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三现”: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作者:李万海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第12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中,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更在于心智的启迪、个性的培养。
为此,我校在“三真”教学上潜心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三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给我带来许多感悟,一、在“真问题”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提出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真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要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例如,课前的学习提示要求,课后练习题或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
学会通过真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真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在古诗教学《长乡思》中,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词义、词情、词心三个方面来学习。
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感知《长相思》中,起初就让学生读四遍课文,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他们才会更认真。
然后让学生默读,读一读书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这样做改变了以往的诗词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感悟去理解,体会《长相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准读通顺之后,有两个问题:一是“身”在何方,二是“心”在何方,从问题入手,再一次的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诵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所在,学生闭上眼睛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转化角色的环节中,让学生问纳兰性德,找到“心”在何方,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在“真”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生是真研究中最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关于语言,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基于标准,课堂充盈满眼诗画
关注语言,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基于标准,课堂充盈满眼诗画睢宁县桃园小学孙存道可以说当下的语文教学流派多、观点多,给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展开、组织、评价与调控带来一些困难和困惑,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问课哪得好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宗”、“法”、“源头活水”谓何?就是新课程标准。
教研室叶成珠主任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心中装目标,脚下路才宽。
刚才通过聆听孙慧卿、沈金国和倪春菊3位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关注语言,回归本色;基于标准,充盈诗画。
”省首批特级教师、从事情境教育教学研究30余载的李吉林老师谈到语文教学时,说她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从儿童出发,就能想出办法,从儿童出发,就能符合规律。
”我们不难发现,这3节课教学目标的厘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过程的调控,一切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符合各学段课程理念,诠释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纵观这3节课,教学重点突出,环节清晰,训练扎实,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注重点拨提升,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涵咏,文本的感悟,情智的陶冶,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柳树的“形”美和“神”美;冰花的千姿百态与晶亮美;春联的形式美与声律美,学生们通过诵读语言,亲近语言,咀嚼玩味语言,在脑海中,在心目中,充分感触到了文本所描述事物的表象美与内蕴美,进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踏雪无痕地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画面美。
这一点通过倾听课上学生的朗读不难发现。
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每一篇文质兼美经典文就是一幅画,正是这一幅幅灵动的、立体的、意境幽远的、折射人文与文学思想的“画”构成了一篇篇充满生命韵律的语言文字。
那么如何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感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觉得着眼点应从“语言”入手,要立足课标,关注语言,读懂语言的精妙。
打造语用课堂,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打造语用课堂,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发表时间:2017-03-15T15:40:01.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月总第226期作者:丁国红[导读] 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读到的每一本教材都不失是文质兼美的好范本。
安徽省天长市城南小学239300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挖掘文本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回归本位一、立足教材,运用教材,捕捉课文中的“语用”训练点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读到的每一本教材都不失是文质兼美的好范本,毫无疑问,书本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来源。
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都设计得独具匠心。
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注重语文课堂的品词析句,以培养学生提炼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将“语用”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心里。
在第2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平民教师,本真教学的权威代表人物——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诚实与信任》就将“语用”教学落实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这一课中“我”与小红车主的对话部分时,老师让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再变化提示语前后的位置让学生朗读并体会,然后再将加了提示语的对话和没加提示语的对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反复阅读讨论后学生发现课文里不用提示语是因为这里的对话一读就懂,一看就知道是谁说的话,所以不需要,而且这里没有提示语,语言更连贯,更有学生发现这里作者运用了换小节的方式代替了提示语。
在这一课中薛老师善于运用教材,立足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入一层的开发和利用,并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对话描写,掌握同一对话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去描写。
与薛老师的发现教材的语用点、落实语用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更是将语用教学运用得驾熟就轻。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近年来,随着各种新科技产品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开始失去吸引力。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乏味枯燥,缺乏兴趣和动力。
为了回归语文教学本质,需要聚焦“三个点”,即识字、语法和作文这三个关键点。
首先,识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字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字词掌握能力。
除了传统的看字认音外,还需要注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易懂的语言入手,逐渐将学生带入深奥的语言体系。
其次,语法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是语言运转的基础。
掌握语法规则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更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讲解和练习语法规则,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理解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写作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构思、组织、修改等。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和感受的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细节、强化实践、呈现多样性。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真正做到雕琢心灵、陶冶品格,让每一个孩子在语文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收获人生的价值。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一路学习,一路思索,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地侧重于课改的个性化和人文关怀,在自主、体验、合作开放式学习等方面花了较多的心血,留足了时间,却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本真是言语的训练和积累,忽略了语言作为传承文明载体的重要性。
课标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生的言语训练和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王崧舟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
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
可见,没有语言量的练习和积累,就学不会应用,更不会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
实践中,开展言语训练,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方法,引领对文本的品词赏句,更能让语文课堂具备万千风情。
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谈谈落实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一、吃透教材,找准文本切入点教学不打无准备之战。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教师花心思钻研教材,备好教案,吃透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明白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吃透文本,走进文本情境,是很难做到的。
无可厚非,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有独到之处,富有教育内涵。
但是摆在眼前的教材是安静的,被动的,唯有教师主动挖掘文本,深悟作者内心情感,方能入情入境,形成教育目标。
而实现“备教材”的过程,除了与文本的情感对话,语言点的捕捉也尤为重要。
教学中,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言语实践点,挖掘关键字词,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语言训练元素,把握文本的“空白点”、“动情点”、“迁移点”来设计语言训练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言语。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最本质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三个点”是指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三个点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点和关注点,但有时也会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状况。
作为语文教学者,应该从教学本质出发,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认知能力的人。
教学本质是什么?教学本质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和人文精神要求。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针对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培养,构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教材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诗、词、文、笔记等文化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
同时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和理解,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要以课程实施为出发点,将文化素质和语言技能发展贯穿各个环节。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需要考虑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因素。
比如:学生的年级、性别、地域等因素,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体验和了解程度,实行差异化教学,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乐趣,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接收上可以接受,不至于失去学习兴致。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倡导“艺术化”、“实用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认知,形成语文运用能力。
最后,教学实现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的思路。
在教学实现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以开展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悟和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整体化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形成高质量的思维模式。
教学实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文化素质为本质。
回归语文教学“言语”之本
◆关 键 词 : 课 文 教 语 言 先 来 聊 聊 教
一
种 奇怪 的现象 。某 位“ 勤奋 ” 的高 年级
要通过一个 个“ 子” 教给学生 清晰 明了 例 , 的语 文知 识 , 唤醒 学生 的言语 灵性 , 发展
学 生 的 言语 智 能 。课 文 中 的 那 些 “ 范 而 规
生成 精神” 精 神生成语言 ” 到“ 的过 程。在
鼹攘蛋芟敏孥 蛋 2
本 刊 编辑 部 钱 灿
近年来 , 文课 本逐渐褪 下 了古板 的 语 外 衣 , 下 了一 副 铁肩 担 道 义 的严 肃 面 取 具, 逐渐 向回归人性 的轨 道靠拢 。当孩 子 们捧着 丰富多彩 的课 本时 , 教师应该 又以 怎样 的方式来执教呢? 应试 教 育背 景下 的语 文教 学 固不 可 取 , 时下 , 可 许多 教师 将语文 课上 成班 会 崇 尚 “ 向 生本 的 言语 实践 ” 形 成 走 , “ 简单 中见深刻 , 实中显灵动” 朴 的教学风
语 文 教 学 的一 种 超 越 , 是 一 种新 生 。言 更 的 ; “ 惰 型 ” 教 师 是 在 “ 语 言 ” 虽 而 懒 的 教 ,
多媒体 , 以整合 的名义屏 蔽了语言本身 的
质感 , 似乎这 也是 不可取 的。 我们 有 必要 澄清 语 文的本 质 。说 到 底, 语文这 门学科 的本 质是言语 。语 文学 科 的独 立价 值也 正在 于言语 。这 并不 是 说语 文的工具性 是唯一 的 , 当我们 再 回到 “ 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 ” 这个话 题时 , 我 们 必 须 清醒 , 文 性 必须 以工具 性 为 基 人
能力的语文素 养 , 文课堂 的活力 均匀地 语
弥散 于 言 语 性 烛 照 下 的 实 践 性 活 动 之 中。在富有情 意的言语实践 活动 中, 唤醒 学生 的言语 灵性 , 展学 生 的言语智 性 , 发 体 认言语表达 形式 的精妙 , 体悟 言语 表达 意蕴的精深。 倡导言语 实践 , 也就站在 了语 文的本 体立 场上 , 观照 言语生命 的蓬 勃成 长 , 是
言语实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URNAI OF NA I O NJNG AOZ XI HUANG U VER ⅡI NI S Y
Mar 2 2 . Ol
第 2期
No. 2
言语实践 : 回归语文教学 的本体
陆 华 山
(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 江苏 南京 2 02 ) 10 4
语 的人 文性 , 注 实践 层 面 、 为层 面 的特 征 , 关 关 行 更
( )营构存 在 的 家 园 一
语 言足存在的家园, 言语是个体生命的显现境
域 。语 文课 程 要 学 习 的 不 是 语 言 , 而是 言语 。 言
语 一 厅而是 语 的运 用 , 一 方 面 则是 在语 言实 践 另 一 中不断 创造 和 牛成 的 , 属 于 “ 人 ” 。言 语 是个 是 个 的
和 综 合学 养 , 显生命 最 本 真 的精神 流射 、 灵律 动 彰 心 和 情感 宣 泄 , 富 生命 意 蕴 , 现 生 命 价 值 , 升 生 丰 实 提
命境界。
通 ” , 童 言语 能 力 的 提 高 靠 的 是 反 复 的 言 语 实 的 儿 践 。只 有让学 生 投身 于语 言 的海洋 中 , 探索 , 感 去 去 受 , 冒险 , 去 才能 逐步 养成 正 确 的运 用 祖 国语 言 文字
的形成 和 发展 。 而语文 素 养 的形 成 和发 展 的主 要途
径 是语 文 实 践 ” 3, _ 引领 学 生 在 丰 富 多 彩 的 语 文 实 j 践活 动 中掌 握 运 用 语 文 的 规 律 , 升 运 用 语 文 的 提 能力 。 语 文 教学 的实践性 特 点是 由母 语 学 习 的特 点 决 定 的 , 童 言语 是 在 活 生 生 的语 言 交 往 中 “ 师 自 儿 无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语言、文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下,语文教学似乎也渐渐偏离了其本质,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
为了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需要聚焦“三个点”,重新审视语文教育,挖掘其深层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聚焦语文教学的内在精神,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语文教学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的绝佳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欣赏优美诗文,感受古人智慧和美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感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我们要聚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正是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和培养的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学科交叉和文本阅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素质提升,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我们聚焦“三个点”,首先是聚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其次是聚焦语文教学的内在精神,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最后是聚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才能真正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语言学习: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高理解 文字 的能力 , 促进 写作 , 规范学 生的书面 开 , 把 门都踢坏 了。
生1 : 他 真是 个奸诈 贪婪的人。
生2 : 他有点 凶狠 , 为达 目的不择 手段 。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 说 : “ 字字 皆精妙 , 句句 悟
美, 背诵 , 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 、 精美篇 其 神 。 ” 就一 个不起 眼的动词 , 经过这 么一辨 析 ,
语言 , 积累语 言 , 培养学 习习惯 , 培养学 习兴趣 , 都有赖于背诵 。 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 等多种 功能 。尤其重要的是 , 小学阶段是人生 中记忆力 最 旺盛 的时期 , 小语教材 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
师: 好在哪 里呢?想想看, 还 可换成什 么字?
生: “ 跑” “ 走” “ 溜” 。
学生从语 言文字人手 ,了解 了逢 蒙 的个性特点 , 只有经常有机会运用 , 才可能实现真正 意义上 的 理解 了文字所 承载的思想 内容 , 更体会到 了作者 积累 。为此 , 我们在教学 中应有意把 背诵 经典范
用词 的精妙 。文 中那些含义 丰富 、 隽永贴切 而又 文和说写表达训练结合起来 , 引导学生将 背诵积
的感 悟” , 却淡化 了“ 语文 的感悟 ” , 忽 略了语 言的 其遣词 造句 、 表情达 意 的精妙 传神 , 从 而潜 移默
学习 , 缺失 了扎扎 实实的语言训 练。学 习语 言至 化地习得语言表达的“ 窍 门” 。 关重要 , 那么,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如何 去强化 学生 [ 案例 ] 一老 师教学《 嫦娥 奔月》 , 讲 到“ 八月 的语 言训练 , 培养 学生 的表达能力 呢?本文就此 十 五这天清晨 , 后羿 要带弟 子 出门去 , 逢蒙 手提 谈 一些实践 与思考 。 宝剑 , 迫不 及待地 闯进后羿 家里 , 威 逼嫦娥 把仙
重视言语实践 回归语文本色
重视言语实践回归语文本色作者:林君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8期语文教学只有重于言语的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张世禄先生就提出:“如果我们把语言和言语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应该认定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富有实践性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以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从根本上来说,言语能力和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习性”的产物,是“习得”的。
“习得”主要是感性的认识过程,“习得”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必须有自身的言语行动,必须在言语的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言语能力和言语素养,言语实践特别强调的是言语主体的亲历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得语文能力。
王尚文说:“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那么语文课是学生在活动,而不是其他人在活动,学生只是在一边看着。
言语实践对语文教学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它为我们寻找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指明了方向。
一、多方实践,感悟言语所谓感悟就是文本语言对主体的一种言语的唤醒、激活、生成与转换,也就是有言语的“感”而生出的记忆、联想、想象与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揣摩、品味,多角度进行语言感悟”。
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快速领悟性与直觉思维性培养。
培养言语的感悟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言语实践,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多方的言语实践机会,例如吟诵感悟,评点批注、揣摩品味、背诵积累等多种言语实践的方法。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摘要】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聚焦“三个点”,即语言文字基础、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语言文字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基石,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审美情感则是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通过重视“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将是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三个点、语言文字基础、文化传承、审美情感、传统文化、阅读能力、语文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学生热爱学习、支撑学生成长。
1. 引言1.1 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传承智慧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观点的基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
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道路。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重视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三个点”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三个点”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所谓“三个点”,即语言文字基础、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
这三个点是构成语文教学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关注点,也是一个教育界长期关注的话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发现,有时候过于关注教学材料和考试成绩,反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
学生的语文能力涵盖了语言表达能力、语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而学生的语文水平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来进行评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达到语文水平的提高。
为了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3.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通过阅读和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们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1. 教授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们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授学生有关古代诗词、经典散文、历史典故等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了解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
教师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民乐演奏等,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关注教学的本质,并回归到教学的核心要点上来。
本文将从“三个点”入手,探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重视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而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阅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乐趣。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阅读教学。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阅读材料。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阅读不仅仅是看懂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思考。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快速阅读、略读、精读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读的知识。
注重阅读素养的培养。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强化写作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注重写作情感和意境的培养。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爱。
三、注重语文精品注重语文精品的创造和积累。
语文精品是一种珍贵的语文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创造和积累。
阅读教学应回归儿童的真实话语
阅读教学应回归儿童的真实话语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无可厚非,可有的老师刻意雕琢课堂,使课堂显得过于模式化,失却了教与学的本来面目,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难以真正学到知识。
只有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返璞归真,才能得语文之真味。
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随着教改的推进,各种语文课堂教法如雨后春笋,各地的语文研讨观摩活动百花齐放,小学语文研究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动景象。
然而,学习观摩了一些课,笔者发现有些课“妆”化得太浓,遮盖了语文课的本真模样。
1.1教师不主导因为课改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很多老师便在课堂上“退居二线”,把课堂演绎成学生的“学堂”。
学习目标学生定,学习方法学生选,学习遇到难题,自己讨论……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不管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总是说“好”、“不错”,即使是非常离奇的观点,也不置可否,只建议学生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1.2学生不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
为了实现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常常设计让学生读书、练笔等主体活动环节。
学生是老师叫读书就读书,让练笔就练笔,甚至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的想法规定了读的方式和写的时间。
一次听课,老师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因教学课文较长,学生读课文的时间难免要长些,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40分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也是老师课前确定好的,为了能如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生还在书声朗朗时,老师却突然要求停止朗读。
继而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
1.3教学情境貌合神离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达到一种境界:仿佛一切活动都是在最需要的时候自然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刻意安排的。
一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触安塞腰鼓的壮烈场面,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教室里的空的纯净水桶猛烈地拍打,顿时教室一片沸腾……这样做给学生造成不爱护公物等影响暂且不谈,就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刻意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与安塞腰鼓形似的场面,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毫无帮助。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一、“理解”是第一重点。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基础,文字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如果学生只是死硬地诵读,而无法理解背后的意义,那么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没有得到实现。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语言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其
语言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
二、“写作”是第二重点。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
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写作训练的质量和方向,引导学习者从应试中摆脱出来,自主进
行创作,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文化传承”是第三重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化元素的渗透应该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学生应该学习到比较广泛和深入
的文化知识,拥有文学品味和文化素养,注重文化传承,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回归语文教学本质需要聚焦于“理解”、“写作”和“文化传承”这“三个点”。
只有注重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才能够让语文教育具有更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作者:闫爱彪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8期阅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多年来,受到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影响,阅读教学中“得意而忘言”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语言教育领域有识之士的警醒,他们大声疾呼: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该怎样落实呢?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读”,只有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和内涵美,才能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若缺失了学生读的环节,那任凭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是一头雾水,状若看戏,无法体会其中真意。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读”,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选取不同的读法,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泛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够细细地品读,形成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这样才能回归阅读教学的学科本位,才能让“语文味”充满阅读课堂。
例如,学习《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在读之前认真分析、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的时候则绘声绘色,力图将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读完后反思探究,对沙皇时期的封建统治以及高压环境下人物心理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再如学习《孔乙己》时,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发现了孔乙己买酒时掏钱的动作有所变化,先前是“排”,后来是“摸”,于是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对比分析一下能否由此判定孔乙己的生活状况?而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学生进一步比较这两个动作,查资料、细琢磨,甚至还有同学形象地做出相应动作,“排”出九文大钱时,孔乙己应该还有余钱,还可以勉强维持生活;“摸”出四文大钱时,口袋里是空荡荡的,摸索着才能掏出仅剩的大钱,可见经济状况之窘迫了。
立足于读、反复研读,才能实现本味化的阅读。
对语言进行探究、思考和赏析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鉴赏语言进而能够掌握语言、合理地运用语言。
为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注重语言的探究,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的空白处、闪光处、共鸣处,要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品味,也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及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读、问、思: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
读、问、思: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孙建英【摘要】@@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61-63)【作者】孙建英【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教师【正文语种】中文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三多一少”的现状,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帮助学生与文本“接触”,寻找学生与文本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补充、改造、创新文本中那些具有可变性的内容,在“视界融合”的对话中达到一种既以我为主又内外补充、既情感激荡又思维缜密的阅读境界。
一、注重朗读环节,让学生有情有味地读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三现”: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摘要:“言语三现”即“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
通过化课文内容为言语活动,化阅读流程为“言语三现”,化“接受—理解”为“发现—表现”, 解决阅读教学的内容、过程与阅读品质问题。
其不仅是阅读教学理念的创新,更是教学方法路径的教学操作。
本文对“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内涵、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基本策略与实施操作进行阐述。
关键词: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一、概念内涵1.“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义。
“言语三现”阅读教学指的是促进学生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的教学。
相关概念内涵为:(1)言语。
语言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作,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言语和语言相互依存,语言是言语的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又是言语的产物,言语是对这种系统的运用(和运用的生成物)。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凭借“言语作品”开展以提高“言语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言语活动”。
(2)言语再现。
言语再现即实现“据言知意”,其重点在于对课文的充分接触,包括言语感知和言语获知,为言语发现打下基础。
(3)言语发现。
言语发现即实现“据意识言”,是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实现对课文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发现。
言语能够实现多大程度上的发现,折射出阅读者的阅读能力。
言语发现包括言语欣赏、言语想象、言语联系等,为言语表现提供基础。
(4)言语表现。
言语表现即实现“以言表意”。
在言语发现的基础上,转化为隐性(即语言和情感的积累)和显性的言语表现(说、写、演等),以凝固言语形态和言语特征,生成为积极语言的一部分。
言语表现能力包括言语批判、言语移植、言语创生等。
其重点在于对语言的运用,如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材料的仿用,文本内容的创生,写作方法的迁移等,也包括对文本内容及形式的评论和对文本作品的表演转化等。
2.“言语三现”要素之间的关系。
没有充分言语再现的阅读,不可能有准确和独到的言语发现。
没有充分的言语发现,就难有言语表现的内容与形式,言语活动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就不能实现有品质的言语表现。
没有落实到言语表现上的阅读,其认知也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阅读体验不可能深刻、到位,言语表现是阅读的“催化剂”和“定型剂”。
3.“言语三现”与“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关系。
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三个方面,其侧重点是“语言”。
“言语三现”与其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区别。
见下表:二、“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1.“言语再现”教学基本内容。
言语再现是据言知意,包括言语感知、言语获知。
(1)言语感知。
言语感知是接收言语的声学信息,是言语再现的基础,通过包括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言语感知方式,直接充分地与文本接触。
(2)言语获知。
言语获知是在接收言语声学信号的基础上获取言语的信息内容,包括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内容复述等,为言语发现打下基础。
言语感知、言语获知是“言语再现”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和教学途径如下表:2.“言语发现”教学基本内容。
言语发现是在言语再现基础上对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发现、探究和新获得。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语言的一体两面,不是孤立割裂、机械分离的。
阅读的收获是综合性的,在具体课文言语发现时主要关注其侧重点。
(1)侧重言语内容的言语发现。
①文意的发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叙述了“我”受到父亲的教导,在实现时装设计师的梦想中,成功完成了毛衣的制作和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告诉我们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这种文意的感知发现不仅对文中的“我”受用不尽,对阅读这个故事的每一个读者都有启迪。
②自我的发现。
学生在与文本不断阅读对话中,领略文本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发现自我,有助于自我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提高,促进精神世界的建构。
③问题的发现。
言语发现还包括对言语问题的发现,如对言语内容的质疑,言语形式的评论,甚至对言语作品的批判。
(2)侧重言语形式的言语发现。
①发现有新鲜感的言语形式。
发现有新鲜感的言语形式是指发现学生原有经验中不存在或相冲突的言语形式,包括新词汇、新概念(认知结构里不存在的事物)、陌生化的表达,与原有认知图示不匹配的言语形式等。
②发现规律性的言语形式。
发现规律性的言语形式是指发现文本在遣词造句或段落编排上富有规律性的言语形式。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老屋每次要倒下的时候,总有动物请求老屋的帮助,反复性的情节规律为预测提供了线索。
③发现言语形式的情境模型。
发现言语形式的情境模型,是指发现与特定的言语形式相匹配的文体与文化情境模型。
(3)侧重阅读策略的言语发现。
阅读教学除了教给学生“获得意义”和发现言语形式外,还要学会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即在面对具体文本时选择哪个合适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具体见下表:3.“言语表现”教学基本内容。
有了言语发现,不进行言语表现,会使言语发现趋于消解乃至消逝,就不能固化为言语活动中的一个因子,难以成为言语表现中的新生力量。
言语再现、言语发现与言语表现若能紧密联系结合,定能使其互相转化。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隐性的言语表现。
不是所有的言语发现都能转化为即刻的言语表现,有些言语发现会成为内在的言语积累、存储(包括语言和情感),成为隐性的言语表现素材,一旦遇上相适应的言语情境,会转化为言语表现的积极因子。
其表现形式有:理解与运用、调适与重组、储存与整合等。
(2)显性的言语表现。
有的言语发现可即刻转化为外在的抒发与表达,即显性的言语表现,其表现形式有包括演说、书写、辩论、评论、口语交际、访谈等在内的说和写。
①据意化言:将言语发现中的文本涵义进行言语表现。
②以言表意:将言语发现中的言语形式进行言语表现。
③以演化意:通过表演将言语发现表现出来。
如课本剧表演、角色辩论、模拟演说等。
三、“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明确了阅读以“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指向后,教学过程则以“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为阅读的核心流程,其基本思路为“三化”。
1. 化课文内容为言语材料。
“言语三现”阅读教学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言语再现、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的言语材料,实现用课文学言语,解决阅读教学的内容问题。
2. 化阅读流程为“言语三现”。
“言语三现”不仅是教与学的内容,也是阅读和教学的基本流程,明确简洁,易操作,避免了繁琐的教学过程。
其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中,这种发现包含了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下的不断更新完善,改变阅读教学偏于言语“呈现—接受”的教学模式。
3. 化“接受—理解”为“发现—表现”。
以“言语三现”促进言语的“在场”,以“言语三现”促进言语的“生长”,以“言语三现”促进言语的“觉醒”,以“言语三现”促进言语的“创造”。
四、“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将学生面对一篇课文阅读时的阅读过程主要设计为“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三大板块。
在这个基本流程中,“言语三现”的主要任务是:“言语再现”主要是学生在面对一个文本时,经历初读感知后对文本大意的了解,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文本整体的把握。
“言语发现”主要是学生在言语再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言语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言语的发现转化成为隐性和显性的言语表现,获得言语的积累、运用、生长与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言语再现伴随阅读全过程。
因为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困难时、深入时、聚焦时都需要回到文本,回到言语再现,为进一步的发现与表现带来灵感与源泉。
五、“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1.“言语再现”教学的基本策略。
(1)朗读策略。
朗读是言语再现的基础策略,是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而实现言语感知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是阅读的起点。
正确、通顺、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随着言语发现的展开,更要逐句玩味,反复研究,将言语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心理活动。
(2)激活策略。
人的心理结构中,词汇不是像词典一样分条目排列储存的,而是以网络的形式储存着。
这个网络系统中的每一个词或概念都是一个节点,节点与节点互相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激活了相应的节点,思维和感觉就沿着网络通道同时向所有方向扩展,甚至波及整个系统。
激活策略分为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两方面。
生活中的场景,类似主题、内容或风格的课文,曾经的阅读活动、阅读方法,都可以成为激活的抓手,链接学生已有经验和新文本,从而带来言语感知与言语获知。
(3)视觉化策略。
视觉化策略即以文本中的话语为基础,在自己的脑中创造可视的图像,从而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复述内容、理解文意 , 为言语发现打下基础。
视觉化策略包括文字图像化和借助导图整理。
2.“言语发现”教学的基本策略。
(1)聚焦策略。
阅读者主动发现的言语事实、言语规律对于言语表现是最有力的。
因此,对具有鲜明特点与规律的言语就要高度聚焦,敢于取舍,给予时空,给足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中言语的惊艳之美,敞开心灵去领略言语的生命力,在言语活动中自觉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实现言和意的融合。
(2)冲突策略。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将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与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的过程。
冲突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经验的碰撞或者认知上的不平衡,让阅读成为一种相互冲突然后进行互动构建的过程,从而促进言语上的新发现。
(3)联读策略。
所谓联读,就是在课文阅读时将另外几篇文章(或片段)加进来进行关联的阅读,以促进对课文的言语发现。
因为单篇课文往往只呈现单一信息、单一事实、单一观点、单一形象、单一情境、单一评价,难以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比较,从而实现多角度的言语发现。
3.“言语表现”教学的基本策略。
(1)差异策略。
一般来说,思维与语言的“结合”也就是言语的生成。
但实际上,思维与语言存在着种种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
换言之,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引起了“转换”,并带来了转换的复杂性。
正是这种差异,推动着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尽可能完善地结合。
而就是在消除差异的转换中,人类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灵动、深邃隽永的言语世界。
(2)迁移策略。
“言语三现”中借助迁移能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自我充实与更新,使文中的语言成为有效因子,在学生的内部语言仓库中成为积极语言。
(3)互动策略。
阅读的快乐来自于思维的张力,读写互动体验的新发现、新感觉、新体验。
读与写的积极互动,能刷新言语活动的认知,丰富和促进阅读主体的创造和发展。
六、“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言语三现”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言语发现与言语表现,其课型的差别主要在于这两个内容和流程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