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修正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五种:一、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格式”教学参考0506 0735常见的“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一、表示疑问:1、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3、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5、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①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山、王屋山怎么办?)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或“与......相比,谁更......”)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如果替人家耕种,怎么能富贵呢?)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像这样寻找剑,不是也太糊涂了么?)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您不是三闾大夫吗?)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难道不如蜀地的僧人吗?)10.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怎么这样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文言常见固定结构是文言语言体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或短语。

这些固定结构在文言文的写作中具有常用、简洁、优美和独特的特点,在许多文言篇章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一、主谓结构1.主旨句: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

如:“今再言新文学说之德者,许多人未见出其特殊之点也。

”(鲁迅《无声的中国》)2.主谓结构:主语与谓语构成的简洁句。

如:“防微杜渐,乃治理之良图也。

”(《资治通鉴》)二、名形结构1.名词修饰形容词:名词前添加形容词修饰。

如:“吾告子言,亦如仲尼之谓‘大道’者。

”(庄子《养生主》)2.名词修饰名词:名词作为修饰语修饰另一个名词。

如:“今冬,袁玄君当择居嘉山。

”(《琅琊榜》)3.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前添加名词修饰。

如:“其气味芬芳,以为冬夏常可益食。

”(魏征《养生论》)三、动补结构1.动词+名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民之有道,如扣轻灵者橐。

”(管仲《管子·仪礼》)2.动词+形容词:表示主语状态或性质。

如:“吾有一言以为贵,自开藩以来,不以特事教人。

”(茅盾《藩篱》)四、动宾结构1.动词+宾语:表示动作对象。

如:“人心固有不足,欲求无止。

”(郑谷《郑家庙案》)2.动词+宾语+补语:表示动作对象的状态或结果。

如:“是它使处于它,以摄精神而倾斗志圣骨。

”(刘向《新序·白虎有书》)五、并列结构1.并列名词:表示同一范畴或同等地位的名词。

如:“宜读书,则楚金秦裘皆谢;宜学礼,则朝庭之佞臣无所容。

”(《孟子·尽心上》)2.并列形容词:表示同等程度或状态的形容词。

如:“忽见其怒强横而轻主上,对朝夕书表一一若无何处哀戻门户之责。

”(《明史·张璁传》)六、状语结构1.状语+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时间、时间等。

如:“常以口十人治天下。

”(列传《吕不韦》)。

2.状语+形容词:表示状态的方式、程度、性质等。

如:“圣人制言,识人则无状,观事则未期。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太有用了!)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太有用了!)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太有用了!)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1·认为2·用……做……把……当作……二、“所以”1·……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2·……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三、“如……何”、“奈……何”、“若……何”1·“怎”、“怎么办”、“怎么样”2·“怎么对付3·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1·“要(拿、用)……做(干)什么呢”2·“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固定结构

古代汉语常见固定结构

古代汉语常见固定结构古代汉语固定结构,即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

一、“以为”、“以……为”译为“以为”、“认为”。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认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以”是介词,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之)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其一,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常常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表示一定的意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古汉语中称之为固定结构。

现就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固定结构例说如下:1.不亦乎;表示反问,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成;不也是吗,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很愉快吗?(《<论语>十则》)2.“有……者”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可译成“有个……的人”,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子到了黔地。

(《黔之驴》)3.“何所……”表示疑问,可译成“……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木兰诗》)4.“如……何”表示反问,可泽成“把……怎么样”,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匠,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量,连像魁父这样的.小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愚公移山》)5。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可译成“有什么……呢”,例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 6.“为……所”表示被动,可译成“被”,例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活板》) 7.“……何如”表示询问,可译成“如何,怎么样”,例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捕蛇者说》)8.“非……则”表选择,可译成“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

”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捕蛇者说》) 9.“得无……乎”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岳阳楼记》)10.“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论述,可译成“像那”;“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可译成“至于,义如”,例如:“若夫霪雨霏霏”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古典诗文2009-03-15 2100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一、表疑问句式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疑问或反问: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询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为什么”。

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罗贯中《失街亭》)..不误事?(孔明用这样的人,怎么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呢?)(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拿了我们的璧,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如列传》)奈何...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杜牧《阿房宫赋》)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如今袁绍刚来,你(指曹操)却放弃这里而去东征,(如果)袁绍乘我后方(空虚而进攻),怎么办...?)(陈寿《三国志·魏书》)2.如……何,奈……何,若……何用来询问方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山怎么办...呢?)(《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样...呢?)(司马迁《项羽本纪》)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3.何……为,何以……为,奚以……为,恶……为,安……为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其中“为”是语气词。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司马迁《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攻伐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奚以....高飞到九万里向南去呢.?)(《庄子·逍遥游》)..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4.庸……乎表示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难道还用得着知道他出生在我先还是后吗?)(韩愈《师说》)5.非……与(欤)表示反问,译为“不是……吗”。

如:子非.三闾大夫与.?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楚辞·渔父》)6. 顾……哉表示反问,翻译为“难道……吗”。

文言文固定格式

文言文固定格式

文言文固定格式文言文固定格式文言文固定格式1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文言文固定格式2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文言文固定格式3“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XXX:“你凭什么知道?”B、XXX……?(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子在想什么,问女子在想什么?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那你怎么办?D、如…XXX?XXX?(拿…怎么样呢?)例如:虞兮虞兮,你该怎么办?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我和城市相比,哪个更美?公之视廉将军,和XXX相比,哪个更好?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而XXX刚刚败了,你怎么能抵抗这个难题呢?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然轻胜,被抛弃降顺秦国,你不同情公子姊姊吗?H、何为……?(为什么……?)例如:你为什么要生我家呢?2)表示反问:A、XXX……哉(也)?(怎么能……呢?)例如:如果只是做佣人,你怎么可能富有呢?何能胜过这条路呢?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如:你干什么呢?C、其……乎?(难道能……呢?)例如:尽你的努力,却无法到达目标,这样你就不会后悔了,难道还有人能够批评你吗?D、顾……哉?(难道……吗?)例如: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吗?E、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然有弩箭,却害怕XXX将军吗?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小鸟怎么会知道天鹅的志向呢?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道也不发怒,这不是君子吗?H、……非……欤?(……不是……吗?)例如:这不是三闾大夫吗?I、宁……耶?(哪里……呢?)例如:难道不知道这是回家的最后一程吗?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然有君命,速度怎么这么快啊!B、直…耳!(只不过……罢了!)例如:XXX:“不可,只不过不到一百步!”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我已经没有事情可做了,只能等待死亡了。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文言文固定格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丰富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层次与情感色彩。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

如唯利是图。

“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5、表陈述语气的拓展以——故(因为——的缘故):此格式常用于说明原因,使得论述更为严谨。

如“以故国破家亡,而身死名灭。

”表达了因某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后果。

至于(提及到、说到):此词不仅表示空间上的到达,更常用于引出话题或转换论述角度。

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体现了话题的自然过渡。

6、表疑问语气的深化安能(怎么能):此格式强烈表达了疑问与不解,带有反问的意味,增强了语言的力度。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展现了诗人不屈服于权势的高尚情操。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此句式通过反问形式表达无需或不必做某事,语气坚定而有力。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传达了无需远行他处的意图。

7、表感叹语气的升华何其之——也(多么——啊):此格式在感叹的基础上增加了强调,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如“何其之壮也!山河破碎,壮士赴国难,视死如归。

”表达了对英勇行为的极高赞誉。

10、夫——者(那些——的人/事):虽非直接感叹,但常用于引出值得注意或强调的论点,隐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doc

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doc

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一、“以为”,“以……为……”“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

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

例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

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怎么样”,或者“认为……是……”。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当作神怪。

4.“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是个勇士。

二、“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1.“不亦……乎”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相当于“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例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行进,而剑却在水里并没有跟着行进,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无乃……乎”“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3.“得无……乎”“得无……乎”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三、“何以……为”、“何……为”、“何为”1.“何以……为”在文言中,“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汇总文言固定结构,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

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一、“以为”“以……为……”“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

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例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

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

“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三、(1)“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地]”)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地]”)……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四、“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余是以记之。

五、“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工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六、“……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七、“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八、“有……者”(译为“有个……人”)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九、常见表语气的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用)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怎么……呢?)《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7).“得无……乎(耶)”“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何……为?”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

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荷蓧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 《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⑦不亦……乎?(不是……吗?) 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⑨宁……耶?(哪里……呢?)《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11)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12)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③惟……耳!(只……罢了!)《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①无乃……乎(欤)《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兼表反问),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淆之战》)-—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郑国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 《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微有疾臣者乎?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④……庶几……欤?(……或许……吧?)《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比得上……?)《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与……孰……?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古代社会,有其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如:至高无上的皇帝,职官及其升迁调动、俸禄,法律及其配套措施等.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

古代社会,是一个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社会。

无论古今,凡是人,就有其籍贯身世、就有工作和生活因而就有可叙述的事迹、就有其情感、对他人的态度、受人评价,作为后来者,为前人写书立传,就要对其身世按照时间顺序作简要介绍,并择其主要事迹穿插其中。

而且以各个帝王、功勋卓著的大臣为主,以资治通鉴,补以奸臣,以警鉴后人.鉴于以上思考,整理出了以下的常见词语,又大致分了个类,便于记忆。

而且,现今的文言文高考,以人物传记为主(可以说就考人物传记),在掌握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词语的基础上,积累了人物传记涉及到的常见词语,大体上说,应该没多大的问题。

反之,若仅仅凭借课本上要求掌握的词语来应考,只能捉襟见肘。

一、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庚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围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丞相:相当于宰相下面进行一些归类:1、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等。

4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

(2001年高考)二、表官职任命及变化的惯用词语1。

表官职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察、举、召、荐、进、补、作、表、为、就、起2..表官职变化的:1)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2)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3)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juān免除)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8)表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任;担任;权:暂代官职.9)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①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②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高考)③主(掌管):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