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的类别

合集下载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里面包含有很多寓言故事,举例如下:1、庖丁解牛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庄子·养生主》译文:庖丁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

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

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

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

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

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

简答《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答《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答《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庄子》中的寓言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庄子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庄子的寓言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旨在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寓言故事通常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之间的行为表现出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内容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庄子的寓言也展示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寓言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灵活运用对比和转折等叙事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庄子的寓言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形式。

庄子通过精妙的寓言故事,使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具体而鲜活,让人们可以轻松理解复杂的哲学概念。

同时,庄子的寓言也渗透着对人性、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富有审美价值。

庄子的寓言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以寓言形式表达哲学思想的先河,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寓言的启示和智慧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和生活,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庄子的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成就,其通过独特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展现了庄子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才华。

庄子寓言不仅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也启发了人们对于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需要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庄子寓言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为后面的讨论做铺垫。

接着,阐明文章的结构,也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内容。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

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

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

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

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标签:庄子;韩非子;寓言;特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

《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

”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

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

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

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

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

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

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则。

《庄子》:寓言原文译文

《庄子》:寓言原文译文

【导语】“寓⾔”本是篇⾸⼆字,但也是本⽂讨论的主要内容之⼀。

所谓寓⾔,就是寄寓的⾔论。

下⾯是®⽆忧考⽹分享的《庄⼦》:寓⾔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寓⾔》 【题解】 “寓⾔”本是篇⾸⼆字,但也是本⽂讨论的主要内容之⼀。

所谓寓⾔,就是寄寓的⾔论。

《庄⼦》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物,寓⾔的⽅法正是《庄⼦》语⾔表达上的⼀⼤特⾊。

全⽂⼤体分成六个部分,第⼀部分⾄“天均者天倪也”,讨论了“寓⾔”、“重⾔”和“卮⾔”,指出宇宙万物从根本上说是齐⼀的、等同的,辨析事物的各种⾔论说到底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的,要么不如忘⾔,要么随顺⽽⾔不留成见,⽇⽇变化更新。

第⼀部分是全⽂的主体。

第⼆部分⾄“吾且不得及彼乎”,借庄⼦之⼝评说孔⼦不再励志⽤⼼,指出再好的⾔论也不能使⼈⼼悦诚服。

第三部分⾄“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写曾参两次作官⼼情不⼀样,但都不能做到⼼⽆牵挂,所以还是不能摆脱外物的拘系。

第四部分⾄“若之何其有⿁邪”,表述体悟⼤道的过程,指出这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忘却死⽣。

第五部分⾄“强阳者⼜何以有问乎”,写影外微阴问影⼦变化不定的故事,指出⽆所依待才能随⼼⽽动。

余下为第六部分,写⽼⼦对阳⼦居的批评以及阳⼦居的悔改,借此说明去除骄矜、容于众⼈,⽅才能真正做到修⾝养性。

【原⽂】 寓⾔⼗九(1),重⾔⼗七(2),卮⾔⽇出(3),和以天倪(4)。

寓⾔⼗九,藉外论之(5)。

亲⽗不为其⼦媒。

亲⽗誉之,不若⾮其⽗者也;⾮吾罪也,⼈之罪也。

与⼰同则应,不与⼰同则反;同于⼰为是之(6),异于⼰为⾮之(7)。

重⾔⼗七,所以已⾔也(8),是为耆艾(9)。

年先矣(10),⽽⽆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1),是⾮先也。

⼈⽽⽆以先⼈(12),⽆⼈道也(13);⼈⽽⽆⼈道,是之谓陈⼈(14)。

卮⾔⽇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5),所以穷年(16)。

不⾔则齐(17),齐与⾔不齐,⾔与齐不齐也,故⽈⽆⾔(18)。

⾔⽆⾔,终⾝⾔,未尝不⾔(19);终⾝不⾔,未尝不⾔。

《庄子》中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中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中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寓言被认为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比喻、象征等方式来阐述哲理、道德和人生智慧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中的寓言,分析其特点和思想内涵,同时探讨寓言在当代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庄子》中寓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感悟人生真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寓言的智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寓言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寓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特点。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庄子》中的寓言,分析其特点和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总结寓言的重要性,并探讨庄子寓言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寓言文学的价值,以及庄子哲学对人们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庄子》中寓言的重要性和特点,分析庄子寓言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并总结寓言在人类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观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和指导,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思想上的启迪和指引。

的内容2.正文2.1 寓言的概念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意象或隐喻来表达道德、哲理、社会或政治观念的文学形式。

它常常通过具象的故事情节来传达抽象的思想,使人们在娱乐、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

寓言在古今中外文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教化和启迪人心的艺术。

通过寓言,作者可以以物喻人,以情喻理,通过想象和构思来诠释人类社会现象和内心世界,使人们在读来趣味盎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到了一种道德的洗礼和思想的引导。

在庄子的寓言作品中,寓言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内涵,通过夸张、夸大,甚至荒诞的故事情节,来揭示人生、世界的本质和真理,让人在笑声中领悟到生活的价值和哲理的智慧。

庄子《养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

庄子《养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

庄子《养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形式,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表达了庖丁与牛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以及庖丁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庖丁解牛》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现了庖丁与牛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庖丁解牛时,他灵活自如地运用刀,切割牛的肉,不仅没有伤到牛,反而让牛感到舒适。

这种默契与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庖丁的技艺,也体现了庖丁对牛的关爱与尊重。

庄子通过这一描写,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而平等的关系,不侵犯自然规律,而是尊重、利用和顺应自然,形成同自然和睦共生的境界。

第二,《庖丁解牛》探讨了人与道的关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告诉我们道不可言,道在无形无物之中。

庖丁解牛时,他没有去追求刀的锐利与技巧,而是身体与刀合而为一,顺应牛的自然形态和躯体结构,从而使刀能够轻松自如地解牛。

这种境界正是庖丁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地,他没有刻意追求成就,没有意欲显示技艺,只是顺其自然地完成了解牛的过程。

这种境界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应当修炼心性,摒弃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原则,活在当下,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最后,《庖丁解牛》从对牛的理解与感悟中表达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剖牛的肉体,更是触摸到了牛的生命本质。

他能够感受到牛的变化,顺其自然地解剖牛,没有被牛的死亡所困扰,体现了对生命的超越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通过这个寓言,庄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如何正确面对生命的变化和终结。

综上所述,《庖丁解牛》在庄子的《养生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描绘了庖丁与牛之间的和谐与默契,进而启示了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通过探讨庖丁与道的关系,表达了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修炼心性,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并对生命保持敬畏与珍惜。

《庄子》寓言 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  艺术特色

摘要《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

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

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

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

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目录引言 ............................................................................. 0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 :2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结论 ............................................................................. .. (9)参考资料 ............................................................................. .. (11)引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

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智慧滋养人生,哲理拯救你我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智慧滋养人生,哲理拯救你我

庄⼦经典寓⾔故事10则,智慧滋养⼈⽣,哲理拯救你我⼀、庄周梦蝶原⽂: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齐物论》译⽂:有⼀天,庄周梦见⾃⼰变成了蝴蝶,在丛中⾃由⾃在的飞翔,感到⼗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知原来蝴蝶变成了⾃⼰。

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变成庄周呢?庄周梦蝶,典出《庄⼦·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物庄⼦所提出的⼀个哲学命题。

在其中,庄⼦运⽤浪漫的想象⼒和美妙的⽂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死物化的观点。

虽然故事极其短⼩,但由于其渗透了庄⼦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诗化哲学的代表。

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与惠施论鱼原⽂:庄⼦与惠⼦游于濠梁之上,庄⼦⽈: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鱼,安知鱼之乐?庄⼦⽈:⼦⾮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我⾮⼦,固不知⼦矣,⼦固⾮鱼也,⼦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请循其本,⼦⽈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秋⽔》译⽂:庄⼦和惠⼦在桥上游玩,庄⼦说:“鲦鱼游得从容⾃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在哪⾥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寓言的特点范文

庄子寓言的特点范文

庄子寓言的特点范文庄子是中国哲学家庄子的笔名,他以他的著作《庄子》著称于世。

《庄子》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动形象:庄子的寓言故事常以人物或动物为主题,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寓言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庄子擅长通过夸张的表述和幽默的对比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2.隐喻象征:庄子的寓言故事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隐喻来表达他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的思考。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有着表面上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从象征意义上展现了庄子的思想观点。

庄子的寓言既可以从表面意义理解,也可以从象征意义上深入思考。

3.反讽讽刺:庄子的寓言故事经常运用反讽和讽刺来表达他对世俗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构建荒诞的情节和角色,嘲笑人们追求名利的行为和欲望,揭示人生本质的虚无和无常。

通过这种方式,庄子试图唤醒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并引导人们超越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

4.自由幻想:庄子的寓言故事非常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他经常描绘一些奇特的场景和人物,创造出奇幻的世界和故事情节。

他通过这种自由的幻想来突破现实的束缚,表达他对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庄子寓言的想象力丰富而独特,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空间。

5.淡泊宁静:庄子的寓言故事常常以宁静和淡泊的心态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认为追求名利、功成名就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而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通过他的寓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和对人性的反思,鼓励人们学会放下欲望,心境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的来说,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其生动形象、隐喻象征、反讽讽刺、自由幻想和淡泊宁静等特点而闻名。

这些寓言故事通过恰到好处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向读者传达了庄子的哲学观点和对生活的思考。

它们既是美妙的艺术创作,又是哲学智慧的集结,对读者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指导具有重要的影响。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韩非子》与《庄子》寓言的比较:我们都知道一部优秀的寓言故事是由丰富的内容所组成,那么我会从寓言的取材来源、描写对象、主张思想、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取材来源:《韩非子》寓言的取材来源主要分为四点:1.引述和转化古代神话。

2.引用和加工民间故事。

3.改造和加工历史故事。

4.直接自我创作。

《庄子》寓言的取材来源与《韩非子》寓言基本相同。

二、《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描写对象:1.《韩非子》寓言,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坛、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

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生活况味,尊至三皇五帝、历代王侯、愚夫愚妇。

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遗。

其内容之广泛、事件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2.《庄子》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寓言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形象,这其中包括人物类形象,动植物类形象和随物赋形的无生物类形象。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广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类别,也有通过想象杜撰出的。

庄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动物,如:井底之蛙、涸辙之鱼、朝三暮四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过庄子笔下活灵活现的动物或神灵的对话和活动,展现多姿多彩内容,进而表现庄子崇尚自然与追求主体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主张思想:1.韩非子的“法、术、势”。

在韩非之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韩非兼采三家学说之长,加以融会贯通,所谓法,就是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新法。

他认为,要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加强君主的绝对政治,必须有一个公布于全国、臣民共同遵守的法令。

法包括“赏”、“罚”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乃是君主巩固统治地位的权柄,必须牢牢掌握。

所谓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进行统治的权术。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故事1相濡以沫: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

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

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屠龙之技: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尾生之约: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远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

论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论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论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一“三言”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又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三言”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其中寓言式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可以说,正是“三言”赋予了《庄子》“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而把握“三言”则是理解《庄子》学术体系及其思想特质的关键。

一、“三言”释义“三言”作为庄学的独特笔法,乃是庄子本人创造出来的。

《庄子·天下篇》述及庄子学说时明确写道:“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不拘物累,远离世俗,而以卮言、重言、寓言作为表达其精神世界的独特手段。

对于“三言”的情况,《庄子·寓言》篇有具体的阐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因以曼衍,所以穷年。

——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这里不仅说明了寓言、重言在《庄子》全书中所占的比例,而且阐明了使用寓言、重言、卮言的原因。

关于寓言的解释,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所说较有代表性:“寓言者,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言之。

”所谓寓言,就是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

如果直接由自己说出,人们多有不信,故“藉外论之”。

这也好比父之誉子,人多不信,别人誉之,则信者增多。

庄子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并不直接把他的思想理论陈述出来,而是借助一大批虚构人物如支离疏、王骀、哀骀它、叔山无趾、伯昏无人、齧缺、王倪、蒲衣子、意而子、支离叔、滑介叔、瞿鹊子、长梧子等等来替他发表看法并申述其观点。

《庄子》中的寓言

《庄子》中的寓言

《庄子》中的寓言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

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

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

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

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

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

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

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首先是“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①作为一种文艺,就应独立成篇。

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

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

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

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

”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

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先贤时哲学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

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

庄子《杂篇寓言》注释

庄子《杂篇寓言》注释

庄子《杂篇寓言》注释比如说吧,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像什么大鹏鸟啦。

这大鹏鸟啊,它的翅膀一扇,那风就呼呼地吹,就好像一架超级巨大的飞机在起飞。

那庄子为啥要写这么个大鹏鸟呢?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就像大鹏鸟一样,能飞到很高很远的地方。

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啦,也许庄子还有别的意思呢?这时候注释就很重要啦。

注释可能会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想法和现在不一样,大鹏鸟可能还有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说代表着一种自由的、超越平凡的力量。

我还想象过庄子写这些寓言的场景呢。

他可能就坐在一个小院子里,周围有一些花花草草,然后他就一边看着这些自然的东西,一边脑子里面就冒出这些神奇的故事。

他就像一个超级有创意的魔法师,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然后他的弟子们呢,就在旁边听着,可能有的听得懂,有的就和我刚开始一样,一脸懵。

再说说这注释的事儿。

有时候注释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看一个注释,就像看另一个谜语一样。

比如说有一个词的注释,用了好多很古老的词来解释,我就想,这不是用一个难懂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难懂的东西吗?这就好像你本来想解开一团乱线,结果又拿了一团更乱的线来缠上去。

这时候我就有点生气,我想这古人写东西就不能简单点吗?可是后来我又想,也许在那个时候,大家就是这么说话的,这么写东西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可能过了很多年以后,别人也会觉得很难懂呢。

我还想啊,庄子写这些东西的时候,肯定没想到几千年以后,会有我们这些小家伙在这儿绞尽脑汁地想他的意思。

也许他就是想把自己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写下来,就像我们现在写日记一样。

可是他的日记就成了经典,我们的日记可能就只能自己偷偷看。

这差别可真是够大的呢。

简述《庄子》的艺术特色

简述《庄子》的艺术特色

简述《庄子》的艺术特色《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名篇,其艺术特色主要有:(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①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②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③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①《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

②《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③《庄子》诡奇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形象恢诡的论辩①《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②《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等篇。

(4)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寓言的类别《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中成功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虽然各个寓言具体内容有着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有些寓言在表达对象和运用手法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的对这些寓言进行解读,对《庄子》中的寓言进行简要的分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大约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作《庄子》,但现在一般认为《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

在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列传》一篇中,对《庄子》描述到“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不难看出运用大量寓言是《庄子》的一个典型标志。

本文依据每个寓言表述对象的性质和寓言本身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大致把《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分为四类:一是动植物类,二是神话故事类,三是日常生活感悟类,四是师徒关系类。

当然,这种分类,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有些寓言可以同时属于多种类别。

动植物类动植物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是很常见的,这也是庄子思维广阔的一个标志。

《庄子》一书在运用动植物类寓言时,它的一般手法就是:它常常把动植物描写的比较形象生动,动植物好像拥有了像人一样的生命,然后通过对它们行为状态的描写以及它们最终的取舍,来表明作者本人的态度和取舍。

如《庄子·列御寇》中当有人聘请庄子入仕时,庄子说“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在这里庄子借“牺牛”的最终遭遇来表现自己淡漠名利,不愿入仕,不愿被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又如《庄子·逍遥游》篇庄子说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这里庄子是借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而最终能保存生命,来表现自己“无用即有用”,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神话类寓言《庄子》和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一样,在文中也采用了神话寓言,应该明确的是,《庄子》文中的神话寓言并不是庄子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且也很少是对原有神话故事完全的照抄照搬。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导读: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他的文笔飘逸出尘,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构思巧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1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鹏程万里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

寓言、重言和卮言二

寓言、重言和卮言二

寓言、重言和卮言二在言语和实际的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统一关系,《庄子》对这些进行了描述和探讨,“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天均者,天倪也。

”[1]在这里《庄子》提出了“寓言”“重言”和“卮言”三个概念,这都是言语的表达方式。

寓言就是利用客观的人或物以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和言谈来表现事理表达思想言论,这是一种以客观性为依据的言语方式,但是这种客观性是相对的,《庄子》中的寓言大多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借用其人来言我意,也就是说,《庄子》这里借用寓言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利用寓言来表述含义,这是一种意义世界,不是一种现实世界,这种本质和外象的比较上,《庄子》注重的是本质;重言是指搬用历史上的名人所说的言语来表述思想言论,这是一种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的言语方式,当然这种言语方式也是源自于历史名人对于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本源也是客观性的事物,只是它作为一种固定的语言形态而存在。

这种“十九”、“十七”是一个相对的,这就是现实与言语之间的差距问题,通俗意义上即可信任度,因此两者的关系也就很明确,重言是寓言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言的引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寓言,使其表达上更加具有正确性,它是寓言当中名人多言语的重要言论。

而这里《庄子》要突出的是卮言,卮言也就是一种不拘于时代空间因时因地而变化的言语,它是一种出自于内心的但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评断的言语方式,它是言语者无心状态下的所说的言语,没有固定的指代评议,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就像是风和水一样,不拘泥于形态上有什么规定,是一种打破世俗语言规则的随心所欲的言语方式。

它与寓言和重言的关系就是,利用寓言和重言是卮言的两种表现方式,在《庄子》中,寓言和重言都是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考据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寓言和重言,是庄子个人的一种内心言语,只是借用其人而已,这是一种自由畅达的表述方式。

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都是源自于《庄子》所带有的那种自由豁达的性格,不拘泥于任何的约束和规则,唯我而定,顺其本真,顺乎自然的性格。

庄子的寓言类型

庄子的寓言类型

庄子的寓言类型
标题:蝴蝶的寓言
一天,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鲜花上。

鲜花问蝴蝶:“你是如何飞翔的呢?”蝴蝶微笑着回答:“我只需要轻轻扇动翅膀,就能在空中自由飞翔。

”鲜花惊叹道:“真是太好了!我也想飞翔,可是我只能在地上生长。

”蝴蝶感叹道:“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必羡慕别人。

你的美丽和芬芳,是我所没有的。


这时,一只小鸟飞过,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小鸟好奇地问:“你们在谈论什么呢?”鲜花告诉小鸟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小鸟笑着说:“鲜花啊,你的美丽并不需要飞翔来证明,你在地上的生长和绽放已经足够了。


蝴蝶听了之后,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不满。

它想起小时候,曾经羡慕过鸟儿的自由,渴望能在天空中飞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领悟到,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蝴蝶对鲜花说:“鲜花,你的美丽和香气是无可比拟的。

你不需要飞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别人的能力。


鲜花和蝴蝶都感受到了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它们在彼此的陪伴下,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特之处,享受着各自的生活。

它们明白,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不必羡慕别人的能力。

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自己的特点,积极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创造一个多样而美好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中成功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虽然各个寓言具体内容有着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有些寓言在表达对象和运用手法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的对这些寓言进行解读,对《庄子》中的寓言进行简要的分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大约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作《庄子》,但现在一般认为《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

在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列传》一篇中,对《庄子》描述到“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不难看出运用大量寓言是《庄子》的一个典型标志。

本文依据每个寓言表述对象的性质和寓言本身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大致把《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分为四类:一是动植物类,二是神话故事类,三是日常生活感悟类,四是师徒关系类。

当然,这种分类,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有些寓言可以同时属于多种类别。

动植物类
动植物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是很常见的,这也是庄子思维广阔的一个标志。

《庄子》一书在运用动植物类寓言时,它的一般手法就是:它常常把动植物描写的比较形象生动,动植物好像拥有了像人一样的生命,然后通过对它们行为状态的描写以及它们最终的取舍,来表明作者本人的态度和取舍。

如《庄子·列御寇》中当有人聘请庄子入仕时,庄子说“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在这里庄子借“牺牛”的最终遭遇来表现自己淡漠名利,不愿入仕,不愿被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又如《庄子·逍遥游》篇庄子说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这里庄子是借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而最终能保存生命,来表现自己“无用即有用”,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神话类寓言
《庄子》和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一样,在文中也采用了神话寓言,应该明确的是,《庄子》文中的神话寓言并不是庄子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且也很少是对原有神话故事完全的照抄照搬。

《庄子》中的神话寓言大多数情况是依据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然后在原有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造。

如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此段话对钟山之神的描绘比较平直,简单,只是简要介绍了神人的一些生活状态。

由这一神话故事,改造的神话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

不难发现经过改造的神话,神话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对神人的描绘也更加的形像,生动,不仅写出了神人如冰雪的肌肤,如处女一样的容貌,而且还写出了神人吸清风饮
露水,驾驭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内的生活状态。

这还只是从表面看起来的一些区别,更为深层区别就是两段神话表达的深层意蕴有着发生了显著改变,第一段神话故事只是向人们介绍一些由于神人的存在,从而合理的解释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第二段神话的引用,是为了更加强化文章的主旨,神人的形象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神话状态,神人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得道之人,不被任何事物束缚,实现真正的“逍遥”的人。

生活感悟类
这里说的生活感悟类,主要指的是在《庄子》中描写了许多人们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平凡的事情的思索来宣扬自己的观点。

概括起来,这种生活感悟类寓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平常生活中的奇人。

这些奇人一般会掌握一种超出平常人的特殊技能,表面上再说技术的高超,实际在阐释“道”的重要性。

如在《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庖丁解牛技术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它喜好的是道,超出了单纯的技巧,他刚开始解牛时,所见的无非是牛,到了三年以后,没有见过全牛。

到了现在,完全运用心神而不用眼睛去解牛,顺着牛的自然结构来解牛,即使筋脉错杂的地方都不会碰到,更何况大骨头呢。

另一类是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掌握“道”的真谛。

如在《庄子·至乐》中记载的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丧的过程中看到庄子鼓盆唱歌,惠子对庄子的这一举动感到非常生气,庄子于是解释说,刚开始妻子死了庄子也是很伤心,但是后来意识到,世上本没有她,是因为有了气,然后有了才有了形,再然后才有了她。

现在她不在了,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一样,如果在哭就是不通时命了。

师徒关系类
在《庄子》中或明或暗的表现了许多师徒关系,如孔子和他的弟子,庄子和他的弟子,孔子向老子请教等。

这类师徒关系寓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老师一般是得“道”的人或者是赞成“道”的人,而学生是没有得道人,然后老师向学生来传授道。

如在《庄子·人间世》中,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讨论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最后得出人间的各种纷争,归根结底在于求名用智,要想解除人们的痛楚,必须要除去名和智,达到“心斋”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综上,《庄子》中大量寓言故事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其本身的文学特性。

我们通过对《庄子》中寓言故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方便了我们对其解读,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庄子深邃思想的体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