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问题化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为中心的问题化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08T03:05:58.30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5期作者:龚莉
[导读] 而问题引领学习就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教学形式。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
湖北省枣阳经济开发区靳庄小学441200
以前的教学方式为了保证课堂的效率与节奏,教学设计都会从专业的角度预设很多问题,但《新课标》(2022)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所谓的“四能”。而问题引领学习就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教学形式。
一、发挥前置问题的“抛砖引玉”作用
在学习《圆的认识》之前,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他们对直边图形的认识是非常充分的,但首先如何更好地理解曲边图形的直观特征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课前预留有效问题“有一截笔直的铁丝,你们可以用它折成哪些平面图形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创造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像“我怎么才能折成正方形?”“怎么折成圆?”等等的实践困惑,把心里的困惑变成问题记录在个人问题清单上,再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挑出那些无法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的核心问题,让小组长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列出问题链,然后在课堂上主要解决这些无法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得出结果的问题,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也让学生在收集与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在解决问题链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与突破,会有学生发现铁丝无法折成真正意义上的圆,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基础上,再通过画一画、摸一摸、讨论交流、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前置问题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有方向性地进行思考,提供学习支架;还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自学,而且在课堂汇报和辩论中,学生不仅可以展示才华,还能提高自信心。通过前置问题让学生对接触的新事物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与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敢于面对自身的疑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抓住学生发现问题的核心节点
在小组问题链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也许对其他平面图形与圆的异同之处表达得有不“准确”之处:“圆的边是弯弯的”。对于概念性的定义,教师可适当给出“弯”的数学表达“曲边”,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也并不是教师就撒手不管,关键性的引导会引发学生内心的疑惑:“什么物体的面是圆形的?”、“曲边的圆应该怎么画?”、“手画的‘圆’是曲边吗?”、“有什么工具可以画圆?”、“圆除了是曲边还有什么内部特征?”。当学生发现问题时,他们才会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但不敢提出问题也是很需要重视的,如果不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一直是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学生的需求是被忽视的。在尝试画圆环节,提问学生“在画圆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学生说“有一天边总是画不正。”及时抓住学生的疑惑点,“不正”的原因是圆规两脚之间的位置没有固定好,由此引出两个固定:固定针尖、固定两脚间的距离,即定点、定长。定点对应圆的圆心,定长对应圆的半径,使杂乱的知识点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很强的逻辑性。在认识圆各部分名称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质疑“所有的圆都是d=2r吗?”于是让学生用手中的圆片对比观察,会发现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都是半径的两倍。所有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是有前提条件需要注意的,并不能习惯成自然而忘了数学的严谨性。
三、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真问题
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是没有想好、真没问题还是没有机会、压力太大?从很小的几个点说起:
1.思维导图既是一节课的结构支架,又是记录学生的阶段性成果的方式。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你说圆极具美感,圆美在哪里呢?”“对啊,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圆到底美在哪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所以它可以滚动。”“我家的车轮就是圆形的,行驶过程中可平稳了。”“为什么会平稳呢?”“他们到地面的距离都一样”“哪的距离?”串联的是学生的思维结构,展现的是学生思想火花碰撞留下的痕迹,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与尊重。
2.在学生提出多个问题时,我却只板书其中一二,这样有针对性地挑选,慢慢地会让学生感觉提问题只是在走形式。还有就是不记录学生的原始语言,而是在教师心中加工规范过的精致化、理论化的语言写在黑板上。这都会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于是学生会觉得提问题与我无关,我的需求也不被关注。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细小之处,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心理需求,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提出真问题。
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关注,在我国已由来已久。《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说明善问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问题化的学习一定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但这也是它的闪光之处。在能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链。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问题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待解决需求,教师需要随时保持敏感度、抓住关键点,为自由提问与探讨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找到对接和转化的桥梁,才能保证课堂在适当的失控中稳健推进。而不能一味地为了知识技能目标地达成使学生感到“南村小路桃花雨,细雨斜风独自归”,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内在潜能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