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
变
【答案】A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在现实中遭到挫折,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主要宣传暴力革命,A选项符合题意。
国民革命运动的时间是在1924—1927年,B选项排除。
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在当时仍然坚持资本主义政体模式,C选项排除。
中国社会主义的矛盾仍然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全国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D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的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选项排除。
C选项错在普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准确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
3.(2019·全国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
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陈独秀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
从材料的意思看,陈独秀应是强调个人至上,可排除A。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文化运动一开始提倡的是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故可排除C、D两个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陈独秀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
4.(2019·天津)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A. 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 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可知: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切合当时中国革命的需求,所以吴玉章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见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D符合题意;
A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个时候它的理论已经趋于成熟;
BC错误,与材料意思相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先进的理论需要与当时的时代需求相适应,而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并不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
5.(2019•江苏)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
年 D. 1946—1949年
【答案】C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可知体现的是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这主要和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五四运动及抗日
战争这个时间段有关,C选项排除。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主要体现的是中英之间的矛盾,A选项排除。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向日本呈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中日关系彻底闹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C选项排除。
D选项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国共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 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可知体现的是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这主要和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五四运动及抗日战争这个时间段有关。
6.(2019•江苏)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可知体现的是对妇女缠足现象的批判,这说明女子缠足的现象在当时仍然存在,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可知当时妇女仍然在用脚带,A 选项排除。
B选项错在“普遍”,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
根据材料“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可知体现的是对妇女缠足现象的批判,这说明女子缠足的现象在当时仍然存在。
二、材料分析题
7.(2019•北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
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
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
其实今世共
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序
思考题
号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1
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4
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
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3)略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1)目的主要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分析,过程由材料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可以分析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第三小问主要从巩固统治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
(2)依据材料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
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首先得出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内容和以及影响的角度分析。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注意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分析。
故答案为:(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
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
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
(3)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可以分析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可以得出目的和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观点论证能力,首先要分析出黄宗羲的观点,然后看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对其的态度,然后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等方面进行评价,注意答题的角度是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难度较大。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即可。
8.(2019•江苏)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
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
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
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分析】(1)意趣: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结合中国新思想的萌发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近代中国知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思想萌发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