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孤立系统(deS=0)
dS=diS
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 也称熵产生。
Hale Waihona Puke 开放系统(deS≠0)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也称熵产生; deS——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的熵,也称熵流。 第一种情况:熵流deS >0 第二种情况:熵流deS <0 可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甚至可以超过它。 那末,在开放系统dS就不一定是正值,它可以是零或负值。 当deS <0, deS < diS时,dS>0,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当deS <0, deS =diS时,dS=0,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当deS <0, deS >diS时,dS<0,系统复杂化或生长出新的系统。
Ⅰ.几对重要的相关概念 Ⅱ.熵概念的产生 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Ⅲ.物理熵的数学表达
热力学熵: △S=△Q/T (式中,T为一个物体的绝对温度,△Q为加进的热量, △S为宏观的吸收热,即该物体熵的增量) 统计熵: S=klogW (式中,S为统计熵,k为玻尔兹曼常数, W为系统微观状态数或热力学几率)
借助的主要自组织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理论 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
第二节自然地理系统的水热作用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水热关系 二、水热关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辐射干燥指数=R/Lr
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0.35
1.1
2.3
3.4
R值:
R<20kcal (83.68kJ )/(cm2.a)为寒带 R 在20~35kcal (83.68-146.44kJ )/(cm2.a) 为亚寒带 R 在35~50kcal (146.44-209.2kJ )/(cm2.a) 为温带 R 在50~75kcal (209.2-313.8kJ )/(cm2.a) 为亚热带 R > 75kcal (313.8kJ )/(cm2.a)为热带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3. 自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
——与外界持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从地球表层的外部联系看: 地球表层与外部环境(高层大气、宇宙、地幔、地
核)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
(1)能量交换
地表能量的输入:太阳能、地球内能等。 宇宙空间——太阳能( 每年1.3 * 1024卡 ) 地球内部——铀、钍等放射性元素释放的热能
(2)结构整体性
结构是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是各组成 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
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
注意: 系统观点的整体性涉及能量流动,所以运用热力
学第一定律探讨地球表层的能量流动和转换。
a.热力学第一定律:
指的是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 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空间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系统
一、系统概述
1.系 统 概 念 2.系 统 分 类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大气环流在输运物质与能量上作用很大。如在赤 道上发生的环流圈,平均每秒流动2×104吨空气。
大气圈与其它圈层的循环: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其它圈层的水体可以通过 蒸腾和蒸发进入大气层中。据计算,每年约有 52km3的水量进入大气层。
岩石圈进入大气圈的物质主要是尘埃 (通过风力、火山爆发和燃烧)。据估 算全球每年有50座左右的火山喷发,向 大气中排放数百万吨的尘埃和火山灰等。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1、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具有方向性 2、原始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 3、天然生态系统的形 4、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1、自然地理环境进化的方向性
• (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是不可逆的 • 自然界存在着一日之间的白天与黑夜,一月之间的月圆月缺,一
年之间的春、夏、秋、冬等周而复始的“可逆”现象,但这毕竟 是表面上的可逆。因为每一次重复出现都有别于从前,包含着时 间对称性的破缺。它们不是原地打圈,而是螺旋式前进。 • (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圈层均存在显著的不可逆现象 • 1) 岩石圈的形成过程(按康德—拉普拉斯假设):混沌→地壳→ 地幔→地核,绝不会倒转过来。 • 2) 地壳演化规律(按地洼学说):→地槽→地台→地洼→,螺旋 式向前发展,不可逆。 • 3) 大气圈的演化: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现代大气。 • 4) 水圈的演化:原始海洋(低盐、少水、高钙)→现代海洋(高 盐、多水、低钙)。
17世纪,因果理论,自然综合体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发 展 演 化
系统论 结构与功能
2>1+1 (优化组合) 2=1+1 (合理组合) 2<1+1 (内耗占统治地位)
非平衡结构 → 对称破缺(分叉)→ 混沌(远离平衡态)→ 涨落放大 → 高级耗散结构……”
• (4) 氧气形成: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CO2)减少,其中碳以碳酸盐岩类固定在沉积岩中。O2 不断增加,并在大气圈中出现臭氧层,吸收了对生物体有害 的紫外辐射(波长<0.29μm的紫外光),为生物在自然地理 环境中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氧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喜 氧生物大量产生。而由于有了氧呼吸,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 量转换效率提高了大约19倍。
• 4、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综合自然地理题库.

综合自然地理题库.

选择题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系统可分为:ABD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半封闭系统D.孤立系统3.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C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4.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C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5.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有:ACDA.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C.带段性分异D.省性分异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ABD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7.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BCD地质循环B.水分循环C.大气循环D.生物循环8. 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CA.地理相关分析法B.类型制图法C.古地理方法D.主导标志法9. 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10. 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A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11. 土地分级单位自上而下为:BA.科—属—种B.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12. 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A.地方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13. 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A.部门区划叠置法B.类型制图法C.地理相关分析法D.主导标志法14.下列单位中,属于地带性单位的是:AA.自然地带B.自然地区C.综合带D.自然州15.下列哪个单位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AA.自然地带B.自然带C.自然地区D.自然州16.自然大区的划分通常与()紧密联系CA.气候带B.植被带C.大地构造-地貌单元D.土壤带17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A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18. 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A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19.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是:ABA.地带性B.非地带性C.大尺度D.区域性20.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CA. 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21.季节节律的显著程度随纬度增加而(),昼夜节律随纬度的增加而():BA.增加增加B.增加减少C.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22.完整的垂直带谱其顶带应该是:AA.永久冰雪带B.基带C.树线D.高山草甸带23. 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24. 自然大区的划分通常与()紧密联系:A.气候带B.植被带C.大地构造-地貌单元D.土壤带25. 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26. 季节节律的显著程度随纬度增加而(),昼夜节律随纬度的增加而():A.增加增加B.增加减少C.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27. 完整的垂直带谱其顶带应该是:A.永久冰雪带B.基带C.树线D.高山草甸带28.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上界在:A.大气层顶部B.对流层顶部C.臭氧层顶部D.平流层顶部29.地球构造的显著特点是具有:A.分异性B.地带性C.分层性D.无序性30.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做硬性规定的学者是:A.牛文元B.瓦伦纽斯C.道库恰耶夫D.陈传康31.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A.辐射平衡B.辐射差C.辐照差D.辐射净差32. 组成成分具有一致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A.地方B.限区C.相D.土地单元33.第一次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分区的是:A.黄秉维B.陈传康C.林超D.罗开富34.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A.瓦伦纽斯B.哥白尼C. 埃拉托色尼D. 托勒密35.以下人物,既是科学史上十大科学家之一,又是地理学家的是:A.瓦伦纽斯B.哥白尼C. 洪堡D. 李希霍芬36. 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地带学说是()提出的。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课件
大气环境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3
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了解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
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探讨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 治措施
大气环境与自然灾害
1
大气环境与气候灾害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PPT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讲解地球的大气圈,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圈的构成和功能。
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讲解地球的大气圈
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大气圈的构成和功能
大气层的构成
大气圈的组成
了解地球大气圈的主要成分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
深入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和特点
大气环境的变化
1
大气圈的动力学
探索大气圈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原理
探索大气环境与气候灾害之间的关联
2
大气环境与大气灾害
了解大气环境对大气灾害的影响和发展
总结
1 本章综述
总结本章内容和要点
2 本章知识点回顾
回顾并巩固本章所学的关键知识点
参考资料
• 《自然地理学》 • 《环境科学基础》

2《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2《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地理现象是指由地表层、陆地、海洋圈、大气围绕而形成的物质空间,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地球的时空上分布。

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是指其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这个空间范围变化的特点。

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是局部特征,也可以是全局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有二种:(1)间分布特征:指地理现象在一定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如按照形状有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滞后分布、斑点分布等;(2)间分布特征:指地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如按照程度有缓慢变化、迅速变化、临时变化、突变等。

第二节:时空分布规律时空分布通常由某些规律所控制,它们可以是自然规律,也可以是社会规律,以及它们的结合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大规律:(1)想分布规律:指地理现象按照理想状态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斑点分布等;(2)然因素规律:指地理现象受气候、土壤、地形、植物覆盖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在各地不同的分布;(3)史渊源规律:指地理现象由于受历史积淀而在时空分布上有深刻的差异;(4)间结构规律: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进行的层次化的功能定位,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5) 交互作用规律:指地理现象因交互作用而发生变化,并形成一定的时空分布格局。

第三节:时空分布规律的作用时空分布规律作用于地理现象的分布空间,其作用包括:(1)态调节作用:指地理现象时空分布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和影响,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济发展作用: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策制定作用: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为政策制定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政策研究和政策设计。

综上所述,地理现象在时空上的分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其特有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亚马逊雨林的季节性时间结构变化
雨季与旱季交替
亚马逊雨林地区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交替现象,导致植被生长、 枯萎和再生的周期性变化。
动物迁徙
为了适应雨季和旱季的变化,许多动物在雨季繁殖并在旱季迁徙 到其他地区。
水文循环
雨季时,大量降水补充河流和地下水,而在旱季,水文循环减缓, 河流流量减少。
表现
包括生物种群数量波动、土壤水分动态、植被 生长周期等。
影响
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长期时间结构
定义
长期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 的演变和变化。
表现
包括地貌形态变化、气候带移动、生物物种进化等。
影响
影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地球系统 的整体演化。
瞬时时间结构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时间结构 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如土地利用变 化、城市化进程、资源开采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 洪水等也会对自然地理系统的 时间结构造成影响。
生物活动
生物活动如植被生长、动物迁 徙等也会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时
间结构产生影响。
时间结构变化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稳定性
04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分类
季节性时间结构
定义
01
季节性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而呈现
出的规律性变化。
表现
02
包括生物活动节律、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等。
影响
03
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
年度时间结构
定义
年度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在一年中随时 间推移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一、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以及地球表面风向、海洋洋流、水平气压分布等现象的生成。

1. 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地球上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 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大约是每小时1667公里,即一天自转一周,也即24小时。

3. 效应:地球自转产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以及时间带的划分。

三、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和年份的生成。

1.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也即从北半球看,太阳运行轨迹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

2. 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约合一年。

3. 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其偏心率为0.0167。

四、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导致了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风向、水平气压分布的生成,进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3. 时间差:地球自转的速度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异,从而实现了各个地区的标准时间的划分。

五、结语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过程。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硅、镁和氧等元素组成的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也是人类居住的区域。

大气圈和水圈则环绕在地球表面,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解释: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周期为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这两种运动方式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日夜交替、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

3.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解释:当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的朝向太阳或背对太阳,形成白天和夜晚。

由于地球的自转是连续的,因此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也是连续的。

这个现象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地球上的许多其他生物的活动节律。

4.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解释: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的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在某一地区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也最高,反之则温度最低。

这种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5. 地貌形成:各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解释: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自然力量,如风、水、冰、重力等。

这些力量通过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塑造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山脉、河流、峡谷、平原和沙漠等。

6.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释:气候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纬度、地形、洋流、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速等。

了解气候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

7. 水循环: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的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4、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

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

(1)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

(2)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

(3)不作硬性规定,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

5、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分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6、自然地理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

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

沉积岩石圈:地壳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

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

(3)要素组成:地质、地貌(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气候(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水文(最活跃)、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一个组成要素)和生物(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

7、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3.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3.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分层结构 2、渗透结构 3、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水田的空间结构
点、线、面的组合
1、分层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 质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组成“千层 饼”式的构型。
如: 等级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 层、草本层及地下层。
本章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1)棋盘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 元绝对规则分布构成的最规则的结构类型。
(2)平行式结构。它是由平行分布的条带 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
(3)交错式结构。它是由非平行的条带状 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多具有不规则的边 界,其组分通常相互交叉。
(4)镶嵌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 元不规则分布的组成的结构类型。如已 退化的草地(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
如: 等级较高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食 消费者、肉食消费者和分解者。
雨 林 的 垂 直 结 构
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2、渗透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内部 物质的渗透明显,任何地圈中 都包含大量的属于其它地圈的 物质。
3、水平结构
(1)棋盘式结构。 (2)平行式结构。 (3)交错式结构。 (4)的组成要素及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而体现出 的变化规律性。 1、时间结构的动力因子
太阳能、 地壳运动、 气候变化、人类干扰等。
经过漫长时间演化而来的各种自然想象
2、时间结构的尺度
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系统时间结构的 尺度是不同的,全球尺度自然地理系统时 间结构的跨度是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 而局地尺度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变化仅几 百年甚至几年。

(自然地理)第四章 第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2025高考地理备考

(自然地理)第四章 第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2025高考地理备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1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特点分析2022浙江6月,T232020天津,T2【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的角度,考查河湖的水文特征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区域认知】对特定区域的水体运动变化的过程进行描述。

【地理实践力】结合统计资料,分析特定区域水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水量平衡原理的相关计算2023浙江1月,T272022湖南,T14—16陆地水体的补给来源分析2022山东,T18(3)2022辽宁,T18河流水文特征分析2022全国乙,T7—82020江苏,T27命题分析预测从高起点的小切口入手,以前沿的工程建设或生产生活水体污染等为情境,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思维方式,进而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备考策略关注主干知识,落实课标要求,在学习陆地水体类型和各种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时可结合示意图来理解考点1水循环及其意义一、水循环过程、环节及意义基本模式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地理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1]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2]能量转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地表形态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环节主要影响因素蒸发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水汽输送、降水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地表径流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下渗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硬度、土质疏松状况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正面影响(1)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3]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域面积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升高,可增大区域蒸发量和降水量。

(2)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4]空间分布,也可以使流域的蒸发量增大,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大空气湿度。

《自然地理学》考研常见简答论述题汇总

《自然地理学》考研常见简答论述题汇总

《自然地理学》考研常见简答论述题一、《自然地理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绪论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生 代 自 然 地 理 系 统 的 变 化
1. 海陆变迁
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貌分异, 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貌分异,往往导致许多自然地理 要素发生变化,以致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面貌。 要素发生变化,以致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面貌。 在大陆上,构造运动所决定的地形起伏与山系排列, 在大陆上,构造运动所决定的地形起伏与山系排列,强烈 地形起伏 气候要素的梯度变化, 地影响到气候要素的梯度变化 地影响到气候要素的梯度变化,自然地理的纬度地带性也 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受到干扰,巨大的山系或高原的“ 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受到干扰,巨大的山系或高原的“雨影 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荒漠 干旱荒漠; 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荒漠;与巨大的山系相伴产生的 盆地与平原,不断接受各种沉积物, 盆地与平原,不断接受各种沉积物,并且形成比较发达的 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 在大洋里,构造运动也造成了洋中脊、裂谷、 在大洋里,构造运动也造成了洋中脊、裂谷、洋底火山以 及各种规模的海底盆地 海底火山等复杂地形 海底盆地、 等复杂地形, 及各种规模的海底盆地、海底火山等复杂地形,它们对于 大洋环流、大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大洋环流、大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大洋生物都有很大的 影响。大陆与大洋在地球上的空间配合, 影响。大陆与大洋在地球上的空间配合,不仅决定了全球 的气候特征, 的气候特征,还决定了全球自然地理环境演替过程中出现 的各种复杂的物质 能量交换关系 物质、 关系。 的各种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
原始状态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海陆变迁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气候变化 生物演进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人们把40亿年以前的地球发展史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 人们把40亿年以前的地球发展史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 40亿年以前的地球发展史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 40亿年以来称为地球的地质时期。 亿年以来称为地球的地质时期 40亿年以来称为地球的地质时期。 在距今40~19亿年期间 在距今40~19亿年期间 40 地球内部热量大量积聚,使地球物质熔融,火山喷 地球内部热量大量积聚,使地球物质熔融, 发十分频繁,喷溢出大量的岩浆、气体和水蒸汽, 发十分频繁,喷溢出大量的岩浆、气体和水蒸汽,形成 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原始的岩石圈主要是由玄武岩类的岩石所组成 ◆原始的岩石圈主要是由玄武岩类的岩石所组成 如太平洋底的硅镁层),没有沉积岩。 ),没有沉积岩 (如太平洋底的硅镁层),没有沉积岩。 原始的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主要成分是H CO、 ◆原始的大气圈主要成分是H2O、CO2、CO、CH4 缺乏O 尤其是动、 和NH3等,缺乏O2,尤其是动、植物呼吸所必须的游离 氧更为缺乏。 氧更为缺乏。 原始海洋面积可能比现代海洋大 但相当浅, 面积可能比现代海洋大, ◆原始海洋面积可能比现代海洋大,但相当浅,且 为酸性矿化水,缺乏现在海水中所含的各种盐类物质。 为酸性矿化水,缺乏现在海水中所含的各种盐类物质。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距今6 25亿年的元古代 距今6~25亿年的元古代
大陆地壳逐渐扩大、增厚, 大陆地壳逐渐扩大、增厚,地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 减弱,太阳辐射能逐渐成为自然地理系统的主要能源 逐渐成为自然地理系统的主要能源。 用减弱,太阳辐射能逐渐成为自然地理系统的主要能源。 火山活动相对减弱,大气中CO 浓度降低,游离氧增加。 火山活动相对减弱,大气中CO2浓度降低,游离氧增加。 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 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 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 进化到多细胞 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从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从 异养生物转化为自养生物 生物转化为自养生物, 厌氧生物进化为喜氧生物 生物进化为喜氧生物, 异养生物转化为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进化为喜氧生物, 地球表层进化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地球表层进化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由于光合作用, 由于光合作用,原始大气的成分逐渐从还原型转变成 氧化型,大气圈的上层形成了臭氧层 臭氧层, 氧化型,大气圈的上层形成了臭氧层,吸收对生物有杀伤 力的短波紫外线, 力的短波紫外线,为生物在地球表层中的繁衍创造了有利 条件,物种数量增多。植物经历第一次大发展, 条件,物种数量增多。植物经历第一次大发展,晚期出现 了原始动物。造山运动多次发生,并使小陆块逐渐拼合为 原始动物。造山运动多次发生, 泛古陆。 泛古陆。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中生代(距今0.7~2.3亿年) 中生代(距今0.7~2.3亿年) 0.7 亿年 当时世界各大陆不仅有热带和温带的差别, 当时世界各大陆不仅有热带和温带的差别, 而且还有沿海温润气候区和内陆干燥气候 区的差异。这种气候的地域差异性, 区的差异。这种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导致 了当时生物界的大变革: 了当时生物界的大变革: 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一度 代替了蕨类植物 繁盛之后又走向灭绝,鸟类、哺乳动物、 繁盛之后又走向灭绝,鸟类、哺乳动物、 被子植物欣欣向荣。 被子植物欣欣向荣。
新 生 代 自 然 地 理 系 统 的 变 化
1. 海陆变迁
全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由新生代初期的 300m,增加到现在的 左右。 ,增加到现在的800m左右。全球海陆 左右 分布轮廓已经和现代相似, 分布轮廓已经和现代相似,只是海水所占面 积比现在稍大,而陆地面积比现在稍小。 积比现在稍大,而陆地面积比现在稍小。 第四纪期间虽然已形成现代全球构造和地理 面貌, 面貌,但新构造运动却在时时刻刻改变和塑 造着新的面貌。 造着新的面貌。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古生代(距今2.3~ 亿年) 古生代(距今2.3~6亿年) 2.3
古生代早期,泛大陆分裂,形成冈瓦纳、北美、 古生代早期,泛大陆分裂,形成冈瓦纳、北美、欧 冈瓦纳 洲和亚洲四个大陆 四个大陆。 洲和亚洲四个大陆。 气候随海陆范变化: 当海侵范围扩大时,气候区相吻合,海洋性气 当海侵范围扩大时,气候区相吻合,海洋性气 候特征比较明显,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很小 差异性很小; 候特征比较明显,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很小; 当陆地面积增大时,气候的干燥程度增强, 当陆地面积增大时,气候的干燥程度增强,大 干燥程度增强 陆性气候特征较明显。 陆性气候特征较明显。到泥盆纪初期陆地面积扩展 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已非常显著 差异已非常显著。 时,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已非常显著。
干、湿变化,以及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变化。 湿变化,以及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变化。 通过这些变化,生物界也在变化。 通过这些变化,生物界也在变化。虽然某些发展变化 过程至今仍影响着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 过程至今仍影响着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但它们作为 历史过程中的一些环节, 历史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与现代自然地理环境毕竟缺乏直 接的联系。因此,新生代, 接的联系。因此,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自然地理系 统的发展或变迁过程作为我们讨论的重点。 统的发展或变迁过程作为我们讨论的重点。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中生代(距今0.7~2.3亿年) 中生代(距今0.7~2.3亿年) 0.7 亿年 中生代自晚二叠纪起,泛大陆再次分裂, 中生代自晚二叠纪起,泛大陆再次分裂,造山 运动强烈。 运动强烈。 约从三叠纪中期开始到侏罗纪中期为止,广大 约从三叠纪中期开始到侏罗纪中期为止, 地域的气候虽然不断变化,各地互有差异, 地域的气候虽然不断变化,各地互有差异,但 是主要以温暖潮湿的气候类型占优势。 温暖潮湿的气候类型占优势 是主要以温暖潮湿的气候类型占优势。 从侏罗纪末期开始到白垩纪中期为止, 从侏罗纪末期开始到白垩纪中期为止,气候的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逐渐增强,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逐渐增强,亦即气候的 地域差异性逐渐增大。 地域差异性逐渐增大。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古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古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从宏观上看,主要包括: 古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从宏观上看,主要包括: 面起伏程度的改变以及地面物质的大规模迁移。 面起伏程度的改变以及地面物质的大规模迁移。 由于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全球性的海陆变迁、 ● 由于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全球性的海陆变迁、陆地表 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全球性的或大范围的冷、 ● 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全球性的或大范围的冷、暖、
古 代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古生代(距今2.3~6亿年) 古生代(距今2.3~ 亿年) 2.3
加里东运动后,古欧洲和北美合并成一个大陆; 加里东运动后,古欧洲和北美合并成一个大陆; 海西运动后,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合并; 海西运动后,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合并; 晚二叠纪,亚欧大陆形成,至此新的泛大陆宣告 晚二叠纪, 亚欧大陆形成, 形成,海退现象相伴而生; 形成,海退现象相伴而生; 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达 到全盛; 到全盛; 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 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 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 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新 生 代 自 然 地 理 系 统 的 变 化
作为自然地理系统发展演变一个重要 历史阶段的新生代时期, 历史阶段的新生代时期,约从中生代的白 垩纪后期开始,经过第三纪、延至第四纪, 垩纪后期开始,经过第三纪、延至第四纪, 持续时间达7000 多万年。 新生代以来, 7000多万年 持续时间达 7000 多万年 。 新生代以来 , 世界自然地理系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现代自然地理系统就是通过新生代, 时期。现代自然地理系统就是通过新生代,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变化逐步形成的。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变化逐步形成的。
什么是时间结构?
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具有时间、空间的 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具有时间、 特性,时间结构也就是地理事物发展演化 特性,时间结构也就是地理事物发展演化 时间序列结构,用于揭示地理事物的动 的时间序列结构,用于揭示地理事物的动 态特征, 态特征,深刻理解地理事物随时间演化的 规律。 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