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的情景与理趣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与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诗人们在细腻浑厚的语言中展示了对自然、人情和人生的感悟,同时展现出了深邃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就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展开探讨。

一、自然意象的独特表达古代诗词中自然意象的表达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们直观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比如,在《登鹳雀楼》这首王之涣的诗中,他运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生动而富有画面感的词句,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在《静夜思》李白的诗中,他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用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景象。

这些意象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们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情感意象的细腻描绘古代诗词不仅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情感意象来凸显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

诗人们通过对情感的深层揭示与描绘,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中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通过对爱情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哀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无处不彰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起伏与寄托,触动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三、寄托人生的审美情趣古代诗词中还常常寄托着对人生的审美情趣和为人处世的思考。

诗人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与审美追求。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运用豪放且富有力度的词句,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尽在不言中。

”这些诗词展现了诗人的洒脱和睿智,启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审美的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审美情趣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瑰丽的画卷。

通过对自然、情感和人生的意象描绘,诗词传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与感情。

同时,通过对意象的审美塑造,诗词也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与陶醉。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艺术表现以及引发人们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古代诗词作品,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并启示读者对于人生、自然、爱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一、自然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对自然的描写常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和宁静,进而引发对于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思考。

古代诗词还经常运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以山和河流的辽阔无垠作为背景,凸显出人类的渺小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

这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

二、人生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对于人生的描绘常常富有哲理意味,通过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深刻的人生触动。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其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简洁的描述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诗人以叶落和长江滚滚的景象来暗示生活的辛酸与无常,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古代诗词还常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生的喜怒哀乐。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白石愿为霜,黄金愿为砂。

战罢沙场回白发,兵稀士尽红颜杀。

”通过对军旅生活的真实描绘,表达了士兵在战场上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生的苦难,更引人深思。

三、爱情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中对于爱情的描述往往充满着细腻的情感与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过对于幽草与黄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思念之情的刻画,并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思考。

古代诗词还常以爱情的痛苦与苦涩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

浅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作者:粘立晓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5期诗词中的理趣,是作者在创作中无意识的借助客观物象以明理,自然而然的于具体的事物之中生发的生活哲理,“理趣”是寓于“形象”之中的,是“理”与“象”的妙和神会,水乳交融,能给人以睿智和启迪的作用。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的咏物诗、抒怀诗、山水诗中就有着无穷的理趣。

一、咏物诗中的理趣咏物诗中的理趣主要表现是托物言志和借物喻理。

明代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之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诗人借煤炭的功能来书写心志,愿为国为民献身的志士仁人,才会有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这里“物”只不过是外壳躯体,“理”才是其核心灵魂,“物”与“理”的有机结合,便会产生巧妙的理趣。

二、抒怀诗中的理趣抒怀诗大多包含着诗人深刻而丰富的人生体验。

抒怀诗中的理趣大多是通过促人联想的比附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来的。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何所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计复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中回顾了当年赴汴京途中的艰辛,感叹人生和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诗人的人生体验,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部分把人生比作“雪泥鸿爪”,形象而又贴切。

后半部分进一步用一些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象做印证,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三、咏史诗中的理趣咏史诗的理趣,一般在于借题发挥,以事明理,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南宋遗民方回《问西湖》中写到“谁将西子比西湖,旧日繁荣渐欲无,始信坡仙诗是谶,捧心国色解吴亡。

”方回把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成了预言诗,诗人借“西施亡吴”的历史典故,说坡仙料事如神,竟能预见到南宋的统治者迷恋西湖,也会象夫差迷恋西施一样,其实西施又哪里有那样大的能耐使吴国灭亡呢?方回借历史故事和坡仙诗句的意象中悟出了一条新的哲理:沉湎美色,国破家亡。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诗歌的主要任务是抒情,但是说理也是诗歌的功能之一,事实上也存在着旨在说理的诗,某些抒情诗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

本讲将着重探讨诗歌如何说理才富有情趣的问题。

一、说理也是诗的重要内容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说理非其所长,所以不少人都反对用诗歌来说理。

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亦云:“诗三百篇主情,与《易》太极说理,判然各别。

若说理,何不竟作语录,而必强之以五言、七言,且牵缀以声韵,非蛇足乎?”应当说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诗的主题不外乎抒情、言志、说理三端,要想在诗歌中完全杜绝说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诗经》中就有不少说理的诗,譬如《小雅·十月之交》有云:“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用诗歌形象说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巨大的。

而《豳风·伐柯》则是一首完整的说理诗: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汉乐府《长歌行》用露水易干,春天光辉的花叶到秋天就衰败了,百川东流一去不回等一连串的诗歌形象说明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颇有感染力。

晋代甚至出现了以诗明理的高潮,只是形象干瘪,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是也有借诗歌形象来说理的好诗,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八有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资;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就用形象化的语言,讲了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的道理。

而到了唐代则出现了许多耐人咀嚼的哲理诗,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笔下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诗说站得高声音也传得远。

这当然是一种比兴说法,虞世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美名远播主要靠他自己的内因,而不是靠外因。

还有的诗所说的道理溶解在形象中,需要我们仔细体会。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妙的意象,向世人展示了令人陶醉的诗意流转。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意境丰富的画卷,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状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意境的构建、风景描绘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意流转。

一、意境的构建古代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的描绘,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使读者能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诗意世界中。

这些意境往往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寓意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以《静夜思》为例,这首李白的诗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和思念之情,构建了一个寂静、安逸的意境。

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出月光的洁白与朦胧,给人以安详的感觉;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离乡的思乡之情,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创造了一个小小的世界,使读者沉浸在自己的感慨之中。

二、风景描绘中国古代诗词对于风景的描绘常常以精确、细腻的笔触展现,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递情感和思想意义。

这种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感悟与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例。

诗人通过对于鹳雀楼和周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壮丽的山水美景,给人一种豪迈之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动地表现出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宏伟,激发了人们的豪情壮志。

这样细腻而具体的描绘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与诗人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力量。

三、情感表达古代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情感描写,使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而深远。

他们用简短的词句抒发对于生活、人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体验,从而让读者产生共鸣。

《夜泊牛渚怀古》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夜晚、船影、渡口等生活场景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不息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短暂和珍惜眼前时光的感悟。

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能够体会诗人对于人生和时光的思考,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深思。

关于诗词的情、理及创作浅谈

关于诗词的情、理及创作浅谈

关于诗词的情、理及创作浅谈诗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且诗更有其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而重要的一点是如《毛诗序》:“诗者,志之在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

白香山在《采诗以补察时政》。

也曾说过:“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咏,而形于歌诗矣”。

前面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诗是由于诗人“感于事”,情绪激扬,而“形于言”,即写成了诗。

苏东坡称孟郊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读孟东野诗》袁枚也说过:“诗如鼓琴,声声见心”。

因此,对于诗来说,感情是至关重要的。

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情有理,有景有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

有些诗词虽看似无理,但却有情,读起来使人忘记它的“无理”,而记住了它的“有情”。

人到感情激越的时候,常常会牵情于物,说出“无理”的话来。

如苏东坡在中秋夜怀念弟弟子由的《水调歌头》词中“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古今不变的自然规律,本与人事无关。

但苏东坡却偏偏要质问月亮,为何竟常常要在人家离别之时月圆呢?问得既古怪又无道理。

却是“无理有情”,这正是表达了苏东坡怀念兄弟的情深。

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试问有谁见过白发三千丈的?这不是有违常情吗?但是,千百年来,人们着意的是这个“愁”字,这个“愁”字就是情也!又有谁去计较白发的长短?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你看见这绵绵愁怨,又多又重连船都载不动了,不合常理却有情。

由此可见,诗词的意景、章法、结构等自有它独特的地方,有时不可以常理常情而求之。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传递情感,展示哲理的艺术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鉴赏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

一、写景融情,意境流转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通过细腻的文字和形象的对比,创造出意境独特而深刻的诗词体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描绘明月和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二、情景交织,艺术之美中国诗词通过情景的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诗人以婉约之笔,铺陈细腻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能感受到文字符号的美感,更能被内在的情感所触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景物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生共鸣。

三、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意象是通过文字和形象的运用,建立起视听的感受,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这些意象既能表现自然景物,又能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极简的语言带来丰富的联想。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夜的明亮和凉爽,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四、咏史抒怀,意境独特中国古代诗词不仅仅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它也常常用来咏史抒怀。

通过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的融入,诗人们在诗词中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社会的关注。

这种咏史抒怀的意境,给人一种饱含哲理和审视人生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历史名楼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人生短暂和历史流转的深刻思考。

五、意境超脱,意味深长中国诗词意境的鉴赏,常常需要超脱平常的眼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意境不仅仅是文字和形象的堆砌,更深层次地蕴含着美感,蕴含着思考和启迪。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启示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启示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启示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诗词之美既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一种人生的启示。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古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壮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广阔无垠的视觉冲击。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诗词的美,更引发了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其次,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哲理内涵。

古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友情等问题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戍鼓声和雁声的描绘,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思念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

这种深邃的哲理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再次,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古代文人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通过对花草树木、山水田园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结合。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描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英雄豪情。

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价值。

最后,中国古代诗词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人生的启示。

通过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们以自然为镜,以人生为题,通过诗词的表达,传递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感情无常的思考。

这些启示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惑和挫折时,能够从诗词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诗词的理趣,是指诗词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诗词的理趣与哲理诗不同,它仍然通过叙事、描景和抒情来表现。

一、写景咏物诗中的理趣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此诗前两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两句言理,情理兼融。

诗人在再现良辰美景时,着意于将自己感悟到的理念,不露痕迹地含蕴其间,诗中谈的是一只画眉鸟的感受,通过山林生活和金笼生活的比较,表达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禁锢人才的憎恶与否定、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此诗与其说是谈画眉鸟的感受,一只鸟的生活选择,倒不如说是诗人据此对人生的感悟,是诗人的人生选择。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抒发作者登上飞来峰上宝塔后的人生感受。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二、生活抒怀中的理趣王安石《午枕》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梦醒时分的感受,以极其清美的诗笔描摹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午梦初醒时的所见、所感、所思。

首句“簟欲流”写竹席花纹清凉如水,次句绘红花枝影映上帘钩的情景。

三、四句写主人公的午梦被“窥人”的小鸟所唤醒,梦境的悠远美妙,由于醒来时美妙梦境已不复存在,诗人所见唯隔水连绵起伏的山峰,于是触发了婉转的、难以言说的清愁。

这首诗对新旧事物的更迭、世事的沧桑变化,富贵荣华的兴废起落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含蕴着深深的理趣。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古诗的理趣

古诗的理趣

古诗的理趣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高度的艺术境界。

从《诗经》到唐宋诗人的精妙诗篇,诗歌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理趣。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诗的理趣。

一、意境深远,意蕴丰富古诗的理趣体现在其意境深远、意蕴丰富。

诗歌虽以写景为主,但其背后蕴含了浓郁的人文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描述了云卷云舒、霞飞霞落的大好山河,但这些景象并非单纯地描绘,更多地呈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二、意象精妙,意境悠远古诗的理趣还体现在其意象精妙、意境悠远。

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千姿百态,冷暖情感交织,往往令人感到震撼。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将赴吴兴登高屋》中的“江城如画图,江水如飞龙,楼阁接天人,堤路接草木”,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眷恋与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和敬仰,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音韵奇妙,意蕴丰厚古诗的理趣还体现在其音韵奇妙、意蕴丰厚。

古代诗歌注重音韵韵律,尤其是古诗的律制多种多样,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古体诗等,每一种律都有其独特的构成规律和表现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寄身世间无穷事,看尽人间有限身”,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音韵和谐,意蕴丰厚,颇具音乐美和意象美。

总之,古诗的理趣十分丰富和多样化,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深厚传统,也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和文化面貌。

读古诗不仅可以欣赏其高超的艺术价值,更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广阔和博大精深。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读者。

这些作品艺术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并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其中的诗意流转。

一、唐诗的绮丽意境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活跃。

他们用华丽的辞藻和瑰丽的意境,将世间万象娓娓道来。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月光下小桥流水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仿佛带人进入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此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以其高远的意境闻名于世。

诗人通过描绘登上高楼鸟瞰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广袤的天地之间。

二、宋词的婉约意境与唐诗的豪放之气不同,宋代的词作更多地强调柔美和婉约。

词人们以流畅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悲欢离合中的细腻情感。

柳永的《雨霖铃》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忧郁而动人的感受。

就像辞章之书,《青玉案·元夕》也是一部宋词的代表作。

该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告诉读者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整篇词以清新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短暂而美好的瞬间。

三、元曲的智慧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意境而闻名于世。

最著名的元曲莫过于关汉卿的《汉宫秋》。

该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境,使得观众深陷其中。

另外,《窦娥冤》也是一部展现智慧意境的元曲。

该曲通过展现窦娥被误判冤死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悲剧命运。

四、诗词意境的共同点尽管不同的诗词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意境特点。

首先,古代诗词作品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其次,这些作品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古代诗词作品通常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诗意流转的世界。

谈诗趣及表现诗趣的方法

谈诗趣及表现诗趣的方法

谈诗趣及表现诗趣的方法诗趣是诗基本而重要的元素之一。

如标语口号似的“诗”,就象白开水。

难得让人啐读。

前人论诗,很注重诗趣。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

”(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世人所难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夫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淺”。

(袁宏道《序陈正甫<会心集>》)“诗以兴趣为主,兴到故能豪,趣到故能宕……每爱唐僧怀素草书,,兴趣豪宕,有椎碎黄鹤楼,踢倒鹦鹉洲之慨。

使僧诗皆入怀素草书,斯可游戏三味,与李、杜、王、孟之席,惜吾未见其人也”。

(贺贻孙《诗筏》)“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李渔《闲情偶记·重机趣》)诗重“趣”字,但何谓“诗趣”?前人论述,讳莫如深,谓“善说者不能下一语”,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余深思比较之,以为“诗趣”是指诗中新鲜别致的描写,给予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和无尽的遐想,如食别致的佳肴,滋味无穷。

具体说,诗趣表现如下几方面:1.以捕景新奇见趣。

诗人手疾眼快,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拍摄下新鲜有趣的细节,在一瞬间留下永恒。

如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

”又《闲居初夏午起》“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蜻蜓立于小荷尖上,儿童捉柳花,平中见奇,常中见新,一入小诗,便成定格。

清徐增云:“好诗应在一刹那上揽取,迟则失之。

”此乃知诗之语。

2.以白描逼真见趣王昌龄《采莲曲_》:“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逼真地描绘出采蓮少女们美丽、天真和活泼,充满青春活力,以及蓮塘人少儿莫辨,变幻莫测的境界,生动的意趣令人仿佛一进入童话境界,久久难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四陈友冰一、何谓理趣有这么两首诗,它们咏歌的是同一个对象,但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别所在。

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

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

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

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

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

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

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诗词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思想、赞美自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所表达的审美情趣以及背后的审美观念。

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的追求。

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多以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为主,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同时,古代诗词也是对人文情感的抒发和赞美。

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审美追求。

以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人在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美感时,也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二、韵律与音韵的讲究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还反映在韵律与音韵的讲究上。

中华民族崇尚音乐,古代诗词因受音乐的影响,注重对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的追求。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词中的音律、韵律和节奏让人感到一种流畅而和谐的节奏之美。

此外,古代诗词的音韵追求体现在对字音的讲究上。

通过运用平仄、抑扬、同韵等技巧,诗人让作品的词语在声音上产生和谐的效果。

以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平仄押韵”,使整篇诗词的音韵优美动听。

三、意境与意象的独特构建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还表现在意境与意象的独特构建上。

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意境呈现,诗词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的激发。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词语,勾勒出了一幅壮美景象,令人为之倾倒。

另外,中国古代诗词常常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通过意象来传达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与体验

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与体验

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与体验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表达,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从古代到现在,人们不断从中体验和感受诗词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与体验,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

其一,意境的表达。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言语之美,通过深入人心的描绘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中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便是一个经典例子,他以壮丽的景色描绘了壮丽的长城,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而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则以朦胧的月色描绘了深沉的感情,引起读者对孤独和思念的共鸣。

通过这些意象的展现,古代诗人成功地向读者传达了纯粹的感受和意境的美。

其二,意境的体验。

古代诗词并非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当我们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自由激情的渴望;当我们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亲人离世的伤痛和对生命的无奈。

这些作品诉诸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与诗人共情,从而使体验变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和体验,并非仅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派别的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豪放派,宋代的婉约派,或是元明清的各类作品,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达着意境和情感。

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宏大的场景描绘和深情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考;又比如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流畅优美的语言和悲伤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引发读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身处于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对古代诗词的喜爱和欣赏绝不会因此而减少。

事实上,正是因为现代生活的忙碌和压力,人们更加渴望感受到那种纯净、婉约、壮丽和甜蜜的意境,以平衡内心的情感和心灵的需求。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与体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言语之美,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读者共鸣。

古代诗词的赏析与意境的体验

古代诗词的赏析与意境的体验

古代诗词的赏析与意境的体验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它们以简练的文字和细腻的表达打动了世人的心灵,并通过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悟,诠释了人类的生活与情感。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古代诗词为例,探讨其赏析与意境的体验。

诗词一: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诗由杜甫写于唐代,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勾勒出了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忧伤。

诗中的意境通过描写月亮、鹊鸟、风声、蝉鸣等细节描写来表达出来,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能够感知到自然界的宁静和美好。

诗词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抒发对岁月变迁的感慨之词,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个人对故国荣盛的向往。

诗人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场景,用花、星、马、箫、壶、鱼龙等形象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喜庆与热闹。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愉悦感,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美好记忆的追忆和热爱之情。

诗词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绝妙咏史之作,通过赏析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眼中的历史英雄和历史之美。

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战争和英雄豪情的赞颂,并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历史与现实、英雄与平民融合于一体,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古代诗词通过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审视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深刻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古诗词意境解析追溯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

古诗词意境解析追溯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

古诗词意境解析追溯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与情感体验。

这些古诗词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

本文将从诗词意境的特点、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以及他们创作中的灵感来源进行解析和追溯。

一、诗词意境的特点古诗词意境的特点是传神,通过文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和内心世界,给读者以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例如《登鹳雀楼》,通过描绘楼高鸟瞰的景色,展示了壮丽的山河风光;《江南春》则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春天的醉人景象。

古诗词还常采用象征性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比喻叠句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古代文人墨客以自然山水和人情世事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闲适悠然、优雅宁静的生活方式。

他们喜欢与山水相依,以山水为伴写诗作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他们也关注社会疾苦,理解万民疾苦,以及吟唱对于人生至理之苦与乐。

他们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使作品更显真实和深刻。

三、灵感的来源文人墨客的灵感来自于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他们通过亲近自然来获得灵感,观赏自然风光,感受四季变换,与大自然产生共鸣。

其次,他们也通过感受人情世事获得灵感,观察并记录社会的风云变幻,表达对人事即如梦幻流转的领悟。

此外,文人墨客还通过音乐、书画、古籍、历史事件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知识领域来获取灵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创造出优美的作品。

四、追溯古人的生活趣味追溯古人的生活趣味,我们可以从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窥探一二。

古人钟爱园林,以园林为背景写诗作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同时,文人墨客也注重礼仪和人际关系,他们在社交场合中以文化修养取胜,以人际交往为创作提供材料和灵感源泉。

古代文人也崇尚自由和独立的个性,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诗意的生活,在虚实、古今交融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生活趣味。

综上所述,古诗词意境深远、生动描绘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趣味。

最新谈谈诗歌的“理趣”

最新谈谈诗歌的“理趣”

谈谈诗歌的“理趣”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

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

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的丰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象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井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都是指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的情景与理趣
作者:饶宗颐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7期
《沧浪诗话》谈诗,认为诗法有五个要点:“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①而诗的极致是入神。

五法之中,以音节为最重要。

因为诗如果没有音节,便不成詩。

体制是诗的形式问题。

格力、气象、兴趣几点很抽象,不易理解。

清人王渔洋以“典”、“远”、“谐”、“则”四字论诗:“典”是典故、事实;“则”是法则,雅正的意思。

扬雄论赋就有“丽以则”、“丽以淫”的说法。

王渔洋论诗提倡神韵,主张不要讲得太近,要意在言外,所以拈出“远”字。

而其中“谐”本指谐声律,就是承袭严沧浪“音节”这一点而发挥的。


我认为中国诗大概不离事、景、情、理四个要素。

离此四者固然不可以成诗,四者之中,中国诗特别重视写“景”。

历来的诗词大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离风、花、雪、月。

至于抒“情”诗,古人是归入言志一类的,故先有言志一类的诗,③其后再由言志诗分出抒情诗。

往后发展,就出现了咏怀诗。

④到了初唐时候,陈子昂继承这个传统写出了感兴诗。

汉人诗“言志”,一以道德立场为本。

他们解说:“诗者,持也。

”所谓“持”者,在持人情性,使人不坠。

汉人把情和性分开,以性来控制情,使情来就理。

“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这个意思。

直至建安时期,情性问题才没有这样严格分别。

这是由于建安政治动荡,诗人大都有人生无常的感觉;连格调豪雄的曹操,诗中亦带有悲凉的意味,这使得诗人情感能够尽量得到发挥。

所以自建安以降,才有正式的抒情诗。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略》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

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正说出建安文学以情入文,使文章更易动人。

齐、梁时的《文心雕龙》就有《情采篇》,把情、采分辨很清楚,指出形文、声文、情文三者之别,强调了情文在文学上的地位。

诗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

长期以来,在传统中最多用的方法是以景造端。

所谓“触景生情”便是了。

《诗经》中的兴诗多属此类。

如“杨柳依依”、“杲杲出日”等句子,数不胜数。

这都是由外在环境引出内在感情。

《楚辞》继承《诗经》的传统,大量采用写景手法,因物起兴。

所取材的景色,古人给予一个名称叫“物色”。

《文选》赋的部分就有一类叫“物色”,把描写自然界,如风、花、雪、月等景物,列为一类。

“色”字,李善注谓“有物有文为色”。

宇宙最好的文无如风与水。

《诗经》有说到河水之漪,《易经》涣卦,⑤都是取象于风行水面的形态。

刘勰说的“物色”,即自然界之“文”。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篇即发挥“物色”之义:“吟咏所发,志惟深远。

”王渔洋所提出的“远”,正是以物色、风景来表现深远的心志。

所以自楚辞、汉赋以下,一路发展到唐诗宋词,都很重视“物色”一路。

传统重视写景诗,到刘宋时便有山水诗的崛起。

谢灵运是个中翘楚,擅写山水。

有人以为山水诗是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反动而兴起的。

《文心雕龙·明诗篇》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

”其实描写物色,这是中国诗的传统,不是道家的反动,所以不妨将这两句改为“庄老未退,而山水已滋”。

因为山水诗更能发挥物色的特点。

由于老庄玄言诗与山水诗有它的关系,我们可进而谈谈情理消长的问题。

大谢以前诗多言理;但呆板而乏变化。

汉代班固的说理诗已为后人所诟病。

如他的《明堂诗》,⑥明人陆时雍便讥它为“质而鬼矣”(《诗镜》)。

钟嵘《诗品》称班固诗“质木无文”,所谓“质”是“质实”的意思,质木则指诗无余味,已经不客气了,陆时雍更称质为鬼,鬼的对面是神,神指有生气,鬼指无生气,可谓贬斥得相当厉害。

事实上,晋、宋时的玄言诗,正好像是为老庄作注释,没有情,也没有景,淡而无味。

而谢灵运的诗既写景,也言情、理;在组织上,情、景分开。

他的诗开始时说景,后转说情说理。

这种机械式的安排,在元嘉以后不甚受欢迎。

可见正面说理的办法行不通。

谢朓比谢灵运进步,能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种手法下开唐风。

唐诗受小谢影响,似乎较大谢为多。

王渔洋的神韵说即是融情入景法,以景为主体(因为物色更能引起人的情感,产生感应),再加上和谐的音律就成了。

至于王渔洋的神韵说,实已源于明人。

薛蕙(西原)很早就提出“神韵”字眼的说法。

⑦神韵实是写景,利用物色以激发起人的情感。

接着谈谈理趣的问题。

说理诗的失败是因为正面说理成为障碍。

诗障有两种:一是理障;二是事障。

玄言诗是理障;与大谢同时的颜延年诗则獭祭事类太多,属于事障。

欲救此病,则可将理融入情、景之中;或写理于景(物色),或以物色拟理,或独言“物”而不讲理,将理消融在物色里面的几种手法。

末一种手法也就高明的了。

六朝人讲神趣。

《庐山道人诗序》称:“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即说山水物色之外,更有令人细味回环之处。

这是“理趣”。

“理趣”是山水诗的提升,能供认细细玩味。

所以诗在说理时还得有趣味。

纯理则质木,得趣则有韵致;否则不受人欢迎。

理上加趣,成为最节省的艺术手法。

举一个例来说:八大山人自题山水有云:“方语河水,一担直三文。

《三辅决录》安陵郝廉,饮马投钱,谐声援会意。

所云郝者,曷也;曷其廉也!予所画山水图,每每得少而足,更加东方生所云,又何廉也。

八大山人记。

”⑧按此用《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又何廉也”一语出此。

有此可知典故能增加趣味。

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不用典故。

但是如果诗完全不适用典故,则不易生动,因典故可以增加趣味。

中国人不爱正面讲理,凡见正面讲理的诗便觉讨厌,就是因为说理诗缺乏理趣的缘故。

《文镜秘府论》提出诗有十七势,其中有理入景势和景入理势二项,指出“诗不可不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可见理宜入景中,然后始有情味。

这个道理,前人早已说得很透彻,是不用多讲便可了然的。

注释:
①《诗辨》。

②渔洋论诗,多宗严羽之说。

③后人解《诗经》就有诗言志的说法。

参看朱自清《诗言志辨》。

④魏晋时的阮籍有《咏怀诗》81首。

⑤《文选》卷一三“物色”一目,李善注:“有物有色曰文。

”引诗注云:“风行水上曰漪。

”尤刻《文选》按《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释文》本亦做漪。

《毛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则应作“涟”为是。

⑥《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

圣皇宗祀,穆穆惶惶。

上帝宴飨,五位时序。

谁其配之?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各以其职。

猗与辑熙,允怀多福。


⑦《池北偶谈》卷一八:“汾阳孔文谷(天允)云:‘诗以达理,然须清远为尚。

’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云:‘白云抱幽木,绿筿媚清涟。

’清也。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能传。

’远也。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清远兼之也。

总其妙,在神韵矣。


⑧见拙作《至乐楼藏八大山人山水画及其相关问题》,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八卷,第二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