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对于消化内科医生来说,熟悉并掌握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及操作规范,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介绍其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

一、胃部疾病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破坏形成的常见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诊治流程如下: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进行腹部触诊等体格检查;2) 确诊与鉴别诊断:通过胃镜检查、尿素呼气试验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3)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等;4) 随访与复查:定期随访患者病情,同时进行复查胃镜、HP试验等,评估治疗效果。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GERD是胃酸返流引起食管粘膜损伤的疾病,常见症状为胸骨后灼热感、反酸等。

诊治流程如下: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程度、频率等;2) 确诊:通过症状评估、内镜检查等明确GERD的诊断,并排除其他原因;3) 非药物治疗:建议患者改变生活习惯,如减少饮食摄入、避免饱餐等;4)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抗酸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5) 外科干预:对于未能得到药物治疗效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干预;6) 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必要的复查。

二、肝胆系统疾病1. 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乙肝、丙肝等不同类型。

诊治流程如下: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病毒感染史、输血史等,并进行肝脏触诊等体格检查;2) 病毒型别鉴定:通过抗体检测等方法确定病毒型别;3) 肝炎病情评估:根据肝功能、病毒血清学指标等评估病情;4) 治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的临床类型、病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抗病毒治疗等;5) 随访与复查: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疗效,复查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一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针对不同的消化系统疾病,医学界对其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了制定,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首先,针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指南被广泛制定。

例如,针对胃溃疡的诊疗指南明确了胃溃疡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根据指南,医生在诊断胃溃疡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确认溃疡的存在。

而治疗原则包括胃酸抑制剂的应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消化道粘膜保护剂的使用等。

这些指南的制定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引,提高了胃溃疡的诊疗水平。

其次,消化内科诊疗指南还制定了针对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规范。

例如,对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指南明确了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不同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对炎症性肠病,指南规定了不同病情时,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适应症和剂量。

而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提供了饮食调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供医生参考。

这些指南为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此外,在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学界制定了许多规范,如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消化内镜治疗规范等。

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诊断消化道疾病。

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明确了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流程和术前准备、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等。

而消化内镜治疗规范则对内镜下止血、黏膜切除、异物取出等操作进行了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这些指南和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学界也应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指南和规范,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疾病的出现,进一步提升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及质量。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消化内科的发展,规范临床操作和提高诊疗水平,制定本指南。

二、临床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体格检查消化内科疾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史,重点询问病人的主述症状、生活作息等情况。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了解病情变化。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在基础检查结果(例如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胰腺功能等)基础上,必要时还需要排除肿瘤、溃疡、息肉等病变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等疾病,应及时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3、综合分析确立病因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要对症下药,结合病情及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三、操作规范1、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A、双人操作:①首先要进行术前清洁,用清水擦拭皮肤和粘膜,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和亲和力;②应留意病人术前引导,使病人安心,减少不适感;③必要时应提前信息告知病人、家属,增加病人信任感、安全感。

B、器械准备,包括内镜、镜头、成像设备等。

(2)操作技巧A、内镜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肝胆系统等器官的病变情况或取样,其中要掌握良好的病变边缘控制能力;B、在入端进入食管的时候,应切换到高清镜头,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C、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立刻清理和消毒,以便下一组病人检查。

2、消化系统用药规范(1)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要严格按照规定法定药品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

(2)在治愈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生命指征等情况。

(3)对于不同的疾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需要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干扰、副作用等问题。

(4)特殊注意事项:A、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B、对于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干扰和交互作用;C、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小心用药。

消化内科工作职责

消化内科工作职责

矩文文库-------这里有最全的医院管理制度
消化内科工作职责
部门名称消化内科部门类别临床科室工作概要承担我院消化内科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部门工作职责内容1.负责承担消化内科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1)医疗:开展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症的诊疗工作,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炎、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治,开展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检查,Oddi氏括约肌测压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RCP等微创介入治疗;
(2)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提供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患者分级护理,提供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

积极对新技术、新业务进行学习、开展;(3)教学:承担本科、专科、进修医师及护士、规培医师及护士等各级医学和护理的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
(4)科研:申报并承担各级各项科研项目。

2.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年终进行工作总结。

3.认真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及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规范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护理常规,减少差错,杜绝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4.组织好本科室的业务学习、专题讲座、教学查房、示范操作,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科室医护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及在职继续教育,提高专科诊疗、护理水平。

5.引进、论证、推广新业务、新技术,发挥专科优势。

6.完成对口支援医院的指导工作。

7.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消化内科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症状、治疗经过等,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消化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腹部检查、胃镜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免疫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3.病原学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4.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等。

2.放射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四、特殊诊断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如胃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肝活体检查等。

2.纳米探针技术:用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导航。

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等。

2.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肿瘤切除、异物取出等。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如肝、胰腺穿刺、造影等。

六、并发症处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可采取内镜止血、手术修复等方法。

七、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1.患者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消化内科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需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科室应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南和规范,保持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到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研究人体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囊、胰腺等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和操作,下面就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介绍。

一、消化内科诊疗指南1. 消化内科常见诊断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反流性食管炎Peptic ulcer disease (PUD): 消化性溃疡病Gastritis: 胃炎Hepatitis: 肝炎Gallbladder disease: 胆囊疾病Pancreatitis: 胰腺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肠易激综合征2. 消化内科常见检查Endoscopy: 内窥镜检查Colonoscopy: 结肠镜检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计算机断层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成像3. 消化内科常见治疗Medications: 药物治疗Antibiotics:抗生素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质子泵抑制剂H2 blockers: H2受体阻滞剂Antacids: 抗酸剂Surgery: 外科手术治疗Laparoscopic surgery: 腹腔镜手术Open surgery: 开放性手术4. 消化内科注意事项饮食健康: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消化系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避免疾病加重。

及时就诊: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耽误治疗。

二、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1. 内窥镜检查注意事项预约检查时间:预约检查时间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安排,避免检查当天手术量过大而无法完成检查。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一、概述消化内科是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诊治流程复杂,操作规范是确保诊疗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就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病史采集对于初诊患者,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主诉,包括症状的起病时间、持续时间、频率、性质等。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等,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药物过敏史等也要有所了解。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一般状况、皮肤黏膜、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应当重点观察腹部压痛点、肝脾大小、包膜反射等指标。

三、实验室检查1. 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特殊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血清学检查、消化道内分泌激素、免疫学检查等特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四、影像学检查1.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血流情况等,对肝胆胰脾等脏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 X线造影X线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管腔情况、功能状态等,可用于诊断食管、胃、小肠、结肠等疾病。

3. CT、MRI检查CT、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影像学资料,对于复杂的消化内科疾病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疾病诊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取材活检、介入治疗等,对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六、诊治方案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理类型,合理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调理肠道菌群等药物进行治疗。

2. 循证医学治疗对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应坚持循证医学治疗原则,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降低误诊误治。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内科科室简介与常见病健康宣教

消化内科科室简介与常见病健康宣教

消化内科科室简介与常见病健康宣教我们医院的消化内科是一家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特色专科。

我们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高的人才。

目前,我们有4名教授、4名博士、9名硕士、7名副主任医师和3名主治医师。

科室分为XXX和XXX两个科室,共有80张床位,病房宽敞、明亮、美观、舒适,空调、电视、洗浴间等生活设施完善,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我们的诊疗范围包括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出血、上消化道及大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肝脏疾病、胆总管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我们的特色诊疗包括无痛电子胃肠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

在电子胃肠镜检查过程中,我们通过静脉给予一定量的短速效镇静剂和麻醉剂,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检查。

整个过程很短,患者可于检查结束后数分钟内苏醒。

胶囊内镜不需要麻醉,也不需要住院,行动自由,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突破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盲区,全小肠段真彩色图像清晰直观,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确诊率。

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我们科室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快速有效地治疗患者的病情,为肝移植术赢取时机,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内镜下经十二指肠插管注入照影剂,是目前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不用开刀,创伤小,住院时间也缩短,深受患者欢迎。

内镜下高频电切、氩气刀、微波等治疗消化道息肉已成为我们科室的特色技术。

食管狭窄支架安置术适用于食管酸碱烧伤、炎症、动力障碍、手术及食管癌等引起的食管狭窄患者。

通过探条扩张器扩张或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可使狭窄解除,进食困难缓解。

消化内科门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门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门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 (7)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谱的前五个病种诊疗规范一.慢性胃炎二.上消化道出血三.消化性溃疡四.肝硬化五.急性胰腺炎一.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粘膜侵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一般无粘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

【临床分类与病因】1.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临床上最常见。

炎症主要累及胃窦部,一般所称慢性胃炎是指此型。

其中90%S时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与胆汁反流、使用消炎药物、吸烟及嗜酒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穿过粘液层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黏附与上皮细胞膜上。

细菌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氧,造成上皮细胞损伤,且分泌多种毒素渗透到黏膜,造成中性粒细胞的侵润,使炎症逐渐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

病因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

炎症主要累及胃底和胃体,被认为是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所致。

体内常同时有抗内因子存在,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慢性胃炎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展,使腺体萎缩、消失。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胃腺细胞可发生肠腺化生,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和增生,增生的和肠化生的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B型胃炎癌变率约10%左右,较A型高。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的特征。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反酸、恶心及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

少数可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诊断要点】临床上有反复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病程迁延,确诊有赖于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原则】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如常用枸橼酸铋钾,每次240mg,每日2次,与阿莫西林(每次500-1000mg,每天2次)及甲硝唑(每次200mg,每天4次)3要联用,2周为1个疗程,抗菌药物还有克拉霉素。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2013年版)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

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介绍
本文档旨在总结和规范消化内科常见病种的诊疗方法,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各种常见病种的诊疗规范:
1. 胃溃疡
- 诊断:结合患者症状和体征以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 治疗:选用适当的抗酸药物、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方式改变。

2. 胃癌
- 诊断:结合患者病史、体检结果和各种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 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癌症分期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3. 胆囊炎
- 诊断: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 治疗:根据炎症程度和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胆囊切除术等。

4. 肝炎
- 诊断: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炎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惯。

5. 胰腺炎
- 诊断:通过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 治疗: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消化内科常见病种的诊疗规范,希望能对医务人员提供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遵循临床实践经验和相关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