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
现代诗歌欣赏:解读韩东的《爱情诗》
现代诗歌欣赏:解读韩东的《爱情诗》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能够传达诗人对情感、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在现代诗歌中,韩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他的作品《爱情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描绘了爱情的美妙和复杂。
本文将对韩东的《爱情诗》进行详细解读,带领读者进入这位现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诗歌背景韩东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雅致的表达著称。
他的作品《爱情诗》发表于2010年,是他探索爱情主题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呈现了韩东对爱情的深刻触碰和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诗歌解读1. 爱情的启示这首诗的开篇就带给读者一种启示,诗人写道:“爱情的天空/布满了星星/它们静静地放射/我的整个身体/令我不想离去。
”这些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种令人陶醉的画面,诗人将爱情比喻为星空,星星的璀璨与爱情的美丽相互渗透,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独特思考。
2. 爱情的不确定性韩东通过接下来的几段描述,将爱情的不确定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爱情/就像傍晚的雨/明明在枯燥的草地上播洒/却没有润湿花朵。
”这样的比喻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爱情就像一场雨,在草地上漫无目的地分散,却无法滋润那些渴望爱情的花朵。
3. 爱情的困惑爱情不仅充满了不确定性,还伴随着深深的困惑。
诗人写道:“爱情/像一颗灿烂的宝石/藏在猫眼里/你的手指/却戳碎了它。
”这里,诗人运用了宝石和猫眼的隐喻,传达了爱情的珍贵和易逝的特性。
与此同时,他描述了爱情的破碎,使读者体会到爱情中存在的痛苦和挣扎。
4. 爱情的封闭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韩东通过写爱情的封闭性强调了爱情所带来的心灵困扰。
他写道:“爱情/就像镜子的背面/红红的/但我看不见自己/却能看见你的影子。
”这句描写展现了爱情中的自我消失和他人的存在。
爱情将人自我封闭起来,让个体对爱情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和需求。
5. 爱情的迷失诗人在最后一段的描述中,表达了爱情的迷失和对未来的追寻。
冷静但不冷酷的日常书写——韩东诗歌的语言赏析
冷静但不冷酷的日常书写——韩东诗歌的语言赏析被称为“中国新诗两大派系之一”的韩东诗歌,一直是国内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冷静而不冷酷,使用了丰富的带有文学性的语言,表达了充满深度的思想内容。
因此,一直有人探讨他的诗歌语言的赏析以及如何将它们的魅力表达出来。
韩东诗歌以深邃的思想形象、含蓄的厚重语言及细致的审美为特点,深受读者和学者所赏识。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种冷静的审视者,集中了一切重要元素,把繁复的现实和隐喻混杂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尘埃落定的多年累积,带给人们深思与安慰。
韩东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体现在诗歌的语法结构上。
他善于将长句“嵌套”到一句话中,表达出层层推理、思绪交织的内在复杂性。
由于诗句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体现出诗人把整个世界关联在一起的精神抽象,使读者可以通过仔细的解读,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深刻意蕴。
体现他诗歌语言冷静不冷酷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他也善于在抒情和抽象之间寻求平衡,不追求呈现过于张扬和夸张的文字,也不追求飞扬跋扈的语言。
凭借贴切的比喻、时而言境颠倒的转折、精致简洁的诗歌文字,他用平淡的笔墨和散文话语,把厚重的字句与简练的文字相结合,使诗歌拥有流畅中透出新意的诗歌语言。
此外,韩东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还体现在表达的态度上。
他的诗歌不会夸张沉浸,他只是用尊崇的眼睛审视生活,描绘出不言自明的健康精神,在文字中灌注出久违的安宁与平静。
他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表达现实世界里未给完满的理想,让读者对看似平凡的事物有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因此,从以上,可以得知,韩东的诗歌语言兼具冷静而不冷酷的特色,他的语言用细腻而丰富的语言表达着深度的思想和情感,将其描绘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画般,给人们一种深思与安慰的感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看似平凡的生活。
而真正明白这种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之美,就得靠不断地去体会读者带给我们的思想与感受。
韩东的诗歌艺术
韩东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艺术曾引起过一场“大讨论”,其实他不过是从诗歌中探寻自己。
“形而上的诗”是韩东追求的理想,也是诗学研究者对韩东的评价。
因为在他看来,在诗歌中寄托着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韩东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情感、意境和语言三位一体,所以,有了好的意境,才会有好的诗句,而有了好的意境,便有了好的内容和情感。
”正如前文所说,语言既是一首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诗歌的内在精神。
韩东曾说:“最初的诗歌创作都源于偶然,那时不可能去考虑更多的语言之外的问题。
我不敢说诗歌的每一种形式都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但肯定的是,每一种形式都会有它的特点。
”他不想用一种框架来约束诗歌的创作,只想尽量在这些形式里找到一种契合。
从《在高速公路入口》《竹林七贤》到《我们的情人节》《两个黄鹂鸣翠柳》,韩东总是试图在形式的探索中,捕捉最真实的情感。
或许是受东北乡村生活经历的影响,韩东在诗中构建的多是辽阔、苍茫的画面,他常说:“我要做的诗不是靠词藻堆砌起来的,而是在平淡的描述中使读者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力。
”“我听见你的声音像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留着岁月的痕迹”这种形式的表现,并非故意标新立异,只是源于生活的体验。
但同时也使得作品多了一份内敛和沉静,更加值得细细品味。
另外,由于《诗刊》杂志的连载,韩东逐渐开始被读者关注。
在他看来,“写诗的人和被写的人永远不会分离”,这也是韩东一直坚持的观点。
也正是他的执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韩东,了解了他的诗。
或许很多人认为诗歌太难写了,以至于很多写诗的人被迫放弃了,但韩东却认为诗歌就是“外国人眼里的一首中国民谣”。
诗歌最好不要讲太多技巧,否则会变得没有意义。
简单的语言,加上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诗,不就是读者需要的吗?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在韩东看来,文字的最终目的是呈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自我。
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表达,还是用形象思维串联起来的文字,诗歌都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而不是炫耀技巧,他相信,“即使再华丽的辞藻,读起来也缺乏美感。
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
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聊聊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嘿,咱今儿个来唠唠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
韩东这人啊,写起诗来那可是有一套!咱先说说他那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吧。
他就好像一个能把复杂事情变简单的魔法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就把他的想法给你传递过来了。
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直愣愣地就击中你心坎儿。
这就好比是给你端上来一盘清炒时蔬,没有过多的调料,但就是原汁原味得让人喜欢。
然后就是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就好像他有着一双超级放大镜的眼睛,能看到那些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比如说一片叶子的纹理、一只猫的眼神,他都能给拎出来,变成诗里的闪光点。
你想想,本来你没在意的东西,他这么一写,哎呀妈呀,你突然就觉得,嘿,还真有点意思。
还有啊,韩东的诗歌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
他会冷不丁地给你冒出个奇奇怪怪的想法,把你吓一跳,然后又嘿嘿一笑,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脑洞。
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一颗石子,溅起的水花能让你眼前一亮。
再说说他的节奏吧。
他的诗有的像慢悠悠散步的老人,一步一步,不慌不忙;有的又像调皮的小孩在那撒欢奔跑,让你跟着他一块儿心跳加速。
这节奏的把握,那可真是绝了,就跟那指挥家似的,指挥着你的情绪起起落落。
咱不得不承认,韩东在诗歌创作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的这些技巧啊,就像是一顿豪华大餐,有主菜有配菜,还有饭后甜点。
有时候读他的诗,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咱虽然不是诗人,但也能从他的诗歌创作技巧里学到点东西。
比如说,多留意身边的小事,把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给找回来;再比如说,说话的时候简洁一点,不要啰里啰嗦半天还没说到点子上。
总之呢,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就像一本有趣的教材,咱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哪天咱也能写出几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来呢!哈哈,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也像韩东一样,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韩东诗歌代表作
韩东诗歌代表作韩东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一生著有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一些诗歌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本文将从他的代表作中挑选出几首,来为大家简要介绍韩东的诗歌,加深读者对他的艺术的了解。
韩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自然景观,把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梦里独夜行》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中写到:“梦里独夜行,满山雪凌凌。
把花重结结,偏偏又落尽,落尽在远去的时光”,形成一种煞有介事的境界,让读者宛如置身于一副充满伤感和幻想的画面当中。
韩东的这首诗颇具浪漫主义美学的思维,想象力、细腻的表达都让人耳目一新。
自然的风光也是韩东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江花月夜》就处处洋溢着满满的春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把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及其真实生动,读者如果能把自己安放在这幅壮阔的画面里,一定会体会到满满的自然之美。
另外一些韩东的作品里,也穿插着一些反映政治时代的诗句,比如他发表于1922年的《日月照耀中华》,诗中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国度更新,让中国出现了从深沉的黑暗到光明的改变的过程:“日月照耀中华,晨昏纷纷出乡关。
古今鸣禁烟霞外,花香遍野照国山”。
这些新鲜的音调,仿佛把韩东诗歌从安静抽象的领域里拉扯出来,给人以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鲜感。
最后,不得不提《茉莉花开》,这是韩东最著名的诗,诗中温柔的心态和芬芳的香气,将自然之美描绘的淋漓尽致:“茉莉花开,空山翠色随风摇;青草河畔,明月晚照秋河头”,韩东的这首诗歌以其醇美柔美的美感,把大自然、爱情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纯洁而又恬淡的精神象征。
总之,韩东的诗歌无论是从意象之美、自然之景,还是从现实意义上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风格诗歌内容醇美柔美,深入到读者的内心,可谓是“千载难逢”。
只有把自己放进这幅布满神秘氛围的画卷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韩东的艺术世界,了解其诗歌之美。
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东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集中于“错落有致”、“抒情有深”、“抽象而又惊奇”,以及“巧夺天工”和“空灵游弋”。
其一,无论是他的章回体小
说“谵语”,还是其抒情吟咏性的诗歌,都可以清晰地体现出“错落有致”的精神:节奏细腻,递进清晰,即使抽象的概念也能通过诗歌的诠释
得到有趣的呈现,令人感受到诗歌中独特的结构。
其二,韩东用抽象
的语言表达思想,抒情而又深邃;无论其中描写的是苦难还是美好、
动物还是植物,都能让人感到他的一种抒情的艺术感受。
其三,韩东
的诗歌中有许多的抽象的想象,有时联想到神话传说,有时则把人与
动物联系到一起,使其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最后,他运用精妙的比喻,天衣无缝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勾勒出诗句中精妙的画面,深
具文化意味与艺术氛围。
《有关大雁塔》
生活不过如此——浅析《有关大雁塔》第三代诗歌潮流肇始于朦胧诗的母腹,更年轻的一代诗人是第三代诗歌的主力军,他们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
第三代诗人群派生出两个分支,其一是生活流使群,其二是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而第二个分支中又有两个诗群:他们派与非非派。
韩东和于坚是他们派的代表诗人。
《有关大雁塔》就是出自韩东之手。
初读《有关大雁塔》,我很惊讶原来诗歌的语言可以这么平凡和日常化。
没有了朦胧诗里“星星、麦地、天空、紫云英、蝈蝈”这般唯美而朦胧的意象,韩东只是以客观冷静甚至是冷漠的口吻,站在高处,调侃着我们碌碌的芸芸众生。
就像读他的《你见过大海》一样,用根本就谈不上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写了一首诗。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见过大海》中反复出现的“就是这样”、“顶多是这样”、“人人都这样”,我读出了一种叹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不过如此。
韩东的诗歌,早几年去读,我未必会欣赏,即使是现在,我也更加偏爱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
但我觉得《有关大雁塔》读起来感觉不坏,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没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渐渐咂摸出了现实的味道,但反骨却依然在体内,时不时地刺我一下。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它是西安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唐代为供奉玄奘的经书而建,是古都西安的象征,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一种信仰。
然而在诗人笔下,它不过是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充当英雄的舞台罢了。
有功成名就的人,有失意落魄的人,有绝望无助的人,也有更多的人,如我这样的,只是随波逐流地去凑个热闹而已。
大雁塔的级别应该是跟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这样的古建筑是在一个档次上的,那么文人骚客总会为它写点什么,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大雁塔成就了那些人还是那些人捧红了大雁塔。
“英雄”,做了什么完全没人在意,最重要的是他出名了。
哪怕是一头栽下大雁塔,也能在报纸上占个一席之地,出名了,成了英雄了——当代英雄。
韩东 诗歌
韩东诗歌1. 韩东的诗歌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上了锁的小盒子,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想法。
韩东的诗轻轻一转,“哗啦”,就把那锁打开了。
比如说他的,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歌颂,而是把大雁塔从神坛拉到了人间,就像把一个穿着华丽长袍的圣人,一下子变成了身边熟悉的老友。
这诗读起来,嘿,感觉特别亲近,让你不禁想问,诗歌原来还能这么写?2. 韩东写的诗歌,简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找不着头绪。
可他的诗就像那麻团里突然冒出来的彩色线头。
像,他说“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多简单的话啊。
这就好比你一直想象有个神秘的宝藏,等你真的看到那个宝藏,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他的诗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把很多东西想得太复杂,其实简单才是真。
你难道不觉得这种简单特别迷人吗?3. 韩东的诗歌就像一阵清风,吹到人的心里可舒服了。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韩东的诗,朋友还不信有这么大魅力。
我就给他读了几句,“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朋友听了,眼睛都亮了。
这诗就像一个老友在你耳边轻轻诉说他的故事,让你一下子就走进了他的世界。
你想啊,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有这样的诗像清风一样吹走浮躁,多难得啊。
4. 韩东的诗歌哟,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有次我心情特别低落,感觉周围都是黑蒙蒙的。
随手翻开韩东的诗集,那诗里的句子就像星星点点的光。
就像在里写的那些日常又深刻的场景,他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生活的真相。
这就好比在黑夜里,你突然看到远处有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是足够给你希望。
他的诗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5. 嘿,韩东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在生活里忙忙碌碌,有时候都快忘了自己长啥样了。
他的诗呢,就把生活的样子原原本本地照给你看。
我记得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站在那路灯下,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和事。
他的诗里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镜子不会说谎一样。
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
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
韩东是当代中国青年诗人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他以其新颖独特的诗歌
创作思想为当代青年诗人新风貌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韩东的诗歌创
作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乞灵而作,法无定法”,即在
诗歌创作过程中,他以尊重个人灵感和独特创作理念为宗旨,不墨守成规,以出发点在传统诗歌写作无尽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创造力,拓展诗歌的表达
可能性,突破传统诗歌写作的固有的板块和框架,使诗歌的创作更加丰富
和多样。
他秉持着一种乞灵而作的思想,追求诗歌的自由发展,坚持以朴素的
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来发掘诗歌文本中潜藏的精神内涵,强调主体性、空间
性和情感性,摆脱传统诗歌风格的束缚,追求叙事性、虚象性和意象性之
间的完美结合,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和观点,挖掘生活下
更多的精神内涵。
他强调抒发自我的情感,真实反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
模仿他人的诗歌,从另一个角度来提升自我的诗歌创作能力,并从中获得
更多的满足感。
“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这是有关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
的要点,同时也是韩东潜心创作的源动力。
他强调以个体主观感受和独特
的创作理念为中心,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跳出传统束缚,通过自身的灵。
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
第40卷第3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0No.32020年5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20收稿日期:2020-01-18基金项目: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 20世纪80 90年代中国诗歌转型研究 ,项目编号:JQ201909㊂作者简介:郭海玉(1982 ㊀),女,河南省周口市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诗歌及诗学研究㊂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郭海玉(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韩东是中国当代 第三代 诗歌的标志性诗人㊁ 他们诗群 的理论代言人㊂其诗学思想曾扭转了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㊂使用诗论和诗文本细读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完整呈现近40年韩东诗歌创作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流变轨迹㊂韩东诗歌创作思想围绕 写什么 和 怎么写 的问题展开㊂他主张:诗人写诗应秉持依兴趣而定的原则,可从阅读㊁情感抒发和日常生活中捕获灵感;诗的写法应打破各种壁垒㊁自由无定㊁多元并存㊁相互激发;诗语来源㊁模式和形式应多样化㊂这种思想的生成得益于韩东对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㊁与其他诗人的诗学对话以及对诗歌创作历史和现状的反思㊂韩东代表的诗歌跨界写作路向预示了一种新的诗美前景㊂关键词:灵感;诗到语言为止;超自然;跨界写作中图分类号:I207.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0)03-0058-06㊀㊀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积累素材时期;二是构思或者酝酿时期;三是写作时期[1]71㊂诗歌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是诗人在审美情感的支配下,对素材进行创造性地改造㊁组合和传达的过程㊂韩东有近40年的诗歌创作和阅读经验,这些经验也涉及素材积累㊁艺术构思㊁写作传达三个阶段,不过由于他各阶段的观点常常散布各处或交缠在一起,因而这里将其创作思想提炼为灵感来源㊁诗歌写法和语言形式三个层面㊂这些层面的创作思想突出体现了韩东坚持思想独立㊁创作自由㊁独自创造的可贵品质㊂㊀㊀一㊁灵感来源多样论关于 写什么 这一诗歌素材㊁题材问题,韩东的原则一向是依凭兴趣而定㊂他认为诗歌的思想内容是 因人而异的 ,最方便的是写自己 熟悉的 和 感兴趣的 ,诗歌题材 没有高下之别,因为人没有高下之别,众生平等 [2]317㊂他的‘只有石头和天空“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热爱石头和天空的画家/只画石头和天空/我想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没有比它更令人愉快的了㊂ [3]62明确了写诗要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题材还不够,灵感降临才是诗歌创作启动的真正契机㊂灵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本质上就是作家心底油然而生的一种具有 突发性 无意识性 和 快捷性 的情感,通常被视为 创作不可缺少的机缘 和 天才的标志 [1]97-98㊂它长期以来也指文学艺术家们这样的创作状态,当创作冲动袭来时,创作者的激情如神魔附体,自动写下炽热的诗句或画下美丽的图画㊂韩东对灵感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㊂起初,他视灵感为创作中的各种意外,认为这些意外重要㊁敏感而且娇弱,诗人写诗 不仅需要灵感,而且需要对灵感的理解力㊁控制力,需要对灵感的召唤和诱导的能力㊂它控制的部分不是灵感的部分,而是2020年第3期郭海玉:乞灵而作,法无定法灵感的预热㊁滑翔以及灵感出现的时机㊂ 人为地制造灵感,比如酗酒㊁吸毒,进入迷离状态㊂这种对灵感本身进行干预的做法不是长远之计 [4]㊂既然灵感如此重要和必需,那么它是从何而来的呢?古往今来,诗人㊁作家㊁哲学家们众说纷纭㊂柏拉图的灵感说影响巨大㊁传之久远㊂他认为灵感来自 神力的凭附 ,当其降临时诗人会像巫师一样 代神说话 ,最美的作品都是 诗神的作品 ,而非诗人的作品[5]㊂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秘教传统的继承者,因而有将灵感来源神秘化的倾向㊂韩东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还写过‘我的柏拉图“,因而可能对柏拉图学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灵感来源的理解却极为科学㊂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 乞灵于阅读,乞灵于情感抒发 ,或者乞灵于 生活 ,这里的 生活 特指 身边的㊁每日如此的㊁视而不见的㊁日常的 生活[6]㊂所谓乞灵于阅读,是说诗人可以从广泛阅读中汲取创作灵感,比如当代诗歌㊁翻译作品㊁古典作品都可以成为自己 灵感的来源 [7],甚至哲学㊁宗教书籍也要涉猎㊂韩东就从毛泽东的‘寻乌调查“㊁西蒙娜㊃薇依的‘重负与神恩“‘在期待中“以及一些宗教典籍㊁小说作品中获得过灵感和启发,因而写下了‘寻乌的调查“‘读薇依“‘密勒日巴“‘二选一“‘食粪者说“‘说一个故事“‘没爹没妈的孩子“等具有互文意义㊁意蕴丰富的诗歌㊂所谓乞灵于日常生活,是说诗人要重视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生活,要能不断打破固有的经验框架,发掘出常人难以体味到的不凡诗意㊂就韩东的日常生活诗创作而言,笔者发现了他发掘生活诗意的四种途径㊂第一,韩东善于从生命初遇事物的新鲜感觉中来捕捉灵感,通过妙用语言来营造整体情境,以固定生命感官冲动㊂如‘雨夹雪“一诗将雨雪同时降落时诗人瞬间的视觉所见㊁听觉所闻以及心中所想以感叹的简洁之语固定了下来: 雪珠,多么好听的名字/好听还因为落在车棚上的声音㊂ [3]141‘重新做人“‘我因此爱你“等诗则体现出韩东对感官惰性的高度警惕以及日常生活中追求新鲜感觉的自觉,感官化的叙述方式因此成为他这类诗的主要叙述方式㊂第二,韩东善于从身边事物的特征与相关人物存在状态的共性或关系中捕获灵感,以发现事物与人的意义关联㊂如‘天亮以前“中诗人发现晨光渐亮㊁黑暗远逝的室外景象与室内入睡者㊁失眠者凌晨的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一致之处,即都处于阴暗和光明各占一半的临界状态,由此韩东领悟到对于事物和生命来说, 脆弱 是清晨的本质属性㊂韩东很多带有整体象征意味的诗歌都产生于这种诗意发掘方式,如‘看不见的风“‘风吹树林“‘一盘散沙“等㊂第三,韩东善于从记录生活流变的过程中发现灵感,让生活的过去㊁现在和未来状态在对比中滋生诗意㊂如‘水渠“一诗的灵感来自韩东早年的下放生活,写诗时他正陷入离婚后个人生活混乱的状态,诗歌的静谧意境与他矛盾复杂的内心感受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的镜像关系传达了他在现实中再也寻不到简单朴素之美与劳动快感隔绝㊁无法获得平静的无奈和感伤㊂而‘常见的夜晚“一诗的灵感则来自现实生活中生客初到家中的细腻感受,对此种感受的书写构成了对未来生活中主客关系疏远的预言,这种预言性也是诗意的诞生地㊂第四,韩东善于从普通人日常的精神状态中发掘灵感,将人物的品行美㊁精神美等提炼为不平凡的诗意㊂比如‘这家麦当劳“‘卖报纸的“两首诗各以侧面描写㊁特写式手法等来突出表现店主的仁慈善良和卖报人的求知如渴㊁专心致志㊂所谓乞灵于 情感抒发 ,是说诗人要善于从遭遇外部刺激后产生的复杂情感中捕捉灵感㊁为情赋形㊂如‘孩子们的合唱“中就容纳了韩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某种情感,他抓住这种情感力量后将其提拉出来,形成文字后 有一种终于说了出来的畅快 [8]㊂再如韩东诗歌‘明月降临“‘黄昏或悲哀“等灵感的产生都源自他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深入到事物内部去体察时感受到的物我交融㊁主客合一的情感体验㊂韩东的诗歌灵感观源自他丰富的创作经验,毫无将灵感神秘化的倾向㊂而在文艺学中, 灵感 也被定义为 一种由长期的意识工作的成果在无意识心理层面所获得的意外收获 [1]97-98㊂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韩东的诗歌灵感观是科学的灵感观㊂近些年,韩东的诗歌创作格言中又出现了 灵感 一词: 一挥而就㊁立等可取㊁随笔式才子型听凭灵感充满快感及生理冲动的写作(诗歌)到此为止㊂既因为不得已,也要自觉如此㊂艰涩㊁质朴㊁幽深㊁广大㊁严谨㊁玄妙之诗我心向往之㊂ [9]从中可知,韩东已从重视创作机缘或灵感的启动生成向重视创作过程尤其是创作结果转移,这可看作是韩东创作经验不断丰富升华的结㊃95㊃南都学坛2020年第3期果,也可视为他对诗歌更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一种自觉追求㊂㊀㊀二、诗歌写法多元论这里的 写法 是指诗歌的创作原则㊁技巧和手法㊂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习惯将文学的创作原则概括为现实主义㊁浪漫主义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大类,对于诗歌创作原则的划分也大体如此㊂韩东从来不迷信大师系统或文学传统,也特别反感那种企图以一种写法 一统江湖 的做法,他始终强调 任何形式和方法在运用者那里都有变化,最大的不同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有法无定法 [2]317㊂也就是说,法无定法是韩东诗歌创作思想的核心内容㊂近些年他又明确提出 多元 乃 当今诗歌世界的第一大法 [10]373以及诗歌系统 多元 的思想㊂韩东诗歌写法多元思想植根于他丰富的读诗写诗的经验中㊂自1980年至今,韩东一直秉持自行其是的写诗方式,从来不受各种创作原则的拘囿,总是服从诗意传达的需要去寻求适宜的写法㊂如他早期的诗歌‘给初升的太阳“‘我是山“‘山“‘一个黎明“‘果实“等,受到了民刊 ‘今天“诗派 建立在移情说和象征体系之上创作方法的影响;而创作转型期的‘山民“‘老渔夫“则流露出受小说人物描绘和叙事手法影响的痕迹;再到诗艺成熟期的‘两只拖鞋“‘雪粒“‘黄昏或悲哀“‘雨季“‘阴郁的天气“‘进沟“‘风吹树林“等诗歌,则以景象或事件的客观写实为基础追求整体意境的象征性,这类诗中象征性的意象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性经验体,在呈现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的同时也呈现了自我的心像,因此这类诗歌其实将写实与象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故而也可称为 整体象征 ㊂除了结合自己的写诗经历来思考诗歌的写法问题,韩东还从当代诗歌丰富的写作历史和现状出发认识到, 非非 的流水账式㊁伊沙一路的特写镜头式㊁春树的代言式㊁乌青的游戏式和他自己的整体象征式[8]都表明诗歌写法的确是自由多元的㊂诗歌写法的自由多元必然导致在整体格局层面诗歌系统的多元㊂韩东诗歌系统多元思想的生成和提出受到了杨黎诗学思想的直接激发,也源于他对自己这代人群体性诗歌行为的反思,也与他的宇宙观㊁社会观㊁精神观和艺术观密切相关㊂近些年,杨黎提到 好诗都是一样的 ,诗歌领域多元系统无法并存,韩东表示不能苟同,认为 不一样的才是好诗 ,多元系统可以并存,韩东所谓的诗歌系统多元是指当代诗歌可以有许多诗歌品种㊁观念或系统,多元之间价值平等且无高下之分,但一元之内各作品之间由于有相对一致的传承㊁准则和规范,因此有高下之分和本系统内的相对价值[11]㊂韩东的这种认知与他对20世纪 第三代 诗人蔑视官方文艺㊁反叛 ‘今天“诗派 的写作方式㊁对峙 知识分子写作 等诗歌行为的反思分不开㊂他认为,在中国社会多元化进程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自己这代诗人对艺术多元的追求在成为 带动力量 的同时也被视为 一种危险 ,大家在 抵抗作为主流的庞大的一元 并开创了 各自有效的方式和写作路径 的同时,受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成长经验和生理衰老导致的专断倾向的影响,还都心怀 大一统的想象 , 对文艺 正道 唯一合法的理解演变成了现实层次取而代之的愿望 ,并毫无通融地否定 他人的创造 , 对现代文学㊁艺术整体格局瞻前性的思考 也有所欠缺,因此可谓 成也这代人败也这代人 [11]㊂如果说,当代诗坛多元化的格局是韩东诗歌系统多元思想产生的诗学语境的话,那么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他多元的宇宙观㊁社会观㊁精神观和艺术观就是其产生的思想基础㊂在‘诗歌多元论“中,韩东强调人类精神不能一次性地掌握宇宙真理,因而只可设想宇宙整体包含诸多宇宙的并存,现代人类社会的构成本身也是多元并存的,因此探索宇宙㊁社会和生命自身的人类精神必然也是多元并存的㊂在此情形下,与不稳定的人心和多变的时代精神遥相呼应的艺术也肯定是多元的,因此多元并存㊁彼此激发才是艺术世界的根本诉求,而一元独霸则意味着艺术之死㊂韩东的写无定法和诗歌系统多元思想最早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他与同代诗人也以极富实效的创作实践推进了当代诗歌多元局面的形成㊂近些年,他的这些思想以诗论的形式出现在当下,因涉及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方法问题㊁文学艺术的总体格局以及对不同系统的诗歌或文学艺术的公正评价问题,所以其诗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合理健康的文艺写作和批评生态的形成㊂韩东之所以能够对自己和同代人的诗歌实践做出历史反思,与他破除我执的多年修行密切相关,因为自我的弃绝也就意味着对源自 文革 时代的对立性思维方式的根本弃绝㊂在此意义上可以说,㊃06㊃2020年第3期郭海玉:乞灵而作,法无定法韩东的超越自我精神㊁历史担当意识和实事求是态度值得赞赏㊂㊀㊀三、语言形式多样论关于 怎么写 的问题,仅在理论上明确 写无定法 原则和诗歌系统多元思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本层面对以往的诗歌经验进行总结㊂在诗语的来源和模式方面,韩东主张诗语应该以口语为原生地,汲取各类语言的营养以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或普通话(而非口头语)来写诗㊂在诗语的形式层面,韩东提倡发掘自由体诗歌分行术的潜力,主张分行体诗歌形式应该多样化㊂在诗语与诗的关系方面,韩东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 诗到语言为止 的口号,意在否定诗语工具论,强调诗语本体论;新世纪后韩东将诗与真理相连,超越了诗歌语本观,把诗歌语言视为导向绝对㊁真理或超自然的手段,走出了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诗学探索之路㊂第一,韩东把口语视为诗语的原生地,主张诗语来源和模式的多样化㊂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 ‘今天“诗派 雕琢唯美的意象语言,韩东率先开始了当代诗歌的语言革命,‘山民“‘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先锋诗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序幕㊂面对诗歌界将他和 第三代 诗人的先锋诗普遍称为 口语诗 的现实,韩东后来强调充满 生动性㊁不稳定性㊁冲突㊁流动㊁变动 [12]的口语并不是诗歌语言,而只是其 原生地 , 翻译语言 外来语 古代汉语 方言 等都要进入其中 搅拌㊁发酵 ,如此 诗人们的语言之树才能从此向上茁壮成长起来 [13]㊂在诗歌持续边缘化的全球时代,韩东还强调当代新诗单走西化或走民族化的路线都不可取, 庞杂㊁活跃和变动不居 的 现实汉语 才是诗人 创造的前提 [14],诗歌就是用自然的语言方式来做作,是 自然的做作之语 [10]362㊂近期他又将诗歌自然的语言方式明确地指称为 普通话 ,认为 当代诗歌不在于口语与否,而在于普通话与否 ,其 在语言层面的分野准确地说就是普通话和所谓文学语言的分野 ,他明确反对使用方言来写诗[15]㊂韩东理解的 文学语言 是指外行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语言,普通话则指与当代汉语书面语构成一体关系的标准化口语,这种 毫无特色的 空的语言 被他视为诗歌写作的起点, 实 的 语言的诗 是诗歌写作的终点[16]㊂由上可知,韩东多年来所说的 口语 其实是指广泛吸收了各类语言的营养经口语化处理后像标准的普通话那样自然㊁直接㊁简单㊁清明的语言, 归真返璞 是这类语言最高的美学追求㊂这种语言诗学思想使韩东诗歌的语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由书面语逐渐取代了早期诗歌中的口头语 ,且其 书面语同时兼具 民谣体 的直爽明快和 翻译体 的弯曲迂回 [17]㊂翻开韩东诗集还可以发现,他的诗语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㊂比如爱情诗多使用抒发自我情感的抒情语言,日常生活诗㊁游记诗则多使用反映事物意义的叙述语言㊂很多诗歌还运用了带有象征色彩的 梦的语言 和智性语言㊂韩东曾在‘梦的语言“一文中写道: 我的确试图用梦的语言进行写作 , 梦的意义 是梦中事物的组织序列, 梦的逻辑的语言表现 就是 象征 [18]㊂他还进一步将自己诗中的隐喻概括为随意的隐喻和 展现事物间根本性的象征关系的基本的隐喻 [4]㊂而一般文学中的 象征 简单说来就是指以事物的具象寄寓作家的深刻思想或领悟的事理的修辞手法,因此这里的 梦的语言 就是展现事物与 我 之间根本性关系的象征语言,即一种 对客观世界与主观感受契合关系的发现和表达 [19]㊂智性语言,如‘人类之诗“‘这儿那儿“‘重新做人“等诗中表达诗人对生存环境的批评或反讽态度的诗句等㊂可见,韩东丰富多彩的诗语模式表明,他反对诗语模式的单一,崇尚诗语模式的多样化㊂第二,就诗语排列形式而言,韩东自始至终主张诗语分行排列㊁形式多样㊂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韩东就积极尝试从译诗㊁小说㊁绘画以及影视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了叙述性强㊁画面感十足㊁蒙太奇手法和结构方式运用自如的许多诗歌文本新样式㊂在广泛的创作实践中,韩东也逐渐认识到诗语形式的 不确定 在激发创造潜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诗,努力想找到一种适当的形式㊂所以,我各种形式都尝试着写,儿童眼光看世界的,英雄高度看世界的,平淡的,华丽的等等都试着写㊂并且我不想过早地固定在一种形式上,也许永远不固定在一种形式上㊂这样,内心就时刻在冲动㊁不安,不能平静,而且很混乱 我想,这也许是创造的根据所在㊂ [20]韩东不仅对自己的形式实验持开放的态度,而且对其他当代诗人的各式实验也基本持肯㊃16㊃南都学坛2020年第3期定态度,但是两种极端做法除外:一是 否认传统诗意(抒情㊁唯美㊁隐喻㊁所指) ,认为 诗完全依赖于外在分行 ;二是否认诗歌的分行体形式,认为诗 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形式或样式 可以独存,如散文式的诗㊂韩东主张现代诗人应该思考 如何在承认分行术的潜力和全新诗意确有可能的前提下 将 二者结合 [21],这其实就是倡导现代分行体诗歌要以全新诗意为据,力求诗语形式的多样化㊂第三,在语言和诗歌的关系方面,韩东反对语言工具论,提出 诗到语言为止 的口号为新诗注入语本观念;新世纪后他又将这一口号修正为 诗从语言开始 导向 超自然 ,某种程度上虽然否定了诗歌语本观,但仍强调诗人在重视真理的同时也应重视语言㊂韩东初入诗坛时,诗歌语言工具论思想很盛行,即把诗歌语言视为表达思想观念或承载意义的工具,担负着指涉现实和承担道义的功能,如 归来 诗人和 ‘今天“诗派 就持这种观点㊂韩东等 第三代 诗人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形式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彼此的交流中产生了诗歌语言本体思想,韩东率先提出了 诗到语言为止 的口号㊂该口号流传开来后引起广泛的误读和争议,这促使韩东在1987年后对其内涵做了多次的说明㊂总体来看,韩东的多次解说意在阐释口号中 语言 和 止 的内涵以及口号的表达 意向 ㊂他强调, 诗到语言为止 中的 语言 不是指语言学意义上的 与诗人无关的语法㊁单词和行文特点 ,而是特指与诗人的生命体验 高度合一 的语言[22],也可以说是语感 语言是公共的,生命是个人的,而它们的天然结合就是语感,就是诗 [23]㊂因此这一口号也可以改为诗到 语感 为止㊂而口号中的 止 特指 停止 最终目的 ,即是说诗歌不以 政治的㊁社会的㊁道德的或其他 方面的目的为目的[24],而以语感为最终目的,语感在诗中成为唯一的经验对象㊂这其实是在强调诗歌语言的审美功能而否定其实用功能,从而否定了以往功利化的语言工具论思想㊂韩东还指出,这一口号意在强调诗人们要 抽空各种观念 后直接面临事物,并要具有平衡抒情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能力[7], 回到诗歌本身 是这一口号的不同提法[24]㊂可见,韩东此时的诗歌本体观是一种生命和语言一体同构的本体观㊂ 非非 诗人杨黎后来把韩东的口号修正为 诗从语言开始 ,韩东表示赞同,但新世纪后又将其修正为 诗从语言开始 导向 绝对㊁真理㊁超自然 [25]㊂在韩东的诗学话语中,超自然是指世界的起源和开端,宇宙万物的根基㊂他认为诗歌的叙述语言不只要照射事物的意义,在极限处还要照射虚无㊁绝对㊁超自然㊁真理,因此语言自身不是诗歌的最终目的,而只是照射事物的意义和超自然的手段,这就否定了他先前的语言本体思想,突出体现出他将诗与真理挂钩的创作意志㊂当然,韩东也强调 写作者重视语言,重视生而为人以及超越性的真理并不矛盾,或者,应该将这些矛盾带入写作中解决 [26]㊂也就是说,韩东既强调以生命体验为本,又强调重视语言,其实是说诗人应力求在具体复杂的实践中做到内心体验与语言形式的高度合一㊂曾有不少研究者给韩东诗歌贴上 纯诗 口语诗 抒情诗 哲理诗 叙述性诗歌 的标签,给韩东附上 口语诗人 形式主义者 抒情诗人 哲学家诗人 的标签,这些都仅仅切中了其诗其人的部分特征,某种意义上遮蔽了其诗语的整体面貌和语言诗学思想的完整内涵㊂因为 多样 才是其诗歌语言的来源㊁模式和分行形式的主要特征,也是其多元创作思维的生动反映㊂总之,韩东的诗歌创作博采众长,突出体现了他锐意打破语言壁垒㊁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壁垒㊁诗歌写法壁垒等的独尊创造的自由精神,韩东诗歌创作之路也启示我们:在跨文化㊁跨学科㊁跨艺术和跨文体的交流与合作日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的时代氛围中,博采众长的诗歌跨界写作,是与诗歌系统内的民族化和西化创作路向㊁诗歌系统外的 跨界诗歌 ①创作路向迥然不同的新路向,它预示了一种可以期待的诗歌美学新前景㊂㊃26㊃① 跨界诗歌 是诗人㊁戏剧家从容在2012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指把诗歌与音乐(民谣㊁摇滚乐)㊁诗歌与戏剧(比如诗剧)嫁接起来的做法㊂其共同点在于都致力于将诗歌融入音乐㊁戏剧等别种艺术形式之中,在拓宽诗歌传播路径和空间的同时,也削弱了诗歌形式的独立性㊂韩东诗歌的 跨界写作 是在保持诗歌独立形式的前提下,将其他艺术元素引入诗中㊂。
再论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
92百家评论 2019年第4期 总第41期“诗到语言为止”是韩东的名言。
他以此名世,也因此而被误读,并成为后人认知诗人韩东的主要标签。
因而,如何理解其真正内涵,客观分析其正负得失,是读解韩东及其诗歌的基本前提。
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这一话题的论文虽然甚多,但论析理路和观点依然存在偏差,千篇一律的解读并未充分触及问题的实质。
作为新时期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同时,作为悬而未决的文学史遗留问题,我认为,即使在今天,也确有再做梳理与阐释的必要。
新文学史上有不少以提出某个文学口号或某种文学理念而蜚声文坛,既而以其创作引领文学革新潮流的先知者、革命者。
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胡风、赵树理、汪曾祺、北岛、韩东、马原……他们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每逢社会动荡或大转型时期,那些言简意赅的口号或理念往往因顺应整体文化发展趋向而为万众瞩目,并以此为中心快速生成某种文学思潮、风格。
无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三大主义”、郭沫若的“情绪的体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还是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都是这方面的绝佳例证。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新文学史就是依靠这些主将们的文学理念和作品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史的高峰。
韩东也是这样一位最初以提出文学口号并以其独树一帜的口语诗创作而被文学界所熟知的。
这一内容提要:韩东因提出“诗到语言为止”而名世,也因此而遭受巨大误读。
它作为口号的意义远大于其本身的理论价值。
有关这一口号的理解和阐释,须限定于具体历史语境中,也就是说,任何脱离具体语境的认定或阐释都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对韩东而言:宣言与创作经常脱节;语言不是目的,而仅是开始。
这一口号虽极端而尖锐,且经不住细细推敲,但它是新诗继续“革命”的宣言书(或宣战书)。
其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诗歌回到语言本体和为“第三代诗人”集体登场而摇旗呐喊,而且还为我们讨论与之相关的诗歌与口语、诗歌与语感、诗歌与真理、诗人与诗歌等诸多诗歌命题提供了典型案例。
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
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乞灵而作,法无定法论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
近年来,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是一种完全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把精神自由和灵性控制结合起来,发掘了属于自己的形式。
他在作品中重新构建了文学世界,他认为艺术不是要模仿,而是要去探索。
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精神,把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意的活力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韩东的诗歌创作思想将路径、结构和细节相结合,以路径为核心,努力探索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把“放任自流”和“用心体验”相结合,把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对他来说,书写思路成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强调用心去感受,打开心灵窗口,把内心的本质真实的展现出来。
此外,韩东强调了“自然”的概念,他认为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大自然,只有融入自然的精髓才能创作出美丽的文章。
他说:“无论是乡村静寂,还是喧嚣都市,无论是黎明曙光,还是夜色梦幻,都可以让我们收获深刻的启示。
”只有融入大自然的灵性,才能使人的灵魂得以释放,带来真正的平静安宁。
同时,在诗歌的创作中,韩东也强调了一种“情感的释放”,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格式结构,因而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诗句。
他认为要让情绪在诗歌中得以释放,重要的是处理情感,让情感在诗歌中真实有效地流露出来。
总而言之,韩东的诗歌创作不仅拓展了历史诗歌结构,还融合了多种文学思想,将文学创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在诗歌创作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乞灵而作,法无定法,直抒胸臆,给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从对立走向共生
第44卷第3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4No.32024年5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24收稿日期:2024-01-13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中国 第三代 诗歌的跨界书写研究 (项目编号:2021BWX026);南阳师范学院2022年国家社科类培育项目 中国 第三代 诗人的跨界书写研究 ;南阳师范学院2020年度博士专项项目 生态文艺学视野中的诗人韩东研究 (项目编号:2020ZX022)㊂作者简介:郭海玉(1982 ㊀),女,河南省周口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㊂从对立走向共生: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嬗变郭海玉(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近40年韩东诗歌内容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整体上经历了从人与自然对立到人与自然共生的转变㊂其转变的内在依据与韩东的自然观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人文主义,审美观从人化自然的审美观转向生态审美观,感知视角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艺术经验从象征㊁拟人转向感官化的叙述方式有关㊂这种嬗变轨迹表明韩东的诗歌精神从现代精神逐渐走向了后现代精神㊂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价值在于不仅包含了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两种自然书写模式,而且从弃绝我执的大我视角来书写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使人与自然都回归到生态本性,暗示了宇宙间神秘力量的存在,可增强人们对宇宙的敬畏之心㊂关键词:韩东诗歌;人与自然;生态人文主义;文本细读中图分类号:I207.2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4)03-0055-06㊀㊀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的怀抱中繁衍生息㊁放飞性灵,也在艺术的王国里谱写自然的多彩风韵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文人骚客们倾心书写的一个重要话题㊂ 中国文学作品历来是 自然与灵魂之间的精神通道 ㊂ [1]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人与自然的 混沌 一体,到‘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中人与自然的 谐振 [2],再到一些近现代诗歌中自然沦为诗人自我表现的符号和一些后现代诗歌中自然与人的共生共荣,文艺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沉浮起落㊂韩东是中国 第三代 诗歌的代表诗人,也是2022年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㊂由于他的童年是在风景秀美的洪泽湖水乡地区度过的,因此他很早便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㊂自然不仅滋养了韩东淳朴的生命性情,而且孕育了他的自然美感和艺术趣味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了他诗歌书写的一个重要内容㊂然而,近40年对诗人韩东的研究主要是探析韩东诗歌的整体特征和价值㊁诗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诗歌行为的影响等㊂至于韩东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问题则属于少人问津的领域㊂本文将以韩东所有诗歌为解读对象,使用文本细读法,探究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嬗变轨迹和动因,发掘其书写的价值和意义㊂㊀㊀一㊁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书写1980 1981年,韩东一直在追随北岛㊁多多等‘今天“诗人结社办刊㊁仿写朦胧诗㊂后来,韩东发现朦胧诗的写法无法表现他们这代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复杂生命意识㊂于是从1982年开始,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韩东走上了反叛朦胧诗的诗歌革命之路㊂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著名诗作‘山民“即被视为 第三代诗的开山之作㊂诗中,人与 山 构成了对立的关系㊂连绵起伏的群山正是山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是它的封闭㊁落后㊁凶险也成为新一代山民实现看 海 愿望的最大障碍㊂当小山民意识到他若率领子孙后代不顾一切出山看海的话,不仅过程无限漫长和险远,而且最后看到海的必定不是他自己,因而产生了疲倦和遗憾的感受㊂韩东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通过口语式的叙述性语言和冷态的叙事抒情模式来表现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以解构朦胧诗和主流诗歌的意象抒情模式以及愚公移山故事的复杂内涵㊂荷兰汉学家柯雷就指出,‘山民“体现了 ‘愚公移山“的寓言及其在红色年代的接受情况 [3]㊂在韩东的‘海啊,海“中, 大海 不仅是世世代代的渔夫们的生存环境,而且是夺走渔夫的父亲㊁爷爷们生命的刽子手㊂在与人构成对立关系的大海面前,人的生命短暂而珍贵,人际矛盾不值一提㊂此一时期韩东之所以总是聚焦人与庞大自然物代表的生存环境的对立来展开诗风转型的尝试,是由于他这一代诗人的个体生存与社会常常构成对立的关系㊂因此诗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也可被视为人与社会对立关系的隐喻㊂韩东也有一些诗歌通过如实描述雨㊁雪㊁雾㊁雷等恶劣天气带给人的生理感受来表现诗人在社会生存中的心理感受㊂如在‘雪粒“(1987)中,韩东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㊁触觉和听觉能力,描述了某天夜晚急骤而降的细小雪粒带来的寒冷㊁干涩㊁清脆㊁残忍的生命感受;接着诗人由早晨天花板上 雪的反光 和屋顶的 积雪 联想到 道路依然是昨天的泥泞 ,并由田野上风吹雪粒的自然景象联想到丧葬中 骨头的粉末 和 白色的易逝的花 ;眼前这开阔㊁凌乱㊁死寂㊁阻碍人出行的雪景最终引发了诗人对人事的感慨: 这被诅咒的一年啊㊂ [4]42此外,‘奇迹“‘雨季“等也都使用了与‘雪粒“类似的将写实和象征并存和转化的手法㊂这种手法使自然气象唤起的生理感受与个人生存境遇导致的忧郁㊁迷惘㊁苦闷等心理感受完全融合,给人一种情境繁复㊁回味无穷的感觉㊂韩东这类书写恶劣天气与人的美好生存构成对立关系的诗歌不断地问世,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㊂1979 1989年,韩东的父亲㊁外公㊁外婆㊁嫂子先后去世;1988 2006年,韩东在离婚㊁失恋中几多辗转,苦闷㊁忧郁㊁迷惘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情感主调㊂而 情感抒发 和 生活 正是他诗歌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5]㊂因此,他诗歌中的自然才大多带有 情化 的特征㊂韩东不仅善于抒写雾㊁雨㊁雪㊁雷等自然事物引起的生理感觉和情感体验,而且长于描述自然事物在现代社会悲剧性的存在处境㊂例如任人宰杀㊁娱乐㊁役使或实验的鱼㊁马㊁猴子以及被污染的城市空气㊁被破坏的盐田和林场等㊂这类诗篇中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也呈现出对立的特点㊂例如‘节日“(1989)一诗叙述的是诗人为准备过节而宰杀清洗两条鱼的过程㊂这一美味佳肴的诞生过程原本很常见,但诗人以反讽手法重叙之: 病态的心灵使我/将细节描绘 我杀鱼一万 绳子穿过它们的嘴/我就听到了从未听过的/鱼的叫喊/丧失了鳞片的鱼/并列在钩子上 两条鱼在风中变干㊂ [6]韩东以佯称 我 的心灵 病态 的方式反讽了常人麻木不仁的心灵㊂此外,‘白蚁“‘马和日光的赞歌“让我们看到,在人们的居住㊁出行和生产活动中,昆虫和牲畜也难逃被无辜杀害㊁过度役使的命运㊂‘马“揭示了草原上的马濒临灭绝的悲惨命运以及马的灭绝对子孙后代未来的生存㊁精神和文化活力的伤害㊂‘马尼拉“描述了掌灯时分菲律宾马尼拉街头的一匹马仍拉着西班牙时代的华丽车厢被困在原地的可怜场景㊂而在现代科学实验中,为了证实 爱,特别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 是婴儿的正常成长所必需的,心理学家竟然拿幼猴做实验,强行分开母猴和幼猴,致使幼猴们或抑郁㊁自闭,或绝食而死㊂‘孤猴实验“一诗巧妙地从布母猴的视角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想象和重叙,不动声色地批判了自私㊁冷酷㊁残忍的人性㊂韩东的‘这儿那儿“‘盐田“‘三叶林场“还揭露了当地人对可以疗愈人心的优美的自然生态㊁古朴的村庄的破坏行为,表达了自己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深深忧虑㊂以上诗歌的问世与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引发的生态危机有关㊂韩东显然已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伦理观带来了灾难性的生态后果,因此他才在这些诗歌中揭示现代人虐待动物和破坏自然生态的罪行,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㊃65㊃2024年第3期郭海玉:从对立走向共生: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嬗变意识㊂由上可知,韩东通过人与恶劣的天气㊁动植物的对立关系的诗性书写,展示了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对立的严峻后果㊂这些诗歌基本上呈现的都是人的主体性的世界㊂自然事物被视为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在韩东的一些诗歌中自然事物沦为诗人表现自我情感体验的工具㊂但是在韩东另一部分生态诗歌中,自然却开始成为拥有主体性的自然事物本身㊂这些自然事物令人担忧的存在处境表明:诗人韩东的写作立场由最初的人类中心主义开始转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㊂㊀㊀二、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书写韩东许多讴歌自然之美的诗篇,意在表现大自然唤起的美妙感觉以及和悦感情㊂如‘明月降临“(1985)以充满直觉意味的语言叙述了诗人的灵魂与明月深度交融的奇妙过程㊂诗人先是调动视觉感官,发现今晚的月亮 特别大 很高 很明亮 肤色金黄 ;接着想象它是一个可爱㊁调皮的小天使, 背着手 把翅膀藏在身后 飞过的时候 有 一种声音 ,但是它 不飞 不掉下来 ,只是 静静地注视我 ;最后月与人就这样深情地对视,诗人逐渐产生了自我被明月之光所触动㊁感染与消融的感觉 开头把我灼伤/接着把我覆盖/以至最后把我埋葬㊂ [4]21-22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化的过程,自然已经化为人的家园般的所在,人与自然的神秘的内在节律合为一体,人仿佛回到了 生命之始的原乡 [7]㊂可以说这首诗是当代诗歌 整体语境语感 [8]写作方式的典范,它还展现出了全感官参与这种全新的审美方式㊂此外,韩东还有许多诗都意在表现自然之美引起的丰富的生命感觉,如‘雨夹雪“表现了语音与天籁所唤起的美妙的听觉感受,‘此刻城市有雾“和‘写景“则以风景速写手法从视觉角度再现了海上的奇幻雾景和晴天海景韩东还有一些叙述性很强的诗歌热衷于发掘自然事物对于人的美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为人的生命提供能量和物质资源,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审美对象和创作灵感等㊂一方面,韩东赞美伟大的自然事物㊂比如‘我们的一切都源于太阳“中就以景㊁情㊁理交融的诗句赞美了能量无穷的太阳: 我们的一切都源于太阳,/包括随意吐出的一口痰㊂/一切金光闪闪,/一切皆可膜拜㊂ [9]73的确,没有太阳,一切生命都将凋零,地球将会荒芜得不可想象㊂另一方面,韩东还赞美了普通的自然物㊂如‘记忆“从桔子的角度展开联想,以拟人修辞描述了一只桔子 隐藏 在纸袋中㊁ 移入/一个胃 ㊁一棵桔树 脱离了所有的果实/停留在/一扇窗前 的几幕场景[4]139㊂这些主动性动词的无修饰使用,瞬间赋予了桔子㊁桔树以人的意志和性情,使人意识到了桔树对人的深情厚谊和诸多恩惠,读来自然也会唤起读者对桔树的感恩之情㊂再比如‘树多于人“直接使用排比㊁对比和复沓修辞,融写景㊁叙事和说理于一炉,突出了树林对于人的美好生存的实用价值以及审美价值㊂‘时尚摄影师“则旨在表明大自然是人类艺术品灵感的源泉,你看那又黑又瘦的摄影师 赤脚亲近草地/爬梯子就像爬树 ,手握现代摄像机, 眼神却来自远古/因此才有了和你们不一样的作品 [4]399㊂韩东另有书写动物的诗歌视动物为与人平等的叙述对象,表达的多是动物们的存在㊁延续与人的精神健康息息相关的主题㊂这类主题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㊂一是动物无根的现实处境使诗人领悟到人与动物实则同根同源共命运㊂如在‘和爱犬共命运“一诗中,诗人由狗是狼的幼崽,联想到它生活在高楼大厦却远离 草原 的漂泊命运,进而产生了对自我孤独痛苦的现实处境和漂泊无依的精神困境的反省: 适应了天空下大地上的生活/被环绕和拥抱㊁蹂躏和痛殴/我的梦也醒来就忘 , 我又是谁的遗物? [4]410反问式的句式和诗题暗示了人与动物实则同根同源共命运㊂二是关照和呵护动物可以培育人的慈爱心和责任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体会到与万物共生的欢喜㊂比如,在美好的夏夜, 我们 在沟里抓了很多又凉又滑㊁睡着的鱼,尽兴之后,又全都放回了沟里㊂这一放生行为使 我 感觉就好像自己被放了回去一样,身心都感到轻松而自在(‘抓鱼“)㊂三是动物是现代社会单子式的个人克服孤独寂寞的情感伙伴,人与动物间的爱与信任有益于满足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㊂比如韩东于2018年7月14日在 诗锚 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写给动物的诗“中有一首‘有关爱与信任“,该诗将狗对人的无比信任和人对狗的浓浓爱意表现㊃75㊃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得生动㊁细腻又分外感人: 他是我的小狗,肚皮朝天/睡在我身边的垫子上㊂/突然,毫无来由地/一个恶念升起:/我挥刀砍向他的爪子 //我这么想的时候他仍然在酣睡/脚爪弯曲,毛茸茸的㊂/我握住它们/他仍然没有醒㊂/就像我一旦松手,脚爪就会掉落㊂/握着这完好无损却布满隐秘刀口的狗爪/我亲了又亲㊂ 诗中的狗是对 我无比信任的宠物,而 我 是偶生恶念的主人,当狗的绝对信任打动了 我 后,那布满隐秘刀口的狗爪重又唤起了我更深的爱意和深情,人与狗俨然已成为挚爱的亲人㊂韩东的一些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的诗歌还原了自然事物的生态本性,使人与自然在生态存在论层面都回归了自身,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㊂受佛教 空性 世界观和众生平等思想的影响,韩东近些年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质疑了人的认知视角和能力,还原了自然事物的生态本性㊂比如‘一匹马“揭示了人的认知很容易受经验支配以致遮蔽了事物的真实存在本相的主题;‘你见过大海(二)“告诉我们事物的形象取决于人的观看位置㊁视角或方式,人无法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自在样态;‘湿地“则通过变换视角写景的手法,说明了世界是人和白鹭㊁天鹅等眼睛和意识中的世界,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本性为空;‘石头开花“则揭示了宇宙㊁自然所拥有的神秘造化力量的存在㊂正因为认识到了宇宙的神奇奥妙和人的有限渺小,所以韩东在处理自然事物时才力求还原事物的生态本性㊂如‘起大早“中 我 起大早去河滩边洗脸,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 脏 的, 脏 只是人的评价视角,大自然中的一切实际上都 不洗自净 ,甚至 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 ,只有太阳出来后那神秘的 明亮的东西 是存在着的,而 我们保持不存在 [9]167㊂也即人应该摒弃 我执 ,让事物如其所是显现自身,如此那神秘的造化力量才会显现㊂既然不同的生命体各有其本性,它们的存在与神秘的造化力量相关,那么作为共居于地球的成员,人类就应该对宇宙怀有敬畏之心,肩负起关照其他生灵的责任,与其和谐共处㊂‘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中的 一握之感 其实就是不同生命体之间亲密㊁和谐㊁友爱关系的体现㊂不论握着的是 某人的胳膊 ,还是爱犬的 小身体 ,或者轻拍正奋力爬坡的 马的颈肩 ,这种身体的触感都能够将生命之间的距离拉近,获得信任㊁扶持㊁和谐的喜悦之感;而骑马进入 密林 , 密林 也以其广阔阴凉的空间 温和地握住我们 [10]㊂这首诗可以说准确地传达了韩东关于人与其他生命体彼此共生共荣㊁亲密友善的生态理想㊂综上所述,韩东通过人与自然事物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密切关系的诗性书写,展现了自然事物对人的审美㊁生存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㊂在这些诗歌中,自然事物都褪去了隐喻㊁象征含义,扯去了情化的面纱,呈现了自身的自在状态,与人类共生共荣于一个世界,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㊂在生态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今天,韩东诗歌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书写,表现出了与西方海德格尔等存在论生态哲学家相似的思想质素,美学倾向也与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生态美学有颇多契合之处㊂可以说,韩东诗歌在思想和美学两方面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㊂㊀㊀三、从对立到共生的内在依据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内容从 对立 走向 共生 ,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㊂外因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㊁韩东个人命运的坎坷㊁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和佛教坐禅修行思想的影响等㊂内因则包括韩东的自然观㊁审美观㊁感知视角和艺术经验等的不同程度的转变㊂由于内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下面将重点分析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嬗变的内在依据㊂首先,韩东的自然观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转向生态人文主义自然观是其人与自然关系书写从对立走向共生的思想依据㊂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看作是人类需要征服的对象,将其视为与 主体 相对立的 客体 ㊂诗人持有这样一种自然观必然要对人与自然的 对立 关系予以审美观照㊂韩东在青少年时代曾多少受到强调人定胜天的斗争哲学㊁‘今天“诗歌 人本主义 或 人道主义 思想[11]的影响,因而曾习惯于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人与社会㊁人与他人的关系,生命感受也多呈现出对立性的特征㊂这种思维方式和生命感受自然会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所以他的一部分诗歌中就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对立关㊃85㊃2024年第3期郭海玉:从对立走向共生: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嬗变系的思考和反省㊂而生态人文主义自然观从平等的角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把通常意义上作为客体的自然视为与人类地位平等的主体,而把作为主体的人类也视为相对于自然事物的客体㊂持有这样一种自然观的诗人必然要从 和谐共生 的角度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㊂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一向亲和自然㊁热爱小动物㊁长期学佛的韩东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主客二分的传统认识论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伦理观存在很多不足,他将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生态人文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因此成为他诗歌书写的一个重心㊂其次,自然观的转变影响了韩东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观从人化自然审美观转向 人在自然世界中美好生存的生态审美观 [12]㊂其诗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转向开阔的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视角,这是韩东人与自然的关系书写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的审美依据㊂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出发,自然事物之美来自诗人从主体性视角出发对自然的人化,比如韩东的‘黄昏或悲哀“就以拟人修辞赋予黄昏以人的情感,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这里体现的正是一种典型的人化自然审美观㊂韩东那些通过描述雨㊁雪㊁雾㊁雷等恶劣天气来表现人消沉生命感受的诗篇,体现的也是这种审美观㊂与之不同,从生态人文主义自然观出发,自然事物之美来自诗人从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视角出发对人在自然世界中美好生存的关照㊂例如‘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中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利益都得到了合理的观照, 我 轻拍正奋力爬坡的马的颈肩㊁密林温和地握住我们等,体现的正是人凭借身体感官与自然统一融合的思维,即一种生态审美思维㊂最后,韩东在诗歌创作中表现自然事物的方式从象征化逐渐向感官化的方向转变,这是其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从对立走向共生的艺术根据㊂与人化自然的审美观相对应,韩东从朦胧诗人那里学得的隐喻㊁象征修辞往往是其在表现自然事物与人的对立关系时首选的艺术手段㊂如‘山民“‘海啊,海“中人与 山 海 等自然事物的对立隐喻的正是人与社会的对立㊂而此后的‘雪粒“‘阴郁的天气“‘奇迹“‘雨季“等多以自我的相类生命感受为中介和依据,把对自然气象的感官体验与个人的人事感受相关联,在写实的基础上营造出整体象征的效果,自然事物也因此被人化㊂与生态审美观相对应,韩东受法国作家勒㊃克莱齐奥小说艺术的影响掌握了表现自然事物的 感官化的叙述方式 [13]㊂这种叙述方式指诗人写诗不从抽象概念出发,而是直接从看㊁听㊁闻㊁触㊁尝五感入手,以饱含丰富的生命感觉和意味的语词来状物写景或叙事抒情㊂如在‘明月降临“‘黄昏的羽毛“中叙述者㊁感知者 我 与宁静的黄昏㊁明月对视,通过全感官参与实现了物与我的瞬间交融㊂此外,韩东描写小动物的诗歌多视小动物为与人平等的叙述对象,重点叙述的是它们与人在生存和情感上的关系㊂这类诗歌也常常使用感官化的叙述方式,恰如其分地传达韩东对人与动物依存关系的思考㊂㊀㊀四、结语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内容从呈现 人与自然的对立 到表现 人与自然的共生 ,体现出其诗歌精神逐渐从 现代精神 走向 后现代精神 ㊂在当代哲学中,人 统治㊁征服㊁控制㊁支配自然的欲望 [14]5被视为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而人以自然为家园, 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㊁价值和目的的存在 ,并能感受到同它们的 亲情关系 ,这种家园感和亲情感反映出的 有机主义 世界观正是 后现代精神 的一个突出特征[14]22㊂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书写主要以现代精神为主,而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书写体现的主要是一种后现代精神㊂和同代诗人相比,韩东诗歌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的精神特质在不同阶段都具有先锋性的意义㊂而从现代诗歌艺术史的角度看,现代诗人 自然景观的书写都倾向于将自然内在化,人文化,寓言化 ,孙维民等当代诗人则创造了颠覆人类中心的 物本意识 或 物本主义 自然书写模式[15]㊂韩东诗歌人与自然的关系书写在包含以上两种书写模式的同时,最突出的个人特色在于他近年秉持自然与人平等亲和的立场,既颠覆了人本视角,也颠覆了物本视角,以弃绝 我执 之后拥抱宇宙的既个人化又非个人化的 大我 视角来叙述,在使人和自然回归生态本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宇宙间神秘造化力量的存在,增强了人对宇宙的敬畏之心㊂韩东这种深邃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审㊃95㊃。
二十世纪中国诗人批判之七:韩东
二十世纪中国诗人批判之七:韩东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作家,韩东的诗以其强烈的现代感与民间姿态站立在中国诗坛。
他的诗充满着对人性的悲悯与拷问。
“多么冷静\我有时也为之悲伤不已\一个人的远离\另一个的死\离开我们的两种方式。
”“只是我再也不能收获些什么\不能重复其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这里永远怀有某种真实的悲哀\就象农民痛哭自己的庄稼。
”“如果你思念母亲,那就思念所有的死者\思念死者,就停止追踪活着的人。
”这种写作,已经远离抒情,而是直面现代生活。
韩东凭借《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两首诗为人所知,“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这种诗以其口语化的方式消解了宏大叙事,反抗当时的诗歌写作秩序,呈现出一种“反英雄哲学”的倾向,确实给人印象深刻。
但是你要说这两首诗真的如何如何好,却也未必。
这样的诗仅仅只是标明了一种诗学立场。
我更喜欢韩东另外的一些作品,譬如《记忆》、《寻乌的调查》、《黑人与老虎》、《山民》、《墓园行》、《甲乙》、《温柔的部分》、《美好的日子》等。
“灯下没有一只小虫\空白的纸页,没有一个字\我没有你\雨在雨季就像老虎在\猛兽中或黑人在阴影里\可是我知道——\飞蛾已经出生\巨著总会完成\大雨已成灾\黑人和老虎比喻我和你。
”从这首《黑人与老虎》可以看出韩东诗歌技艺的成熟内敛,有一种节制之美。
奇特的比喻,充满生活细节的描写,给人陌生化的效果,隐隐约约透散出诗人韩东一贯的悲悯。
韩东早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诗到语言为止,后来修订为“中国诗歌到汉语为止”。
他对语言的重视,于此可见。
通过简约、清晰的字句,像手术刀一样划破读者的心脏,让我们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
身为南京“他们”诗群的发起人和首席理论阐释人,韩东在诗歌上有着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追求。
他的诗一般不指向理想大词与文化寻根,而是深入日常生活,捕捉内在的诗意。
譬如短诗《微笑》:“今晚我穿过城市\在一辆出租车上看见美丽的灯光\看见黑暗的衬里附近皮肤的闪烁\每个女人都很美丽,神秘的微笑\映在我的脸上,成为我的微笑。
韩东 尚义街六号诗学意义
韩东尚义街六号诗学意义摘要:一、引言:简要介绍韩东和尚义街六号的背景二、韩东的诗歌创作特点:简述其创作风格和主题三、尚义街六号的诗学意义:分析作品中的诗学元素和价值四、韩东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阐述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五、尚义街六号的作品评价: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六、结论:总结韩东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引言】韩东,原名韩卫国,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尚义街六号》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诗学价值。
本文将从韩东的诗歌创作特点、尚义街六号的诗学意义、韩东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韩东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韩东的诗歌创作特点】韩东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以简约、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复杂、深邃的哲理。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人生价值的探寻。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痛苦的倾诉。
这些特点使得韩东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尚义街六号的诗学意义】《尚义街六号》是韩东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诗学元素。
首先,作品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其次,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再次,作品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韩东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韩东的诗歌作品中,现实主义精神贯穿始终。
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现象,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思考。
在《尚义街六号》中,他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描绘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现实。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尚义街六号的作品评价】《尚义街六号》作为韩东的代表作之一,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评论家认为,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韩东诗歌叙述中的时间与空间美学
| 文化艺术韩东诗歌叙述中的时间与空间美学□白溢阳/文韩东曾说:“哪怕是你经历过的时间,它一旦过去,也就成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了。
[1]”在他看来,历史和未来都是虚幻无实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对当下的强调使他的诗歌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
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韩东在诗歌中以揭示或显现生命的本真状态为目的,强调“此在性”,也就是“此时此地”的生命过程。
在诗歌创作中,韩东注重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拓展叙事元素,从而生发出诗性的可能。
本文将从韩东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出发,探讨其传递出的过程意识和存在哲学。
1“生命的在场”:现在性在叙述学研究中,叙事文本具有双重时间性质,时间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上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
因此诗歌在叙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时序、时距、频率等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第三代诗人在诗歌创作时注重本体性叙述,强调“回到事物本身”,以原发性的姿态去感受和表达,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在场”。
因此,“‘时间的现在’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活力形式,瞬间是一种觉悟,也是觉悟的果实:现在只有在意识的觉醒、即时的知觉的觉醒中才存在。
它要求意识到构成某种瞬息境遇的诸多物质的与意识的力量。
‘现在的时间’确实是一种创造或觉醒。
‘现在’是事物的瞬间状态,也是知觉与意识的微观显现。
[2]”韩东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在话语层次上重新安排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韩东在诗歌《一刻钟》中通过对事件进程中具体细节的把握,展现了一段被定格和凝视的时间。
“隔着一张发亮的桌子坐在九三年的窗口/下巴上涂着肥皂泡/白色的罩单掖进了领口/理发师微凉的剃刀拍打我的脸颊/在那宝座般高高的椅子上/凝视权威的胡须和戴围兜的统治者的肖像/逐渐形成了钟面/心醉神迷的一刻钟![3]”理发是日常生活中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韩东却将其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凸显了强烈的时间意识。
“隔着一张发亮的桌子坐在九三年的窗口”,“桌子”“九三年”“窗口”三个意象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从而获得一种凝视时间的视角。
韩东的诗歌艺术
韩东的诗歌艺术诗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心灵故乡的漫漫长路。
韩东,自五十年代起,就执着于寻找这块梦中之地,而且不倦的用笔去记录他探索的足迹。
只要一息尚存,韩东就在走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始终是执著的跋涉者,而最终到达的也许并非故乡,但却是另一块梦的乐园。
小时候,我们和父辈一样,都是从田埂上认识世界的。
后来,那个从未被读懂的世界把我们抛入书本中去,再让我们品味诗人从中悟出的哲理。
很少有哪个人可以在人生漫长的跋涉中,始终如一地保持好奇心,对未知领域进行艰难的探索,然后又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
直到多年以后,才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脚印,接近当初遥望的圣地。
韩东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在完成了大学、研究生的学业之后,继续执著地前行。
无论是在武汉大学,还是中国作协《诗刊》杂志社,或是今天的北京鲁迅文学院,我们都能看到他在沉思、在倾听。
有时我们还可以看见他坐在咖啡馆里,静静地读一本外国诗集,旁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圈圈点点的批注。
在我的想象中,韩东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感性激情的男子汉,而诗,应该是他驰骋的疆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初恋时略带青涩的《相信未来》,我们几乎没有读到过韩东近期的诗篇。
他在干什么呢?他在继续苦苦寻觅着他的故乡。
他这样做,为了什么?我曾在一篇名为《独白与喧哗——韩东访谈录》的文章中,试图找到答案。
我认为,诗人通过诗歌表现的,不仅是内心的真诚和感动,更主要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求。
他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雨之后,才会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
然而世上从来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因此,每个人的形象都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既不能纯粹理解为虚幻的“影子”,又不能简单化地把它归属于某一类。
韩东总是像个斗士一样,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而那个可以让他无拘无束畅游的故乡,却仍然远在天涯。
“韩东诗歌艺术与其他现代诗人一样,并不遵循技巧派规则,也并不坚持作品的批判立场。
《诗潮》回顾韩东的诗
《诗潮》回顾韩东的诗与文学相伴,与我们同行《诗潮》回顾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
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东的诗文 | 韩东另一种生活(三首)房间房间收集一点一点的光明从家具的边角上大楼走出天空的背景像雾中的山峰夜残留在我的嘴里一种特殊的苦味旁边的被窝空了妻子已经离去她在采买,被今天深深地感染那时我还在梦中1985.11.16回顾生活再回顾这样的生活再发现它的优点下午的阳光移动我们似乎到过这里椅子在我的眼中只因为有人离去杯子里滴水不剩一旦放下,就难以触摸我们的女人总是坐在烟雾之中当她开口说话牙齿上闪现了多少希望1986.9.18沉寂下来沉寂下来有一种声音表示夜已很深我们从一间屋里出来门窗大开由于一种烟味保持着一种温暖坐过的地方床单皱起她的笑容突然不见面对自己的时候永远是毫无表情在龙头下洗手弄出巨大的声音我们由此想象一个人的精力另一个刚才走进厕所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最好的是那个睡着了的在黑暗中不予理会1986.9.20刊发于《诗潮》1987年9-10月号诗二首大地上大地上只有两个人的时代或者稍后大地上的人类仍然稀疏生长在山谷间而让另一些山谷空着每一次都发现北方以北南方等于时间概念昨天我赶着一头牛在走耕作也是旅行我去别人的田地上收获庄稼不分种类也没有标记那时候的每一根光线都不弯曲牵动下巴使我们向往天上的事物离战争还有一万年离末日还有两万年我在大地上行走跟着牛不超前1988.8.11为病中于小韦所作一个男人养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他放弃了另一个习惯——大声朗读职业是制作模型,楼群和花园以及怎样安放一个月亮一个男人甚至放弃得更多遗忘书本,直接入睡枕上留下难忘的面孔图案在睡眠中他放弃了炎症,就像放弃一个男人的婚姻那样正当1990.10.10刊发于《诗潮》1991年3-4月号向卡夫卡学习文 | 韩东谈论卡夫卡和向卡夫卡学习写作不太是一回事。
诗歌选读江苏南京诗人韩东:她对我说,应爱上爱本身(组诗)
诗歌选读江苏南京诗人韩东:她对我说,应爱上爱本身(组诗)韩东,1961年出生于南京,金牛座,当代作家、诗人、导演。
曾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革命性主张,主编民办刊物《他们》,题为“断裂”的文学行为的主要发起者。
代表作品有《扎根》、《我和你》、《知青变形记》、《我的柏拉图》、《爱情力学》、《韩东的诗》、《我因此爱你》、《五万言》、《在码头》(电影)、《妖言惑众》(话剧)等。
我将如此生活若有来生,我会静静地看一眼。
我的每一瞥目光都将静静的,只看一件东西。
看完,就把它搁置一边,再看另一件。
我将如此生活,凝视即永诀。
不再用目光检索,只将它用于爱,这爱中包含了死亡。
比如一只精美的果子,我不再吃掉它,只是看着,直到表皮溃烂,同时在我的心里复原。
梦中他总是活着梦中他总是活着,但藏了起来。
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出发去寻父。
我们的母亲也活着,带领我们去了一家旅馆。
我们上楼梯、下楼梯,敲开一扇扇写着号码的门,看见脸盆架子、窄小的床,里面并没有父亲。
找到他的时候是我一个人,母亲和哥哥已经走散。
他藏得那么深,在走廊尽头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似乎连母亲都要回避。
他藏得那么深,因为开门的是一个年轻人,但我知道就是我父亲。
季节颂我爱所有的四个季节,爱它们的轮番转换。
将要遗忘之际蓦然相遇,新鲜刺激着我,紧跟着一阵遗忘。
你不可能完全忘记一个夏天,就像你不能忘记一个秋天。
八月在高原有夏日的光照,足够你带回家冬藏。
今天的一阵光就比昨天强烈,早晚的凉爽像赤脚踩进河水。
到晚间满月又如此之圆,像白色的肥猫跳上屋脊。
这又使你想起儿时的平原,瘦小如故,敏捷如初,急速奔走时已听不见母亲的召唤。
你的双亲已躺卧在季节之外。
你的爱情已不再灿若夏花,你的悲伤如春雪无痕。
你的生命像老树皮一样地褪去青色,即使在诗歌中也长不出新的叶片。
我爱所有的四个季节,爱它们的轮番转换。
甚至我也爱反季蔬菜的甘甜可口,又愿自己像草本葵花不知明年。
出远门起早,出远门,再无年轻时的激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韩东的诗歌与中外诗歌传统相对疏远,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視却关系密切。
在诗歌思想和叙述方式方面,韩东受萨特、加缪、勒·克莱齐奥等人小说的熏染较深。
在思想方法、美学追求、艺术特色方面,画书画册的阅读欣赏、素描速写的美术实践对韩东的诗学思想和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影视题材、蒙太奇、剧本故事元素也巧妙地移入了他的诗歌创作。
在新诗西化与民族化主张此消彼长、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韩东自20世纪80年代初便打破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的壁垒,坚持博采众长和自由创造,不仅显示了前瞻广博的艺术视野和独立可贵的探索精神,而且在跨艺术交流方兴未艾的当下,对诗歌未来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标签:韩东诗歌;艺术渊源;小说;绘画;影视韩东是“第三代”诗人中一位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他的诗歌思想和近四十年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影响深远。
关于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目前学界鲜有论及。
原因似如诗人小海所说,韩东的诗歌“体现不出某种文化师承上的特定关系”,“在一种没有深厚现代诗歌传统可言,而又被虚假人为制造的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化气氛包围中保持的独特性,恰好使他的诗歌能够不断升值。
他的诗歌是不定性的有机物,呈现自然生长的状态”。
①韩东与中外诗歌传统关系疏远,但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视艺术关系密切。
在文艺生态学的视野中,不仅小说与诗歌之间存在着互渗的可能,而且绘画、影视与诗也存在着天然的姻缘。
这种姻缘“包含着构成理解分析之基础的对应、影响和相互借鉴” ②。
因此,考察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需采取跨界比较的方法,依照各类艺术发挥主要影响作用的时序分类阐述,唯有如此才能清晰地揭示出其思想和艺术新质的来源。
一、翻译小说元素对韩东诗歌的渗入韩东少时随父母下放到江苏洪泽时,常常被父亲(小说家方之)与好友谈论文学与生活的欢乐氛围所吸引,耳濡目染中逐渐养成爱琢磨的个性。
家中的苏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如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是韩东初探世界、思考生活的启蒙读物。
1979年,韩东在山东大学哲学专业学习时接触到《今天》诗歌深受震撼,从此走上写诗的道路。
此后的两年,他的诗在“意象的经营和语气方式” ③以及“叛逆、自我标榜” ④方面,都流露出模仿朦胧诗的明显痕迹。
如何才能超越朦胧诗、走出自己的新路呢?在优秀的翻译诗歌非常有限的年代,翻译小说成了韩东诗歌灵感的主要来源。
与诗相比,小说里不仅有生活和世界观,而且有语言,韩东从翻译小说里借鉴了更多“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写法” ⑤。
一方面,韩东诗歌的个人主义写作立场以及怀疑论、存在论的思想倾向,部分源于萨特、加缪存在主义小说的影响。
萨特作品的中译本《沙特自传》(1975)、《呕吐》(1981)、《沙特小说选》(1985)等曾在国内掀起过一场“萨特热”。
加缪的《放逐与王国》(1975)、《黑死病》(1980、1981、1983)、《堕落》和《异乡人》(1981)等也深深地影响了新时期文学。
于坚在《有朋自远方来》(1985)中曾将那时的韩东描述为“那个想当萨特的人”。
韩东也提到那时加缪在艺术层面“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诗歌”,但其小说堪称“一流” ⑥。
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有两点相近之处:一是都秉持个人主义写作立场,主人公多敏感清醒,恪守自然人的心灵法则,从生命角度感受和思考世界,蔑视传统与成规,执着当下真实。
二是都认为世界是无意义的、不可知的、偶然的,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人的存在是偶然的、孤独的、荒诞的。
人只有直面荒诞、自主选择,才能返回生命的本真、获得生命的价值。
韩东同期的许多诗作都表现了类似的立场和倾向。
如《山民》(1982)以孩童的心灵直觉质疑民族本位的政治乌托邦理想,肯定个体生命此生的价值和意义;《海啊,海》(1983)以老渔夫临终时的心灵直觉洞穿世界的不可知以及生命的非理性与有限;《我不认识的女人》《一个孩子的消息》(1983)从“我”的主观感受出发,分别揭示了夫妻间的永恒隔膜以及人们习惯“沉迷虚幻”而忽视“当下生存”的精神窘境。
韩东后期的许多诗作也表现出类似的思想倾向。
诗歌界曾有许多学者猜想这与韩东的哲学专业有关,但韩东自己则表示“无关”。
他认为大学学的西方哲学课程是作为“西方哲学批判”开设的,“极其简陋和僵硬”⑦,自己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读“哲学、宗教、科普” ⑧类书籍。
可见,这种怀疑论、存在论倾向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萨特、加缪等人小说的潜在影响,当然也与韩东多思的个性以及当时的生命体验有关。
1979年,父亲方之病逝;两年后,韩东又因传阅《今天》受到校方审查,毕业被“发配”到陕西。
这些灾难给韩东“自鸣得意”的大学生活带来沉重打击,也使他深刻体会到世界和人生的冷漠与荒诞、个体生命的孤独与有限。
从此,“人生在世”和“生而为人”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永恒母题。
另一方面,韩东早期“反驳”性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多得益于翻译小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韩东的诗歌叙述方式与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叙述艺术渊源较深。
韩东曾在博客中坦言:“我的一批反驳性质的诗作,和数年来大量阅读翻译小说应该是大有关系的。
这批诗歌包括《海啊,啊》《我不认识的女人》《一个孩子的消息》《水手》《山民》等等。
其中的叙述性、象征性、虚构性、猎奇以及传奇一望而知。
小说读了很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被运用于诗歌。
这一部分不见得是最好的(就小说本身而言)。
比如卡夫卡、加缪就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诗歌。
而一些并非一流的作家,比如勒克莱齐奥,因其显然的诗意、优美、异国情调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 ⑨为摆脱朦胧诗意象诗学传统的影响,韩东从海明威、萨特、博尔赫斯、格里耶等人的小说中汲取不少艺术养分,如《山民》《海啊,海》《一个孩子的消息》《水手》《开会》等诗作普遍借鉴了小说的白描手法或人物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手法以及简练朴素的语言风格等。
1983年,勒·克莱齐奥的长篇小说《沙漠的女儿》首次被译介到中国。
它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使用了感官化的叙述方式,即不从概念出发,而是直接从“看、听、闻、触、尝”五感入手,以饱含丰富的生命感觉和意味的语词来状物写景或叙事抒情。
这种对“感官”和“词语本身拥有的真实生命” ⑩的追求使《沙漠的女儿》读来很有节奏感,显得生动优美而又诗意盎然。
在韩东1984年后的诗歌如《温柔的部分》《黄昏的羽毛》《明月降临》《雪粒》《奇迹》中,这种感官化的叙述方式随处可见,成为韩东此后诗歌的主要叙述方式。
后来,韩东在诗学层面明确强调语感,认为“诗人的语感一定和生命有关,而且全部的存在根据就是生命” 。
这种语言观的最初形成离不开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感官化叙述带给他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古典诗歌、新诗或外国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的诗人大有人在,由此形成回归传统和面向世界两种主流的写作路向。
韩东大胆突破体裁壁垒,率先将小说元素创造性地引入诗歌,不仅创造出有别于朦胧诗意象化写作的叙述性文本样式,开启了第三代诗“本体性叙述形态” 的先河;而且引发了一场诗学思想革命,一种强调生命和语言本身的生命存在论诗学随着韩东创作的丰富与成熟逐渐孕育而生。
二、绘画对韩东的诗歌创作的影响韩东儿时便喜欢画画、读画书画报。
在洪泽读中学时,他从父亲的挚友、画家刘冬那里接受“最初的艺术熏陶”,并学习他随时随地练习速写。
后来,韩东向美术老师戴鸣学习素描,戴老师素描的名声“甚至远播周围的四五个县” 。
韩东曾考过美术学院,但最终因政治课分数高而填报了山东大学哲学专业。
写诗成名后的韩东对绘画的热爱一如既往,不仅先后结交于小韦、吕德安等画家兼诗人,而且为著名写实主义画家毛焰写过作品评论。
绘画对韩东诗歌的影响始于1982—1983年。
在完成《山民》等反驳性质的诗歌创作、进一步思考如何使诗更好地贴近自我和生活时,早年积淀在韩东艺术素养中的绘画因子,便潜在地发挥了主导作用。
首先,对毕加索名画的欣赏加深了韩东对艺术本体的理解,“归真返璞”成为其诗歌创作永恒的美学追求。
1982—1983年,《毕加索1881—1973》《毕加索绘画原作展览》在中国首次出版。
两本书展示了西方现代派画家毕加索七十余年的知名画作,并概述了他的创作历程。
前书认为,毕加索作画始终坚持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观念出发,在不断汲取印象派、原始雕刻、古代面具和壁画、超现实主义艺术等的营养中,不断变换绘画的表现形态,从“写实”“印象”“立体主义”到“梦的分析”等,表现出可贵的一以贯之的探索精神。
韩东从中领悟到艺术的本质:混乱的内心或许就是形式“创造的根据所在”;虽然“毕加索每一幅单独的油画,都是不完整的”,然而“一个毕加索就是一个艺术史”;艺术中只有作为现实的“人的真实的东西”才是应该追求的对象,真正的艺术正是那些“质朴”“本源”的东西。
“归真返璞”,即返回生命的本真和简朴的语言形式,从此成为韩东诗歌的永恒美学追求。
他的诗也是在1983年前后开始摒弃虚构的成分,力求以简朴、清明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的本真感受。
其次,写实主义美术实践提高了韩东的观察感悟和形象记忆能力,直观、洞悟逐渐成为他稳定的审美观物方式,这也影响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东天性聪颖敏感,热爱自然,儿时苏北水乡的美丽景色培育了他的美感和艺术天性。
他在中学学习美术时,正值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在中国基础美术教学中盛行之际,“写实性、再现性几乎成了绘画的唯一标准” ,在无明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许多美术老师教学多偏重素描技巧的训练,但韩东天性中固有的对事物的直觉力和想象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后来随着韩东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他在素描速写中培养的观察感受能力逐渐发展成一种“内视力”,即胡塞尔现象学所谓的通过知觉和想象“直观出”本质的能力。
直观、洞悟遂成为韩东稳定的审美观物方式,客观、真实(面向真理)自然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诗艺也因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最后,专业的绘画素养使韩东诗歌呈现出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杂糅的美学风格。
受素描的影响,韩东喜欢从自然和生活的可视材料中取材;而绘画时培养的形象记忆能力,也使他善于从不灭的记忆影像或场景中取材,如《一幅画》《记忆》等。
韩东对事物形态、色相、质感、方位等有着精准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也使他写诗时非常偏爱“单纯的词”“原色词”和“方位词”。
“单纯的词”如村庄、河流、树木等,只指向事物本身,而取消了深度意指,这显然与写实主义绘画的“再现”原则有关。
“原色词”如“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湖面、“棕色”的石头、“蓝色”的烟雾、孤立的“银色”、鲜艳的“灰色”等,大大增强了韩东诗歌的画面审美效果。
韩东在一些诗作中还运用绘画互补色原理造成对比效果以寄寓象征意义,如《华盛顿记》中的“白”与“黑”,在整体语境中象征着美国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苍白乏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导致的黑暗性后果;还有一些诗歌则通过寓情于色来强化情感倾向或彰显主题,如《从白色的石头间穿过》中的“白色”蕴含着冰冷的情感以及“空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