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试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淋巴因子③DNA聚合酶④神经递质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①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①符合题意;
②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功能的免疫活性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②不符合题意;
③DNA聚合酶细胞内发挥功能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③符合题意;
④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拨: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

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
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植物细胞特有的物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D小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据此答题。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正确;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D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
37℃
in后中胚轴开始表现向
上弯曲生长,以上现象说明该物质
不均匀分布是极性运输的结果
不均匀分布是重力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茎的负向重性反应是茎平躺后,生长素和GA在茎中的不均等分布引起的,即下侧有效浓度高,促进茎细胞伸长,从而使茎向上弯曲。

详解:最可能是IAA,A错误;不均匀分布是重力引起的结果,B错误;在近地侧起促进作用,C错误;不均匀分布是重力导致的,D正确;故选D。

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有关
B茎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果实的发育及成熟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

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但是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其主要作用有:促进植物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等。

详解: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A错误;顶端优势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单侧光下茎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生长快,因此茎的向光性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成熟与乙烯有关,C错误;当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的生成,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生长素的两重性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9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与③对
照,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B②与④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C②与⑤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D③与⑥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
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⑥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
①与⑥对照,说明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分是尖端,A错误;
④直立生长,B错误;⑤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有关,C错误;③与⑥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D正确;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20扦插是金银花常见的繁殖方式,科研人员为探究生根粉对金银花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结果(生根率=生根插条数/插条总数10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最好从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上剪取插条
B实验中插条的处理方法和时间会影响实验结果
个实验组中生根粉溶液的浓度a最小、c最适宜
D实验结果表明生根粉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

分析表格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根粉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率逐渐增多,说明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详解: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可以产生生长素,利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因此最好选用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剪取插条,A 正确;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插条的处理方法、生根粉处理插条的时间等,都需要相同,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4组实验中生根粉溶液的浓度a是抑制作用,浓度最大,C错误;根据1组对比,2组起抑制作用,345
组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了探究生根粉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实验以及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

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密度
C群落的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种群达到K值后,由于环境阻力的增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种群数量将在K值上下波动.此时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增长率为零,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密度,B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质丰富度越大,与某个种群的密度关系不大,C错误;
群落演替总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生物多样性不一定增加,D错误;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的特征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2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
初生演替
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
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说明该演替过程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
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

3、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形成垂直结构,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但种群数量不一定呈现S型曲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故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B正确;bd 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故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C错误;通过曲线图看出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错误;故选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23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间,该种
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答案:C
解析:
分析:
具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9~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

详解:前4年间λ>1,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
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C正确;从第11年到12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故选C。

点拨:本题利用曲线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情况,考查学生从图文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4下图是玉米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鸟和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又存在
竞争关系
C虫的数量减少,对鸟的影响比对蛇的大D农作物的能量至少有10%传递给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
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故除图示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鸟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鸟的食物对更广,有鸟,鼠,青蛙,故虫的数量减少,对鸟的影响比对蛇的大,C正确;农作物的能量至少有10%传递给第二营养级,鼠只是第二营养级上的一种生物,D错误;故选C。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的形式进行循环
2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物种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但不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是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
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形成含碳有机物
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个营养级之间传递,同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

详解: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信息传递,A正确;碳元素通过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B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循环而流动,并且逐级递减,C错误;物种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但不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D正确;故选C。

26有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II、Ⅲ、IV表
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突触前膜、突触
间隙、突触后膜
C若Ⅰ为免疫系统,则ll、Ⅲ、IV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D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II、Ⅲ、IV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2、营养结构:(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
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B正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故Ⅰ为免疫系统,则ll、Ⅲ、IV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故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II、Ⅲ、IV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A。

27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
B该湿地中的植物具有分层现象,这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污水流经该湿地的过程中溶氧量先降低后升高
D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I、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2、营养结构:(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II、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图中甲所代表的成分是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所代表的成分是消费者,A正确;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这与对光的利用有关,B正确;污水流经该湿地的过程中溶氧量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该人工湿地使污水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8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下列说法错
误的
A冻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弱
B由于温度的限制,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
C同等强度的干扰下,冻原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D为保护冻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详解: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故冻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弱,A正确;由于温度的限制,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B正确;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冻原生态系统环境
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所以冻原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生物资源,D 错误;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态系统保持稳态需外界能量的不断输入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体现了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则生态系统必需依赖于外界能量不断输入,①正确;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力稳定性,②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此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③正确;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弱,④错误,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生态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种类,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的能量利用率比传统农业高
C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D生态农业的基本设计原理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
再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多,故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A错误;生态农业的能量通过多级利用,能量的利用率比传统农业高,B正确;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C正确;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D正确;故选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要注意:(1)生态工程实例的模式各具特色,关键是理解其中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