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狂犬病简介PPT课件
未来狂犬病防控将更加注重综合施策,包括加强疫苗接种、疫情监测、 野生动物控制、公众教育等多方面措施。
提高公众认知,共同应对挑战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狂犬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狂犬病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普及疫苗接种知识
向公众普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接种程序等相关知识,提高 疫苗接种率。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 如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 伤,或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唾液污 染伤口或粘膜。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在伤口附近肌细胞中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病毒沿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 扩散,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增殖后, 通过在运动神经轴索的浆细胞膜中复制,从而进入唾液腺和各器官组织,引起疾病发作。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狂躁型以兴奋、恐 水、怕风为主要表现;麻痹型以肢体软瘫、呼吸肌麻痹为主要 表现。
02
狂犬病病毒特性
病毒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病毒形态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呈 子弹状或圆柱形,直径约75nm,
长度约180nm。
病毒结构
病毒由核心、核衣壳和包膜组成。 核心包含单股负链RNA基因组, 编码5种病毒蛋白。核衣壳由N 蛋白包裹RNA基因组形成,具有 螺旋对称结构。包膜由宿主细胞 膜衍生而来,镶嵌有病毒糖蛋白。
推进基因治疗研究
深入研究基因编辑技术,为狂犬 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完善免疫治疗策略
探索更加精准的免疫调节手段,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应对 狂犬病治疗面临的挑战。
狂犬病科普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狂犬病的科普知识。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犬类等动物咬伤或抓伤人传播。
为了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避免狂犬病的传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科普。
一、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1. 咬伤: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犬类、猫类等动物咬伤或抓伤人传播。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会通过神经系统侵入大脑,导致发病。
2. 液体传播:狂犬病病毒还可通过携带病毒的动物的唾液、血液、尿液等液体传播。
3. 空气传播:狂犬病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可能性极低,但并不能完全排除。
二、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1. 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2. 进展期: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恐惧、幻觉、肌肉痉挛、吞咽困难等症状。
3. 末期:患者可能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预防狂犬病的方法
1. 疫苗接种: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规定,0、7、21天接种三剂疫苗,可有效预防狂犬病。
2. 管理宠物:定期给宠物接种疫苗,避免宠物与其他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接触。
3. 避免与疑似狂犬病的动物接触:在遇到疑似狂犬病的动物时,应保持距离,避免被咬伤或抓伤。
4. 感染伤口的处理: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尽快就医。
四、总结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科普,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加强防护意识,为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2024版传染病学狂犬病PPT课件珍藏版
疫情监测体系不完善
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疫情 报告和监测工作存在滞后性,影响防 控效果。
野生动物带毒情况严重
野生动物带毒情况较为普遍,增加了 狂犬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难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接种率持续提高
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狂犬病防控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疫苗 接种率有望持续提高,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数据可用性评估
分析疫情数据是否可用于指导狂犬 病防控工作。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01
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疫情监测数据、病原学监 测结果等信息,对狂犬病疫情
进行风险评估。
02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狂犬病 疫情划分为不同预警级别。
03
预警信息发布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狂犬病疫 情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
护措施。
04
预警响应措施
针对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 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狂犬病防控意识不足 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程度和防控意识 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
部分地区疫苗接种工作存在漏洞,导 致狂犬病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易形 成疫情传播隐患。
病毒变异与耐药性
病毒变异
狂犬病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病毒毒力、抗原性、致病性等方面的 改变。
耐药性
目前尚未发现狂犬病病毒对任何药物产生耐药性,但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 病毒基因变异,从而产生耐药性。
实验室检测方法
03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样本,接种于易 感动物或细胞培养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 免疫学方法鉴定病毒。
狂犬病病毒及其致病和治疗描述
2021/1/12
31
2. 磷蛋白(NS)
NS其实并不是非结构蛋白,由于人们已习惯称其为NS,在此仍 沿用NS之称。
鉴于NS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磷酸化,所以亦称为磷蛋白。又因 为它是衣壳基质蛋白,也有称其为M1。
NS肽链长297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特点为酸性氨基酸含量高,在 肽链中心部分及N端各有一个疏水区。各株系之间的同源性在92%— 98%。
狗。”
这说明我国在2500年前就已有疯狗(即狂 犬病)存在,而且已认识到这类疯狗对人危 害极大,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驱逐疯狗。
2021/1/12
8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中有治 “狂犬齧人” 和“犬齧 人” 各三方,其中有一种外治方是 “犬所齧, 令毋痛及易瘳方”,具体治法是 “令(齧)者卧, 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 即被狗咬伤后,采用酒 剂冲洗伤口。
2021/1/12
6
19世纪以前,对狂犬病病因的认识总的来讲是盲目
的,甚至常常是荒谬的。
对病因的解释:极端的燥热;干旱;性挫折;心理过 度紧张等;而 “魔鬼附身” 似乎是更容易被一般人接 受的一种解释。
狂犬病人的典型特征是极想喝水但又极端 “恐水”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所以古代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将病 人出其不意地扔入池塘,认为这样可以使病人对水的饥渴 和恐惧同时消除。
RV的基因结构与弹状病毒家族其他成员的基
因结构基本相似。
2021/1/12
28
RV的基因结构示意图
2021/1/12
29
RV的5种结构蛋白及其基本功能
RV的5种结构蛋白序列主要是 由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导 出来的。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 ********** 2016年 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 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3)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4)(一)传染源 (5)(二)传播途径 (5)(三)传播对象 (5)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6)(一)糖蛋白 (6)(二)细胞凋亡 (7)(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7)(四)复制和转录 (8)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毒介绍
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
狂犬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形态:子弹状,一端圆形, 另一端平凹,宽75-80nm, 长140-180nm。
结构:
中心:-ssRNA、核蛋白、 多聚酶、基质蛋白 衣壳:螺旋对称 包膜:脂蛋白
公元二世纪,中国张仲景,对其发病机理 1546年, 意大利Fracastor描述临床表现 18世纪,欧洲流行,病死率极高。 1836 8 29 奥地利演员剧作家Raimund,开枪自杀 1885年,法国巴斯德制成疫苗,首次接种,14处
2、有四个血清型,以一型为主。
3、街毒株: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 中分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
固定毒株:将野毒株接种实验动物脑 内,并连续传50代以上可获得不致病 的毒株为固定毒株。
4、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各种消 毒剂灭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病毒进入咬伤部位的肌肉组中复制 。
2、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进入周围神经,沿神 经轴索向心扩散到脊髓神经系统,在脊神经处 大量繁殖并进入脑内。
3、在大脑灰质处大量复制,通过传出神经离 心性下行到达唾液腺、鼻粘膜、肾肺等器官。
4、内基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 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中形成嗜酸性包涵 体 。成分为病毒的核衣壳。Negi’s body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三周,最长可达数年。
前驱期:全身不适等症状。 兴奋期: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恐水症:怕水、 怕风、怕光、怕声。常因咽喉痉挛和呼吸困难 而死。 麻痹期或昏迷期:呼吸衰竭而死亡。
传染源:
带毒的犬或猫。
传播途径:
经唾液传播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传播 方式。另外也可通过吸入病毒气溶胶,器 官移植等途径传播。
狂犬病病毒、虫媒病毒、汉坦病毒、人乳头瘤病毒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生物学性状:1、培养特性: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在胞质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Negri body),可作为狂犬病的辅助诊断。
2、毒株变异:野毒株(wild strain)or (street strain):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的毒株。
固定毒株(fixed strain):将街毒株在家兔脑内接种并连续传代50代以上,可获得脑内潜伏期短而固定的毒株,不形成内基小体,对家兔致病性增强,但对人和犬的致病力明显减弱,称为固定毒株。
固定毒株可以制作疫苗。
3、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rabies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发病动物或者隐性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伤口和粘膜经过肌神经感染,无病毒血症。
●人类感染;发病率:30%~50%●潜伏期:5天到2年以上。
4、感染阶段:潜伏期——前驱期【虫爬蚁走】——急性神经症状【恐水症】——昏迷【心衰、呼吸衰竭】——死亡虫媒病毒(arbovirus)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1个血清型●嗜神经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三带喙库蚊●寄生宿主:家畜【幼猪】和家禽●抗原稳定,很少变异●免疫力持久,以体液免疫为主。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儿童易感,隐性感染者或者轻型症状居多;病毒在库蚊的唾液腺及肠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会有2次病毒血症。
2、临床症状:乙脑颈项强直登革热病毒●4个血清型,只对同型病毒有免疫性●易变异●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自然宿主:人、猴子、蚊子●所致疾病:隐性感染多见;引起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人——蚊——人传播循环●登革病毒致病性:DSS病死率达10%,呈现地方性、季节性、突然性、传播快。
狂犬病培训资料
狂犬病培训资料狂犬病培训资料(一)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攻击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这种疾病不仅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也对其他动物造成威胁。
为了加强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我们在此提供一些狂犬病培训资料。
1. 狂犬病的概述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通过犬类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犬、猫等哺乳动物的唾液中,被感染的动物从发病到死亡的过程一般为7-10天。
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除了犬类,其他野生动物如狐狸、狼等也可能携带病毒传播狂犬病。
2. 狂犬病的症状及预防狂犬病在人体潜伏期为数周至数月,初期症状类似感冒,随后进展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不安、恐水等。
一旦出现狂犬病的症状,死亡率几乎为100%,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有效的预防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养犬时要定期为犬只接种狂犬病疫苗,并定期进行复查;- 第二,避免与未知动物接触,尤其是野生动物;- 第三,当遭受动物咬伤或抓伤时,要及时清洗伤口,并前往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四,不随地丢弃食物,以免吸引野生动物。
3. 社会主义道德观与狂犬病防控社会主义道德观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尊重和保护。
在狂犬病防控中,社会主义道德观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担当起传播狂犬病防控知识的责任,帮助他人认识狂犬病的危害,传播正确的预防知识,携手共同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4. 狂犬病的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狂犬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经验交流。
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狂犬病的监测与报告,共享疫情信息,加强疫苗研发与生产,推动狂犬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传播,保障全球公众的健康安全。
狂犬病培训资料(二)5. 狂犬病的法律法规与责任追究针对狂犬病的防控,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防控狂犬病的义务,并对不履行防控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
狂犬病基础知识
从人群分布上看,可概括为“三多”:农村地 区病例较多、男性病例较多、15岁以下儿童和 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传染源
一般来说,狂犬病流行先出现与野生动物,然 后波及家养动物,最后传播给人类。目前认为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家养动物是 是野生动物狂犬病和人累狂犬病联系的主要桥 梁。而犬是把狂犬病传给人类的主要动物。
简史
全世界均有狂犬病的报道。据WHO估计,每 年全世界死于狂犬病的有5万多人。 亚洲为狂犬病严重流行区,其中印度为发病率 最高的国家,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狂犬病流行已久。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而 居世界第二位。
病原学
病原学
狂 犬 病 毒 于 1962 年首次在电镜下 被发现。
A. Negri body. 尼氏小体 B. Notice the abundant RNP in the inclusion.包涵体 内大量核糖核蛋白 C. Budding rabies virus.排出狂犬病病毒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人与人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狂犬病。 1、只有发了病的狂犬病人咬了健康人,才有使被他 咬伤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 2、发了病的狂犬病人或发病前几天的人也有可能通 过性途径把狂犬病毒传染给对方; 3、狂犬病人的器官、组织、如角膜移植给健康人则 有极高的危险性 4、病人的唾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健康人的伤口传播狂 犬病的可能。。
(三)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 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 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 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 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 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因呼 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 态。本期持续6~18小时。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 超过5日。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缺乏特异性治疗,病死率几乎100%。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人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
2018 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明确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共16 种(Species),划分为 3 个不同的遗传谱系(PhylogroupI-III)。
我国目前主要流行 Rabies virus(RABV),也有 Irkut virus (IRKV)报道,二者均属于遗传谱系I,现有疫苗均可预防。
狂犬病病毒体外存活能力较差,易被脂溶剂等灭活。
二、流行病学全球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流行,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年死亡病例数约 59000 例。
近 10 余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告病例最多的2007 年,报告 3300 例,而后逐年下降,2020 年报告 202 例。
所有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易感,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包括犬、猫等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蝙蝠)。
猪、马、牛、羊、骆驼等家畜为非狂犬病储存宿主,虽然可感染发病,但传播狂犬病风险较低。
啮齿类和兔形目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目前无导致人类狂犬病病例的证据。
人与人之间的狂犬病病毒传播,仅偶见于狂犬病感染者作为供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占95%,其次为猫。
鼬獾、红狐、貉、狼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狂犬病宿主和传染源。
三、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病毒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致病过程可以分为3 个阶段:神经外少量繁殖期、快速逆轴浆移行期、病毒扩散期。
病毒进入伤口后,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在局部可停留3 天或更久。
传染病:狂犬病科普文章
狂犬病:不可忽视的致命威胁狂犬病,一种古老而致命的疾病,至今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尽管现代医学在不断进步,但一旦狂犬病发作,病死率几乎为100%。
因此,了解狂犬病、预防狂犬病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该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通过咬伤、抓伤或舔舐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给人类。
二、狂犬病的传染源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但最主要的传染源是狗,其次是猫和蝙蝠。
此外,狼、狐狸、鼬獾、浣熊等野生动物也可能传播狂犬病。
三、传播途径1. 动物咬伤: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当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人体时,病毒会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2. 黏膜接触:动物的唾液接触到人的眼睛、口腔或鼻腔等黏膜部位,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症状表现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 - 3 个月,但也可能短至数天或长达数年。
发病后,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1. 前驱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恐惧不安等症状,持续2 - 4 天。
2. 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会表现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此阶段一般持续1 - 3 天。
3. 麻痹期:患者逐渐进入安静状态,出现肢体软瘫、斜视、眼球运动失调、面部无表情等,最终因呼吸、心脏衰竭而死亡。
五、诊断与治疗由于狂犬病的症状在早期并不特异,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暴露史和临床症状。
目前,狂犬病一旦发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是关键。
六、预防措施1. 暴露前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等,可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
2. 暴露后预防伤口处理: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 分钟,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
疫苗接种:尽快到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般需要在暴露后的第0、3、7、14 和28 天各接种一针。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于严重的咬伤(如头面部、颈部、手部等多处咬伤,或伤口较深、较大),在接种疫苗的同时,还需要在伤口周围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cdc狂犬病培训教材
核糖核蛋白 垂直切面
• 有一层磷脂层包被,包膜上镶嵌有10-nm长的糖蛋白形成钉状突起
• 蛋白G是主要的病毒保护性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病毒中和抗体
狂犬病病毒是什么,抵抗力如何?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 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脑海马角、大 脑皮层、小脑)细胞的胞浆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 体,叫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染色。 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 毒药敏感。1%~2%肥皂水、43%~70%酒精、0.01% 碘液、丙酮、乙醚都能使之灭活。病毒不耐湿热; 50℃加热15分钟,60℃数分钟,100℃2分钟以及紫外 线照射均能灭活,但在冷冻或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 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中或4℃下存活数月到一年。
牛 绵羊 山羊
人人类 人类类
狂犬病的易感人群和分布特征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 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人群中不同性别、 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 接触犬机会的多少所致
病例数
2 0 0 0 ~2 0 0 3 年狂犬病不同性别、年龄流行趋势
700 600
男
500
女
400
300
200
100
0
80~
60~ 70~
20~ 30~ 40~ 50~
3.2.1 狂躁型:是我国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有:在的愈合的 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以后出现 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症状如流涎、 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逐渐发生全身迟缓性瘫痪, 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2.2 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 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也没有 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 状,麻痹多开始于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者 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被称为“哑狂犬病”。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
1.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病毒外形呈子弹状,核酸为非分节段单负链RNA,衣壳为螺旋对称,外面是脂蛋白包膜,其表面有许多糖蛋白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毒力有关;
(2)野毒株经实验动物脑内连续传代可变异为减毒的固定毒株,后者可用于制备灭活疫苗;
(3)抵抗力不强,易被脂溶剂、去污剂、碘、酸和碱等灭活。
2.狂犬病病毒的致病特点:
(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
(2)宿主范围广,人类感染主要是被带毒的犬或猫等动物咬伤后通过唾液传播,引起死亡率极高的“恐水病”;
(3)病毒在神经细胞浆内增殖,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又称内基小体,具有诊断价值。
3.人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1)伤口处理:立即用3-5%肥皂水、0.1%苯扎溴铵或清水充分冲洗伤口,对于严重咬伤者较深的伤口,应对伤口深部进行灌流冲洗,再用75%乙醇及碘酒局部涂擦;
(2)被动免疫:在伤口严重等特殊情况下,联合使用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马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必要时联合使用干扰素以增强保护效果。
(3)疫苗接种: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如及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
我国目前用的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病毒疫苗,于第0、3、7、14、28天进行肌注,免疫效果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20162260122016年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4)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6)(一)传染源 (7)(二)传播途径 (7)(三)传播对象 (8)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9)(一)糖蛋白 (9)(二)细胞凋亡 (10)(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11)(四)复制和转录 (12)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Rabiesvinls,Rv),其中包括人等多种哺乳动物。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2,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
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2。
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的代表种。
Rv属于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约为12000 m。
病毒粒子呈子弹状,一端呈平坦或略凹状,另一端呈半圆形。
病毒粒子直径约为75nm、长为100 nm~300 nm。
(图1)RV基因组从3’到5’端依次编码5种结构蛋白基因,分别为核蛋白基因(Nucleoprotein,N)、磷蛋白基因(Phosphoprotein,P)、基质蛋白基因(Matrix protein,M)、糖蛋白基因(G1y —coprotein,G)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基因(Large protein,L),分别被2、5、5和423个非编码核苷酸序列隔开。
这5种结构蛋白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排列方式在整个弹状病毒科家族的病毒中都是保守的。
在RV基因组的两端,存在一个50 nt~100 nt的3’先导RNA序列(Leader)和5’尾部序列(Trailer),其中含有基因转录和基因组复制的调控信号。
Rv粒子的核心是由基因组RNA、N、P和L蛋白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体(Ribonucleoprotein,RNP)复合物。
RNP 是负责病毒基因转录和基因组复制的功能单位,呈子弹状,为右手螺旋结构,每螺旋大约为7.5 nm,大小为165 nm×60 nm,完全舒展时长4.2 nm~4.6 nm。
病毒粒子的外被是一层紧密而完整的脂蛋白双层囊膜,厚度约为7.5 nm~10 nm,为病毒粒子出芽时从细胞质膜处获得。
在病毒囊膜表而为G蛋白三聚体组成的长为8.3 nm~10 nm的突出结构(spike),参与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决定Rv的免疫原性和致病力。
病毒囊膜和RNP之间由M蛋白连接,M蛋白在调控病毒复制、病毒装配和出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
图1 狂犬病病毒结构最初,根据血清学的方法,可以将狂犬病病毒属分为4个血清型和几个尚待定的病毒株。
血清Ⅰ型是经典的Rv,为地理分布最广、流行性最大的一类;血清Ⅱ型为Lagos蝙蝠病毒,最早分离自尼日利亚的蝙蝠脑;血清Ⅲ型为Mokola病毒,最早分离自尼日利亚的地鼠;血清Ⅳ型为Duvellllage病毒,首次在南非病人中分离。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测序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狂犬病病毒属的分类。
Bourhy等根据N蛋白基因N端500 nt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可以将狂犬病病毒属分为7种基因型(Genotype):基囚型Ⅰ~Ⅳ与血清型Ⅰ~Ⅳ吻合3。
基因型Ⅴ和Ⅴ1分别为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EumpeaIlbat lyssavims 1)和欧洲蝙蝠狂犬病毒2(European bat lyssavims 2);而在澳大利亚果蝠体内发现的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Australia bat virus)被定为基因Ⅶ型。
Badrane 等根据G蛋白膜外区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进一步将狂犬病病毒属的7种基因型病毒株分为两个遗传谱系(Phylogroup),分别为Phylogroup Ⅰ和Phylogroup Ⅱ。
Phylogroup Ⅰ包括基因型Ⅰ、Ⅳ、Ⅴ、Ⅵ和Ⅶ;Phylogroup Ⅱ包括基因型Ⅱ、Ⅲ。
序列分析表明,G蛋白膜外区氨基酸同源性在同一遗传谱系的病毒株中大于74%而在不同遗传谱系间的病毒株中小于64%4。
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狂犬病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其传播是通过快速突触转送发生的。
(1)向心性扩散:病毒从入侵部位,通过神经肌接头或神经感受器侵入外周神经,再沿脊髓到达中枢神经,导致脑脊髓炎;(2)离心性扩散: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系统,特别是高度受神经所支配的器官扩散,如唾液腺,病毒在唾液腺内大量增殖并可经唾液排出体外,最终导致全身神经系统的衰竭和死亡1。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
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
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5。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
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6。
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表1)表1 2014年1~8月全国狂犬病死亡统计表(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