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浙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材料)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学案例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学案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它通过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案例。
案例一:行为主义理论与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在一个小学班级中,老师发现学生们经常互相打闹,影响课堂秩序。
于是,老师决定采用行为主义的原则进行管理。
首先,老师给学生们制定了一份积分激励计划。
每个学生开始时都有0分,每次表现良好会得到奖励积分,比如回答问题、课堂参与等。
而发生不良行为则会被扣分。
学生们被告知,达到一定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小奖品。
其次,老师设立了一个奖励和惩罚机制。
当整个班级累积达到一定积分时,老师会组织一个班级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增加他们对积分的珍惜感。
而对于那些频繁发生不良行为的学生,老师会进行私下谈心,同时扣除他们的积分。
通过这一行为主义的班级管理策略,学生们的行为逐渐变得规范起来,课堂秩序也得到了改善。
案例二:认知发展理论与个别辅导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一所高中中,有一名学生在语文学科中遇到了困惑,表现出了学习障碍的迹象。
为了帮助他克服困难,老师决定根据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个别辅导。
首先,老师与学生进行了面谈,了解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老师发现他在理解文本和运用语法规则方面存在困难。
接下来,老师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比如,在阅读理解方面,老师建议学生采用主题句标记和提问等策略来提高理解能力。
而在语法方面,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练习题,帮助他熟练掌握语法规则。
随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反馈和调整。
在个别辅导过程中,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听取他的反馈和困惑,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个别辅导,学生逐渐理解了学习中的困难,并在语文学科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结语:以上案例展示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行为发展规律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的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适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则教学案例来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并阐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学。
教学案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文章理解困难等问题。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参考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 知识预授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阅读的文章的主题,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章内容的整体了解,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分段阅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将文本分为几个段落,每读完一个段落,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体理解能力。
3. 指导阅读技巧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如通过标记关键词、提炼文章主旨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帮助他们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提供适当支持针对个别学生的阅读困难,教师会提供适当的支持。
比如给予这部分学生额外的阅读材料,帮助他们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或者提供一些简化版本的文章,让他们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这个案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预授知识、分段阅读、指导阅读技巧和提供适当支持等策略,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相互交融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教师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教学指导,教师通过运用合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使教学更加有效。
案例分析心理学教育学(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而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
在课堂上,小明很少主动发言,与同学交往也不太积极。
经过观察,班主任发现小明有以下特点:1. 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挫败感;2. 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容易放弃;3. 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小明心理压力较大。
针对小明的特点,班主任决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干预。
三、案例分析1. 心理辅导班主任首先对小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他在面对新知识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小明感受到关爱和尊重;(2)针对小明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的自信心;(3)鼓励小明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他的生活经验,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2. 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小明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班主任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期望值,关注小明的进步,而非仅仅关注成绩;(2)多陪伴小明,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给予关爱和支持;(3)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团体辅导班主任组织了一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中,小明逐渐敞开心扉,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 教师在运用心理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 本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成功地帮助小明提高了自信心,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心理发展水平各异,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辅导,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王为例,探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一般,尤其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上表现不佳。
在与同学交往中,小王显得较为孤僻,缺乏自信,容易焦虑。
家长反映,小王在家学习时,经常因为遇到难题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
针对小王的情况,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辅导活动。
三、辅导过程1. 心理评估首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小王进行了心理评估,了解他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情绪状态等。
通过评估,发现小王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动机不足:小王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无用,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策略不当:小王在遇到难题时,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容易陷入焦虑。
(3)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小王在面对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影响学习。
2. 个性化辅导针对小王的问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制定了以下辅导方案:(1)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学习策略:针对小王在理科科目上的困难,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帮助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绪管理训练:通过心理辅导课程,教授小王情绪管理技巧,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家校合作班主任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小王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四、辅导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王取得了以下进步:1. 学习动机明显提高,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2. 学习策略得到改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难题。
3. 情绪管理能力增强,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
4. 与同学的关系得到改善,逐渐融入集体。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表明,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优质教研案例
《教育心理学》优质教研案例案例一:研究动机激发背景在一所中学中,学生们对数学研究缺乏兴趣,成绩普遍较低。
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提高数学研究兴趣和成绩。
策略1. 制定个性化研究计划:了解每个学生的研究风格和兴趣,并根据其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
2. 实施奖励机制:设立研究目标,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以增加研究的动力。
3. 创设互动研究环境: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互动研究形式,增加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参与度。
4. 利用科技手段:运用数学研究软件、在线资源等科技手段,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效果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明显提高,成绩也有所提升。
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案例二:情绪管理培养背景某高中学生在研究和生活中情绪波动较大,影响了研究效果和人际关系。
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研究效果和人际关系。
策略1. 情绪认知训练:引导学生的情绪,研究辨别不同情绪并进行合理表达。
2. 情绪调节技巧培养:教授学生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情绪。
3. 情绪管理策略指导:指导学生制定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如积极应对挫折、寻求支持等,以应对不同情绪状况。
4. 情绪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情绪波动减少,研究效果和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学生们更加冷静地应对研究和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与他人的交往也更加和谐。
以上是两个优质教研案例,通过实施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研究动机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案例
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案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规律及心理机制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以具体教学案例来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所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王老师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王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王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于善于绘画的学生,王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了与绘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王老师运用了积极激励的方法,通过赞扬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王老师还在课堂上组织了小组竞赛活动,鼓励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王老师还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近和温暖的语言和行为来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王老师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该案例体现了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案例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在一所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李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李老师采取了个性化教育的措施。
首先,李老师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李老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难度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李老师提供了更有挑战性的文言文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李老师则采用了更加简化和生活化的文言文材料,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某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五年级(2)班,共有学生40人。
该班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愿主动阅读。
2. 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抄写、错别字等现象,书写不规范,阅读速度慢。
3. 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成绩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
三、教育心理学在案例中的应用1. 学习动机理论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本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组织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设置目标,明确方向。
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3)评价反馈,强化动机。
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学习策略理论学习策略理论强调学生应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本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授学习方法。
教师应教授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总结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3.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针对本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学生认知特点。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心理学》教材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和第四章“学习动机”,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的分类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学习动机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和激发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 了解学习动机的内涵和类型,掌握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高自身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习动机的内涵、类型和激发策略。
难点:学习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实际学习案例,引出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讲解案例,提出问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学习理论: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阐述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学习动机:讲解学习动机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和激发策略。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实例,分析学习理论和学习动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斯金纳、班杜拉(2)认知主义:皮亚杰、奥苏贝尔(3)建构主义:维果斯基、斯滕伯格2. 学习动机:(1)内涵: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学习过程的心理状态(2)类型:内在动机、外在动机(3)激发策略:设置目标、增加互动、激发兴趣、给予反馈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2)分析学习动机的内涵、类型和激发策略,并结合实际学习经验进行举例说明。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学习动机内涵:见板书设计;类型:内在动机如好奇心、兴趣,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激发策略:设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加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等。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教育心理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懂得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感受情绪的多样性;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排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2)教学难点:把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真正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工具:多媒体、康乃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郎和二郎。
大郎开了一家雨伞店,二郎开了一家洗染点。
老奶奶整天忧心忡忡,在雨天的时候,老奶奶会担忧地说:“唉,我小儿子的衣服到哪里去晒呀?”在晴天的时候,老奶奶会忧虑地说:“唉,哪还有人买我大儿子的伞呀?”就这样,老奶奶每天都愁眉苦脸的。
后来,她的邻居和她说了一番话后,这个老奶奶开始笑逐颜开了。
同学们想一想,这位邻居说了什么话,才会使这位老奶奶转忧为喜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其实啊,外在的客观条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老奶奶的思想观念,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由此可见,情绪与个人的思想观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心灵的深处,消除不良情绪,营造健康心灵。
放飞我们的好心情。
多媒体投影展示课题——消除不良情绪,营造健康心灵二、认识情绪的分类1、多媒体投影展示图片。
师: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
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样的人生。
大家看看投影上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孩子们的情绪。
第一幅图孩子的情绪可以用哪个字概括?(喜),第二个孩子瞪大双眼,气得眼睛都流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情绪的字概括,这个字是(怒);第三个孩子嚎啕大哭,他的情绪应该是(哀),第四个孩子睁着惊恐的眼睛,很明显他的心里充满了(惧)。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案例名称:《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实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同时认识到这些理论和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教育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确的教育观,强化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1.强调教师的育人职责: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角色和育人职责,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这与思政教育中强调的立德树人理念相契合。
2.探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和保持自身的学习动机,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身情绪和压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选取与教育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相关的典型案例,如优秀教师事迹、学生心理健康案例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深化对教育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的理解。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教育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师在讲授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设置提问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小组讨论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的见解和建议,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课后作业评价:布置与教育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学习心得等,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知识,对教育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他们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和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
因此,本次教学需要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教学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将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展示。
六、教学流程设计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案例引出教育心理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教育心理分享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矛盾频发的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教师教育心理在处理师生关系中的有效策略。
二、案例描述某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近年来,她发现自己的班级出现了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1. 学生对张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满,认为其过于严格,缺乏趣味性。
2.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消极,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顶撞老师的情况。
3. 张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学生不愿意向她敞开心扉。
面对这种情况,张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心理和行为,并积极寻求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教育心理因素:(1)期望效应:张老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产生逆反心理。
(2)情感沟通障碍:张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不足,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3)教学方式单一: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心理因素:(1)心理需求: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但张老师未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2)自我认同: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自卑,导致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情绪。
(3)同伴关系: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因为与同伴的关系而影响到与老师的交往。
四、改进策略1. 调整期望,关注个体差异:张老师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避免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2. 加强情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张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建立起信任关系。
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张老师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开展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张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培训,学习心理辅导技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浙师大中学生心理辅导教案
浙师大中学生心理辅导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识和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经验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第二章:情绪管理与调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和特点培养学生有效管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2.2 教学内容情绪的类型与特点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绪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实践练习2.4 教学评估情绪类型测试:了解学生对情绪类型的了解程度情绪调节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效果第三章:压力应对与缓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类型和影响培养学生有效应对和缓解压力的能力3.2 教学内容压力的类型与影响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压力缓解的策略和途径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压力的影响和应对方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应对压力的经验和方法3.4 教学评估压力应对问卷:了解学生对压力应对的认识和经验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第四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沟通技巧的方法和重要性人际关系处理的原则和技巧4.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沟通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经验和技巧4.4 教学评估人际关系处理测试:了解学生对人际关系处理的认识和技巧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第五章:自我认知与成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效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技巧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概念与重要性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自我成长的目标和策略5.3 教学方法反思性写作:通过反思性写作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思考个人成长计划:引导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并进行分享5.4 教学评估自我认知反思报告:了解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认识和经验个人成长计划评估:评估学生在个人成长计划中的表现和思考第六章: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类型和表现培养学生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的基本技巧6.2 教学内容心理危机的类型与表现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方法心理危机预防的策略和措施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特点和干预方法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模拟心理危机干预的场景,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6.4 教学评估心理危机干预测试:了解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和技巧角色扮演报告: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效果第七章:心理素质与心理训练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素质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进行心理训练的意识和能力7.2 教学内容心理素质的概念与重要性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心理素质提升的策略和途径7.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素质的概念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实践练习7.4 教学评估心理素质测试:了解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和经验心理训练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效果第八章:网络成瘾与心理干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类型和影响培养学生掌握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8.2 教学内容网络成瘾的类型与影响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方法网络成瘾预防的策略和措施8.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特点和干预方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网络成瘾干预的看法和经验8.4 教学评估网络成瘾干预测试:了解学生对网络成瘾干预的认识和技巧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效果第九章:心理测评与心理咨询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测评的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认识和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9.2 教学内容心理测评的方法和应用心理咨询的类型和过程心理咨询伦理和注意事项9.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测评的方法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注意事项9.4 教学评估心理测评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心理测评的认识和经验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第十章:心理辅导与生涯规划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0.2 教学内容心理辅导的意义和重要性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心理辅导与生涯规划的关系10.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辅导的意义和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个人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实践练习10.4 教学评估生涯规划测试:了解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经验个人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补充说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案例
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课堂为例,探讨教育心理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1. 学生背景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上。
学生共有30人,年龄在10岁左右。
班级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为均衡,但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
2. 教学目标本次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2)任务分配: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部的学习任务。
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将任务分配给每个成员。
(3)讨论交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1. 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2. 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来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和体验的机会。
四、实践过程及效果1. 实践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将“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
(2)课堂实施: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2. 效果分析(1)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表达、沟通和协调,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
教育心理学教案范文
教育心理学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3.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3.学生学习困难及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觉得自主学习是什么?2.你为什么要学习?你对学习有什么期望?二、知识讲授(20分钟)1.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点(讲解PPT1页)。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讲解PPT2页)。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困难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找出解决办法。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归纳提升(25分钟)1.教师将学生的解决办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供一些建议。
2.学生就自己的学习困难逐个进行反思,思考解决办法。
五、拓展行动(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习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并制定行动计划。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上台汇报,并接受其他组的评议。
六、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教学评价:1.讨论案例时,教师观察学生思考的活跃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和汇报情况。
3.学生制定的行动计划是否合理和可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并学会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通过制定行动计划得到了解决办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都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拓展行动环节,部分学生的行动计划可能不够具体和实施性,需要进一步指导。
《教育心理学》一流教案分享
《教育心理学》一流教案分享教育心理学一流教案分享简介本文档旨在分享一流的教育心理学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积极的态度和策略。
教案内容1. 主题: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情况,并让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反馈。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对和生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角色扮演表现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理解程度的书面反馈。
评估标准-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概念;- 学生能够运用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积极的态度和策略,从而提高成效和生活品质。
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有哪些?心理学的范围很广,下面就是为大家带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案。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1:1999年度夏,贾容韬到郑州出差顺道看看表哥时发现往日温馨整洁的家,如今冷锅冷灶,桌上积满了灰尘,墙角挂着蜘蛛网,表哥独自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浑浊的泪水无声地从蜡黄地脸上流下来,说:“龙龙以前是多好的孩子啊,后来我明明看到他讲究吃穿,不走正道,却因工作忙没有管他。
是我害了他啊,也毁了这个家。
原来表格的儿子龙龙在学校寄宿,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像脱缰的野马,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来竟染上了毒瘾,导致因抢劫罪被判四年,表嫂气疯了脱光衣服在街上乱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案例分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有义务承担抚养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之外,不能只顾挣钱,以为让孩子衣食无忧就可以了,所以一味的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圈。
这个案例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第一场所,它能集中而有力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
家庭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孩子,青少年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然而很多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最终应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而弄得家破人亡的案例历历在目。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2:吴某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于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
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吵一架。
它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
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母亲。
浙师大《发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习题1.在本章开头的案例中,针对武爱东的违纪行为,(1)程发老师处理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班主任老师,你应该怎么做?(3)作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你如何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和处理这一事件?1.答:(1)程发老师处理的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一味地采用惩罚进行压制;(2)假如我是班主任老师,我会向秦老师那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关怀,因势利导,激发其内在的动机;(3)作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我会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目的,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发现其闪光点,逐步加以转化。
2.刘老师教初一的政治课程,他在处理小张同学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时遇到了麻烦。
今天上课时,小张叠了个纸飞机,他趁刘老师板书的时候,把飞机扔向空中,引得全班同学一阵哄笑。
刘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2.答:作为有意识的教师,刘老师在处理小张的不良行为时,会思考一些处理方法,如第一种方法是训斥小张;第二种方法是忽视小张的行为;第三种方法是让小张去办公室呆着;第四种是说服教育;第五种方法是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组织全班同学对该事件进行讨论;第六种方法是表扬小张同学飞机叠得好,借机教育他要制作一架真飞机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小张内在的学习动机。
其实,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优势和缺陷,任何一种处理方法都不可能很完美。
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就是小张同学为什么会表现出捣乱行为?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才能对症下药,所采取的措施才是有效的。
【第二章习题】1.根据本章开头的材料分析:(1)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2)为什么Itard对Victor的教育并不成功。
1.答:(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案例1:李小辉怎么了(学习动机)早上九点,“滴——”第二节上课铃声还未止,高二(1)班班长就急冲冲地跑进办公室,着急地说:“报告老师,李小辉又不见啦。
”寻找李小辉,已经成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已不知多少次把李小辉从球场、马路、游戏厅“请”回来。
每次李小辉都痛哭流涕,信誓旦旦再也不逃课了,但他的每次誓言都落空了。
一提起李小辉,数学老师就不由得提高嗓门:“那孩子,根本是神经病!哪次作业好好做了?别的同学交的是本儿,他可好,一张纸!背面还有语文笔记!上可不是打瞌睡,就是发呆,提问答非所问,哪个同学不是笑掉大牙?上次考试该答题的地方打满草稿,还画了个哭泣的小人。
这次考卷除了选择题,什么都没写,角落里蚊子腿一般的几个小字:‘老师对不起,我病了,头很痛,请不要给我零分。
’”语文老师拿出李小辉的作文,只见上面字迹非常潦草。
有一篇题目叫《我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里面写道:“……讨厌死了,见他的鬼去吧,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再用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氨水、浓硫酸、浓硝酸——用棒球棒打,狠狠地打、摔,送入转炉,烧成灰,最后为它拍张照,留作幸福的纪念!”李小辉的母亲何女士也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年年带出三,年年出好成绩,可是一提到自己的儿子,却一筹莫展:“实在不好意思,我教别人的孩子一套一套,怎么教自己的孩子一点法子也没有呢?他上小学时可听话了,一放学就做作业,从不出去疯。
一上初中怎么成了那个样子?多好的学校,人人都羡慕。
小学毕业,班里只保送了他一个,他怎么就不知道珍惜?我和他爸老跟他讲,小辉你可得争气,回家咱们多自学,上课努把力,不也能跟上去吗?他说什么,没用,人人都比我强,我怎么也争不到第一,努力有什么用?”李小辉说:“在教室里,我一分钟也呆不下去了。
”但据同学们说:“其实李小辉在小学连续三年评上了三好学生,当时在全市的竞赛中也获过奖。
只是在刚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测验中,只排在第21名,他就有点灰心丧气了。
他还特别爱看报纸,老买《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
玩电脑游戏,谁也玩不过他。
他还爱玩篮球。
”问题与思考:1、您认为李小辉的问题出在哪里?2、您认为李小辉产生此种问题的可能原因在哪?3、如果您是李小辉的班主任,您会怎样帮助他?探讨与分析:李小辉逃课的问题不是靠一次一次地请回来就能解决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李小辉讨厌上学,学习动机低下。
李小辉曾经也是个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
是什么原因让他变得不爱学习?首先,李小辉在小学时名列前茅,但在进初中后的首次考试中就失败了,这次失败可能影响到他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进而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其次,学校、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李小辉在小学是爱学习的孩子,即使在高中他还是保持着一份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看报纸,玩电脑游戏、打篮球,在这些方面其实李小辉表现很出色,完全可以针对这些进行引导,使其重新具有学习的信心。
但从数学老师的话看出,教师在教育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更使李小辉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可以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
特别是利用他爱看报纸,爱玩电脑、喜欢打篮球的特点,巧妙实现动机的迁移。
其次,可以采取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比如教师提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期望成功,并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案例2:令人头疼的学生(班级管理)王老师是一位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她教的班级特别活跃,但学生不太懂得遵守纪律,提问时经常一边举手一边就回答问题,使得课堂常常一片混乱。
她想教学生按照适当的规则来举手发言。
找了个机会,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当我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举了手,但没有等老师点名,就直接回答问题了。
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同学提出某个问题时,你们该怎么做?”小丽的手举到空中,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举手并安静地等待!”王老师叹了口气,她想不去睬小丽——因为这种行为恰恰是她不希望看到的,但小丽却是班上惟一举手的学生,并且你越不理睬她,她就越发使劲地挥动着手,大声说着自己的答案。
“好吧,小丽,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举起手,安静地等您点名。
”“既然你知道这个纪律,那为什么在我点你名之前就大声回答呢?”王老师有点生气。
“我忘记了。
”“好吧。
谁能提醒大家一下课堂发言的纪律?”四个学生举起了手,一起大声说起来。
“一次一个人回答!”“按次序回答”“当别人发言时不要说话!”王老师拍了拍手,示意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你们快要把我逼疯了”她说,“我们刚才不是正在讨论应该举手等我点名吗?”“但是,王老师,”玲玲没举手就说,“小丽并没有保持安静,但你也叫她发言了呀!”问题与思考:1、您认为王老师是否需要教学生按照适当的规则来举手发言?为什么?2、如果您是王老师,为了教学生按照适当的规则来举手发言,您会怎么做?探讨与分析:王老师希望的是改变因直接回答问题而造成的课堂混乱的问题。
虽然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思考,但没有发言秩序容易造成课堂混乱,进而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因而,进行课堂管理是有必要的。
要建立一种课堂秩序,先要设定一个课堂管理计划及目标,就王老师遇到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环境。
要改变发言混乱的现状,但同时不能形成几乎没有发言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学习。
同时还要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成熟水平和具体背景。
在这个案例中,小丽首先违反了规则,而当王老师之后询问为什么不遵守规则时,她的回答是忘记了,这说明学生对这个规则并没有很深的意识,对违反规则的后果也没有清楚的认识。
就这一点,王老师首先可以做的是让学生明确地了解教师的态度,即一个学生究竟做了什么错误的行为,这个行为怎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以及教师对这个行为看法的一句清楚、直接、确定的陈述。
其次要教会学生发言前要举手的行为,可以就这个行为制定清楚地、具体地指导语,并确信学生知道正确的方式,然后和全班一起练习正确的行为方式。
第三,王老师可以正确地提供强化和惩罚。
比如在有同学做出了正确行为后,立即给与强化,同时对小丽的错误行为应首先进行惩罚,使其他同学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当然惩罚应该适度。
案例3:李老师的教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一周,李老师在他的班级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他让每门课都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它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
张玲是她选择的第一个学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
她做得很好,但与此同时,刘奇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说话,破坏班机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
刘奇在李老师面前总是这样,李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刘奇又不听话。
李老师不许他打扰别的同学演示,把他带到楼道里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张玲的解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李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讲解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接下来,李老师让一个很擅长自然科学的学生王晶讲讲他正在做的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的小实验,他是如何确定题目、如何收集材料以及如何着手开始实验的。
王晶说话了,但他太紧张,根本讲不下去。
王晶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李老师知道他经常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
但李老师想过,王晶喜欢生物这一门学科,最近又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应该能够描述清楚他的基本步骤。
但王晶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变得不敢上前给大家做演示了。
李老师又叫了几个学生,但他们都磨磨蹭蹭,或者找借口推辞。
之后,李老师决定帮王晶恢复自尊。
他让王晶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
他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她刚开始教书事业害怕。
后来他问了王晶一个关于他的小实验的非常简单的问题,王晶试着回答了。
李老师说道:“非常好,王晶!接下来你又是怎么做的呢?”这是王晶受到了鼓励,李老师进一步称赞他的实验非常好,并对王晶在全校的自然科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很有信心。
王晶渐渐对自己的实验谈得越来越多了。
问题与思考:1、您赞成李老师对刘奇的惩罚吗?为什么?2、张玲上台解题后,很多同学都举手了,为什么?3、您认为王晶当众给同学做演示失败是由哪些原因造成?4、为什么在王晶之后其他同学不敢演示了?5、后来王晶愿意谈自己的实验又是怎么回事?探讨与分析:在别人做报告时,刘奇捣乱,如果李老师不采取任何措施,可能会影响课堂纪律。
李老师采取隔离(或者叫罚时出局)的办法,让刘奇走出教室。
这样做就是短暂地将他与所在环境隔绝。
隔离也不仅仅是一种惩罚,它一方面可以剥夺对学生来说感到愉悦的社会刺激,另一方面也可移除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所受到的奖励,如注意和赞同。
隔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改变行为的方法,但同时要注意隔离的有效性,比如将刘奇叫到楼道上,要确保楼道上没有新奇刺激,否则达不到隔离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还有几种方法,比如告诉刘奇,每打扰一次张玲,就会失去一分钟休息活动时间。
张玲给全班示范她是如何解数学题的,全班同学都看着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是一个社会学习的例子,即通过观察别人示范某种行为来学习如何思考和行动。
李老师接着又叫了一个容易紧张的学生王晶,王晶经常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只要在全班面前发言,就会感到局促不安,形成了条件反射。
李老师一开始对王晶容易紧张的特点估计不足,仍然叫其发言,结果并不成功。
其他同学通过观察这个事件也变得畏畏缩缩,他们虽没有直接遭受失败,但从王晶失败的结果中得到学习,因此也不敢上前演示了。
接下来李老师采用了正强化的方法,表扬王晶的成绩,并对他进行一步一步的鼓励,提高了他的自信心,教育中最常用的正强化就是表扬。
案例4:教不会的学生(学习策略)张老师在一所初中教语文,最近他刚上完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
两天后,当张老师检查背诵情况时,发现平时一位很用功的男同学背不出来,就问他:“回家有没有背过?”男生回答:“背过了阿,背了很长时间呢!”张老师再问:“那你是怎么背的?”男生说“我就是反复地念。
”张老师说:“这样当然记不住了,来,我教你一些背诵方法吧,这些方法一定会对你有帮助的。
”接下来的日子中,张老师教给他一些背诵方法,比如抓关键词,联想记忆等等,并选择了一些课文段落,指定他用某些方法去背诵。
他背诵得比平时快而且保持时间也比以前长了。
张老师就不再让他做这些背诵练习了,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又过了几天,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张老师又要求同学们背诵有关段落。
这次,张老师信心十足地让这位男同学背诵,可是结果令张老师很失望,也很费解,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不能流利地背诵。
张老师就问:“你是怎么背诵的?”他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回答:“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