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到五号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登月知识点总结

中国登月知识点总结

中国登月知识点总结中国的登月计划始于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三步走”月球探测工程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36年前后将人类登上月球的使命。

中国的登月探测项目包括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等多项探测任务,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实践任务,为中国的登月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的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是中国首次绕月飞行的探测器。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做准备工作。

嫦娥一号在太空中飞行了16天,成功地执行了预定的所有任务,并通过拍摄月面图像和收集月球数据等方式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嫦娥二号嫦娥二号是中国第二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进行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地形测绘,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嫦娥二号执行了30天的任务,成功地完成了月球表面巡视和月球地形测绘的工作,为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三号嫦娥三号是中国首次的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于2013年12月2日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实现月球探测器的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同时进行月球表面巡视和科学实验。

嫦娥三号历时30天,成功地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在月面上留下了中国的国旗和探测器的车辙,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

嫦娥四号嫦娥四号是中国的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任务,于2018年12月8日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同时进行月球表面巡视和科学实验。

嫦娥四号历时27天,成功地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收集了大量的月球背面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果。

嫦娥五号嫦娥五号是中国的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于2020年11月24日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实现月球自动试样的采集、装箱、起飞、自动交会对接、样品装提取、试样存储、航天器返回逃逸等一系列的任务,最终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样本。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神秘而诗意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探索月球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月工程进行知识总结,带领大家了解这项壮丽的科技事业。

一、中国探月工程概述中国探月工程,全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实施的月球探测项目。

该工程旨在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

二、探月工程发展阶段1.“嫦娥一号”: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等任务。

2.“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

3.“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号”,开展月球表面巡视探测。

4.“嫦娥五号”:预计2020年左右,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三、探月工程成果1.首次获得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发现月球表面多种矿物和岩石类型,为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揭示月球表面形貌、物质成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奥秘,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4.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四、探月工程未来展望我国探月工程将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

未来任务将包括月球极区探测、月球背面探测、月球样品返回等,为人类了解月球、利用月球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嫦娥系列飞船发展历程

嫦娥系列飞船发展历程

嫦娥系列飞船发展历程嫦娥系列飞船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研发的一套探测月球的航天器。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07年,当时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于2007年10月发射升空。

它搭载有一台高分辨率成像相机、一台显示中子和γ射线的光谱仪以及一台高分辨率的雷达遥感仪。

嫦娥一号成功地绕月飞行了一个月,期间拍摄了大量月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完成月球探测任务的国家。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发射升空,是嫦娥系列的第二个航天器。

它旨在进一步探测月球并进行着陆实验。

嫦娥二号搭载了一台多光谱相机、一个激光高度仪和一台绕月环绕仪。

该任务实现了人造卫星对月球背面的着陆,成功地将一个月球车放置在月球表面,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是嫦娥系列的第三个航天器。

它是中国首次进行月球探测的重要一步,也是该系列航天器的里程碑之作。

嫦娥三号搭载了一台全景相机、一台进月显影相机,以及一台地形摄影机。

此外,还携带了一次月球切割探测器的着陆和随后的探测工作。

成功的月面着陆任务完成了中国航天器历史上的首次探测器着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

嫦娥四号是该系列的第四个航天器,于2019年1月发射升空。

这次任务着重于对月球背面的探测。

嫦娥四号携带了一台低频射电计、一台全球导航定位仪和一台气象仪器。

这次任务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和探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

未来,中国计划继续发展嫦娥系列航天器,并计划在2023年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样品带回任务,这将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总的来说,嫦娥系列飞船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

通过嫦娥系列的探测任务,中国正在积极发掘月球的奥秘,并致力于丰富人类关于宇宙的认识。

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嫦娥系列飞船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突破。

中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

中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

中国太空探索知识点总结中国的太空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深空探测计划。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太空探索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就中国太空探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载人航天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始于1992年,目前共进行了六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包括两次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对样子。

中国航天员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研发航天员飞行技术的国家。

二、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先后实现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的任务。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开创了人类空间探测历史。

嫦娥五号成功取样月球并返回地球,再次为中国太空探索增添了成功的一笔。

而嫦娥航天工程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完成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月球探测国。

三、载人登月计划此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载人登月计划,预计将于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载人登月任务是一个综合性强、难度大的任务,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的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太空探索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空间实验室中国的空间实验室计划以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为代表,是中国载人航天长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空间实验室计划的目标是在2022年前完成空间站核心舱的建设,建立可持续的载人空间技术平台,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做好准备。

五、火星探测中国于2021年成功实现了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将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火星轨道,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次成功实现火星探测的国家。

接下来,中国还将进行火星车着陆任务,进一步推进火星探测任务,为深空探索做好准备。

六、地球观测中国的太空探索还包括对地球的观测任务,通过卫星和空间载荷对地球气候、环境、资源等进行监测和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未来提供重要支撑。

嫦娥一号的知识点总结

嫦娥一号的知识点总结

嫦娥一号的知识点总结一、嫦娥一号的发展历程嫦娥一号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研制、发射和任务执行。

在研制阶段,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了一支由一流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嫦娥一号的整套技术装备和探测器。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任务执行阶段,嫦娥一号探测器准确地执行了各项任务,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图像,为月球探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二、嫦娥一号的技术特点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具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特点。

首先,嫦娥一号具有自主着陆和返回能力,可以精确地控制着陆点,并在完成任务后自主返回。

其次,嫦娥一号具有多种科学仪器和探测设备,可以对月球表面的地形、成分等进行全面综合探测。

另外,嫦娥一号具有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系统,能够准确地确定自身位置,保证探测任务的顺利执行。

总之,嫦娥一号的技术特点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水平和雄心壮志。

三、嫦娥一号的科学意义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任务执行对于人类探索月球和宇宙的科学意义重大。

首先,嫦娥一号的任务目标是对月球进行全面综合探测,包括地质构造、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等方面,可以为人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提供宝贵的数据。

其次,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任务执行为人类探索外太空和开展太空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有助于促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嫦娥一号的科学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月球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在太空科学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四、嫦娥一号取得的重要成果嫦娥一号探测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首先,嫦娥一号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全面综合探测,获得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为月球地质构造和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嫦娥一号探测器还对月球的磁场和射电环境进行了探测,揭示了月球的天体物理特性和科学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中国航天成就总结

中国航天成就总结

中国航天成就总结中国航天事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航天的重大成就进行总结,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果。

一、人造卫星领域1.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

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目前已完成全球组网,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3.通信卫星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多颗通信卫星,包括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为国内外用户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等通信服务。

二、载人航天领域1.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2.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飞船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3.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三、深空探测领域1.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的环月飞行和科学探测。

2.嫦娥四号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

3.嫦娥五号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实现了月球样品采集返回,为中国月球探测画上了圆满句号。

四、火箭技术领域1.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已成为国际航天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研制的固体运载火箭,具备快速发射、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特点,为国内外小卫星发射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结: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火箭技术等领域,中国航天不断刷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

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知识点梳理.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知识点梳理.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知识点梳理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我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能好好归纳总结!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航空航天成就空间技术类1.“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由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飞船总飞行时间达33天,是目前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2.“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三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嫦娥五号”将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带回月球样品3.“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4.“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5.“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202X年4月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空间应用类1.“北斗”系列导航卫星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全国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把地球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定量遥感卫星近些年,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目前,我国的航天科技主要成就如下:空间科学类1.“悟空号”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人类带来了多项成果:约28亿高能宇宙射线,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使人类第一次直接“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处的“拐折”等2.“实践十号”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单次开展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3.“慧眼”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可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生物医学成就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信息技术成就我国信息技术成就知识点超级计算机1983年,“银河-I”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1993年,“曙光一号”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多处理机2015年11月16日,“天河二号”连续六度称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202X年,“神威·太湖之光”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202X年11月,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第四次分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冠亚军;中国上榜的超级计算机达到202台,总数为世界第一量子通信202X年8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202X年9月,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我国近现代其他部分成就我精心为您推荐: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生物工程技术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从嫦娥探月工程看真理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公务员报考指南公务员报考条件公务员报名入口行测专题申论专题。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此次,“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中国的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为期3个月的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在“玉兔号”名称公布以后,中新社从美国航天城休斯敦传回一条消息称,1969年7月20日,执行人类首次登月任务的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与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曾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请注意一位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传说名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

”“好的,我们会密切关注这位兔女郎。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东升。

当此际,《新民周刊》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相关内部人士处获悉,我国对探月工程,乃至整个航天规划有重大调整,原来进行的载人登月准备工作暂缓。

目前的探月计划,将是——“嫦娥三号”达到落月;由于“嫦娥四号”已经投产,也将如期发射,未来将完成模拟载人登月,进行采样,然后返回地球;预计的“嫦娥五号”将停止研发。

探月计划将告一段落。

中国取消载人登月计划就中国的航天总体规划而言,在探月工程上,分为三步走,也就是完成“绕落回”三期计划,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无人采样返回。

2007年10月,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乘坐“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升空,执行中国首次探月之旅,完成了绕月探测的目标。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乘坐“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升空,完成了为“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这次发射的“嫦娥三号”,正是在前次发射成果上完成的。

《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表示,中国将选择有限目标,分步开展深空探测活动。

那么,在完成了“绕落回”任务之后,属于深空探测第一步的中国探月工程,将怎么走下去呢?2010年,在“嫦娥二号”探月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称:“月球南极有望成为载人登月的着陆点,依据载人登月的三个可能时间表,我国载人登月最早可能在2020年实现。

嫦娥五号高考知识点

嫦娥五号高考知识点

嫦娥五号高考知识点嫦娥五号是中国发射的首个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该任务于2020年11月24日成功发射。

该任务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突破,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

作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五号涉及到许多与高考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物理、化学和地理三个学科的角度,探讨嫦娥五号与高考的关系。

一、物理知识点1. 物体在太空中的运动:嫦娥五号的发射、飞行和返回过程中,都涉及了物体在太空中的运动情况。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落体运动、抛物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等基本物理概念,能够分析和解决与这些运动相关的问题。

2. 轨道运动:嫦娥五号在太空中需要按照设计的轨道飞行。

这就涉及到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有关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能够计算嫦娥五号在轨道飞行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3. 通信技术:嫦娥五号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需要进行通信。

学生需要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传播规律,理解无线电通信的原理和技术,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嫦娥五号通信相关的问题。

二、化学知识点1. 火箭燃料化学反应:嫦娥五号的发射过程中需要使用火箭燃料。

学生需要了解火箭燃料的种类、化学组成和燃烧反应原理,能够解释火箭燃料燃烧时的产物以及能量释放过程。

2. 材料科学:嫦娥五号的外壳和部分设备需要使用先进的材料。

学生需要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能够分析和评估不同材料在太空环境下的使用性能和特点。

3. 化学分离技术:嫦娥五号的采样返回任务中,需要对月球样品进行分离和提取。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解释分离技术在月球采样任务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地理知识点1. 太空地理:嫦娥五号的任务是探索月球表面,了解月球地貌和地质特征。

学生需要了解行星地理学和月球地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解释嫦娥五号任务对于太空地理的重要意义。

2. 自然资源:月球是地球最近的天体,对于研究月球上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月球上可能存在的水资源和其他稀有矿产等自然资源,能够分析嫦娥五号任务对于研究月球自然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嫦娥五号高三地理知识点

嫦娥五号高三地理知识点

嫦娥五号高三地理知识点嫦娥五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探月任务,于2020年11月24日成功发射,并于2020年12月1日成功着陆月球。

本文将就嫦娥五号任务涉及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月球的成因和特点月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天体,它的形成与地球有关。

科学家普遍认为,月球是在约45亿年前,一颗与地球相当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后,部分物质由地球向外抛射而形成的。

月球的表面主要由灰色的月壳和岩石构成,其呈现出明暗交替的地貌特点。

二、嫦娥五号任务的目标和意义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第一次实施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其目标是将采集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研究。

这次任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化历史以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地球科学和宇宙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嫦娥五号任务的主要步骤1. 发射和飞行阶段:嫦娥五号在2020年11月24日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之后经过约8天的飞行,进入月球轨道。

2. 着陆和采样阶段:嫦娥五号在2020年12月1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然后使用钻头和机械手进行采样。

3. 岩石装填和升空阶段:嫦娥五号采集的岩石样品通过吸附机构装填到返回舱中,并且进行密封,然后舱体与上升器分离,返回舱独立完成升空任务。

4. 返回和返回地球阶段:返回舱进入地球轨道后,通过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调整姿态和速度,最终在地球大气层再入口降落。

四、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成果嫦娥五号成功采集的月壤样品将为科学家提供许多珍贵的科学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成分的分析:通过对月壤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月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差异。

2. 地质年代的研究:通过对岩石样品进行放射性元素测定,可以确定月球的年龄和地质演化历史。

3. 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通过对月壤中微小尘埃颗粒的分析,可以推断太阳系形成的时代和过程。

4. 宇宙辐射环境的研究:通过对月壤中的辐射损伤进行测定,可以评估宇航员在深空环境中的辐射风险。

飞向太空航程结构梳理与知识点

飞向太空航程结构梳理与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 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 公里。返回舱完好无飞损向太。空航的航天程结英构雄梳理杨和知利识点伟自主出舱。我 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2003年2月1 日9:00在预定着陆时间前瞬间在得克萨斯 州上空解体燃烧,飞船上包括一名以色列人 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02月0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 飞机在降落时解体。另外,1986年1月28 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升空时爆 炸,7名宇航员遇难。
七号点火升空,28日17:13分着
陆。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神舟七号航天员飞向:太空的刘航程伯结构明梳理、和知识翟点 志刚、景海鹏
翟志刚走出航天仓。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生字词
▪ 运载(zài ) 橘红( jú) 角落(jiǎo) ▪ 翌年(yì) 开辟(pì) 乐曲(qǔ) ▪ 酝酿( niàng) 横亘(gèn) ▪ 着陆( zhuó) 记载( zǎi )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梳理和知识点

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总结

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总结

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总结11月24日,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随着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航天。

在为这一盛举欢欣鼓舞之余,民众对嫦娥五号充满了好奇。

与嫦娥家族中的几位“姐姐”相比,嫦娥“五姑娘”有什么不同?其在大家族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发挥着什么作用?承担使命不同与嫦娥一号至嫦娥四号4位“姐姐”不一样,嫦娥五号要完成中国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

嫦娥五号的成功实施,将实现中国首次在地外天体无人采样返回。

作为中国探月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核心,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

发射成功后,嫦娥五号将经过11 个阶段,20 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2千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航天专家表示,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对推动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跨越发展,意义非凡。

外观造型不同与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比,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结构也更为复杂,它是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4器组成。

这4器每一个都是单独的个体,但它们也能组合在一起,比如着陆器和上升器“抱”在一起,就组合成了“着上组合体”,而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而成“轨返组合体”。

此外,4 器“串”在一起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探测器。

而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分别是一颗单独的卫星,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是由着陆器和月球车“两器”组成。

而嫦娥五号则是由4器组成,因此嫦娥“五姑娘”是家族里结构最复杂的探测器。

任务目标不同嫦娥五号任务的目的是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开展月球样品地面分析研究。

任务期间,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重点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升中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要实现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进中国科学技术重大跨越;三是要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六年级下册嫦娥探月科学笔记

六年级下册嫦娥探月科学笔记

六年级下册嫦娥探月科学笔记
2007年: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它主要完成绕月飞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拍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

2010年: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它是嫦娥一号的改进型,飞到距离地球1亿公里以外,得到了国际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图和月球虹湾地区1.5米高分辨率局部影像图,为嫦娥三号着陆找到了落脚点。

2013年: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它是我国第一个在地球以外的天体软着陆的无人探测器,拍到了人类时隔40多年后首次获得的最清晰的月面照片。

2018年:
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它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型,是世界上首个成功在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航天器,截至目前,工况正常且能量平衡,仍在继续月背之旅。

2020年11月24日:
嫦娥五号成功发射,肩负着采样返回的使命。

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探测的历史性突破,掌握了近月制动捕获、月球
环绕飞行等工程能力,获取了1.37TB有效科学探测数据,其中包括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数据,树立了我国航天的第三座里程碑。

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两次任务接续实施,如期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任务,掌握了的月直接转移飞行、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月面软着陆、着陆器月面原位作业、巡视器月面巡视等工程能力,获取了更高分辨率的全月三维立体影像图、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精度的元素分布图等科学探测数据,获得各类数据共计7TB。

嫦娥五号两次任务的先后实施,尤其是后者在广袤的地月空间连续执行的11个高难度动作让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月球探测再次迎来属于人类的高光时刻,标志着嫦娥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中国最新登月知识点总结

中国最新登月知识点总结

中国最新登月知识点总结自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登月之后,太空探索就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瞩目的焦点。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登月计划多年来没有再次得到重视,知道近年来,中国的太空探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首次成功实现了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且成功返回地球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中国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第四次探测任务,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于2019年1月3日23时26分成功实施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取得了一系列包括获得月球背面图像等科学数据,标志着人类在月球探测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面将从登月背景、主要技术、成果和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登月背景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登月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太空。

中国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太空探索之路。

1957年,苏联首次发射了人造卫星,开启了太空探索新纪元。

此后,各国纷纷加大对太空探索的投入,美苏两国更是开始了竞相登月的太空竞赛。

1969年,美国成功实现了阿波罗登月工程,将宇航员首次送上了月球。

而中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了宇航员计划,并且直到21世纪初才独立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太空探索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是巨大的。

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积极准备,终于在2013年,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着陆器的软着陆任务,并实现地月传带通信,成为继美苏之后的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二、主要技术中国在登月探测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嫦娥四号是中国迄今为止的最重大的登月探测项目。

嫦娥四号和美国阿波罗登月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1、着陆器技术嫦娥四号的着陆器是一种新颖的设计,将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任务。

在着陆器着陆月球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月球地心引力、降落段速度和采样位置的选择等多个技术难题。

嫦娥四号着陆器着陆面选择到了一片距离月球南极嫦娥四号则是在月面着陆,并成功实现月背表面的巡视探测。

嫦娥工程 空间探索

嫦娥工程 空间探索

嫦娥工程空间探索1、嫦娥一号探测器(探月工程一期)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并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日,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嫦娥二号探测器(探月工程二期)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二号并成功发射;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10月27日至2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对月球虹湾局部区域高分辨率成像拍照,嫦娥二号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之后,嫦娥二号卫星飞离月球,成功绕飞拉格朗日L2点,进入转移轨道飞行;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与国际编号为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公里,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2014年年中,嫦娥二号已飞至1亿公里以外,对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进行了验证。

3、嫦娥三号探测器(探月工程二期)2013年12 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三号并成功发射。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地区,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

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开始月面巡视勘察。

4、嫦娥四号探测器(探月工程二期)2018年5月21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并成功发射。

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嫦娥四号并成功发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鹊桥”中继星还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

嫦娥四号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5、嫦娥五号探测器(探月工程三期)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从地球出发,成功绕月后,11月1日,返回器以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地球大气层,安全精确着陆,为嫦娥五号任务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航空航天知识点

航空航天知识点

航空航天知识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1年9月29号天宫一号发射地方:酒泉卫星技术重点:航天器交会对接结构:两舱结构,分不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日子,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时期空间实验室时期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预备。

发射项目:发射后两年内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差不多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翔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发出第一张自拍照,11月3日早晨顺利实现与神州八号飞船首次对接。

「知识XXX」一、中国载人航天进展三步走:第一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飞船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是建筑中国的空间站二、中国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筹建中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三、酒泉被选为卫星发射中心的条件:1、已建场30年,拥有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日子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发配电等配套设施完善。

2、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交通干线,航区安全有保证。

3、发射场区占地面积广,地势开阔,彻底满脚待发段和上升段航天要求,也是先进的乾坤往返运输系统最理想的发射回收着陆场,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进展空间。

4、场区内已建有大型机场,既能够满脚航天器使用飞机快速运输的要求,又可作为参试人员往返乘落飞机的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一号到五号知识点总结
嫦娥一号到五号知识点总结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于2007年10月24日。

作为中国探月计划的第一步,嫦娥一号
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随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相继发射,为我们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对嫦娥一号到五号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月球轨道探测和数据传输。

嫦娥一号搭载了绕月探测器、撤退级和上升级,发射成功后进入近月点轨道,完成了环月飞行任务。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后第三个登月国家。

嫦娥二号是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于2010年10月发射。

嫦娥二号也完成了环月飞行任务,并在进入绕月轨道后成功拍摄了独特的月球背面影像。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进行了近距离拍摄,这些影像为我们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天文学特征提供了重要信息。

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三颗月球探测卫星,于2013年12月发射。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着陆器软着陆,并将“玉兔”月球车成功移出着陆器,进行了月面巡视和探测任务。

月球车“玉兔”在月面自由行驶,采集了大量的月表数据,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物理特性和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线索。

嫦娥四号是中国第四颗月球探测卫星,于2018年12月发射。

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它携带了巡视器和着陆器,并在月球背面进行了巡视和科学实验。

嫦娥四号的任务是对月球背面的地质构造和环境特征进行
详细研究,同时也为未来人类月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

嫦娥五号是中国第五颗月球探测卫星,预计于2020年底
发射。

嫦娥五号将进行采样返回任务,这将是人类自从1976
年苏联“月球20号”任务以来的首次月球样品返回。

这将是
中国航天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地球和月球的起源以及宇宙进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嫦娥一号到五号的发射和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

这些探月任务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嫦娥探月计划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未来太空探索铺平了道路。

正是由于嫦娥一号到五号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舞台上傲视群雄。

嫦娥系列任务不仅令人瞩目,也激发了全球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随着中国未来更多探月计划的实施,我们期待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舞台上再创佳绩,为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嫦娥探月计划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嫦娥一号到五号的连续发射和任务,中国不仅在探月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为未来的太空探索铺平了道路。

这些任务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也激发了全球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随着未来更多的探月计划的实施,我们期待中国航天事业能够再创佳绩,为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不断努力。

同时,嫦娥探月计划的成功也为地球和月球起源以及宇宙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对推动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将造福于中国自身,也将为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