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6上语文第5课课堂笔记

6上语文第5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笔记一、课文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重点词汇和短语1.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2.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3.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4.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5.铁索寒: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6.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由四川北部绵延至甘肃南部。

7.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三、诗意解析《七律·长征》这首诗,主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描述了红军翻越五岭、跨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 1 —四、课堂互动与讨论1.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和体会。

3.讨论主题:讨论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红军战士,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诗中的场景和情境。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朗读这首诗,并试着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同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六、深度分析与鉴赏1.诗的结构:这首诗采用了七律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展现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诗词造诣。

2.意象的使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金沙水”、“大渡桥”等,既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险,又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字词的学习
生字组词:
律:律师、律动、韵律
崖:悬崖峭壁、断崖
渡:渡口、远渡重洋、偷渡
索:索取、铁锁、按图索骥
翻译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

译: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译: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一样。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一样。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译: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觉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
朗,个个笑逐颜开。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险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朗读指导
同学们,可以借助老师书上画的间隔符号、重音等符号进行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保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气要富有变化。

首联一二句要读出不怕难的语气,要坚定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语气平淡。

颔联三四句朗读时,要突出五岭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

读颈联的第一句要用欢快的语气,第二句要低沉一些。

(低沉是表达对牺牲了的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大家在读尾联时,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更喜要读得重一些,尽开颜三个字一字一顿,高昂有力才好。

七律 长征 (笔记整理)

七律 长征 (笔记整理)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注:笔记主要帮助部分学生完善课堂内容,并不一定要记忆背诵。

学习是需要灵活运用的,语文更是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

一.字词预习检查(一)多音字难nán 困难,难能可贵横hãng 横竖磅páng磅礴nàn 苦难,难兄难弟hâng 蛮横bàng磅秤更gâng更加蒙mã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尽jǐn尽管gēng更新mēng 蒙骗,欺上蒙下jìn尽心měng 内蒙古(二)形近字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睚睚眦必报萎萎缩(三)词语解释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见书下注释)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相关的文学常识(一)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4.《草》——短篇小说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二)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关于朗读(标注出了节奏和重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结构及主题:●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笔记
一、字词讲解
1. 七律:七律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有七句话,每句话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2. 长征: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二、课文内容讲解
《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困难,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无畏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其中,“远征”指红军长征,“万水千山”形象地描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只等闲”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从容不迫和英勇无畏。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描绘五岭和乌蒙山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其中,“五岭逶迤”形容山势曲折蜿蜒,“腾细浪”形象地描述了红军战士在山间行军的情景,“乌蒙磅礴”形容乌蒙山高大雄
伟,“走泥丸”则形象地描述了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情景。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描绘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形容金沙江两岸陡峭、江水湍急,“大渡桥横铁索寒”则形容泸定桥上的铁索寒光闪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铁索桥上行军的艰难。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描绘岷山的景象和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进一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乐观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形容岷山雪景壮丽,“三军过后尽开颜”则表达了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诗,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困难,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无畏精神。

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的笔记

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的笔记

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的笔记
《七律·长征》是一首描述红军长征的诗,全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描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句话表达了红军对长征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

2. 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形容红军将万水千山的困难视作平常,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英勇和顽强。

3. 五岭逶迤腾细浪:这句话描绘了红军在翻越五岭山脉时,将其视为细小的波浪,显示了红军的豪情壮志和大无畏精神。

4. 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话形容乌蒙山的磅礴气势在红军眼中就像滚动的泥丸一样微不足道,进一步突出了红军的英勇和顽强。

5. 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话描绘了红军在金沙江畔的情景,尽管面临江水的挑战,但他们仍然满怀信心和勇气。

6.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话描绘了大渡桥和铁索的冷峻景象,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军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

7. 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表达了红军对岷山白雪的欣赏,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希望。

8.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话描绘了红军在翻越岷山后的喜悦心情,他们的笑容和喜悦展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和胜利的喜悦。

总的来说,《七律·长征》这首诗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展示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一、课文内容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

诗歌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重点词语
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

远征:指红军长征。

千山万水:形容路程遥远,环境艰险。

铁索桥:指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悬桥,横跨大渡河。

暖:温暖,这里指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寒:寒冷,这里指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中心思想
《七律·长征》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同时歌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与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斗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远征”、“千山万水”、“铁索桥”、“暖”、“寒”等词语,象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

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飞”、“夺”、“度”等词语,夸张地表现了红
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暖”与“寒”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大气磅礴,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2. 体裁。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七个字,格律严密,要求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

二、写作背景。

-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诗句解析。

(一)首联。

1. 原文。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 字词解释。

-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 “难”:艰难险阻。

-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3. 诗句理解。

-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

(二)颔联。

1. 原文。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字词解释。

-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腾细浪”: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 “磅礴”:形容山势高大雄伟,很有气势。

-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3. 诗句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笔记一、诗歌背景。

1. 创作时间。

2. 长征历程回顾。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跨越了千山万水,如翻越五岭、乌蒙山,渡过金沙江、大渡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等。

二、诗歌原文及重点字词解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2.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3. 腾细浪: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5.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

2.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3. 大渡:大渡河。

4.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由十三根铁索横拉两岸而成。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2.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二、红四方面军还未越过岷山,但诗人预见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景。

3.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诗歌的主题思想。

1.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面对重重困难,却把千山万水看作平常之事,这种蔑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贯穿全诗。

2. 胜利的信念。

- 诗歌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的坚定信念。

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尽管还未完全胜利,但红军战士已经预见到胜利的曙光,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1. 诗歌的韵律和形式:
这首诗是以七律为形式的,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严格遵循诗歌的韵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与下一句的相对应位置的字押韵。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主题是长征,表达了红军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3.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军的艰辛和坚韧。

4. 诗中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当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敌人的追击。

然而,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5. 诗中的文化元素:
这首诗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诗歌元素,如韵律、对仗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诗歌的元素,如象征、隐喻等。

这种融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6. 个人感受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的英勇和革命精神。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和魅力,它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七律长征批注笔记

七律长征批注笔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和坚定信念。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批注笔记: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展示了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的长征,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把万水千山的长征视为平常之事,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里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五岭和乌蒙山的壮丽景色。

五岭逶迤,乌蒙山气势磅礴,但在红军眼中,这些险峻的山岭只是泥丸般的阻碍,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3.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惊险场景。

金沙江水拍打着云崖,暖意融融;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则寒冷刺骨。

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4.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岷山的情景。

岷山千里雪,景色壮丽。

红军战士们翻越岷山后,欢声笑语,展现出胜利的喜悦。

通过这首诗,《七律·长征》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以及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笔记:
词牌简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长征是一首反映红军长征途中所见所感的诗篇。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千山万水,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

为了鼓舞士气,红军领导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重点词语解释:
红军不怕远征难:指红军在长征中面对各种困难,如饥饿、寒冷、疾病等,仍然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进。

万水千山只等闲:形容红军面对的艰难险阻并不觉得困难,而是把它们看做平常的事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形容红军在通过五岭时,把山岭看做细小的浪花,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乌蒙磅礴走泥丸:形容红军在乌蒙山区行军,把山岭看做泥丸一样小,表现了红军的豪情壮志。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容红军在金沙江畔行军,用拍击云崖的暖水来形容红军的英勇善战。

大渡桥横铁索寒:形容红军在过大渡桥时,面对寒冷的铁索,仍
然能够勇往直前。

写作特点:
采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以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语言简练、意蕴深厚,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学习要点: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体会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掌握七律的格式和韵律要求。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导入1. 介绍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为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所作。

2. 揭示课题。

二、看动画,听录音,整体感知1. 欣赏配乐动画《长征》,看完后谈感想。

2. 自由朗读诗文。

3. 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4. 小组自学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边听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三、朗读课文,加深理解1. 齐读第一节。

思考:这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纲”和“领”。

)2. 齐读第二节。

思考:这节主要写了什么?(巧渡金沙江)是怎样巧渡的?为什么要巧渡金沙江?(因为红军北上必须通过金沙江,而且要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所以必须巧渡金沙江。

)3. 自由朗读第三节。

思考:这节主要写了什么?(夺取泸定桥)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是怎样夺取的?(因为要北上抗日,只有夺取泸定桥才能保证红军的胜利,使红军北上抗日。

为了夺取泸定桥,红四团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赶往泸定桥,在与敌人的激烈交战后,成功夺下了泸定桥。

)4. 齐读第四节。

思考:这节主要写了什么?(翻越雪山)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翻越雪山?(只有翻越雪山,才能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5. 回顾全诗,思考: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毛主席在长征胜利后,为什么还会“更喜岷山千里雪”?为什么说“岷山千里雪”是“三军过后”的“更喜”?(因为翻越雪山固然困难重重,只有胜利翻越雪山,红军才有生路,才能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作者用“更喜”表达出他看到光明前景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6. 朗读全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在25,000里的长征中飞渡过金沙江、铁索桥等艰难险阻的过程,表现了诗人无比豪迈的心情。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笔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的笔记如下:1.标题:七律长征2.作者:毛泽东3.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五岭還诲腾细浪,乌蓑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宾寒。

更喜岷山干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颇。

4.重点词语解释:●律:诗歌的一种,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

●崖:高地或山石陡立的侧面。

●渡:渡口、演头过河的地方。

●家:大绳子;讨取.要;搜寻。

●磅礴: (气势)盛大。

诗中指山高大险峻。

●铁案: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几根铁家。

5.诗意解释: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咀,把历经万水干山的艰难因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酮腾的细小波浪;乌蓑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座峭壁,湍争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波金沙江后的欢欣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宝,使人感到深深的意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的是翻过了干里眙皑白雪的崛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颇开。

6.感悟: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微艰难险咀,他满怀悦的战斗豪情。

这首诗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芙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史诗。

它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克服-切困难、不断胜利的雄姿,感受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是艰难、顽强战斗的高昂斗志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糖神。

7.写作特点: .●气势磅礴: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经历的无数艰难险咀,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糖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对比强烈:诗中通过对比五岭和细浪、乌蓑和泥丸。

六年级上册课文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课文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课文七律长征笔记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写的一首经典诗篇。

这首诗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首诗的笔记:
1.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题是红军的长征,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经历,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语言特点: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难”字,强调了红军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等闲”二字,表现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和从容不迫的姿态。

3. 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将山岭比喻成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的勇敢和无畏。

4.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红军长征刚刚胜利结束,毛泽东在面对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红军英勇无畏的赞扬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5.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强烈,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在诗中,毛泽东用“红军不怕远征难”来表达红军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用“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形容红军面对困难的从容不迫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总之,《七律·长征》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篇,它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展示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下面是该课文的课堂笔记,以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
本课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重要行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
1.标题:《七律长征》
2.作者:毛泽东
3.体裁:七言律诗
4.写作特点: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5.内容概述: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6.重点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
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思考与讨论
1.诗中描述了哪些著名的战役和地理环境?
2.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3.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词句用得最好?为什么?
4.你如何理解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如何借鉴和应用这些精神?
四、拓展阅读
建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细节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知识点我会写:律lǜ(法律、规律、纪律、律动、自律)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近义词: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反义词: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理解词语: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歌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读书笔记5篇

七律长征读书笔记5篇

七律长征读书笔记5篇长征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你知道七律长征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律长征读书笔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律长征读书笔记1在读过了《七律·长征》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红军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每读过此诗,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红军战士们那令人震撼的革命精神!红军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表明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凭此精神,战士们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

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爬岷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了胜利。

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的就是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于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七律长征读书笔记2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途的艰险。

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七律长征重点笔记

七律长征重点笔记

七律长征重点笔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
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5课七律长征的笔记

5课七律长征的笔记

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背景引入《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崇敬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课堂笔记1.诗歌鉴赏:(1)了解诗歌的押韵和格律,感受其韵律之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等,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3)理解诗歌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战士的坚韧和勇气。

2.重点词汇: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如“长征”、“逶迤”、“磅礴”等。

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3.句式分析:学习本文中的对仗句、排比句等句式结构,感受其表达效果。

4.内容解析:(1)开头两句:简要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艰苦程度。

(2)中间四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红军战士的行动,展示了长征途中的艰险和困难。

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 1 —(3)结尾两句:总结全文,强调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信念。

5.中心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崇敬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深刻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6.拓展延伸:(1)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思考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涵: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思考革命先烈所具备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和帮助。

(3)参与相关活动: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活动,如朗诵比赛、主题演讲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三、课后作业与复习1.完成相关练习题:根据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相关文章:选择一些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和观点。

— 2 —3.分享与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红军长征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一、《七律·长征笔记》
作者:邓小平
时间:1925年4月
地点:陕北金平根#河口
此诗是邓小平在陕北金平根#河口参加1925年长征时所作。

此律扼要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1925年5月发动长征的历史实践过程,凸显了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精神特点。

二、七律·长征笔记歌词大意
第一句:满面红军长征起,革命的路决不依附。

历史革命时刻来临,中国工农红军发起长征,抛弃了依附他国的道路,继续勇往直前,为实现赖以改造中国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句:金沙水流明珠照,古城凉风夜月稀。

金沙水流而去,照亮的是中国的璀璨明珠,而夜晚的古城则被清凉的风以及稀薄的月亮所点缀。

第三句:塞外英雄豪情高,隔衡山话今昔言。

当工农红军的英雄们身处边疆,他们的豪情是极为高尚的,他们生动地讲述着古今中外的故事。

第四句:看红军登高唱诗,乐然壮老越山头。

高山远望,红军成群结队,歌唱英雄气概,情绪高昂,越山人老大年旱到,贴近百姓,受到广大老百姓歡迎和拥护。

第五句:谁能意料激战磨,侠心诉说穿山沟。

在参加长征时,所有的革命者都清楚社会主义改革的证据非常的激烈,而革命者的侠心也在穿山沟的过程中真实的得到证明。

第六句:津京路碰声敲,延绵百里气象改。

从长沙到津京的路上,红军的队伍非常的延绵,像一条巨龙一样横穿整个国土,传递着新的气象,改变着历史性的环境。

第七句:爪牙离说中路平,可惜领袖肩千重。

虽然革命运动一路顺利,但是工农红军的领袖们却背负着来自爪牙的压力,前路之苦任重道远,肩上的责任重如千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