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2卷)(含解析)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5. ①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②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③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迎合读者”错,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2022年江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2022年江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挨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做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干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干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B.特立独行 耳闻目睹 领悟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D.身体力行 耳闻目睹顿悟【答案】C特立独行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
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普通作谓语、定语。
中古古代的儒家经典应该是经过古圣人身体体验,努力实行的。
所以第一空选用“身体力行”,排除A、B项。
“耳提命面”,意思是非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
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
“耳闻目睹”指时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根据语境“说教”,第二空应选“耳提命面”。
排除D项,因此答案选C。
“顿悟”,指猛然醒悟。
“领悟”,就是体味,解悟。
根据语境“躬亲实践”,“心得”也应选“领悟”。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采,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采和语体色采;(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先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份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先后语义矛盾或者先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做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与一。
,,,。
他人分享产品或者服务。
2022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2022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附加)(精校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
其实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
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
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
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
人皆可以为尧舜C。
化干戈为玉帛D。
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
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
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
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
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④开幕几疑非傀儡高山流水觅知音舞台虽小有机关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二、文言文(18分)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3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Ⅲ)(精校版)试题、答案及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少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者多或者少有这样的耽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造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往往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干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故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2江苏语文试卷高一(含答案)
2022江苏语文试卷高一(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一鼓作气B. 画龙点睛C. 指鹿为马D. 狐假虎威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文章?A. 《论语》B. 《庄子》C. 《孟子》D. 《荀子》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的作者是谁?A. 李清照B. 苏轼C. 李白D. 杜牧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在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对答案,提前预估自己的分数,这样方便大家提前准备志愿填报。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还未出炉,待高考结束后,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供大家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2022高考语文试卷题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主观题(4分)6.主观题(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9.主观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1、12、1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15题: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15.主观题。
(侧重于思想内容)(三)名句默写(5分)16.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实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1)鸡鸣桑树颠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此情可待成追忆(4)烽火扬州路 (5)惶恐滩头说惶恐 (6)援疑质理(二)文言文阅读(15分)2、D3、D4、C5、(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022年全国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及答案详解 高三总复习
2022年全国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及答案详解高三总复习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舟楫/编辑道观 /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 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C. 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 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答案:A[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
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
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A. 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 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 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 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答案:C[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所以选填“如雷贯耳”最为恰当;第三空由“真假难辨”和上文讲到的趋势,填“弄假成真”。
江苏省2022年名师高考语文原创卷(含答案)
江苏省2022年名师高考语文原创卷(WORD版,含答案)江苏省2022年名师高考语文原创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是什么?艺术家通过艺术去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美学问题,也是美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中国美学看来,既然自然物象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像人体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那么,艺术描述自然,就不只是描述自然的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自然物象的生机和生命。
五代画家荆浩给绘画所下的定义是:“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何谓“真”?“真”就是事物的本真形态。
为了说明“真”,荆浩又提出了和“真”相近的范畴——“似”。
“真”不是“似”。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盾俱盛”。
“似”只有其形无其“气”,“真”则既有形又有“气”。
绘画不能空陈形似,而应当“气质俱盛”,表现物象流荡不息的生命。
这是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观点。
所以谢赫标举绘画“六法”,首其要者,就是“气韵生动”。
关于“气韵生动”,徐复观先生把“气”归结为阳刚之美,把“韵”归结为阴柔之美,原则上并没有错。
但从根本上讲,对于“气韵”,还须从中国人的基本宇宙意识方面理解。
“气”是“生物之具”,万物都由“气”而构成。
但“气”又不是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是“质”。
“气”是流荡于“质”中的动态的东西,是事物的血液。
没有“气”,物只是材料的堆积和拼凑,只是死物。
在中国人看来,物之所以为活物,就是因为其中有“气”。
或者说,中国人认为物是由“气”构成的,所以物都不是死物而是活物。
这种“气”体现在人物身上,就是一个人的气质、风采,就是一个人的仪容、神气,就是一个人的风姿神貌,这就是“韵”,就是“神”。
水画、风景画要突出“气”,那么,人物画所要突出的则是“韵”,是“神”。
唯其如此,“气韵生动”就成了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追求。
所以徐渭说:“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江苏⾼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在⾼考结束后,很多考⽣都会对答案,提前预估⾃⼰的分数,这样⽅便⼤家提前准备志愿填报。
下⾯⼩编整理了2022江苏⾼考语⽂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如下,供⼤家查阅。
2022年江苏⾼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年份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2022点击查看点击查看
⾼考志愿填报实⽤技巧
1、平⾏志愿梯度要拉开
现在的⾼考报志愿⼤都是采取的平⾏志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同⼀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常重要的。
因为平⾏志愿是依次投档的,如果你的志愿都是没有区分度的学校,那么很可能会⾯临,全部投档完后未被录取,然后退档的情况。
志愿填报只有⼀次机会,⼤家要考虑到志愿之间拉开梯度,保证⾃⼰能被录取。
2、服从调剂,增加录取机会
如果在志愿填报时候,没有勾选服从专业调剂,⼀旦报考专业录取满了,就失去了校内调剂的机会。
但是还有另外⼀个问题,就是服从专业调剂,也会有可能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对于是否调剂,⼤家要统筹考虑,是希望能够去⼤学,还是去追求喜欢的专业,⼀定要做好取舍。
最新2022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Ⅲ)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甲卷)附解析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
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奇特的▲ 。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全部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认真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认真别有洞天饱满2.以下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以下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涂鸦之作,缺乏领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谢!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开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假设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始终远眺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阔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渐渐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人假设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确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相互冲突的真理之间查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期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期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行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假设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缺乏当也。
内缺乏为,外缺乏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假设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行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假设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英勇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假设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假设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奔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悉师欤?亟待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缺乏,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 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7.以下“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假设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缺乏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教师的缘由。
(4 分)三、古诗词鉴赏(11 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
〔3 分〕(2)其次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 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1.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局部。
(1)▲,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2)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7)▲,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8)水至清则无鱼,▲。
(《汉书·东方朔传》)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 题。
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假设没有回信就预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挡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开心、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明显很得意那么顺当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内疚,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真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由于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熬煎我了,”她想,既不是威逼他,也不是威逼她自己,而是威逼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终点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似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
她迈着快速而轻快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忙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
她注视着车厢下面,注视着螺旋推动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量中心点对看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
“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全部的人,摆脱我自己!”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
但是她由于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误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
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
一种仿佛她预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
这种生疏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掩盖着一切的黑暗突然裂开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快呈现在她面前。
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其次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似预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
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
“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扫瞄过布满了苦难、虚伪、哀痛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光明地闪耀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掩盖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头昏暗下去,永久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无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 分)13.第六段中对安娜四周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 分)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 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 题。
天地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固,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周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天地一草亭”。
八大山人也曾画有《天地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奇特无比的天地?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宠爱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天地一浮鸥”。
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天地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竟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天地,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
在小亭中有囊括天地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
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
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天地。
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天地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逆境以及从今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
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天地中之一“个”,一点。
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
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
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想要告知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
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布满圆足的生命。
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地,没有转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其次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宽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闲适,有包裹八极、囊括天地的境地,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