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
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
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前言《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是根据成都市政府所颁布《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在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结合成都市城乡建设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导则共分12章,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文件要求、场地及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装修设计。
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688号大源国际中心;邮政编码:610093;联系电话:;邮箱:)。
本导则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导则参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涂舸郭艳贺刚刘民陈佩佩秦盛民章一萍隗萍王家良王瑞廖楷余斌邹秋生革非高波王曦付韵潮胡斌杜毅威程永前刘源付雅艺何兵陈益明祝书丰王继红高静王璟何昕白中奎严君黎力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储兆佛刘小舟于忠黄平李健方长健方汝清孙钢李波戎向阳罗于龙恩深徐斌斌熊泽祝刘秦生黄志强徐小伟罗志强田智华董靓张国强熊咏涛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设计文件要求 (5)5 场地及总平面设计 (6)5.1 一般规定 (6)5.2 场地规划 (6)5.3 总平面交通 (6)5.4 场地物理环境 (7)6 建筑设计 (9)6.1 一般规定 (9)6.2 建筑空间布局 (9)6.3 建筑围护结构 (10)6.4 建筑材料 (11)6.5 建筑声环境 (12)6.6 建筑日照和天然采光 (13)6.7 建筑风环境 (14)6.8 室内空气质量 (15)6.9 其他 (15)7 结构设计 (16)7.1 一般规定 (16)7.2结构设计 (16)8 给水排水设计 (17)8.1 一般规定 (17)8.2 给水排水系统 (17)8.3 节水器具与设备 (19)8.4 非传统水源利用 (19)9 暖通空调设计 (21)9.1 一般规定 (21)9.2 冷热源 (22)9.3 输配系统 (23)9.4 控制与监测 (24)10 建筑电气设计 (27)10.1 一般规定 (27)10.2 供配电系统 (27)10.3 照明 (27)10.4 电气设备 (28)10.5能耗计量 (29)10.6智能化专项 (29)10.7其他 (30)11 景观环境设计 (31)11.1 一般规定 (31)11.2 绿化 (31)11.3 景观 (32)12 室内装修设计 (35)12.1 一般规定 (35)12.2 设计要求 (35)12.3 装修材料 (35)附录A成都市常用植物相关资料 (37)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落实成都市政府《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的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建立完善绿色建筑区域性技术标准体系,规范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修订本技术导则。
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 b
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 b德国作为生态建筑领域的先行者,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是德国政府制定的一套指导性文件,旨在鼓励建筑业采取可持续的设计和施工策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本文将针对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的主要原则和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一、可持续设计原则1. 资源利用: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强调建筑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并尽量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
2. 环境影响: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要求建筑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碳排放和噪音污染。
3. 健康舒适: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倡导建筑应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包括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噪音控制等,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4. 可持续运营: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要求建筑应具备可持续运营的特性,包括低维护成本、持久耐用、易用性等。
二、生态建筑要求1. 节能建筑: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鼓励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如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的能耗。
2. 绿色材料: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推崇使用环保材料,如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并提倡降低材料的碳排放。
3. 雨水利用: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鼓励建筑物收集和利用雨水,用于冲厕、浇灌等非饮用水用途,以节约水资源。
4. 垃圾处理: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要求建筑物应设立适当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三、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的示范项目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推动了许多示范项目的建设,为业界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示范项目:1. 纽伦堡能源自给自足住宅:该住宅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和地热能系统实现自给自足,零能耗,并通过节能措施和优化设计提供舒适室内环境。
2. 柏林生态建筑公寓:该公寓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材料,具备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绿色屋顶实现自然散热和防水保护。
3. 慕尼黑可持续办公大楼:该大楼采用节能灯具、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实现了低能耗、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
建筑节能设计导则
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导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建筑节能已成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议题。
建筑节能设计导则的制定和遵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建筑节能规范、规程和标准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以指导建筑师和设计团队实施节能设计。
1. 建筑外立面设计建筑外立面作为建筑的第一道护盾,对节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综合性能好、隔热、保温性能突出的材料;合理设置遮阳系统,减少夏季阳光直射;运用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和舒适性。
此外,应注重外立面与室内空间的结合,使得外墙构成一个连贯的热屏障,以减少能量传递和损失。
2. 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采用轻型结构和高效隔热材料,以降低建筑物的热负荷。
合理运用各种结构形式和材料,使得建筑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和结构强度,降低能耗同时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 建筑采光设计采光是建筑节能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光线的自然利用,通过合理布局和窗户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此外,采用遮阳、日避光等措施,提高建筑内部的光照均匀性,并合理设置玻璃窗以提高隔热性能。
4. 建筑空调系统设计建筑空调系统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运用能源高效的设备和技术,比如采用高效的制冷/制热设备、地源热泵等。
合理设计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减少能耗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此外,应注重建筑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及空气净化和新风系统的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5. 建筑节水设计水资源是宝贵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低流量洁具、智能水表和循环水系统等措施,减少水的浪费。
同时,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也是节能的有效手段,应合理规划和设计。
6.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设计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控制,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和节约。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
l| l
深 方建
学 研究 院 有腰 公 司
| 曩 一叠 |
0
畸 。 、 俊 欧 、鄹 青
f葡 芸 .素 小富
浇 罗
艏 ,吕 怎 军
一
立 项 背 景
建 设部 在2 0 年 发布 了 绿色 建 筑评 价 标准 》 GBT 0 7 06 /5 3 8
用 、空 调 系统 优 化 设置 、节 能 照 明与 控 制 方式 、光 污 染 、节 能 电
区制定 绿 色 建筑设 计 规范提 供 了重 要 的参 考 。
二 、项 目简 介
1 目标 及 原则
主 要 目标 :( )倡 导 绿 色 建 筑 理 念 :( )推 动 深 圳 绿 色 建筑 1 2 的发展 ( ) 导 绿色 建 筑设 计 :( ) 计 标 准 与国 家评 价 标 准衔 3 指 4 设
有 关 新 技术 在 深 圳地 区 的适 用 性进 行 了 明确 界 定 ,在绿 化 方 式 、
生 态 化 景 观 、通 风 、 场地 遮 阳 与建 筑 外 遮 阳 、场 地 声环 境 、场 地
开 放 性 、绿 色交 通 网 络 、功 能 适用 性 、地 下空 间利 用 、 可再 生 能 源 利 用 ( 阳 能 ) 、节 水 设 计 、雨 水 收 集 、 人 工 湿 地 与 中 水 利 太
பைடு நூலகம்
2 、主 要 内容简介
导则 》 按 照规 划 、建筑 、结 构 、给 排 水 、通 风 与 空 调 电
施 ( 能 性 材料 、分 布式 冷 热联 供 技 术 、地 源 热 泵 技 术等 )进 行 功
调研 、研究论 证 后进 行修 正或 限定 。
2
、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
温差小,体感更舒适;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声效果,室内环境更安静; (3)更好空气品质。有组织的新风系统设计,提供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同
时可以通过空气净化技术提升室内空气品质; (4)更高质量保证。无热桥、高气密性设计,采用高品质材料部品,精细化
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同时与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多个国家开展了近零 能耗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示范项目在山东、河北、新疆、浙江等地 陆续涌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境标准低,建筑 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 在很大不同。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并与我国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等单位开展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工 作。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附件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10月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目录前言1第一章总则3第二章技术指标5第三章设计7一以气候特征为引导的建筑方案设计7二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系统和门窗8三无热桥设计12四建筑气密性设计18五遮阳设计19六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21七辅助供暖供冷系统25八卫生间和厨房通风25九照明与计量27第四章施工与质量控制29一无热桥施工29二气密性保障31三设备系统32第五章验收与评价34一验收34二评价35第六章运行管理38附录a一次能源换算系数40附录b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41引用标准名录42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前言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最新
附件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19年3月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能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上行压力不断加大。
推进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升,是上海实施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之城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超低能耗建筑正在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德国、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策。
2010年以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通过示范引导,吸纳德国被动房技术理念,在不同气候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7年发布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国不同气候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开展超低能耗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试点”、“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当前我国已经建设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主要集中在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
与北方和欧洲地区不同,上海等夏热冬冷地区在气候特征和用能习惯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应用超低能耗建筑理念时,应该有着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指标。
为了建立适应上海地区特征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更好的指导超低能耗建筑在上海的示范应用,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联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技术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车站路600弄18号楼,邮政编码200011)主编单位: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德被动式建筑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德国隆恩建筑师事务所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总则 (3)2.术语 (4)3.基本规定 (5)3.1基本技术要求 (5)3.2室内环境指标 (5)3.3建筑能耗指标 (6)3.4建筑气密性指标 (7)4.设计措施 (8)4.1气候响应设计 (8)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10)4.3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 (19)4.4可再生能源设计 (21)4.5电气节能设计 (22)5.施工管理 (24)5.1一般规定 (24)5.2施工技术要求 (24)5.3验收要求 (26)6.运行管理 (28)6.1一般规定 (28)6.2运行技术要求 (28)7.评价 (30)7.1一般规定 (30)7.2评价方法 (30)7.3后评估 (31)附录A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32)A.1一般规定 (32)A.2住宅建筑 (33)A.3公共建筑 (34)A.4一次能源消耗计算规定 (41)附录B 建筑气密性测试方法 (43)附录C 材料及产品技术要求 (45)C.1保温材料 (45)C.2高性能门窗 (47)C.3气密性材料 (48)C.4机电设备产品 (49)1.总则1.0.1 为了深入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工作,引导建筑物不断提升节能水平,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制定本导则。
2020年(建筑工程管理)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建筑工程管理)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esign Guide for Green Building of Shenzhen●深圳市地方建筑设计指引●编制部门: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深圳市规划局●日期:二○○七年编制说明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征求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共五章和八个附录组成。
本导则第四章居住建筑设计与第五章公共建筑设计分别由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六部分组成。
本导则由深圳市规划局负责管理。
本导则主编单位: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5)4 居住建筑设计 (7)4.1 规划 (7)4.2 建筑 (13)4.3 结构 (16)4.4 给排水 (17)4.5 通风与空气调节 (19)4.6 电气 (21)5 公共建筑设计 (22)5.1 规划 (22)5.2 建筑 (27)5.3 结构 (31)5.4 给排水 (32)5.5 通风与空气调节 (34)5.6 电气 (36)附录A 深圳地区部分常用植物、乡土植物及具生态功能植物列表 (38)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附录B 场地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表 (40)附录C 不同面层的表面特性 (42)附录D 节水率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计算 (44)附录E 不同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45)附录F 深圳市月平均降雨量及蒸发量 (46)附录G 空调机组安装位置 (47)附录H 各环境区域对光干扰的限制值 (50)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深圳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规范、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保护环境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建筑的通风规定
建筑的通风规定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建筑的通风是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和质量的重要要求。
以下是建筑通风的规定和要求:
1. 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
- 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
- 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用途、面积、人员密度等因素,以确定适当的通风量和通风方式。
- 通风系统的布局应合理,确保室内各个区域都能得到有效的空气流通。
2. 通风设备的选用和安装:通风设备的选用和安装:
- 选用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通风设备,如风机、换气扇等。
- 通风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维护。
3. 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室内空气质量要求:
- 室内空气质量应满足卫生、清洁、通畅的要求,以确保人员的健康和舒适。
- 防止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积聚,适时进行通风排除。
- 对于特殊场所,如实验室、医院等,应根据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通风处理措施。
4. 消防通风要求:消防通风要求:
- 建筑的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确保火灾时的烟气排出和人员疏散。
- 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应考虑火灾扩散和烟气控制,以保障消防通风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建筑的通风规定包括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通风设备的选用和安装、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以及消防通风要求。
遵循这些规定,可以确保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和质量,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试行)》
附件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试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12月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设计 (7)4.1 一般规定 (7)4.2 围护结构 (8)4.3 机电设备 (15)4.4 可再生能源利用 (19)5 施工 (21)5.1 一般规定 (21)5.2 关键部位施工 (21)5.3 系统设备 (25)6 检测与测评 (26)6.1 一般规定 (26)6.2 检测 (27)7 验收 (35)7.1 一般规定 (35)7.2 关键部位验收 (38)8 运行管理 (43)附录A 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46)附录B 外门窗设计选型 (48)1 总则1.0.1 为了加快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改善建筑室内环境,降低居住建筑能耗,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
宿舍、公寓等建筑可参照执行。
1.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标准的规定。
12 术语2.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ultra-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在满足规定室内环境舒适度情况下,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日照和通风,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应用可再生能源,使其供暖、供冷能耗较江苏省2014年节能标准降低50%以上的居住建筑。
2.0.2供暖年耗热量(annual heating 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kWh/(㎡·a)。
2.0.3供冷年耗冷量(annual cooling 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单位:kWh/(㎡·a)。
2.0.4风扇调风(air movement of fan)由风扇调节房间空气的速度场,提高热舒适的方法,简称AMF。
防排烟技术标准自然通风楼梯间开窗面积
防排烟技术标准自然通风楼梯间开窗面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防排烟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自然通风楼梯间作为一种常见的设计形式,其开窗面积对于防排烟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防排烟技术标准与自然通风楼梯间开窗面积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讨论防排烟技术标准与自然通风楼梯间开窗面积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将介绍防排烟技术标准,包括当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以及其在建筑设计和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自然通风楼梯间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探讨如何通过自然通风来实现楼梯间内的空气流通和烟气排放,提高楼梯间的安全性。
第三部分将讨论开窗面积在自然通风楼梯间设计中的作用和计算方法,探讨如何确定合适的开窗面积以满足防排烟要求,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实践经验。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为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相关管理者提供有关防排烟技术标准和自然通风楼梯间设计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防排烟技术标准在自然通风楼梯间中开窗面积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开窗面积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确保楼梯间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有效排烟,并为疏散逃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同时,通过对开窗面积的探讨,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火安全的认识和重视,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进。
2.正文2.1 防排烟技术标准防排烟技术是建筑消防领域中关键的技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在火灾发生时阻止烟气在建筑内蔓延,保持人员疏散通道的畅通,减少火灾对人员和建筑物的损害。
为了确保防排烟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相关的技术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在国内,防排烟技术的标准主要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防排烟设计规范》(GB50084),这两个标准规定了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正文)
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年5月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5)4 技术指标 (6)4.1 室内环境指标 (6)4.2 建筑能耗指标 (6)5 设计技术措施 (8)5.1 建筑性能化设计 (8)5.2 建筑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9)5.3 空调与通风设计 (12)5.4 电气设计 (17)5.5 可再生能源利用 (20)6 施工与验收 (22)6.1 一般规定 (22)6.2 施工技术要求 (22)6.3 检查和验收 (25)7 运行与管理 (27)7.1 一般规定 (27)7.2 调试交付要求 (27)7.3 运行管理要求 (28)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和深圳市有关节能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因地制宜,“被动式优先,主动优化”的原则,提升建筑室内环境品质质量,降低建筑能耗,鼓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
12 术语2.0.1 超低能耗建筑 ultra low energy building超低能耗建筑是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系统能耗,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能效,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导则规定的建筑。
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的能耗水平应较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44-2018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45-2018降低50%以上。
2.0.2 性能化设计 performance oriented design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仿真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
2.0.3 建筑能耗综合值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供暖、空调、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m2˙a)。
杭州 新建 住宅 建筑节能及绿色化 技术导则
杭州新建住宅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技术导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杭州新建住宅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技术导则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节能和绿色化已成为全球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
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以自然进风为主的建筑物的主进风面应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侧。
当放散粉尘或有害气体时,在其背风侧的空气动力阴影区内的外墙上,应避免设置进风口。
屋顶处于正压区时应避免设排风天窗。
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物,其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形成60°~90°角,且不应小于45°角。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室外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2m,还应避开室内热源和有害气体污染源,以防止进风被污染。
当进风口高于2.0m时,应考虑对进风效率的影响,进风效率可查有关手册。
在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的用于冬季自然通风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不宜低于4m,如低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民用建筑的厨房、厕所、盥洗室和浴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
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普通民用建筑的卧室、起居室(厅)以及办公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
散发热量的工业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量应根据热压作用进行计算。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人员活动区的温度要求时,宜辅以机械通风。
当室内设有机械通风设备时,应考虑它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夏季自然通风应采用流量系数大、易于操作和维修的进、排风口或窗扇。
除天窗能稳定排风或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或等于1m/s的地区可采用一般天窗外,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室内散热量大于23W/㎥和其他地区的室内散热量大于35W/㎥以及不允许天窗孔口气流倒灌时,均应采用避风天窗。
利用天窗排风的工业建筑,选用的避风天窗应便于开关和清扫。
总的来说,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需要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平面布局、门窗洞口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同时要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基本条文
附件3:《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基本条文及审查要求一、基本条文:(一)居住建筑基本条文1、方案和扩初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3.0.9)2、场地设计应保留与利用场地内有环保价值和资源再利用价值的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
(4.1.2)3、居住用地人均控制指标应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要求。
(4.1.5)4、建筑布局应紧凑,且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5)5、住区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住区风环境应有利于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4.1.10)6、住区绿化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住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2)绿化物种应选择适宜深圳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
(3)绿化设计应乔、灌、草结合,选用绿量大的植物,构成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每100m²绿地上乔木量不应少于3株。
(4)木本植物种类满足:住区规模≤5万㎡时不少于45种,住区规模5~10万㎡时不少于55种,住区规模≥10万㎡时不少于60种。
(4.1.11)7、住区内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应小于45%。
(4.1.12)8、地下空间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4.1.14)9、住区出入口的设置应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其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应超过500m。
(4.1.17)1010、、人行道系统应综合考虑遮荫、休憩、排水、防滑、无障碍等措施(4.1.18)1111、、住区应配套自行车停车场(库),停车位不应小于3辆/10户。
住户停车距离不大于100m。
(4.1.19) 1212、、建筑造型应简约,无大量纯装饰性构件。
(4.2.1) 1313、、每套住宅应设阳台。
(4.2.4)1414、、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应设置外窗,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规定。
(4.2.6) 1515、、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
防火建筑物室外通风设计原则
防火建筑物室外通风设计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不断涌现,特别是商业楼、住宅楼和办公楼的增多。
而对于这些建筑,防火安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设计防火建筑物时,室内通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既能保障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能为火灾发生时的疏散提供有效条件。
本文将介绍防火建筑物室外通风设计的原则。
一、合理选择通风口位置1. 考虑建筑布局:通风口的选择应该考虑建筑布局,需满足建筑内部空间的通风需求。
通风口的设置应避免与走廊、楼梯间、电梯井等防火分隔构件过近,以免火灾扩散。
2. 考虑建筑高度:通风口的位置应根据建筑的高度来选择,通常情况下,通风口应设置在建筑物的上部。
3. 考虑通风效果:通风口的位置应选在建筑物的周边,通风效果较好的位置,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
二、合理设置通风设备1. 选择适当型号:通风设备应根据建筑的类型、使用功能和人员流量来选择适当的型号。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应选用大风量、高效率的通风设备。
2. 设定安全间距:通风设备的设置应与防火分隔构件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以避免火灾扩散,通常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 考虑通风量和噪音:通风设备的设计需要考虑室外的通风量和噪音情况,选择适宜的设备,既保证通风效果,又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噪音污染。
三、采用合适的通风系统1. 自然通风系统:对于低层建筑物或者是无法接入电力的建筑物,可以选择自然通风系统。
通过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设备,利用自然气流来实现室外空气的通风。
2. 机械通风系统:对于高层建筑或者是需要大量通风的场所,可以选择机械通风系统。
通过通风设备的辅助,实现室外空气的有效通风。
3. 综合通风系统:对于复杂的建筑结构或者是需要进行精确控制的场所,可以采用综合通风系统。
该系统结合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特点,通过智能控制来实现最佳通风效果。
四、考虑安全措施1. 防火建筑物室外通风设计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的要求,确保通风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并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关于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通知(建科[2005]199号)
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通知建科[2005]1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厅(委),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科技局: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现印发你们,并就贯彻落实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组织好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要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和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本地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建筑产品生产企业,要遵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内容,调整和完善本单位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树立绿色建筑意识,强化绿色建筑导向,建立健全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机制,培养骨干技术人才,逐步形成本单位开展绿色建筑工程实践的特点,确立核心竞争力。
三、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要按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工程化配套,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形成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促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前言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2: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前言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本导则。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吸收了发达国家建筑能效标识的成果和经验,以我国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测评程序,居住建筑测评内容,公共建筑测评内容,测评方法,报告和附录。
本导则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导则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本导则参编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 (1)2. 术语 (1)3. 基本规定 (2)4. 测评程序 (3)5. 居住建筑测评内容 (3)5.1 基础项 (3)5.2 规定项 (4)5.3 选择项 (7)6. 公共建筑测评内容 (7)6.1 基础项 (7)6.2 规定项 (7)6.3 选择项 (10)7. 测评方法 (12)8. 报告 (12)附录A 居住建筑能效测评汇总表 (13)附录B 公共建筑能效测评汇总表 (14)附录C 居住/公共建筑能效标识汇总表 (15)1.总则1.0.1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居住和公共建筑,缓解我国能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推行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以及实施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
实施节能改造前的既有建筑可参照执行。
1.0.3申请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建筑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4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建筑节能工程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建筑节能工程环境评价技术导则好啦,今天我们来说说建筑节能工程环境评价这个话题。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挺枯燥的一个话题吗?建筑、节能、环境评价,听起来就像是堆在一起的几个“高大上”的专业词汇,很多人一听就有点头大。
但是建筑节能这事儿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哦!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更节能,甚至更环保吗?再加上这个世界上环保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建筑节能工程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让我们生活更好、更健康。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建筑节能其实是啥意思。
简简单单说,就是让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更省能、更环保。
别看咱们现在天天呼吁“绿色建筑”,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它具体是什么东西。
其实它的核心就是能把“消耗能源”这件事压到最低。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这个建筑想象成一个“大胃王”,如果这栋建筑好像个超级吃货,那节能工程就是要让它变成一个低卡路里的“瘦子”,不再胡乱吃掉能源。
那要怎么做呢?从建筑本身的结构开始做起,从材料的选择,到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这些自然资源,甚至是如何通过合理设计让建筑更加透气、通风,把空调和暖气的需求降到最低,都是节能的一部分。
再说到环境评价,其实就像是给一个建筑做体检,看看它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表现如何。
像是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它是否符合环保标准,能不能有效减少污染,能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这个环境评价就是帮我们筛选出那些“靠谱”的建筑。
就像你去买车,肯定得看看它的油耗高不高,环保性能好不好,对吧?建筑节能环境评价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评估它能不能通过各种“关卡”,符合环境友好、低碳高效的要求。
如果一个建筑在评估过程中得分不高,那就要重新设计、调整,确保它不仅能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说白了,这就像是给这个建筑戴上了一个环保“帽子”,让它在不伤害环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
大家可能会问,这么复杂的事儿,怎么才能做到呢?其实也不难。
rehva技术导则
rehva技术导则REHVA技术导则是欧洲暖通空调、制冷和空气质量工程师协会(REHVA)发布的一系列技术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建筑物能源效率、室内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最佳实践建议。
这些指南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建筑物设计、建筑物运营和维护、室内空气质量和热舒适性等。
REHVA技术导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室内环境质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指南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和建筑物运营人员在设计、建造和运营建筑物时实现这些目标。
REHVA技术导则的一些主要主题包括:1. 建筑物能源效率:这些指南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
这些建议包括使用高效的建筑外壳、采用节能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2. 室内环境质量:这些指南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
这些建议包括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建筑材料、提供充足的通风和空气过滤、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等。
3. 建筑物运营和维护:这些指南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物运营人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室内环境质量。
这些建议包括定期维护和清洁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定期检查建筑外壳的密封性以及定期检查和更换空气过滤器等。
4. 室内空气质量:这些指南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这些建议包括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建筑材料、提供充足的通风和空气过滤、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等。
5. 热舒适性:这些指南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热舒适性。
这些建议包括使用高效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遮阳、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等。
总之,REHVA技术导则提供了一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和建筑物运营人员在设计、建造和运营建筑物时实现能源效率、室内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Guideline for designing natural ventilation前言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贵州自然通风建筑导则>编制任务的通知》(黔建科通〔2015〕151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技术内容是: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计算方法;5.自然通风量常用计算方法。
本导则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东南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东南大学(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动力楼401,邮政编码:210096)。
本导则主编单位:东南大学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导则参编单位: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钱华高迎梅郑晓红钟安鑫潘佩瑶李新刚黄巧玲漆贵海周琦杜松李洋李金桃雷艳赖振彬王翔刘建浩李元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向尊太陈京瑞杨立光胡俊辉董云王建国唐飞叶世碧龙君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 符号说明 (2)3 计算方法 (4)3.1 一般规定 (4)3.2 自然通风应用潜力 (4)3.3 自然通风原理 (6)3.4 自然通风策略 (8)3.5 自然通风的设计计算步骤 (11)4 自然通风量常用计算方法 (14)4.1 理论分析方法 (14)4.2 多区模型 (14)4.3 计算流体力学(CFD) (14)C (16)附录A:风压系数p附录B:有效热量法 (18)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规,改善我省建筑室内环境,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室内空气品质,降低建筑能耗,遵照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自然通风研究现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规定了用于计算建筑自然通风的术语和定义、编制原则、计算方法。
1.0.3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制定。
1.0.4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贵州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2-49-2008《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 309-2013《ASHARE Standard 55-2010》《CIBSE:Natural ventilation in non-domestic in buildings》1.0.5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算,除可参照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12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等自然力,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
2.1.2 穿堂风(贯流式通风) Cross ventilation通常是指建筑物迎风一侧和背风一侧均有开口,且开口之间有顺畅的空气通路,从而使自然风能够直接穿过整个建筑。
这是一种主要依靠风压进行的通风。
2.1.3 单面通风 Single-side ventilation当自然风的入口和出口在建筑物的同一个外表面上,这种通风方式被称为单面通风。
这是一种主要依靠热压进行的通风。
2.1.4 风井或者中庭通风 Chimney or atrium ventilation主要利用热压进行自然通风的一种方法,通过风井或者中庭中热空气上升的烟囱效应作为驱动力,把室内热空气通过风井和中庭顶部的排气口排向室外。
2.1.5 热压 Buoyancy pressure由建筑开口两端得温度差引起的密度差造成压力差异。
2.1.6 热压通风 Buoyancy-driven ventilation利用室内外热压引起的压差来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
2.1.7 风压 Wind-driven pressure由于建筑物的阻挡,使四周空气受阻,动压下降,静压升高,侧面和背面产生局部涡流静压下降和远处受干扰的气流相比,这种静压的升高和降低统称为风压。
2.1.8 风压通风 Wind-driven ventilation利用室内外风压引起的压差来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
2.1.9 混合式通风 Mixed-mode ventilation混合式通风系统是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或一年的不同季节里,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交替或联合运行的通风系统。
2.1.10 太阳诱导通风 Ventilation induced by solar energy依靠太阳辐射给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加热,从而产生大的温差,与传统的有内外温差引起流动的浮升力驱动策略相比,能获得更大的风量。
2.2 符号说明A建筑开口面积,2mw P 风压,Pa *A有效开口面积,*w A *b A 分别为穿堂风时风压和热压作用时的开口有效面积,2m s P热压,Patb A A建筑顶部和底部的开口面积,2m w P ∆风压作用下建筑开口两侧压差,Pa c空气的比热容,kJ/(kg ⋅℃)s P ∆热压作用下建筑开口的两侧压差,Pa p C 风压系数,12p p C C 、为开口1和开口2处的风压系数 Q 建筑余热(显热), kJ/h s C热压系数0T室外空气温度,Kd C 开口流量系数,一般小于1i T1,2,3i =……区域i 的温度,K3g重力加速度,取9.82m/savg T 建筑内部平均温度,KG 通过建筑开口的空气质量流量,kg/s w T 工作区温度,根据卫生标准规定,K i h 开口i 的高度,m e T建筑上部开口的排气温度,K h两开口的中心高度差,m T z () 温度随高度z 的变化值; H建筑物(房屋)高度,m T平均温差,K k沿高度方向的温度梯度,/m ℃ T ∆开口两侧的温差,K L通过开口的体积流量,3m /s v空气流过开口时的流速,m/s P ∆建筑开口两侧压差,Pav自由来流的速度,m/s ()P z ∆ 高度z 处建筑开口两侧压差,Paz垂直高度,m希腊字母: θ烟囱穿过屋顶部分的倾斜角度,° ρ空气密度,3kg/m ;ζ开口的局部阻力系数ρ∆穿过开口的空气密度差,3kg/m i ρ参考温度i T 下的空气密度,3kg/m0ρ参考温度0T 下的空气密度,3kg/m下标:t顶部开口 b 底部开口3 计算方法3.1 一般规定3.1.1通风时应优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和降低污染物浓度。
对于室外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宜采用自然通风。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混合式通风。
3.1.2 利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在设计时应满足:1 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90°,且不应小于45°,同时应考虑可利用的春秋季风向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2 建筑群宜采用错列式、斜列式平面布置形式。
3.1.3 自然通风区域与外墙开口或屋顶天窗的距离宜较近。
通畅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5%,其中:生活、工作的房间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应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5%;厨房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应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并不得小于0.60m2。
建筑内区房间若通过邻近房间进行自然通风,其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在上述基础上有所提高。
各地具体情况应按当地相关标准执行。
3.1.4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应先对建筑进行自然通风潜力分析,并依据气候条件设计自然通风策略。
3.1.5 宜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各种被动通风技术强化自然通风,如捕风装置、屋顶无动力风帽装置、太阳能诱导通风等方式。
3.1.6 自然通风的空气从上游流向下游时会导致下游区域的空气质量和舒适性下降。
气流组织方向应由干净区域向污浊区域流动。
卫生间和厨房的气流应直接排向室外,必要时应使用排风扇或其它机械通风方式。
3.1.7 建筑设计时尽量避免出现空气不流通区域,空气不流通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和舒适性变差。
3.1.8 夏季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易于操作和维修的进、排风口或窗扇。
3.1.9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应不大于1.2m;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人员活动区的措施。
3.2 自然通风应用潜力3.2.1 自然通风的热舒适性不同于机械通风。
ASHARE Standard 55-2010根据对21000个主要办公大楼测量所得的数据库建立了一个热舒适度适应模型,用来预测自然通风热舒适度,结果如图3.2.1-1所示。
该图包含两个温度上限:满足80%可接受需求的上限,如图中实线所示;满足90%可接受需求的上限,如图中虚线所示。
当其他要求都未知时,80%可接受上限可作为典型的限度。
90%可接受上限适用于需要满足更高要求的情况。
对于图3.2.1-1中显示的温度上下限,不能使用外插法对室外温度在限度以外的情况进行求解。
4图 3.2.1-1 自然通风条件下可接受的操作温度3.2.2贵州省冬季多偏北或东北风而夏季多偏南或东南风(见表3.2.2-1)。
这种具有规律性的季风特点对于建筑中采用自然通风是非常有利的。
表3.2.2-1 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市海拔高度(m)室外平均风速(m/s)冬季主导风向夏季主导风向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冬季夏季冬季通风夏季通风威宁2237.5 3.1 2.6 北风转东北风南风转东南风-1.2 20.8桐梓972.0 1.7 2.1 东风南风转东南风0.8 28.1毕节1510.6 0.4 1.3 东北风东南风-0.6 25.7遵义843.9 1.0 1.3 东风南风 1.0 28.9贵阳1223.8 2.3 2.1 东北风南风0.7 27.0三穗626.9 1.6 1.5 北风南风转东南风0.2 29兴义1378.5 1.6 2.3 东北风南风 1.9 25.4室外气象条件是影响自然通风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物自然通风潜力评价的必要输入条件,选取由清华大学和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合作开发的逐时气象资料(CSWD),其基础数据来源于全国270个地面气象台站1971-200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
根据贵州省各市典型气象年(CSWD)数据计算贵州省各城市的月平均温度如表3.2.2-2所示:表3.2.2-2 各城市月平均温度(℃)城市月份威宁桐梓毕节遵义贵阳三穗兴义1 2.97 4.93 2.06 4.33 5.66 4.76 7.112 4.95 6.89 3.95 6.15 7.06 6.48 9.58续表3.2.2-2 各城市月平均温度(℃)城市月份威宁桐梓毕节遵义贵阳三穗兴义3 8.20 10.57 8.72 10.50 11.37 10.41 13.3954 11.10 16.03 13.76 15.08 16.24 16.33 17.675 14.64 18.09 16.62 19.99 19.46 19.30 19.766 16.24 21.98 19.62 23.03 22.60 22.88 21.037 17.41 24.54 21.42 25.21 24.03 25.24 22.318 17.49 24.25 21.24 23.70 23.10 24.99 21.849 14.79 20.11 18.09 21.05 20.84 21.31 19.9610 11.67 16.00 14.28 16.56 16.21 15.84 16.1911 7.25 11.75 10.26 12.32 12.28 10.67 12.7012 3.29 6.18 4.78 6.54 6.94 6.07 8.13当室外温度过低时,自然通风很难保证热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