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韶关市墨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韶关市墨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

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

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

这项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导致小手术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

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

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

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
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人类寿命能得以大大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细菌一旦未被抗生素杀死,就会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成为“超级细菌”。

C.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

D.治疗疾病时,不能过度依赖抗生素,否则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B.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份报告证明抗生素效力下降已成世界难题,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列举具体数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抗生素效力下降的原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扩散、抗生素的滥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快,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全球抗生素濒临枯竭。

B.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

C.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D.解决“超级细菌”,既需要研发和投资新抗生素,也需要公众科学谨慎地使用抗生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婶的秤
叶瑞芬
这天,素来恩爱的三叔三婶忽然吵起架来,一怒之下的三叔还把三婶赶出了家门,我们连忙赶过去劝架。

原来因为肚子里有点儿墨水的三婶,前些年被选当上村委会委员,今天竟然在村委会游说下,当上了村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

三叔闻讯气不打一处来,责备三婶不安分守己,偏要出头露面,竟敢去当这空壳村的出头鸟。

想当初三婶高中毕业后,没舍得离开父母,又回到了村里,种田耕地,直到嫁给了三叔。

小两口承包了一口鱼塘,还圈养了鸡鹅鸭。

养殖场每天开门纳客,吸引了附近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生意盈门,很快成了远近有名的养殖户。

而三婶手上那杆秤,更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称羡的标配。

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一村子经济发展缓慢,房子普遍破破烂烂,连通往集市的路也是凹凸不平的,
每逢雨天泥泞不堪,前来进货的商贩总是抱怨连连,三叔三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你这头发长见识短的,你知道不知道那个劳什子村委会1毛钱都没有,还欠着10多万元外债呢?就连屋里的火炉都只是摆设,根本无煤可烧!”三叔不顾众人围观,对着三婶咆哮道。

“村子再穷也是咱们的家啊!你不管他不管,咱们村民怎么办?”三婶人好,是村里有口皆碑的事买。

邻居李婆婆病了,三婶亲自骑着摩托车把李婆婆用背带绑在身上送到医院,垫付了500元的医疗费;村头的聋哑人赵叔公女儿出嫁,三婶出钱帮他们置办了嫁妆,主持了婚事;村尾的王寡妇家婆去世时,三婶帮忙操办了丧事:8岁的小敏敏父母遭遇车祸去世,三婶不仅送她奶奶去养老院,还把小敏敏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眼见三叔三婶两人僵持不下,心眼活络的二婶忽然排众而出,附在三叔耳朵根上说了好大一会儿,三叔的脸色这才从红转白,慢慢平和了下来。

平静下来的三叔和三婶定下了协议,然后三婶就轻装上阵了。

上任第一天,三婶就从家里背着煤去,把一个村委会办公室烤得温暖如春。

没钱买纸和笔,她也自掏腰包。

刚一上任,三婶就处理了两名向群众索贿的村干部,劝退三名群众反映差的村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和考核推荐组建村干部队伍,对有能力肯干事的村干部各用其能。

经过一番整顿后,村干部作风切实转变,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村里有个沙场,每年都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承包人一万元钱承包费,并且20年不变。

群众多次反映买沙子还要50元一方,这样并不公平。

村委会却慑于承包人与村党支部书记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敢换人。

三婶在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动议,村里终于同意通过投标的方式转换承包人。

这下三叔家可就热闹了,天天人来人往,明里暗里都争着打听承包价格。

二婶也不甘人后,她的儿子正好在外面沙场打工,对这一块“肥猪肉”早已垂涎已久。

我这才悟出当初二婶帮三婶在三叔面前说好话的目的。

为了彻底撬开三婶的嘴巴,二叔还专门开了家庭宴会,邀请我父母和三叔一家到他家里吃饭喝酒,席间二叔二婶趁着酒酣耳热,就对三婶说了很多关照拜托之类的好话。

三婶也不含糊,“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想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三婶的话掷地有声,一下子把二叔二婶和各路人马给镇住了。

因为投标事宜的保密功夫做到了家,最后,沙场以50万元的承包价被邻村一名早年外出发家致富的土豪中标了。

村子有了钱,三婶的底气一下子足了,接连举办起了系列技术培训班,一心帮着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可是,面对空空的报名名单,三婶急了、她不惜饿着肚子,趁饭口逐家逐户上门游说,“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啊,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吧,我会让他们改变你们一家人的生活的。


在三婶的努力下,开班那天,课室里黑压压来了30多个年轻人。

在请来的专业老师指导下,村里的耕
种和养殖技术都获得了质的飞跃。

家家如获至宝,争相效仿。

不到三年,村里的新房子竟相出现,道路也全修好了。

而三叔则成了村民免费的技术顾问,因为早在三婶履职前,三叔就在协议书上承诺,倘若三婶三年内让空壳村变富,他必定无偿为村民推广养殖技术。

三婶,我们村的骄傲,更是以全票当选为新一任的村党支部书记。

“她心里有杆秤,我不得不服输啊!”三叔幸福地感叹道。

(选自2019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素来恩爱的三叔三婶忽然吵起架,既设置了悬念,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二人吵架的原因的交代。

B. 三婶热心帮助村民的那些事例,使三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是她顺利地当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根本原因。

C. “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想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是三婶的心声,她上任后的一系列举动践行了这句话。

D. 这篇小说围绕着“三婶的秤”来构思全篇,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揭示了意蕴深厚的主题,富有创意,现实性强。

5. 小说中的“三叔”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三婶的秤”为题目的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攀登者
阿来
一九六〇年五月。

凌晨四点。

狂风稍息,光线昏暗。

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

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

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


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


多杰贡布:“天这么黑,人都看不见,机器看得见吗?”
曲松林还是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

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

前面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

曲松林终于又迈开了步伐。

他终于和前面两个人站在了一起。

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

多杰贡布紧紧跟随。

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
不清路。

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

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

镜头前一片模糊。

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

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

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

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

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

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

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

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

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
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
“不行,老曲,坚持住!”
“我不行了。

你们两个定要上去啊!”
上面没有回音,似乎默认了他的决定。

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开。

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

“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

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


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

曲松林松了一口气:“好了,你们拉吧。


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

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

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

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

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

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

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

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

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
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
王五洲沉默。

曲松林:“你快想个办法!”
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
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又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

终于接近了王五洲。

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

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

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


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
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
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

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
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

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

王五洲:“曲松林!曲松林!”
曲松林在下面声音微弱:“摄影机掉下去了。


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

王五洲翻身起来,摸索着检查了曲松林腰间的绳子,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

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

终于,王五洲一脚踏空,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

他摔倒了,摔在山的另一边。

“下坡?怎么下坡了?”王五洲躺在地上问。

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

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

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

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

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

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

“真的上来了?”
“真的上来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三个人拥抱到一起。

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

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

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攀登珠峰的具体时间,说明这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 曲松林不断提及“摄影机”,并为保护“摄影机”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个人荣誉高于生命。

C. 曲松林脱离危险后,三个人都倒在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者经历生死后的复杂心情。

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星光,形成了呼应关系,但是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引人深思。

8. 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9. 小说以“攀登者”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白岳游记序
李长蘅
①友人徐声远诗云:“向平五岳无一字,其名亦自垂千秋”,予每读而壮之,举以为游者劝。

及遇山水佳处,嗒然无言,有知之而不能以告人者,又自恨才不逮情,则聊举声远之言以自解。

乃今读闲孟《白岳游记》而予殆有不能解者焉。

②夫人之情与才,固有兼之如闲孟者。

闲孟与余谈,不能胜予,而所不能言者,闲孟之笔皆足以发之,其才真有过我者矣。

往时与亲泊真州,风涛际天,喷薄万里,予低回留江口不去,而闲孟顾欲入城,一观其土风民俗之盛。

盖闲孟之不能忘情于世如此。

故其为纪游之语,不尽得之于山水,而遇事辄发,纵横古今,其磈磊骚屑之意,亦可以想见矣。

③予尝再游武林,无一语纪其胜;白岳吾故土,先人坟墓在□。

冉冉逾壮,而不得一往,闲孟乃能先之,又其所著撰若此,予甚妨且愧焉。

虽然,吾闻黄山三十六峰,插青天而垂旷野,其胜在白岳之上,闲孟游齐云而不能兼有黄山,又至武林,出没于灵隐天竺之间,而不得一参云栖,此皆闲孟未了公案,闲孟倘有意乎?予请执笔而从闲孟之后矣。

乙竹醉日。

10.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

11.填入第③段□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矣
B.哉
C.焉
D.也
12.结尾写到名山名寺,首尾巧妙照应,试加以分析。

13.文章反复拿“我”与闲孟作对比,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评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鹤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B.词的上片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

C.下片写人。

从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D.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

15.在这首词中,晏殊写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鹤一两声”,杜甫的《蜀相》中也有类似的写春草黄鹏的句子,请写出并简要地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应邀为白居易演奏完毕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她整理琵琶、衣饰,然后自述身世,从而引起作者共鸣。

(2)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白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沙漠冰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李对这件事提出的刍议很有见地,希望大家能按照这个思路认真思考,找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B. 您虽只比我虚长几岁,但对事情的看法却高我很多,真诚希望您不吝赐教,指出我生活中的错误。

C. 看在我的薄面上,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大家都冷静冷静,不要让事态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D. 您的画作山水一体、大气磅礴,很有古韵,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有了一种盎然古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侠”本指武艺高强、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品行,后也常用于形容肯慷慨助人的人。

具有“侠”色彩的行为不仅是一种人格,也是一种道义。

如果让你从《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推荐一个具有“侠”色彩的人物,你会推荐哪一个?请说明推荐理由。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理有据,条理清楚,不少于8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历史写下澎湃一笔。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当这些振奋人心的愿景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个更好更强更美的中国跃然眼前。

“跃升”“大台阶”“强国”,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自信!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全得益于……”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可知,题干夸大了抗生素的作用,表述错误。

B项,“一旦……就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可知,题干表述过于绝对。

C项,“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危害将超过癌症”可知,题干变未然为已然,表述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
两种。

A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表述错误。

欧盟官员的观点只是指出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严重后果,并没有说明原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C项,“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可知,题干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