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磁共振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进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磁共振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进展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02T15:47:17.4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王献忠
[导读] 本文中重点分析CT、磁共振(MR)扫描技术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并对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分析。
天津河东天铁医院 056404
摘要:我国是乙肝高发区,其中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特征,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阶段[1]。因此早期定量诊断肝纤维,对于提高治疗以及逆转,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临床将肝脏活检作为诊断肝纤维的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临床应用受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提出可采用无创影像定量检查,其应用价值显著。本文中重点分析CT、磁共振(MR)扫描技术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并对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为之后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核磁共振;定量诊断;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发生于各种慢性肝损伤后组织修复反应,虽然肝损伤发生机制不同,但肝纤维化形成病理基本相同,是在慢性肝损伤后,炎症反应持续发作,组织修复异常,而出现胶原纤维沉积,形成肝纤维化[3]。当前大量临床研究和实验表明,多数学者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可逆转的,因此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病情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慢性肝病治疗以及预后临床意义重大[4-7]。当前临床诊断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为肝活组织检查,但肝活组织检查为一种有创检查,且并发症风险发生高,患者接受度低,不利于临床动态监测肝纤维及临床疗效评价,因此选择一种非侵入性无创定量诊断方法,是当前临床研究诊断重点[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开始广泛应用CT、磁共振(MR)功能成像,为之后临床早期诊断肝纤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CT诊断在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1.1 CT灌注成像(CTP)
肝是人体双重血供器官,正常情况肝动脉供血约占血流量25%-30%,肝纤维化是门静脉受压变窄、肝血窦闭塞及门静脉小分支与肝动脉的窦前异常温和,肝门静脉受压力水平升高,肝门静脉供血的血流减少,而肝动脉血路代偿性增加,所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CT 灌注成像是一种活体无创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像学诊断检查方法。如何准确评估肝内血流灌注量,了解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8]。CTP可提供组织器官形态学与功能学相关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在形态学变化前,及时发现肝脏弥漫性变化,用于临床中研究肝血流的优势显著。梁明帮等CT肝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像特点分析研究中,CT灌注成像技检测肝轻度纤维、重度纤维化区别明显,用于诊断肝纤维分级诊断价值显著。但是考虑到CTP应用中电脑辐射剂量大,并未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1.2 CT平扫
CT平扫检查可明确晚期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同时也可显示腹水形成、脾门胃底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变化。但通过CT平扫仅可在肝硬化的肝脏形态变化后诊断,不能明确肝纤维的分期,且用于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不高。
1.3 CT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可用于观察肝脏密度以及血管变化、其他继变化,包括侧支循环、门静脉高压、腹水等,为之后临床诊治提供可参考的治疗依据。CT用于测量器官体积准确性,已经得到当前临床的认可,当前临床已知肝体积对肝功能影响较大,经CT扫描检查判断肝脾体积变化,可了解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病情程度,用于早期诊断肝硬化和肝纤维化。
虽然肝纤维化与早期肝硬化的肝形态变化无明显特征性,但常规CT为最方便常用的诊断方法,用于鉴别诊断肝硬化、肝纤维化,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肝有明显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前,采用CT平扫做微细结构的精确测量具有一定可操作性。
1.4能量成像技术
临床利用能量成像技术诊断,是物质在能谱CT不同X线能量下,吸收量不同,并根据吸收量的高低得到两组扫描数据,进行物质分离,用于精确显示形态学变化,并定量测量物质成分。碘图为一种双能量CT参数,它可用于反应表达被检组织器官中所含碘量,并通过转换计算,了解血供情况,并根据血供情况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CT能谱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CT检查诊断方法,用于检查小病灶、分析病灶性质的优势显著[9]。常规CT增强扫描,便能明确肝血流动力学参与,进行肝硬化动态学诊断,并评估肝血流动力学功能。采用虚拟平扫取真实CT平扫,还可减少辐射剂量。但当前关于能谱CT诊断肝硬化、肝纤维化的研究较少,而且对肝血流动力学参与研究尚在初级阶段,相较于灌注成像,该方法不够成熟、精确,特异性及敏感性仍需进一步改善。
1.5 CT分子影像学
从组织学上讲,肝脏存在3种间隙,分别为细胞外血管外间隙(fEES)、细胞内间隙、血管腔内间隙,而肝纤维的实质是蛋白与胶原沉积而形成的fEES膨胀,且合并肝窦状内皮细胞减少,大分子以及营养物质从血管腔内间隙到fEES的自由运输大大减少。正常人fEES约为总液性空间15%,但肝纤维化患者fEES所占比例远超50%。因此,临床可根据fEES对肝纤维化进行定量评估。
X射线相衬成像技术是当前一种新型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技术,与CT成像技术结合应用,用于肝纤维诊断中。秦莉莉等利用X射线相衬CT技术观察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微脉管的变化,统计结果表明,X射线相衬CT技术科清晰呈现肝脏中增生胆管、血管与扩张胆管等胆管结构,而且检查与肝纤维3D微脉管密度、纤维面积呈正相关性。
2肝纤维化MR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脏常规MR检查包括增强扫描与平扫,常规MR检查与CT相同,可通过观察肝脏的形态变化,包括肝脏实质质地、外形、再生结节以及门静脉系统等,但难以定量评估早期肝纤维化。
2.1对比剂增强MR检查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病灶,是通过引入不同类型对比剂,增大病灶及背景差异。当前临床常用的两种对比剂为:一是特异性对比剂,其中的网状内皮细胞特异性可被肝组织巨噬细胞所吞噬,而导致局部磁场不均,缩短T2时间,正常肝组织呈现信号下降特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