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模板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目的: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
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
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
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
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
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
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
作者: 冯天瑜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75页
主题词: 张之洞;师范学堂;两湖书院;近代教育;学制;武昌;实业学堂;小学;《奏定学堂章程》;
存古学堂
摘要: <正> 一、张之洞在清末全国性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教育制度沿袭宋明以来的传统,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以科举为取士之法.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国家面临“世变之亟.论者谓科目人才不足应时务,毅然罢科举,兴学校.采东、西各国教育之新制,变唐、宋以来选举之成规.前后学制,判然两事焉.”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开办起,清代开始创设近代教育,但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各地只有零星的新式学堂建立,尚没有全国性的系统的新学制.这可以看作清末近代教育的“萌芽期”.“庚子国变”以后,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为了修补濒临崩溃的统治机器,发布实行“新政”的上谕,而改革旧式教育制度是这个“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类。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一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_何静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何 静(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摘 要:张之洞是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0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师范教育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3)04-0076-03师范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0。
[1](P319)它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普及教育的基础及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先决条件。
正如梁启超在5论师范6一文中所言:/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0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
在这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张之洞无疑是一位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
他在近代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作的突出贡献,为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为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面向新世纪,重新回顾张之洞在师范教育方面的实践和主张,对于加速/科教兴国0战略的实施是富有启迪的。
一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位很有建树又影响深远的人物。
他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师范教育的作用,明确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并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意识到:/各属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
0[2](P388)/师范学堂为教师造端之地,关系至重0。
[3](P389)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先后创办和改建了一大批师范学堂,1902年于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论张之洞的近代化教育思想与实践
l 0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0 1 3钲
继 开办 。同 时 ,张之 洞 于光绪 十七 年 ( 1 8 9 1 年) 七 月札
量 学 、商业 学各 种 学校 ,选 材 授课 之法 ,以及 武备 学 分
铁政局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十九年十月 ,又创
办 自强学 堂 ,分课 方言 、格 致 、算 学 、商务 四门。
中图分 类号 :G 5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4 1 4 X( 2 0 1 3 ) 0 4—0 0 0 9 —0 4
张 之洞 ( 1 8 3 7 -1 9 0 9年 ) 是 洋务 运 动后 期代 表人 物 ,
处战事 ,非将帅之不力 ,兵勇之不多 ,亦非 中国之力不
( 一 )中法战争之后 到 甲午战争发 生时期 的教 育思想
与 实践
在 此期 间 ,张之 洞 办军 政 、兴 实业 和 创学 堂 ,致 力
我多出一分之货 ,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 日久 ,强弱之
势必 有转 移 于无 形者 。 ”- z 在托 人从英 、德 两 国订 购相关
于军事 、算学、外语 、商务人才的培养 ,完成 了由清流
李和 山
( 武 汉纺 织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
要 :从张之洞所处 的时代环境及其 办军政 、兴实业的历程切入 , 分析 了他 的近代 化教育实践 ,探讨 了他 的近
代 化教育取得成功 的原 因,并对 其 “ 中体 西用”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 :张之洞 ;近代教育 ;思想与实践
异 ,仓卒尤易误事。详筹时势 ,必须设厂 自筹枪炮 ,方 免受制于人 ,庶为 自强持久之计。 ” 隆痛的教训使张之 洞认识到建设独立 自主的近代军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中法战事一结束 ,他即着手试造浅水轮船 、创办水 陆师学堂 、请设枪弹厂 ,开始了 自行培养军事人才、 自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摘要] 张之洞的一生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在任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实权后, 极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近代化与张之洞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 张之洞;近代化;近代军事;近代工业;近代教育张之洞( 1837~1909) , 直隶南皮人, 字孝达, 号香涛, 晚号抱冰, 是继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最初张之洞进入清朝统治集团初期, 并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洋务派官僚,而是一个清流健将。
清流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是言官, 职责是监察百官, 评说时政, 有很大的影响,张之洞是其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这个时期的张之洞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因事建言, 对不法官吏揭露弹劾,一时声誉鹊起。
这时他对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还知之甚少,在山西巡抚任上他结识了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开始对西学有所了解。
1884 年, 他被调任两广总督, 亲自参与了中法战争, 对西方的富强有了切身的感受, 终于认识到: 要保朝廷先要保中国, 要保中国先要图富强, 要富强就要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武器、军队训练方法等。
从此, 他“宗旨为之一变”, 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之中。
他在两湖地区的洋务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两湖地区乃至全国的近代化进程。
一、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并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参与中法战争的实践, 使张之洞深切地感受到了采用先进军事武器装备军队和采用西法编练军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法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 他就开始在广州筹建枪弹厂、制造船舰和编练新式军队。
浅析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
华
670 ) 3 0 9
摘
要 : 誉 为 晚 清 “ 一 通 晓 学务 之 人 ” 张之 洞 , 历 了 中世 纪 的 “ 被 第 的 经 欧风 关雨 ” 希 冀 用 “ , 中体 西 用” 理 念 来挽 救 日薄 西 的
山 的 清朝 。 一 生除 积极 创 办近 代企 业之 外 , 文教 事 业 上 的 成就 也 为 人所 共 识 。 别 在 学前 教 育上 , 他 其 特 张之 洞 亲 自参 与拟 定 了中 国 第一 个 学前 教 育 法规 。 动 了 学前教 育近 代 化 发展 的 历程 推
由 “ 前 教 育 机 构 。 种 情 况 的 转 变并 不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 与世 界 学 等 . 此 大量 的女 性 进 入工 厂做 工 。以上 海 缫丝 业 为 例 ,上 海 这 它
前 教 育 发 展 的 时代 背 景 以及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 发展 等 因素 丝 厂 ,多 是 在 生 产 季 节 开 始 时贴 广 告 招 工 。所 招 是 本 地 区妇
提 供 了空 问 发 展 条 件 。鸦 片 战 争 的炮 声 瓦 解 了 自给 自足 的封
建 经济 , 民族 资 本 主 义经 济 提 供 了 发展 的 可 能性 。甲午 中 日 为 战争 后 . 民族 资 本 家 兴 起 了开 办 工 厂 的 浪 潮 , 是所 投 资 开 办 但
如 纺 2 0世纪 初 期 ,中 国开 始 出现 了独立 于传 统 家 庭 之外 的学 的 企业 多 是 一 些 偏 重 于 手 工 技巧 的轻 工 业 。 缫 丝 厂 、 织 厂
} 【 日期]00 0- 9 收稿 2 1- 9 2
} 【 者 简介 】 乔 雁 (9 7 )女 ,山东 德 州人 , 作 姜 18一 , 西华 师 范 大学 历 史 文化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中 国 近 现代 史 的 学 习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的贡献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对传统书院和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和改造,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时代潮流。经张之洞督率调整后的传统书院教学 内容已经变异,西学课程内容不断增加,不断冲破旧式书 院传统呆板闭塞的 教学内容,迈出了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步伐。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会订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 癸卯学制”。它是第一个颁行全国并付诸实施了的近代教育制度。“癸卯学 制”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个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它的 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转折。作为当时“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 之洞,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 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 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张之 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创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规定其办学 宗旨是“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 上备国家任使”。 张之洞办学形成的新教学宗旨重点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 掌握西方先进的各种技能,西学得到了突出的提倡,旧教 育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新的教学宗旨转折性的步入了近代 化的轨道。
形成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力图调整中西文化, “中体西用”思想完全成型。
•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 张之洞的教育实践活动 •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中国地域文化近代转型: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 1901年,西太后叶赫那拉氏迫于形势,颁布“变
法”上谕,书院改学堂得以再次推行: 武昌的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 湖南的求实书院改为省城大学堂 岳麓书院改做省城高等学堂的校舍 城南书院改为师范馆。 在俞廉三、赵尔巽任巡抚时,省城长沙的主要书 院都进行了改制。 至端方、庞鸿书抚湘期间,各府的书院多改作中 小学堂:桂阳的龙潭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醴陵 的渌江书院改为渌江中学堂。
• 新学制规定,全国无论城镇、乡村,都应设立小
• •
学堂,国民7岁以上应入学接受初小教育。1909年, 湖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1113所,有学生43310名。 1910年,湖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2489所,在校 生88718名。 关于中学教育,章程规定各府必须设臵一所官立 中学堂,各州县有条件者也可自行设立,还允许 地方绅富集资设臵私立中学或公立中学。 从入学人口比例来看,两湖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和 全国一样,仍旧不发达。湖南全省中学入学比例 不足4/1000 ; 全省小学入学比例只有14/1000。 这与两省办学的经济能力、民众对教育的认同程 度有很大关系。
•
• 截止1912年,省城武昌有官办实业学堂13所,私
立实业预备中学堂1所。各府有中等实业学堂6所, 各州县也有初等农、工、商业等学堂计70所,这 些学堂中约有60%是农业学堂,初步形成由初级到 高级的农、工、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实业学堂的创办使中国第一次有了职业技术教育 的形式,这是中国产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实业 学堂也是引进和学习国外近代科技知识的重要基 地。它传布了一种新观念——教育也能直接为社 会服务,当社会面临危机和挑战时,可以从教育 中寻找出路。
两湖书院历史照片
整修后的两湖书院
2、书院改学堂
• 戊戌变法期间,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教育,朝 •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划人 ,奏定学堂章程 》 《 又由他 主持 制订 。癸卯学制包 括了从
1 41 —
《 学问・ 科教探索》 第 2 卷 1 期 4 8
小学 到大 学的完整教 育体 系,是我 国历史上最长 的~个学 制, 改变 了中国长期封建 式的官学 、 私学 、 书院等各 自独 立的 学校形式 , 使散 落在各地 的学 堂统 一为一个整体 , 为中国近
汉 口茶商捐款兴学 , 商籍 4 人 。 0 学科分经 、 、 、 史 文 理四科 , 偏
重经史 。以梁鼎芬为监督 , 老师亦多一时 精英 , 如杨锐 、 汪康
年等人 。学生食宿衣着 , 全由官费供给 。 19 83年创办 自强学
一
10 年 1 1 94 月 3日, 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学堂章程》 因当 ,
“ 下益民生 , 上禅国计 ” 。
但是 , 由于张之洞 一生笃守封建 纲常 , 即使建 立了近代 的教育系统 , 对女子教育也是持反对态度 。即使在师范教育 中, 也认 为“ 中西社俗 不同 , 惟 不便设立女学及女师范学堂” 。 直至 10 年 3月, 97 他才奏定《 女子学堂章程》 规定设立女子 , 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 ;9 8年 , 10 才设女子师范学堂于京师 ,
、
教育 目的 : 以立国强国为人才培 养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朝政腐败, 外侮 日盛。 清政府中许多
有识之士 , 张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 兵方法 。张之洞继林 主 则徐 、 魏源等人之后 , “ 扛起 洋务运动” 的大旗 。 他历任湖北学
政、 山西巡抚 、 两广 总督 、 湖广总督 、 两江 总督 、 协办 大学 士 、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
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摘要】: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二十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现代化。
本文通过整理张之洞在湖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创的业绩,探讨这些事业对湖北近代文教事业的贡献及对湖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湖北文教事业张之洞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至父亲都任过知县等各级官吏。
父亲张瑛对子弟管教甚严,又在家里购置了很多书,请来远近名儒讲授四书五经,而幼时的张之洞读书非常勤奋,十一、二岁时又求学于胡林翼、韩超等名儒,从小便受到儒家教育的强烈熏陶。
张家重视读书、重视教育也影响了张之洞的观念,使他后来也十分重视教育、文化。
张之洞成为洋务大吏后,在兴实业,创新军的过程中,又深感通晓近代事务的人才缺乏,常叹息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为了“兴学求才”,开通风气,张之洞在所辖地区(尤其是湖北)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办报纸,使文教事业极一时之盛。
他本人则在朝廷赢得了“第一通晓时务之人”的称誉。
然而,作为一个格守纲常名教的封建官吏,张之洞在文教事业的主旨仍在“变器不变道”,即主张学习某些西方近代技能,却必须保存中国的封建统治,伦理传统。
本文主要探讨张之洞在推动湖北文教事业近代化的贡献。
一、新式学堂一八九六年初,张之洞从两江返回湖广本任,开始大规模兴办学堂。
1、实业学堂张之洞像其他洋务官员一样,先办军事学堂,其次便是实业学堂,普通学堂尚在之后。
一八九八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
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士满人满之讥也。
”表现了对农工商之学的重视,九十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建立的实业学堂主要有:(1)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一八九二年创办附设于矿务局内,这两个学堂规模小,影响也不大。
(2)湖北自强学堂一八九三年十一月,立自强学堂。
初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学方言的学生须住堂肄业,其余三门按月考核成绩,后来算学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因师资、教材缺乏而停课,自强学堂仅存方言一门,有英、法、德、俄四语种,一八九八年赠日语。
论述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出生在一个很不幸运的年代,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过去,却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他操劳一生,创出的丰功伟业令后人瞻仰,其局限性的眼光所导致的历史悲剧,同样发人深思。
然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1】。
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大部分官员是推测揣摩上级,摸清楚上级的脾气和喜好,进而是阿谀奉承,然而张之洞却是尽忠为国,公正廉洁,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地为百姓谋福【2】。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么,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7】。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
在教育事业方面,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并且在其所有的政绩中 ,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其兴办学校、教育人才地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目的: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
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
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
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
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
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
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终稿1115403005张茜茜论张之洞湖北新政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学科分类号 040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论张之洞湖北新政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英文)学生姓名:张茜茜学号: 1115403005系别:教育科学系专业:人文教育指导教师:夏洪亮讲师起止日期: 2014.9-2015.52015年5月12日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Key words (II)一、前言 (1)(一)选题的目的 (1)(二)选题的意义 (1)(三)相关研究动态 (2)(四)自己的见解 (2)二、湖北新政的背景 (3)(一)西方势力的入侵 (3)(二)晚清社会的自我变革 (3)(三)张之洞洋务思想观念的转变 (4)三、湖北新政的实践 (5)(一)创办机器工业企业 (5)(二)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业 (7)(三)兴办新式教育 (8)(四)建立近代军队 (10)四、湖北新政的历史影响 (11)(一)促使湖北从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11)(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三)推动全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2)(四)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造就了力量 (13)五、结语 (14)参考文献 (14)论张之洞湖北新政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摘要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与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不仅是清政府看重并信赖的有权势之臣,而且还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张之洞一生的政治抱负,集中体现在他于1898年写的《劝学篇》上,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以其所负责的湖北为试验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至新闻事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随之造就了清末显赫的“湖北新政”。
浅析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析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
姜乔雁;朱华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1)002
【摘要】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经历了中世纪的"欧风美雨",希冀用"中体西用"的理念来挽救日薄西山的清朝.他一生除积极创办近代企业之外,其文教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人所共识.特别在学前教育上,张之洞亲自参与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推动了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总页数】3页(P156-158)
【作者】姜乔雁;朱华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5
【相关文献】
1.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研究 [J], 刘蕊
2.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浅析 [J], 徐珂
3.浅析福禄贝尔的学前美术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J], 刘蕴林
4.浅析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J], 叶桦畅;
5.浅析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作用 [J], 贺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宜都县设官立蒙养院1 所,有专任教师4人,在园幼儿42 人;长阳县在城内中街仁义里两等小学堂内设蒙养院1所,教师由两等小学教员兼,在园幼儿24人。
(二)全国第一部幼教法律《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在仿照日本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以下简称《章程》)逐步成型,从理论上勾勒出湖北幼稚园的轮廓。
由于是在日本教习户野美知惠主持下拟订的,无论是幼稚园的教育宗旨还是教学内容,都和日本在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公布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定》中的完全一样,甚至对幼儿的教学内容都有日语一项。
其受日本的影响,可想而知。
《章程》中明确指出,幼稚园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
其设园旨趣为:一、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二、培养天赋之美材,智育发达基此;三、习惯善良之言行,德育发达基此。
总体而言,《章程》强调幼稚园办理主旨为重养不重学。
《章程》拟订了七类课程:(1)行仪行为方式的培养;(2)训话教员对幼儿的训导;(3)幼稚园语幼儿言语训练;(4)日语简单外语的学习;(5)手技制作小手工;(6)唱歌歌谣、舞蹈的学习;(7)游嬉游戏及游览。
这些科目的设置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行为规范的培养,也体现了西方幼儿教育中重视幼儿语言、动作技能的训练,符合幼儿身心规律。
《章程》还对招生及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明确规定招收五六岁的幼儿,一年毕业;另招收四岁左右的幼儿,两年毕业,毕业后升入该园的初等小学堂幼儿需健康聪慧,有疾病或身体羸弱者一概不收;幼儿入园须有引证人作保,且登记族贯姓名、出生年月、父母或引证人姓名住所(如住所有变需告知学校)。
在管理方面也非常详细,幼儿生病或有事超过三天不能来园,应向学校说明事由。
如果要退园,须由父兄及保证人申明缘故。
幼儿如患恶疾,应立即退园回家医治。
同时,对收费亦有明确规定:幼儿只需备餐饭,一切服装、图书、保育物品,均属官备。
本省幼儿入园免交学费,外省小儿入园每月须缴纳学费洋四元,首月学费限于受业后五日内,由其父兄或引证人缴纳;其每月学费则以初十为限。
值得一提的是,《章程》还规定:幼稚园添设保育科,本科生徒赖有实地练习保育之方,请求保育,庶有经验。
幼稚园充当实习场所,主动担当培养有经验的幼稚园教师的职责,也是开风气之先。
可见,《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对设置宗旨、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基本要素都做了相应规定,使初创期的学前教育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1904 年 2 月,《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东方杂志》第1 年第11 期全文刊载,以供全国教育界学习借鉴。
(三)全国第一个幼师培养机构女子速成保育科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湖北幼稚园附设保育科,全称为女子速成保育科。
保育科所发布榜示如下:幼稚园为蒙学堂之本,保育科又为幼稚园之本,故办蒙学堂、幼稚园,必须先办女子速成保育科。
诚以此科成后,家庭教育由此兴,学校教育之施功亦因以易,所关实非浅鲜。
今将各府投考女生,命本科监督任令会同堂长就试文义,取其文理清通者,为正额前列,粗通者后之,定六十名;其文理未顺而有志向学者,录为旁额十名,即旁听科是;再次则为备取三名,暂不入堂听讲。
正额有缺,旁额补之;旁额有缺,备取补之。
该榜示将设置保育科的性质、重要性及如何招录都作了说明,类似于当今的招生简章。
湖北幼稚园附设保育科的开办,是在1904 年2 月。
当时招收青年妇女达六七十人之多,由日本教习讲授必要的保育知识,是中国成批培养幼教师资的创举。
由于此时在公立学校领域尚未开放女禁,故女子结队入学便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地方新闻,不仅引来路人的围观,甚至多有好事者尾随至学校,并与学校门卫发生纠纷,从而被守旧派指责为离经叛道之举。
封建遗老遗少或上书攻讦,或撰文诋毁。
迫于各方压力,官方遂于1904 年秋明令,原设幼稚园内附设之女学堂,即行裁撤,有愿学习女子师范、家庭教育及保育教导幼儿之事者,准其分别附人敬节、育婴两学堂内一体教授,每堂不得过三十名;其未出嫁之室女,即勿庸附人此两学堂,以示限制而昭区别。
当湖北幼稚园于1904 年9月依制附设于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后,所附女子速成保育科即行停办。
其中已婚女子多转入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而未婚女子,则又待字闺中。
中国第一所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就这样夭折了,但是其在培养幼儿专业师资方面的有益尝试,却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幼稚园的设立到《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的颁行,再到女子速成保育科的开办,湖北学前教育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构建完成。
这个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系统学制的影响,是无可限量的;对于湖北新教育系统的形成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二月在奏折中所言:近日中外教育家,往往因过鄂看视学堂,半皆许为完备,比较别省所立,未有逾于此者。
此湖北省筹建学堂,次第开学之实在情形也。
湖北学前教育开全国风气之先,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空谷足音,打破了数千年幼儿培养以家庭为单位的格局,最早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学校化,符合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潮流。
湖北学前教育的启动是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发轫的重要标志,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产物,也是向东西洋学习的结果。
湖北学前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的确立,正是张之洞督鄂期间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张之洞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加上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成长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国家都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纺纱厂、织布厂、缫丝厂等数量的激增,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为了维持生计,许多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赚钱养家,这使得她们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渐渐地发生变化。
幼儿由母亲亲自教养的传统幼教模式受到挑战,在家庭之外建立和发展社会幼教机构成为近代学前教育的一般趋势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从事洋务事业的张之洞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时代要求,逐步将学前教育也纳入到新式教育体系当中。
在此之前,中国近代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在考察国外教育情形时,也纷纷提出创设学前教育机构的设想,这为张之洞推行学前教育作了理论准备。
例如,郑观应于1892 年就在《盛世危言》一书中提及西方各国的教育初训以幼学康有为则在《大同书》中为3 岁至5 岁的儿童规划了慈幼院。
梁启超也在《变法通议》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随后又在《教育政策私议》中积极倡导仿效日本学前教育体制,建立招收 5 岁以下儿童的幼稚园。
这些理论设想开阔了张之洞兴办新式教育的视野,为他实践学前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张之洞重视学前教育也与他幼年受教育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
其父张锳中举后屡试不第,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对子侄的教育十分严格,鼓励他们向科举仕途发展。
张之洞幼年时的中国正处于重大变化的前夜。
张之洞出生后 3 年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一年,其母亲也不幸辞世。
在早年丧母、社会动荡的环境下,张之洞幼年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荒废。
他 4 岁入塾接受启蒙教育,其父不仅花重金礼聘名儒,还拿出几乎全部的俸禄,购买数橱图书供他阅读。
此外,其父以自己为官的正直、俭约,知礼的品行、孜孜治学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张之洞,对他后来的人生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幼年受教育的经历使张之洞切身体验到学前教育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并坚定其设立专门的幼教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以更有利于幼儿早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