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习报告(5篇可选)
耕作学实习报告(5篇可选)第一篇:耕作学实习报告耕作学实习报告专业:农学班级:09级**班姓名:***学号:2009****一、实习目的:为了增强对耕作学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大田农作物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农作物生产管理程序、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通过对莱阳照旺庄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和对莱阳校区实验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地点:1、时间: 2012年10月23日2、地点:莱阳市照旺庄、莱阳校区实验田三、实习内容:这次实习我们首先回顾复习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旺庄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同时也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由于我们是十月份去实习的,因此看到有些土地都是刚刚收获完上一茬作物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种植最多的就是一些经济作物。
我们经过参观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另有少量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
通过我们的参观和对当地一位阿姨的询问了解到:1、种植制度:(1)种植的作物主要有: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2)熟制:白菜与花菜同时混作种植,冬天不种植;(3)种植方式:白菜和花菜属于混作,在我们采访的农民中有一位农民伯伯种植了黄秋葵,并打算套作玉米。
还有一些地都是果树与蔬菜,如菠菜、萝卜等套作。
2、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生态维持技术,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及农用保护等。
(1)培肥制度:秋收后习惯用鸡粪肥养地,作物种植后会用复合肥供给作物养分。
(2)耕作制度:冬天休闲时,用旋耕犁或人工进行翻耕,可以有效地破坏土壤中虫卵的生长环境,杀虫防虫;还可以均衡土壤肥力,加深土壤耕层。
(3)灌溉制度:大片农田采用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大棚中采用了滴灌技术,不过仍属少数。
一般地块浇2-3遍,低级地一般情况下不用浇地,如果雨水过多的话,还会经常涝地。
耕作学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目的本次耕作学实习旨在通过对耕作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使我们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耕作技术、土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5日三、实习地点某农业大学耕作学实验基地四、实习内容1. 耕作学基本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包括耕作制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耕作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耕作技术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包括翻耕、播种、施肥、灌溉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各种农业机械,掌握了耕作技术的要领。
3. 土壤管理实践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土壤管理的相关知识,如土壤取样、土壤分析、土壤改良等。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实验基地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性质。
4. 团队协作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
五、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耕作学知识的理解。
2. 掌握了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3. 学会了土壤管理的相关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实习建议1. 加强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实习条件。
2. 增加实习项目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
3.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本次耕作学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耕作学实验指导-山农
耕作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编写:宁堂原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目录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 (1)实验二耕层构造的测定 (4)实验三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6)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12)实验五不同种植方式效益评价 (17)实验六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20)耕作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一、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农田小气候的方法;通过对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并运用测定结果探讨间套作对资源利用的效果,为改进种植方式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包括:(一)间套作复合群体的测定。
选择群体生长高产期或近收获期,在田间测定间套作与单作的生长发育与作物间的相互关系。
测定项目包括:群体密度、带距、株行距、间距、植株高度差、宽度、叶片与根系交叉状况、发育过程、LAI、地上部分生物量等。
(二)复合群体内光照、温度、水分、风速的测定。
(三)分析单作与间套作的群体效益。
三、材料及用具照度计、热球式电风速计、遥测通风干湿表、半导体温度计、地温表、烘箱、驭十钻、天平、铝盒、钢卷尺、皮卷尺、测杆、支架、木箱、细绳、记录纸等,并事先选定被测的田块。
四、观测方法(一)观测地段的选择和测点设置1.观测地段的选择。
要注意两点,首先必须是典型而有代表意义的。
其次,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在相同条件下研究某一问题的独特性。
2.测点设置。
无论是间作或套作与单作进行比较,还是间作或套作中不同作物间比较,以及带状间套作中同一作物不同行间(或株间)对比,都要按科学的要求选择观测点,测点要力求代表性,各测点的距离不宜太大,既能客观反映所测农田小气候特点,又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特别要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测点的数目要根据观测的要求、人力和仪器设备等情况来确定。
测点高度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待测气候要素特点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通常农田温度和湿度观测取20cm、2/3株高和150cm三个高度。
20cm处代表贴地层情况,2/3株高处作为作物主要器官所在部位,也是叶面积指数最大的部位,150cm处目的是便于与大气候观测资料的比较。
耕作学玉米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我们对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试验田四、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XXX杂交种2. 耕作工具: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等3. 测量工具:卷尺、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4. 实验记录本、笔等五、实验方法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深度约20-25厘米,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如下:- 处理A:传统耕作方式,即深翻、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B:浅翻耕作,即浅耕后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C:免耕播种,即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肥、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处理A:深翻土地,然后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B:浅翻土地,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C: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处理区域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大、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处理C的玉米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
耕作学实验(实验一)
表实1—1 气候条件
月 1 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均
气 4.2 5.8 10.7 15.8 19.4 22.4 25.3 24. 温 4 ℃
Hale Waihona Puke 21. 015. 9
11. 0
6.5
15. 2
降 19. 26. 81.7 92.6 119. 135. 177. 153 水 9 2 4 7 5 .9 量 mm
六、实验步骤 (一)在实验室内整理有关基础性资料,对拟调查的单位有一 个基本的认识。 (二)到有关部门访问,补充基础性资料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 主要走访农业部门、统计部门及生产负责人。 上述两项内容可由负责实验课的教师预先完成部分工作, 学生只起熟悉调查 方法与步骤的作用,也可安排2-3天的教 学实习,将学生分组,全部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实地调查。调查记载地形、地貌、水文、植被、耕地利 用类型、作物分布、主要种植方式、农业现代化设备与装备 情况,并对基础性资料进行验证,绘制作物分布与土地利用 的示意图,填写调查表中所列的项目。 (四)典型调查。学生几人分为一组,每组选择2-3户,详细 调查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套作类型与技术,土壤耕作、 施肥、灌水等内容,并认真填写作业中相应的调查表格。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在调查结束前,对调查表中的内容进 行一次全面的核准与检查,对数据不准,或无法填写的内容 标明其原因及弥补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计算与分析。
表实1—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品名 碳铵 硫铵 尿素 过酸 磷钙
单位 kg kg kg kg
农 药
kg
电
机耕 柴油
Kwh 667 m2 6.8 0.5
kg
单价
(元)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一、实习背景在耕作学实习中,我担任了一名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种植实验田的管理和耕作工作。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对耕作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实践技能。
二、实习内容1.实验田管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实验田的划分和管理。
实验田根据作物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施肥和灌溉,并且要随时观察实验田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2.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我参与了土壤理化性质测试的工作,学会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试验方法。
通过测试,我了解了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重要指标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种植耕作操作:我参与了不同作物的种植耕作操作,包括耕地、撒种、灌溉和施肥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合理的耕作操作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深入理解耕作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我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了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2.掌握了耕作技能:在实验田管理和种植耕作中,我学到了实际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了耕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种植技巧。
3.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操作中,我需要动手操作,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同时,耕作学实习也需要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耕作学实习,我对耕作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
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耕作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春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科学种植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春耕作为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时节,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2023年在本地区开展了一次春耕实验,旨在探索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春耕种植技术。
2. 优化农作物种植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本地区某农业合作社试验田。
2. 实验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等。
3. 实验材料: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
4. 实验方法:(1)土壤检测:对实验田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2)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时间。
(3)种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4)施肥量: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施肥量。
(5)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6)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及时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检测结果:实验田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2. 播种时间:小麦于3月15日播种,玉米于4月20日播种,大豆于5月10日播种。
3.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为每亩30万株,玉米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株,大豆种植密度为每亩1.5万株。
4. 施肥量:小麦底肥施用复合肥5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玉米底肥施用复合肥5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30公斤/亩;大豆底肥施用复合肥4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
5. 病虫害防治:小麦主要防治纹枯病、白粉病,玉米主要防治玉米螟、纹枯病,大豆主要防治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
6. 田间管理:定期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
一、课程简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
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1.1 作物的生命周期1.2 作物生长过程及特点1.3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基础第二章: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2.1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2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 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三章:耕地技术3.1 耕地机械与设备3.2 耕地技术要点3.3 耕地质量评价第四章:播种技术4.1 播种机械与设备4.2 播种技术要点4.3 播种密度与深度控制第五章:施肥技术5.1 肥料种类与作用5.2 施肥原则与方法5.3 施肥效果评价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灌溉技术6.1 灌溉方式与设备6.2 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6.3 灌溉效果评价与节水技术七、作物病虫害防治7.1 病虫害识别与诊断7.2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7.3 农药使用技术与安全间隔期八、作物收获与加工8.1 收获时期与方法8.2 作物干燥与储藏技术8.3 作物加工方法与产品质量评价九、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影响9.2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9.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十、综合实践与应用10.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案例分析10.2 农业生产技术咨询与服务10.3 农业生产规划与管理六、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作物耕作栽培实训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作物耕作栽培实训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了解作物耕作栽培的基本流程、技术要点,掌握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至7月20日实习地点:某农业大学实验农场三、实习内容1. 作物耕作栽培技术(1)耕作技术:了解耕作机械的种类、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深耕、旋耕、耙地等耕作技术。
(2)播种技术:学习种子处理、播种方法、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等播种技术。
(3)施肥技术:了解肥料种类、施肥方法、施肥时期和施肥量,掌握施肥技术。
(4)田间管理:学习灌溉、排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
2. 田间观察与记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要对田间作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 团队协作与交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片田地,共同完成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任务。
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沟通和交流。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作物耕作栽培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2. 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深化了对作物生长规律、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的理解。
4. 积累了丰富的田间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2. 团队协作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3. 田间管理需要耐心和细心。
只有密切关注作物生长状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作物健康成长。
六、建议1. 加强实习期间的指导,提高实习效果。
耕作土壤剖面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耕作土壤剖面的挖掘和观察,了解土壤剖面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2.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方法,提高土壤学实验技能。
3. 分析耕作土壤剖面特征,为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剖面是土壤垂直方向的连续切片,反映了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和描述,可以了解土壤的层次结构、理化性质、生物特性等,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耕作土壤剖面2. 实验仪器: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样品袋、土壤容重器、pH计、电导率仪、有机质测定仪等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耕作土壤剖面,如水田、旱地等。
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和剖面刀,沿土壤自然层次挖掘剖面,确保剖面垂直、连续。
3. 观察与描述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各层次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根系分布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4. 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使用pH计、电导率仪、有机质测定仪等仪器,测定土壤的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5. 记录实验数据:将观察到的土壤剖面特征和测定结果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挖掘和观察结果,该耕作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耕作层(表土层):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根系密集。
(2)犁底层(亚表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根系较少。
(3)心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根系较少。
(4)底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根系较少。
2. 土壤理化性质:根据测定结果,该耕作土壤的pH值为6.5,电导率为0.5 mS/cm,有机质含量为2.5%。
3. 分析与讨论:(1)该耕作土壤剖面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有利于作物生长。
(2)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
(3)土壤pH值适中,有利于作物生长。
(4)土壤电导率较低,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
耕作学实习报告要求
耕作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耕作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希望能够掌握不同作物种植的技术要领,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及作物生长的关系,从而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2021年7月30日三、实习地点实习地点为我校实验农场及附近农村。
四、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实验农场,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耕作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我们学习了不同土壤类型的识别、土壤改良方法、作物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农业企业,了解了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土壤类型,并掌握了土壤改良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后进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土壤的质地和肥力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状况。
其次,我们学习了作物种植的技术要领,包括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最后,我们还了解了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和新理念,这对我们今后从事农业科研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六、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耕作学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学科。
只有掌握了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总之,本次耕作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耕作学实验: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一、实验目的1、作物布局是指在—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各作物面积比例的安排。
作物布局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关系到能否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增益的问题。
2、通过本实验,了解从线性规划方法来制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原理和方法,培养系统分析,综合平衡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一个地区采用不同的作物布局方案,会收到不同的经济及生态效果。
作物布局方案的拟定属于多变量、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它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及国家、集体、个人对于农业生产要求的制约,依靠一般的定性分析方法很难对这种具有多个因素、多项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平衡,找出最优的方案。
最优化技术中的线性规划能够帮助我们对此类复杂问题做出定量分析,并得出最优方案。
因此,作物布局的线性规划就是利用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技术、经济及生态效果的作物最佳配置比例的最优化技术方法。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1、线性规划是系统工程中最优化技术方法之一。
它主要解决二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省”——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完成既定的(定量的)任务;其二是“多”——如何合理地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完成最大量的任务。
2、线性规划设计是在完成了对大量定性资料及对系统的定性的描述性的分析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寻求各部门生产的最优比例与组合而进行的定量分析。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采用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五、实验条件1.区划材料2.计算器六、实验步骤1.搜集资料:可参阅当地农业区划的材料等。
关键是对一些变量参数的确定。
2.目标函数的确定:合理作物布局的目的是实现种植业生产的高产、稳产、高收益。
因此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生产单位可选择:(1).作物总产量最高;(2).经济效益(净收效)最大;(3).生产成本最低等作为目标。
稻谷科学耕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科学耕种方法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方式、施肥策略和灌溉模式,评估其对稻谷生长和产量的提升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试验田:选择肥力中等、土壤结构良好的稻田。
2. 稻谷品种:选用当地主推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3. 农药、化肥:按照国家推荐的标准,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和化肥。
4. 耕作机械: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5. 仪器设备:土壤湿度计、土壤养分测定仪、气象观测仪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 A组:传统耕作(旋耕、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人工灌溉)- B组:机械化耕作(旋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机械施肥、灌溉机械灌溉)- C组:精准农业耕作(GPS导航耕作、播种机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2. 耕作方式:- 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耕作,包括翻耕、旋耕、人工播种等。
- B组:采用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 C组:利用GPS导航系统进行精准耕作,实现播种、施肥、灌溉的自动化。
3. 施肥策略:- A组:按照传统施肥方法,一次性施足底肥,分次追肥。
- B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需肥规律,合理施肥。
- C组:采用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施肥。
4. 灌溉模式:- A组:按照传统灌溉方法,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进行灌溉。
- B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水稻需水量进行灌溉。
- C组:利用精准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灌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A组:平均产量为510公斤/亩。
- B组:平均产量为530公斤/亩。
- C组:平均产量为560公斤/亩。
结果表明,精准农业耕作模式(C组)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机械化耕作模式(B 组),传统耕作模式(A组)产量最低。
耕作学实习报告
耕作学实习报告耕作学实习报告3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耕作学实习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耕作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某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即对莱阳校区实习基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20xx年10月27日三、实习地点:莱阳市某农村莱阳校区实习基地四、实习内容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有:1、自然条件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
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
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
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2、作物种植概况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
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2)熟制主要是一年两熟,少数一年一熟,全年冬季为的休闲期,部分农户利用自有土地发展大棚种植项目,一年多季轮作,效益良好。
耕作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本次耕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土壤耕作技术的认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增强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理解。
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耕作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仪器设备1. 耕作机具:包括翻土机、播种机、施肥机等。
2. 测量工具:皮尺、量杯、土壤湿度计等。
3. 实验场地:耕作实验田。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1. 土壤翻耕:通过翻土机对实验田进行翻耕,观察土壤结构变化。
2. 播种:使用播种机进行作物播种,观察播种深度和均匀性。
3.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观察施肥效果。
4. 灌溉:实施灌溉措施,观察土壤水分变化。
(二)实验电路:本次实验未涉及电路设计,故无电路图。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1. 分析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本次实验主要关注土壤耕作技术,无电路设计。
2. 程序设计资源分配:本次实验为实际操作,无程序设计。
3. 程序设计流程图:无程序设计,故无流程图。
4. 实验程序:无程序设计,故无实验程序。
5. 调试程序:本次实验为实际操作,无程序调试。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 土壤翻耕过程中,部分区域翻耕不均匀,导致土壤结构变化不一致。
解决思路:调整翻土机作业速度和深度,确保翻耕均匀。
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翻耕效果,及时调整翻土机参数。
2. 播种过程中,部分区域播种深度不一致,影响作物生长。
解决思路:调整播种机深度调节装置,确保播种深度一致。
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播种效果,及时调整播种机深度。
3. 施肥过程中,施肥量不均匀,导致作物生长不均衡。
解决思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分配施肥量。
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施肥效果,及时调整施肥量。
4. 灌溉过程中,部分区域土壤水分不足,影响作物生长。
解决思路: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确保土壤水分充足。
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土壤水分变化,及时调整灌溉措施。
关于农活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农活种类。
2. 掌握农活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3.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某农村地区四、实验内容1. 耕地(1)观察耕地前的土地状况,了解土地的肥力、土壤质地等。
(2)使用犁、耙等工具进行耕地,观察耕地的深度和均匀度。
(3)分析耕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土壤板结、杂草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播种(1)观察播种前的土地状况,了解土地的肥力、土壤质地等。
(2)选择合适的种子,进行播种,观察播种的深度和密度。
(3)分析播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种子发芽率低、病虫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浇水(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了解作物的需水量。
(2)使用灌溉设备进行浇水,观察浇水的均匀度。
(3)分析浇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水量不足、水流失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4. 施肥(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了解作物的需肥量。
(2)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肥,观察施肥的效果。
(3)分析施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肥料施用不当、病虫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5. 除草(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了解杂草的生长情况。
(2)使用除草剂、手工除草等方法进行除草,观察除草的效果。
(3)分析除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除草剂残留、杂草反弹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耕地实验结果:通过观察耕地前的土地状况,了解到该土地肥力较好,土壤质地适宜。
在耕地过程中,使用犁、耙等工具将土地耕深至20cm,确保作物根系发育良好。
针对土壤板结问题,采取了深翻、松土等措施,提高了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 播种实验结果:播种前,选择优质种子,播种深度为2-3cm,密度适中。
在播种过程中,注意了播种的均匀性,确保作物生长整齐。
针对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采取了提前浸种、催芽等措施,提高了发芽率。
3. 浇水实验结果: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合理调配水量,确保作物生长所需水分。
耕作学实训总结报告范文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耕作学实训。
本次实训由我国某农业大学农学院组织,在XXX县XXX农场进行。
实训期间,我深入了解了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学习了多种耕作技术,并亲身参与了农田的实际操作。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耕作学基本原理实训期间,我们学习了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熟制、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保护等。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农田基本操作在农田基本操作方面,我们学习了耕、耙、耱、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种植制度考察实训期间,我们对XXX县XXX农场的种植制度进行了考察。
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等基本情况。
4. 农田机械化作业在农田机械化作业方面,我们参观了XXX县XXX农场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并学习了相关操作技术。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训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 提高动手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亲自动手参与了农田的耕作、播种、施肥等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农具,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
3. 拓宽视野实训期间,我参观了XXX县XXX农场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这使我拓宽了视野,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4.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农田操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耕作学实习报告
耕作学实习报告
我在耕作学实习期间,参与了一系列耕作活动,学习了种植和生长季节的管理,以及农业机械和耕作活动的安全规范。
第一次实习是在一家果园,我参与了果树修剪和灌溉的活动。
这为我提供了学习如何判断水分和肥料需要量的机会,以及学习如何修剪和塑造果树的方法。
我也学习了如何使用农业机械以及如何安全操作这些机器。
第二次实习是在一家蔬菜农场,我参与了干草堆积和深耕的活动。
干草是一种重要的土壤增强料,深耕能够让土壤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肥料。
我学习了如何准确地估计土壤和农作物的需要量,以及如何使用农业机械进行深耕和填补。
第三次实习是在一家农场,我参与了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的工作。
这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维护和保养农业机械,以确保它们的高效和安全使用。
在整个实习期间,我学习了许多实用技能和知识,如如何判断土壤的种类,如何合理分配水分和肥料,如何选择正确的农业机械以及如何养护这些机械。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在每个耕作活动中遵守安全规范。
这个耕作学实习让我对耕作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从土地和农作物中获得的食物。
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农业技巧和知识,并希望将来有机会成为耕作工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实验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及分析:
1995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156.1;35%)、小麦(1992.7;32%)、油菜籽(991.1;16%)、玉米(552.4;9%)、薯类(528.4;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200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236.7;34%)、小麦(2126.4;32%)、油菜籽(964.7;15%)、豆类(773.4;12%
)、蔬菜(539.7;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201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小麦(2365.7;33%)、稻谷(2245.4;31%)、豆类(1021.2;14%)、油菜籽(761.1;11%)、蔬菜(774.2;11%)。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1995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如下表所示:
综合上图可以看出,在安徽省,稻谷和小麦占据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并
且稻谷的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则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玉米、蔬菜、豆类的种植面积也有增加的趋势,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安徽省地处中国中部,秦岭淮河一线将安徽省划分为南部和北部。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兼有麦类、薯类、玉米、豆类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则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兼有玉米、薯类、大豆等。
其中安徽南、北部地区面积差别不大,因此安徽省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差不大,薯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南北部略有有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蔬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蔬菜种植的风险,这是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长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增大了蔬菜的种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使得蔬菜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并且蔬菜的培养周期短,品种调整快,销售畅通,使得农户种植意向增加。
油菜籽属于经济作物,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
综合安徽省的生态生产条件和技术特点,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增长,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其主要原因有:1、价格波动大,较粮食作物效益较低。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小麦、稻谷等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价格持续稳定增长。
由于油菜籽等经济作物的价格未受政府保护,市场风险因素较多,价格波动较大。
另外,从种植效益方面看,剔除成本因素,小麦等作物种植效益将好于油菜籽,农户种植意向更趋向于小麦。
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投入大。
目前安徽农村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普遍低于小麦和水稻,从育苗、移栽、追肥、除草、收割、采摘等环节几乎全部人工,耕种费时费工。
3、抗灾能力弱,种植风险大。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油菜籽、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高,抗灾能力弱于小麦和水稻,种植风险较大。
4、补贴政策影响不一。
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实行补贴政策。
5、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目前,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务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新事物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其对小麦、水稻等普通粮食作物种
植经验丰富,但种植效益意识较为保守,对瓜果、蔬菜、苗木、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种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
6、获取市场信息少,销售渠道狭窄。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各种农业协会虽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作用逐步显现,但总体看,发挥职能有限,农产品信息化平台有待扩建与完善,销售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由表中数据可知,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为:1. 价格波动小,作物效益相对较高。
近年来,小麦、稻谷等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不断提高,价格持续稳定增长。
从种植效益方面看,剔除成本因素,小麦等作物种植效益较好,农户种植意向更趋向于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高,劳力投入相对较小。
目前安徽农村油谷类、小麦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育苗、收割、采摘等环节可实现机械化或部分机械化,可节省耕作时间和劳力。
3、抗灾能力强,种植风险相对较小。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相对滴,抗灾能力强,种植风险较小。
4、政府补贴政策较多。
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实行补贴政策。
这些补贴政策对一些地区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有一定影响。
5、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现今务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新事物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对小麦、水稻等普通粮食作物种植经验丰富,更倾向于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
薯类作物属于适砂土壤型作物,且喜阳喜暖,但其种植面积减少程度相对明显。
其原因可能为:1、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较低。
2、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投入大。
目前安徽农村从育苗、移栽、追肥、除草、收割、采摘等环节几乎全部人工,耕种费时费工。
3、抗灾能力弱,种植风险大。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薯类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高,抗灾能力弱于小麦和水稻,种植风险较大。
4、获取市场信息少,市场需求小,销售渠道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