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注意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到机制理论评述机制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是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货币政策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演进,其间伴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的体制变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复杂性的经济科学。

本文主要介绍了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大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并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开始讨论了两大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上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对西方这两大学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提供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分析思路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
Abstract
Th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Wes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plays a decisive role, not only for the monetary policy-making more scientific, more directly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core is to study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ole of channels, proce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Keynesian and monetarist school of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neutral and non neutral from currencies begin to discuss the two schools in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or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act. Through the Western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an we discuss monetary policy issues in China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reference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monetary system conduction mechanism
Keynesianism monetarist school
目录
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3)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3)
1.传统凯恩斯主义 (3)
2.托宾Q理论 (3)
3.莫迪利亚尼的财富效应论 (4)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4)
二、货币政策非中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逻辑起点 (4)
三、对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的评述 (6)
(一)对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理论的评述 (6)
(二)对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评述 (6)
(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存在的不同 (6)
1 .关于考虑的资产范围上的不同 (6)
2.关于传导渠道上的不同 (7)
3.关于货币传导过程中利率的作用 (7)
4.关于货币是否中性 (7)
四、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主张 (7)
参考文献: (8)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评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某种传导引发真实GDP和通货膨胀率变动的过程。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金融市场的融资,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的过程。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的灵活,作为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货币政策传导是否顺畅将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起到关键作用。

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一般认为,凯恩斯是第一个提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西方经济学家,在他的货币理论中,阐述了以利率为中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之后,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不断对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进行扩展和补充,并与货币学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推动了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深入。

下面将概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大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货币传导理论
1.传统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把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分为两个领城,即金融(货币)领域和实物(商品)领域。

在金融领域中只有两种资产,即流动性很强但不产生直接收益的货币和流动性弱但具有利息收入的证券。

1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具体体现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后,导致货币供给数量M发生变化,在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增加时 , 会引起人们手持现金余额大于其意愿持有量,人们就会将大于意愿持有量的那部分货币用于购买债券,引起债券需求增大,导致价格上升,债券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的增加。

然后投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传导机制通过利息率的变化使投资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可用图表表述如下:M↑→ i↓→I↑→ AD↑→Y↑
2.托宾Q理论
当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或降低利率等措施来放松银根时,使得商业银行改变其资产构成,增加了贷款或投资。

在贷款需求和债券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利率下降和债券价格上涨。

这时,使得社会其他成员调整了其资产结构(降低其证券持有比例,增加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比例)使其他资产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代表这些资产的的某些证券行市上涨。

刺激该资产的生产或投资。

这样这些资产的供应量和生产这些资产的企业的就业量均会增加。

在乘数的作用下,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水平。

但是这一传导过程存在一个问题,即某一证券行市的上涨,不一定必然刺激1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 2004
这些证券所代表的真实资产的投资和生产。

所以托宾引入 Q 值,一个按照金融市场估价的企业的价值对企业现有资本的税后重置成本的比率。

当Q值大于1时,意味着股票市场价格大于资产重置成本,企业可以通过较少的股票发行来换取较多的新的资本购买,这时企业会扩大投资支出,更新设备,最终使真实产出增加。

托宾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体现为M↑→i↓→Ps↑→q↑→I↑→Y↑
上式中,Ps为资产价格(股票价格) Q为真实资本的当期股票市价/真实资本的当期重置成本。

3.莫迪利亚尼的财富效应论
莫迪利亚尼在阐述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消费和储蓄进而影响总需求的传导渠道时,引入了储蓄生命周期论。

储蓄生命周期论的命题是“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预期一生的平均消费”。

它的立论基础是费雪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即消费者按合理的、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将其所有的收入最优的地安排在一生的消费中。

消费由两部分决定,即当期的收入和恒常收入,恒常收入包括: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以及金融财富。

金融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普通股。

当股价上升时,根据生命周期规律,消费者的毕生财富(或称名义财富)增加了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增加,最终促进产出增长。

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例,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利率下降,金融资产价格上升,这样金融财富增加,消费者恒常收入增加,消费者支出增加,最终产出增加。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渠道开始受到货币主义的挑战。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并不起重要作用,他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具有决定性效果。

货币量对实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其传导体制是通过较为广泛的资产选择所引起的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和耐久性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而引起作用的。

货币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对货币量变动的传导过程进行了分析: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后,最直接的效果是改变非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个人或企业的手持现金量。

影响了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由于资产选择的范围太大,会用货币去购买其他资产,这使购买力的冲击力从一种资产扩展到各种资产,改变了其资产负债结构。

于是,引起各种资产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

这种变化刺激了投资,增加各类物品的生产,提高人们的收入。

同时,又鼓励人们的开支扩大,也导致了产量和收入增加。

这样,货币量变动开始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转变为对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这时存在个问题:随着货币量的不断增长,最初可能导致利率下降,但是随着总需求的扩大,价格会很快上升,实际货币量下降,最终在货币供给增加的一段时间后,利率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使货币供应量的实际价值降到与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一样,名义货币供求在更高的名义收入水平上重新恢复均衡,而且如果货币量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体现为:货币供应量→公众支出→非货币资产价格(利率)→投资→名义收入
二、货币政策非中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逻辑起点
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实都隐含着一个假设前
提,货币政策非中性。

即货币能够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

货币中性是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作用于价格,对收入和产出等实际变量不产生影响。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当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时,货币是中性的。

因为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当名义货币量的变动还导致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时,货币是非中性的。

因为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包含了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和产出水平。

货币中性还是非中性的,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在西方经济理论界中历来争议很多。

对货币传递机制的论证又最终可归结为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人们把货币政策非中性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凯恩斯革命以前,货币面纱论居于主导地位。

该理论认为,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的影响。

早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同物价水平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和严格的比例关系,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的是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而不能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

因此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理论。

20世纪初,威克塞尔提出了货币对实际经济活动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的观点,为凯恩斯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抛弃了货币面纱论与货币中性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角度来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

凯恩斯直接把利率作为联结货币与产量的枢纽,不借助于物价,更不停留于物价波动的解释,而是全力分析产量变动的原因。

可以说凯恩斯完全否认了货币数量论关于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量与物价同比例变化的观点,使货币分析与产量分析完全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是一种货币非中性理论,它突出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

并且从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途径上,凯恩斯主义者提出了他们的政策主张,那就是利率应该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或工具,这是由利率在货币传递机制中的关键性作用决定的。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托宾 ( James Tobbin)进一步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托宾指出:“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人——当然也没有一个新经济学的实践者或支持者——会认为货币无关要紧货币政策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无关。

”他甚至断言:“在美国 ,标准的凯恩斯学说 ,即我前面所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 ,至少从 1950年以来 ,也就是远在货币主义兴起之前 ,便认为货币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至少从 1951年签订了财政部——联邦储备系统协议以来 ,政府就已根据这种看法制定政策了。

”2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货币学派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说,将货币中性论发展为货币短期非中性和长期中性论。

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的最初和最后冲击效应是反方向的。

最初,在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利率,引起的支出和投资增加,最终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化。

但是在长期,物价的普遍上涨就会使贷款需求增加从而提高名义利率,投资和产量随之下降,商品供给减少,价格进一步提高,到新增加的货币量被价格上涨全部吸收为止。

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量的变化能影响的名义变量只能是价格,故货币是
2托宾,十年来的新经济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
中性的。

三、对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理论的评述
(一)对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理论的评述
凯恩斯较早地阐述了,货币怎样通过利率影响产出和收入的过程,并形成了利率传导系统理论。

但是,凯恩斯假定社会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而且将其他证券看成是与政府债券完全替代的,这样的假设与现实差距较大。

托宾则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在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结构调整基础上,将凯恩斯二元资产假定扩展到多元资产,通过利率的改变,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引起企业重置成本变化,引起投资的变化,最终导致收入和产出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他提出了Q渠道传导理论。

但是,托宾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忽略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问题。

莫迪利安尼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认为消费者持有证券资产价格的提高,会增加其财富量,从而在流动性效应下,增加消费并促进产出的增加。

他使凯恩斯的利率传导系统理论进一步完善。

但是财富效应是否发挥作用,则主要取决于公众如何看待他们的实际余额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对他们的投资和消费决策的影响。

(二)对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评述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给量可以通过利率直接对投资和消费形成影响,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出,从而形成直接的货币传导系统理论。

他不重视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影响。

而且,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身较为简单。

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以非常多而非常复杂的方式影响总需求,想将所有方式找出来时不可能的,因此,他没有具体探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名义国民收入的作用方式和影响过程。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货币政策是在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货币资金自由流动,货币与非货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具有高度替代性与关联性的前提下发挥作用的。

在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利率和其他资产价格不仅能够及时和充分的反应货币和非货币金融资产的供给和需求,而且各种金融资产都具有充分的价格弹性,随着市场利率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使利率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但实际上,金融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信贷是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贷款与股票,债券不可以完全替代,而且银行业是一个高度集中性和垄断性高的行业,市场利率不是单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

(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存在的不同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均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仅仅通过货币渠道来完成,只不过凯恩斯学派是货币价格渠道,而货币学派则是货币数量途径。

但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仍存在着几点不同:
1 .关于考虑的资产范围上的不同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主要集中在一些狭小的、可买卖的资产及市场利率上,凯恩斯学派仅将金融市场的所有资产划分为两大类——流动性弱但具利息收入的长期债券和流动性强但不产生直接收益的货币。

而货币学派认为这样是不够的,认为应对更大范围的资产和利率加以考虑,如耐用消费品、建筑物及其他不
动产等,在这方面来看,有些学者认为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没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是广度和深度不同的差异。

2.关于传导渠道上的不同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与金融资产是相近的替代品,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高度替代性,货币资产的变动经利率与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影响到实物资产。

但是,弗里德曼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避开了利率的作用。

他认为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进而利率下降。

但是利率下降只是暂时的,最初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资的增加,获得更多的收入。

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和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开始回升,有可能回到原先的水平。

因此,货币政策不是间接通过利率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直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支出和收入。

3.关于货币传导过程中利率的作用的不同观点
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强调的是利率变动对于投资需求的影响,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首先引起利率变动,货币供求和经济总供求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改变来调节的。

而弗里德曼他重视收入支出的作用,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

因此,货币供求均衡只能通过支出来调节,而货币量与利率间存在不一致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后来,由于它增加开支刺激价格上涨,这会引起借贷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利率上升。

”3所以弗里德曼反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4.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不同观点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的影响,增加货币供应的结果是使利率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的增加。

因此,货币是非中性。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短期看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

四、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主张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上的差异使两大学派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主张。

即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和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经济政策主张。

所谓相机抉择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逆风向行事”平抑经济周期,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所谓“单一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之前,事先确定据以操作的程序或原则。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中央银行都应保持一个公开宣布的货币供给固定增长率,目的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引起的经济波动,让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主张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策规则的设计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意外事件,必定面临着制定精确规则的困难。

他们认为,经济周期波动源于经济内生的供给冲击,有规律性,是可以预测的,那么中央银行根据预测的结果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可以增进社会福利。

而且,即使在出现不可
3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政策传导课题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预测的经济扰动是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逆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策略,有助于处理事前无法预期的突发波动,避免因制度僵硬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波动,从而有助于经济总量均衡的实现。

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大多支持相机抉择。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者倡导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随时调整贴现率和买进或卖出政府证券等方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反对货币当局有意识地运用货币政策来克服经济的不稳定,他认为,由于货币数量变化对实际经济和通货膨胀影响的时延效应,往往使政府在扩大和收缩货币供应量时做过头,导致经济波动更不稳定。

因此,弗里德曼建议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只有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才能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参考文献:
1.陈享光,《现代货币经济学》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0年
2.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高铁梅 ,王金明.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金融研究 ,2001年
4.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0 年
5.方阳娥,《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何伟刚,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借鉴和启示,南方金融,2005年
7.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 2004年
8.楚尔鸣,《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9.范方志,《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0.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政策传导课题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后记
手捧着十几页的毕业论文,禁不住回首四年大学生活.大学学习阶段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

四年的时间充满了艰辛与喜悦,使我体验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此刻毕业之际,我内心充满了感恩。

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马爱玲教授,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离不开她的悉心指导和支持。

感谢在我大学期间曾给我们上过课的所有老师,你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宽厚的为人,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经济学的乐趣,在此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感谢班主任吕志敏教授和张令娟老师四年来生活和学习上的关照。

感谢06经济2班的全体同学,你们的友谊是我一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学习给予的一贯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这篇文章的完成。

限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论文难免存在诸多不足和瑕疵,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太多的感谢言之不尽,太多的帮助无以回报,只是坚信赠人以玫瑰的手上亦留有一缕芬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