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6.BCDE
7.BC
8.ACE
9.ABCDE 10.ABCD 11.ABCD
三、填空题
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四、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
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
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
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即是感冒(病)中的风热犯肺证,而所表现的恶寒、发热等即为具体的症状。

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容易理解了。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浮数源于切诊。

综合分析病因为外感风热;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

则概括判断为风热犯肺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既然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自然就会出现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

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

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

由于病人机体反应性不同,此外,由于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从而治法的不同。

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
则会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别。

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

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相同,所以治疗都用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D 3 B 4.A 5.C 6.B 7.D 8.D 9.D 10.E
11.B 12.A 13.B 14.B 15.D 16.C 17.E 18.B 19.A 20.A
21.C 22.A 23.E 24.C 25.A 26.D 27.D 28.B 29.E 30.D
31.C 32.C 33.D 34. E 35.A 36.A 37.C 38.B 39.C 40.D
二、多项选择题
41.A、B、E 42. A、B、E
三、填空题
1、气;
2、神;
3、肾中所藏之精;
4、热,寒,热,寒;
5、脏,腑;
6、阳邪,性质;
7、阴阳失调,调整阴阳;
8、阳中,阳升;
9、强盛;虚弱; 10、补其母,泻其子; 11、火;木;土;水; 12、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13、怒;喜;思;忧;恐; 14、化生阴液;阴虚; 15、寒凉;热之; 16、阴中;阴助;
17、润下;曲直; 18、母子;虚; 19、母子;实;
四、名词解释
1、神:所谓神有四种含义: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二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三指一切生物其生命力外在的表现。

四指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精: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

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3、气: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4、阳虚则寒: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的寒象,称阳虚则寒。

5、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6、热者寒之:热者,阳盛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即用寒凉药治之。

7、阴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证的治疗。

8、阴平阳秘: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9、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10、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及子赃。

如肾病及肝等。

11、相侮:侮,在这里指“反侮”。

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12、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盛,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13、培土生金: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答:意思是指阴阳相互依存。

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

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的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

在内的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

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2.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案:“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阴,即用壮水之法。

‘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3.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木的生长状态,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火性质。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

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点,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和向下运动的作用。

六、论述题:
1、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救偏弊,恢复阴阳两方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的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

对于阴偏盛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

因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的实症,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泄之”的治疗原则。

对阴偏盛的治疗,由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

对阴虚不能制阳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宜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翳。

《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阴或阳的偏衰,即阴虚或阳虚,为正气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为“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

此外,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勒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也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来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味性: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无味:辛、甘、淡药为阳;酸、苦、咸药为阴。

升降浮称沉:升浮药为阳;沉降药为阴。

总之,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确定治疗原则。

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的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因疾病所致的阴阳失调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答: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勒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即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配五行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之精能化血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养热能温运脾阳,助运化;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金)清肃下输水津于肾,以助肾水。

这就是以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另一方面,肺(金)气清肃下行,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

这就是以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D
4.E
5.A
6.B
7.D
8.A
9.C 10.C
11.C 12.D 13.E 14.E 15.A 16.D 17.D 18.C 19.C 20.D
21.B 22.D 23.A 24.C 25.D 26.D 27.B 28.E 29.C 30.A
31.E
二、多项选择题
32、ABCDE 33、ABD 34、BCD 35、ABD 36、BCD
37、AD 38、ABCD 39、ABCDE
三、填空题
1、升、降、出、入
2、推动;固摄
3、温煦
4、营养;化生血液
5、“气海”;“膻中”
6、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7、滋润;濡养8、营气;津液
9、营养;滋养全身10、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11、阻遏血液逸出;“血府”12、机体精神活动
13、饮食水谷14、通调水道
15、“游溢精气“;“分清别浊”;“上输于脾”
16、“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17、气机不畅;气滞;气陷;气逆;气结(气郁气闭)
18、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19. 本原20. 物质基础
21. 主宰22. 形体
23. 三宝24. 统驭
四、名词解释
1、气为血帅:是指气对血的作用具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的作用。

2、夺血者无汗:是指对于大失血的患者(如衄家,亡血家等),不宜采用发汗法以治之。

3、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并且血和津液可相互化生。

4、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5、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具有保卫功能。

6、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7、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8、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9、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1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

津液同气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伞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者,称之为液。

12. 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3. 神: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四、简答题
1、试述气、血、津液的概念。

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血,是指血液,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试述血的生理功能。

答:血的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营养和滋润全身,血液循行全身,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2)是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保证人体神志活动的正常。

3.如何理解“津血同源”?
答:由于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

血和津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化生。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津血同源”。

4.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答:人体之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组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为生命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即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

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可以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二者相辅,使人体之精逐渐充盛。

5.精的疏泄有哪几种形式?
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个脏腑,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调控各脏腑功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6.人体之精与气有什么区别?
答:在人体中,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是由精化生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的物质。

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相对而言,精藏于脏腑,主静属阴而有形;气运行于人体,主动属阳而无形。

7.神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神津液统领、调控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代谢和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主宰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人体生命十分重要。

五、论述题
1.气的生理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精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都起者对动和激发的作用。

(2)温煦作用,起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起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者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环于脉中,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饿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变化。

2.血的循行与哪些脏器有关?为什么?
答:血的运行与心、肺、脾、肝等脏器有密切的关系。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须要。

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是多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只有心脏的搏动正常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肺朝百脉,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朝向汇聚于肺,而肺主气,“气为血帅”,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得以布散全身。

除了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肝的藏血功能的正常,只有脾气健旺,统血有权和和肝有所藏,才能保证血液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另外,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气的调畅,从而使血液的循行通畅流利,防止血瘀的产生。

3、如何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答:气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阳,它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属阴,它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

但二者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这种关系,前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加以概括。

气为血帅,是指气对于血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气能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而促进水谷精微和肾精转化为血液,则依赖于气。

气盛,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健旺,气虚,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减弱。

(2)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布散,肝气的疏泄,只有气运行的推动,血液才能保持正常的循行。

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的不畅,而继发血瘀证。

(3)气能摄血。

血液的运行,依赖脾气的统摄,才能正常地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
至于溢出脉管之外。

在病理上,气虚不足。

统摄失常,常可以导致各种血证的发生。

上述都说明了气确有生血、行血、摄血的作用,而为血之帅。

血为气母,是指血对于气的两个作用而言。

(1)血能养气。

血液循行于机体,环周不休,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持续地得到补充,只有得到血液的不断的滋养,气才能保持功能的旺盛。

在病理上,血虚不足,气失血液的饿濡养,可近一步导致气虚而出现气血两虚的病证。

(2)血能载气。

气虽然能推动血液循行,但气的运行必须依赖血液的运载。

若气不附于血中,则气将会漂浮无定而无法在体内正常运行,从而无法发挥其温煦推动的作用。

在病理上,大失血的病人,由于血脱于外,往往可导致气随血脱,而继发亡阳的征候出现。

以上均说明血液确有养气、载气的作用,而为气之母。

4.试述精的生理功能。

首先,精是生命本原,由精化生的生殖之精可以繁衍生命。

其次,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以保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此外,精可以转化为气、转化为血,使气血充盛,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旺盛。

同时,精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积精全神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5. 试述中医学理论中神的内涵。

中医学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表现的统称。

神的内涵是广泛的,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情志活动的调畅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因此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神又是生命活动外在的总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其产生有着精、气等物质的依赖性,其含义与古代哲学的神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四章脏腑经络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B
6.C
7.B
8.D
9.C 10.D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17.A 18.C 19.B 20.B
21.C 22.D 23.A 24.B 25.C 26.B 27.A 28.C 29.B 30.D
31.A 32.E 33.C 34.C 35.D 36.B 37.A 38.C 39.C 40.B
41.A 42.E 43.A 44.E 45.B 46.C 47.C 48.D 49.E 50.B
51.A 52.D 53.C 54.B 55.D 56.B 57.A 58.A 59.D 60.B
61.A 62.A 63.B 64.A 65.D 66.E 67.A 68.D 69.C 70.A
71.D 72.A 73.C 74.B 75.A 76.C 77.A 78.A 79.C 80.E
81.C 82.A 83.B 84.E 85.C 86.B 87.D 88.C 89.E 90.A
91.C 9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CDE
3.ABDE
4.ACE
5.CE
6.ABCDE
7.ABCDE
8.ABE
9.ABC 10.ABC
11.BCE
三、填空题
1、藏于体内的内脏;
2、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化生和贮藏精气;
4、受盛和传化水谷;
5、五脏;整体观;
6、面;血脉;
7、毛;皮; 8、唇;肉;
9、爪;筋; 10、发;骨;
11、舌;汗 12、鼻;涕;
13、口;涎; 14、目;泪;
15、耳及二阴;唾; 16、君主;神明;
17、相傅,治节; 18、仓廪;五味;
19、将军;谋虑; 20、作强;技巧;
21、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2、向上的升宣;向外的布散;
23、气的生成;气机; 24、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出血;
25、血运于诸经;血归于肝脏; 26、推动;温煦;
27、滋养;濡润; 28、疏泻;贮存和排泄胆汁;
29、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30、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31、传化糟粕;贮尿和排尿; 32、通行元气;水液运行之道路;
33、元神;精明; 34、心;五脏;
35、月经;孕育胎儿; 36、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37、血液的生成;运行; 38、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39、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40、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
41、生痰;贮痰; 42、气机的调节;肝火犯肺;
43、水液代谢;呼吸运动 44、气之主;气之根;
45、后天和先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46、传化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47、脉;膝; 48、一身之气;呼吸之气;
49、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50、人体经络;脏腑
51、经脉、络脉 52、正经、奇经
53、路径、网络 54、胸腔;手指未端;手三阳
55、手指未端;头面部;足三阳 56、头面部;足趾未端;足三阴
57、足趾,腹腔;胸腔;手三阴 58、头部,头部
59、气血运行 60、起止;循行部位;交换顺序
61、有一定的规律 62、头面部
63、胞中;额部;面颊;头顶;头后部;头侧部 64、胞中;腹部正中线;妊娠;任主胞胎
65、胞中;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 66、别络;孙络;浮络
67、约束骨骼;关节的屈伸运动 68、抵御外邪,传导病变
四、名词解释
1、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居于内,象见于外,
故曰藏象。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4、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

5、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府的合称。

6、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7、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

8、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和调节。

指肺主呼吸,有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调节血
液运行,肺的宣发和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9、肺主行水:人体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系。


的肃降作用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小便通利。

所以说“肺主行水”。

10、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
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11、肺为水之上源: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而肺居上焦高位,肺气
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12、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向
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4、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
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15、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故称为“先天之精”。

16、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
“天癸“。

17、元阴:即肾阴。

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原,故称。

18、元阳:即肾阳。

与元阴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原,故称。

19、中精之府:即胆。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