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4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下):探究类题型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504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下):探究类题型梳理
探究类题型梳理
“探究”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对应在命题中就是检测学生核心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等思想和思辨能力的。

这类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兼容的,多样化的。

探究题虽然属于开放性阅读,但是不能随意作答,胡侃、扯淡、想当然地写,基本是得不到分的。

这种题仍然要“依文解意”,绝不能“无中生有”,必须立足于作品的原意。

【主要探究点】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标题、主题。

1.人物探究
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人物命运的根源、揣摩人物心理、人物描写的方法(如正侧面、细节、以次托主等)、叙述的人称等。

【例1】《理水》第2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
【答案】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例2】《越野滑雪》第2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
【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滑雪有强烈的愿望,渴望能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②分别之际一再相约,也表达出对于离别的遗憾和不舍之情。

③“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这两句透露二人感觉这一愿望不会实现,透露出对未来生活方向的迷惘,心情有些失落。

2.情节探究
小说的情节发展总是关联着人物的命运,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有时还与特定的场所(即环境)有关,最终提示出小说的主题。

情节探究类除了从情节本身的发展角度考虑外,还要从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考虑。

【例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试对此加以探究。

【答案】①开篇写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穿插两人以前的交往,这里是宕开一笔。

②接下来林冲猜得陆虞候来沧州是要谋害自己,“大惊”“大怒”之下,买刀寻仇,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③待到“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到草料场后想待雪晴唤泥瓦匠修理破草厅,在山神庙里许愿“神明庇佑!改日来烧些纸钱”,都表明林冲随遇而安,想过安稳日子的愿望,使情节一步步趋于缓和;
④待到在山神庙里听得真相,瞬间燃起复仇之火,接着在雪地上斗杀三人,剜心割首祭山神,这段描写惊心动魄,将情节推向高潮;⑤最后写林冲“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此时的林冲,成了坚定的反抗者。

3.环境探究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往往关系着人物命运,揭示出情节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的根源,关联着小说的主题。

所以,环境的理解有时需要考虑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主题的深刻性。

【例4】《董师傅游湖》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这一题表面看很难,其实,明确这是环境的探究,换一种提问,就好答了,如这样问:面对拜金主义的盛行,董师傅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校园渐向公园靠拢,面对商业冲击,我们要像董师傅一样,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4.语言探究
“语言”类题近年热得很,常考常新,离套路答案越来越远。

但是,可探究的角度还是确定的:①用词,②修辞,③句式,④语言风格(如节制与放纵),⑤语言与感情的统一等。

【例5】《走进腾格里》:第四段写夜色,用词准确生动,请举例简要说明。

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

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

满天星光在闪烁。

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答案】用“爬、漫、浸”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为下文写个人的宁静感受提供背景。

【例6】《呼兰河传》第1题: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度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5.标题、主题探究
多从三个角度设题:一是理解标题的含义(意蕴),二是分析标题的作用,三是拟标题。

这里说一下拟标题。

小说、散文甚至戏剧,拟题角度都是相通的,大致如下:
一、以主人公为题。

小说的要素以人物为先,小说主要就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主题之外,就数人物了。

如《哦,香雪》《孔乙己》《骆驼祥子》《包法利夫人》《疯狂外星人》。

二、以情节线为题。

情节是小说的发展过程,要抓住主要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线索是构成小说的主线,体现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命运的变化。

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流浪地球》《反贪风暴》。

三、以典型环境为题。

小说事件发生的环境,如主要场景和处所,也常常被作为拟题的方式。

如《祝福》《故乡》《泰坦尼克号》《巴黎圣母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以重要物件为题。

以物件命名的小说,物件多是人物联系的纽带,常常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如《麦祺的礼物》《项链》《药》《促织》《碑》《魔盒》。

五、以象征意义为题。

用揭示作品的主题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词作为标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红楼梦》《速度与激情》《百合花》《伤逝》。

下面选两道关于标题的探究题,请大家揣摩揣摩答案——
【例7】2010年安徽卷选的文本(略),隐去了原文标题,有一道题就要求考生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6分)【答案】(1)碑:因为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罗永才找王麻子为亡妻刻碑。

(2)罗永才“洗”碑:这个题目用了双关手法,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暗示了罗永才心理的变化。

(3)王石匠:理由有二:①王石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②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4)转变: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5)春意:小说通过罗永才、王石匠和山民的交往重在写人间的温情和暖意的,
且文章有“春夜”“春气”“春阳”等词反复出现作为暗示。

【例8】鲁迅先生的小说有很多是以人物来命名的,如《孔乙己》《阿Q正传》,那么《祝福》能不能也用“祥林嫂”做标题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不能。

理由:①以“祥林嫂”为题固然能突出祥林嫂个人的不幸,但会使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面不够广,主题的典型性受到削弱。

②祥林嫂的死,根本原因不是夫丧儿死,而是容不下她的那个鲁镇社会,而“祝福”则体现了那个社会的愚昧、封建,突出了典型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揭示出主题的深刻性。

③“祝福”场景在电影中间也多次表现,鲁镇人热闹虔诚的祝福氛围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有反讽和线索作用。

6.体验类探究
体验式探究属于综合性的考查,这是必然要考的,而且以后会经常考。

这是由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决定的,如“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等,如果在考题中体现,最适合命制探究题。

而且,学生们这种正向的体验也是将来为民族国家做贡献的情感动力。

一般而言,体验可以从文章“主题、感情、哲理或意蕴”等挖掘某一两个方面,算作一或两个答案要点,然后根据自身的生活和阅读体验,结合现实和时代正确看待文中的观点或作者提出的思考,算作第二或第三个答案要点。

【例9】如(《掐辫子》)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第一个词:城乡差异。

掐辫子这一农村传统距离现代化越来越远,城里人已经知之甚少,但是,这里面有着农家人特有的质朴和温情,蕴含着对老辈的尊敬和关爱,体现着淳厚的乡情。

而如今,城里人的浮躁、势利、拜金,正好与之相悖,继承和发扬这种纯朴的民风人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第二个词:纯朴。

大妈显然对儿子的女朋友十分满意,但是,她没有挂在嘴上,而是用朴实的行动来表达,她把母鸡撵得到处飞,正
是这种至真至纯的感情的流露。

奶奶对孙媳妇的爱意也很真挚,表达情意的方式也同样质朴,只是“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

这种纯朴比热烈还要真实感人。

【例10】《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人们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撒泼等性格特点,使巴尔塔萨的形象富立体感,更为全面复杂。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有三个环境场景:巴尔塔萨和蒙铁尔的家,台球房。

前两者是私人家庭场所,表现的个体人物,台球房是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群体形象,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角度四: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