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政治生态简要评价
政治生态简要评价
政治生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的总体状况,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政治生态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1. 公正与透明: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该具有公正、透明和可预测性等特征。
政府机构和政治参与者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取得权力的方式应该是透明和合法的。
此外,政治决策和运行机制也应具有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参与与多元:政治生态应该鼓励并保障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政治多元化。
公民应该有平等的参与权利和机会,可以通过选举、公民投票、政党竞争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诉求。
此外,政治领域的多元化也应被尊重和保护,政治参与者的种类和观点应该多样化,以保障社会中各类利益的平衡和表达。
3. 法治与行政能力: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建立在法治和行政能力的基础上。
法治保障政治体系的公平和稳定,政府机构应遵守法律,行使权力的方式应合法合规。
此外,政府机构应具备高效的行政能力,在政策实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4. 反腐与廉洁:政治生态的健康也需要具备反腐败和廉洁的特点。
政治参与者应严格遵守道德和纪律规范,反腐败机构应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能力,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监督和打击。
廉洁的政治生态能够提高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和合法性。
总之,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有公正、透明、参与、多元、法治、行政能力、反腐败和廉洁等特点,保障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特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在特定环境下的运作和适应,它是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政治生态分析是通过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和评估,探寻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是一种研究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综合性分析报告,为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
政治生态环境是指政治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条件、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生态矩阵,评价政治生态的情况。
二、政治现象的描述。
政治现象是指政治生态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政治事件、政治行为等。
政治现象的描述需要涵盖政治现象的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政治角色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三、政治现象的分析。
政治现象的分析需要结合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进行,挖掘政治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和隐含的意义。
政治现象的分析需要关注政治行为的动力机制、主导力量、政治哲学、政策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四、政治生态发展趋势的预测。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需要对政治生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这需要结合政治原则、政治哲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主要目的是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方向和潜在趋势。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本质,为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政治生态分析报告也为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使这些学科拥有更好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政治生态”的内涵解读
“政治生态”的内涵解读一、本文概述1、介绍政治生态的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政治生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以及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祉。
政治生态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广义上的政治生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活的整体状况,包括政治体制、法律法规、政治文化、公民参与等多个方面。
而狭义上的政治生态,则主要关注政治体系内部的关系与互动,如政党关系、政府运作、权力分配等。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政治生态都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它要求各个政治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与平衡,以实现政治生活的有序运行。
政治生态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治生态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性。
一个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态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而一个扭曲、失衡的政治生态则可能导致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甚至引发政治危机。
因此,深入理解和研究政治生态的内涵与特征,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生态作为一个综合性、动态性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不断优化政治生态,才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奠定坚实基础。
2、阐述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引导读者对政治生态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解读“政治生态”这一重要概念,阐述其内涵和外延,以引导读者对这一复杂且关键的政治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政治力量、政治行为、政治规则等构成的政治环境中,这个环境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元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理解政治生态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把握政治规律、参与政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定义政治生态,明确其基本含义和特征。
生态危机解困之路:从生态政治化到政治生态化
境问题对 现有政治经济 结构 的挑 战 , 向我们 提 出了世 界
重新设 计与组织的严肃课 题 , ……环境 问题和生 态政 治 可能正在 改变 占支配地位 的偏好 和价 值 , 造新 的思维 创
空 间 。 … 为 此 , 要 我们 全 面 而 深 入 地 从 政 治 的 角 度 考 ” 需
察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路 径 , 加速生态政治化的进程 , 实 现政治生态化。否则 , 环境 问题 “ 只能 仅仅 停 留在 经验 的层次上 , 甚至不能成为一个话题” 。 J
一
危 险的挑战 , 德 国和 日本 我们知道 一个国家可 以从 战 从
争 的创 伤 中恢复起 来 , 没有一个 国家能从被毁 坏的 自 但
二、 生态 政治化 的走 向 : 政治 生态化
生 态 政 治 化 和政 治 生 态 化 两 词 看 似 大 同 小 异 , 二 但
者在生态与政治的结合程度上和对生态 问题的认识 上有 着根本性的区别 。生态政治化是生态与政治相结合 的一
个 过 程 , 生 态 政治 发 展 的过 程 , 个 过 程 中对 生态 的政 即 这 治 关 注不 断增 强 , 当达 到 生 态 与 政 治 的辩 证 统 一 时 , 实 就 现 了政 治 生 态 化 。 也 就 是 说 , 态 政 治 化 是 政 治 生 态 化 生
中图分类号 : 0 I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2 3 (0 1 o —0 2—o 0 1 382 1)2 09 4
作者简介 : 李咏梅 , , 治学博 士, 女 政 南京信 息工程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院讲师。研 究方 向 : 当代 中国政
生态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生态化
向传统政 治 思维 、政治 决 策 、政 治 民主 、国家权 利分 配和结 构 等提 出了挑 战 。 2. 色 政 党 关 注 。 自 1 6 绿 9 2年 美 国 生 物 学 家 卡 尔 逊 在 《 静 的 春 天 》 一 书 中 发 出 生 寂
也 成 为 我 国 国 际 和 国 内 政 治 正 常 发 展 的 制 约 因 素 。 在 我 国 推 进 政 治 民 主 化 、法 制 化 的 过
程 中 ,如 果 能 进 一 步 把 可 持 续 发 展 作 为 政 治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内 容 ,实 现 政 治 生 态 化 ,就 可 以 促 进 生 态 和 政 治 的 协 调 一 致 ,进 而 推 动 现 代 化 的 全 面 、健 康 发 展 。
随 着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日益 受 到 各 国政 府 的 注 意 ,生 态 可 持 续 的 社 会 发 展 向度 在 现 代 各 国政 治 发 展 中越 来 越 起 到 重 要 的 影 响 作 用 ,生 态 政 治 化 日渐 昭示 。 我 国是 一 个 发 展 中 的 人 口和 生 态 环 境 大 国 ,人 口 着 我 国 的 现 代 化 进 程 , 同 时
一
、
从 生 态 问题 到 政 治 关 注
自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 来 .世 界 经 济 和 科 技 取 得 了长 足 进 展 。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 临 近 更 显示 出 了 人 类 “ 所 不 能 ” 的 智 慧 和 能 力 。 但 是 ,正 当 人 类 陶 醉 于 经 济 技 术 的 胜 利 时 . 无 蓦 然 回首 ,却 突 然 发 现 自 己 深 深 陷 人 了 诸 如 大 规 模 杀 伤 性武 器 威 胁 人 类 生 命 、 自然 环 境 破坏 、无 节 制 增 长 正 在 接 近 资 源 极 限 、人 口 爆 炸 和 老 龄 化 、 贫 富 差 距 悬 殊 等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的 困 境 之 中 。 这 些 问 题 已 经 不 只 是 经 济 、技 术 、环 境 的 问 题 ,也 成 为 重 要 的 政 治 问 题 ,因 此 日益 受 到 普 遍 的政 治 关 注 。 1 政 治 理 性 关 注 。在 远 古 时 代 , 因 为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主 要 倚 重 于 自然 地 .
政治生态
这种绿色发展或生态发展的首要目标是 通过使经济活动基于人民的基本需要和合生 态方式以保持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是与自 由市场经济或国际控制经济所追求的无条件 增长与扩大相对立的。这种发展观最基本的 原则是生态优于一切,因而要用生态理性绿 化现代经济,用生态理性审视物质生活,用 生态理性关照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准则,中产阶级执 政的政体是最优的政体,原因很明了,由极 富者执政,易形成趋于极端的寡头政体;由 极贫者执政,又会形成绝对的平民政体,而 且这两种政体缺乏理性,行事鲁莽,常演变 地更加恶劣,因此对于大多数城邦而言,唯 有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坚持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才能使政治生活处于 平衡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非常契合当代政治生态 理论的多样化原则。生态多样性是生态学的内在 要求,同样,政治生态多样性是生态政治理论的 内在要求。多样性对于生态政治的价值表现在三 个方面: 1.先有多样性才可以谈得上生态平衡。 2.保持多样性,政治体系才会保持内在活力。 3.只有具备多样性,才能满足互补、互利的要求, 从而使政治有机体内部形成环环相扣的政治生态 链条,不同要素相互依存、互相协调。
解决问题 理论前提
生态理论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生态学对政治行 为以及政治系统都有重要的影响。
自组织
生态多
样化
和谐与
宽容
与他组
织相统
交互主 体
一
政治体系内生态 政治——社会生态 政治——社会——自然生态
政外 治生 体态 系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生态思想
01
儒家思想的政治生态意识 道家思想的政治生态意识 墨家思想潜在的政治生态意识
墨子的兼爱思想引申到军事领域,演化 为“非攻”主张。墨子坚决反对兼并他国的侵 略战争,这种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民众来说都 是灾难:“竭天下百姓之财用”,“贼灭天下之 万民”(《墨子· 非攻下》)。墨子对于弱国和 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反对强权政治的思想, 正是追求和平、追求和谐政治生态思想的体 现。
论政治生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论政治生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者:李新华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12期李新华政治生态理论是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政治体系的内在规律或运行状态而形成的理论。
政治生态理论的目标是探讨政治如何实现生态化发展,走政治的生态化之路。
一、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系统状态的集中体现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的政治生活状态及其活动环境,包括政治生活中各主体的状态及从政环境状况,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政治生态又包括思想生态、组织生态、干部生态、作风生态、纪律生态、制度生态等等。
准确把握政治生态的内涵,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1.政治生态的基本要素党内政治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必然有自己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就是它的内部构成要素。
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内在地包括主体、客体、介体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一是主体要素。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统一、完整体系的政治组织,其构成包括党员、党的组织机构。
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要素包括党员个人主体、党的组织主体及其具备的能力素质。
第一,关于党员个人主体。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干部“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
党员个人主体有一般党员干部和高级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成员和班子“一把手”之分。
领导干部是营造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班子“一把手”是营造一个地方、单位政治生态的核心人物。
第二,关于党的组织主体。
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机关构成党的组织主体系统。
党的政治生态建设首先是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及其领导机关的政治生态建设,其营造的各地区、单位、部门生态“小气候”汇合起来就是党的政治生态大环境。
第三,关于个人主体、组织主体的理论能力素质。
个人主体的能力素质主要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包括:有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觉悟,坚定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有坚强的党性、扎实的作风,有公仆意识、担当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文化底蕴深、素质高,履职尽责能力强等。
在中国和另一个国家之间,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在中国和另一个国家之间,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是什么?作为两个国家之间的重要关系因素,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表现得各具特色。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对于两国关系产生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影响。
一、政治生态差异的影响1. 中国的政治生态更加注重政治纪律和规范性。
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说,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对于官员的行为纪律相对较严,并有一套完整的办法来遏制一些不透明的私人渠道。
这种政治生态的改变使得中国的反腐败运动更加有效。
2. 相比较于一些民主国家,中国的政治生态更多依靠中央集权和垄断。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政府的长期稳定,也优化了政府的效率。
但也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政府也会面临更大压力。
3. 在另一个国家,政治生态独立于媒体和我们所知晓的独立机构之外,普通人通常没有立场强化自己的政治观点。
政治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能,而是政治专家或决策者必须掌握和操作的一种工具。
这样的政治生态让人们需要寻求替代性的方法来获取权力和资源。
二、政治文化差异的影响1. 政治文化对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礼教和法家思想主导着政治生态和文化价值观。
相对于西方国家在意民主权利与选举制度,中国更加注重的是社会和谐的维护,这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2. 在另一个国家,相对于中国强调和谐,他们更加注重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这种政治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间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
3. 不同的政治文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方式和实践经验。
中国的国家特色主义和另一个国家的西方民主学派,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两种文化在运用于国家治理中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共同繁荣的社会。
当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时,相信会受益更多。
以上就是在中国和另一个国家之间,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虽然存在差异,但两国政治生态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无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净化政治生态发言讨论稿
净化政治生态发言讨论稿净化政治生态,促进行政健康发展,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对政治生态的净化,清除各种有害因素,使政治生态变得更加清新、健康。
本文将就如何净化政治生态进行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逐步提升政治生态的健康水平。
一、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作为执政党,党的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基础。
要实现政治生态的净化,首先要从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入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只有在党的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为政治生态的净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避免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
因此,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
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包括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政府公开透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高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社会参与,促进政治生态的民主化净化政治生态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鼓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推动政治生态的民主化。
加强对公共事务的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化,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使政府更加贴近民众,更加具有责任感和公信力。
四、加强舆论监督,提高政治生态的透明度舆论监督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舆论监督的建设,鼓励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问题,推动舆论监督的深入开展,提高政治生态的透明度。
要加强对虚假信息、谣言和不良信息的监管,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促进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
五、加强对执政能力的提升,推动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政府的执政能力是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政府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推动政府改革和创新,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推动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论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化-2019年文档
论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化当代社会人和自然的不和谐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尝试着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政治的新构建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20世纪90年代,面对国内的生态问题,生态政治在中国生根发芽,这是政治在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应用,对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长远来看,生态政治化将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政治和生态政治化生态政治(绿色政治)内涵丰富,它既可指一种广义的绿色运动,也可指一种后现代的绿色理论思潮,还可指一种致力于新社会主义理想的绿色政治。
生态政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得到复苏,但各种环境问题也悄然而至。
1962年,在Silent Spring一书中,作者Rachel Carson对人类非生态性统治的批判和对自然世界的歌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也标志着新的生态理念的萌发。
1968年生物学家加勒特?哈丁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著名论文《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该文指出散漫的自由必将给共同利益带来破坏,这也促使生态政治学的初步形成。
1970年代,西方刮起的“绿色风暴”其实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针对“保护生态平衡、女权主义、基层民主”等为基本内容进行的社会政治运动,即“绿色政治运动”。
在生态运动过程中,自然生态组织逐渐转化为政党,且提出新的政治口号。
1972年新西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党即绿党,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绿党迅速发展,到1990年前后,东欧各国和亚非拉地区也相继出现了绿党。
由此可知,生态政治并不是对传统政治的否定,更不是一种脱离传统政治形式而又重新形成的一种新的政治结构,而是在传统政治基础之上经过发展、吸收、融合从而形成的新的政治形态的具体体现。
刘京希也认为生态政治是在新的视角上对民主政治的补充、完善和发展。
政治生态情况分析报告政治生态整体情况
政治生态情况分析报告政治生态整体情况【前言】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政治道德和政治体制四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系统,它是政治系统发展的生命气息,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因此政治生态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状分析】政治生态在现实中非常复杂,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的传承、政治环境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稳定和政治道德的倡导等等。
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也存在着如此的复杂和多样的情况。
首先,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生态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今中国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带动着社会的思想观念转变,而这一思想观念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方面,一些中青年干部的时代意识、历史认识、爱国精神以及党的传统等政治文化是不容忽视的。
在传承这些传统的政治文化时,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把这些传统继承下去,让他们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其次,政治环境的发展也影响了政治生态的整体运行。
在这方面,当今中国政治环境较为稳定,而这一稳定环境是长期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一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会影响到政治生态的发展,让政治生态得以保持健康和良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为政治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再次,政治制度的稳定是政治生态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
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不断的变革中,由层次清晰的单一制度发展得到了多元化的制度模式。
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将这一制度扎实建立下去,并且将其保持稳定地发展,从而保障民主法制,促进政治生态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政治道德的倡导。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的很多成就是来自于广大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努力,而这一种现象恰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品质。
事实上,政治道德的倡导不仅仅是对我们伟大文化遗产的传承或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维护,还是对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倡导的健康共处方式的积极践行。
【对策建议】在当前的国家形势下,要想把握住政治生态的整体情况并推动其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付出努力,注重以下几点:其一,关注政治文化的传承,继承历史传统优秀品质,让这些品质传承到后代,从而让我们的政治文化更为完善和健康,为整体政治生态的发展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
政治生态建设政治理论
政治⽣态建设政治理论2019-10-18论⽂关键词:⽤⼈导向政治⽣态优良正确论⽂摘要:“政治⽣态环境”是相对⾃然⽣态、环境⽣态、经济秩序⽽⾔的⼀种社会政治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环境,是⼀个地⽅政治⽣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的综合体现。
政治⽣态环境由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环境和廉政环境等构成,直接体现在⼲部的精神状态和⼯作作风上。
⼴⼤党员⼲部是“政治”⼤环境⾥的主导⼒量,⼴⼤党员⼲部的素质、能⼒直接影响着政治⼤环境的和谐与进步。
如何保持政治⼤环境的和谐,建设优良的政治⽣态?在⼗七⼤指出“以造就⾼素质党员、⼲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正确⽤⼈机制建设”。
⼗七⼤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形成⾃⼰的、良好的政治⽣态。
⽽建⽴健全正确的⽤⼈导向机制是创建优良政治⽣态的关键环节。
⼀、优良的政治⽣态对地⽅党的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政治⽣态环境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势。
政治⽣态影响全局的发展,引领社会和谐,体现地⽅形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
它不仅是⼀个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重要表现。
保持良好的政治⽣态,能凝⼼聚⼒,⿎舞⼠⽓,激发⽃志。
反之,则会⼈⼼涣散,败坏风⽓,滋⽣腐败。
优良的政治⽣态更能确保“党始终成为⽴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创新,艰苦奋⽃、清正廉洁,富有活⼒、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进⼀步加强政治⽣态建设,着⼒营造风清⽓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加速经济崛起的强⼤合⼒,对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将起到⼀定的作⽤。
⽬前各地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格局,更需要⼀个良好的政治⽣态。
优良的政治⽣态建设是⼀个需要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需要我们齐⼼协⼒营造⼀个有利于与加速崛起的⼤局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推进,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优良政治⽣态。
⼆、坚持正确的⽤⼈导向机制是建设良好政治⽣态的关键环节建设良好的政治⽣态,坚持正确的⽤⼈导向机制,党员⼲部的选拔、任⽤尤为重要。
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心得体会
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心得体会正文: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深感政治生态环境的净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我从政治生态环境的净化中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这其中既有对政府的呼吁,也有对公民自身的思考与行动。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对政治生态环境的管理和调整。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它要承担起维护政治生态环境的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始终保持廉洁高效的形象,实行透明化管理,对政府工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进行公开透明,让社会各界能够及时了解政策解读和政府工作的整体情况。
政府要全面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建立健全反腐败制度,打击腐败行为,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政府部门还应加强政务公开,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信息,提高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和方式,使广大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增强政治生态环境的公正、公平和正义。
其次,政治生态环境的净化需要公民的自觉参与。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积极关注政治动态,主动了解和参与各个阶层和领域的社会事务。
我们应用法律、理性和公正的眼光看待政治问题,积极倡导和参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批评,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们还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坚持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理解和支持正直公正的政治人物,对贪污腐败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为正义与公正发声,共同净化政治生态环境。
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对政治生态环境的监督与报道。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应秉持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及时揭露和曝光政治腐败现象和问题,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媒体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营造舆论氛围,促使政府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政府、公民和媒体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自身的管理与监督,为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公民要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参与社会事务,监督政府行为,倡导正义和公正;媒体要履行监督的职责,及时曝光问题,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的净化与进步。
政治生态 问题描述
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政治生态问题的一些常见描述:
1. 政治制度问题: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态的核心,包括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等。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健全,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利益集团等现象,从而影响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2. 政治文化问题: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念、政治道德等方面。
政治文化的不健康或不成熟,可能会导致政治冷漠、极端主义、民粹主义等现象,从而影响政治生态的稳定和和谐。
3. 政治行为问题:政治行为是政治生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选举、决策、执行等方面。
政治行为的不规范或不公正,可能会导致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官商勾结等现象,从而影响政治生态的公正和透明。
4. 腐败问题:腐败是政治生态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破坏了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腐败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治理,可能会导致政治体系的崩溃和社会动荡。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政治改革、培养健康的政治文化、加强监督和问责等。
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推动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政治生态建设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汇编4篇
政治生态建设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汇编4篇1. 发言:政治生态建设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注重政治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建设是营造良好政治环境、增强政治文化软实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政府公信力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对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政治生态建设的内涵和路径,推动政治生态治理模式创新,促进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效互动,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
2. 心得体会:政治生态建设是创新国家治理方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通过政治生态建设,我们可以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治理效能、净化政治生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国际影响力。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机制创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促使政治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推动形成各方参与、各方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3. 发言:政治生态建设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在政治生态建设中,要积极推动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决策、廉洁政府等方面的改革,增强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认同感,培育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
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倡导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良好互动。
4. 心得体会:政治生态建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政治生态建设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性。
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推动政治生态制度化、规范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党派、人民群众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5. 发言:政治生态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治生态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doc
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
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
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浅谈我国目前的政治生态环境
浅谈我国目前的政治生态环境新时期下,我国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更进一步发展,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问题亟需得到完善解决。
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环境的存在问题,就如何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标签:政治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制度改革舆论监督一、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同时也是国家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
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主要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三种的共同体现。
其中,党风是包括全党在内的各级组织以及党员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态度与行为的综合体现。
党风廉政建设是营造良好政治政治生态环境建设。
而政风,则是对公共服务部分与行业风气的公开评议与评价。
而社会风气,搞好社会风气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贯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1.学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今世界,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的实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习力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
学习。
是政治干部成长的途径,也是其深远发展的永恒主题。
新时期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物质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人民群众所面临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各组织需要切实加强关注与重视的。
但是对于某些新形势问题,不少党员干部不仅对自身的学习与进步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一味追求表面工作的形式化。
且学习教育的质量性提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使得党员干部的思想落后于时代潮流,尤其是理论知识与现实脱节,项目工作计划往往不切实际,不能以新时代视角有效的解决问题。
2.“政治不作为”“政治不作为”主要是指当前部分政府职能部门不履行职责的现象。
其中,部分领导干部将自身的职责工作放置于口头形式表达上,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更好的落实贯通,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没有能力解决甚至不主动积极解决,而放任社会问题变质。
此外,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各种虚职另岗位的设置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政治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建设概述政治生态建设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创造健康、公正、透明的环境,促进政府和政治体系的规范运作。
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助于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政治生态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和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治生态建设的定义、意义和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定义政治生态建设是指在政治领域中,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政治运作环境和行为规范,从而推动政府和政治体系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
它要求政府、政党、政治组织、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政治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
意义1.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政治生态建设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做出高效、公正、透明的决策,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执行力。
2.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同时,政治生态建设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3.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治生态建设强调政府的公开、透明和问责,增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增加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要素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并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在法治建设中,应注重:•完善立法体系,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和操作规则,防止权力滥用。
•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确保法律的公平实施。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完善法律监督和司法监督机制,保证司法公正性。
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建立健全的党风和廉政文化,倡导干部廉洁奉公、廉洁自律,反对腐败现象。
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注重:•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防止腐败问题。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政治生态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政治生态已经成为了广受关注的话题。
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生活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经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政治生态的建议。
一、政治文化方面的问题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政治事务、政治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看法。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生态。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政治文化方面的问题:1.利益优先。
很多人对政治的关注和支持,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这种利益优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2.公共意识淡薄。
很多人对公共事务和社会责任的认识较浅,甚至处于被动的角色。
缺乏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们,容易成为政治生态失衡的因素。
提出建议:政治文化的塑造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宣传,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公共教育和新闻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二、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政治制度是指政府的组织形式以及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机制,它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生态状况。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1.权力的过度集中。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治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状态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2.政治民主缺失。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依然存在一党独裁或民主体系不完善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政治民主缺失会导致政治生态的失衡,民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提出建议: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保障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的优化建设,同时重新定义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加强政治民主建设。
三、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政治经济是指政治体制下的经济问题。
政治经济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政治生态的状况。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1.腐败问题。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制度上的漏洞和监管不力,导致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
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一、引言世纪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世纪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
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
、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世纪后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
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倍,大约每天有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多种中已有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多种动物和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
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
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据统计有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
再如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年,非洲大陆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万人濒临死亡。
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年面积约平方公里,年减少到平方公里,到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
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
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亿人民币,这相当于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仅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万亿美元。
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
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
因此,到世纪、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
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
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运动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政治运动。
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
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热点。
到了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年代末、年代初,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
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年月日美国爆发的有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政治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
年代以来,生态政治运动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
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运动。
与此同时,从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个国家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运动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
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到年,德国绿党以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
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并获得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
同时,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绿党组织。
据统计,年,西北欧个国家的绿党共有名成员进入个国家的议会,并于年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个国家的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地球之友()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运动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运动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
到了年代,公众生态政治运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运动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