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内容提要:虽然经常在提要多读,但在实际教学中,读,这一环节却常常被忽视。
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
其实,不是学生不读,而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没让学生读。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工作之余,翻阅了《比较初等教育》这本书,之中介绍了许多国家的教学。
里面有这样一段关于阅读方面的内容: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十分注重阅读这一环节。
在英国人看来,朗诵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学习,它可以增进儿童的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美国,学者们提出,阅读既应该有默读也应该有朗读。
尤其在低年级,当儿童自己不会朗读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朗读适当风格的散文和诗歌。
许多学校会安排大声朗读这种活动,它大多数被安排在每天上午的晨会课和离校前的一段时间。
由于美国教师认识到大声朗读对提高学生悟文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有目的地进行示范性或指导性的朗读,比如大专朗读小说、诗歌、散文、书信等。
读了这段内容,确实让我感触很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地读,每读一次,对书的内容就会多一点感悟。
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学生还没读明白,就提问,就让他说,让他发表意见。
结果,说的只能是浮于表面。
因为平时很少读,所以学生就没有了读的习惯,以致在书面练习中连题目要求也没读就动笔了,短文还没读明白就开始回答问题了,结果,很多都是“答不对题”,错误率相当高。
这不能全怪学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确实缺少读的训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制定了较高的目标。
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动力。
有了兴趣,阅读就成了一件乐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
我所教的班级是一年级,他们刚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要想很正确、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我每次上新课文,都要给学生范读几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也比较感性,听老师读得那么美,他也很想尝试。
于是读的劲头骤然上升,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读得确实声情并茂。
,
(二)多多鼓励,激发兴趣
表扬的话,人人都爱听,更何况是六、七岁的孩子。
所以,表扬的话,鼓励的话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很难,但你读得很好”“你的表情很美”……这样简单的话语却能给学生莫大的鼓励。
才上了几个月小学的小学生读起来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循循善诱,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好动、好玩,也很容易被“诱惑”。
一、二年级的孩子掌握了拼音这一识字工具。
正巧,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班级里建起了图书角,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我借午间时间给他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
最后说:“你们想自己读读这些故事吗?我们班级里的图书角里就藏着好多这样的故事。
”学生们一听到故事当然愿意去读了。
二、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阅读有时候是一种摆设。
如:新课开始了,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读开了。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然后老师问“你读懂了什么?”才两三分钟的时间能读懂什么呢?只不过是表面文字而已。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其次是安排一定的专门朗读时间。
我经常利用语文活动课、兴趣课进行专门的朗读训练,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段文字或一首简短的诗歌。
由于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语气、语调还把握不准确,所以由我先范读,让学生对这段文字或这首诗歌在语气、速度上有一个初步的感
受。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分各种形式进行训练,细节上再给予指导。
由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展示学生的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质疑。
如课文《坐井观天》中青蛙的一句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学生对这句话的朗读并不一致。
读法一: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法二: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有的是一种轻蔑的语气,认为青蛙觉得小鸟说的是非常可笑的。
有的是一种惊讶的语气,认为青蛙觉得小鸟说的是让人不可思议的。
又如课文《公鸡的脸红了》中公鸡的三句话:
我自己要用,不借!
我要吃饭了,没空!
我没力气,不叫!
朗读时,有的语气是凶巴巴的,有的是有气无力的,有的是带有不屑一顾的,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棒。
教学中的阅读,允许学生对文字有不同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显然有利于个性化阅读。
总之,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
也只有个性化的解读才重构了课文意义。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久下去。
阅读活动是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们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阅读活动只有重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从关注语言回到关注自身,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所拥有的一种生活,成为学生探索与创造人生的一条捷径。
四、进行有目的地指导
当然,“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遐想是小学生擅长的本领,在阅读中自然引导想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例如课文《蜘蛛织网》。
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第一次刚织了几下被大风刮断了;第二次织了一半被大雨打破了;第三次眼看快要织成了被冰雹砸破了。
在教学蜘蛛第四次织网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我也给学生进行范读。
之后让学生进行联想:在前三次过程中,网一次比一次织得完整,而蜘蛛遇到的困难却一次比一次大,蜘蛛的心情怎样,他还会怎么想?这是他第四次织这个网了,而且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你觉得该怎么读?然后我让学生思考,自己试读。
接着请学生朗读。
有的读得稍慢,认为这是蜘蛛第四次织网了,他一定很累了,所以织起来很慢。
有的读得很响亮,认为蜘蛛虽然失败了三次,但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网织好。
有的是先慢后快,认为蜘蛛织网很累,但是他最后成功了,非常高兴,所以后面读得快些。
说得多好!学生理解了文本,就能很快
进入角色,读得让人听了十分感动。
因此,要提高朗读的质量,需要老师有目的地指导、点拨,熟读精思,最后才能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
再者,班级的图书角也不能只是一种摆设,它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利补充,所以作为课堂延伸的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十分重要。
低年级的课外书大多短小精悍,非常适合一、二年级的小学生。
为了防止他们只翻不读,我“约法三章”:每天只能阅读一本书,把书中你最喜欢的并且读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读给你的小伙伴听,让小伙伴评评你读得怎样。
这样的规定和指导,避免了学生乱读、滥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读的质量。
阅读是一个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有了阅读的习惯,它将受益于终身。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激励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