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
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及生长的研究
文明施工目标:以创建“陕西省文明工地”,作为文明施工的标准。
消防目标: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消除现场所有的消防隐患,达到各级消防主管部门和公司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标准。
环保目标:创“绿色、无污染施工工地”。
教育培训目标:选派年轻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人员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先进技术可以单独联系在外学习。
17.庄虔增,于鸿仙,刘岗,徐春华,于平,肖炼六线鱼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 1999(01)
18.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吴仁协,王琼潮间带大弹涂鱼产卵习性和自然受精卵孵化研究[期刊论文]-热带海洋学报 2006(05)
19.谢仰杰,翁朝红,管延华,郑金宝,张雅芝温度对花尾胡椒鲷胚胎发育的影响[期刊论文]-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27.邹记兴,向文洲,胡超群,林坚士,章之蓉点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与发育[期刊论文]-高技术通讯
2003(04)
28.张海发,刘晓春,刘付永忠,王云新,林蠡,黄国光,舒琥,罗国武,林浩然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 2006(05)
29.邓思平,吴天利,王德寿,张耀光温度对南方鲶幼鱼生长与发育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
20.朱晓琛,刘海金,孙效文,薛玲玲,毛连菊微卫星评价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纯合性[期刊论文]-动物学研究
2006(01)
21.杨双英,徐革锋,牟振波,夏大明虹鳟受精卵第一次卵裂组织学观察及四倍体制备最佳时机的研究[期刊论文]-水产学杂志 2007(01)
22.万蓁蓁红鳍东方鲀幼体发育和消化生理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野生绿鳍马面鲀人工驯养与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 提要 】 绿鳍马面纯 曾经是我 国渤海 、 黄海 、 东海海 区的主要 捕捞对象之一 , 最高年产量 达 3 7 t 但 由于过度捕 捞和海洋 3Y 。 环境变化等原 因导致 其种群资源锐减 , 已不 能形成渔讯 , 现 活鱼市场价格不 断攀升。 本文对黄海野生绿鳍 马面纯 的人工驯养和繁 殖生物学特性进行 了调查研究 , 以期 为绿鳍 马面鲍 苗种 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马 面 纯 , 年 渔 获 量 维 持 在 2 万 t 右 , 9 6 达 到 4 万 每 0 左 18 年 3 t 最 高 峰 。长 期 以 来 , 鳍 马 面 纯 优 势 地 位 明 显 , 仅 次 的 绿 是 11 实 验 鱼 类 采 集 .
1 材 料 与 方 法
于带 鱼的主要捕捞 对象 , 然而 自2 世 纪 9 0 O年代 以来 , 由于
20 年 3 ~ 0 0 6 , 08 月 2 1 年 月 在山东半 岛沿海采集 野生绿
过 度捕捞 致使其 产量严 重滑 坡 , 其优 势地位 被黄 鳍马 面纯
取 代 ¨J 家 建 议 应 采 取 降 低 绿 鳍 马 面 鱼 捕 捞 强 度 和 将 开 ,专 屯
鳍 马面鲍 1 0 余 尾 , 活 3 0 0 0 成 0 余尾 , 长 为 1.- 61c 体 8 2 . m, 3
卵 量 为 l~ 6 粒 。 64 万
将 性腺 固于 B un o i 氏液 中,固定 2 ~ 6h , 4 3 后 分别 在精
巢和 卵巢上取小块 组织 , 系列酒精脱 水 , 甲苯透 明, 二 常规 石 蜡 包 埋 , E C — M2 1 切 片 机 切 片 , 度 5I L IA R 06 厚 m,常规 x H— E染色 , 中性树胶封片 , io 2 0 N knE 0 型光学显微镜观察并
“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122018年第7期行业发展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项目在北京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组织的项目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经费使用规范合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该项目于2013年立项,针对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重点研究远洋捕捞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国产化助渔设备与捕捞装备,掌握远洋与极地渔业捕捞对象资源变动规律,发展远洋渔业信息数字化技术,提高渔业精准捕捞与助渔技术水平,针对过洋性、大洋性、极地、南海外海渔业新资源,通过高效捕捞技术集成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所牵头主持了其中2个课题,并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与企业联合主持1个课题。
经过5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在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装备技术、极地与大洋渔业新资源开发、远洋渔场渔情分析预报及管理决策、新型渔具研发与捕捞效率升级、南海外海渔场开发、支撑渔业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绩与产业应用成果,项目成果支撑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了我国远洋渔业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远洋与极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护和争取了我国的海洋权益,为实现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顺利通过项目验收7月3日,威海市文登区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威海银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绿鳍马面鲀工厂化育苗技术”课题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威海)、威海市环翠区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等相关单位专家组成,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有关领导一同参与了此次验收。
验收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并通过现场抽样、计数以及审查生产记录等方式,确认课题组共驯化培育绿鳍马面鲀亲鱼116尾,培育苗种107.6万尾,苗种全长范围4.5cm~6.8cm,平均全长5.6 cm,苗种形态体色正常,健康活泼。
绿鳍马面鲀大规格苗种网箱培育试验
值[5] ꎮ 目前野生绿鳍马面鲀捕获量逐年缩减ꎬ正常
的时间点ꎬ提高养殖存活率ꎬ节约养殖成本ꎬ增加
的繁殖技术已成功突破[7 ̄9] ꎬ但作为洄游性鱼类不
1 材料与方法
模式下升温越冬[10] ꎮ 大规模工厂化养殖会带来高
1. 1 试验材料
世界 卫 生 组 织 / 联 合 国 粮 食 与 农 业 组 织 ( WHO /
长(5. 4 ± 0. 32) cmꎮ 放养在规格相同的 20 个聚乙
量( g) 和全长( cm) ꎮ
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ꎬ体质量(2. 60 ± 0. 16 ) gꎬ全
烯无结网箱(5. 0 m × 5. 0 m × 3. 0 mꎬ网目 1. 0 cm)ꎬ
t2 与 t1 时刻的全长( cm) ꎻW 和 L—t 时刻的体质
箱为养殖平台ꎬ在水温 20. 0℃ ~ 26. 0℃ 的条件下ꎬ以 1. 5 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样本进行 50 d 的培育试验ꎮ
结果显示:(1) 初始平均体质量 2. 6 g、平均全长 5. 4 cm 的小规格苗种增长达到平均体质量 41. 10 g、平均全
长 15. 10 cm 的大规格苗种ꎬ平均日增重量 0. 75 g / dꎮ (2) 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 L = 0. 201 5 x + 5. 244 5
采用 Excel 2010 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ꎬ以平
每个 网 箱 6 000 尾ꎬ共 120 000 尾ꎮ 试 验 时 间 为
均值 ± 标准差表示ꎮ 测量方法参照鱼类种质研
验地点在日照岚山区近海渔排ꎬ水深 8 mꎮ
1. 4 试验方法
2019 年 6 月 1 日至 2019 年 7 月 20 日ꎬ共 50 dꎮ 试
第 46 卷第 6 期
绿鳍马面鲀养殖技术
绿鳍马面鲀养殖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绿鳍马面鲀的养殖技术,这可真是个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事儿呢!你想想看,绿鳍马面鲀那模样,长得就挺特别的,圆滚滚的身子,还有那独特的绿鳍,多有意思呀!要养好它们,那可得下点功夫。
首先呢,得给它们找个舒服的家。
就好比咱人得有个温暖舒适的房子一样,这养殖池可不能随便对付。
水质得好,不能有啥脏东西,不然它们能开心吗?它们不开心能长得好吗?所以呀,这水可得精心照料着。
然后呢,饲料也很重要啊!不能随随便便找点东西就喂给它们,得是适合它们的营养美食。
就像咱人得吃有营养的饭菜才能身体棒棒的,绿鳍马面鲀也一样呀!得给它们准备专门的饲料,让它们吃得欢欢喜喜,快快长大。
还有啊,温度也得注意。
它们可娇贵着呢,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
这就跟咱人一样,冬天得穿厚棉袄,夏天得开空调,得让它们舒舒服服的。
养殖绿鳍马面鲀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时刻关注着它们。
它们要是有点啥不舒服的,咱得赶紧发现,赶紧想办法解决呀。
这就好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得细心又耐心。
你说要是咱不认真对待它们,它们能长得好吗?那肯定不能呀!咱得把它们当成宝贝一样照顾着。
想想看,看着这些小家伙们在咱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那得多有成就感呀!等它们长大了,那就是咱的收获呀,就跟农民伯伯收获庄稼一样开心。
而且呀,绿鳍马面鲀可是很有市场前景的呢!养好了,那就能有不错的收益,这多好呀!咱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又能赚钱,一举两得呀!总之呢,绿鳍马面鲀养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好。
咱要对它们负责,也要对自己的付出负责。
大家一起加油,让我们的绿鳍马面鲀养殖事业红红火火的!。
南方地区养殖绿鳍马面鲀试验
2021.2绿鳍马面鲀隶属于辐鳍鱼纲、鲀形目、单角鲀科、马面鲀属,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是大洋洄游性外海近底层鱼,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而不腻,常用炖、烤、煎、火锅等方法加工后食用,是市场上的高档水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绿鳍马面鲀的捕捞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最高年产量达33万吨,由于过度捕捞导致了绿鳍马面鲀种质资源遭到破坏,现年产量仅几千吨。
为了恢复其种质资源,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进绿鳍马面鲀,进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旨在为实现绿鳍马面鲀的南方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一、亲鱼培养与生殖调控试验用池为水泥浇筑,规格为长4米×宽9米×高1.2米。
绿鳍马面鲀亲鱼为2016年从青岛引进,共2万尾,平均全长10~13厘米、个体重150克。
绿鳍马面鲀运输前需禁食48小时,让鱼体排空代谢物,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以减少运输中的能耗,延长存活时间。
运输过程中,溶氧保持在6~8毫克/升、水温保持在13~15℃、盐度保持在20,同时安装有水循环系统以净化水质。
3月中旬至5月上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绿鳍马面鲀亲鱼的生殖调控。
绿鳍马面鲀的性腺发育与盐度关系密切,盐度高于18时性腺可以正常发育,而盐度低于18时性腺发育不良。
二、苗种培育1.受精卵孵化从网箱中收集绿鳍马面鲀的受精卵放在育苗池中孵化,水温控制在19~22℃,盐度20~33,pH 7.8~8.2,保持培育水体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经过3天的孵化,孵出鱼苗。
本次试验共计投入275万粒受精卵,初孵仔鱼180万尾,孵化率为65.5%。
2.鱼种培育刚孵化出的仔鱼放入开放式循环流水水泥池内进行培育,放苗密度为0.5万~0.8万尾/米3,溶氧保持在4.9~8.0毫克/升。
每天添加小球藻,密度为50万~80万个/毫升,每天换水量控制在20%~40%。
第3天鱼开口摄食时投喂轮虫(用裂壶藻进行营养强化),投喂10天后逐渐减少轮虫投喂量,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用裂壶藻进行营养强化)为主,轮虫为辅,换水量增大至70%。
天津地区绿鳍马面鲀育苗技术初探
2022.10绿鳍马面鲀俗称马面鱼、橡皮鱼、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隶属单角鲀科、马面鲀属,是温水性底栖洄游鱼。
20世纪90年代前,绿鳍马面鲀在我国捕捞量和渔获量仅次于带鱼。
过度捕捞等导致近30年来绿鳍马面鲀产量锐减,为恢复渔业资源开展绿鳍马面鲀的育苗技术研究以及增殖放流意义重大。
笔者于2022年进行了绿鳍马面鲀工厂化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方法1.育苗池的准备绿鳍马面鲀人工育苗在天津舜泰海珍品养殖场育苗车间水泥池中进行,水泥池为边长6米的方形池,深0.9米。
水泥池上方1米处吊放4个40瓦的节能灯,苗种培育期间不间断照明,并布放充气石。
在布卵前1周对育苗池冲刷消毒。
布卵前再用60毫克/升高锰酸钾消毒备用。
2.育苗水源水质处理天津地区近岸海水有机质含量高、单细胞藻类丰富、水质肥沃、透明度低,不利于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必须采用化学和物理两种方法处理后使用。
本次育苗用水在室外土池进行处理,采用漂白粉(有效氯为30%左右)全池泼洒使终浓度达到40~60毫克/升,然后开增氧机搅动池水。
24小时后使用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中和水体中的残氯,沉淀净化1周,经沙滤、布滤后使用。
3.受精卵孵化育苗池进水60厘米,泼洒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毫克/升用以螯合水中重金属离子,调节水体温度至21~22℃、盐度26~31、pH 8.0~8.5、亚硝酸盐<0.05毫克/升、氨氮<0.1毫克/升,24小时不间断充气使溶氧≥6毫克/升,光照为500~3500勒克斯。
受精卵用塑料袋进行运输,到达苗种培育场后放入育苗池中漂浮半小时调节水温。
当塑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将受精卵均匀放入育苗池中。
4.饵料投喂绿鳍马面鲀受精卵在适宜条件下经48小时孵化可见初孵仔鱼。
仔鱼2~3日龄口裂张开,3~4日龄开始摄食。
用体宽90~110微米的SS 型轮虫进行开口,3天后改投体宽185~256微米的褶皱臂尾轮虫,每天投喂两次,投喂量5~10个/毫升。
温度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孵化率的影响
790㊀㊀2021年第62卷第4期收稿日期:2021-02-10作者简介:邵鑫斌(1980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水养殖,E-mail:sxbin@㊂著录格式:邵鑫斌,张立宁,马建忠,等.温度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孵化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790-79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10444温度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孵化率的影响邵鑫斌,张立宁,马建忠,单乐州(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温州市海洋生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㊀325005)㊀㊀摘㊀要: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水温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㊂结果显示,17㊁20㊁23和26ħ组受精卵都能孵化,且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㊂29ħ组胚胎发育到神经胚期后停止发育㊂20ħ时,各平行组间孵化率差异最小,且20ħ组与23ħ组孵化历时与积温都相差不大,表明20~23ħ为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适温区㊂关键词: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孵化率;水温中图分类号:S965.33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1)04-0790-02㊀㊀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隶属鲀形目㊁马面鲀属,俗称剥皮鱼㊁马面鱼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㊁黄海及朝鲜㊁日本沿岸[1],也见于非洲东㊁南岸[2]㊂绿鳍马面鲀综合利用的程度很高,除鲜食外,还制成罐头㊁冷冻鱼片㊁鱼糜食品,经深加工制成美味烤鱼片畅销国内外,加工的鱼片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㊂绿鳍马面鲀是优良的养殖鱼类品种㊂近年来,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㊁仔稚鱼的发育与生长㊁苗种系统繁育㊁工厂化养殖及形态特征与染色体核型分析都有研究报道[3-7],其中王波[4]和关键等[8]分别详细描述了在18.7~19.2ħ和21ħ时该鱼胚胎发育过程,但没有研究温度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孵化率的具体影响㊂本研究系统性探讨温度对该鱼胚胎发育和孵化率的影响,以促进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技术的发展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受精卵来源2019年2月下旬开始,在本所下属洞头基地室内水泥池中强化培育的绿鳍马面鲀开始自然产卵,收集分离出受精卵用于苗种生产,从中取少量受精卵用于本次研究㊂产卵时盐度为22ɢ,水温20ħ㊂1.2㊀受精卵孵化方法采用6个恒温水浴锅,温度分别设定为17㊁20㊁23㊁26和29ħ,每个恒温水浴锅内放置6个装有1000ml 沙滤海水的烧杯,将同样数量的受精卵直接放入各烧杯,使其分散沉底,各烧杯用玻璃管微充气,孵化过程中不换水㊂1.3㊀孵化率记录方法各烧杯放入100颗受精卵,持续观察孵化情况㊂各温度组中,当有半数以上的烧杯同时有鱼苗在孵化,记为该温度组的孵化时间㊂待孵化结束后,取出烧杯记录鱼苗数量㊂孵化期间不进行其他操作㊂1.4㊀胚胎发育观察方法各烧杯中放入200颗受精卵,前期每隔4~6h㊁后期每隔12h 从烧杯中各取5颗受精卵用解剖镜观察发育情况,估算发育时间并记录存活率,胚胎发育阶段划分参照关键等[8]的研究㊂1.5㊀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实际水温㊁胚胎各期存活率和孵化率采用平均值ʃ标准差形式表示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温度对孵化率和胚胎发育各阶段存活率的影响29ħ时,受精卵发育到神经胚期后全部死亡,该组孵化率为0;其余各组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6ħ组孵化率最高,为(47.33ʃ12.19)%;除29ħ组外,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表1),但20ħ组各平行间差异最小,表示该温度孵化最稳定;胚胎发育到神经胚期时,23ħ组胚胎存活率最高,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之后发育到出膜前,仅29ħ组因发育中止而与其余组差异显著,而此阶段存活率最高的是26ħ组㊂表明温度主要影响神经胚期以后的胚胎发育㊂表1㊀不同水温下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存活率和孵化率组别/ħ实际水温/ħ胚胎发育各阶段存活率/%原肠 神经胚器官分化 出膜孵化率/%1717.2ʃ0.2393.33ʃ10.33a63.33ʃ15.06a36.25ʃ16.32a 2019.8ʃ0.5393.33ʃ10.33a70.00ʃ10.95a39.00ʃ1.41a 2323.4ʃ0.4896.67ʃ8.16a70.00ʃ16.73a45.67ʃ16.87a 2625.8ʃ0.3893.33ʃ16.33a76.67ʃ8.16a47.33ʃ12.19a 2929.0ʃ0.6990.00ʃ16.73a00㊀㊀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㊂2.2㊀温度对胚胎发育和孵化时间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开始实验时的受精卵都处于囊胚期,距产卵高峰期约为6h,其后,各阶段胚胎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加快,孵化历时明显缩短(表2);积温的总体趋势也在下降,但在20~ 23ħ时保持相对稳定㊂表2㊀不同水温下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各阶段历时、孵化历时和积温组别/ħ实际水温/ħ胚胎发育各阶段历时/h胚盘 囊胚原肠 神经胚器官分化 出膜孵化历时/h积温/ħ1717.5ʃ0.5561656781365.0 2020.4ʃ0.9061239571162.8 2323.7ʃ0.6961233511208.7 2626.5ʃ0.62692237980.5 2929.0ʃ0.03693 讨论温度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孵化率都有一定的影响㊂各阶段胚胎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加快,当温度达到29ħ时,胚胎发育到神经胚期后停止,表明神经胚期后的胚胎发育对温度更敏感㊂在17~26ħ的水温区间内,绿鳍马面鲀都能孵化,假如以孵化率50%以上为判断胚胎发育适温区的标准[9],26ħ时绿鳍马面鲀孵化率最接近50%,应为其最适孵化温度㊂但是,在本次研究中20ħ组各平行间差异最小,孵化最稳定,同时各组孵化率也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而且自然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在春末夏初产卵,水温15~21ħ㊂再者,从孵化历时与积温看,20ħ组与23ħ组相差不大,因此,20~23ħ为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适温区,略高于王波等[4]认为绿鳍马面鲀的最适孵化温度17~21ħ㊂赵传絪等[10]研究水温17ħ时,历时77~98h孵化,关键等[8]的研究在(21.0ʃ0.5)ħ水温中历时50h孵化,与本研究基本一致㊂参考文献:[1]㊀许学龙,郑元甲,刘松.东黄海绿鳍马面鲀的资源评估[J].海洋与湖沼,1992,23(6):81-86.[2]㊀张家男.绿鳍马面鲀的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3]㊀李凤辉,刘琨,王鹏飞,等.绿鳍马面鲀外部形态特征与染色体核型分析[J].南方水产科学,2019,15(3):106-114.[4]㊀王波,王宗兴,范士亮,等.绿鳍马面鲀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初步观测[J].水产科技情报,2011,38(1):17-21.[5]㊀边力,刘刚,张庆文,等.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8,39(5):52-59.[6]㊀刘琨,张乐乐,张庆文,等.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7,44(3):39-44.[7]㊀薛美岩.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及生长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1.[8]㊀关健,陈志信,张家男,等.人工培育条件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胚胎发育的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1,29(4):84-91.[9]㊀袁伦强,谢小军,曹振东,等.温度对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5,51(4):221-225. [10]㊀赵传絪,陈莲芳.绿鳍马面鲀人工授精和仔鱼[J].水产科技情报,1980(6):1-3.(责任编辑:袁醉敏)。
天津地区绿鳍马面鲀育苗技术初探
天津地区绿鳍马面鲀育苗技术初探
赵营;殷小亚;李翔;刘皓;贾磊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22()10
【摘要】绿鳍马面鲀俗称马面鱼、橡皮鱼、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隶属单角鲀科、马面鲀属,是温水性底栖洄游鱼。
20世纪90年代前,绿鳍马面鲀在我国捕捞量和渔获量仅次于带鱼。
过度捕捞等导致近30年来绿鳍马面鲀产量锐减,为恢复渔业资源开展绿鳍马面鲀的育苗技术研究以及增殖放流意义重大。
笔者于2022年进行了绿鳍马面鲀工厂化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赵营;殷小亚;李翔;刘皓;贾磊
【作者单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3
【相关文献】
1."绿鳍马面鲀工厂化育苗技术"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2.南方地区养殖绿鳍马面鲀试验
3.绿鳍马面鲀工厂化早繁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4.1992年绿鳍马面鲀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Gunther)渔情概况及渔获量波动原因的探讨
5.绿鳍马面鲀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在丝背细鳞鲀中的通用性检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马面鲀为原料缩短鱼露生产时间的试验报告
以马面鲀为原料缩短鱼露生产时间的试验报告
佚名
【期刊名称】《水产科教》
【年(卷),期】1978(000)001
【摘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1976年春汛我们到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闽东水产购销总站参加生产实习。
在闽东站党支部直接领导下,我们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组成了有工人、教师和学生参加的试验小组,进行了以马面鲀鱼为原料,缩短鱼露生产时间的试验,探讨如何缩短发酵时间的一些方法。
【总页数】3页(P16-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54.5
【相关文献】
1.用五面加工缩短生产时间 [J], 宋树藩
2.怎样组织好对马渔场的马面鲀生产 [J], 马定甫
3.跟踪捕捞对马——五岛渔场绿鳍马面鲀 [J], 王树堂;崔贵刚
4.绿鳍马面鲀鱼肉食用价值动物试验报告 [J],
5.1992年绿鳍马面鲀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Gunther)渔情概况及渔
获量波动原因的探讨 [J], 郑元甲;陈卫忠;刘松;宓崇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海绿鳍马面纯人工繁育获得成功
东海绿鳍马面纯人工繁育获得成功
佚名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11(38)5
【摘要】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主实施的东海绿鳍马面纯人工繁育研究获得成功。
研究人员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东海绿鳍马面纯野生鱼驯养、饲料开发、性腺促熟、孵化及苗种培育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化研究,最终于今年7月底育出平均全长2.5cm的苗种4.7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约为20.9%。
【总页数】1页(P265-265)
【关键词】人工繁育;东海;鳍;苗种培育;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饲料开发;性腺促熟【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215
【相关文献】
1.黄渤海绿鳍马面纯的初步研究 [J], 王守民
2.1983年东海绿鳍马面纯生产探讨 [J], 马定甫;顾大德
3.东海外海绿鳍马面纯摄食习性的研究 [J], 秦忆芹
4.东海绿鳍马面纯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J], 宓崇道;钱世勤;秦忆芹
5.浙江东海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获得成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技术”项目苗种生产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技术”项目苗种生产通过专家现场验收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16(0)9
【摘要】8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黄岛对开展的“绿鳍马面!人工繁育技术”项目苗种培育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
验收组由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苗种生产;现场验收;黄海水产研究所;人工繁育技术;中国海洋大学;绿鳍马面鲀;局副;黄岛区;冻鱼片;人工养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199
【相关文献】
1."绿鳍马面鲀工厂化育苗技术"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J],
2.绿鳍马面鲀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 [J], 张立宁;邵鑫斌;单乐州;马建忠;李昌达
3.绿鳍马面鲀的人工繁育技术 [J], 李刚;王庆龙;张凯强
4.“绿鳍马面鲀网箱养殖技术”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J],
5.“绿鳍马面鲀生殖调控与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鉴定 [J], 徐吟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刘琨;张乐乐;张庆文;陈四清;刘长琳;边力【摘要】为探讨绿鳍马面鲍(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生长情况,在海水温度11.08℃~26.32℃条件下,以1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实验样本,进行为期9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样本初始平均体质量(0.07±0.02)g、平均全长(1.59±0.33)cm增长到(143.20± 10.32)g、(20.31±0.67)cm,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44.15±5.74)g/月,平均日增重量(0.48±0.04) g/d;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为:L=0.069 3 x+0.3017(R2 =0.946 8),平均全长瞬时增长率为0.008;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4 L3.0479(R2=0.996 8),幂指数约等于3.0,为等比生长类型,第一背鳍长、体高都与全长呈线性关系;实验样本的生长状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18.52℃~26.32℃时增重较快.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鲍适合温水养殖,且生长速度快,有较好的开发前景.%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under industrial aquaculture condition,one month old juvenile 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was taken as an experiment sample for cultivation of 9 months under sea water temperature of 11.08℃-26.3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the initial average body weight and average total length of the sample increased from (0.07±0.02) g and (1.59 ±0.33) cm to (143.20± 10.32) g and (20.31 ± 0.67) cm resp ectively,with the maximum average weight gain of (44.15±5.74)g/month and daily average weight gain of (0.48±0.04)g/d.There w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lengthand age of days:L =0.0 693 x + 0.3 017 (R2 =0.946 8),with the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 of average total length being 0.008.There was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totallength,i.e.,regression equation:W =0.014 L3.0479 (R2 =0.996 8),with the power exponent approximate to 3.0,which indicated an isogony;both the first dorsal fin length and body height ha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total length.The growth condition of the experiment sampl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temperature,with the increment of body weight high at 18.52℃-26.32℃.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a 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should be cultured in warm water for rapid growth,and presents a promising prospect for development.【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年(卷),期】2017(044)003【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绿鳍马面鲍;幼鱼;水温;生长指标;工厂化养殖【作者】刘琨;张乐乐;张庆文;陈四清;刘长琳;边力【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主要栖息于水深50~120 m的海区,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1-2];营养价值高,富含十六烷酸酯脂肪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3];肉质鲜美,可以加工成生鱼片;副产品可提取氨基酸、制胶和制革等[4]。
随着绿鳍马面鲀渔业资源的枯竭,目前的渔业捕捞已不能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5]。
工厂化养殖特点是不易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能为早期幼鱼提供良好且稳定的生长环境,是未来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6-8]。
绿鳍马面鲀自2011年突破繁育技术以来[9-11],有关其工厂化养殖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研究以2016年6月孵化的1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研究其生长规律与适宜生长条件,为实现绿鳍马面鲀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1.1 材料试验在青岛金沙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所用绿鳍马面鲀幼鱼为该公司当年6月份孵化,共2 000尾,体质量(0.071 4±0.016 0)g,全长(1.598±0.326)cm。
1.2 养殖管理养殖池为规格(5m×5m×1.2m)相同的室内水池 3个,随幼鱼生长定期分池,养殖密度1.35 kg/m2。
实验时间为 2016年 7月 1日至2017年4月1日,共9个月。
7—12月份采用自然过滤海水,水温11.40℃~26.32℃,1—4月份改用加热海水,水温11.08℃~11.40℃;日换水量200%~300%;盐度30~32;pH 8.1~8.2;DO≥7.6 mg/L。
每天统计死鱼数量。
自然海水阶段,每天8:00、15:30各投喂一次饲料;加热海水阶段,每天14:00投喂饲料。
按幼鱼口径大小投喂商品配合饲料,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52%,水分≤10.0%,粗脂肪≥8.0%,钙≥2.0%,总磷≥1.5%,粗纤维≤5.0%,粗灰分≤17.0%。
每天记录水温和饵料投喂量,每月1号从每组水池随机捞取50尾样品,测量记录其体质量(精确到0.01 g)、体长(精确到0.01 cm)。
1.3 数据测量及分析实验分析数据包括增重量(SWG)、增重率(SMGR)、日均增重量(SDWG)、饵料系数(m)和存活率(f)、瞬时生长率(I)、相对增长率(R)、生长指标(G1)、生长常数(G2)、肥满度(K)等,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BW—某时间段内的初始体质量,g;FBW—某时间段内的终末体质量,g;t—实验天数,d;C—某时间段内的摄食量,g;Nt—实验第t天时鱼的总尾数,尾;N0—实验开始时鱼的总尾数,尾;Y2和Y1分别代表在t2和t1时刻对应的体质量;L2和L1对应t2和t1时刻的全长;W和L分别代表t时刻下的体质量和体长。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测量方法严格按照鱼类种质研究[12]所述方法进行。
2.1 幼鱼生长状况经过养殖观察,绿鳍马面鲀幼鱼在3.0~4.0 cm时会有互残现象,因此在1~2月龄时死亡率相对较高;3月龄时正值8月份的高温天气,在水温高于26℃时,部分较小幼鱼出现死亡现象。
9个月的养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自然海水阶段(11.40℃ ~26.32℃)和加热海水阶段(11.08℃~11.40℃)。
在养殖过程中,肥满度在1.32~1.78,变化幅度较小,实验样本生长状况良好,平均存活率89.24%(表1)。
样本从初始平均体质量(0.07±0.02)g、平均全长(1.59±0.33)cm增长到(143.20±10.32)g、(20.31±0.67)cm,平均日增重量(0.48±0.04)g/d;体质量和全长的月增量持续增长,在6月龄达到最大值(44.15 g和5.72 cm),此时水温18.52℃,之后进入下降趋势。
生长指标与生长常数具有类似体质量月增量的变化趋势(图1)。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幼鱼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图2),回归方程式为:W= 0.014 L3.0479(R2=0.996 8)。
2.2 生长特征(1)体质量增长趋势。
绿鳍马面鲀体质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图3),生长方程:W=14.761 x-36.302(R2=0.925 7)。
(2)全长增长趋势。
绿鳍马面鲀的全长呈线性增长趋势(图 4),生长方程:L=2.058 8 x-0.583 8(R2=0.935 3)。
(3)第一背鳍长与体高变化趋势。
绿鳍马面鲀第一背鳍长、体高与全长呈线性关系(图5),回归方程:H1=0.093 4 L+0.256 4(R2=0.970 6), H=0.343 2 L-0.2587(R2=0.987 6)。
2.3 瞬时生长率、饵料系数与水温的关系(1)瞬时生长率。
自然海水养殖阶段,瞬时生长率保持较高水平且在3月龄(26.32℃)达到最大值(0.56);加热海水养殖阶段,瞬时生长率大幅下降,且维持在较低水平,在 9月龄(11.21℃)达到最低值(0.24)(图6)。
(2)饵料系数。
在自然海水阶段,饵料系数1.09~1.52,在22.14℃达到最小值(1.09);而在加热海水阶段,饵料系数较高,达到2.58~6.77,在11.08℃达到最大值6.77(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