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之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以及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熟悉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
•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城市规划的目标和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3. 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城市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的模型建立和数据模拟。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学步骤时间安排导入和激发10分钟知识讲授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完成练习20分钟总结和反馈10分钟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教案材料(本文档)•录音笔和投影仪2.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和答辩•个人作业和报告五、教学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结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参考资料•David C. de Souza, 2011,。
第3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
一、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功能
1、城市布局结构 2、城市布局形态 3、影响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的主要因素 4、城市功能(多元化表现) 5、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关系
二、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 1、城市布局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各项要素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 是城市功能活动与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 2、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功能与空间组织在地域上的投影,是由城市的结构 (要素的空间布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 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组织)所决定的 一个空间系统。
随着对城市宜居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日益重视,以邻里导向、TOD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 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公交导向、适度就业的混合等已成为城市近年来国外在社区组织方面的重要
原则。
满足城市增长需求的同时,从时空视角保持城市功能系统的合理配置关系。
六、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比较
城市总体布局一般需要做几个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 综合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集思广益地加以归纳优化,
探求一个布局上科学、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操
作上可行的综合方案。 通常考虑的内容有下列几项: 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等
城市规划布局的重大原则,常常是各种条件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 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工程上的可行性 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 尽量利用劣地、荒地、坡地在可能情况下,应结合工程建设造田、还田 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 城市用地选择应避开历史文物古迹、水源地、生态敏感地区、风景区及已探 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的分布地区 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 对城市发展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应优先满足其建设的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总体规划部分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商品生产的出现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 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9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1)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城市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行为在空间上的 集中,是集约人口和集约经济的综合体 [系统论] ━━现代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 结构利用为特点、已聚集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 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参考《注册规划师考试参考书》(P227)
18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共同点:(各有侧重,亦有共同点)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22
2、世界各国设立城市的标准
从人口规模入手:将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具有某一特定人口密 度的地方界定为城市 就职能而言:一个地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从事非农业活动的 人口占到一定比例,就可以称为城市 在地域特征方面:将具有某些城市特征(如建筑景观、市政设施、 公用设施等)的地方称为城市 • 联合国人口组织 对世界40个主要国 家城市设置标准的 调查统计 联合国建议指标: 2万人
学习要求与方法
3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参考书目
[英] P.霍尔.
城市和区域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美] 刘易斯· 芒福德著, 倪文产, 宋俊岭, 译. 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和 前景.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 [美] 伊利尔· 沙里宁, 著, 顾启源, 译. 城市: 它的发展 衰败与未来.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美] 利维, 著, 张景秋, 等译. 现代城市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美] J. L.麦克哈格, 著, 芮经纬, 译, 倪文彦, 校. 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美] 凯文· 林奇, 著,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 译. 城市形态. 北京: 华夏出版 社, 2001. [英] P.霍尔, 著,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译. 世界大城市. 北京: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1982. [英] W.鲍尔, 倪文彦, 译. 城市的发展过程.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2. [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 E, 金经元, 译. 明日的田园城市. 北京: 商务印书 馆, 2000. McLoughlin, J. B著, 王凤武译. 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大纲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6169703课程名称:城市总体规划英文名称: Urban Master Plans实验总学时:64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类别:专业课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1、对学生的要求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明确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2)了解城镇发展的各种要素;3)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与编制过程;4)在设计实践中掌握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规划方法;5)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一方面讲授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职能性质与规模、城镇体系、城市总体布局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选取实践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与学习平台,平衡各方利益,训练学生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规划。
3、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提供多媒体和绘图桌、绘图板、硫酸纸、马克笔等。
4、思政教学目标:理解与掌握宜居城市、生态文明的规划方法,同时,注重彰显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
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1)三线划定: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2)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转向存量规划,提升城市品质;3)旧城更新,保护与传承传统城市文化;新区建设,体现城市特色;4)慢行系统规划;5)生活圈规划,实现人民便利生活需求;6)生态文明规划,蓝绿网络系统规划。
思政育人预期成效:理解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掌握部分规划方法。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验名称: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实验内容:XX市XX区XX镇总体规划设计XX镇总体规划内容1. 对城镇现状用地进行调查;2. 对城镇区位、人口、自然条件等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环境、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等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3. 对上位规划与相关发展政策、文件进行总结;4. 分析城镇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职能性质等发展思路;5. 预测城镇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6. 划定三区三线;7. 确定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制定镇村发展思路;8. 确定城镇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路网体系,核算路网间距与路网密度;9. 确定城镇产业与居住用地的位置与规模;10. 统筹安排城镇公共社会服务设施用地;11. 合理布局城镇绿地系统;12. 确定城镇范围内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和传统村落等,划定保护与控制范围;13. 确定城镇旅游发展思路与相应的设施与线路布局。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总体规划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总体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条件分析;了解城市发展战略;掌握城市性质的确定;掌握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掌握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的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背景分析
(1)城市地理位置分析
(2)城市区域条件分析
2、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2)城市发展战略
(3)城市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性质
(1)城市职能的概念
(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4、城市人口构成与人口规模
(1)城市人口及构成
(2)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计算
5、城市用地组成和用地选择
(1)城市用地组成和用地分类
(2)城市用地评价与用地选择
(3)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指标
6、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形态类型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3)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
三、学习的建议
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城市性质的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规律;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规律。
2、本章学习的建议
着重领会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规律,注重结合城市规划实例。
四、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友华赵民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五、思考题
1、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城市人口规模的估算方法。
3、看图评价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城市总体规划
7 ) 特殊职能的城市:
特殊职能在城市的建设和布局上占主导地位,规划异与一般城市。 A. 革命纪念性城市: B. 风景旅游、修疗养为主的城市: C. 边贸城市:满洲里、景洪、伊宁、二连浩特等。
2. 根据城规法,按人口规模分:
1) 大城市:≥20万。 2) 中等城市:20-50万。 3) 小城市:<20万。 习惯上:≥100万为特大城市。
②城市的重心位置
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 重心位置,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的最短的效果。E.g.:
③城市的边缘位置
即城市区位追求位于区域边缘并邻接于其他影响其发展的区域。这种位置 非常有利,可以成为两个或多个地区的贸易中心。这种边缘位置既可以在不同 的地形区域和经济区域之间,也可以在不同的政治区域或其他人文因素之间。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是个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突出的对 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稳定性。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城市性质对城市规模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 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指导作用。编制总体规划时
②战略重点:
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它涉及的是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和
地区的问题,体现在城市发展中比较长时期发挥作用的行业或地域,具有阶段性。 战略重点通常 表现在:
a.在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b.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科技,能源,交通,教育常被列为发展重点。 c.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③战略措施:
总结:①首先要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予以充分关注,赋予她经济意义。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三、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
• 二)用地评价内容
1、用地类别 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 各项设施建设需要,一般不须或只须稍加措施即可用于 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 作为建设用地。(如坑塘) 三类用地:是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必须给 予特殊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以建设的用地取决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经济条件。(如填海工程)
三、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
2、评价内容 ①地基承载力 ②地下水位高低 ③地貌(阶地、冲沟、洼地、平地) ④土地组成物质(质地),粘土、沙土、壤土、腐质土 ⑤坡度 ⑥洪水淹没程度(防洪标准)
四、城市总体布局
•
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技
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反映。
•
城市总体布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的自然条件
四、城市总体布局
•
地区的发展变化 对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有以下三
方面:
1、地区工农业生产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①国家工业化,把重要的骨干工厂和若干重要工业部门集中
在城市由国家办,配套、零部件工业由乡镇企业或周围中小 城市办,使大城市腾出手来发展新技术和高精产品。
②农业生产影响城市规划布局 a)农业用地、劳动力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b)城市周围农业是城市副食的生产基地,对城市居民 生活有密切的调节作用。 c)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城市对外交通
各部门对生产、生活用水的水量分配、水质要求、取 水标高等方面存在矛盾,这都影响城市总体布局及有关部 门的规划。
二、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 与构成类型
• 1、分类 • 分为:10个大类、43中类、78小类
十大类: R 居住用地: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商服企业、文教、卫生、科技 M 工业用地:工业区,包括库房、铁路专路 W 仓储用地:仓储企业、库房、堆场、包装加工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公路(过境)、港口、飞机场 S 道路广场用地:市、区级道路、广场、停车场 V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区级市政公用设施,构筑物 CT 绿地:市、区级居住区级公用绿地,园地(包括公园) P 特殊用地:军事、外事、保安用地 E 水域及其它用地:水域、闲置地、露天矿
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单选题]1.下列关于市域城乡空间的表述,正确的是()。
[历年真题]A.市域城乡空间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江南博哥)农业开敞空间、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四大类B.按照生态敏感性分析对市域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区,可以分为鼓励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四类C.市域城镇空间由中心城区及周边其他城镇组成,主要的组合类型有:均衡式、单中心集核式、分片组团式、轴带式等D.独立布局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与城乡居民生话具有密切联系,应该纳入城乡人均建设用地进行平衡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B项,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鼓励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类。
D项,独立布局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指独立于一般城镇建成区的区域性水、电、气、电信等设施所占用的土地,一般与城乡居民生活无直接关系,因此规划中应单独列出,不宜作为城镇或乡村人均建设用地进行平衡。
[单选题]2.下列关于市域城镇空间组合基本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历年真题]A.均衡式的市域城镇空间,其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度相对低B.单中心集核式的市域城镇空间,其他城镇是中心城区的卫星城镇C.轴带式的市域城镇空间,市域内城镇沿一条发展轴带状连绵布局D.分片组群式的市域城镇空间,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比较薄弱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市域城镇空间由中心城区及周边其他城镇组成,主要有如下几种组合类型:①均衡式。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聚集。
②单中心集核式。
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首位度高,其他城镇的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区、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布局98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布局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一城市详细规划概述一、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层次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具体安排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组织,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及实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和布局。
详细规划的编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层次是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指定各项规划控制条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进行建筑与设施的具体布局。
二、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原则1、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延续,它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2、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规划目标城市空间的价值和组成的本质,就是提供人们的活动空间,满足人的需要。
那么人的需要是什么?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完成需要。
这五个等级的需要与城市规划各阶段都有关系,详细规划包含着对人的工作、生活等具体空间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因此较其它规划阶段更注重人的需要,在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和多样化的社交活动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讲究空间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切感、充实感、平衡感、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
3、反映城市的地方特色每个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地域位置和发展作用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所以城市形象要与之呼应,通过详细规划创造出具有这种地域特征和魅力的城市空间。
4、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开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
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开发管理的需求,规划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建设、管理提供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依据。
以上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详细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按照不同的城市或地区的具体条件加以调整和充实。
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布局1、城市格局合理,结构合理集中紧凑型:城市各项主要用地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分散疏松型: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限制的城市。
集中与分散型:主城区与外围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外围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2、功能分区明确1工业用地工业区与居住区间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避免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污染。
如风向的上、下及绿化防护隔离带、排放污水设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区的一端。
工业区中对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
电子、缝纫、手工分散在居住的独立地段,机械、纺织在城市边缘独立地段。
工业区与居住区具体布置中、应有利于职工步行上、下班,同时考虑便于开辟公交路线,使交通负荷均衡,但工业与居住区若即若离,避免单向交通,防止工业区包围城市。
工业区注重运输联系:耗能:年运量10万T以上的,并直接来自铁路的货物,应敷设铁路专用线,或设置工业编组站。
注意进线方向,避免进入工业区的主干道垂直直交。
铁路货物接近工业区,并按需要分设几处。
减少中转运输、减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沿江靠河的工厂:主要有造船厂、造纸厂、木材厂、化肥厂、印染厂等。
注意岸线的合理利用。
对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可远些,以免占用岸线。
沿对外交通的工厂:通常在城市边缘地段,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厂外道路的交叉,避免过多干扰对外交通。
隔离工业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
化工、冶金业工厂与城市保持距离,设防护带500-800米以上。
有协作的工厂就近集中布置,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运、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形成产业链。
旧城区的工厂:分散几处的、要调整集中或创造条件迁址新建。
盆地、峡谷地段:静风频率高,不宜摆放污染工业。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总体艺术布局
2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1)工业区包围城市 2)工业区与其它用地交叉布置 3)组团式布置 4)群体组合式布置
18
19
20
五、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存在问题 原则——合理利用,逐步改造;保护环境,
防止污染;专业化生产;有利生产。 调整方式——留、造、并、迁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进行改造应考虑: 1、适当扩大用地;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3、减少环境污染。
11
四、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 (一)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足够的用地面积;减少开拓费用;方便的交通 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居住用地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 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 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12
4、相关企业间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 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29
31
第五节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与城市中心规划 一、公共设施用地的界定、分类和指标 (一)公共设施用地界定
公共设施用地(C)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级 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 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 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分类 行政办公用地(C1) 商业金融业用地(C2) 文化娱乐用地(C3) 体育用地(C4) 医疗卫生用地(C5) 教育科研用地(C6) 文物古迹用地(C7)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32
21
第四节 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 一、城市居住用地构成与标准
居住用地(R)包括住宅用地以及相当于居住 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 较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居住用地。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案例:长春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总结
现状城市空间布局:单中心、紧密团状。
1.较好的方面
用地增长速度快,发展主导方向基本显现(西南、东南); 中心城区景观风貌保持的较为良好;
2.不足的方面
长春的空间发展“单中心”的现象较为严重;分区中心的疏解 作用较差; 道路网络“环状效应” 不断强化(摊大饼); 城市发展缺乏延展性(如高速公路出口); 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如宽城发展滞后);
比较项目 1.占用农田 方案Ⅰ 占用良田较多
污染工业企业
2.居住用地组织 集中在铁路以南紧 凑发展
3.有害工业与居 有害工业布置在铁 住区关系 路以北,对居住 区污染小
5.与旧城的关系 关系尚好 6.远期发展 如继续向西发展, 势必将城区延伸 过长
方案Ⅰ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12
1.2 城市总体布局的模式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 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 运营成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3
1.2 城市总体布局的模式
57
城市用地发展的时序分析
远期用地扩展
该阶段是城市结构基本形成的阶段。由于用地限制,在此 阶段城市空间扩展应是有步骤地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向北扩 展、向东北轴向扩展),最终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
近期扩展 近期扩展 远期扩展 远期扩展
58
城市用地发展的时序分析
远景用地扩展
在城市发展的远景,城市经济实力已经较高,城市结构已成 形,城市特色初步形成,但城市扩展空间开始受到一定限制。 此时的城市有实力也有必要跨江发展(向南挺进),形成 “一河两岸”的城市风貌。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学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11、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12、教学内容:见各章节具体内容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布置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理论与方法
2、积极慎重的态度 迎接城市化高潮
•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应以积极 慎重的态度迎接城市化高潮的到来,并通过城市 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来解决目前及未来城市 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 题,城市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家庭轿车和住 房私有化问题,治理环境、减少污染、走可持续 城市发展道路等等。据此,加强城市化的政策研 究,强化政府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 能力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一项 重要任务。
8、重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 重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护重要的 景观、生态环境及文物古迹,并促进其价 值提升,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城市污 染环境,降低酸雨、降尘、地表水质下降、 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噪音等污染的潜在危险。
9、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 为构建和发展新型城乡关系服务 • 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 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服务 •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9:05: 3819:0 5:381 9:0510 /21/2 020 7:05:38 P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0.21 19:05: 3819: 05Oct-2021-Oct-2 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9: 05:38 19:05: 3819: 05Wed nesday, October 21, 2020
总体规谁来审批?
•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 众参与、科学决策”
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 (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论证) • 组织前期研究 • 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 提出审查,根据审查意见修改 • 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 评审会 • 公示与公众参与 • 报批 • 实施评估
城市规划总体布局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从工业性质方面严格限制,合理选择工业项目 .如选择为旅游 服务的工业.苏绣,瑞士的钟表等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4.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方 ,因此,
规划布局时应重点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平朔工矿区规划把朔县作为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带动全 区城镇的发展,2000年规划人口为13 .5万,神头镇以电力 工业为主,规划人口围.5万,井坪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规划 人口为3.5万,全矿区形成一城两镇的布局形式。
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 ,由放射形和环行的道路网组成, 城市 交通的通达性很好
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 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 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
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 ,用地规 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不适合小城市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然紧凑 ,但远期用地出现功能混乱和相互干扰的局 面 对于小城市应鼓励城市集中发展
1.网格状
形态规整,又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容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 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 ,但不容易形成显著的、集中的
中心区 适合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合于地形复杂的地区
2.环行放射状
? 五里河国际商务服务圈(RCBD)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模式
一、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用地紧凑 ,节约用地
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问题:近远期关系 规划布局要有弹性 ,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避免近期虽
城市总体布局名词解释
城市总体布局名词解释城市总体布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城市为中心,综合考虑城乡协调与环境保护等因素而确立的人口分布及其用地、基础设施、工程设施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格局。
它反映了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特点和现状水平,也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目标。
同时,还应适当兼顾近期需要,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网络,使整个地区的生产力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城市规划法律性文件的名称。
《城市规划法》第二十四条明确将“城市总体规划”列入本法的范畴,并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实行公开、公正的原则”。
由此可见,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2、国家或地方行政管理机关对城市进行各项建设和开发所作出的决策安排。
主要包括:( 1)战略部署;( 2)重大改造计划;( 3)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4)综合交通规划;( 5)道路网络规划;( 6)邮电通讯网络规划;( 7)防灾规划;( 8)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9)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10)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12)旧区更新规划;( 13)土地利用规划;( 14)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3、城市总体布局形式根据城市功能结构的不同层次来划分,即按照城市内部不同职能单位的活动性质、工作内容、服务半径、活动距离等情况划分。
例如,把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工业区、农业区、仓储区、港口码头区、车站区、铁路枢纽站场区、飞机场、海港区等都归属于某种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又如,我国沿海省份山东省将全省分成三类城镇体系:①滨海城市群;②沿胶济线城镇带;③中心城镇体系。
每个城镇体系均采取了多级支撑、轴向放射、圈层结构的模式,这就充分显示了其多元化的特色。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城市,其核心区必须集中高度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且拥有足够数量的企业和研究设施,才能真正担负起城镇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XX讲城市总体布局(4学时)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含义在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
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或者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
具体地讲,城市总体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通过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等。
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落实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
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力求城市总体布局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
——城市总体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总体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科学技术的及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总体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在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
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理论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欧美国家的学者从区位、空间结构、土地租金和价格等方面纷纷提出了抽象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式,这是对当时和过去的城市土地使用的高度概括。
由于受研究出发点、研究地区城市特征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同样形成了众多不一的学说,有代表性的有传统的模式理论,如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man)的多核心模式;二战以后提出的现代土地利用模式,如狄更生(Dikinson)的三地带折衷模式、艾尼克森(Erichsen)的三元折衷模式、EJ.塔弗(Taaffe)的理想城市模式、T G 麦吉(Megee)的殖民化模式,阿朗索的竞租函数理论,洛斯乌姆(Russwurm)的区域城市模式,伯顿(J.Pattan)的现代欧美城市空间结构的综合解释性模式和穆勒(Muller)的大都市结构模式等。
1. 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理论(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E.W.Burgess)于1925年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后总结出同心圆模式,指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共形成5个同心圆用地结构。
城市中心是CBD,由内向外分别是商业及公用服务业,低收入居民区,高收入居住区和通勤区。
伯吉斯认为,构成同心圆模式的背景是区位地租这一经济因素,从城市中心的CBD到城市建成区以外的非城市用地,完全按照土地利用效益分布。
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一内环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移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造成土地利用性质的演替。
如商业中心区的进一步发展,入侵过渡地带,吞没贫民的住房,迫使住在这里的低收入居民不得不向外环地带转移,致使高收入居民把其旧的住房转给低收入居民,搬入新的高档住宅中。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假设城市所在区域是均质的,忽略了城市交通、自然障碍物(河、湖等)、土地利用的社会文化和区位偏好等方面的影响,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
1932年巴布科克(Babcock)考虑到交通轴线的辐射作用,将同心圆模式修正为星状环形模式,使这一理论更接近单中心中小规模城市的真实情况。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理论扇形模式理论的核心是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霍伊特认为,由于特定运输线路线性可达性(Liner Accessibility)和定性惯性(Directional Inertia)的影响,各功能用地往往在其两侧形成。
他把市中心的可达性称为基本可达性,把沿辐射状运输主干线所增加的可达性称为附加可达性。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可达性最为敏感,多沿铁路、水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扩展;低收入住宅区环绕工商业用地分布,而中高收入住宅区则沿着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沿岸、湖滨、公园、高地向外发展,独立成区,不与低收入的贫民区混杂。
当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需要扩大,高收入的富人就搬迁到新的声望更高的地方,原来的高收入住宅区的房产变为低租金的住宅,供贫民居住,出现土地利用的演替。
但大部分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理智的内聚力,很难进入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居住,只能在原有贫民区的基础上向外作条带扇形状延伸发展。
因此,城市各类士地利用呈现出扇形结构。
霍伊特认为,城市中心是CBD,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混合。
但是,城市的各功能区并不是因距中心的距离分异,而是按区分布,城市交通,特别适于中心区及对外交通设施相关的交通线对城市不具有重要影响。
(3)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多核心理论模式最先是由麦肯齐(R.D.Mckenize)于1933年提出的,然后被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54年加以发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区。
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
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growth center)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
在多核心模式中,CBD仍然是城市的活动中心,但它不一定处于城市的几何中心,批发区和低污染轻工业紧邻CBD布局,低级住宅区环绕其外,中、高级住宅区则布置住宅区中,工业则处于城市边缘或外围地带。
城市地价的变化并非从中心向外围呈递减趋势,而是呈现出多峰值分布状态。
可见,多核心模式比较接近现代城市的特征。
(4)其他折衷式的理论模式折衷式模式,有同心圆一扇形理论模式、三元结合理论模式和三地带理论模式等。
英国的曼(After.Mann)根据英国中等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同心圆加扇形的土地利用综合模式。
该理论与伯吉斯和霍伊特理论不同的是城市外围的通勤人士住宅区变为独立的通勤村,并用A、B、C、D扇形面表示不同收入阶层所居住的区域,再与心同圆环带结合,说明房屋的类型质量和年期。
三元结合理论实际上是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理论综合的产物,故也称为折衷论,是埃里克森(Ericksen)于1954年提出的。
该理论把城市士地利用类型分为为商业、工业和住宅三大类,其地域形态是市中心的商业区(CBD)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在商业区的外侧是大工业用地(Bulk Industry),而住宅用地呈同心环式充填于放射状商业区之间。
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情况。
狄更生(Dikinson)在1947年提出类似伯吉斯的理论,但他将历史发展和城市地形等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加以综合,进一步提高了同心圆理论的真实性。
该理论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由市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中央地带、中间地带、外缘地带。
以上理论模式尽管是1950年代中期之前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土地利用现实结构有一定的出入,但每一种理论都从某一角度刻划了某类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
如果把这些理论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就可指导和说明现代城市的土地利用。
如将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结合起来,则能很好地说明大城市,尤其是工商业大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律;把同心圆和三地带理论结合起来,可较真实地反映大都市区的地域结构变化趋势。
美国依据这些理论指导旧城更新改造,重建过渡地带,调整了市中心区士地利用的功能结构。
2、现代的土地使用模式(1)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1963年E.J.塔弗(Taaffe)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主要由下述五个部分组成:——中央商务区(CBD)。
本区由集中的摩天大楼、银行、保险公司的总办事机构、股票交易市场、百货商店和大量的文化娱乐场所组成。
——中心边缘区。
本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
本区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外缘带。
本区为城市新区,轻工业特别是大耗电和需要大量空间的食品、服装、纺织、日用化工业在该地带逐渐发展;中等收入者多在此拥有独户住宅,形成连片的住宅区;同时,由于环城道路和区域性干道枢纽大多位于这一地带,使之既与市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又具有广阔的用地空间,所以各种中级旅馆、大面积停车场、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均分布于此区。
——近郊区。
本区由于城市对外高速公路向外围的辐射,便利的交通条件,逐步形成近郊住宅区、近郊工业区和近郊农牧区等。
(2)麦吉的殖民化城市模式Z.G.麦吉(MGGee)通过大量的殖民化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发现,现代城市是由于前工业社会城市和工业社会城市两种文化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
从他1967年提出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可以看出,东南亚的城市在己西方化了的中央商务区和外围商业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和内城的家庭手工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高密度拥挤的商店、街道和舒适的中产阶级住区之间也仍然保留着乡村特点。
(3)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模式1975年L.H.洛斯乌姆(Russwurm)在研究了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以后发现,在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之间存在自着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一文中描述了现代社会的区域结构。
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城市核心区(core built-up area)。
这一地区大致包含了相当于城市建成区(urbanlbuilt-up area)和城市新区地带(urban newtract)的范围。
城市建成区系指在城市行政辖区内、已建成发展起来的集中连片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