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因此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

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实验,学生能了解两者性质的差异、掌握二
者的转化关系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
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

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
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
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不错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多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

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明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利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

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加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
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

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
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利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

操作比
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

因此我让学生自身动手完成实验。

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

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

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
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

(本部分内容
大约需要6分钟。

)
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
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

(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

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

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利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

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
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
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
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
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
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很多科学家都
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

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
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他因此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尊重实
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
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
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
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
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升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
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
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
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
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很多科学家都
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

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
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他因此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尊重实
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
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
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
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
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升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4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深刻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关于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了解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但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了解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
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
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关于材料,对关于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
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
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因此,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关于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关于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
→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明确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关于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