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藏书家

合集下载

名人并称

名人并称

名人并称三皇:伏羲、神农、燧人(有说为祝融或共工或女娲或黄帝的),(一说天皇、地皇、泰皇或人皇)三仁:微子、箕子、比干,郑三良:叔詹、堵叔、师叔,秦三良:奄息、仲行、铖虎,鲁国三恒: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均为鲁恒公后裔),三圣:孔子、墨子、老子,兴汉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汉三雄:韩信、彭越、英布,(汉)京兆三休: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汉末三子:仲长统、王符、崔实,(东汉)凉州三明:段颎(字纪明)、皇甫威明、张然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晋三谢:谢尚、谢奕、谢安(均以书法名之),晋三良:王导、郗鉴、庾亮,(西晋)三张(三阳):张载(孟阳)、张协(景阳)、张亢(季阳)兄弟,(晋)京都三明:诸葛恢、葛闿、蔡漠(均字道明),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浔阳三隐:陶潜、周续之、刘遗民,(南朝)东海三何:何思澄、何逊、何子朗,六朝画坛三大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后秦)、真谛、玄奘,唐代三绝:李白诗绝、张旭草书绝、裴旻剑绝,唐代三才:李白天才绝(一说仙才)、白居易人才绝、李贺鬼才绝,唐代河东三绝:韦暠善判、李亘工书、徐彦伯属辞,开元三大士:不空、善无畏、金刚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唐代三俊:李绅、李德裕、元稹,(唐)京师三豹:王旭、李嵩、李绞(皆为御史大夫,以严酷名之),唐三杨:杨凭、杨凝、杨凌(兄弟),三高:范蠡、张翰(晋)、陆龟蒙,娄东三风:张泰、陆(左金右弋)、陆容,河东三风: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北宋初年)理学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中国古代三大诗人(朱自清语):陶潜、杜甫、苏轼,(北宋)龙眠三李:李伯时(善画)、李亮工(能文)、李元中(工书),宋代三豪:杜默、石延年、欧阳修,孙氏三龙(宋):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南宋)三严:严羽、严仁、严参,南宋三洪:洪适、洪遵、洪迈,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南宋词坛三绝:周邦彦、姜夔、王沂,元代三王:王旭、王磐、王构(均以文章名之),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明东林党三君:邹元标、赵南星、顾宪成,明末三大儒:黄宗羲、孙奇逢、李颙,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兄弟),(清代)浙中三毛:毛先舒、毛奇龄、毛际,江南三布衣: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江右三大家:蒋士铨、袁枚、赵翼,清初散文三大家:魏禧、汪琬、侯朝宗,(近代)湖北三杰(三怪):严重、张难先、石瑛,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狗冯国璋,民初长江三督:江苏督军冯国璋(后为李纯)、江西督军李纯(后为陈光远)、湖北督军王占元,黄埔三杰:蒋先云(笔)、贺衷寒(嘴)、陈赓(腿),红四军三骁将:黄公略、伍中豪、林彪,江山三毛:毛人凤、毛森、毛万里,五四三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中国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中国新文学三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京语三大师: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剧三大贤: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京剧老生三杰(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后三杰:(新三鼎、后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京剧小生三仙:徐小香(蝶仙)、陆薇仙(一说为程继仙)、王楞仙,京剧老三派:程长庚(徽派)、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京剧新三派:谭(鑫培)派、汪(桂芬)派、孙(菊仙)派,京剧武生三大派: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一说为杨小楼),艺坛三绝:王厚坪、谭鑫培、刘宝全,京剧净行三杰: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京剧余(叔岩)派三杰:孟少冬、李少春、陈大濩,东北评剧三大名家: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闽剧丑行三宝:林赶山、唐秀山、林务夏,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三杰:史念海、谭其骧、侯仁之,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巨星: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文艺复兴时威尼斯文化界三雄:提香、阿列齐诺(作家)、桑索诺(建筑、雕塑家),罗马文学诗坛三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世界文坛三怪杰:维加(西班牙)、伏尔泰(法)、科莱特(法,女),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世界空军建设三先驱:杜黑(意)、米切尔(美)、特伦塔德(英),日本陆军三大中国通: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印度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纳粹三大名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A、一类
B、两大类
C、三大类
D、四大类
11、金石的“金”指( )。
A、黄金
B、金文
C、石器
D、青铜器
12、古代版本主要分为( )种。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13、常用工具书中,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主,字典以讲解( )为主。
A、字形
B、字义
C、字体
D、词义
14、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
4、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 )。
A、《水经注》
B、《金刚经》
C、《兰亭集序》 D、《七略》
5、《四部丛刊》的主要编者是( )。
A 、丁申
B 、张元济
C 、傅增湘
D 、黄丕烈
6、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
A 、汉书
B 、隋书
C 、旧唐书
37、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形成,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B、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刻印,出版和有关版本的概况
C、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校勘,辨伪注释的状况,特点与基本方法
D、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收藏,管理及检索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38、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
D 、新唐书
7、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 )。
A 、王俭
B、 任昉
C、 阮孝绪
D、 许善心
8、元代的刻书地区,以福建的建阳和山西的( )最盛。
A 、运城
B、 太原
C 、临汾
D 、平水
9、文献一词最初具有( )方面的含义。

晚清四大名臣留下多少遗产:张之洞万卷书,李鸿章白银四千万两

晚清四大名臣留下多少遗产:张之洞万卷书,李鸿章白银四千万两

晚清四大名臣留下多少遗产:张之洞万卷书,李鸿章白银四千万两清朝是满族为主的封建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封疆大吏几乎都是八旗贵族子弟担任,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咸丰帝为了镇压太平军,鼓励地方举办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异军突起,成为封疆大吏,并且带动了后来的洋务运动,这其中就有著名的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当然中兴四大名臣历来有争议,还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的说法,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中兴四大名臣作为封疆大吏,他们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当时封疆大吏的名义上的薪水其实不多,一年各种补贴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两,但是清朝有养廉银,这个可是非常高的,乾隆时期的两广总督的养廉银就有15000两,而闽浙总督则有21000两,最高的是四川总督,养廉银高达3000两,当然会有所变化,但大体上都会在这个范围内,因此这些封疆大吏的收入非常可观,那么去世后他们到底给子孙留下多少遗产呢?部分养廉银左宗棠:留下三万五千两银子左宗棠是湘人,早年参与平定太平运动逐渐崭露头角,后来南征北战,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让他名满天下,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等,后病逝于福州,先后担任封疆大吏二十多年,是晚清著名的名臣之一。

左宗棠左宗棠晚年病逝于福州,关于他的遗产,有据可查的有以下几笔:1、给每个儿子五千两遗产,自己留备五千两,合计两万五千两;2、长沙司马桥住宅,当年由骆秉章、胡林翼各出五百两买下赠送,儿子孝宽又花去两千两装修,合计三千两;3、儿子孝宽买下邻居戴敬堂的房子,同时购得长沙府城隍庙地基一块,花三百两;4、在湘阴有柳庄田屋、石湖田屋、板桥田屋各一处,价值合计一千两;5、在湘阴板石坳为夫人周诒端买下墓地、田亩,花去一千两;6、在天鹅池为长子孝威买下墓地,在河西买下墓田,价值一千两;7、出山前自建柳庄,花去白银九百两。

这样算下来,左宗棠的全部遗产加起来只有三万五千两左右,作为封疆大吏,一年的俸禄加养廉银估计都有这么多,但最终留下的不过区区三万多两,对于普通的乡绅来说,只不过是中等水平。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题库汇总1.[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以”用作连词、可译作“因为”的是()。

A.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C.终夜不寝以思,无益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单选][1分]关于出版物消费过程的文化性,说法错误的是()。

A.消费者取得出版物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B.完整的出版物消费过程由取得和使用出版物两个环节构成C.消费者对出版物内容的消费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的消费过程相同D.出版物消费过程是消费者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3.[单选][1分]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不具有()特点。

A.言文分离B.行文简练C.艰涩难懂D.注重格律4.[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古文标点完全正确的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B.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单选][1分]清代藏书家中以()四家最为有名,号称天下四大藏书家。

A.瞿、杨、陆、丁B.毛、范、黄、钱C.朱、黄、翟、杨D.章、李、陆、丁6.[单选][1分]关于出版活动中的“复制”,说法错误的是()。

A.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B.印刷是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之一C.电子期刊可以由读者直接下载到计算机上阅读,所以不必经过复制D.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信息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7.[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是()。

A.倘若他能够成功地飞越长江,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B.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C.因为只站在水边,发一阵子空想,所以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D.虽说是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8.[单选][1分]“所有医生都是医务工,所有护士都不是医生,所以,所有护士都不是医务工。

海源阁——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海源阁——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阁藏 书楼 。
藏普通 版本 。 史子集 四部 计有 三 干二 百 三十 六部 , 经 二十 万
八千三百 卷 。这些 当时视为普 通版本 的书 。 在多应 视 为善 现 本 。二 是《 源阁宋元秘 本书 目》 即杨 氏“ 海 , 宋存 书室” 藏善 所
本, 计有 四百六十 四部 , 万一 千 三百 二 十八 卷 。经 王献 唐 一
海 源阁藏书究 竟有 多少 ? 当以 杨 氏向县 府验 备 查 的两 种藏书 目录为准 。其 一是《 海源 阁藏 书 目》 六卷 ) 为海 源阁 ( ,
士, 先后 在 贵州 、 广西 、 湖北 、 南 、 淮 、 河 两 山西 、 西 等省 为 陕
官, 后升任 江南 河道 总 督 , 平 生“ 他 嗜 , 于 书 ” 远 在 其 无 专 ①, 道光五年 即开始 收 藏 宋元 珍 本 。1 4 8 0年 , 家乡 修 建海 源 回
呈 。杨绍 和购得 “ 乐善 堂 ” 旧藏 精 善 之 本一 百 余部 , 少 为 不 《 四库 全书 》 未收之本 , 其版 本价值可 想而知 。 著名学 者王 献 唐 云 : 近 人 多 以杨 书珍 本 , 出百 宋 一 “ 率
“ 醑宋楼” 并称清末 四大藏 书楼 , 而杨 氏亦被誉 为 四大藏 书家
之首 。
廛 , 以 目验所 及 , 其得 于乐 善 堂 者 , 不 亚 于 艺芸 书 舍 余 知 正
海源 阁主人杨 以增 (7 7 15 ) 字 益之 , 18~ 86 , 号至 堂 , 出生 于书香 门第 , 其父杨 兆煜 , 是当时 山东 省即墨 县教谕 , 教育 在 界较 有名望 . 而且 有 一 定 藏 书基 础 。杨 以增 早 年 受 父亲 影
响, 酷爱 善 本 珍藏 , 且聪 慧 好 学 , 清道 光 二 年 ( 8 2 中进 于 12 )

皕宋楼资料

皕宋楼资料

皕宋楼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

以皕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200种之多。

但实际不及此数。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

浙江归安(今吴兴市属)人。

咸丰时举人,曾任福建盐运使等官,家资富足, 购得图书15万卷, 于其月河街寓所楼上辟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两藏书室。

皕宋楼贮藏宋元旧椠本,十万卷楼收明刻善本、名人手抄手校本及清代学者著作。

至于一般常见钞本、刻本则另藏于潜园守先阁,允许外人阅览。

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 水月亭、袁廷梼五观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

陆心源收购图书之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兵燹之后,私人藏书纷纷散出,他尽力收购,江南数百年藏书精华,一时多归其所有,成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皕宋楼和十万卷楼藏书目录有陆心源的门人李宗运于光绪八年 (1882)编成辑录体目录《皕宋楼藏书志》120卷,续志4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1894年12月5日,陆心源在湖州逝世。

陆心源建皕宋楼、十万卷楼及守先阁,有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钞本,明、清刻本及普通书籍,皕宋楼为清末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

1907年,其子陆树藩以10万两银之价,将皕宋楼和十万卷楼的20万卷藏书售于日本静嘉堂文库。

此事与敦煌遗书遭劫,被并称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两大惨重损失。

皕宋楼售书(杂读乱谈)1906年春,号称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归安陆氏皕宋楼出售藏书。

当时“商务印书馆资金才数十万元,夏君慨然许以八万”。

但与卖方要价不符,未能成交。

1907年夏,皕宋楼藏书以十万元售与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

此事披露后,董康在《国粹学报》第8期发表《皕宋楼藏书源流考·跋》云:“陆氏《藏书志》所收,俱江浙诸名家旧本;古芬未坠,异域言归,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长留故乡者,为太息者累月。

清代著名藏书家研究资料缉稿

清代著名藏书家研究资料缉稿
久也
小米
汪邁孫13
汪遹孫
《振綺堂簡明書目》
翁方綱
正三
覃溪、蘇齋
北京
寶蘇室
盧文弨
紹弓
浙江
余姚
抱經堂
盧文弨、弓父手校
武林盧文弨家經籍
武林盧文弨手校
盧文弨字召弓
文弨校正、抱經堂印
抱經堂寫校本
抱經堂手校
《群書拾補》
盧址
丹陛
青崖
浙江
鄞縣
抱經樓
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抱經樓
朱筠14
竹君
美叔
笥河
北京
椒花吟舫
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
陳鱣
仲魚
簡莊
浙江
海寧
向山閣
海甯陳鱣觀、陳仲魚讀書記、仲魚過目、仲魚手校、仲魚圖像
宋鈔元刻
黃丕烈
紹武
蕘圃、蕘夫
老蕘、
浙江
吳縣
士禮居
百宋一廛
陶陶居
讀未見書在齋
黃丕烈印、蕘圃、複翁
士禮居藏、士禮居
百宋一廛、蕘翁手校
汪士鐘
春霆
閬源
江蘇
蘇州
藝芸書舍
汪士鐘字春霆號*園書畫印、曾藏汪閬源家
汪士鐘印、三十五峰園主人、閬源真賞
味經書屋
御賜清海堂、文正曾孫
劉喜海印、燕庭
燕庭藏書、嘉蔭簃藏書印、味經書屋藏書印
金石拓本
丁申24
竹舟
浙江
杭州
八千卷樓
小八千卷樓
八千卷樓、八千卷樓藏閱書、嘉惠堂藏閱書、善本書室、四庫附存、泉唐丁氏竹舟申松生丙辛酉以後所得
四庫著錄
四庫存目
四庫未收
注:24和25為兄弟,
25和26為父子。

中国古代文人并称

中国古代文人并称

中国古代文人并称中国古代文人并称大全春秋战国(6)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儒家五圣:孔子(至圣)、颜渊(复圣)、曾子(宗圣)、子思(述圣)、孟子(亚圣)孔孟:孔子、孟子老庄:老子、庄子屈宋:屈原、宋玉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两汉(6)班马: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崔杜:东汉书法家崔瑗、杜操扬马:汉朝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枚马:枚乘、司马相如两司马:史学家司马迁、辞赋家司马相如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张衡、班固、扬雄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三国两晋南北朝(25)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钟王:三国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颜谢: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运休鲍:南朝宋诗人汤惠休、文学家鲍照徐庾: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庾信阴何:南朝文学家阴铿、何逊羊薄:南朝书法家羊欣、薄绍之顾陆: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画家陆探微温邢: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北齐文学家邢邵邢魏:北齐文学家邢邵、魏休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潘: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二妙:西晋书法家卫瓘、索靖大小阮:阮籍、阮咸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朓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张:张载、张协、张亢潘陆:潘岳、陆机陶谢:陶渊明、谢灵运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竟陵八友: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

东吴八绝:严武、吴范、刘惇、赵达、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唐代(29)王孟:王维、孟浩然高岑:高适、岑参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老小杜:杜甫、杜牧颜柳:颜真卿、柳公权张王:张籍、王建沈宋:沈佺期、宋之问韩孟:韩愈、孟郊韩柳:韩愈、柳宗元刘柳:刘禹锡、柳宗元刘白:刘禹锡、白居易元白:元稹、白居易皮陆:皮日休、陆龟蒙卢奇马怪:卢仝、马异郊寒岛瘦:孟郊、贾岛韩马戴牛:韩滉、戴嵩燕许大手笔: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三罗:罗隐、罗邺、罗虬温李:温庭筠、李商隐骈文三十六体: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张旭香山九老: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方外十友:陆馀庆、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边塞三王:王昌龄、王之涣、王翰五代十国(3)黄徐:后蜀画家黄筌、五代南唐画家徐熙董巨:南唐画家董源、五代宋画家巨然五代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代(24)姜张:姜夔、张炎杨刘:杨亿、刘筠苏黄:苏轼、黄庭坚李郭:李成、郭熙米薛:米芾、薛绍彭苏辛:苏轼、辛弃疾欧曾:欧阳修、曾巩周柳:周邦彦、柳永李杜:李韶、杜范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二姚:姚兕、姚麟三擘: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北宋三大家:画家董源、李成、范宽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北宋四大书法家:黄庭坚、蔡襄、苏轼、米芾北宋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南宋四家: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江西诗派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永嘉四灵:翁卷、徐玑、徐照、赵师秀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元代(6)刘卢:刘因、卢挚姚卢:姚燧、卢挚元四家:其一:四大画家黄继、吴镇、倪瓒、王蒙其二: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王世贞《艺苑卮言》)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明代(87)明代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高顾:明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顾宪成会稽二肃:唐肃、谢肃(《明史?文苑?王行传》)云间二韩:顾斗英(字仲韩)、莫是龙(字廷韩)(《笔精》) 贵池二妙:吴次尾、刘伯宗江上二沈:沈昆铜、沈寿民娄东二张:张溥、张采山阴二朗:朱士稚、张宗观嘉禾二王:王镛、王钧山阴二王:王谊、王择吴兴二唐:唐率、唐广二朱:朱应登、朱子价鲁藩二宗室:朱健根、朱观枢二袁:袁临、袁贲两司马:王世贞、汪道昆武原双丁:丁嗣征、丁裔沆武原二仲:吴蕃昌、彭孙贻双壁:沈玮、沈琛皇甫四杰: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南陈北崔:明末画家陈洪绶、崔子忠三杨:明代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张:张凤翼、张燕翼、张献翼明初三大古文家:宋濂、刘基、方孝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台州三学:张谷(古学)、方孝孺(正学)、王叔英(静学) 吴中三高士:朱用纯、徐枋、杨无咎吴中三铁:钱瘦铁、吴昌硕(苦铁)、王大炘(冰铁)娄东三凤:陆容、张泰、陆釴金陵三俊:陈沂、顾璘、王韦楚中三才:黄承叙、张治、廖道南练川三老: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吴下三高:朱白民、王芥庵、赵凡夫嘉靖三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东湖三子:赵焕、吴易、史玄余杭三严:严调御、严武顺、严敕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云间三徐:徐孚远、徐凤彩、徐致远(《华亭志》)江东三才子:顾璘、刘麟、徐祯卿(《静志居诗话》) 浙派三大家:戴进、吴伟、蓝瑛东海三司马:范钦、张时彻、屠大山(《甬上耆旧集》) 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吴中四杰:杨基、高启、张羽、徐贲广中四杰:孙蕡、王佐、黄哲、李德(《盛明百家诗》) 江北四子:景旸、赵鹤、蒋山卿、朱应登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明州四杰:朱应龙、沈明臣、叶太叔、卢沄苕溪四子:茅维、臧懋循、吴稼竳、吴梦旸锡山四友:施渐、王懋明、姚咨、华察南州四子:刘斯陛、李奇、邓履中、余正垣 [徐巨源《南州四子传》]青溪四子:高近思、马承道、金子坤、金子有 [《金陵琐事》]嘉定四先生:程嘉燧、李流芳、娄坚、唐时升 [《明史?文苑?唐时升传》]江东四大家:陈沂、顾璘、王韦、朱应登明季四公子: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冒襄苕溪五隐:孙一元、刘麟、吴琉、陆昆、龙霓北田五子:何绛、陶璜、梁梿、陈恭尹、何衡〔《广东诗粹》〕云间五子:周立勋、陈子龙、夏允彝等〔《奉贤志》〕东南五才子:王洪、解缙、王偁、王琎、王达〔《静志居诗话》〕南园后五先生: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前五子: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后五子:张佳胤、余日德、张九一、汪道昆、魏裳广五子:卢枏、欧大任、俞允文、吴维岳、李先芳续五子:黎民表、石星、王道行、朱多煃、赵用贤末五子:李维祯、胡应麟、屠龙、魏允中、赵用贤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几社六子:夏允彝、周立勋、彭宾、徐孚远、陈子龙、杜麟征杨门六学士: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李元阳、唐锜〔《姚莹识小录》〕杨门七子: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李元阳、唐锜、吴懋〔《姚莹识小录》〕七才子,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廷相、王九思;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十才子:前七子,去掉王廷相,再加上顾璘、朱应登、陈沂、郑善夫等四人,又号称十才子。

清代著名藏书家研究资料缉稿

清代著名藏书家研究资料缉稿
平陽季子收藏圖書
其兄汪森撰
《裘杼樓藏書目》四卷
李馥
汝嘉
鹿山
曾在李鹿山處
吳焯3
尺鳬
繡穀
浙江
錢塘
瓶花齋
吳焯、尺鳬、繡谷薰習
宋雕、元槧
舊家善本
《繡谷亭薰習錄》
吳城4
敦複
敦複
注:4、5為3之子,4為長兄
吳玉墀5
蘭陵
蘭林
小穀
吳蘭林西齋書籍刻章
趙昱6
功千
谷林
浙江
杭州
小山堂
小山堂鈔本
小山堂書畫印
注:6和7為兄弟,8為6子。
關西節度系關西
宋存書室、四經四史之齋、楊氏海原閣藏、東郡楊紹和字彥合藏書之印、彥合珍玩
注:21和22為父子,22和23為父子
楊紹和22
彥合
協卿
宋元刊名家抄校268種
《楹書偶錄》五卷
《續編》四卷
楊保彝23
宋元刊名家抄校469種
《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
普通本3336部
《海源閣書目》
劉喜海
燕庭
山東
諸城
嘉蔭簃
寶蘇室
盧文弨
紹弓
浙江
余姚
抱經堂
盧文弨、弓父手校
武林盧文弨家經籍
武林盧文弨手校
盧文弨字召弓
文弨校正、抱經堂印
抱經堂寫校本
抱經堂手校
《群書拾補》
盧址
丹陛
青崖
浙江
鄞縣
抱經樓
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抱經樓
朱筠14
竹君
美叔
笥河
北京
椒花吟舫
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
*花吟舫
注:14和15為父子
朱錫庚15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辞海》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甲骨文,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金石: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铜器分礼器与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多,乐器以钟为多)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

有碣圆碑方之说。

碑:碑之名起于周朝。

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

东汉大规模出现。

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亦称“壁经”,相传在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

今泛指古字或汉代以前的文字。

汲冢书:太康元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竹书数十车,全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文。

经晋人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10余种,共75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太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着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着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北京人物(15)傅增湘

北京人物(15)傅增湘

北京人物(15)傅增湘傅增湘傅增湘(1872—1950),著名藏书家。

四川江安人。

字淑和,号沅叔。

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

曾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办、直隶提学使、宪政编查馆谘议官。

1911年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的顾问,参加南北议和。

1914年任袁世凯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

1915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

1917年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后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

著有《藏园群书题记初集》、《清代典试考略》等。

傅增湘(1872-1949),字淑和,号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

四川泸州江安县人。

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49年10月。

幼年随父定居北方,入保定莲池书院从吴汝纶学习。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教习。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中进士(第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顾问,参加南北和谈代表团。

1914年3月任约法会议议员。

1917年12月至1919年5月先后出任段祺瑞、钱能训内阁教育总长。

1919年“五四”运动后,因抵制执行当局罢免蔡元培令而被免职,此后即专心从事收藏古籍和校勘工作。

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

1929年曾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并从国内购得大量私家珍藏,总计达2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有6.6万卷。

1918年,傅增湘在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今西四北五条)构筑新宅。

因为景仰乡贤苏东坡。

特取苏东坡的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为“藏园”。

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

据统计,双鉴楼所藏宋本(包括金本)多达一百五十种,元刊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本、名钞、名校本更是不计其数,总计收藏达二十万卷以上。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知识要点、练习题及考试点。

1、(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2、宋代刻本的字体,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

3、纵观整个元代的刻书特点,大致可用八个字概括,即(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4、私刻本大致可以分为(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等几类。

5、古典目录最主要的内容,有(篇目<篇名数书名>)(解题<书录叙录)(书序<总序类序)等。

6、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子)部。

7、《别录》二十卷(刘向西汉)所著《七略》七卷(西汉刘歆)所著。

8、中国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划分,以公元(1911)年为界。

9、张之洞认为,善本必须是(一定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著>)(三旧本<旧刻旧钞>)。

10、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11、《通典》作者是(杜佑<唐>)《通志》的作者是(郑樵<宋>)《文献通考》是(马端临<元>)。

12、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13、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14、线装书中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称为(书背),书翻阅的地方叫(书口),书籍最外层起保护书的作用的称为(书皮)。

书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书的最上端称(书头),位于副叶后面,印有书名、撰书者姓名和刊刻地点等的(封面)。

15、解题目录因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述型)(辑录体)(传注体)三种类型。

晚清四大藏书楼是哪些

晚清四大藏书楼是哪些

坐落在“藏书之乡”常熟罟里村瞿氏宅第的铁琴铜剑楼,是清后期江南最著名的藏书楼,与海源阁并称“南瞿北杨”。

瞿氏藏书的创基者是嘉道年间的瞿绍基,书楼初名“恬裕斋”,得稽瑞楼、爱日精庐等虞山故家旧藏,贮积十余年,蓄书十万余卷。

瞿氏三世藏书,所收必宋、元古书及世人多未得见的版本。

瞿镛编撰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共收录元代以前著述的图书1,194种,其中宋刻173部、金刻4部、元刻184部、明刻275部、抄校稿本558部。

民国初年(1911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四部丛刊》,影印宋元珍本,出铁琴铜剑楼者近半。

在历经五世传承之后,瞿氏家人将铁琴铜剑楼藏珍善秘本捐献给国家图书馆。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晚清北方第一藏书楼,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峙海内,号称“南瞿北杨”。

海源阁第一代藏主杨以增,字至堂,号东樵。

山东聊城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

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至两湖河道总督。

在任期间,得获汪士钟艺芸书舍及汪中等江南藏家之书甚多。

道光二十年(1840年),筑书楼二层于故里宅院,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题匾“海源阁”。

第二代传人杨绍和,字彦合,又字勰卿。

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

海源阁藏书达二十余万卷之多,其中宋元版本就有464部,约万余卷。

海源阁楼上层存放宋、元本,辟“宋存书室”贮宋版,又以宋版《毛诗》、《三礼》、《前四史》为“镇库之宝”,庋架四经四史斋中。

底层置放明版、清初版、清武英殿版和抄本。

精华荟萃,蔚然北方图书之府。

编有书目《楹书隅录》等。

清末民初,海源阁曾遭三次劫盗破坏,损毁流失,相当严重。

掠去之书大半散落民间,劫余善本多归北京国家图书馆,普通典籍今存山东省图书馆。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丁氏昆仲兴建的嘉惠堂藏书楼崛起杭州城郊。

楼主丁丙,字嘉鱼、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文物学复习

文物学复习

一、填空o r选择1、起源:“文物”一词,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战国文献左传中,但周代文献即有很多关于“文物”的记载,系指礼乐器物或祭器等;“文物”一词在唐朝及其前时代,主要是指代有关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并非今天所谓的“文物”;其后至宋代,对“金石”文物的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学问;文物收藏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时期;2.文物,依存在形态一般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其中可移动的文物系以器物占据多数,不可移动的文物则以史迹占据多数3、古文献学是文物学的重要分支,其中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帛书、简牍和纸草文书,以及传世的古写本、古刻本、古印本等珍贵文献亦称善本古籍,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物管理手段,主要包含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5.中国金石学约萌芽于东周时期,自此以降渐有相关著作出现,如司马迁为写史记亲自去各地探查文物古迹,许慎说文解字注意收录郡国山川所出鼎彝等青铜器的铭文;6.宋代史学家刘敞被视为金石学的开创者,其代表作为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和先秦古器记,后者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刘氏不仅拓制了许多鼎铭,还提出了古器的研究方法,即“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7.曾巩著有金石录已佚一书,最早使用文物意义上的“金石”一词;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内涵的“文物”一词已在严格地使用了;8.遗迹,又称史迹,泛指保存在地下、水下、地上不可移动或不宜移动的物质文化遗迹、遗址、墓葬、建筑包括古建筑、纪念性建筑物、作坊、战场等遗存或遗迹;9.法书的外在形式主要有字帖书法、碑刻、题书、匾额、尺牍和手札等,可统称为朱书或墨书类文物10.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11.简牍发现的历史过程:近代出土简牍,始于1900年,主要是先后在新疆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相继发现了汉晋简牍;其中,以敦煌汉简和1930年发现的10000余支居延汉简最为重要12.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最早的为张之洞创办,1884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13.古绘画简称古画定名:作者名、作品名、绘画形制三个内容组成;需要说明的是,绘画形制主要有卷、轴、册等;古法书定名:作者名、作品名、法书形制三个内容,其形制主要有卷、轴、册、页等;古织物的定名:地色、图案、技术特征、用途、类别等;14.中国文物采用质地分类法,其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吕大临1040-1092考古图即先是按质地对所录器物进行分类,而后再依类进行书籍编撰的,被视为“已知现存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试按质地分类撰就的,以及比较系统的古器物图录”;15.对文物藏品价值的评估,即对石器、玉器、陶器、漆器、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瓷器、书画等价值的评估,经鉴定,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又具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等三级;16.文物应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物、遗迹;17.为国家提供向国家捐献文物者的物质奖励标准;因物质奖励的数量,是根据鉴定捐献文物的价值而定的;如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慷惊捐赠给国家的稀世珍品——“天顺年”款青花筒炉和“永历年制”款褐釉炉;18.中国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并提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19.南澳I号”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是我国首次在28米的深度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20.就中国而言,中央设有直属国务院也曾直属文化部领导的国家文物局,各省、市、县设有属文化厅局领导的文物局处或称文物管理委员会等;21.中国还建立了一个由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以协助政府领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贯彻执行文物法规,协调解决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2.在文物管理方面,中国采取分级管理为其原则和主要方式;23.依照分级管理原则,中国把文物按价值的高低进行等级分类,文物藏品和文物保护单位均划分为三个等级;24.一级文物的管理权归属国家掌握,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一级政权机构,对管辖下的行政区域的文物负有直接的保护管理职责;25.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的上谕,实为保护当时泉州伊斯兰教的官方文书,现存于福建泉州清净寺内一通石碑;26.1930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布了古物保存法;27.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等;28.其中于1950年5月24日颁布的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文物法规;30.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原则,坚持“四有”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建立记录档案、设立保管机构,划出建设控制地带,把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之中;31.修缮工程审批:“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方针;32.文物藏品要进行登记,要登记藏品总账与分类账;收藏文物的单位,负有对文物的整理研究,对文物价值进行鉴定,进行文物分类,加强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藏品安全,举办展览和提供使用,以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作用的责任;33.文物藏品的保管工作要求34.鉴定准确,编目详明,账目清楚,制度健全,保管科学,查用方便;35.经鉴定允许销售的文物,在出售时必须开具专用发票,并在出售的文物本体附上标识,如中国出售的文物,系以盖火漆印章为标志;36.中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37.文化名城伊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以降,现已公布了62个历史文化名城;38.文物保护技术分三类:传统技术、现代技术和专门技术;39.文物保护和维修的原则是保持现状或核复原状;40.进入氏族社会以后,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41.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42.中国古代建筑之历史,南方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表现为榫棒和干栏式建筑,架空分层是其主要特征;43.中古建筑依朝代顺序划分为:春秋战国、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44.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建筑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45.依据建筑木构结构可分抬梁式构架亦称梁柱式、穿斗式构架亦称穿逗式、混合式构架指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井干式构架又称木楞房,即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形式、干栏式建筑;46.浙江宁波北郊灵山保国寺中的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江南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47.斗拱的造型结构、形体大小、所用朵数所起的功能的变化,是鉴定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重要根据之一;48.乌杨石阙发现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 是我国目前幸存的、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49.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50.黄琉璃瓦牌楼档次最高;51.二、名词解释1、文物错误!现今则将过去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称为文物;错误!文物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遗存的总称;错误!概括地看,一切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故它又是凝固的历史,除了其固有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外,它还蕴合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科技信息、文明信息2、晚清四大藏书楼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3、宣和博古图P83宋代金石著作;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 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共20类;它把始于商迄于唐的上述各种器物,按种类著录就说明每一种器具有相同的功用,尽管不同时代当然具体形制不同,并不影响把它归于一类;4、文物价值课件1-7文物价值,系指文物的用途及其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以价格为表现形式的商品价值,仅仅是文物价值的一种外在评估和体现,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概括地看,文物应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物、遗迹;5、中山三器书120中山王三器是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发掘出的古中山国的三件文物,分别是铜鼎、方壶及嗣王所制的铜圆壶;但是有关中山国的历史,史书中无详细记载,中山王墓的出土在很大程度上补足了这一缺陷;6、侯马盟书P187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玉石片一般都呈圭形,大小不一;这是第一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古代盟誓文书;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为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内容:①宗盟类;②委质类③纳室类④诅咒类⑤卜筮类;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7、文物保护法P253课件2-1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一般简称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文物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进行较大修改和补充后制定而成的;这部文物保护法的内容全面、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根本大法,是保护和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力措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国文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的标志;.8、法书课件1-2古人将书写于缣、楮、纸、帛等书写材料之上,且有法度的书法作品称“法书”,甚或简称为“书”; 今人将所有书法作品均称之为法书,含有对书写者的尊重之意;法书的外在形式主要有字帖书法、碑刻、题书、匾额、尺牍和手札等,可统称为朱书或墨书类文物;唐·张彦远编录有法书要录一书,明清两朝更是收集了历代书法作品,诸如佩文斋书画谱和石渠宝笈三编等;9、文物过往性出境P297指属于境外文物携运入境,经过一定期限后复运出境;主要有:根据协定经国家批准携运境外文物来华展览、参加学术活动后复运出境的文物;外国驻华机构人员、专家、记者和境外其他团体、个人来华时携带入境的文物;国外和境外的团体或个人携运文物入境进行鉴定、修复、装裱后复运出境的文物;过往性出境的文物其所有权虽然不属于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停留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使文物的外观、质量和数量发生改变,出境时必须严格核查10、古代文化史迹课件1-2古代文化史迹即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保存在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迁移的文物,特别是不能将其与周围环境一起移动的文化遗存;古代文化史迹主要分为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崖刻、壁画、古遗址、古墓葬,以及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等;11、南瞿北杨课件1-4,书P28清朝道光年间,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皆藏书丰富,世称南瞿北杨; 12、甲骨四堂课件1-4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曾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13、艮岳课件3-2艮岳,是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初名万岁山,后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因园林正门为华阳门亦名华阳宫;是北宋时期一座位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里城汴京城有三围,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里城、罗城东北部的大型人工山水皇家园林;14、斗拱课件3-3斗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斗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斗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于大型木构建筑中;斗拱的造型结构、形体大小、所用朵数所起的功能的变化,是鉴定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重要根据之一;15、影壁照壁课件3-3照壁,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它面对大门,起到屏障或衬托的作用;不论是在门内或者门外的照壁,都是和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的,所以照壁又称影壁或者照墙;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3、研究近现代文物所谓近现代文物,主要为与近现代历史有关的文化史迹和遗物;近现代文化史迹,包括遗址或旧址故居或旧居、墓葬、纪念性建筑、民族风格建筑、外国风格建筑或中外结合风格建筑;近现代遗物物,则包括社会生产或生活用具、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物品;近现代文物,主要是少数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史迹主要是有关有近现代史迹的年代、形式、内容和价值等,而研究近现代文物则在于揭示其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等;三、简答⒈简述文物的基本特性6个P6-9·文物的物质性无论是可移动文物或不可移动文物,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制作的;文物的物质性又以一定的形态形制、形式存在;·文物的时代性历史性任何文物都是一定时代或年代的产物;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不可再生性文物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文物不能再生产、制作、建设;它的产生它的时代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替代性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件文物或每一处文物,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彼此不能替代;人们制作的复制品也不能替代,也不可能有其他代替品; ·文物价值的客观性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博大精深;·文物作用的永续性文物对史学的研究,特别是对重建上古史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文物对研究者和人民群众,对一代又一代人,对民族和国家以至人类,对以往的历史和未来,都将发挥永续的作用;概括地看,一切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故它又是凝固的历史,除了其固有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外,它还蕴合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科技信息、文明信息;⒉文物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哪些10个,课件1-2一、研究文物的价值物价值具有客观性,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我们要确定人类创造的文化遗存中哪些是属于文物,就要依其所具有的价值而定二、研究文物的作用物的作用,有大小之分,而这又是受文物价值高低所制约;文物的作用与文物的价值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不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的研究;文物除了具有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作用;三、研究文物的分类文物的分类,可以说是文物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关于文物分类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文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四、研究器物与遗迹文物,依存在形态一般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其中可移动的文物系以器物占据多数,不可移动的文物则以史迹占据多数五、研究文物鉴定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又一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文物鉴定研究中,探讨文物鉴定的原则、方法和文物鉴定的内容辨别真伪、断定年代、价值评估是其主要任务;六研究文物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通过文物保护使文物不受损坏或延长其“寿命”,以达到永久地保存或延长保存时间,使之长久地发挥作用;七、研究文物管理文物管理的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和执行措施,制订文物保护法规及文物管理手段是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八、研究队伍建设文物队伍的建设也是文物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物保护、管理需要有一支精明能干的高素质的文物干部队伍,目前我国文物研究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九、研究文物收藏文物收藏,以性质可划分为公藏和私藏;公藏是由私藏发展而来;公藏又分由中央和地方收藏两种,且公藏占据主导地位,也即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文物归国家所有;十、研究文物旅游旅游部门设置的旅游线路必有文物点,文物、考古单位也在开发旅游,博物单位更是吸引旅游者的地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秦佣博物馆等等;⒊简述文物学研究的主要任务P9-16P9-1711个,课件1-2文物学的总体任务P9: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文物,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和科技等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规律,向民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一研究文物的基本要素P10文物的基本要素:文物的定名、时代或年代、质地材料、制作工艺或建造技术、形制或类型、功用功能;二研究文物的分类P10-11文物分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文物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并对丰富庞杂的文物进行科学分类,以便对文物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探讨它的发展规律,认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1根据文物的物质属性进行分类;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具有物质属性;2根据文物产生的时代进行分类;文物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时间属性;三研究文物的鉴定P11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文物鉴定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真伪、年代和价值;文物鉴定者,应掌握不同种类的文物的属性、制作方法和工艺、时代风格与特点,了解某件文物产生的历史时代的内涵,进行综合考察辨析;四研究文物的价值和作用P12文物的判定原则,凡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即可判定为文物;文物的价值有大小之分,需放在文物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对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制作工艺和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而言,文物所携带的信息越多,其价值就越大;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价值大的文物,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五研究古器物P12古器物是古代文化遗物,在文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古器物研究,主要是1对不同种类器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规律进行研究,2研究古器物的产地出土地、质地、花纹、制作方法和技艺、形制、功用,3历史内涵及价值和作用;研究古器物因结合不同的方法,综合研究;六研究古书画P13古书画可分为古法书和古绘画两部分;七研究古文献古文献学是文物学的重要分支,其中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帛书、简牍和纸草文书,以及传世的古写本、古刻本、古印本等珍贵文献亦称善本古籍,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研究古代文化史迹古代文化史迹即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保存在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迁移的文物,特别是不能将其与周围环境一起移动的文化遗存;古代文化史迹主要分为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崖刻、壁画、古遗址、古墓葬,以及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等;九研究近现代文物所谓近现代文物,主要为与近现代历史有关的文化史迹和遗物;1、近现代文化史迹,包括遗址或旧址故居或旧居、墓葬、纪念性建筑、民族风格建筑、外国风格建筑或中外结合风格建筑;2、近现代遗物物,则包括社会生产或生活用具、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物品;3、近现代文物,主要是少数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史迹主要是有关有近现代史迹的年代、形式、内容和价值等,而研究近现代文物则在于揭示其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等;十研究文物保护管理文物管理研究的任务,1了解我国文物的基本状况和特点,2制定保护文物和管理文物的法规,3培养文物保护和管理人才,4向社会民众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和文物的宣传与教育,5建立健全文物的出入境的管理标准和机制等;文物管理手段,主要包含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十一研究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保护技术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两种;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有效地保护和修复受损文物,并尽可能地阻止或减缓文物的损坏,已达到延长文物“寿命”或永久保存的意图;。

第三节 清代《说文》四大家

第三节  清代《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注》的 突出成就在于“就古音 明古义”,用“因形以 考音,因声以知义”的 方法研究《说文》。段 玉裁已经从理论的高度 认识到了音与义才是语 言词汇的要素,而汉字 主要是通过记录词的声 音来表示词和它的意义 的。
另外,在阐明《说文》的条例,订正
《说文》的讹误,辨析同义词和清理本义 与引申义的关系等方面,段玉裁都有卓越 的成就。
第三节 清代《说文》四大家
近人丁福保编的《说 文解字诂林》,收录迄至 当时(1928年)研究《说 文》的专著182种,66册。 1932年又收集近代研究 《说文》的著述256种,编 成《说文解字诂林补遗》 16册,总共82册,成为 《说文》研究资料的总汇。
丁福保(1874~1952)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字仲祜,号畴居士,一号 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著有《算学书目提要》、《佛学大辞典》、《古钱大辞 典》、《丁氏医学丛书》等。
王氏著《说文释例》,说明《说文》和六书理 论的条例、体制,帮助人们掌握读《说文》的门径。 他常引用当时得见的一些古文字资料补充、订正 《说文》,这是前人未能做到的。 《说文解字句读》是对《说文》的注解,其特 点是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博观约取”,广泛地观 览而精要地摘取,并且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
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 堂,江苏金坛县人。乾 隆举人。曾在四川富顺、 巫山等地任知县。后来 辞官归乡,潜心著述。 他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 的弟子,是乾嘉学派的 代表人物。
戴震(1723— 1777)字东原,安徽 休宁人,曾修《四库 全书》,博闻强记, 成为皖派考据大师, 著有《声韵考》《方 言疏证等》,首创古 音9类25部之说,及阴 阳入对转的理论,段 之师。
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 允倩,江苏吴县人。 是清代著名学者钱 大昕的弟子,钱大 昕精于古音之学, 对朱氏影响颇深。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学者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学者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学者?
清朝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1. 纪昀:纪昀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藏书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他的代表作品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学者,被誉为“清朝词家之冠”。

他的代表作品有《饮水词》等。

3. 袁枚:袁枚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随园诗话》等。

4. 沈复:沈复是清朝著名的画家和诗人,被誉为“清朝画坛第一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山水图》等。

5. 钱大昕:钱大昕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藏书家,被誉为“江南四大儒”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廿二史劄记》等
6. 翁方纲:翁方纲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苏文忠公集》等。

7. 王夫之:王夫之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清代史家之冠”。

他的代表作品有《宋元学案》等。

这些文人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清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四大藏書家
四家,首推鐵琴銅劍樓,是清中葉以來,歷史最長久。

詩云:“琴劍飄零百百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崢嶸一閣留天壤,文獻東南此大宗。

”詩中所提是晚清南北四大藏書樓,即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南瞿),山東聊城海源閣(北楊),浙江湖州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樓。

一、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古裏鎮,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

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爲樂。

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爲珍愛一台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

在全國各地的眾多古藏書樓中,鐵琴銅劍樓與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浙江歸安陸氏“皕(音bì)宋樓”、浙江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合稱爲全國四大藏書樓,有“南瞿北楊”之稱。

四大藏書樓中,鐵琴銅劍樓巍然獨存。

該樓系蔭棠先生之祖建於乾隆中。

原有四進,其中第一、二兩進毀於抗日戰爭中。

收儲多爲鄉邦文獻以及未收入《鐵琴銅劍樓書目》之宋元明本及舊鈔批校諸書,長篇巨著不多。

藏書除部分遭劫外,絕大部分于建國初由瞿氏後人捐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市圖書館等。

爲陽湖縣學訓導瞿紹基及子孫五世藏書處。

因主人收藏有鐵琴與銅劍,故命名爲“鐵琴銅劍樓”。

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

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

在常熟歷史上,從中國文化發展史看,自明代趙琦美“脈望館”、毛晉父子“汲古閣”、清初錢謙益“絳雲樓”、錢曾“述古堂”以後,瞿氏鐵琴銅劍樓更有其獨特的地位。

鐵琴銅劍樓之藏書,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數朝,又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經歷了初創、發展、鼎盛、劫難、穩定、善終等階段,給後人留下了比較完整的藏書和藏書樓,爲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海源閣
海源閣,海源閣現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是我國歷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約4000餘種、22萬餘卷。

珍本書主要得之于黃丕烈等藏書家,很多是孤本秘笈。

故與其現存的藏書書目有《楹書隅錄》及《續編》、《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

其中宋元珍本逾萬卷。

與北京的文淵閣、皇史宬,寧波的天一閣同爲中國歷史上公私藏書典範。

它與江蘇常熟縣瞿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

其中以瞿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爲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楊”的美稱,深爲海內外學者
所仰慕。

地理位置及相關介紹
海源閣藏書樓位於光岳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爲單簷硬山脊南向樓房,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爲楊氏家祠,上爲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笈收藏處。

藏書樓上層中間門額上懸掛“海源閣”陽言語匾額一方,爲楊以增親書,額後有楊以增自題跋語。

海源閣藏書浩瀚,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搜集的結果。

楊氏第四代人楊保彝編著《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及《海源閣書目》計有208300卷有餘。

另有不載于書目者尚多。

海源閣爲單簷硬山脊南向樓房,上下兩層。

下爲楊氏家祠,供楊氏先人牌位,上爲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笈收藏處。

藏書樓前有一長條狀小院,東側有兩座長廊式高臺讀書亭。

樓下東首爲通往後院的通道,楊宅第四進院內爲海源閣明清版本藏書處。

海源閣藏書浩瀚。

至清末,海源閣藏書已達三千二百三十六種計二十萬八千三百卷有餘,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搜集的結果。

後歷經戰亂,迭遭破壞,所藏圖書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輾轉收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

現已在原址按原來的結構樣式重建,並開始對遊人正式開放。

三、皕宋樓
湖州的皕宋樓:皕宋樓藏書爲三部分:皕宋樓(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鈔手校者)、十萬卷樓(藏書以明刊本爲主)、守先閣(.藏明後及明刊的重校本和傳鈔本)。

距今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大清同治年間,著名藏書家鬱松年的宜稼堂藏書開始散出,引起各方的爭購風潮。

據時人李宗蓮《皕宋樓藏書志序》說皕宋樓中藏有“宋刊至二百餘種,元刊四百餘種”,皕宋樓超過天一閣的地方有五;大學者俞樾的《陸心源墓誌銘》也持此說。

葉德輝《書林清話》雲:“如近人陸心源之以比宋名樓,自誇有宋本書二百也。

然析《百川學海》之各種,強以單本名之,取材亦似太易。

況其中有明仿宋本,有明初刻似宋本,有誤元刻爲遼金本,有宋板明南監印本,存真去偽,合計不過十之二三。

自欺欺人,毋乃不可”---只有五十種上下,不能確信。

藏書
昭和五年(1930年)出的《靜嘉堂文庫圖書分類目錄》---原屬皕宋樓藏書的有:宋版書一百二十四部,二千七百七十九冊;元版書一百一十六部,二千零七十冊;金版書一部,十冊。

皕宋樓藏書散出,如吳興周越然之言言齋,曾收宋纂圖互注《南華真經》、稿本《吳興蠶書》、明初本《管子》、吳鈔《疑獄集》、丁鈔《栲栳山人詩集》等八種。

惟宋元版書多,總藏量也富,至光緒八年(1882年),不計普通坊刻之本,總數已達十五萬多卷,遠超天一閣。

陸心源于1894年方去世,此時總量應該還要多,散失,至1907年出售時的藏書數尚有四千部二十萬卷。

1993年中華書局出版《清人書目題跋叢刊》,《皕宋樓藏書志·續志》以晚清的輩分而列《叢刊》第一種。

(注:皕宋樓和十萬卷樓爲陸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陸心源
親手所建爲潛園,規模宏大,他的另一藏書樓——守先閣即在其中,守先閣嘉惠學子,空前絕後,待後敘。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陸心源長子陸樹藩將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等藏書售於日人,舉造成中國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著《書舶庸譚》的董康說:“古芬未墜,異域長歸,反不如台城之炬、絳雲之燼,魂魄猶長守故都”,稱“皕宋樓事件”。

陸樹藩將守先閣剩餘之書捐贈給剛辦的海島圖書館,計一千余部一萬四千多冊(事見《陸氏守先閣捐助書目》);後陸樹藩又曾在蘇州辦孤兒院並任院長,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過世,享年五十九歲。

皕宋樓藏書東渡後,杭州丁氏“八千卷樓”,經張之洞、端方、繆荃孫及丁氏後人努力,端方代官方購下,建江南圖書館(南京)收藏;次年,湖州姚氏、揚州徐氏藏書,先後購至京師廣化寺收藏(《張文襄公年譜》);又次年,京師圖書館立。

光緒三十三年,英國漢學家斯坦因來敦煌,首次帶走570種精品。

四、八千卷樓
八千卷樓被譽爲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

中國清代杭州丁丙藏書樓。

丁丙,字嘉魚,別字松生,晚號松存。

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

與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國典、其父丁英藏書的基礎上訪求圖書,或購或抄,在將近30年間,聚書1.5萬多種、20余萬卷。

丁氏指的是對杭州歷史文化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丁家。

除有宋本40種左右、元本約百種之外,明刻精本、《四庫全書》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日本和朝鮮所刻漢文古籍等較多,是其藏書的主要特色,而且其中很多都曾爲明清藏書家所遞藏。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丁氏後人將全部藏書低價售予江南圖書館,後藏南京圖書館,該館辟專庫貯藏,完好無損。

八千卷樓藏書目錄,主要有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

傳說
丁家門裏曾經出過幾位人物,丁敬是其中之一,他是印學家,“浙派”篆刻藝術的鼻祖,他的藝術成就對後來的“西泠印社”有深刻影響。

“西泠印社”仰賢亭裏有他的石刻像。

丁申、丁丙是著名的藏書家,八千卷樓的主人。

丁氏宅院的祖居自清末、民國和抗戰後日漸衰落,丁氏子孫徙居各處,八千卷樓也似“王謝舊堂”。

在清末民初,丁氏後人中的丁立中做起了絲綢生意,組織起綢業會館,其中一間兩層樓房“天章閣”打造成了財神殿。

會館建成後,他們還專門刻了一塊《杭州重建觀成堂記》綢業會館的碑石。

解放後,綢業會館成了杭州一家機械修配廠的廠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