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生态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生态因子、生态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等。
2、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能量流动定律、物质循环定律等。
3、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开展简单的生态学研究。
4、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生物的生态幅(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种群的数量动态3、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4、种群的调节机制(四)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群落的种类组成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六)全球生态学1、全球变化的概念和类型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保护五、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生态学 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0212Z10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先修课程要求:环境科学概论适应专业:环境工程1、盛连喜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环境生态学》是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定的专业方向课程。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包括生态过程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生命系统与其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及生产活动对生物圈各类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生态系统的保育,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所开展的生态建设等知识,能灵活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工程中的机理问题,为后续涉及环境生态学内容的课程学习、培养解决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环境生态工程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打下良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生态学的学科思维、学科视野和学科方法论知识,也为学生从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
环境生态学整合了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内容,重点突出生态系统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运用生态学理论实施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熟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技术,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及生态工程技术、具备基本的生态规划与生态风险评估技能。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编号:4350742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态学导论》,高教出版社,盛连喜主编,2002。
开课院系: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结构以及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1.绪论(2 学时)(1)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环境生态学的定义;(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内容;(3)理解环境问题;(4)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5)初步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2.生物与环境(4 学时)(1)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2)熟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3)理解生物的趋异和趋同适应;(4)了解环境的概念;(5)初步了解环境的类型;3.种群生态学(8 学时)(1)掌握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增长,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动态;(2)熟悉种群调节;(3)理解生态对策;(4)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5)初步了解种群关系;4.群落生态学(6 学时)(1)掌握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2)熟悉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3)理解干扰,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岛屿与群落结构(物种数与岛的面积,MacArthur 的平衡说);(4)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5)初步了解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5.生态系统生态学(8 学时)(1)掌握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特点;(2)熟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理解信息传递的特点;(4)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5)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4 学时)(1)掌握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2)熟悉干扰的特性与生态学意义,干扰生态学;(3)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现状;(4)了解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展;(5)初步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三、大纲说明(1)作业和报告:作业5 次;(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4)是否使用多媒体:是四、参考书目1、《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博主编,2000.。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Ecology)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302912 学 分:2 总 课 时:30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环境学,环境工程导论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课来学习,可以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理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
重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难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其生物适应性。
重点内容: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难点内容: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第三章 生物种群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种群动态与种间关系,包括:生命表的构建和分析方法;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对策及其实践意义;生态位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重点内容:种群动态和种间关系。
难点内容: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生物群落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包括: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的时间、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岛屿理论及其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群落演替的类型与基本过程。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21世纪面临的世界性生态难题第二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思想产生、知识积累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第四节如何学习生态学国内外主要期刊杂志教学参考书目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二、环境的类型三、环境因子分类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态因子的概念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态因子第三章生态因子第一节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二、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二节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生态作用二、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三、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四、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五、季节变温与物候第三节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水的生态作用二、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三、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四、森林与水分条件第四节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土壤的性质及其生态作用二、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第五节大气因子一、大气成分及其生态意义二、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三、风及其生态效应第四章种群特征第一节种群概念第二节种群的动态一、种群的密度与分布二、种群统计学三、种群的增长模型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第三节种群的空间格局一、空间需要二、格局特征三、格局检验第四节种群调节一、气候学派二、生物学派三、食物因素四、自动调节学说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第一节种内关系一、密度效应二、动植物的性行为三、领域性四、社会等级五、他感作用第二节种间竞争一、生态位理论二、竞争关系三、捕食作用四、寄生关系五、共生与原始合作第六章生态对策第一节生活史概述一、个体大小二、生长与发育速度三、繁殖与扩散第二节繁殖成效一、繁殖价值二、亲本投资三、繁殖成本第三节繁殖格局一、一次繁殖与多次繁殖二、生活年限与繁殖第四节繁殖策略一、 r-选择和K选择二、 R—、C—和S—选择三、波动与稳定第五节性选择一、植物的选择受精二、动物的性选择第七章群落特征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一、生物群落的定义二、群落的基本特征三、群落的性质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三、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三、种间关联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结构要素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三、群落的垂直结构四、群落的水平结构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第四节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三、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四、岛屿与群落结构五、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六、平衡说和非平衡说第八章群落动态第一节群落变化类型第二节群落演替的类型第三节演替顶极学说一、单元项极论二、多元项极论三、顶极—格局假说第四节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一、去除植被的影响二、植被的恢复过程三、生物调节的恢复四、群落的发展与稳态五、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第五节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一、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二、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三、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五、人类的活动第六节两种不同的演替观一、经典的演替观二、个体论演替观第九章群落分类算一节生物群落的分类一、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二、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三、美国的群落分类四、群落的数量分类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排序一、间接梯度分析二、直接梯度扩析第十章生态系统特征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非生物环境二、生产者三、消费者四、分解者第三节食物链与食物网第四节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第五节生态效率一、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二、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三、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第六节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第七节陆域生态系统一、三向地带性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第八节水域生态系统与湿地一、湿地的概念与功能二、主要水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第十一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二、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三、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四、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一、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二、次级生产量的测定三、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一、分解过程的性质二、分解者三、资源质量与分解作用的关系四、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研究能量传递的热力学定律二、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三、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四、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第五节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第六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第七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一、信息与信息量二、信息及其传递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第一节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一、生命与元素二、物质循环的模式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第二节水循环一、全球的水循环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第三节气体型循环一、碳循环二、氮循环第四节沉积型循环一、磷循环二、硫循环第五节有毒有害物质循环一、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二、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第十三章景观格局与过程第一节景观的概念一、景观的概念二、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第二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一、缀块—廊遭—基底模式二、景观结构特征三、景观动态与景观功能第三节景观的基本原理一、尺度效应二、空间异质恒和缀块性三、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四、边缘效应五、 Meta—种群理论六、景观连接度、渗道理论和中性模型七、等级理论八、缀块动态理论第十四章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景观生态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二、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人类的景观需求一、人类聚居地二、景观的生产量第三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原则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内容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原则第四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与模型一、 McHarg的方法二、 E.P.Odum的分室模型三、德国的析分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四、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六、其他模型与方法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二、区域规划第十五章全球变化第一节全球变化一、全球变化概述二、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三、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三、生物多样性的测度四、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第十六章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要素第二节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一、生态伦理的概念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第十七章生态安全第一节第一节生态安全概论一、我国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二、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三、生态安全的特点四、国际社会有关生态安全的研究讨论第二节第二节生物安全一、生物入侵二、转基因生物安全第三节第三节水安全——湖泊退化及水污染一、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二、水资源的另一威胁来自污染三、影响水环境的因素——酸雨四、水资源紧缺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低效率使用五、21世纪中国水资源安全对策第十八章生态健康第一节生态健康的概念和内容从生态系统自身出发的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应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健康观生态健康包含的内容第二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指标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指标物化指标指标的功能分类第三节指标选择与应用实例第四节问题与不足评价标准和参照系的确定人为压力与自然干扰的区分第十九章生态管理第一节生态管理的概念与内容一、生态管理的基本概念二、生态管理的内容第二节生态管理模型与方法一、模型建造二、模型的灵敏度、风险性和时限三、生态管理设计四、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第三节生态保护一、生态保护的意义二、景观保护的原则任务与对象第二十章生态恢复第一节生态恢复原理一、生物学原理二、环境原理三、生态系统原理四、工程原理第二节生态恢复工程一、湿地恢复二、森林恢复三、水体修复四、废弃地恢复第二十一章生态学研究方法第一节 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植被遥感二、地理信息系统三、全球定位系统四、 3S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第二节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方法一、生态系统模拟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二、模型质量的评价:参量分析和检验三、生态系统主要过程和结构动态的模拟第三节同位素技术一、同位素的类型与自然分布二、同位素技术原理三、同位素技术的生态应用第四节分子生态技术一、分子生态技术类型二、分子生态技术的应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32013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环境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学科提供基础知识,同时还承担着宣传生态学知识、普及生态学意识的素质教育职责,被列为专业基础选修课。
该课程的知识系统结构应包括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途径等几方面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通过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构建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研究生态问题的不同途径。
通过对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学习、讨论,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人类依据生态学原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可能、可行及有效途径(如生态工程),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应用生态学。
2.基本理论和方法: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生态服务。
3.基本技能: 依据生态学原理,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如生态工程)。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联系实际,重点讲解对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侧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设计讨论课题,增加讨论课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2.教学手段:以课程本质内容为核心,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将抽象的内容以适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努力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应考虑有些部分与其他科目相互交叉,以及学科发展等方面因素,具体细节上不必亦步亦趋地遵照本大纲,可以做适当的适应发展需要的调整。
环境生态学(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单位:城市科学系制定人:刘海霞审定时间:2007年8月《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环境生态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作用与任务本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环境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开设目的是对环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为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等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的生态防治、生态工程等内容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并培养他们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在上好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实际联系进行教学。
2.必须完成规定的课时。
3.建议在有条件基础上,进行实地生态考察;4.结合本校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对环境专业基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
要求学生做到:1.了解近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2.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知识,大气、水、固等污染及生态修复的基本知识。
3.学会用生态学观点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对象及适应范围在大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第二部分《环境生态学》教学实施方案一、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本课程2学分,共36学时,一学期内开设。
二、教学进度(供参考)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根据情况任课教师可微调)备注: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三、教材1.文字教材邓小华,环境生态学(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2.多媒体教材《环境生态学》多媒体课件,刘海霞蔡会霞孙旭丁晓华制作,江苏电大多媒体开发中心,2006年4月。
3.参考文字教材卢升高主编,《环境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环境科学及工程、环境管理、生态学等学时数:36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适合于环境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作为专业课来学习。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简单解决环境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问题和环境生态学(1学时)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 1、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启示。
2、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3、环境生态学的现状及发展。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4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主要因子的生态作用。
3、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4、自然环境。
5、生命的特征。
难点:主要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4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种群的概念、基本特征。
2、种群动态。
3、种间关系,包括相互作用和种间竞争。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4、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
难点:种群动态。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5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结构。
3、群落的形成与发育。
4、群落与环境。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5、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区别。
6、群落的演替类型。
7、生物群落的类型。
8、群落的排序。
难点:群落的结构。
第五章生态系统(5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
3、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4、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5、生态系统平衡和失调的基本特征。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 6、生态平衡的定义。
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六章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源的保护(4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恶化原因及恢复和保护对策。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本资料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2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科学、恢复生态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
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
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第三节环境生态学相关学科1.主要内容: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简史;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污染生态学、人类生态学;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差异.第四节相关学科1.景观生态学;2.城市生态学;3.恢复生态学;4.保育生态学;5.环境生物学;6.污染生态学;7.生态经济学;8.类生态学。
(三)课后练习1.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哪一门学科的关系最为紧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类型、分类和特征;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熟悉生态因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4.了解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主要内容:环境的主要类型及环境因子的分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地球环境或地理环境)、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的分类;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1。
生态因子的概念和分类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规律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2。
生态幅和限制因子.第四节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1.主要内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的“三基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变温对生物的影响)、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水的重要作用,水对动植物发育、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动植物的适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透盐性植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规律。
(三)课后练习1. 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2. 试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3.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上有何意义.5. 水分对生物产生哪些影响?生物如何适应水分的变化?6. 试述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盐碱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7. 试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规律;2.熟悉生命表的构建方法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了解种群的平衡和数量调节的相关学说;4.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5。
理解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相互作用类型以及种间进化的机制;6。
掌握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和种群的空间格局1.种群的基本概念,2.种群的内分布;3.种群和阿利规律。
第二节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1.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种群调节;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种群的特征(数量、空间分布、遗传)、种群的增长(种群的群体特征、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暴发、生态入侵、衰落和灭亡、r-对策、k-对策)、种群调节(气候、生物、食物、行为、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r—选择和K-选择理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第三节种群的调节和种群的繁殖1。
主要内容: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外源性因子与调节学说,内源性银子调节学说。
第四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1.主要内容:种内、种间关系和玛他种群;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内关系(集群,种内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直接竞争)、种间关系(种间竞争:高斯假说、竞争模型、生态位理论,捕食,寄生与共生),玛他种群(玛他种群理论:灭绝、重建,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如何利用玛他种群理论指导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四)课后练习1. 如何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性?2. 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3。
试比较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4. 什么是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一)学习目的1.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种类组成特点;2。
熟悉群落的数量特征和测点方法;3。
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影响的意义;3.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和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4.了解群落的分类和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群落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群落(概念、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数量特征: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综合特征: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和生长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第二节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因素1.主要内容: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扰,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岛屿与群落结构(物种数与岛的面积,MacArthur的平衡说);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物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
第四节群落的分类与排序1。
群落的分类;2。
群落的排序。
(三)课后练习1.什么是生物群落?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构;2. 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途径和特点;3. 熟悉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各类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4。
了解物种流动和信息流动的特点;5. 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时空结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关键种,冗余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单一、逐级递减、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周转率,有毒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生态系统的调节(反馈调节、生态平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
第四节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1.主要内容: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课后练习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主要方法。
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6.提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7.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主要有哪几种类型?8.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第六章景观生态学(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理解斑块、廊道、基质3大景观要素的起源、类型和基本结构特征;3.了解景观格局的主要内容,熟悉景观中各要素的主要功能;4.了解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