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

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

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

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

(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

(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

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

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

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沈从文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沈从文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沈从文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了解沈从文把对人性的讴歌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能够分析评价《边城》的思想特色及艺术风格,掌握翠翠及老船夫形象的独特意蕴。

整体把握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及其散文的创作思想及艺术成就*第一节概述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概况:1922年,到北京求学。

1924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上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其处女作。

1928年赴上海,与胡也频、丁玲一起编辑《红与黑》、《人间》杂志。

1933年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引发文坛上京派、海派和文坛差不多现象的争论。

不久,完成其代表作《边城》和《湘行散记》。

抗战胜利后编《大公报》、《益世报》副刊。

建国后出版《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等著作,成为著名历史学家。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

1926-1928年是其创作起步期,主要作品结集有《鸭子》、《老实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等。

30、40年代是其成熟期,先后出版《神巫之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以及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等,约50种。

其中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代表着他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的成就。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首先,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他在小说中真实地描写自己,自由地写自己的经历与遭受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

初期的小说与散文,赤裸而强烈地表现着乡下人的生命形式。

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辩走势。

第二节《边城》、《长河》《边城》出版于1934年10月,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沈从文与“京派”11.1复习笔记一、“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一)生平1.出生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

他享受着湘西的河水,也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的犯人的尸体。

这美丽与野蛮的奇异组合,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2.入伍(1)经历沈从文从15岁开始当兵,一去5年,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辰河流域。

当兵期间,他濡染在以咀嚼杀头为乐事的军营,经历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频繁屠杀,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与五四新文学绝大多数作家完全两样的人生经验。

(2)影响①湘西河水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其小说优美的诗意。

②湘西那血腥的历史、自然原始的野性、未经开化的淳朴,给沈从文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产生了一种超越一般悲悯的无奈和一种旷达的意识,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铸就他返璞归真的文化观念。

3.进京1922年,沈从文离开军队来到北京,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勤奋地写作、投稿,处于半流浪状态。

他开始了人生的“自觉”阶段——读书、写作,成为一个现代文化人。

4.写作(1)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开始陆续在《晨报副刊》《语丝》《京报副刊》等报刊发表。

(2)1928年后,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

从此沈从文结束了文学青年的流浪生涯。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4.任教1931年,他被延聘为大学教授(抗战前在青岛大学,抗战时在西南联大),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最终步入“著名作家”“教授”“名流”的圈子。

(二)文化观念在探讨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时,需要注意他所使用的一对特殊范畴——“乡下”与“城市”。

这对概念是沈从文特殊文化观念的载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总结2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总结2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总结2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人,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

重要作品有《龙朱》《虎雏》《八骏图》《边城》《长河》《湘西》《湘行散记》《烛虚》等,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乡下”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自谦性的体认,同时也表征着他的经验背景、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

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间,取得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斗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以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和追求“自然人性”的审美选择,糅合写实、浪漫、象征、精神分析、意识流等多种艺术方法,构建起自己的小说世界。

主体部分由湘西边民社会生活和都市上流社会生活这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乡下人”系列中“自在的”的生命形态:1、“乡下人”独有的德行品性与安于命运的麻木与单纯。

《萧萧》《柏子》《虎雏》等小说集中表现了“乡下人”这种“自在的”的生命形态,作者对他们在命运面前的麻木(安于卑贱和蒙昧)表示了忧伤,对这种“自在的”生命形态予以否定,但却真诚地赞美了他们独有的纯朴厚道、忠诚善良等德行品性。

2、浪漫传奇中理想的生命形态:葆有野性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神巫之爱》《龙朱》《阿黑小史》《媚金豹子和那羊》等小说是关于湘西先民浪漫传奇故事的叙述,作者借此追寻人类随着文明的提升却逐渐失去了的充满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寄托着自己对理想的生命形态的思考:生命应该是符合自然的、充满活力的。

3、外来文明侵蚀下的生命形态:生命的异化与偶然。

《边城》《长河》等小说可称为作者关于当下生命的忧思录。

他写下了湘西人民的生活在外来文明侵蚀下日渐“唯实唯利”的变异,感叹个体生命的偶然和难以把捉,试图保留那些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与热情。

都市小说对现代文明病的观照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和“自然人性”的尺度观照都市上流社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部分)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部分)笔记

沈从文一、概述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1926年到1928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30、40年代时期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

其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先后写成于这个时期,代表着他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作家未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的接受西方美学。

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的发挥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首先,沈从文吧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的作品大搜揭露劳资矛盾、阶级对抗,或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分化,或讽喻国民党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其主题与题材的内容,与左翼作家的创作相似或相近,所持乃是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

二、《边城》、《长河》《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标志着其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每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而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理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

《边城》不仅在思想表现方面具有它的独特性,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它鲜明、独特的个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三章一、边地湘西的歌者:生平与文学道路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汉苗混血儿。

沈家乃当地名流,沈从文自幼入私塾学习,但常逃学,耽于幻想。

在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经济凋敝中,沈家逐渐衰落。

沈从文14岁按当地习俗加入湘西土著部队,直至20岁离开,行伍期间饱览生活的残酷,这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22年,沈从文独自离乡,从边城来到北京,追求他的文学之梦。

他借居于窄而霉斋,旁听于北京大学,并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尝试,以休芸芸等笔名四处投稿。

因无经济来源,沈从文一度生活困窘。

饥寒交迫中,他投书向名作家求救。

郁达夫真诚相助,并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为其处境鸣不平。

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在来稿中发现了沈从文,竭力向读者推荐,成为发现沈从文的伯乐与知己。

1928年,时任上海公学校长的胡适将沈从文推上了讲台,客观上撮合了沈从文与苏州姑娘张兆和的姻缘。

1931年沈从文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武汉、长沙,经贵州西行入滇,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回京执教北京大学,并同时兼任《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大公报》四家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

建国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沈从文被安排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基本中断了文学创作,渐渐从文坛销声匿迹。

1978年,沈从文被落实政策,转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1980年他应邀赴美讲学访问,受到美国文化界学术界极为热烈的欢迎,波及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的沈从文热。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主要作品沈从文从1925年发表作品,到1947年基本停止创作,20余年间共出版文集、单行本85本(共计作品648篇)建国后有论著88篇(本),总计著有作品736篇。

主要作品有:1928年《山鬼》《阿丽丝中国游记》《篁君日记》;1929年《呆官日记》《神巫之恋》;1930年《旧梦》;1931年《龙朱》;1932年《虎雏》;1933年《凤子》《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阿黑小史》;1934年《边城》《记丁玲》;1935年《八骏图》;1943年《阿金》《长河》;二、真实而浪漫的湘西回忆因为沈从文的创作并非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而是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 人生,批判都市文明。都市、豪绅都是文明 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非都市 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 作态度。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4 No. 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9 No. 9
博达学院
三、沈从文构建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部,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钱理群等《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 过溪越小山走去,则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 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 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 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 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 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 那 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 的,一面口中嚷着“慢 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 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 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 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 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 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笔记(1)第八章沈从文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示。

在小说中表示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本身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示,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示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示的终极的抱负。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示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毋忝厥职,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帮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示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斑斓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示“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核心分子的爱情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爱情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1902-1988 年),原名沈岳焕。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的。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当然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了。

只有这时候,他才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性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沈从文的这种文化立场,在当时便显出不同一般。

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由此,沈从文的作品丰富了30 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子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精要

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精要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70多岁的老船工50年如一日,勤奋地为 人们摆渡,从来不多收一文钱;头面人物船 总顺顺并不恃才傲物,而是一位古道热肠的 通达之人;天保、傩送兄弟俩虽然都爱着翠 翠,但并没有争斗而是以对歌的形式公平竞 争;杨马兵并不记恨早年追求翠翠母亲而遭 拒绝,老船工死后他成了翠翠唯一的信托人。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 抗战爆发以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 在北京大学任教。
• 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1964年完成 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 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老年沈从文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京派”概念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 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 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代表作家有废名、 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其中以沈从文的成 绩为最大。
• 以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为题材的占有极大的比重。 《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八骏图》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最著名之作。 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但这“八骏” 却是被现代文明和学识堵塞了正常心灵的 衣冠俗物。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 达士先生 作家:写信给未婚妻报告其他七位 教授情况。
陷入困窘中。 • 1923年得郁达夫帮助。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第十二章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第一节湘西牧歌的滋生与流变1923年,去北京求学“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屡次申说他“乡下人”的身份与立场。

1924,以休芸芸笔名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早期的作品尚显稚嫩1928,从北京去上海,,次年与胡也频、丁玲合编《红黑》《人间》杂志。

1930年之前,为沈从文创作第一个阶段,也是湘西牧歌的滋生阶段。

湘西回忆与都市境遇构成了这阶段创作的主要内容。

其中,湘西回忆展现了奇异而有着动人风情的湘西经验世界。

《夜渔》《在别一个国度里》《腊八粥》展现边域风情,《神巫之爱》《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渲染了少数民族对歌定情、盛大酬神的场景。

都市书写,以外在境遇的贫困潦倒、内在精神的孤独自卑呼应了湘西回忆的脉脉温情。

第一阶段的创作与成熟期美妙动人的湘西牧歌尚存在差距。

一方面,湘西回忆未免有民俗“展览”之嫌。

学习鲁迅,但平面化的、理想化的描述使文本世界“有趣”有余,而文化思考的深度和力量不足。

另一方面,都市书写则带有郁达夫的痕迹,但介入社会人生的深广度尚不能比肩,难以实现对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超越。

30年代后,沈从文还发表十几篇作家论,也对第一阶段的创作进行总结。

1933年他发表评论《文学者的态度》,倡导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与政治、商业结缘,引发了“京派”“海派”的论争。

沈从文的核心文学主张: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湘西,代表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成为他建构文学世界的重要部分。

1930-1936年,为沈从文第二阶段的创作,《边城》即创作于这一时期。

恬淡自守与雄强进取作为理想的文化性格主导着湘西人的生命形态,沈从文时刻都以湘西牧歌对照都市人生的虚伪和腐朽,对生命的自在状态与文明扭曲人性两个问题保持着冷静的审思。

1937年,抗战爆发去昆明,长篇小说《长河》,创作第三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
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6.语言奇特,有真意,具个性,追求纯和美,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得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

三、文学理想的寂寞
散文精品《湘行散记》《湘西》两书,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发表感慨和议论,有着直接浓厚的历
史感受。

沈从文的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沉重的题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