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集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习题答题要点
第一章园林概论
1.阐述“园”、“林”、“园林”的区别。

答:“园林”一词在古汉语中由来已久,并非园与林的合称,不是园林中有树林的意思,而是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和其内部要素。

“园”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周围有垣篱。

园还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而“园”在欧美人的意识中则意味着理想的天国。

“林”指的是树木、花卉等植物要素,园林应是以自然素材为主,兼有人为设施,按照科学的规律和艺术的原则,组织供人们享用的优美空间地域。

综合定义: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们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

2.在当今社会中,园林扮演怎样的角色?
答:园林扮演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求的体现,近代公园的兴起,屋顶花园的出现,抽象园林的产生都反映了园林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由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宫苑和花园,发展到为广大群众共享的公共绿地,从居住的宅园到为旅游服务的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园林逐渐从少数人拥有的专用地域转变为大众群体享用的社会空间。

人们对环境效益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加认识到园林的重要。

3.比较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答:西方园林所追求的是人工美,而中国园林则追求自然美; 西方园林可以说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园林则是自然的拟人化; 西方园林注重于形式美,中国园林则蕴含着意境美; 西方园林给人以清晰、明确和秩序井然的感觉,中国园林则朦胧、含混; 西方园林更接近于古典艺术类型,中国园林则充满浪漫色彩。

4.园林演化史即是一部城市建设史,试从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入手剖析其如何反应一个城市的“思想”?
答:从中国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商周时期的囿体现的是狩猎、通神、生产和游赏取乐的功能,反应了少数统治阶级的与天地对话的意志;秦汉时期崇尚“一池三山”的仙苑式造景手法,体现了统治阶级寻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意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体现了文人的消极避世,追求反朴归真,寄情于自然山水,自我标榜清高、飘逸、洒脱,居城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林野趣,道家、老庄思想倍受欢迎,儒家思想不受欢迎的思想;唐朝以皇家宫苑园林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海纳百川的气魄,儒道释融为一体,形成了壮丽无比的园林;宋朝则更重生活环境的优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热衷于园林。

文人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之为“写意山水园”。

元、明、清三代王朝移江南,集名园之大成,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

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完成。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出现公共园林,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取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
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也是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区别所在。

体现了人们的意志。

20世纪60年代至今,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场地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人民的意志更加突出。

5.现代园林规划有何特点?
答: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多采用混合式园林形式,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现代园林的文化属性,更多地体现在水系、土壤、生物等自然元素,以及各种造园材料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上。

尽管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认识显得表面化和程式化,但是传统园林朴实的自然观点和朴素的自然气氛,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极大的启示。

朴实无华的自然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以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的心理求。

6、作为城市规划者,如何让城市体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答:园林设计不仅注重经济效益和物质空间,更要体现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

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
1.阐述城市园林绿地的属性。

答: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
2.从环境、生态方面等角度考虑、估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结合园林绿地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阐述
3.如何利用城市园林绿地的属性更好的为旅游度假事业的发展服务,并从此角度谈谈园林的经济效益?
答:
1)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属性对应经济效益;
2)园林的经济效益含义及价值举例分析;
3)直接经济效益为旅游度假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间接经济效益为旅游度假事业的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二者产生的共同效益带来其发展的动力。

4.根据园林绿地在水分调节及其对湿度、温度的调节作用,说明其与当今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

答:
1)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通过它本身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消耗许多热量,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减小由温差带来的降雨次数,从源头方面减小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
2)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其原理是绿化植物叶面具有强大的蒸腾水分的作用,城市绿地的绿化植物叶片蒸发表面大,能大量蒸发水分,一般占从根部吸进水分的99.8%。

海绵城市建设无论是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植草沟、生物滞留区或是下沉式绿地等手段均是利用植物对雨水渗透吸收原理,可以说海绵城市地“渗、滞、用、净、蓄、排”都依托绿色植物。

因此,发挥绿地调节湿度的作用对于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3)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净化水体、净化土壤的作用,通过绿化植物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到达海绵城市的“净”雨水作用。

4)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涵蓄地下水源的作用,树木下的枯枝落叶可吸收1~2.5kg 的水分,腐植质能吸收比本身含量大25倍的水,1平方米面积,每小时能渗入土壤中的水分约50kg。

1hm2林木,每年可蒸发4500~7500t水,一片5万亩的林地相当于l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

5.植物品种的选择对维持园林绿地的各方面效益的作用如何体现?
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生物特性,因地种树、适地适树。

比如社会效益当中的美化城市环境作用,可以通过古典园林常用粉墙花影、芭蕉、南天竹、兰花等来表现户外环境空间的幽雅清静氛围;依靠密植的古柏或常青的大片油松来烘托表现庄严肃穆的气氛、热闹的环境尤显安静的特点、幽静的地点选用色彩鲜艳的植物等。

6.结合园林的功能考虑如何将其合理的布局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
答:
1)园林的自然属性体现为其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园林的文化属性体现为城市绿化带给人们对环境的热爱,满足人们对绿色文化的艺术享受。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凝结着现时的、历史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

3)园林的经济属性体现为城市园林绿化属第三产业,通过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再生产推动自然再生产。

4)因此,合理的利用园林绿地能更好的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和城市的发展服务。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步骤及其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答:包括资料调查与整理、资料分析评价、规划图纸制作及文件的编制等几个步骤,详细内容包括自然资料里的地形图、气象资料、土壤资料;现状资料;现有绿地技术经济指标;植物资料;社会与经济资料;城市环境质量调查等。

文件编制包括说明书、图纸。

2.阐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带有资本主义的色彩,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开始注重自然的保护,但是是一种被动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探讨园林城市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的关系。

答:从早期的“田园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到近十几年来的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都是对“人与自然在
城市中和谐共生关系”的积极探索。

创建园林城市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改善环境质量,适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达到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设核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

4.简述园林绿地分类标准及各类用地的特点。

答:2002年,国家建设部颁布实施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该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具体划分为五大类,即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起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生产绿地主要是为城市绿化提供原材料,作为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

防护绿地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卫生条件、通风、防风和防沙等。

附属绿地是指包含在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绿地。

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5.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用地选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综合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应结合河湖系统、道路系统及生活居住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①综合公园的服务半径应满足生活居住用地内的居民能方便地使用,并与城市主要道路有密切的联系②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复杂破碎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坡地。

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大动土方,既应节约城市用地和建园的投资,又有利于丰富园景③可选择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充分发挥水面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增加公园的景色,开展各项水上活动,还有利于地面排水。

④可选择在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在森林、丛林、花圃等原有种植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建设公园,投资省,见效快⑤可选择在原有绿地的地方。

将现有的公园建筑、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纪念人物事迹和历史传说的地方,加以扩充和改建,补充活动内容和设施。

在这类地段建园,可丰富公园的内容,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起到爱国及民族传统教育的作用。

⑥公园用地应考虑将来有发展的余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综合公园的要求会增加,故应保留适当发展的备用地。

6.儿童公园作为如今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应该如何考虑它的发展趋势?
答:要适合儿童的特点,方便儿童使用;要满足不同年龄儿童少年活动需要。

可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别设立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学龄儿童活动区和少年儿童活动区等。

从选址上,首先应考虑保护儿童公园不受城市水体和气体的污染和城市噪声干扰,以保证儿童公园的设施和教育功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活动空间。

选址还要考虑儿童公园的交通条件,使家长和儿童能便捷抵达,安全顺畅。

从合理布点考虑,较完备的儿童公园不宜选择在已有儿童活动场的综合性公园附近,以免造成建设项目的重叠,资金的浪费;反之,邻近已有综合性儿童公园的区域,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就可以不考虑儿童活动区。

7.进行控制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对城市建设的意义探讨。

答:①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是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它反映了城市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及文化生活水平。

②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城市绿化水平,同时也便于城市规划用地的平衡与计算。

③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化数量和质量、一个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福利保健水平,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8.就植物生态功能,景观意义及生物习性等方面探讨在具体园林绿地规划时如何进行树种的选择?
答:生态功能上树种规划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城市生态学原则,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根据树种特性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地进行规划。

选择树形端正、卫生、抗性较强的树种,以美化市容、改善环境。

所谓抗性强是指对城市环境中工业设施、交通工具排出的“三废”,对酸、碱、旱、涝、砂性及坚硬土壤、气候、病虫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

尽量采用对生态有维持或改善意义的树种。

景观意义上尽可能选择那些树形美观、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上有特色的,为了丰富城市绿化景观,还要注意对外来树种的引种、驯化和实验,只要对当地生态条件比较适应,而实践又证明是适地适宜树种,也应该积极采用。

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形成复层绿化。

植物生长应着眼于慢生树,用速生树合理配合,既可早日取得绿化效果,又能保证绿化长期稳定。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成形期,为减少城市绿化的成形时间和维持较快的观赏期,应充分利用速生树与慢生树的混合种植。

速生树种成形时间较短,容易成荫,但寿命较短,影响城市绿地的质量与景观。

慢生树种早期生长较慢,绿化成荫较迟,但树龄寿命长,树木价值也高。

以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例,应以常绿树为主,以达到四季常青又富于变化的目的。

生物习性上尊重自然规律,以地带性植物树种为主。

树种规划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特点。

本地树种最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抗性强的特点,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风格,以植物种类,在提高各类绿地质量和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的情况下,可与生产相结合。

第四章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1.形式美法则的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答:
(1)多样与统一:各类艺术都要求统一,且在统一中求变化。

一致性的程度会引起统一感的强弱,十分相似的组分会给人以整齐、庄严、肃穆;多样意思是需要在变化之中求得统一,免于成为大杂烩。

适用范围:园林组成部分的体量、色彩、线条、形式、材料、风格等。

(2)对比与微差(对比律):
微差:各要素相比,表现出更多相同性,而其不同性在对比之下可忽略不记称微差(微差对比)。

微差的表现会使得景物连续而和谐,它追求协调中的差异美。

对比: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极为显著,称对比(强烈对比)。

对比的结果会使得景物生动而鲜明。

它追求差异的对比美。

在园林造景中,往往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关系更加突出主体,更能表现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用小突出大,以丑突显美,用拙反衬巧,用粗显示细,用黑暗预示光明等。

适用范围:风景园林造景运用对比律有形体、线型、空间、数量、动静、主次、色彩、光影、虚实、质地、方向、意境等。

(3)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最简单的韵律,韵律是节奏的重复变化和深化,富于感性情调使形式产生情趣感。

常见的韵律有:重复韵律、交错韵律、渐变韵律、旋转韵律、突变韵律和自由韵律。

适用范围:
重复韵律:适用于行道树、登山道、路灯、带状树池等。

交错韵律:芦席的编织纹理和中国的木棂花窗格子。

旋转韵律和自由韵律:常用于图案、花纹或雕塑设计。

突变韵律:常用于园林天际线构图中。

(4)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各部分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大小关系与度量关系,是物与物之间的对比,它与具体尺寸无关。

尺度是指与人有关的物体实际大小与人印象中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它与具体尺寸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墙、门、栏杆、桌椅的大小常常与人的尺寸产生关系,容易在心理上有固定的印象。

适用范围:园林中到处需要考虑比例的关系,大到局部与全局的比例,小到一木一石与环境小局部。

(5)稳定与均衡:当构图在平面上取得了平衡,我们称之为均衡;在立面上取得了平衡称之为稳定。

适用范围:园林中植物与建筑、山石、亭台楼阁;树林与石塔、与湖水、与天空等之间的搭配。

(6)统觉与错觉:欣赏物象时常常形成最明显的部分为中心而形成的视觉统一效应,我们称为统觉。

由于外界干扰和自身心理定势的作用而对物象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称为错觉。

适用范围:人工构筑物及其装饰。

(7)主从与统一:在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合适的地位和关系,相协调而变化的。

适用范围:园林中主次景观序列的构成。

(8)比拟与联想:园林绿地不仅要有优美的景色,而且要有幽深的境界,应有意境的设想。

能寓情于景,寓意于景,能把情与意通过景的布置而体现出来,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情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比园景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创造幽深的诗情画意。

适用范围:园林中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建筑、雕塑造型;文物古迹、景色的命名和题咏等产生比拟与联想。

2.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实际的造园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1)使用多样统一时应注意过分的统一则是呆板、疏于的统一则显杂乱。

(2)对比的手法运用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比内容的统一性。

(3)对比的手法不宜用的过多,少则效果卓著,多则无动于衷。

(4)园林中运用多种手法时,应注意各手法之间的配合,切莫顾此失彼。

(5)园林运用景观小品时应考虑其所处的环境。

3.墙或绿篱的高度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当高为30cm时有图案感,但无空间隔离感,多用于花坛花纹、草坪模纹边缘处理;当高为60cm时,稍有边界划分和隔离感,多用于台边、建筑边缘的处理;当高为90~120cm 时,具有较强烈的边界隔离感,多用于安静休息区的隔离处理;当高度>160cm,即超过一般人的视点时,则使人产生空间隔断或封闭感,多用于障景、隔景或特殊活动封闭空间的绿墙处理。

4.如何区别框景与漏景各自的特点及其运用?
答:
框景:利用门、窗、树、洞、桥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景色的手法。

框景设计应对景开
框或对框设景。

框与景互为对应,共成景观。

漏景:由框景演变,框景景色全现,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为空间渗透的一种主要
方法。

由漏窗,漏墙,疏林、树干、枝叶形成。

5.列举中国古代造园法则,其基本法则是什么?
造园法则: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基本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中国古代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可以运用哪些手法达到其效果?
答:运用障景、隔景、对比、错觉、联想等手法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7.根据人的观赏视距视角规律,如何进行花坛的布置?
答:花坛或草坪花丛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规律:
① 一个平面花坛,在其半径大约为4.5m 左右的区段其观赏效果最佳。

② 花坛图案应重点布置在离人1.5~4.5m 之间,而靠近人1~1.5m 区段只铺设草坪或
一般地被植物即可。

③ 在人的视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
花坛半径超过4.5m 以上时,花坛表面应
做成斜面。

从图总可以看出,当倾角≥
30°时花坛已成半立体状,倾角为60°时
花坛表面达到了最佳状态。

④ 当立体花坛的高度超过视点高度
2倍以上时,应相应提高人的视点高度。

⑤ 如果人在一般平地上欲观赏大型花坛或大面积草坪花纹时,可采用降低花坛或草坪
花丛高度的办法,形成沉床式效果,这在法国庭园花园中应用较早。

⑥ 当花坛半径加大时,除了提高花坛坡度外,还应把花坛图案成倍加宽,以便克服图
案缩小变形的缺陷。

8.园林景观的一般动态序列为哪两种?以简单的图示予以表达。

答:园林景观动态序列分为两段式和三段式两种:
9.园林内各区、各点主要依靠园路进行联系,其园路可分为几级,各级园路具有怎样的功能?
空间程序(或序列)示意图
改变花坛平面坡度可产生好的视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