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
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二)经济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
过渡时期
1949年
社会主义探索
1956年 1966年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78年
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外交成就: 方针:“两个拳头打人”(60S) “一大片”(60、70S)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20C50S末开始) 中美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70S正常化)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外交关系(“一大片”) 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1971) 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1974)
成就
对国民经济调整(1960开始):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958)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思想文化
文化艺术:“双百”方针(1956) 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1956) 成就 科技:原子弹、中程导弹实验成功(1964)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失误:“左”倾错误思想发展起来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措施
中国现代史阶段三
考点三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重返联合国 (一)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壮大——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 3.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4.中国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5.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6.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三、邓小平的整顿 1.背景:①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实现“四化” ②周、主持国务院工作 ③周病重,毛支持邓小平主持工作 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3.结果:摆脱停滞和倒退,开始恢复发展——“四人帮”阻挠, 再遭破坏 四、“文革”对经济的影响: 1.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中国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4.中美建交——正常之旅 ①发表建交公报(1978.12) A名称:《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B内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地位:为中美建交提供了法律基础 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1.1)——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 的正常化 (三)意义:是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健一环
考点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1.国际因素——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①表现:美扩大对越南的侵略;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恶化 ②影响:毛泽东对世界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2.国内因素——“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 ①十年探索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②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A把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B认为只有通过“文革”,才能把 “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3.林彪、江青、康生等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二、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发表:1965年冬 上海《文汇扳》 姚文元 2.内容:点名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 3.影响:为文革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现代史重要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重要阶段特征
阶段
阶段特征
史实
二战后资本主义(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1945年以来)
经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进一步调整;
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特点:体系化、制度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法制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国家垄断资’义发展、福利国家制度
50-70年代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烈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3年欧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打开外交新局面。
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刘少奇案、法律名存实亡、两会停开
经济:国民经济的损失、周邓的调整
外交: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
1976—1978年两年徘徊中前进
徘徊:“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开放――80年代(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地带、海南),90年代扩大开放(上海浦东),2001年体制性开放(加入世贸组织)。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反对霸权、强权
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周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外交:全方位多边外交,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努力,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确立。
中国现代史
(2)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
(3)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4)民主政治建设:制度、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____制度。
(5)法制建设:1949年颁布的,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原则和原则。
2、对外开放形成了—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的开放格局。
3、2001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理论成果:、
、。
2、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工程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3、文艺:恢复,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4、教育:以邓小平为指导,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3、1957年政治运动扩大化,“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4、教育: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国际局势:
争霸——苏攻美守
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中国人民也克服了“文革”带来的破坏取得一些成就。
1、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2、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________”。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确立。
1.思想: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探索,如《论十大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资料讲解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建国初期,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革”时期,社义民主 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社会主义建设起步;(2)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1956年开 始 进 入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 但 1958 年 的 “ 大 跃 进 ” 、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4)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初步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5.社会生活上,(1)交通 运输业发展较快,(2)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 特色。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阶段特征: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胜利的历史。
(二)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3.抗日战争(1937---1945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建和完善;(2) “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3)外交领域成就突 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1)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01年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2)1980年经济特区开放 ,之后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 大,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对外关系上:
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继续恶化。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56年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64 年原子弹、导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 践踏,“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由于周恩来、邓小 平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外交、科技领域获得重大 突破。
对外关系上: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 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91年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2001年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
思想科技和文教上: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977年底恢复高考, 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 相互隔绝状态。
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农村和 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并逐 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1992年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双百方针受到 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妨碍了科学文化正常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概况
1992
2010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两次大的变化: 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由多种形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一次是1978年至今,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 表现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 革开放的序幕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是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和认识深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集体所有制(公有)
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③人民公社化(1958) 扩大公有制的规模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土地性质不变,农民获得经营权、管理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 ④主要内容: 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经济 建设成就等等。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
多种所有制 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1949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1956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1978
社会主义计划为 主市场为辅经济
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主要内容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首先是晚清时期的特征。
晚清时期,中国逐渐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衰退状态。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西
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度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割让领土以及开放通商口岸,导致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同时,中国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
晚清时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衰败、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等。
其次是民国时期的特征。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治混乱。
由于国共两党的
斗争以及军阀割据的现象,导致政府无法有效统一国家。
此外,经济也遭
受严重打击,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然而,民国时期也
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思想文化解放等。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特征是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科学文化兴盛等。
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2004年12月5日【本单元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称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至今)。
这段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
一、两个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二、五个阶段:1、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特征: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66年5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征: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巨大的成就,又出现重大失误。
3、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征: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 1976年10月-1978年12月:两年徘徊时期特征:由于领导依旧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国民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5、1976年10月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特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工作重心第三次伟大转移,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强调:1949年10月—1956年是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三年”(1949年10月—1952年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是“后四年”(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设。
教学重点:(1)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2)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结构: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那些?一,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1,历史条件:(1)军事基础:三大决战、渡江战役、国民党统治的覆灭(2)政治基础:七届二中全会、解放区的巩固(3)理论基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4)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5)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的愿望(原因和表现)2,过程:开国大典国内:推翻三座大山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 概述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 、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 、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 、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三个阶段: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 ~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今天)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2、改革开放深化时期(1992——今) 二、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开始全面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一、晚清时期(1840——1912) ——中华民族的沉沦与希望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时期。时间 为1840——1860年。 2、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为 1861——1894年 3、现代化的深入——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时期。时 间为1895——1912年 二、本时期阶段特征 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
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期中期末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资料
八下历史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中国现代史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
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到1956三大改造完成)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建设)的探索史与成就史。
两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奋斗目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近代史: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对主要矛盾1.1956-2017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2017年至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八大领域经济、政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防建设、外交成就、科技文化、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1-3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单元线索1.请给“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取一个主题?答: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题目)2.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三件大事?答:(1)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抗美援朝(1950-1953年)(3)土地改革(1950-1952年)二、近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筹备成立巩固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制度1949年10月1日14时,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首先举行了就职仪式,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重要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7-193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6-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1978:徘徊时期1978-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1、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
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
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
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
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法建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政治:“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1973)、邓小平(1975)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极“左”思潮泛滥。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6年之后)
政治: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进一步完善三大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思想文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外交:无敌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果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对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改变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不结盟;重视和第三世界的关系;建设周边和平环境;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③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
④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