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而埃里克森更强
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②弗洛伊德仅把儿童放在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把儿
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而埃里克森将其扩展到毕生,贯穿人的一

④弗洛伊德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皮亚杰心理学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①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体题的动作,这种动作
的本质是主体对个体的适应,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④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
〜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构建各种知识图示的习惯,通过通话的方式丰富这类图示的内容,通过顺应的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图式,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最后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平衡的状态。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等的理论基础。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
斯金纳认为,除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外,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

(3)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1、积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

2、消退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举例:积极强化的例子如:给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奖励·……(自由举例)
4.用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解释暴力现象
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
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开始,是人们形成意象的基础。

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将注意过程中获得的榜样示范行为的意象以符号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的过程。

运动复现过程:是指观察者将榜样示范的行为再现的过程。

动机过程:是指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

在观察学习的前提下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强化。

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②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即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

以攻击性为例: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发自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5.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并举例加以分析
1)本我: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
2)自我: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

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出现于婴儿早期。

随着年龄增加,儿童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
3)超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包括良心与自我理想。

遵循“至善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在3-6岁期间,超我在儿童与父母的互动中发展起来。

成熟儿童逐渐不需要外部的支持,他们的超我扮演惩罚和奖励自己角色。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长生心理疾病。

以攻击行为为例分析:大约5岁以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本我控制,从产生物主意识,攻击引起他不快的人,身体攻击转变为言语攻击。

大约5 岁以后,攻击性行为开始受自我的影响,因为父母和老师不允许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会受到批评和惩罚,为了避免惩罚,儿童就服从自我限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能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这时受到超我的影响。

6.依恋作用研究方法类型及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依恋
1.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安斯沃思等人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研究的。

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①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

②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包括同伴关系)。

③影响认知的发展。

2.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依恋
①对婴儿的各种信号、需要敏感,并及时给予反应;
②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
③与婴儿的接触充满爱意,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情绪表达;
④积极鼓励婴儿探索事物、环境,需要时能提供帮助与保护;⑤喜欢与婴儿身体的亲密接触。

7.婴儿的言语理论
1)强化说: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是经典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转换生成说:代表人物是乔姆斯,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他强调天赋和天性,体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倾向。

语法是生成的。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3)认知学说: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

也就是说,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

8.婴儿的气质类型及特点,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婴儿施加早期教育
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①容易型: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②困难型: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

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③迟缓型: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

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

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逐渐地活跃起来。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①容易型: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

但这种容易适应性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②困难型: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积极采取适合于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良好地适应、发展。

③迟缓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需要鼓励或机会去尝试新经验、适应新环境,更需要尝试过程中的热情帮助与具体指导。

9.初中生的典型心理特点(扩展答)
该材料反映了初中生在青春期前后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
和思维三方面的心理变化特点。

自我意识
情绪
情感两极性特征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思维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10.请说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前道德判断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
第二阶段:天真的利己主义定向
2.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
3.第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
1当代道德教育可以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2当代道德教育应适应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
3当代道德教育也可以与科学教学相结合
4当代道德教育应注意确定学生在德育中的个体定位
5.当代道德教育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