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
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
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八下语文书第四单元十七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八上语文书第一单元第二课(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国西南联大中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与他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
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整体感知
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

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

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2、3段,说鸭蛋在家乡的知名度以及鸭蛋的特别。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平淡而有味,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生字词,理解生僻词语意义;
2.通过梳理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3.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
4.体会文章语言上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5.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基础字词
拼音
1.典型字
腌(yān)
门楣(méi)
练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焉(yān)
拧(nǐng)
车胤(yìn)
门槛(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大襟(jīn)
系(ji)鸭蛋络子
2.多音字
扎zhā扎根zhá挣扎zā扎彩
拧níng拧毛巾nǐng拧开nìng拧脾气
络luò络绎lào络子
槛kǎn 门槛jiān 槛车
字形
楣门楣硝硝烟隍城隍舱船舱
媚妩媚销销售煌辉煌沧沧海
嵋峨嵋消消失徨彷徨沦沦陷
词语释义
重点词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城隍庙:为传说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庙。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

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腌: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白嘴吃:不就其他东西,直接吃。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

练,白色的绢。

近义词
郑重-慎重
都是形容词,都有认真的意思。

不同的是,'郑重' 意思是严肃认真,而'慎重'意思是谨慎认真。

在词语搭配上也有区别,如'郑重其事''郑重声明''慎重处理''态度慎重'等。

担忧-担心
都是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都有不放心的意思。

一般常用于可能出现不如意的情况。

'担忧'不仅指放心不下,还有忧虑、发愁的意思,语意较重。

一般不带宾语。

如'妈很为你担忧';'担心'只指放心不下,语意较轻,常带宾语,如'妈很担心你'。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
剖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

'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出鸭。

......鸭多。

剖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
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剖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

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

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剖析: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二、重点语段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
剖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

2、'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剖析:这段写家乡腌蛋的特点。

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

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俗。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结构简析
文章叙述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高邮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主题有如下表述: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3、本文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审美鉴赏
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

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

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

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

两者相辅相成。

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

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亲爱的同学,你会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家乡?
问题探究
问题: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的作文有什么启示呢?
【导思】写作来源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

这篇文章又给我们
以深刻的启示。

生活中处处有情趣,只有细心地观察生活才能得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才能真正地掌握写作的真正本源。

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对生活更深刻的爱和情。

【探究】第一步:细细品味《端午的鸭蛋》,进一步体会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第二步: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