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好动、外向、开放;求异、求变,重竞争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大陆农业型 西方思维方式 — 海洋工商型
2. 思维方式的区域特征(续)
东西方各国、大陆与沿海(包括半岛、海岛)、农村与城市、 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业地区、工商地区、游牧地区、沙漠、 高山、草原等区域的人,思维方式也有不同,如 居住大陆从事农业的人: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竞争,眼界狭窄 • 思维内向、保守、迟缓;安土重迁,乡土观念强 • 群体主义观念强, 执着民族意识 • 内省自求,重人际和谐,竞争意识淡薄 • 重农轻工商,重义轻利,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理论 居住沿海从事工商航海业的人:经常与外界交流与竞争,眼界开阔 • 思维外向、开放、敏捷;以四海为家,常流动奔波,乡土观念弱 • 个体主义观念强,热爱自由民主 • 向外进取,重竞争、扩张 • 重工商、航海,重功利,重科学技术理论
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
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型 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 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 注重求知,探索自然奥秘 思维的中心:认知自然 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 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 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 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 结果:重科学、重认知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东方 — 中国为代表,思维方式特征: 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重悟性、直觉、意象 好静、内向、守旧;求同、求稳,重和谐 西方 — 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 近现代:西欧、北美为代表,思维方式特征: 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重理性、逻辑、实证
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 时代特征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任小华* 张希永**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
思维方式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叔能,2002)。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籍以在实践方面对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员在避免文化休克方面有所启发。
关键词:思维方式对比1. 引言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对思维方式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如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内容。
本文试从其地域进行分类,把思维方式分为中西两大类。
在上古时代,中西方的文化虽然起点不同,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知识有限,人们认识世界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有限,因此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认识都是在经验直觉的混沌整体型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比如中国上古在西周就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的说法,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也曾有过水气火土四元素构成万物的自然观。
这种万物统一于几种主要元素的观点,便是在经验直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混沌整体型思维方式的产物。
但是毕竟中西方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经历的社会制度不同及其它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2. 经验综合型和实证分析型中国大陆地处北半球温带,濒海靠山,西高东低,寒暑有节,季风有常。
这种自然条件导致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但是由于中国大陆土地条件和水利条件并不优越,人们的生存斗争十分严酷,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又一直战乱频繁,社会不得安宁,人生祸福难测,因而如何处理人同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就成了头等大事。
迫于严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都没有把外在世界(自然和社会)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而是把人作为“天地之心”,从人出发体验天地万物,“万物皆备于我”,“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身家出发体验国家天下,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那个大类中得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得统称.准确得讲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得哲学.非常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得,认为哲学那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得,哲论文联盟学确实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进展至今得形成一定体系得西方思想.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得中国哲学.然而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非常多讨论得内容是相同得,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得讨论.由于本文探讨得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得定义,因此暂且依然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得思想.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得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得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得相异性.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得地点.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咨询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得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那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得文章中,惠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得学讲中也讲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得一个非常好得体现.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得层面来考虑咨询题,然而它缺乏对客观事物得逻辑化、细致化得分析.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得总根源是阴阳之间得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进展得规律.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得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得进展,产生新得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换句话讲,也确实是在一个整体得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在这种思想得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得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得差不与对抗性得成分.从最早得古希腊哲学讲世界得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得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得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得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不.对细致得单体进行分析,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专注于查找整体性中得差异性.把客观整体得世界区分为各个不同得层次,分门不类地加以进行深入得分析,展示出世界得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并从这些差异和对立中揭示出事物内在得规律性.我们将中国传统得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与分析得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能够发觉大概中国得哲学思维方式抽象而不够严谨,但事实上中国哲学思维中“一体”得思想体现了一种系统论或者讲整体论得思想,这种思想相比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得思维方式来讲具有一定得优势.比如一些融贯几门学科得科目就需要中国哲学得整体论得思想方式予以指导,在众多不同科学之间发觉他们中得共性成分,通过这些共性成分能够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促进科学研究得效率.西方哲学得分析得方式尽管能够将个不得咨询题研究得非常细,然而由于其缺少整体论得宏观视角因此当将具体科学研究到一定程度得时候就非常难接着研究下去了.在现代由于知识量得不断增大,各门学科研究得程度也日益加深,许多得咨询题是需要跨学科之间得合作来进行得,比如人工智能就需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哲学得传统思维得整体论观点在这个地方就能够起到非常好得指导作用.尽管中国哲学得这种整体论具有其益处然而它也存在着自己得不足之处,它得不足之处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得个体性认识不足,对事物得考察和分析不够细致入微.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哲学得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桎梏了科学技术得进展.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得进展是以两个伟大得成就为基础得,那确实是西方哲学家发明得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得实验发觉有可能寻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得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二、中国哲学思想得重视主观动身得体悟性与西方哲学思维得注重研究客观事物得理性思辨性中国得哲学家大都侧重论文联盟与对人伦和政治得研究,他们一般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性得咨询题,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则是存而不论.例如,孔子“罕言天道”,以“天何言哉”之类得言语明显注重关于主体精神得研究,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性得研究存而不论.道家学派则更是否定客体与主体得区不,通过“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得命题,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中国得哲学家们以主体得自我精神为一切得动身点,通过主体得冥思以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并在这种体悟中通达关于客体事物得认识.在先秦以后得哲学思想中,这种通过主体以通达关于客体得认识得思维方式则更为得明显.例如,张载确信在人们得“天地之性”中有“不萌于见闻”而能“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得“天德良知”;黄宗羲将知识分为“丽物之知”(即见闻之知)和“湛然之知”(即德性之知),并认为“丽物之知,有知有不知;湛然之知,则无乎不知也”.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讲究从主体动身去认识客体,同时也提出了按照客体事物得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得观点.但所有这些都脱离不了主体性思维那个基础,因此也就没有超出用内心去体验得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们与中国得哲学家们不同,他们讲究实证和思辨.他们所针对得对象确实是我们所面对得客观世界.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得著作中大多都以讨论自然得本源性作为其主题,都提出了带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得世界观.例如,泰勒士讲道“水是万物得本源”,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得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度过了中世纪黑暗得统治之后,使得西方得自然科学得到了新生,西方哲学家们借助理性之手,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这扇压抑得“大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以弗朗西斯培根和休谟等为代表得经验论一派和以笛卡尔和斯宾若莎等代表得唯理论一派,经验论注重经验归纳性,讲究逻辑性,而唯理论则更注重先天得思辨性,他们之间论战得理论成果为后世德国古典哲学得产生和进展奠定了坚实得理论基础.随后孕育出得德国古典哲学则将人类得思辨和认识得能力推向了顶峰.康德在其经典得三大批判中将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入其理论中,全面探究了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得条件.他认为,“哲学得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得真正知识得种种原理”.黑格尔则在扬弃康德认识论得基础上,制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在精神和现实中同一得思想,并使辩证法思想在其理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弘扬.西方哲学家注重理性和思辨性,他们关注得对象是客体世界,同时形成了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得思维方式,对西方得科学技术得进展起到了极大得推动作用.然而,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在思维方式上过于拘泥于理性思维,则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同时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则强调了人关于客观事物得制服、改造和利用.而中国哲学传统思维重视主体,这导致了中国得科学得不到进展,技术得不到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得主体体悟式得思维方式比起抽象得思辨方式来讲能更好得启发人得灵感,激发人得制造力.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调循环式得思维,而西方哲学思维则注重思辨性具有线性逻辑得思维一般来讲,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认为世间得事物是生生不息,循环变化得,并认为这种规律是符合天地间运行得规律论文联盟得.中国成语“否极泰来”“满招损,谦得益”基本上对这种循环思维得体现,《吕氏春秋》中写道“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在《易经》中这种循环往复得思维则得到了非常好得体现,六十四卦能够相互沟通,互相转换,形成整体大循环,表现出客观世界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得过程.而西方哲学思维注重于逻辑分析,逻辑学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缘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得关系不能颠倒.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得三段论推理确实是这种思辨性逻辑思维得最直截了当得体现.近代进展出来得数理逻辑则是对这种思维方式得更深入得进展.宗上得两种思维方式看来西方哲学得这种线性得逻辑思维得方式推动了西方科技得进展,使得西方现在得科技水平高于中国.然而同时由于这种线性得思维方式过于重视理性强调科技得进展最终导致环境遭到了严峻得破坏.现在得西方科学理性是弊是利已成为了讨论得热点咨询题.中国哲学得这种循环往复式得思维方式尽管无法在历史上推动科技得进展,然而其中却蕴含了中国哲人得深刻而丰富得思维,包含了中国哲人关于人一辈子和宇宙得本质得深刻得考虑.中国哲人重视客观世界,将人连同自然一起看做是一个循环得统一体,在科技理性成为主题得现代这种关于宇宙和人一辈子得考虑方式对其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四、结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自身得思维方式上都有各自得特点和不足之处.中国哲学重视主体自身,通过主体自身得体悟去领会世界,西方哲学强调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和制服.中国现在得科技水平不如西方得发达,然而在当代西方得科学理性进展到现在却产生出了越来越多得咨询题,环境污染、科学得困境都差不多成为西方社会探讨得核心咨询题.如何去处理这些咨询题,如何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笔者相信应该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得综合起来,吸取彼此之间得有利于自身进展得地点,扬弃彼此之间关于进展有碍得地点.中国现在得进展更需要在借鉴自己古老得哲学思想得同时,好好利用西方哲学思维中得有益成分.现在在中国社会得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去处理环境污染咨询题,环境污染与社会得进展之间得矛盾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也确实是面临着科学理性与客观世界之间得矛盾如何去调节,中国哲学思维中得中庸和谐得思维方式关于那个矛盾得解决应该能起到一定得借鉴作用.最后想借用前苏联哲学家、诗人柯普宁得一首诗来作总结,柯普宁曾在一首诗得开头和结尾做过如此生动描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一对孪生子从不相遇”.“然而当两个壮汉面对面之时,既没有东方也没有西方,界限既没有孕育也没有产生,即使他们来自天涯海角.”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只有携手才会带来哲学思维得大进展.。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梁程200711311110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
因此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外在特性,也是比较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
本文打算从不同的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便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总体概观。
关键词:思维方式经验科学理性感性引言:前面已经说过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这样的特性必然与该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文化演变有密切关联,而且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形成。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匮乏,对于环境的事物只能通过主观臆想而没有实际的验证推理,所以当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但是到了后期的文化演变,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异。
经验与科学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面对长期的战争与恶劣的环境等客观条件,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而把自然、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魔传奇,并且把自身与环境分割开来,而没有想到人本身就是社会以及自然的一部分。
对于自然的盲目膜拜致使无法对事物的本质做真实的探讨。
由于天灾难测,古人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自身上,修身齐家乃为根本。
从这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会导致自然环境乃自身心生之物的错误观点,偏向于一种原始的唯心论而与现实相悖。
西方的地理条件比中国优越,这有利于航海与商业,与此同时还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知识蓬勃发展,该时西方已对自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知道自然与社会是可以被研究与发现的。
新大陆的发现,天文现象的直接观察,无不印证着西方人唯物观的萌芽与发展。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西方国家十分奉行,凡是追求合乎逻辑,物外于心才能觅得真理。
这一点与东方人有很大区别。
意象与概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繁荣,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对于外界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认识与联想描绘,多采用想象——意象——实物的思维顺序。
除此之外文学中的形式与修辞手法,例如:赋比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一、整体思维与二元对立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沿着原始整体性的世界观,通 过五行和阴阳两种哲学范畴,凝结成了天 人合一的观念。当古代中国人探讨人与自 然之天的关系时,五行和阴阳的范畴使得 他们树立起了天与人同质、同体、同道的 信念。
五行意象
(二)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
西方文化较多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 它通常把“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 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知与行等等对立起来。
(一)西方的逻辑分析
西方文化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 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注重 规则的缜密,体现出思维的逻辑偏好。 具 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特点。
三、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 中国传统思维从“致用”出发,重视实用
技艺和社会人伦。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关 注往往满足于日常的实用需要,重视实用 技术的开发和创造,关心知识的功能性价 值而不作纯粹的认知。
康德
黑格尔
康德:认识如何可能。 黑格尔:辩证逻辑。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的形式, 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 动的思维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 水平的整体凝聚。
列维·布留尔
原始人的思维遵循 着某些不同于现代 人逻辑思维的准则, 并将其称之为“原 逻辑思维”。
产翁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遵循“互 渗律”:即认为各种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 种神秘的、超感觉的、互相渗透的关系, 或者说相信一种共性的神秘力量,渗透于 一切事物之中。原始人并不将作为主体的 自身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和环境看作相互外 在、相互对立的。对于他们来说,自身与 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2)
情感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情感思维
重视情感和人情因素,认为情感是人性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在中国 文化中,情感思维表现为强调人情味和人情人脉的重要性。
理性思维
强调理性和逻辑,认为理性和逻辑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西方的理性思维中,情 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需要被控制和约束。
03
中西思维方式在文化中 的体现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 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对中国传统 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 性,主张以法治国,对中国传统 思
03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 柏拉图等对理性、真理和 知识的探索,奠定了西方 思维方式的基础。
02
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与 差异
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
整体性思维
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整体的功能和性质是由各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性思维表现为重视整体和谐、 强调整体优先。
分析性思维
强调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独立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西方 的分析性思维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西方则更关注理论性创新,强调科学原理和理论突破。
连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
03
中国的创新思维更倾向于连续性创新,强调渐进式发展,而西
方则更关注颠覆性创新,强调突破性和变革。
05
中西思维方式的融合与 展望
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文化多样性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增进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 繁荣发展。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信仰强调信仰和理 性的统一,对西方思维方 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 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 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 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 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
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 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 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 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 种认知过程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 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 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 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 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 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 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 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 思维为特征;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 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 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 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 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
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
排中性
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 中间性。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 反: 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 人的作用。 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 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 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 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西方人的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三性: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认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
从历史的眼光看,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都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客观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朴素的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模糊性、意向性、单向性以及封闭性、神秘性和猜测性。
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能用古今差异或变相的古今差异来取消的,因为这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合。
因而是不可能用古今之别来解释的。
当然,如何描述、把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需要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付出持续的努力,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实质性差异。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哲学的核心范畴或概念,无非就是对于蕴含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反思性把握,那么,这种差异带来的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和创新的一个可能空间。
因此,人们必须承认并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层面看问题,一种文化对于外来观念的吸纳,实质上就是将一种思维方式中的思想“映射”或“移植”在另一种思维方式之中。
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大多是偶然的、非系统的,这种吸纳通常不会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
但在社会处于大变革,对于新观念具有迫切需要,从而导致非偶然的、系统性地对于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之时,这种吸纳就再也不会不造成对既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了。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作者:唐健吾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
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中西思维比较
概括: 概括:
• 一 思维的共性和特性 • 二 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及其在语言
上的表现
一 思维的共性和特性
(一)思维的共性为可译性提供了基础。 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语言反映着 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的语言虽然不同, 但都可以用相同的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思 维方式,叙事述理、表情达意等。 请看例1 请看例1: (1)汉语古训: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 途。 English old saying:All roads lead to saying: Rome.
二 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及表现
• (一)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
思维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尚象”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 周易》 观象制器” 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 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 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 美学则以“意象” 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美学则以“意象” 为中心, 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西方文化“尚思” 为中心,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西方文化“尚思”, 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的 共相,再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 共相,再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谓的 理念世界” 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上就是, “理念世界”。 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上就是, 汉语用词(除了在科技论文、哲学和政论等文体中)一般倾向于具体, 汉语用词(除了在科技论文、哲学和政论等文体中)一般倾向于具体, 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 语则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往往有一种虚、 隐地感觉。 语则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往往有一种虚、泛、隐地感觉。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之不同案例分析
西式沟通方式
重视效率
西式沟通方式注重效率和目标导向,强调事 实和逻辑,倾向于直接、明确地表达个人观 点和需求。
直接表达
西式沟通倾向于直接表达,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更倾向于通过提问、陈述等方式明确表达个人意见 和看法。
个人主义
西式沟通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权利和自 由,决策过程往往基于个人判断和选择。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之不同案例分析
目录
• 中西思维方式概述 • 中西思维方式在教育中的体现 • 中西思维方式在工作中的体现 • 中西思维方式在沟通中的体现 • 中西思维方式在决策中的体现
01
中西思维方式概述
中式思维方式的特点
整体性
直觉性
中式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观念, 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倾向于从整体到 局部的推理方式。
实证性
西式思维方式注重实证和理性认识, 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获取客 观数据和证据。
逻辑性
西式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思考,强调事 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善于运用演绎 和归纳的方法来推理。
抽象性
西式思维方式注重抽象思考,善于运 用概念、范畴和理论来分析问题,注 重思维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02
中西思维方式在教育中 的体现
05
中西思维方式在决策中 的体现
中式决策方式
集体主义倾向
中式决策通常强调集体利益和 共识,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
通和协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验决策
中式决策者通常根据经验和直 觉做出决策,强调对情境的感 知和理解。
长期规划
中式决策者倾向于考虑长期影 响和后果,注重战略规划和可 持续发展。
权威与等级
在决策过程中,中式文化通常 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遵循层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其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宗教、道德、 艺术等上层建筑 。
精选可编辑ppt
3
二、中西思维方式主要差异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15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1、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 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 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 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 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选可编辑ppt
16
2、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 弘扬批判精神,崇尚探索质疑,破除 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
不足: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 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 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缺点 (概评)
优势: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
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
不足: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
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 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 既要“求善”,更要“求真” 。
精选可编辑ppt
19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个体独立 有
科学理性 机 求异求变 结 求善求真 合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 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 ‘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 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 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 的先进老师的。”
第4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康德提出的著名 命题是“人为自 然立法”。
马克思通过实践把 人与自然紧密连在 了一起,人造自然 开始获得了更大的 学术关注。
• 施密特说,“欧洲人从来不委身于自 然”,这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控制欲征服。
• 英国历史学家布克尔在《英国文明史》 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 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老人与海》的小说中塑造的硬汉形象 也同样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奋斗的过程。
• C.社会观:对立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对立几个层 面。
人与社会的对立
• 个人的自由追求与集体的共同目标极有可能是 不同的,”造成城邦瓦解的不是由于整体共同 的情感,而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私人的情感,在 同一件事情上,一半人为之欢呼,一半人为之 痛苦。“——苏格拉底 • 政府的强制性:“合作是牺牲个人的兴趣及倾 向而服从一个共同目的,于是发生了社会的强 制。”——马林诺夫斯基 • 政府的强制遭到的是个人的强烈反对,好莱坞 的电影题材是例证,其他例证同样众多。
• 早期的人类阶段属于主客混同的情形。 “儿童的年龄越小,他就越没有意识到 他自己的自我。从理智的观点来说,他 并没有区分外部和内部、主观和客 观。”——皮亚杰
• 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格拉就强调了认识的 主体:人是一切存在着存在的尺度,是 一切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心与物的对立在其后的学者思想中也得 以体现:
• 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礼记· 中庸》。只有顺应自 然,与天道相参,才可以享受更大的自 由。
• 现代社会的异化
• B.认识论上,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是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 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贰
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维:明确区分主体 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 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 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 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老子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则更为抽象概括中西方思维差异1 目录0102
03
引言
差异的具体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差异的原因
例如: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 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 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1
西 方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 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 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 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贰
文学艺术方面: 中国人重视意境,西方人则重视意象。例如, 中国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描述,画家通过描绘 景物表达思想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也就 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 升华,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美感。国 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方的绘画,特别是西方早期的油画,是非 常客观地描绘实物,注重的是意象。
例如: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 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 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语 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 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一、“统一”和“对立”、“通”与“隔”二、整体模糊与细剖精析三、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四、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五、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蒙培元说:“思维方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最高凝聚或内核。
换句话说,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中西文化差异,首先都是来自于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也就是思维模式不一样。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按照自身的特定需要和目的,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或客体信息的思维活动的样式或模式,本质上是反映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工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结构。
一、“统一”和“对立”、“中”与“异”1、中国哲学文化比较强调“统一”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的本色,“亦此亦彼”就成为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2、西方哲学文化比较重视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重大课题,“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便成为西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东方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
”“中”中国传统哲学重视统一的具体表现在天道观上:“天地一体”,体源本一,“天人合一”。
在人道观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谐”为要。
“礼之用,和为贵”;“天下一家”、“协和万邦”。
“异”“异”即不平衡、即多、即分。
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乃是一种不断求“异”、求“新”、求不平的历史。
一一两分的现象,不仅是一种历史事实,而且从这一事实中表明了西方哲学的致思趋向和思维方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主客二分(天人相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体的对立性以及个体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
“通”与“隔”●中西文化的差异倘若用两个字概括:“通”与“隔”。
●中国哲学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求“通”,而西方哲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重“隔”。
●“通”在中国哲学中的表现就是中国哲学重“无”、重“混沌”。
中国哲学往往把“无”置于最高境界,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无”,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混沌”;从认识论上说就无规定、无区别;从逻辑上说就是名言无法加于其上,超越名言。
中国哲学将无、混沌、无差别、超越名言的形上存在置于最高的地位,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道。
庄子肯定“道通为一”,强调“道” 就是“通”,就是无差别,就是“混沌”中国哲学为何将“无”放在最高位置?●从积极方面讲是因为中国哲学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快乐(此即“乐感文化”)。
要达到快乐,就必须消除差别。
“混沌无闷”、“难得糊涂”●从消极方面,中国哲学文化重“混沌”和“无”是要排斥“上帝”、“知识”、“权利”。
此三者都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为前提。
“隔”、“界限意识”●西方文化哲学强调有、差别则是为了成全和实现“上帝”、“知识”、“权利”。
●有、差别就是“隔”、“界限意识”。
罗素说:“不能逾越永远固定的界限是一种最深刻的希腊信仰”。
“隔”、“界限意识”表现在价值观会形成“正义”、“权利”,因为这种观念就是要划清“你的”、“我的”之间的界限;表现在认识论就是要“知性”及其所产生的“知识”。
“通” 与“隔” 分别与两种哲学相关联:●“通”的意识与“心性哲学”或“人生哲学”相联系●“隔”的意识同“制度哲学”或“社会哲学”相联系。
二、整体模糊与细剖精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是整体模糊思维西方哲学的思维是细剖精析的分析性思维(一)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1、整体性思维的表现(1)“万物一体”的整体结构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篇》王守仁:“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2)“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3)对待互补、相生相胜的辩证结构对待互补——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相生相胜——五行(“间相胜、比相生”)五脏相生关系:肾(水)之精养肺,肝(木)臧血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以充肺,肺(金)以肃清下行以助肾水。
相克关系:肺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阳上亢,肝的条达可疏泄脾上的雍郁,脾的运化可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防止心火的亢热,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2、有机整体观用生命有机体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联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组织和思想观念。
其基本特征是:(1)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有机体具有自我发展和繁殖的能力。
即不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架自动机,而是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西方的机械整体观西方的整体观是机械整体观。
其特征(1)机械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的;(2)机械(机器)各部分耦合后的运行都须按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3)机械整体不具有自我发展和繁殖的能力。
古希腊的“四根说”、“种子说”、“原子论”以及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表明机械整体观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
3、中国传统思维的模糊性模糊性主要表现于两点:第一,用词多歧义,没有明确界说。
第二,立辞多独断,缺乏详细的论证。
(二)西方的细剖精析的思维方式现象:流动不定、变化无常、虚假不实二元对立本质:确定不变、永恒、单纯、真实要认清本质必须去除表象,去伪存真。
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把事物从它的类属中分裂出来,凝固在运动中静止的一瞬,使之接近单纯与不变。
而且是越单纯、具体、惟一,越能得到确定、精密、简单、真实的认识。
西方分析性思维与“机械整体观”密切相关。
●古希腊克鲁顿城的解剖学家阿耳克美翁写了第一本解剖专著●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赫罗拉斯著有《关于眼的结构》、《普通解剖学》●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史》中有多幅动物解剖图●罗马人盖伦建立了影响欧洲几千年的医学理论●达芬奇开始人体解剖●1543年维萨留斯著名的《人体构造》一书开启了西方近代解剖学研究●16世纪显微镜用于解剖学研究●17世纪末英国人胡克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胞●1840年汉诺巴用铬氧水溶液给细胞染色,人类终于发现生命的秘密。
在史学方面,中国学者习惯于上下五千年,在大的历史框架中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
而美国学者习惯于把历史看作是一段一段生长起来的。
在语言方面,西方一贯重视对语言的、概念、命题内涵的确定、明晰的分析。
评价优点:易于把握对象的特征与细节,使认识具有确定性和明晰性。
这种方法大大地推进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具有孤立、片面、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源。
三、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一)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1、含义——即用纯粹的抽象概念去揭示对象的本质,依据严格的逻辑规则去解释和把握对象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的概念是纯粹抽象的——抽象思维(概念思维);中国哲学的概念大都是形象、直观、感性的——意象思维。
2、特点●第一,对象化思维。
把任何事物都作为摆在眼前的对象加以认识和研究●第二,规定性思维。
通过对事物加以规定和认识这种规定性,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三,直接性思维。
概念直接蕴含着对象世界的意义(含义),它是事物本质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甚至是直接的现实的存在方式。
3、方法下定义的逻辑方法概念的意义(含义)是通过定义,即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
因此说,西方理论思维是一种注重逻辑关系的概念思维。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1、含义运用带有感性、直观、形象的哲学概念或哲学符号,通过象征的手法和直观性的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的两个要点第一,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第二,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
2、意象思维的方法主要运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通过想象、联系、比拟沟通感性符号或概念与对象世界的联系。
“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 →“得意而忘象”●中国哲学思维强调“言”对“意”的象征功能,而不是解释功能。
比较●概念思维:“言” 直接蕴含对象的意义——“由言得意”“言以尽意” 。
●意象思维:“言”是一种表征——“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把握概念必须靠定义,靠其他概念;●把握“象”就得从中去“体认”或“体悟”,要靠“心思”去“领会” 。
从梵高的画中,我们甚至无法辨认这双鞋放在什么地方。
除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
鞋上甚至连地里的土块和田野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可以多少为我们暗示它的用途。
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
然而,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
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陇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夜幕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成熟的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的田野里朦胧的冬眠。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逼近时的战栗?-?-由此,海德格尔说:“我们已经寻获了器具的器具存在。
然而,这是如何寻到的呢?不是通过对一双鞋的实物的描绘和解释,不是通过对制鞋工序的讲述,也不是通过对张三李四实际使用鞋具的观察,而只是通过对凡高的一幅画的观赏。
这幅画道出了一切。
走近这幅画,我们就突然处于另一天地。
3、意象思维、概念思维同语言的关系意象思维是非实体性的、非对象性的、非现成性的、整体动态性的“悟性”思维。
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以“象形”为根基——“形象中心论”——“象以尽意”——“拼形文字” ——“语义型语言”。
概念思维是对象性的、规定性和构成性的。
西方语言文字是要用音节变化来表意——“语音中心论”——“言以尽意” ——“拼音文字”——“语法型语言”。
4、评价(1)意象思维优点:具有原发创生性,或开显原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缺点:具有混沌性和模糊性,不容易把握。
(2)概念思维优点:具有精确性、实在性,便于把握。
缺点:缺乏自由和创新,易导致孤立、凝固和僵化。
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中国哲学的直觉思维1、含义直觉思维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
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在古代称之为?°玄览?±、°坐忘?±、?°体?±(体会、体认)●老子——玄览:深入静观。
●庄子——“坐忘”:心灵空寂到极点。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无思无虑始知道”。
●张载——“体物”。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朱熹释“体”为“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
”“置心物中”即是直觉之义2、特征第一、直接性。
是一种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而不受固定逻辑规则所束缚的思维方式第二、突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