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姓名成绩
诸葛恪(kè)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②。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

B.使:让。

C.以:相当于“用、把、拿”。

D.题:书写,题写。

E.益:增加。

F.因:于是。

G.听:听从。

H.与:给。

I.举:全部。

J.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

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孙权大会.群臣聚会②以纸题.其面写
③因听.与笔听从④举.坐欢笑全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帷帐:帐子。

③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补充注释】A.昔:往昔。

/B.方:正当。

/C.事:侍奉。

/D.则:就。

/E.扇(shān):扇风。

/F.令:使,让。

/G.远:形容词作动词用。

使……远。

/H.以:来。

/I.待:等待,等候。

/J.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K.安:舒服地,安心地。

/L.寝:睡,眠。

/M.至于:到了。

/N.以:用。

/O.暖:形容词作动词用。

使……暖和。

/P.衾(qīn):被子。

/Q.于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因此”“从此”“这时”“接着”等。

/R.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

/S.京师:京城;国都。

/T.号:称,宣称。

【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正当九岁时,就已经懂得服侍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使蚊虫远远地避开(把蚊虫扇开),来等候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他的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来等候父母睡起来暖和。

因此,黄香的名声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他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

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

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

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文言知识】“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暖和”。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
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5分)
①年方.九岁正当②令.枕席清凉使
③以待亲之安寝.睡④至于
..冬日严寒到了
⑤于是名播京师
..京城;国都
⑵上文还有一个属词类活用的词,请找出。

(1分)
“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
⑷成语“惟妙惟肖”中的“肖”,解释为相似,逼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2分)
鲁人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③,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老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人。

③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补充注释】A.执:手拿着。

B.……者:……(样)的人。

C.初:最初,刚开始。

D.亦:也。

E.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

计:方法,计策。

F.俄:一会儿,不久。

G.但:只是;不过。

H.以锯:用锯子。

I.中截:从中间断开。

J.遂:于是;就。

K.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

依:按照。

L.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从长竿当中截断它(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就听从了(老人的办法)把长竿子截断了。

世上愚蠢的人,没有谁比得上他。

【启发与借鉴】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

“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拿②横执之,亦.不可入也
③俄.有老父至一会儿④但.见事多矣只是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
①计无所出想不出什么计策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为什么不用锯子从长竿当中截断它(再进入城门)呢
③世之愚者,莫之及也世上愚蠢的人,没有谁比得上他(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知恩图报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

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

”即饮之酒。

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③以归。

【注释】①秦穆公:秦国国君。

②杀人:指会有杀人的念头。

③惠公:晋国国君。

【补充注释】A.尝:曾经。

B.亡:丢失。

C.求:寻找。

D. 方:正在。

E.是:这。

F.惧:恐惧。

G.起:站起。

H.去:离开。

I.居:过了。

J.出死:出,付出。

出死,付出生命。

K.溃:击溃。

L.卒:最终。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想,思考”。

“知恩图报”的“图”当然应该指“谋划、准备”的意思,也就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答于施恩人也。

若说“图”为图求之意则非也,此并非“施恩者图求受恩人报答于己”。

【译文】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他(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

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

”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会有杀人的念头。

”(于是)秦穆公就给他们饮酒。

屠杀骏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能够用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

”于是(他们)就冲破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能够幸免于难,打败了晋国,并抓了晋惠公回来。

【寓意】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6分)
①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丢失②方.共食其肉正
③是.吾骏马也这(是)④居.三年过了
⑤遂溃.围冲破⑥穆公卒.得以解难终于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即饮之酒(秦穆公)就给他们饮酒
⑶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考虑。

(1分)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子,写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

②守而勿失:牢记(这个道理),不要忘记(它)。

【补充注释】A.请:请教。

/B.子:您。

/C.所以:……的原因。

/D.对:回答。

/E.退:回去。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就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他):“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我)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了三年,又把(自己学射箭的情况)告诉关尹子。

关尹子(又)问(他):“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我)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忘记(它)。

不只有射箭(是这样),治国修身也都是这样。

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只标出一处)(2分)
⑴退而习之三年⑵故圣人不察存亡
⑴退而习之 // 三年⑵故 // 圣人不察存亡
【解析】后置状语之前要停顿。

关联词后要停顿。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⑴请于.关尹子向⑵又以报.关尹子告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1分)
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枭将东徙
枭①逢鸠②。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③。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xiū)鹠(liú),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②鸠(ji 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③东徙(xǐ):向东迁徙。

东,向东。

徙,迁移。

【补充注释】A.安:哪里。

/B.之:到……去。

【译文】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您打算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迁徙)。

”斑鸠说:“(要是)(您)能改变叫声就行了;(要是)(您)不能改变叫声,(那么)即使(您)向东迁移(迁徙)了,(那儿的人)还是会讨厌您的叫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只标出一处)(2分)
⑴子将安之⑵东徙犹恶子之声
⑴子 // 将安之⑵东徙 // 犹恶子之声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我将.东徙将要⑵乡人皆恶.我鸣厌恶,讨厌,憎恨
⑶子能更.鸣改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迁徙)。

【解析】“皆”“恶”“故”是重点。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