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背景材料】
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着我国的发展,其史鉴作用日益突出。
反映到高考中,
资本主义经济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历年高考的考点
来说,有各个时期的经济现象,有重要的经济政策,有
重要的经济概念,有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对经济与科技
和政治关系的理解等。
从命题的区间来看,蒸汽时代和
二战后是命题的密集区。
从分值来看,基本与政治史持平。
考查的题型涵盖了高考的所有题型,其中,材料解
析题比重高,简答题则多是从经济与政治联系的角度进
行情境设置的。
【考点链接】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简单协作时期: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
兴起。
?
2.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
??
(1)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早期殖民掠夺,加速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原始积累。
??(2)英国、法国、北美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
家中,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机器大工业时期:19世纪至今。
??(1)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先后在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期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制度体、市场体系、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③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大大促进了
生产力的提高。
②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生大变化,生产
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加剧。
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 (3)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了严重破坏,英法经济凋敝衰退。
②美、日在大战中受益,成为债权国。
③国际经济力量结
构发生变化,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
界金融中心之一。
??(4)30年代大危机后至今,逐渐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①30年代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和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发展
军国主义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②二战期
间的战时体制,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直保持着增
长状态。
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未消除,经济危机并未克服,资本主义仍处于温和衰退和缓
慢上升之中。
⑤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多极化趋
势和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私人垄断、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
2、理解、分析每一种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存在的时间、含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其中重商主义可不做要求)
重商主义:(1)时间:16~18世纪的欧洲。
(2)主要内容:①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
银等。
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场就得通过贸易来
取得。
②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等,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作用:促进原始积累,促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自由主义:
(1)时间:19世纪中期后。
(2)含义:[体现在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经济活动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
(3)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他们要求进一步解除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束缚。
(4)影响:(三股进步潮流一个国际关系)①对资本主义: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资产阶
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②对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③对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④对国际
关系:亚、非、拉沦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使
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私人垄断: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含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由于竞争的加剧,少数企业就产量、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经历了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再到金融领域最
后进入政治流域的过程。
(3)产生的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改变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②实质是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①对资本主义:第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改变.由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
发展到以垄断作为组织形式,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定型。
第二,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资本主义政府经济职能
不断扩大,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如政党政治、
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的。
②对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③对民族解放运动:"亚洲觉醒"。
④对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性加剧产生深刻矛盾,导致"一战"。
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
(1)时间:酝酿于私人垄断时期,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典型是"罗斯福新政"],广泛发展于"二战"后。
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理论。
(2)含义: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3)产生的原因: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
②反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需要。
③国际竞争加剧,长期性、风
险大的投资项目,企业不能负担,需要政府介入。
④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错误!链接无效。
(4)影响:①凯恩斯主义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反危机理论,针对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建立的一种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克服了私人垄断的弊端。
③但它不是万能的,又引起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实质是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2、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资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3、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保证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20世纪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三次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三、土地政策(或三农问题)
土地政策
1、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革命期间采用
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2、法国: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动摇了封建土地
所有制;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雅各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了小
地产制。
拿破仑《民法典》保证农民革命时期得到的土地。
3、美国:美国西进运动和林肯颁布《宅地法》,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西部开发。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以缓和农业经济
危机。
?
4、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出钱赎买份地。
5、日本:明治政府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使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6、德国:容克贵族地主获得土地,进行资本主义化的生产。
基本认识: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
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
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
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一)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2、30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
(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
(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二)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时间调整原因核心内容影响0—1952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个体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化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年后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基本认识:①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市场
?(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与上面土地问题的解决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
(二)国际(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侵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2)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
2.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
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2)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3.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
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①.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奠定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①对资本主义:在市场中占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②对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处于被动地位,有双重作用。
③对国际关系:加强国际联系,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3、资本主义发展与市场的关系:①市场是资本主义
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其兴衰。
②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对市场的争夺。
③英国、美国世
界经济霸权地位的兴衰证明了市场的作用。
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苏联: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实行配给制。
②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
③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严重经济困难。
②20世纪50、60年代改革,企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南斯拉夫
的自治制度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又出现分散主义等问题。
波兰经济改革提出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
匈牙利
把中央管理与商品、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成效显著。
捷克斯洛伐克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但因苏联出兵而失败。
基本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能科学
认识市场的作用,始终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
经济、政治危机日趋严重,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失去
了信心。
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推动下,最终出现东欧
巨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到重大挫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过渡时期:①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人,夺取市场领导权,稳定了物价,使人民
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培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市场。
2、1956-1978年“文革”结束前:①照搬苏联模式,否定市场的作用。
②“人民公社化”和“文革”时期在
极“左”思潮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③加之国际环境恶劣,被迫封闭,失去世界市场。
二十年间经济建设与西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2、新时期,两代领导集体探索出正确的市场观和发展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发地伟大决策,经济体制
改革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对外开放突出面向海外市场。
邓小平多次强调市场的非意识形态性,解放了思想。
②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③1991年中国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3、近、现代中国加入世界市场之比较
阶段近代中国现代中国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方式被迫的主动的
对中国的影响不同影响①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
品市场,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③近代中国由于是在遭受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加入世
界市场的,再加上保守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在心理上
或者行动上就本能地排斥着外来的东西(如义和团运动)。
(1)在地位、权利和义务上同其他国家是平等的,(2)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可以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
(3)入世,对政府的职能和效率、法律法规建设、乃至个人的观念意识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同影响
不管是近代被卷入世界市场,还是现代加入WTO,
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冲击着中国固有
的落后制度和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积极的
推动作用。
五、经济格局及大国的兴衰
(一)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几次变化。
先后经历了英国“世界工厂”→美国独掌世界经济
霸权→资本主义经济多极化。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确立: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
中居垄断地位。
??
(2)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
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
济迅速发展。
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
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地位的演变
(1)确立:①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
②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
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横财;“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和日本市场。
??③标志: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
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动摇:①标志: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②原因:美国战后的世界霸权主义政策耗费了大量
社会财富,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苏联的争霸;欧日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如“欧佩克”提高石油价格的斗争。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崛起。
②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
③美苏争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方的经济实力。
(2)表现: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情况下,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方向发展。
(3)标志:20世纪90年代,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
(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
1、全球化(一体化)
?①过程:新航路开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②原因、表现、实质〖见教材P110〗
③评价: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
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
发达的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日趋严重。
发展中国
家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
2、区域集团化
①过程:20世纪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80年代是发展时期→90年代是北美、欧盟、西太平洋地区三足鼎
立的局面出现时期。
②三大组织:
欧盟:Ⅰ、1967(欧共体)→1993(经济政治联盟)→2004(欧盟宪法颁布)。
Ⅱ、欧盟合作水平最高,属于经济政治联盟,其他两个性质上只是经济组织。
Ⅲ、欧
盟发展史就是西欧国家团结摆脱美国控制的历史。
北美自由贸易区:Ⅰ、1994年成立。
Ⅱ、美国居于
主导地位,强化了美国的战略地位。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Ⅰ、1989年成立,中国、中国
台北和香港1991年加入。
Ⅱ、反映了太平洋世纪的来临。
复习提示:1、将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结合起来分析。
如,英国为什么会
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重心为什么会由英国转移
到美国?这一转移带来哪些影响?
2、注意揭示国际经济中心在空间上变迁的规律和必然性。
农耕社会:东亚(中国为代表)→15世纪末: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为代表)→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大西洋东岸(英国为代表)→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步转移到)美洲大西洋西岸、太平洋东岸(美国为代表)→今天:环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代表了三种发展模式)。
六、近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或质量观、效益观的变化)
(一)经济增长两种模式
1、从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是“粗放型”、“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恶化人类生存环境。
2、20世纪60年代期,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形成。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二)两种模式的原因分析和理解见05年专题复习(四)
【考题例析】年上海市高考.19世纪后期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解析]考查19世纪后期德英两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的内容,检验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解题时要强化概括历史知识的意识。
[答案]特点:英国经济发展迟缓,德国经济迅速崛起(或迎头赶上、发展迅速)。
原因:英国作为“殖民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取得巨额利润,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国内工业投资相对不足。
它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的工业部门设备陈旧,影响了设备更新。
德国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后,统一了国内市场,获得了赔款和矿产基地,它十分重视科学与工业相结合,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它注重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它还大造军火舰船,刺激了不少工业部门。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军事上的崛起,使它更富有侵略性。
英德矛盾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试题设计】
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据此回答1—5题。
1.“不管走哪一条道,在第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手
工工场时期,都不可能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最后完成。
”这是因为该时期
A..封建顽固势力依旧强大B.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
尚低
C.资本主义改革方式不彻底D.资产阶级革命只在
少数国家进行
2.亚当斯密主张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
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反映了
①自由主义精神②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张③反对垄断
主义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基本特征是
A.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B.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
本主义过渡
C.列强开始疯狂瓜分世界
D.帝国主义间矛盾冲突加
剧
4.下表为1970~1979年美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情况,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
行业1970农业5%3%
制造业30%13%
服务和信息15%72%
A.结束越南战争的影响B.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D.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5.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呈现繁荣景象,这主要源于
A.减少政府干预
B.实行美元贬值
C.减少福利支出
D.发展高科技产业
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据此回答6—7题。
6.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始于
A.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
D.殖民扩张
7.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本质是
A.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B.资本在全世界的又一次扩张
C.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D.商品流通、国际贸易全球化
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列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把握时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