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流动的加剧。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的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众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往往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向城市。

2.农民工的流动中国农民工人口众多,他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纷纷涌向城市。

农民工的流动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城市扩张。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他们进一步流入城市。

3.资本和技术的引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技术。

这些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催化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外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对城市经济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城市扩张的影响中国城市扩张的规模和速度都是惊人的,这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1.土地资源的压力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竞争。

大片农田和自然环境的消失,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减少。

2.交通拥堵和公共设施压力城市扩张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城市扩张还会对公共设施带来压力,如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应都需要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3.社会问题的增多城市扩张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增多,如低收入人口、社会福利不足、医疗资源紧张等。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增多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解决。

三、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控城市化进程和合理规划城市扩张。

1.优化城市规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区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产业、资本、信息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6%。

二、城市问题的表现和原因1.人口膨胀:城市人口过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2.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3.环境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4.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5.城乡差距:城市发展水平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6.城市规划与管理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无序,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3.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5.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6.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调控人口规模: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题及方法:1.习题: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回答此题需要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原因,以及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和原因城市化是指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聚居、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背景和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纷纷离开农村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2)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道路、水电供应等,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3)政策扶持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鼓励人口向城市集聚,这包括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化规划的细化等。

二、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的变化:城市化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的提升。

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化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人口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移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城市生活的方式和观念逐渐传播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推动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进步。

(4)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城市化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5)环境挑战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压力,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深远,本文将就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挑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的背景和现状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的进程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进程启动,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左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提高,形成了许多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二、城市化的变化和挑战1. 城市面貌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不断涌现,大型购物中心、超市、酒店等商业设施遍地开花。

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和便利的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从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农村社会,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工业社会。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劳动力队伍。

同时,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也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3.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得城市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引发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如城市贫困、就业困难等。

此外,大规模城市建设也带来了土地资源压力和城市管理难题。

三、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中国需要改变城市化的模式和思路,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来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提升。

1.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坚持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进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更好地把握其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城市化进程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结构调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我国经济结构正不断调整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城市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挑战。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四、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城市化进程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秩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只有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化进程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一、城市化概述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是城市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城市化率极低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出现城市化浪潮,再到近年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以上。

二、城市化背景1、城市化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化的推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作和社会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化的现状据统计,到2021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将会达到8.6多亿,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快速推进,未来也将面临挑战。

三、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1、市场萎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导致了农村市场萎缩。

此时,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2、城市贫困化虽然城市化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城市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城市化后期,城市贫困化、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城市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过着高压一族的人们的财政能力也出现问题。

3、城市化影响社会生态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众健康。

城市的化与发展,改善生态与环境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管理困难目前,城市化进程推进过快,城市化管理滞后,给城市带来了气、水、电等利用压力,城市交通也出现了拥堵的局面。

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序化、合理和创新。

3、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追求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

一方面,城市化也会带来了重要的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

城市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城市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城市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而城市化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诸多变化。

本文就城市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展开阐述。

一、社会影响城市化使得人们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人们在迁移过程中,面临失业、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等问题。

同时,城市中居民之间互相陌生,不像在乡村那样亲情关系亲近,这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孤独、缺乏归属感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社会问题,也会给城市市民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迁移者的培训力度,同时营造亲情、社交关系密切的社区。

政府也可以打造更多的文娱活动场所,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环境影响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城市中的工厂、车辆等释放出的尾气,会污染空气质量。

同时,在封闭的城市环境中,噪声污染也比较严重。

城市噪音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对环境本身的污染和破坏,也会对人民的身体和健康造成危害。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加强空气质量管理、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优化城市道路规划等。

三、经济影响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城市财富的增长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升,都是城市化带来的积极效应之一。

城市化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然而,城市化也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

要克服这些问题,政府可以积极推广智能、可持续的技术,并优化城市交通规划,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四、文化影响城市化还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的发展,给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带来了挑战。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难度加大,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政府可以与相关组织合作,针对性的打造文化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

同时,政府也可以制定文化政策,鼓励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机会和平台。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60.6%,而未来城市化的趋势也将保持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趋势,以及如何把握城市化关键点?一、城市化现状当前,我国城市化关键点一般包括大规模城镇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

各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都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例如,一线城市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而新增长点已转向二三线城市;城市的人口流动也正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规划可以使城市进行有条理的建设,避免无序发展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同时规划也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问题,发挥效益。

二、城市化趋势城市化的趋势无疑将继续发展。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城市人口将会进一步增长,超过60%的人将会居住在城市中。

未来城市化的核心将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智能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成为支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重资产制造业将逐步淡出,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主要支柱。

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导致城市形态的变化,未来的城市将越来越高新科技。

另一方面,智能化产业也将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未来城市的智慧化将像海绵一样透水,多方面建设控制中心。

人工智能等智能产业在城市化的未来将成为重要支撑。

三、把握城市化的关键点城市化的发展虽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进行规划,以最大化利益。

例如,建议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将生态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城市的发展不损害生态。

城市化的发展还需合理依据人口流动进行布局,或者对人口进行引导。

例如,在我国东三省的城市化过程中,应该对人口进行统一规划和引导,使得人口向新兴城市等“第二、第三线城市”流动,减少大城市的压力,达到双赢的局面。

在城市化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点之一。

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完善市政设施,采取先建后监管的方式,以建立起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确保城市化红线内的资源利用和环保控制。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发展。

城市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城市化为中国带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城市化促进了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有机会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这不仅减轻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还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另外,城市化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大量的建筑项目、交通网络和商业中心的建设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二、城市化面临的挑战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各个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土地被占用,以满足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另外,城市化还带来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威胁。

三、城市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机制和政策。

首先,政府推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的扩张和土地的利用。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城市建设绿色环保。

四、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验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

首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城市化的关键。

政府需要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城市化成功的关键。

政府需要关注居民的需求和权益,确保城市化的发展造福于人民。

此外,城市发展也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使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城市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国家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城市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助推居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景象。

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如住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支持。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城市的发展导致大量工业和交通的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提高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和就业机会,鼓励其返乡创业。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环境治理,减少污染排放。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能顺利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这一进程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背景。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城市化的重要意义1. 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的核心,城市化可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活力。

2. 就业机会:城市化过程中新增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改善了社会就业形势。

3. 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4. 社会文化:城市化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繁荣。

5. 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可以减少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问题1. 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3.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4. 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一些农民工的薪资待遇较低。

四、改善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与措施1. 科学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增加社会保障:加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3. 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加强他们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五、未来城市化趋势与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进。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部署。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概念入手,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并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⑴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和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的过程,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转型。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

⑵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提高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改善人居环境: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4)促进社会稳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任务⑴目标(1)建立健全的城市化发展体系:完善城市化规划和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绿化、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3)改善居住条件:加大住房供应,提高住房保障和居民住房条件。

(4)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⑵任务(1)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法规保护,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推动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土地供应和流转管理制度改革。

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和措施⑴宏观政策(1)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路径,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2)加大财力投入:增加对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

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

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

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

城市化不仅仅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与此同时,都市文化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逐渐兴起,成为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影响、都市文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化与都市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聚集于城市中,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推动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2.人口流动: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了人口流动的现象。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面貌。

然而,人口流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落户问题、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等,需要政府重视和解决。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化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以适应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都市文化的特点1.多元性:都市文化是由多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性。

在中国的都市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元素,如不同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服装风格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

2.开放性:都市文化以其开放的态度吸纳各种文化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新的艺术形式、音乐风格还是时尚潮流等,都市文化都敢于接纳并进行创新。

3.时尚性:都市文化注重时尚和个性,追求新潮、独特和引领潮流的文化产品。

都市中的时尚场所、流行音乐和时尚品牌等都体现了都市文化的时尚性。

三、城市化与都市文化的相互影响1.城市化推动了都市文化的兴起:城市化为都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各种文化元素也随之而来,推动了都市文化的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从单一的“城市扩张”到全方位的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背景和动因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以及城市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口号,旨在通过城市化建设的手段,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构城乡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有以下三个:1.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推手之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

2.人口迁移的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居民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和更广的视野,他们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形成了趋势性的城乡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改造和维护规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行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现状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性:城市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出现。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60.6%,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31亿人。

2.城市更新和扩张:城市的更新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中国主要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和范围,不断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互支撑和互动作用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4.城市化与环境改善的平衡:城市地区环境压力之大是城市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但随着城市提前谋划和规划、环保意识加强,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 城市化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逐渐从农村迁徙到城市。

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城市化的阶段3.1 第一阶段 - 初级城市化初级城市化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此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但城市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3.2 第二阶段 - 中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增长。

3.3 第三阶段 - 高级城市化高级城市化阶段是指城市化进程达到较高水平的阶段。

此阶段城市规模巨大,城市经济高度发展,且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相应提升。

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 繁荣的城市经济:城市化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改善的生活条件:城市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 文化交流的增加: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5.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 城市负担加重:城市化使得城市面临了人口过剩、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 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问题。

6. 城市化的未来趋势中国城市化仍在继续推进,预计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高速和全面。

政府将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城市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人口管理和社会公平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对中国城市化的看法作文

我对中国城市化的看法作文

我对中国城市化的看法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

在城市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城市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城市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在此背景下,城市化的研究和比较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化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它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78年,以城市经济特区为代表,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的起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从1990年至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从28.9%上升至58.5%。

这一过程中,一线城市迅速崛起,一些中小城市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极度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2.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美国是城市化先进国家的代表之一。

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剧,社会出现城市化的趋势。

到1960年代,美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近80%。

但近年来,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放缓,一些城市面临萎缩和衰退。

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一些城市的治理不善引起的。

3.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据联合国估计,2010年印度的城镇化率约为30%。

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该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化规划,努力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的产生原因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1.政治环境的差异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模式不同,城市化政策也存在差异。

城市化认识

城市化认识

我之所以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因为我认识到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关系到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等等的有深远影响的大问题。

城市化研究早已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因此我郑重声明我所有关于城市化的帖子首先是为了与网友交流,希望通过这种交流纠正双方的不正确的认识,我自己也时刻处在学习-纠错-提高的过程中。

即使我在为我的观点辩护时也并不表明我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

本文阐述了我对城市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1)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经济的发展必然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提高城市化水平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等。

社会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化生产规模增大,对工人的需求增加,然后导致城市的扩充。

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单位劳动产出,减少农业对人口的依赖,因此农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可能贡献来自两方面,一是农民群体收入的增加导致对工业品的消费水平提高,二是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但是如果城市不能充分吸纳剩余劳动力,城市人口的增加并不导致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的发展还最终表现在社会消费水平上,只有当人们的购买力高时才会导致对工业品的高消费需求,恩格尔系数高的国家的人民购买力低,这有两种可能,或者城市化水平低,或者导致城市贫困,城市一部分人口可能居住在贫民窟里。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估计在45%左右,这是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试图靠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是极短视的,很危险的举措。

城市化也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发展。

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72%以上),但一直保持几乎世界最低的经济发展率,最近几十年几乎保持负增长率。

城市化反而会导致贫困,这在第三世界国家尤为突出。

有位城市学家指出,第三国家城市环境的恶化不仅仅表现在污染上,更重要的是市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医疗、交通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赶不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超过了城市需要等等,这些都是导致都市贫困的原因。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

城市化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进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国家的实力。

从全世界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农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变化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第二,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1]城市化是通过产业和人口的不断发展,带来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有效配置,继而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城市化是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所以说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一)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数量由132个增加至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①:(1)初始阶段(1949年-1957年)。

建国初期,五年计划的提出使得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得以实施,而当时政策也鼓励农民进城,所以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

1949年,全国有城市132个,城市人口39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3%。

到1957年末,城市有176个,城市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城市化率(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

(2)波动阶段(1958年-1965年)。

1958年,受到“右倾”影响,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

在这时期,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 万人,城市化率由10.9%提高到15.4%。

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

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与1961年相比,减少40个,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 857.62万人,城市化率由15.4%下降至1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

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

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

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

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

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

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

进21世纪,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接近2000万人,规模进一步扩大。

同时,在90年代(1990~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扩大93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2000~2007年)则平均每年扩大1861平方公里,几乎加快了一倍。

(四)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

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主要从事些简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较粗放的,存在着大量的半城市化现象,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

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各个城市也几乎成了建设工地。

进21新世纪后,旧城改造接近尾声,过去那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开始降温,内在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

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

例如,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各项公用事业指标,进21新世纪后均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其是园林绿地面积,在2000年之后的建设进度比前一个时段快了两倍多。

(五)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增强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化道路,中国大城市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快速崛起,大城市风光不再。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外围起步的,如农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样,小城镇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活力展现。

然而,大城市由于受体制的拖累,负担过重,步履维艰。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时也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大城市的活力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等,发展优势更加突出。

(六)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中国城市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模式,即从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计划模式;另一类是新兴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场模式和外向模式两种形式。

传统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因素,主要通过行政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城市化模式目前仍占主体地位,甚至是唯一的模式。

新兴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以资本为主导因素,由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

新兴模式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尤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步伐之所以显著加快,主要得益于新兴模式。

由于这一模式是以新兴工业化(尤其表现为农村工业化,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活动)为动力的,城市化的地域扩张快,占地范围广,为离散型城市化。

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工业化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空间基本上开发完备),目前正在进行转型和升级。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迫使其转型和升级过程不得不加快步伐,向着技术创新型工业发展。

而且,这些地区的土地空间基本上被开发完备,不得不向着土地集约型的经济活动转变。

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这些地区已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转型和升级,向着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商业贸易,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

这样,该地区的城市化就在原来初级工业化基础上开始进行再城市化过程,即商业化过程。

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城市化有三个阶段: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

当然,这样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将得到优先发展,如广州、深圳、温州、苏州、上海等。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就促使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这其中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扩散,如珠江三角洲向东边的惠州、北边的河源及西边的阳江等地进行投资。

这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在产业上开始形成纵向关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梯级差异态势正在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这样,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过程正在大规模推进,其重点在靠近东部沿海的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西部地区,只有少数几个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限地展开,如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总体上规模不大。

(七)城市化增长重心开始内移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新兴城市化进程得以启动,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重心逐渐东移。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资重点开始西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增长重心出现了由沿海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GDP和进出口额均出现了微弱的相对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有所上升(但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中西部地区增长幅度明显提高。

从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八)农村隐性城市化进展加快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建设步伐加快,村容面貌显著改观。

楼房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上平坦的村落格局。

街道路面的硬化,照明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普及或改善,如电视、电话、电力、供水、交通等,显著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虽然这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但在内涵上与城市化是一致的。

因而,可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称之为隐性城市化。

还有一种形式的城市化,也是隐性的,但却是负效应。

主要存在于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山区或牧区,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去城镇打工,学生到附近城镇上学,富裕家庭也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居住,从而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不断萎缩,直至消失。

在当地,由于农村人口减少,相应的使得城市化水平有所上升。

负效应的农村隐性城市化虽有出现,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正效应的隐性城市化为主。

这也应该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二.中国城市化问题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 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我们无法重复,拉美和印度的城市化道路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和大量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我们不能重复。

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与我国国情比较相似,有许多值得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借鉴的地方。

但我们要走的路必定不可能与别国一样。

中国是在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脆弱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城市化率由11%增加到18%,增加了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

属于慢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自1958年起实行严格的户口改革,限制农村人口进城。

从1978年到1998年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98年城市化率达到33.35%,20年间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

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13.075亿,城市化率提高到43%,年均增长1.4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达到5.63亿。

未来15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据预测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47%,平均年增长速度为0.8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