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_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人音版第八册四年级第五课《森林的歌声》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森林的歌声》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体验音乐的描绘功能,并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为音乐编创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中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为音乐编创活动。

教学过程:
一、与森林初见
春天,象征着美丽;春天,象征着生命。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发。

春天它又是许多著名的诗篇,绘画和乐章中赞美的对象。

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踏上旅程,远离城市,远离工厂,一起听听森林的歌声。

1、你听到了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它的声音吗?
第一组:风声:沙沙第二组:山羌:汪汪
第三组:蝉:知了知了第四组:青蛙:呱呱
和声展示
听一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来到了一个什么地方?
2、在继续听,你想到了什么?
3、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猜森林里的动物,昆虫们在干什么呢?
4、你能为这段音乐起个名字吗?
二、与森林同乐
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美妙的音乐,你可以跟着音乐哼一哼,试一试你能记住那几句旋律。

(视频歌声)谁能哼唱一下你喜欢的旋律?你记住了哪句旋律?
分段处理三个主题的内容和情绪。

(1)主题一主要描写了清晨,太阳公公刚刚睁开它那懵松的眼睛,森林里的小精灵们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啦慢速的唱唱主题1。

⑵主题2:到了中午,小精灵们都找到了它们各自的好朋友,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用鲁来演唱一遍。

⑶主题三是这乐曲的高潮部分,热情特别高。

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感受到主题的情绪了吗?你听到大自然中的声音有哪些?有什么乐器表现的?
原来:到了晚上森林之王宣布举行音乐会。

慢速用啦唱唱主题三。

3、稍快的速度演唱。

*下面我们用稍快的速度唱唱 3个主题。

老师用笛子为大家伴奏
* 在演唱时,请同学们考虑2个问题:
①你觉得第一部分的旋律和第二部分的旋律有哪些相同点?
②你觉得第三个主题与前两主题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
4、听听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5、下面老师播放旋律,你来听辨是哪一部分主题用手势表示出来。

6、听记乐曲顺序
(音效-----A-----A----B----A----B----C -----A-----音效 A----B----A----B----C-----A------音效)
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三、与森林狂欢
下面我们用准备的乐器,演绎一曲《森林的歌声》吧!
分一下组:一排:学生演唱
二排:双相筒 A主题加入
三排:碰钟 B主题加入
四排:铃鼓 C主题加入
注意:最后A主题合奏。

四、与森林同在
森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
保护生态环境,让森林的歌声常在。

今天的音乐之旅到这里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森林的歌声》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在感受聆听、识谱、音色听辩、音乐记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乐意参与音乐活动,并有较强的兴趣,更喜欢将欣赏与演唱、欣赏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聆听,以此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在此学习中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有进一步的提高。

整节课中气氛比较活跃,环节比较紧凑,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更能生动、逼真地感受到大森林的形象。

通过主旋律的模唱,学生对于乐曲的旋律比较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本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信任他们,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

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是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诚然,乐曲识记是一种定论性知识,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那如何变被动的机械接受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呢?因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为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真切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对接、改善联结告知方式、拉长学生对两者关联性的自主感悟时空,让学生经历一个经验激发、主动思考的催生过程,就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瓶颈。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

乐段的识记和乐器的辨识,从逻辑结构来看是全新的,但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来看,已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欣赏过部分乐曲,再加上平时电视上看到听到的,所以对笛子,小提琴并不陌生,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会哼唱了,由于学生已经对乐段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听辨乐器相对简单,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乐段的认知知之甚少,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乐段认知的教学上。

在乐段识记时,借助于手势帮助记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探究,感悟乐曲各乐段的联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正确掌握乐段主题以及结合乐器加入伴奏巩固乐段识记,懂得乐的美,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之相互配合、渗透。

在聆听中通过运用想象、记忆、表现等手段,丰富学生听觉体验。

围绕聆听乐曲的三个音乐主题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课中学生表现思维活跃、互动积极,学习效果良好。

《森林的歌声》是四下音乐第六单元《风景如画》中的欣赏内容。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

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

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乐曲在森林中小动物的鸣叫声中开始,继而吉他轻轻地奏出一段旋律,这个旋律以“3”为轴心,起落回旋,轻松活泼,但不失平衡安详。

在先行显示出乐曲主题的引子之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A。

笛子奏出上述旋律,然后由小提琴演奏由此派生的另一个旋律B。

与两个旋律末尾相同,它们之间并无太大的对比。

随后再运用不同的配器将音乐重复一遍,造成音色的变化。

乐曲第二部分的句首,音区提高,节奏拉宽,与前一部分形成一定的对比,加上诸种乐器的加入,使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中的动物鼓起劲,放声地歌唱。

在主题再现后,音乐突然安静下来,旋律的流动变为持续的长音并作半音上行,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气氛。

很快这种安静被打破,以上的音示又全部重复出现,只是在演奏的乐器及声部的配置上有所不同。

由于弹拨乐器加强,低音部加重,使森林显得更为热闹。

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森林的歌声》选自《森林狂想曲》。

这是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
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不带一点修饰,不带一点剪辑的纯自然声息。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森林的歌声》测评练习
1、你记住了乐曲中的哪几句旋律?能唱一唱吗?
2、你能用哪些表现方法与手段为《森林的歌声》演绎编创活动?
3、你能听辨出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吗?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课前的几个思考
一是对本节课定位的思考
本册教材我教过多遍了,每次到了四年级学习《森林的歌声》时,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本节课所学根本不能支撑起欣赏课的学习,所以我对本节课进行了重新定位,能正确哼唱乐曲旋律自不在话下,重要的是学完本节课后,旋律能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相对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是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森林的歌声》归根结底是一节欣赏课,从理论上讲,定性的知识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就可以了,可是这样获取的知识往往会记不牢、存不久、用不活。

所以本节课要选准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拉长学生对新知自主感悟的时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素材的对话等等,让学生经历一个经验激发、主动思考的催生过程,在不断地交流中打开学生思路,逐渐明晰概念。

三是对素材选择的思考
教材选用的是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为素材,主要考虑的是比较直观一些。

也有很多老师把认识乐曲中乐器作为背景材料,因为学生有生活经验。

到底选用哪一个?我犹豫不决,后来我就围绕对“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和“听辨乐器声音”两大类问题进行了教学前测,结果是以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引入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正确率都高于直接听辨乐器为引导掌握得好,
这说明学生对于动物的叫声相对更加熟悉,也有着更加丰富的现实基础,于是最后我决定用人民币单位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和声渐进作为背景材料。

※磨课反思
一是课前活动中的设计
我第一次上课时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这里,采用了直接听辨的方法记忆,一节课下来发现这样的设计困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乐感,后来就改成了把三个主题全部呈现,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较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并且使学生意识到主题不管朝左还是朝右都是无限延伸的,不知不觉中乐曲得到了扩展。

二是总结的时机
开始我设计的是通过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接着拓展素材再来研究乐曲的内容,进而总结乐曲的出处和其他乐曲。

结果发现战线拉得太长,乐曲倒是梳理总结出来了,但是却没有给学生理解消化的过程,导致后面的记忆顺序出错较多。

第二次施教修改成了听辨叫声就梳理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出乐曲的出处,接着利用出处讲解进行深化乐曲顺序的认识,练习正确率明显提高。

三是乐段记忆的联结策略
记忆各段主题曲的联结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把记忆各段主题曲的联结经验迁移类推到乐曲中上来,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

第一次施教我是让学生通过学生演唱为单位总结出乐曲顺序后,就直接进入到乐曲演奏环节,一直试讲到第三次效果都不好。

通过课后访谈学生以
及听课教师,发现这不是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教学策略不适合学情,所以后来调整成梳理总结采用游戏记忆乐段顺序后,增添了板书(音效-A-A-B-A-B-C-A-音效)然后再让学生猜一猜,在过渡到下一环节时我又总结了一次,没想到这几个小细节起了大作用,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后面的学习。

看来有些知识不能因为担心教的太死板就半遮半掩,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不明不白,因为不明晰而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应不断地研究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磨砺中成熟。

《森林的歌声》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让学生通过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体验音乐的描绘功能,并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为音乐编创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关注生活,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在问题提出后,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足学生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的时空。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介绍和感受乐曲中三种主要乐器(竹笛、小提琴、吉他)的音色特点,在聆听中展开想象,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音乐主题及其变化。

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三)正确把握音乐欣赏的教学要求
在欣赏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旋律的顺序,并能通过聆听旋律,来模仿乐器的演奏,通过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