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脾胃系病证-呃逆 (一)

呃逆是指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本病记载。《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认为是胃气上逆而发病。《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认为与寒气及胃、肺有关。《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灵枢·杂病》载有简易疗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1.干呕呃逆为胃气上逆,膈间不利,气逆上冲咽喉,以呃呃作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声,无物吐出,其声长短不一,呈不规则性发作。

2.嗳气嗳气因饮食物不消化,胃中浊气蕴积上逆而发生,其声低而缓,常伴有酸腐气味,多在饱餐后出现,又称为“噫气”,与呃逆频频发出的呃呃响声有显著区别。干呕与嗳气多是脾胃疾病的症状,与疾病转归和预后无明显关联。但呃逆出现在危重患者时,可能是胃气衰败的征兆。

【辨证论治】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了解更多▼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胃痛腹痛 痞满泄泻 呕吐痢疾 噎膈便秘 呃逆 脾胃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辨在气在血 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胃脘灼痛,喜冷恶热。 2.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有气滞、气虚之分。 气滞——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呃逆

呃逆 【概述】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可谓简明扼要。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 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若过食辛辣炙博及醇酒,或过用温燥药物而致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得顺降,胃火实热上冲动膈致呃者,可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称“诸逆上冲,皆属于火”之类。胃热内盛,津液耗伤则口臭烦渴、喜冷饮;胃热传于下焦,耗伤津液,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黄,脉滑数也为胃热内盛之象。 二、情志失调,肝郁痰阻 恼怒忧思,情志抑郁,气机不利,肝气上乘肺胃,冲喉动膈则发生呃逆;如气郁日久,津液失布,聚而为痰,或进而肝气横逆犯胃,胃气挟痰浊上逆也可成呃。此外,若患者素有痰饮停滞胸膈,复因恼怒气逆者,逆气挟痰动膈上冲喉间,亦可成呃。肝气循经犯肺,则见胸胁胀闷;肝喜条达,故遇忧思恼怒则作,情志转舒则缓;胃失和降,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见泛恶头眩,纳呆食少。苔薄腻,脉弦滑,为肝气旺盛或兼痰湿之征。 三、久病大病,耗气伤阴 若久病大病,或误用吐、下,或吐、下太过,耗伤中气,脾气虚弱,胃气不降,上逆动膈而成呃逆。亦有久病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逆。因脾胃气虚,生化乏源,阳气不布则呃声轻浅而短,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脾胃阳虚,气少摄纳,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手足欠温,腰膝酸软,夜尿增多,舌淡苔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痞满 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 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笔记 完美排版 第一单元肺系病症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 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胃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素体脾胃虚弱。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 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呕吐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辨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 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 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虚证 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 ♥我总结为“两犯两内” 三、腹痛

脾胃病科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病科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脾胃病科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脾胃病科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的全部内容。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当膈肌不随意的重复性痉挛,及其随后的声门突然关闭,可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便发出特征性的声音。 (二)证候诊断 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寒冷证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丁香散加减。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温胃舒、理中丸等。 2.胃火上逆证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等.

中医内科学口诀

1、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葱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祛,尚有气虚参苏饮,加减葳蕤来滋阴。 2、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痰湿肺,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哮证: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发作缓解分期辨,寒哮射麻青龙专,热哮越婢或定喘,青膏厚麻热被寒,三子养亲主风痰,虚哮补纳用平喘,回阳生脉治喘脱,肺脾气虚六君全,缓解肺肾生脉地,再加金水六君煎。 4、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麻黄华盖散,表寒肺热麻石甘,痰热郁肺用桑白,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气虚,肾虚肾气参蛤散,正虚喘脱蛤蚧粉,参附送服黑锡丹。 5、肺痈:肺痈初期使银翘,成脓苇茎如金调,溃脓桔梗加苇茎,恢复沙参桔梗保。 6、肺痨:肺痨阴虚月华丸,偏热秦艽鳖甲 散,肺肾阴虚腰膝软,固金秦艽鳖甲转。 1、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朱砂补心丹,心阳不振用桂枝,苓桂术甘水凌心,瘀阻桃仁红花剂,再合桂甘龙牡蛎,黄连温胆痰火息。 2、胸痹:胸痹寒痰气血瘀,本属阴阳气血虚,心血瘀阻血府逐,气滞心胸用柴胡,栝楼涤痰痰浊阻,枳薤当归寒凝除,生脉养荣益气阴,心肾阴阳分两虚,炙甘草汤合补心,参附汤合右归饮。 3、不寐:不寐虚实道理深,阳盛阴衰是病理,肝火扰心龙胆斟,痰热扰心黄连温,心脾两虚归脾施,六味交泰交心肾,心胆气虚遇事惊,安神定志酸枣仁。 附1.多寐:湿困脾弱多贪眠,阴盛阳虚气不前,平胃六君随证用,阳虚理中补中研。 附2.健忘:健忘证关心脾肾,归脾汤方思虑斟,六味地黄肾精耗,劳心过度枕中神。4、癫证:癫静多喜称文痴,痰气郁结伤心脾,逍遥散合汤顺气,越鞠丸合养心宜。 狂证:狂证痰火盛阴伤,生铁二阴琥珀养,痰热淤结用癫狂,气痰火瘀除后康。 5、痫证:痫证形成多先天,突然昏倒抽叫涎,定痫丸主风痰闭,痰火涤痰并龙胆,瘀阻脑络用通窍,心脾归脾六君全,心肾亏虚左归丸,再合天王补心丹。 6、痴呆:痴呆还少脾肾虚,髓海不足用七福,痰浊蒙窍涤痰祛,通窍治疗瘀血阻。 7、厥证:厥证昏仆气逆乱,辨证分为气血痰,气虚参附生脉液,醒后四味回阳添,气实五磨与通关,血实羚钩通瘀煎,独参养 营补血虚,导痰汤用治厥痰。 1、胃痛:胃痛湿热清中行,香苏良附散寒凝,肝气犯胃用柴胡,保和丸消食积停,瘀血失笑合丹参,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温脾胃,通则不痛知含义。 附1.吐酸:泛吐酸水有两端,香砂六君左金丸,寒热加减灵便用,病机指示属于肝。附2.嘈杂:脘中饥嘈时作止,胃热温胆加连栀,四君增味治胃虚,归脾汤主血虚时。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右归延生机。 2、呕吐:呕吐辨证分虚实,理中脾胃阳虚型,气虚香砂六君子,麦门冬汤益胃阴,外邪犯胃食滞停,藿香正气保和剂,肝气犯胃用四七,痰饮半夏合苓桂。 3、噎膈:噎即噎塞膈为拒,启膈润燥利痰气,津亏热结沙参剂,通幽瘀血最相宜,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附:反胃:食入反出胃虚寒,丁香透膈治弗难,更有下焦乏火化,附子理中益火源。 4、呃逆:胃气上逆呃呃呃,食乖正亏志不和,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剂,气机郁滞五磨饮,脾胃阳虚理中配,胃阴不足益胃汤,橘皮竹茹治呃逆。 5、腹痛:腹痛虚实寒热辨,寒则良附正气天,湿热壅滞大承气,肝郁气滞疏肝散,食积枳实导滞丸,瘀血内停少腹全,中虚脏寒需温补,小建中汤祛形寒。 6、泄泻:泄泻便稀更衣烦,湿胜脾虚是关键,藿香正气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芩连,痛泻要方肝乘脾,保和食滞肠胃间,参苓白术脾胃弱,肾阳虚衰四神丸。

中内方剂歌诀(全)

欢迎阅读 中内方歌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1.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2. 3. 4. 5. 6. 7. 8. 9. 第二节咳嗽? (一)外伤咳嗽? 10.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殊高。? 11.止嗽散:止嗽荆陈苑,桔草部百前。? 12.桑菊饮:桑菊翘薄,杏芦桔甘。?

13.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豉栀与梨皮。? (二)内伤咳嗽? 14.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苍朴缀。? 15.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16.清金化痰汤:? 17.? 18. 19. 20. 21. ?????? 22. 23. 24. 25. 26. 27.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细麻桂,夏姜芍药草五味+石膏。? 28.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半,杏仁五味细辛干。? 29.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30.平喘固本汤:验方? 31.回阳急救汤:回阳救急汤桂,四逆六君麝味。? 32.生脉饮:生脉对,参麦味。? 33.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

34.生脉地黄汤=生脉饮加六味地黄丸。? 35.金水六君煎=四君子汤+当归,熟地。? 第四节喘证? 36.麻黄汤(麻桂杏草)? 37.华盖散:华盖三拗陈,桑皮苏子芩。(三拗:麻杏草)?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第五节肺痈? 50.银翘散:银翘荆薄竹叶,芦根蒡豉草桔。? 51.千金苇茎汤:千金苇茎,瓜桃苡仁。? 52.如金解毒散:如金解毒栀桔草,芩连黄柏消痈好。? 53.加味桔梗汤? 54.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及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痈。?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507114.html,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507114.html,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脾胃病证-痞满+呃逆

痞满 一、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二、 病因病机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痞满首辨实痞、虚痞。 三、治疗原则 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四、辨证论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2.肝胃不和证 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呕吐苦水,大便不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3.痰湿中阻证 辨证要点: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平胃散+二陈汤。 变证分析:若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用五苓散化饮消痞;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苔黄, 改用黄连温胆汤。 4.湿热阻胃证 辨证要点: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变证分析:若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二)虚痞 5.脾胃虛弱证 辨证要点: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变证分析:若四肢不温,阳虛明显,合理中丸温胃健脾;舌苔厚膩,湿浊内蕴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6.胃阴不足证 辨证要点: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失和降。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第四节呕吐 一、概念 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故合称为呕吐。 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二、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三、治疗原则 和胃降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脾胃病证-呃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脾胃病证 -呃逆 一、A1 1、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胃火上逆型呃逆的主症 A呃逆连声,胸胁胀闷 B、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C、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DK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E、舌苔黄燥,脉滑数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机郁滞呃逆的主症 A呃逆连声,胸胁胀闷 B、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C、暧气纳减,肠鸣矢气 DK得热则减,遇寒愈甚 E、舌苔薄,脉弦 3、以呃逆的声音辨证,下列何者为胃火上逆型呃逆 A、呃声沉缓 B、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C、呃逆连声 DK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E、呃声短促而不得续4、脾胃阳虚型呃逆的特征是

A、呃声沉缓 B、呃声洪亮 C、呃声连续 DK呃声低长 E、呃声短促 5、呃逆的病理主要是 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C、阳明腑实,气不顺行CK肝气逆乘犯胃 E、耗伤中气,胃失和降 6、呃逆的病位与下列哪项无关 A、心 B、胃 C、肺 DK肝 E、肾 7、呃逆病变的关键脏腑是 A、肝 B、脾 C、肺 DK胃

E、胆 8、呃逆与干呕、暧气在病机上的共同点是 A、胃气上逆 B、寒气上逆 C、肝胃气逆 D>肺胃气逆 E、食积化热上冲 二、A2 1、患者呃声沉缓,膈间及胃脂不舒,遇寒加剧,得热则减,舌苔白润,脉沉缓,证属 A、胃寒呃逆 B、阴虚呃逆 C、阳虚呃逆 D>胃热呃逆 E、以上都不是 2、高某,男,36岁,平素嗜酒,今晨呃声洪亮,冲逆而出,烦躁口渴,渴喜冷饮,舌苔黄,脉滑数,治疗最佳方为 A、丁香柿蒂汤 B、竹叶石膏汤 C、五磨饮子 Dk旋覆代赭汤 E、以上都不是

3、患者男,40岁,平素嗜好烟酒,过服辛辣之品后,出现喉间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滑数。治法宜 A、温中祛寒止呃 B、泄肝和胃止呃 C、生津养胃止呃 D>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E、以上都不是 三、B 1、A.胃火上冲 B. 胃中寒冷 C. 气机郁滞 D. 脾胃阳虚 E. 胃阴不足 <1>、呃逆连声,胸胁胀闷,常因情志不畅而加重,暧气频频,纳食减少,昏眩恶心,舌苔薄腻,脉弦滑,此证属 A B C D E <2>、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且有裂纹,脉细数,此证属

中医基本证型

一肺系病证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 2. 风热犯表证 3. 暑湿伤表证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证 2. 风热犯肺证 3. 风燥伤肺证 4. 痰湿蕴肺证 5. 痰热郁肺证 6. 肝火犯肺 三)哮病 1. 发作期 1)冷哮证2)热哮证3)寒包热哮证 4)风痰哮证 5)虚哮证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2)肺肾两虚证 四)喘证 2)表寒肺热证3)痰热郁肺证4)痰浊阻肺证5)肺气郁痹证2.虚喘 1)肺气虚耗证 2)肾虚不纳证 3)正虚喘脱证 五)肺痈 1. 初期 2. 成痈期 六)肺痨 1)肺阴亏损 证 2)虚火浊肺 证 3)气阴耗伤 证 4)阴阳虚损 证 七)肺胀 八)肺痿 1、虚热证 2、虚寒证 二、心系病证 一)心悸 1)心虚胆怯 证 2)心血不足 证 3)阴虚火旺 证 4)心阳不振 证5)水饮凌 心证 6)瘀阻心脉 证二)胸痹 1、心血瘀阻 证 2、气滞心胸 证 3、痰浊闭阻 证 4、寒凝心脉 证 6、心肾阴虚 证7、心肾阳 虚证三)真 心痛1.气虚 血瘀 1)寒凝心脉 2)正虚阳脱 四)不寐 1、肝火扰心 2、痰热扰心 3、心脾两虚 三脑系病证 一)头痛 1 风 寒头痛 2 风热 头痛 3. 风湿头痛 4. 肝阳头痛 5. 血虚头痛 6 肾虚头痛7 瘀 血头痛8 痰浊 头痛 二)眩晕 1.肝 阳上亢 2. 气血亏虚 3. 肾精不足 4. 痰湿中阻 5. 痰郁化火 6. 瘀血阻窍 三)中风 1. 中经络 1)风痰入络 2)风阳上扰 3)阴虚风 动 4)痰热腑 实 5)痰火瘀 闭 6)痰浊瘀 闭 7)脱证 2. 恢复期 1)风痰瘀阻 2)气虚络瘀 3)肝肾亏 虚 四)癫狂 1)癫—痰气 郁结 2)癫—心脾 两虚 3)狂—痰火 扰神 4)狂—痰热 瘀结 5)狂—火盛 阴伤 五)痫病 1)风痰闭阻 2)痰火扰神 三、脾胃系病 证一)胃痛 1)寒邪客胃 证 2)饮食伤胃 证 3)肝气犯胃 证 4)湿热中阻 证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汤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呃逆是因外邪、饮食、情志和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关于本病证的名称,历代各有所异。《内经》称为“哕”,元以前医书多称之为“哕逆”、“咳逆”、“吃逆”,《丹溪心法》称为“呃”。自此之后称之为呃逆。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为本病,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阐发了产生呃逆的病位和肺胃有关。在治疗上,《内经》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至今对呃逆之轻者,仍有治疗价值。《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经文曰:“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属于虚热者,如经文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属于实热者,如经文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这种分类和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本病

在唐宋,还以呃逆称为“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以呃逆称为“哕”;宋·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咳逆论治》以呃逆称为“咳逆”。“呃”之病名始见于元代,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逆》指出:“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视其有余不足治之。”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并进行了类证鉴别,如《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西医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或其它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和体虚病后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一)模拟题.doc

[模拟]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一)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关于痞满描述不正确的是 A.触之无形 B.按之柔软 C.压之微痛 D.压之不痛 E.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何人提出生姜"是呕家圣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孙思邈 D.刘元素 E.朱丹溪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3题: 嘈杂证,最早始于何书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丹溪心法》 D,《景岳全书》 E,《寿世保元》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4题: 何书指出,吐酸不仅有热,而且有寒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证治准绳》

D.《证治汇补》 E.《寿世保元》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腹痛的部位是 A.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 B.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 C.胃月完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 D.上腹胃月完部心窝处 E.脐周及两少腹部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 以下关于呃逆哪项正确 A.病变的关键在脾 B.病位在脾 C.病变的关键在胃 D.病位在胃 E.病变的关键在膈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古人将何表现称''泄” A.排便次数增多者 B.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 C.大便澹薄而势缓者 D.五更泻 E.粪质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8题: 最常引起胃脱痛的外邪是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9题: 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 A.饮食停滞 B.胆热犯胃 C.肝热犯胃 D.痰饮中阻 E.胃气亏虚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10题: 某男,40岁,大便干结3〜4日一次,诊见口臭,面红心烦,小便黄赤,苔黄燥, 脉滑数,宜用 A.麻子仁丸加减 B.六磨汤加减 C.润肠丸加减 D.增液汤加减 E.大承气汤加减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11题: 饮食伤胃证,月完腹胀甚者,一般加何药 A.陈皮、木香等 B.苏子、莱龈子、白芥子 C.枳实、槟榔、砂仁 D.大黄、芒石肖、厚朴 E.香附、郁金、柴胡 参考答案:C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作者xxxx ------------------------------------------日期xxxx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 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 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肝郁克脾——疏肝扶脾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