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节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几何学的学习还是相对陌生。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点、线、面、体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操作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点、线、面、体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模型、图片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针尖、直线、平面、盒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位置。

•线: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面: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体: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触摸几何模型,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的特点。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6.1 几何图形6.1.2 点、线、面、体一、新课导入观察下图的长方体,思考: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预测学生可以答出: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它们的联系: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图形的构成元素合作探究:同学们,观察教室,哪些物体可以抽象成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子,学生发言说出更多例子,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鼓励,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探究1:(1) 你知道这些几何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2) 下图中的图形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老师引导学生归纳:1. 包围着的体是面.2. 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想一想:探究2: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探究3:线和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借助前面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想一想:立体图形的组成的元素包括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理清元素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图:例题精析: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个平面和__________个曲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形成__________条直线和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关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点、线、面、体的相关知_______条曲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知识点二:由点、线、面运动而形成的图形动手操作:画一画: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教师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教师追问2:你能举出“点动成线”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画一画:把粉笔横着看作一条线,让这个粉笔在黑板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教师通过现场操作粉笔并让学生观察黑板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教师追问:你能举出“线动成面”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列举更多实例.操作: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识.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三、当堂练习师生活动:教师转动长方形纸片,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可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归纳得出结论:面动成体.教师可让各小组将纸片剪成不同形状(如:半圆、执教梯形、直角三角形),仿照老师刚才的操作并观察,再分别请小组代表展示转动过程与所得图形:练一练:1.(临沂期末改编)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多种传统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 )A.点动成线,线动成面B.线动成面,面动成体C.点动成线,面动成体D.点动成面,面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三、当堂练习1. 如图,三棱锥有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个点.2. 请把下图中的平面图形与其绕轴旋转一周后得到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图形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观察三棱锥的构成元素,提升迁移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1.(东营期末改编)小翼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 2 m、高为 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 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______.(2) 这能说明的事实是______(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3) 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图形知识.设计意图:综合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点、线、面、体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教学反思1.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教案+反思(优质获奖).doc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教案+反思(优质获奖).doc

课题 4.1.2点、线、面、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儿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儿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讲与动手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教学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教学用品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主备者参与者星期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 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2. 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儿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儿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二、新授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2 .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肘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3. 几何体的概念.(1) 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儿何体.(2) 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4. 给出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提出问题:(1) 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2)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3) 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4)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帅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5•点、线、面、体与儿何图形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儿何图形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这说明了的数学原理.作业设计 教后建议2. ______________ 体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线和线相交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二、选择题.4. 将三角形绕直线L 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 . • ■A B C D三、解答题.5. 如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 5 ♦ ▲ .1. 课木第125〜126页习题4. 1第7〜12、13、14题.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充分发 挥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 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与基本性质;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理解点、线、面、体的存在;3.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点、线、面、体;4.能够绘制给定形状的点、线、面。

二、前置知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该掌握有关平面图像的概念及相关的图形名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特征及分类;2.教学难点:图形定义的理解与识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黑板前看到以下四个图形: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平面图形和一个三维图形。

请学生辨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课堂讲解点、线、面、体的定义与分类将点、线、面、体的定义依次写在黑板上,并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区别,并帮助学生对不同类别的图形进行分类。

•点: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实体,没有长度、面积以及体积。

•线:线是由无数个连接着的点组成的,它是一个长条形的实体,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

•面:面是由许多相连的线性形体组成的,它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条线围成的一个区域。

它由无数个点组成,有面积,但没有厚度。

•体:体是又许多相连的面组成的,它是一个有长度、宽度、厚度的三维实体,有体积。

3. 给学生展示各类图形,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从幻灯片上依次展示出各种贴纸图案,并引导学生根据对图形的认识猜测它们的名称,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的猜测。

4. 引导学生感知点、线、面、体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点、线、面、体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那些常见的物品含有哪些点、线、面、体。

5. 练习识别各类图形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将会让学生通过绘图和粘贴贴纸的方式,将不同的点、线、面、体正确分类。

同时,教师也会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进行练习。

6. 总结与归纳请学生回忆当天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课堂扩展引导学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或手工制作模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三维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分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3.举例说明点、线、面、体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4.讲解点和线、线和面、面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内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应用实例;
2.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线如何动成面,面如何动成体等;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观察实物模型和展开图,感知点、线、面、体的空间形态,培养空间想象力;
2.通过动手操作,如绘制图形、折叠展开图等,巩固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习惯。
3.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和知识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表示方法,如点用坐标表示,线用方程表示,面用方程或图形表示,体用图形表示等。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5.强化几何直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式,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重视知识巩固,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复习课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个不同的物体,分别描述它们由哪些点、线、面组成,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2.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1、2、3,要求画出图形,并标明所学的点、线、面元素。
4.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点、线、面、体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心理都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如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几何性质判断。然而,对于点、线、面、体的深入学习,他们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各异,有的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把握较为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如:面积、周长、体积、表面积等。
-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点、直线、平面图形或空间几何体,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知识。
-你认为几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4.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几何知识,创作一幅有趣的几何图形画,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几何知识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几何原本》、《有趣的几何》等。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点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点的位置,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学习并掌握直线的性质和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四边形等,能够计算其面积和周长,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对点、线、面、体应用的理解。不过,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引导,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让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4.1.2点、线、面、体》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让我觉得这个切入点设计得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也注意到,当涉及到几何符号和定义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看来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重点攻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举例来解释抽象的几何概念,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还是难以理解。这里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三维模型或者互动软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可能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立体几何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有些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立体模型和实物,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和实例。

3.作业准备: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和模型,如钥匙、铅笔、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直线、平面模型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点、线、面、体的示意图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点、线、面、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计算一个简单的房屋模型的总面积和体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篮球、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可以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图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点、线、面、体。
-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计算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技巧。
5.融入多媒体,提高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态图、三维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面:有面积、形状;
-体:有体积、形状。
3.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可以组成线,线可以组成面,面可以组成体。
4.通过实物演示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点、线、面、体的性质,并总结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
-小组1:探究线段的性质;
4.学会运用点、线、面、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点、线、面、体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点、线、面、体的性质和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和实物。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小球、直线、平面等,用于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教室、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

2.呈现(5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课件和实物道具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识别和描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本次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展开,以下是本次教学的反思:一、教学环节方面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及构成元素,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在概念学习环节,我通过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特征。

我注重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死记硬背。

同时,我还借助图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探究活动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演绎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我让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出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感受它们的无限延伸性和无界性;我还让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感受它们的稳定性和各部分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应用拓展环节,我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通过实例和练习的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本次教学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联系与区别、拓展应用。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效果方面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帮助。

四、改进方向方面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讲解和探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1.2 点、线、面、体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3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1.2 点、线、面、体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3

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6.1.2 点、线、面、体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学生了解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实例出发,引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对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初步了解到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手段,而对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需要让学生从直观中去感受抽象.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于新奇、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七年级是学生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也在发展,但很多时候还要借助实物或具体的事物和情境进行理解.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也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提高学习兴趣.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渐渐地接受概念的意义.点、线、面、体的关系,需要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并举例描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先引领示范,学生获得体验后再进行模仿式探究.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3.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运动变化的观点,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点难点重点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课本、魔方、易拉罐、漏斗、篮球、三棱镜、金字塔模型等.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下列情况:夏天的夜空散布着点点星星;夜晚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清洁玻璃时,刮窗器在玻璃上形成一个面;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快速旋转,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球.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这些现象.【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高效课堂活动一:探究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问题1:我们可以用简单图形构造出复杂图形,也可以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进行研究,构成图形的元素是什么?这些元素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图形的构成元素: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师生活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比文沉.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得出答案: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问题2:构成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学情预设:学生能得出包含点、线、面,可能会疏漏“体”.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体”.问题3:观察课本、魔方、易拉罐、漏斗、篮球、三棱镜、金字塔模型等物体,想一想,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学情预设:学生能够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立体图形、师生共同归纳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问题4:再次观察这些几何体,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能得出包围着体的是面问题5:如图,看一看,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几个面?这些面有区别吗?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结论: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比如平静的水面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而些建筑物的屋顶则给我们以曲面的形象.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平面和曲面的例子.问题6:观察上面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如正方体的每一条棱、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都给我们以线的形象.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如天上的星星、世界地图上的城市等都给我们以点的形象.【设计意图】通过由体到面、到线、再到点的过程,理解点、线、面、体是构成图形的元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二:探究图形与运动的关系问题1: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往往也能够抽象成几何图形.如图,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线还是面?学情预设:学生能答出形成的图形是线.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问题2:如果把刮窗器看成一条线,清洁玻璃时,它在玻璃上摆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问题3:我们把长方形硬纸片看成一个面,绕着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圆柱体,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面动成体.教师总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一些庆祝活动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构组成.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厨界例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用线连起来.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半圆以及梯形绕轴旋转一周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解:如图所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结论,并结合例题更好地感受面动成体,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课堂评价1.下列图形绕着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能得到圆柱的是A.三角形B.长方形C.五边形D.半圆答案B2.下列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A.时钟的钟摆摆动留下的痕迹B.旋转一扇门,门在空中运动的轨迹C.扔出一块小石子,石子在天空中飞行的路线D.一根舞动的荧光棒答案B3.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是平面还是曲面?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答案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4个面围成的;3个平面,1个曲面;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直线有4条,曲线有2条.【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课堂总结1.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请列举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实例.3.请列举日常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实例.【设计宽图】通过回顾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突出重点的知识技能,完成知识体系建构.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教材练习第1.2题.提高性作业,教材习题6.1第3,5题.拓展性作业:自己动手做出一些图形并绕其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观察形成的立体图形板书设计6.1.2 点、线、面、体1.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线、面、体2.线的形成: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3.点的形成: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4.图形与运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5.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例教学特色1.引入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注重概念理解,强化基础在点、线、面、体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给出的实例和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点、线、面、体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高效课堂,辅以小组讨论、例题分析、实践探究等,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知识.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度,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4.1.2 点、线、面、体
1.经历探究空间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重点)
2.探究点、线、面、体的关系,初步掌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为我们打算了一棵特别的圣诞树,树上结满了象征桔祥的各种礼物,这些礼物的形状,从数学角度可以看作几何图形.你从这些礼物中可以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你们想不想摘取那些桔祥的礼物?那么,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它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图形构成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图形构成的元素
观察图,答复以下问题:
(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3)图①中共形成了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
(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
解析:(1)依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2)依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依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线的特点解答;(4)依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的顶点情况解答.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面;
(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面和1个曲面;
(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
(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与面的形状作比照,然后作出推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
探究点二: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
(类型一)推断旋转后的图形形状
观察以下图,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 )
解析:由图形可以看出,左边的长方形的竖直的两个边与已知的直线平行,因而这两条边旋转形成两个柱形外表,因而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一个管状的物体.应选D.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点、线、面、体,重在表达面动成体,需要发挥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类型二)旋转后几何体的计算问题
已知柱体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绕轴l旋转一周,则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 A.πr2h B.2πr2h
C.3πr2h D.4πr2h
解析:∵柱体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绕轴l旋转一周,∵柱体的底面圆环面积为:π(2r)2-πr2=3πr2,∵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3πr2h.应选C.
方法总结:先推断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三、板书设计
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点的形成:线与线相交成点,点无大小.
线的形成点动成线面和面相交成线线无粗细
面的形成:线动成面平面曲面
体的形成面动成体由面转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想知识的生成、变化、开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制造能力.
4.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观赏漂亮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
边的亭子中我们寻觅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二、商量(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明媚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商量,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教学模型完成课本P121练习第2题(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想知识的生成、变化、开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制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商量(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究
1.阅读课本P119,并答复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课本P121习题4.1第1题(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商量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课时小结
六、课堂作业
“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表达的理解和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