 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一方面继续开发新型降凝剂,另一方面采用共混及共聚等手段对已有降凝剂进行改性,如乙烯一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一马来酸酐共聚物。1956年,F0ra等人叙述了凝点为24℃的利比亚原油和凝点为12.8℃的尼日利亚原油的管输问题;1967年改进原油流动性的原油降凝剂开始有文献报道。从此人们对降凝剂的研究从馏分油扩大到了原油。 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含蜡原油产量日益增长,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相继研制出适应于不同产地原油性质的多种降凝剂,并用在原油长输管道上。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在数十条输油管线上采用添加降凝剂技术,比如1978年,孟买高管线实施降凝剂技术。降凝剂加入量为0.04%,加剂温度60~70qC,原油凝点从30℃降至3~9℃,效果显著。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原油输送方法的增多以及人们对低硫高蜡原油

速凝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速凝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李恒乐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各种速凝剂的特点、生产过程以及各种速凝剂在混凝土体系中对水泥水化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常见速凝剂的缺陷及其改进的方向和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速凝剂铝氧矾土碳酸盐水泥混凝土 速凝剂是混凝土调凝剂的一种,调凝剂是调节水泥凝结时间的外加剂。这类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影响显著,其中有些调凝剂能促使混凝土的凝结,称为速凝剂;有些能显著促进混凝土的强度发展称为早强剂;还有些能明显延缓混凝土的凝结,则成为缓凝剂。它们对混凝土凝结作用的差异,为各类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速凝剂能使混凝土在很短时间内凝结、硬化,因而广泛应用于喷射混凝土、灌浆止水混凝土及抢修补强工程中。其的主要性能特点是: ⒈ 有较高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降低不能太大。 ⒉ 使混凝土喷出或浇筑后3—5min内初凝,10min之内终凝。 ⒊ 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黏度,防止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过高。 ⒋ 尽量减小水灰比,防止收缩开裂,提高抗渗性能。 ⒌ 对钢筋无锈蚀作用。 速凝剂按其成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一)铝氧熟料—碳酸盐系 主要速凝成分为铝氧熟料、碳酸钠以及生石灰。 铝氧熟料是有铝矾土矿(主要成分为NaAlO2,其中NaAlO2含量可达60%—80%)经过煅烧而成。属于此类速凝剂的产品有红星Ⅰ型、711型、782型等。 红星Ⅰ型速凝剂是由铝氧熟料(主要成分NaAlO2)、碳酸钠(NaCO3)、生石灰(CaO)按质量比1:1:0.5的比例配制而成,粉磨细度接近于水泥。成分中偏铝酸钠占20%、氧化钙占20%、碳酸钠占40%,其余为无速凝作用的硅酸二钙、硅酸钠和铁酸钠。 711型速凝剂是有铝矾土、碳酸钠、生石灰按一定比例配合成生料,将生料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煅烧成铝氧烧结块,再将其与无水石膏按质量比3:1(铝氧烧结块:无水石膏)共同粉磨制成。其中偏铝酸钠占37.5%、无水石膏占25%,其余为硅酸二钙及中性钠盐等。 782型速凝剂是由矾泥、铝氧熟料和生石灰按质量比 74.5%:14.5%:11%的比例配制而成,这类速凝剂含碱量高,虽然早期强度发展快,但后期强度降低较大,但加入无水石膏后可以降低一些碱度和提高些后期强度。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的相关知识 通常说的降粘剂有两种 一、采油用的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是针对稠油而言,故被称为稠油降粘剂,稠油由于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所以很多稠油都具有高粘度,粘度过高流动性能差,对开采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所以通常在开采之前加热稠油,或者加入稠油降粘剂。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两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和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这种降粘剂极易溶于水,配制成一定的比例注入开采井中使稠油的粘度降低,由自然状态下的油包水变成水包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以便于稠油的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在取水方便的油区使用。 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这种降粘剂主要的溶剂是稀油,就是用稀油溶解降粘剂,把溶有降粘剂的稀油注入稠油开采井,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用在缺水的油区,由于油区缺水,所以不可能使用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综上所述,稠油的开采可以伴热,也可以注入化学降粘剂的方法,由于伴热不利于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特别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具有润湿性,使泵速更协调。所以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降黏剂是可

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研究降粘剂的效率,可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很多降粘剂不具有耐温性能,然而在才有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气(向开采井里注入高温蒸汽),这样有利于降低粘度,可是很多降粘剂由于不具有耐温性,所以注入蒸汽之后,没有耐温性的降粘剂就会失去效力,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单位和机构都在研究怎么使降粘剂具有耐温性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很多单位研究出了耐温性降粘剂,这项技术逐渐成熟。 二、钻井液用降粘剂 在钻井的过程中由于固相含量增、温度升高、盐侵和钙侵,钻井液形成了网状结构或使网状结构增强,导致钻井液粘度和切力增加,使得钻井液泵送非常困难、钻屑难以除去或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等现象。所以,必须加入降粘剂,来降低粘度和切力,使其具有合适的流变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分散型降粘剂主要包括 (1)丹宁类 (2)木质素磺酸盐类 (3)无铬降粘剂类 2、聚合物型降粘剂 (1)X-40系列降粘剂 (2)XY-27 (3)磺化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PMAs)降凝剂作用机理和应用围 报告机构:绥芬河市万丰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时间:2012年4月17日 关键字:降凝剂,润滑油降凝剂,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降凝剂,PMAs,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如何选用降凝剂,降凝剂的应用围,降凝剂的生产工艺,降凝剂的基本结构 一、降凝剂发明和为什么要使用降凝剂 降凝剂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偶然发现了氯化石蜡与萘的缩合物具有降凝作用,并于1931年申请了第一个降凝剂专利;30年代相继出现了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商品的降凝剂,40年代聚丙烯酰胺、烷基聚苯乙烯等,50年代发表了聚丙烯酸酯、马来酸酯-甲基丙烯酸长链烷基酯共聚物等,60年代发表了烯烃聚合物、醋酸乙酯-富马来酸酯共聚物等,70年代发表了α-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醋酸乙酯共聚物等降凝剂专利。迄今为止发表有关降凝剂的专利已有数百篇,合成的降凝剂也有数十种之多,但作为产品使用和销售的不过十余种。其中常用的有烷基萘、聚酯类、聚烯烃类三大类。 我们大家知道,倾点是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保持油品流动的最低温度,是汽车等机械在冬季能否启动的重要因素,在低温下,环烷基油由于粘度增加而失去流动性,称为粘度倾点,降凝剂对粘度倾点不起作用;而石蜡基油则由于析出蜡结晶形成网状结构而失去流动性,降凝剂就是降低油品的这种倾点。其实要想得到低倾点的润滑油

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基础油进行深度加氢脱蜡,可以得到低倾点的基础油,这样油品的收率降低了,同时脱掉大量有用的正构烃,也有损油品质量和对添加剂的感受性;二是进行适度的脱蜡后,再加降凝剂达到要求的倾点,这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办法,也是目前润滑油调和企业比较采用的一种普遍手段。我们国家石蜡基润滑油比例较大,降凝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油品中一般需要加入一定剂量的降凝剂。 二、简单分析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性能区别 1、作用机理: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含蜡油在低温下凝固? 含蜡油之所以在低温下失去流动性凝固,是由于低温下高熔点的固体烃也就是石蜡分子定向排列,形成针状或者片状结晶并相互联接,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同时将低熔点的油通过吸附或溶剂化包于其中,致使整个油品失去流动性。 有关降凝作用机理的说法较多,但根据降凝剂在含蜡基础油成 蜡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在当前比较公认的有晶核作用、吸附作用、共晶作用、吸附-共晶、增溶作用等。 1.1晶核作用 降凝剂在高于基础油析蜡温度下结晶析出,它起着晶核作用而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使基础油中的小蜡晶增多,从而不易产生大的蜡团。 1.2吸附作用 降凝剂吸附在已经析出的蜡晶晶核活动中心上,从而能改变蜡结晶的取向,减弱蜡晶间粘附作用。 1.3共晶作用

原油降凝剂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我国除新疆克拉玛依和青海冷湖原油外,多数原油含蜡量较多,凝点较高。含蜡原油在低温下容易析出蜡晶,随着温度的降低,蜡晶数量增多并长大聚集,形成三维网状的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给原油的开采和输送带来困难。通过在原油中加入高分子降凝剂,避免了蜡晶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达到降凝、减粘及 改善低温流动性的目的[1]。本文综述原油降凝剂的产生、分类及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原油降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1原油降凝剂的产生 1931年,Davis 利用氯化石蜡和萘经过缩合反应,合成了最早的烷基萘降凝剂,目前该降凝剂仍是主要降凝剂品种之一,但由于该降凝剂颜色较深,呈深褐色,对中质和重质润滑油的降凝效果好, 因此不宜用于浅色油品,多用于内燃机油、 齿轮油和全损耗油中。30年代末相继出现了商品名为Santopour 的降凝剂(它是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以及聚异丁烯降凝剂。国内对降凝剂的研究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大部分是对润滑油降凝剂的研 究,从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从事原油降凝剂的研究,1984年石油管道科学研究院首次完成了对江汉原油用EVA 作降凝剂改性,并在冬季在钟市一荆门75knl 长输管线上工业试验成功, 其原油凝点由21.5℃降至8℃, 有效成分添加量仅为10ppm [2]。2原油降凝剂的种类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原油降凝剂种类很多,例如:EVA 、ZDR-1、EMS 、WHO 等各种原油降凝剂,但是从其化学组成、合成的路线及降凝效果来看,原油降凝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如下。2.1降凝剂EVA 及其改性物降凝剂EVA 即为乙烯与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它是一种带有极性基团、 而且聚乙烯部分结晶的热塑性聚合物。EVA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介于8000—20000g/mol 之间,醋酸乙烯酯的含量为35%-45%,因其使用效果好,而广泛应用在原油和成品油中。为了使降凝剂EVA 具有普遍的使用性,并减少降凝剂的用量,人们运用苯乙烯、丙烯酸酯等对EVA 通过接枝或共聚进行改性,即可得到EVA 的改性物,使降凝效果有所提高。2.2聚(甲基)丙烯酸酯系列聚(甲基)丙烯酸酯主要是以甲苯为溶剂,甲基丙烯酸和醇保持一定比例,在催化剂和阻聚剂作用下合成聚甲基丙烯酸酯。近年来报道的有聚(甲基)丙烯酸C18~22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4~22烷基酯烯烃共聚物的复配物等。该类聚合物属于梳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胥思平等[3]合成了丙烯酸二十二酯-丙烯酰胺共聚物降凝剂,并应用于胜利原油的降凝处理,使原油的凝点从27.0℃降至11.0℃,原油的牛顿流体温度范围变宽,并且非牛顿流体温度下的黏度减小。2.3马来酸酐共聚物马来酸酐别名顺丁烯二酸酐,可与许多单体形成1:1共聚物,同时由于其存在能与烷基醇(或胺)进行酯化(或胺化),如苯乙烯-马来酸酐-十八醇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十八胺共聚物、马来酸酐-混合σ烯烃-高碳脂肪醇共聚物等。 该聚合物对于高蜡原油有良好的分散蜡晶的能力, 并且显著降低了原油在低温下的凝点。 2.4含氮类聚合物主要是聚胺类、烷基胺类与含有马来酸或者富马酸共聚物作用得到的化合物[4]。这类降凝剂在原油中稳定性 好,降凝效果显著。张红等通过丙烯酸高碳酯与马来酸酐二元共聚进行胺解反应得到一系列原油降凝剂,通过筛选,从中选出丙烯酰高碳胺与共聚物结合后的降凝剂降凝效果最好,凝点降幅大于10℃。 3降凝剂的作用机理长久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过研究,认为原油降凝剂改变蜡晶发育历程大致分为三类[5]: 晶核作用、吸附作用及共晶作用。 3.1晶核作用在高于原油析蜡温度下,降凝剂析出蜡晶,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 增多原油中小蜡晶数目,从而使原油不易产生大的蜡团。 3.2吸附作用在低于原油析蜡点的温度下,降凝剂析出结晶,吸附在已析出的蜡晶晶核上,阻止蜡晶上网结合,改变蜡晶的取向,减弱蜡晶间的黏附作用,增加蜡晶的分散度,从而达到降凝的目的。3.3共晶作用原油降凝剂在析蜡点下与蜡共同析出,改变蜡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 减弱蜡晶继续发育的趋向,降凝剂中与蜡晶相同的部分为烃链(非极性集团),可与石蜡共晶,不同的部分(极性集团) 则阻碍蜡晶进一步长大。当二者的碳数相等时,降凝效果最好。由于分子结构的空间效应,仅有一部分参与共晶。因此,降凝剂分子中的烷基链长度大于蜡的碳链长度时降凝效果较好。 当前大家对降凝机理的认识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降凝剂的降凝作用不只是一种类型的降凝机理, 而是三种机理可能都有,只是在蜡晶生长的不同阶段, 有一种起主导作用。在蜡形成晶核时,降凝剂起晶核作用而产生降凝效果。在蜡晶增长阶段,共晶和吸附机理中的一种在起作用, 或者两者都起作用。4降凝剂的发展趋势对蜡含量不高且蜡分子量不大的原油,通常选用单个降凝剂就可以改善其流动性,但是对高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动改进剂最好选择几种主碳链不同的降凝剂或不同极性侧链的降凝剂进行复配, 使之能适用于各种成品油及各种高含蜡原油。就目前而言, 有两种复配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4.1EVA 与其他聚合物共聚和复配赵晓非、温海飞等[6]研究了AMS (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EVA 复配降凝剂和AVS (丙烯酸十八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聚合物)-EVA 复配降凝剂, 结果表明两者均可降低吉林原油的凝点和黏度,改善其低温流变性。高宝岩等人[7]曾用丙烯酸高碳醇酯、马来酸酐、苯乙烯、醋酸———————————————————————作者简介:王金玺(1985-),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助教,主要从事原油降凝剂的合成研究。原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 in Development on Pour-point Depressant of Crude Oil 王金玺Wang Jinxi (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榆林719000)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Yulin University ,Yulin 719000,China ) 摘要:介绍了原油降凝剂的产生、种类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原油降凝剂的主要作用机理,并对未来降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Abstract:The generation,specie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n pour-point depressant of crude oil were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we also analysed and probed into mechanism of action on pour-point depressant.At last,we predicted the trend in development of pour-point depressant. 关键词: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 Key words:crude oil ;pour-point depressant ;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TE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31-0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