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着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传奇。
二、问题
本报告试图从需求和供应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一)海尔集团创立名牌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
(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分别对消费者偏好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三、分析
(一)1984年,张瑞敏在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就已经体会到,产品质量必
须上一个台阶,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此后他与德国企业合作引进技术,试图以高起点来弥补起步晚的劣势。
但是在当时行业中普遍还是落后的生产模式,生产出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
海尔引进技术,开始生产高质量冰箱,意味着比同行付出更高的成本。
在1989年间还伴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波折不得不提价。
然而海尔产品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这是为什么呢?
(二)我们知道,市场上存在着供求关系。
这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用简单的曲线可以表
示如下
在图1中,两条直线分别代表着市场上所有厂家总的供应曲线,和消费者总的需求曲线。
这两者都是以价格为纵轴,以数量为横轴。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同一种产品,当价格提高时,生产者愿意增加供应,而消费者愿意减少购买。
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点A。
可是当海尔树立品牌思想,生产高质量冰箱的时候,这一冰箱产品已经不属于同质的产品,而是能带给消费者更高效用的新产品。
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增加,体现在图形上即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如图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对新的海尔冰箱需求更大。
此时仍然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供应和需求将达到新的平衡点A’。
这意味着海尔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产品。
这是第一阶段。
虽然海尔冰箱可以卖的价格更高,但是引入新技术和采用高品质原料是带来成本上升的,尤其是在89年原材料疯狂涨价的时候。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成本上升的话,生产者的供应曲线会向左方平移。
如图3所示,移至S’处。
理论上说,新的供需平衡点A’’相比A’来说会是价格提高,销量减少。
但是为什么海尔的销量可以不降反升呢?
需要指出的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人们逐步走出计划经济,市场还远没有一下子成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却在飞速增长。
这就是说,需求曲线已经又向右方移动至D’’处,而且移动幅度较大。
如图4所示。
并且,当海尔做出提价调整的时候,市场正面临洗牌。
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冰箱厂在高成本压力下减少产量甚至关停并转,他们做出的降价行为对于当时价格弹性仍属于比较高的冰箱而言,无异于自杀。
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必然转移给了海尔。
这就可以解释海尔冰箱的销量奇迹。
这是海尔冰箱发展的第二阶段。
故事仍未结束。
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张瑞敏对外扩张,组建了集团公司,各个下属公司分工合作,形成了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做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除冰箱
外,还建立了空调,洗衣机等公司。
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有了集中的项目开发中心,资
金调度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各个公司的生产工作受益于分工合作,平均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
这意味着供应曲线也向右移动,如图5所示。
这时的海尔集团渐入佳境,可以继续在价格掌握主动,同时获得销量的增长。
(三)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无疑都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同向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的是获取效用。
经济学上的效用指的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而不单单是货币价值。
而好的产品质量通常意味着更加经久耐用,更加美观,具有更多功能等等。
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效用。
所以,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消费者偏好可以造成正面影响。
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这里的广告所指应该是商业广告的范畴。
在市场环境下必然存在竞争。
竞争会造成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广告就是非常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通过广告宣传,可以传播商业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刺激和诱导,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而消费者偏好本身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
如果通过广告进行投其所好的渲染,促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喜爱之情和拥有欲,最终达成购买行为,那么广告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受众的消费者偏好。
服务是更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尤其是对于海尔集团的家电产品而言,通常用户购买此类产品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
当使用中出现问题和故障时,用户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商品提供者同时提供的服务。
这同样是用户对此商品享受到的效用的一部分。
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信赖商品,提高满意程度,也就意味着影响了消费者偏好。
随着竞争的发展,服务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售后
服务,还包括售前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行决策。
这更加直接的影响了消费着偏好。
(四)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核心在于产品质量。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不同行业,实
施名牌战略的前提也许略有不同,但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五)除了质量外,对于海尔集团这样的家电制造厂商,服务和生产亦是缺一不可。
没有好
的服务,产品销售就成了一锤子买卖。
可是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若干年,没有好的服务,消费者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就会影响产品的效用。
坏的口碑比好的口碑更容易传播。
所以一定要解决服务问题。
(六)生产也是同样。
名牌战略的初衷是吸引消费者认准这样的产品购买,给企业带来利润。
生产能力决定了销量的最大值。
即使有了好的口碑,也要把生产能力转化为销量,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
四、结论与启示
(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
张瑞敏能够率领海尔在激烈竞争中
获得成功,正是靠着认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把握住了机遇。
这对于任何产品型的公司都有深刻意义。
(二)市场是客观环境,但是人可以主动。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驾驭市场。
正如张
瑞敏的名言“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指出的那样。
如果释放出市场潜在的需求,如海尔推出瘦长冰箱,宽幅冰箱,小型洗衣机那样,总的需求曲线就会移动,创造出更大的销量。
(三)细微之处体贴消费者,从服务中影响消费者偏好。
海尔的说明书从蝇头小字到图文并
茂,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能够看懂如何使用复杂电器。
消费者当然会买账。
(四)规模化扩张要设立合理架构。
随着并购行为的不断发生,多个机构可能会存在机构重
复,人员重复,产品重复。
这样的规模扩张只会引起效率降低。
海尔式的扩张做到了机构重组,使各个分支能够实现分工协作。
五、参考文献
[1] 彼得森,刘易斯着,吴德庆译校,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鲁瑛,商业广告制造消费者偏好,怀化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2007年2月
[3] 品牌成功的秘诀:获取消费者偏好,世界经理人,
[4] 邹立清,基于消费者偏好的顾客价值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MB11082班李磊
学号MB1108216。